分层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层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层培养计划

篇1

一、高职生源多样性分析

目前,高职在校生源呈现多样化:有通过高考统招录取的高中生,高考前自主单招的和高考后注册入学的高中生;有通过对口单招的中职生;还有“3+3”中高职衔接的中职生和“3+2”专本分段培养的高中生。从以上生源情况可知,由于入学渠道和标准不一,录取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其前期学习经历一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一个是侧重于技能实践。即使同一起点来源的学生如高中生,通过高考统招的和注册入学的,两者文化知识水平也有着明显差别。再加上地区教育水平和个体的差异,使得高职生源更加多样性。

这些多样化生源存在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差异。据心理健康调查,高职学生普遍自我评价低,自我调适能力较低,特别是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好坏、经济条件的差别、性别差异等都影响着其心理状况,进而影响着其学习的专注度。学习基础的强弱、是否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学习结果的不同,为达到相同的学业要求对其培养途径也应有差别。如多数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学习目标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少数是毫无目标可言。降低目标对高职学生并非良策,只有让学生拥有适度目标,才能调动其求知欲。

鉴于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目标、兴趣和心智等有针对性施教,即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教育,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分层分类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基于生源多样化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索

关于分层分类教学,在国外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于1868年提出并实施的“活动分团制”。在国内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主张。[1]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其成才。分类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实施横向差别化分类教育。分层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把课程、实验根据其内容和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纵向差别化分层教育。[2]由于高中起点和中职起点这两类生源,他们在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个人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就是为了寻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一)基于学生文化基础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由于生源起点层次的不同,或同一起点文理科基础的差异,学生知识、能力有着较大差异。根据文化基础测试,针对文化知识薄弱的学生,要弥补其不足,使之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即使同一专业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分类设计,加重文化基础薄弱生的文化知识的课程门数、课时、学分比例等,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增加其知识文化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内容、时数、学期安排等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学英语”分4个教学层次、“高等数学”分2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分初级、高级两类、“基础化学”分文科生、理科生两类。即每个学生都根据所学的专业需要和个人知识水平跟班学习,达到相应的程度,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中职学生和职高学生在进校前通常通过了初级专业技能培训,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特长;高中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是“零起点”。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实践性和职业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将来工作中具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在职业资格鉴定、考工等级中达到中级工或高级工标准,是对中职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学习的要求;增加实验实训项目、课时、学分等,加强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验实训操作,这些是提高高中起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力措施。如在“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实践项目设计中,要求中职起点学生强化创新菜肴的学习和设计,高中起点的学生注重烹饪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专业技能起点不同的学生最终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

(三)基于学生个人素养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个人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获得知识技能。面对社会高学历的要求,中职学生自信不足,缺少成就感,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甚至自暴自弃。为此,中职起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实施养成教育,注重职业观、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中起点学生,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定位,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此,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3]为提高学生素养,我院遴选开设涉及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都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修其中的一到两门课程,对中职和高中生源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其知识技能提升后,再进行《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学习。

三、基于生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3+3”中高职联合培养,打通升学绿色通道

中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和学制互换方式方法,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将会实现。“3+3”中高职分段学习、联合培养,是指中职校以联合培养的高职校的名义招生,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通过转段考试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3年,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如旅游管理专业,学院与合作中职校共同完成“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二段一体,螺旋递进”课程体系,即中高职“二段”相对独立,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学生实行分流,有的进入高职(需考核合格)进一步学习提升,有的直接就业。同时两个阶段又是一个整体,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知识与技能螺旋递进,学生面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二)“3+2”专本分段培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建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3+2”专本分段培养模式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有效举措,也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分类培养提供了平台。“3+2”专本分段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在统招录取批次中选录优秀高中毕业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完成3年专科阶段的学习,获得专科学历后,通过本科的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2年,学分修满,可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证书和学士学位。

为体现“3+2”的特色,应紧密结合市场需要,根据高职与本科培养的共同点,找准各自的目标,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两者的教育能够有效连接。通过行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任务分解重新设置高职阶段的课程,强调基础和方法;通过行业技术需求调研、行业标准要求研究、行业规范分析和领域拓展分析设置本科阶段课程设置,重视原理和内涵的延伸与提高,两阶段的课程设置融合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学院会计“3+2”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课、岗、证融通,学、仿、做递进”,专科阶段着重学习基础知识和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加大实训力度;本科阶段着重学习中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为学生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保障。根据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质量的关键。

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一成不变;生搬硬套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积累基础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新课标也提出要求“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一、分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重点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转换传统的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主动学习知识。分层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程度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计划,但是核心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任课教师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不是简单地用学习成绩“一刀切”。例如,有的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古诗很有天赋,还有的学生喜欢写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相应的侧重指导,让每一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抹杀天分,也不会有偏颇。同时还会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让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够建立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分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语文的教学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所谓分层,其实质是将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发掘出来,也要根据学生成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例如新入学的学生认知能力还很薄弱,教师主要是负责将学生的潜力开发出来,随后的教学就要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潜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这就要针对写作和文章阅读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就要多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个时期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分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健康发展,可以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建立自信,让学生健康发展。

篇3

张明(1982.09-),男,蒙古族,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老师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阶段,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得到更好地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但是,我国的分层次教学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索的阶段,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的缺点与不足,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进行分层次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设计,对分层次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师素质 分层次 激励体制

引言

分层次教学古已有之,目前,传统教学方法[1]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法,并且正在实验阶段,对于分层次教学法,国外也有许多理论依据,如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2],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也指出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而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3]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无疑分层次教学是课程改革下的最好选择,也是一种迎合时展的自然产物。

大学生的个性都比较鲜明[4],而且此时的思维模式及发展潜能有了固有模式,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与教学,只有教育改革才能最大的实现目标的多元化,分层次教学是我们尝试的方法之一,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强耱划一,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能力得到最大的锻炼即是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分层次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应尤为得到应用及推广。

1、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分层次教学

1.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是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因此学校必须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可操作的的实时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的弊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5]与分层次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做出相应的合适的教学计划,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促进各个学生的发展。

1.2.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际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为了配合分层次教学,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教学大纲应根据国家的指导性大纲,进行分层次编写,原则上,分层次教学中实施多少层次就要相应的编写出多少套教学大纲,而且每一套教学大纲都要突出针对该层次学生的优势性。

1.3.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学体制是教育的根本,进行大胆的教学管理体制[6]的改革未尝不是好的办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升降情况相应的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体验成功的愉悦;其次是体制创新[7],创新的体制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更加热衷于学习;最后是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并且不会感到太吃力。

2、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学团队

2.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承载分层次教学与目标的实体,分层次教学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重中之重,教师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要求,对自身也要有一定的提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说教师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区的成功的重要保证。

2.2教师应实行分层次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属于较高要求,同时要关注在某些方面的学习困难生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真正的做到分层次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不骄傲、不气馁。

3、学生自主进行分层次选择

3.1以成绩为基础进行分层次选择

以成绩作为一定参考,但主要考虑学生的意愿,这样的分层次既不会导致学生因成绩差距太大而参差不齐,同时学生的心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满足感,而且大多数同学们都会量力而行,这样形成的教学氛围也会更加融洽和谐,学生也因为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努力学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同时,学生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适当的压力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与成长的一种助力,而不是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3.2根据学生个人潜能进行分层次选择

按照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分层次,通过科学的测试将同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学习型,另一类为发散型,顾名思义,学习型即是单存的进行学习,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获得更好的成绩,适合为了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而发散型则是完全的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进行各种探索与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在探索中历练,学习型的教室里学风会很严谨,发散型的教室内或有更为活泼的学习气氛,当然这些学生们对于发明或建模方面或有卓越的成就。

4、分层次教学的评价

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制是对学生培养的考核,也是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检验方式应当从学生自身出发,客观的设计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来,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教学评价不能完全依照考试成绩来评定,而且考试题目也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分层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

5、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过去的一刀切,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学有所成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分层次教学法还和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对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培养素质;而且,分层次教学极大地优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会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教学法,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9]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

分层次教学是适应时展的产物,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学有所长,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点与特长,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可用之才、有用之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磊,孙雅军.传统教学法改革的几点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

[2]王淑彬,杜士安,赵月安,陆迎伟,魏寅岭.“掌握学习策略”之我见[J].中等医学教育,1999,(04)

[3]喻立森,万勇.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与发言摘要[J].全球教育展望,1984(05)

[4]王碧波.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对策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02)

[5]王恩华,王莲英.论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2)

[6]孙绵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作业的优化设计必须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的动机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分层次的设计。将作业进行分类,分为必须完成的基础作业及选择性完成的能力作业两个水平。必做是全部同学一定要完成的内容,是实现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对于选做的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尽可能地完成。也可以将班级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分级原则遵循由高到低的原则。总之,科学准确的制定分层计划目标,将作业也设计成分层次的形式。课后鼓励最低层的同学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前提下,尝试完成中层级的作业,以此类推。这个分层作业设计帮助不同层级的学生学习各自所需内容,在不同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和发展。

2.初中英语课后作业应具备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

教师的使命除了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相互学习、帮助及合作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或家长、学生之间都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三方相互配合一起完成作业,不仅能加强师长和学生的沟通和联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由学生独立学习到团队合作学习已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依据学生的性格和能力不同,把学生有意识地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也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小组,在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允许教师、家长、同伴参与和帮助。例如,在教学关于节假日计划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布置如下课后作业:第一,学生以4-5人分组形式进行讨论,说出他们对于假期的安排及具体的计划;第二,本组成员将各自的计划制作成表格,标记相同的内容,比如说旅游的地点、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等,也可以绘制旅游路线、地图;第三,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换讨论的结果,列出大家共同的计划或者是想要旅行地点,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及照片,制作一本旅游相册或者是计划书。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做计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各种不同的旅游景点帮助学生拓展眼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口语的表达能力。

3.初中英语课后作业应具备复现性

篇5

[论文摘要]分层次教学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班级制教学的整体划一性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既达到了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又契合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角度,从学生教学,课堂教学,教师管理三方面探讨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专学校并轨招生改革后,学生入读中职学校逐渐由划定分数线变为取消分数线,为了争取生源,各校展开了招生大战。但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近几年中职教育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招生难、就业难、教学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由于中职招生分数线较低,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招生“零门槛”,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而现行的中职教学忽视了学生水平和个体智力的差异性,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按同一标准实施教学,统一课本,统一难度,这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好学生“吃不饱”与差学生“吃不了”并存的两难局面,不利于实现既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自然缺乏竞争力,难就业,而“就业难”又会加剧“招生难”,迫使中职招生门槛一降再降,生源质量缺乏保证又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使其发展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层次人才是帮助中职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论及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确契合了这一方针政策。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这一发展观的灵魂。对个人而言,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困境,持续发展)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诸如“学生不愿学,教师很难教,学习风气差”等现象,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这一现状。究其上述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中职学校中教学进度与难度多年不变,教师上课惯于照本宣科,缺乏变通空间,自然缺乏积极性,而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上课也缺乏成就感,这无疑会影响其备课的积极性与上课的状态。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学班级,授课难度和进度不一,这种变革为个人授课提出了适时调整的新要求,对教师不乏挑战性,加之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实施的教师激励机制,无疑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与求知欲,主动为个人设定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提高自己以获得进一步的个人发展。

显而易见,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转贴于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分层教学的分类标准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在同一层次中进行比较评比。但考试的多样性不等于随意化。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对理论的考核要求较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要非常严格。课程成绩的判断要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性,坚持“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行为,但不惩罚失败”的原则。

篇6

我们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分层教学”应对学生的差异,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又在研究和利用这种差异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的有效整合,是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主体观呢?

一、承认学生差异,实施有效分层

班级授课制一直是我们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同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理基础、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存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差异,真正接受它,研究并利用它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的教学主体观要求我们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发展的、个性的。“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施教对象认真地研究,并根据一定的原则把他们有效地分层而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调查问卷、评价卡,同时结合学生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科学习兴趣、学科学习效果及相关理论,遵循动态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当然,学生的分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段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变化,学生的分类分组也要随之变化。

二、分析学生差异,确立分层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大多以《大纲》、《考纲》为依据,以教参、教材为根本,以一个学段(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为依据,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把“教与学”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它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及运动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研究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而又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分层的教学目标,即要考虑同一学段每个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的差异因素,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个体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故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各方面的特征,确立必要的分类教学目标、预习目标和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学习的一致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相结合,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转贴于 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灵活处理各种事务,遵循“下保上不封”的原则(即保证基础学生达标、中等学生向上层迈进、优秀学生超前学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体味成功。

研究学生差异,制定分层计划和学习过程

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要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不同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研究相应的学法;研究教材,研究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教法,研究如何“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便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过程。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保证。

教学计划的设定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主要面对基础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同时适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第二层是针对中等学生,重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和创新精神,力促他们走向优生。第三层以发展优生为主。我们知道,优等生是同学羡慕的对象,是教师眼中的娇子,也是班级的主要财富。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品质。

四、分层检验学习效果,确保因材施教的实施

随堂练习是检验和训练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后作业是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根本保证,阶段考试则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习题难度整齐划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题量太多,又会使部分学生畏而不前;题量太少,会让优秀学生“吃不饱”而兴趣大减。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检测,可以通过矫正、调节、互助等方式,使所有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检测,以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练习和测试习题的设定也要有对应的层次。第一层以基础练习为主,旨在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可以酌情降低难度。第二层以综合练习为主,要求把所学过的知识适当进行整合,原则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增加少量自学知识。第三层以提高练习为主,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综合,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检测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很关注的事情,把握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做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既要关注评价的甄别功能又要关注评价的激励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看到希望而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五、促进分层教学,进行科学评估调整

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进行了师资梯队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对象

培养对象是学校护理系专业课程专职教师,共32人。

二、方法

(一)综合分析师资状况,合理划分师资梯队

分析各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业务能力等情况,依据学院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将师资队伍划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六个层次。

(二)制定分层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1.新入职教师实行导师制,为期1年。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要求新教师全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学纪律,熟悉教学组织过程,带教期满一年,对新教师组织入门公开课和转正公开课,评审合格方能上岗执教。2.青年教师独立承担1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考试命题等基本教学工作。主动提升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学位,在三年内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培训,训练教学基本功,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观摩课、示范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坚持长期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每学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培养期(3年)内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或课题1项,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不少于2篇。3.骨干教师独立承担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程教学。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和临床实践,每学年至少2次,不断接受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主动承担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每学年在教研室内或系里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有条件时承担一名新教师的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培养期内,主持州级课题1项或参与省级课题1项,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4.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带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每年1~2次,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期内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或成功申报教改项目1项。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次,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1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5.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分配课程建设任务,组织和带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试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每年汇报课程建设进展1次。负责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上报一份教学质量检查反馈报告。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组织课程教师制作课件、微课,开发慕课、网络教学平台。6.专业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制定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完善,每三年修改1次,每年进行1~2次专业报告。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品牌。

三、效果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层培养,护理专业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名师示范、骨干教师强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师资梯队,不仅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建立起一个成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老中青有效衔接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每学期期末教学评价考核中,32名教师在学生评价(百分制)中,得分均在90分以上。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性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考核中都得到一致好评。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高职护理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次次获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整个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护理专业课程教师荣获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表彰6人次,完成州级课题研究3项,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州级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本。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是在综合分析教师执教时间长短、职称等级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制”培养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符合个人自身情况的最大目标,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时,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师资梯队,避免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断层现象,保持了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的连贯性,对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38.

[2]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9.

[3]朱春梅,王燕,田免红.加强专兼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95.

[4]何新荣,黄合婷.构建本科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5]刘振华.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篇8

【关键词】小助手分层分级培养培训

班委干部(班主任小助手),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第三只眼。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区",是培养儿童健康成长、顺利适应未来社会坏境的有效实践区、体验场。把班级中的每位小学生都纳入班主任小助手培养对象是践行新课改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对班级管理、班委干部选拔、培养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小学,在班级管理,在小助手选拔、培养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还相对滞后。笔者根据多年农村小学班主任实践,认为构建小助手"发现(储备)——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分层分级培养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小助手的班级管理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一、每位小学生都是小助手后备军

作为班主任,对每位小学生都要抱着公平、公正的心。当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班主任就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特长、情感态度等留心观察,全面了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哪些小学生有哪些管理潜质,适合担任哪一层次哪个岗位的小助手,纳入后备小助手人才资源库,建档立卷,并相应制定好集中培养培训和个别培养培训计划。

二、按就近发展分层分级

十个手指不一样长,每个小学生的能力有强有弱,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质、认知水平有差异。所以,对班级中的所有小助手应根据其能力、个性特质、情感态度等分层分级,全面管理工作能力强的纳入一级小助手(班长或中队长)培养目标,全面管理能力次一点的作为二级小助手(如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班委会成员)培养目标,个性、特长突出而全面管理能力又较弱的可以纳入三级小助手(如各科代表、小组长、各监督员)培养目标。每个层级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考核激励措施应有所区别。

三、培养培训形式、途径、目标分层分级

不同层级小助手培养培训形式、途径示意图:

1、"传、帮、带"

在小助手的培养培训中,班主任"传、帮、带"一、二、三级小助手,一级小助手"传、帮、带"二、三级小助手,二级小助手"传、帮、带"三级小助手,由此在班级中形成班主任、小助手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小助手协调发展,共同成长。

2、"放、引、扶"相结合

(1)"扶":对于三级小助手,他们的各种能力都较一、二、级小助手要弱,班主任在对他们的培养培训中,要特别"耐心"和"用心"。班主任应坚持亲自指导、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扶着走",特别要发挥一、二级小助手的帮扶作用。对这类小助手,目标要求不要过高,心不能急,慢慢来,达到管理"入门"就是成功;更要见了闪光点就要激励,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

(2)"引扶"结合:适用对二级小助手的培养,以"引"为主,以"扶"为辅,即"引着走"。班主任既可省心,也要时时关心。因为就二级小助手的管理能力,说强不强说弱不弱,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班主任既不能完全不管,但也不能束缚太死,班主任是参谋,具体的主动权还是还给小助手。

(3)"放引"结合:适用于一级小助手的培养,"放"为主,"引"为辅。这个层级的小助手,管理能力、民主观念、自我意识都较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尽可放手,充分让小助手们"我的班级我做主"、"我们的活动我做主"。但班主任不能撒手不管,适时适当"参谋参谋",偶尔"点拨点拨","放"中"引","放开走",相信小助手,放心小助手。

3、培训内容要丰富,培训形式要灵活

要加强小助手责任心、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岗位职责、各种检查评比细则、各种日志表册填写等的培训。

根据不同层级的小助手的个性、能力、兴趣特长、情感态度等,要灵活适时安排集中培训、自主培训、实践中培训、个别指导培训等。

(1)集中培训:面向班级全体小助手及后备小助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实施集体集中培训,每期不少于五次。

(2)自主培训:小助手的培训,班主任是首席责任教师,小助手是主体。小助手的自主培训,要在班委会的领导下,由班委会自主制定培训计划,由一级小助手牵头,二、三级小助手协助,班主任只是"参谋"。

(3)实践中培训:在实践中做,在实践中学,通过实践,参加实践,是小助手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须的历练过程,即"做中学,学中做":①每周班主任或一级小助手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点评;②对做得好的小助手及时表扬,对好的方法及时推广;③对典型事迹及时向少先队大队部和校德育领导小组推荐;④教会小助手写管理日记、管理反思,并养成习惯;⑤教会小助手填写各种日志、考核表,鼓励小助手之间"传、帮、带","学、赶、超"。

(4)个别指导培训:个别指导培训,是个体小助手迅速成长、迅速进入角色的最有效地方法。个别培训应坚持"灵活、及时、细腻、耐心"。个别指导培训,既有班主任对小助手"面对面、手把手"的"扶、引、放",也有小助手之间的"面对面、手把手"的"传、帮、带"。个别指导培训的主要方法有谈话法、个案分析法、跟踪矫正法等。

四、构建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和激励机制

根据小助手的不同层级,其培养目标和激励机制应分成不同梯度,培训分类别、分时段、分内容、分形式、分措施,最终达到培养总目标。

1.层级培养目标

2.层级激励机制

(1)考核评价内容: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管理素质、管理效果。

(2)考核评价形式:①一周一小评,一月一阶段评,学期结束总评;②评价程序"自评——集体评——家长评——班主任评";③实行星级制,设"五、四、三、二、一"五个星级,根据不同层级,设置不同比例。不同层级小助手获得不同星级小助手机会均等,激励不同层级小助手快成长、早成长。

篇9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地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因此,学校对体育课程例如羽毛球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改进,其中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时较为广泛,但是只有合理地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才能使羽毛球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对如何将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应用在羽毛球教学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分层次合作 羽毛球 教学 实验分析

一、分层教学策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分层教学的提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分层教学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都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提出也是体育新课程的要求,当前体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尊重差异,从而是么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分层教学策略的提出是教学原则上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具有羽毛球特长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进行学习专研,能够使学生得到更为深入的训练,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基础上,发展技能,使羽毛球成为这些学生的强项;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培养起来对运动的兴趣,培养起对运动的兴趣爱好;通过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想成热爱运动的习惯,针对一些体质较弱,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给他们教授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使之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实验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不要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的概念混淆起来

分组教学就是教师将所有的学生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几个小组,分组一般分为差异分组、同质分组以及按男女比例分组几种方式进行,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分层教学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多个层次来对进行教育,从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策略可以将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教师有针对性的教授,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是不同的。教师将二者混淆起来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也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一贯按照运动的特长分层是不正确的

每一位学生的体质、体能都是不一样的,同时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看来学生的体育基础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的按照学生的运动特长分层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在高中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方面获得更为有利的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培养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分层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需要

分层教学策略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策略往往是被运用在一些对体育学习不热忱的学生身上,教师往往不太重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并且教师在对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也仅仅只是针对某些学生或某一层次的学生,而不是所有的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策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从而将其实施,使之更为全面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采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高中体育授课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羽毛球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体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比如激励法,在一个班的学生中必然会有一些喜欢运动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充满着活力,教师可以以次为例,让其他的学生感觉到这种活力,从而让这种活力感染到那些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以一带百,使学生融入到体育带给人的快乐之中,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带来的温暖和亲切,使学生从喜欢老师的方面对体育产生兴趣。

(二)积极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知识主导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各种特点,比如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学习方式上的特点等等,通过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进而制定出一些教学计划,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总之就是要将学生放在整个的羽毛球教学的第一位,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等,使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同时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

(三)采取奖励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

奖励机制实质上是一种评价机制,在羽毛球教学中,评价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进行羽毛球授课,其有必要通过小组比赛或者是平时的表现对某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使学生的信心倍增,同时也要对一些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鼓励,进行悉心的教导,从而使他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分层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凤媛.高中体育分层教学刍议[J].体育教学.2013.3.

[2] 潘冬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J].教育与管理.2010.2.

篇10

[关键词]读图时代;培养;人类分层视觉传播;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17-05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增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这是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代,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图像蜂拥而至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言道:“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人类对图像形象的接受始终无法脱离视觉能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具有正常视觉能力并不等于具有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是后天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当今视觉文化传播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环境下,人们直观思考、理解图像的能力和利用图像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性技能。对视觉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二 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1966年,J·Debes首次使用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术语,提出了视觉素养的概念,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他还把视觉素养从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交流能力。(图1)

迄今,视觉素养的概念大约有几十种,但其中影响力比较大、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在J"Debes基础上对视觉素养下的概念: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简单地说视觉素养就是指理解、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笔者认为,此概念有五个关键词:①“可以获得的”指这种能力是通过后天教育或其他途径获得的;②“理解”指的是能批判地直观感受并理解视觉信息表达的含义;③“创造”指的是个体可以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视觉信息的形式表征出来;④“视觉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的视觉形象,如图像、动画、视频等,主要是区别于文本符号;⑤“能力”是视觉素养“属”的概念。三 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的提出

1 关于知识的两个维度

“外部输入一内部生成”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一维度上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基本性质。“个人一社会”是知识的又一个重要的维度。前者将知识看做是居于个体内部的,而后者则认为知识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

2 分层视觉素养培养之概念设计

根据教育家J·Debes提出的“层次能力构成理论”,即视觉素养从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立足“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图2),结合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力口工过程和知识的两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就视觉素养的能力构成进行分层培养设计,即进行分层视觉素养培养(图3)。

(1)视觉感知层

视觉器官(这里主要是眼睛和大脑)与视觉刺激信息.主要涉及刺激物的色彩、形式、纵深和位移四个因素,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人脑对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出反应,解释输入的视觉刺激信息,从而产生视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是浅层次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视觉感知”。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一层次(视觉感知能力)的“工作阵地”。

(2)视觉理解层

从视觉感知层到视觉理解层,个体对视觉刺激信息的认知实现了从“一见钟情”到“心有灵犀”的飞跃。在视觉理解层中,认知主体的“视觉功能”主要由大脑负责承担,这时的眼睛已不是作为器官的眼睛,而变成了与精神相连的心灵的眼睛,视觉已成为思想内容的指向和思想行为的表达。也就是说,认知主体在此层次之下更多的是对图像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深度与理论深度进行探讨。主要牵涉到人类分层传播模式的记忆层、视觉表象层。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二层次(视觉理解能力)的“工作阵地”。

(3)视觉创作层

Debes认为学习者要能够“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在视觉创作层,认知主体首要的任务是进行信息的视觉化表达(即可视化),而后进行信息的视觉化创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二者均属于知识维度的“个体”层面,但视觉创作实现了个体从“内部生成”到“外部输入”过渡。

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指能利用图形、图画、图像以及其他形象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情感载体的迁移。表达是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一个由思维抽象向具体的运动过程,通过经验中的意象,在思维中构造和组合,最后再在现实中以视觉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其实对于认知个体来讲,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中已经渗入了信息的视觉化创作。换言之,在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中,创造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视觉化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如此。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三层次(视觉创作能力)的“工作阵地”。

(4)视觉交流层

视觉交流是在视觉感知、视觉理解、视觉创作层面上更高的一次能力的跃变。社会中的人们利用饱含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视觉图像和形象进行交流,这就超越了个体,超越了视觉材料本身,成为社会成员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引起“共鸣”的群体、社会效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视觉欣赏和视觉批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视觉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能力形成过程,其本身是不可被分割清楚的,笔者将其分隔成四个层次,只是为了能更好说明视觉素养的能力特征。四 分层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

1 视觉感知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人类分层视觉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视觉感知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在更大程度上按照格式塔的组织律(包括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趋向、相似性、转换律和共同方向运动等)对刺激物进行选择性注意,人脑对视觉器官感觉来的所有信息,进行感觉登记和最浅层次的意义建构。由此机制为依据,我们就如何培养视觉感知能力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Observational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