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水平的高低甚至已成为攸关国家安全以及在科技浪潮中是否被边缘化的普遍衡量指标。
而衡量科技创新活跃指数的科技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因反映一地科技发展动向与承担科技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力,从而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科技实力对比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技项目申报作为一个孵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为政府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资源输入与分享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现实当中,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囊括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和体制优势,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再加上主体自身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单兵作战和资源内耗,因此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为有创新潜力的主体提供政策出口。
1 申报重点决定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重点代表着企业和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亟待突破的方向。根据现行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分配的方式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部(委)、省、厅、(地)市五级制分配方式,经费分配主体级别的不同,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的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同。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地区上的差别,不同地区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整体而言)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也往往不同。一般而言,申报的项目涉及国家层面的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973”计划等,它们代表着国际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条件的极端苛刻决定了参与项目申报的企业的技术实力必须达到很高的高度,而申报部级省级层面的项目,多是特定行业亟待突破的,对行业进一步发展有开拓意义的项目,其参与申报的企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企业,以某机械厂为例,其申报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新型高空气象探测仪及气象雷达系列产业化”项目代表气象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申报的“GFE(L)1 型二次测风雷达”代表着部级层面亟待突破的技术。科技项目申报在地区上的差别也很明显,如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多于欠发达地区,这也侧面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活跃指数偏少。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目标,15 年内我国要在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农业科技、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我国企业未来项目申报的重点明确了方面。
2 申报类型反映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申报项目的类型是一地区一行业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反映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亦即发展水平。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影响程度越高,表明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也越高 ;申报项目的集中度越低,表明该行业的发育水平也越低。由此可以看出,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两个可以量化的维度,一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二申报项目的集中度,是我国从整体考察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系。另一方面,项目申报的数量与科技研发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在考察数量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企业)申报项目的质量,如我国涉农行业的科技项目数量要远远少于非农方面,但我国农业诸如水稻和小麦的科技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依然处于翘楚地位。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由于牵扯到科研资金的分配,再加上审查管理的不到位等原因,在部分企业内出现了虚报科技项目以套取资金或挪用科研资金作他用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造成了干扰。另外,在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上也存在重复或趋同的混乱现象,许多企业申报的课题严重同质化,就是单个企业内部也存在申报的项目与曾经申报过的项目类似的现象,只是换汤不换药,此类现象不仅无助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也不利于科技水平薄弱的行业实现技术上的更新和进步。因此,从政府角度上说,加强对申报企业和申报项目的严格审查,谨慎排查,加大后续跟踪监督频度,确保科研资金用在最合适的企业的最合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从科技发展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引导,引导企业加强对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政府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重点支持,防止出现技术坍塌。
3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科技创新思路的日渐清晰,企业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突围的主流。通过开展科技项目申报这一既有计划色彩又能利用市场优势的组织形式,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在我国,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由于申报项目关系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且牵扯到资源的分配,因此对项目申报的企业的筛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出来的企业,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2006(12).
[2]王媛.浅谈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J].广州: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2
关键词:煤矿企业 科技创新 管理实践
科技管理创新即通过对科技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科技管理行为。并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科技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一种获得最大效益的状态。如何正确理解科技管理创新定义,运用科技管理创新方法,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程,对企业成长、城市建设、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1.科技管理创新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1科技管理创新以及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含义
科技管理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即:提出一种经济发展思路并加以实施;反复设计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导致了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企业做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同企业外部发生着联系和能量交换,并影响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过程,导致原来企业运行程序和科技管理变成不确定的非程序程式,这样将导致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
1.2科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所谓创新,其涵义包括了几方面的内容: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采用新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本身。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从社会系统运行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管理创新。
1.3科技管理创新的动因
(1)科技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一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2)科技管理创新的外在动因:一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二是经济发展变化。三是自然条件约束。四是科学技术发展。
1.4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科技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科技管理,也可以是某个具体方面的细节科技管理。
2.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技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了形势,适时做出科技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2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管理创新将同技术创新一起,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于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卓有成效的科技管理创新将使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战略谋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而经营科技管理则关乎发展进程,是保障战略实施的支撑力量。
3.煤矿科技创新的基本走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煤矿要想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具体地讲,应把握住以下几点基本走向。
3.1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
一方面,要把推进机制创新作为强化科技创新的前提,本着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原则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另一方面,要把推进制度创新作为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行项目承包或项目课题负责制,逐步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能力。
3.2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持续推进主导产业集约化和环节技术配套化
一是加强矿井集约化生产,特别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及其装备的开发;二是开发采准巷道快速掘进和锚杆支护技术;三是加强对完善综采放顶煤和高效机械化回收残采区开采工艺技术以及”三下”采煤技术研究;四是研究开发矿井综合信息自动控制系统、矿井安全自动化监控技术,瓦斯治理和顶板监测技术;五是洁净煤、煤层气及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六是加强防止矿井重大灾害(矿井瓦斯、承压开采等)方面的研究。
3.3加大科技投入,规范项目管理,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矿井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是建立技术开发基金,坚持技术开发费不低于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1.5%比例提取,科技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3%比例提取。同时,完善科技资金预算分配、项目资金管理,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二是坚持改进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建立重点项目专家评估系统,对重大项目实行课题招标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科技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对科技成果公开、公正、科学地进行评估,把成果转化为科技进步奖评审程序,形成新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四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人才开发使用新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睦优、阎国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7).
[2]阎平义.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与基本走向[J].煤,2003,(02).
篇3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篇4
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创新
未来五年,应当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机遇和条件最好的五年,是气象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五年,是气象科学技术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五年。”这实际上向气象科技部门和全体气象工作者发出新的进军令和提出更宏伟的奋斗目标。气象科技部门应该乘势而上,率先突破。气象科技创新要实现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在最顶层的发展理念上有大的突破,敢为人先、敢于创新。顶层发展理念需要有所突破,气象科技创新要从“部门研究”逐渐转向“社会研究、部门引导”。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与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关,更与物理、化学、天文、地质、计算机、社会科学等等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优势和精锐部队都不在气象部门,而是散落于社会各方面。目前中国气象局队伍不足10万,科技专业队伍不足万人,专门从事气象科技研究不过千人。就是这千人左右队伍要承担起许多重大的气象科学研究项目和科学工程,完成无数的气象业务研究,难免捉襟见肘、心大而力弱,而社会上对气象的需求又是无限并快速增长。与其“以有限服务无限”,不如“引导无限服务无限”。“社会研究、部门引导”指的是气象部门主导气象领域研究的上游和核心区域,把科学研究谱系的两端——纯粹基础研究和泛化的应用研究转交社会各方面、包括世界各地的研究力量,气象部门的千人队伍集中力量研究事关气象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点和战略领域。如数值预报的突破、气候模式研究、海—汽相互作用等,而把类似花粉预报、洗车指数研究等委托社会专业力量研究。气象科技人员要重点关注“巴斯德象限”,而非“波尔象限”和“爱迪生象限”[4]。但是值得争论的是气象科技中纯粹基础研究是否要淡视?从长远来看,中国缺少洛伦茨、洛斯贝等这样的气象大家是成为气象强国的瓶颈之一。不过这些大家多数在高校中做研究,气象部门科技人员一般从事实践性的科学研究。我国高校现阶段也十分缺少大家和大师级人物,这与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理解有误、争抢资源而导致科技布局不妥有关,作为气象部门无力扭转这个大的局面。所以从实际来看,纯粹气象基础研究交由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气象部门保持部分传统优势领域并鼓励科学家自由研究,这不失为稳妥之策。
战略机遇期气象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
提前布局、加大未来气象科技储备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气候变化导致环境脆弱性增强、城市化与社会转型期中人工自然的深度变化,导致未知气象服务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比如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中对“长序列气象灾害”的科技储备不足,2010年南方干旱灾害中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科技储备薄弱等等。这说明要对未来气象科技发展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加大未来气象科技储备。这需要战略眼光分析哪些方面布局、如何布局。这就是“新兴气象科技”的问题。从全局来看,气象灾害占全部灾害的70%,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提高。而气象灾害往往是突发性、未知性、网络化[5],所以首先气象灾害科技将是一个战略重点。包括对气象灾害的预测研究和气象灾害应急研究等。第二个重点是提高气象学科的确定性。大气科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是研究大自然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现象的精确性/确定性学科。而大气科学是研究非确定性现象的半确定/准确定性学科。将来它的确定性成分也许会越来越高,但是永远不会达到100%的确定性[6]。这是大气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最大的区别。科学史表明科学技术的确定性和精确性的提高是学科成熟的必然过程,所以如何提高气象学科的确定性和精确性是气象科技创新未来储备必须解决的难题。第三个战略重点是海洋气象科技的布局。中国必将从陆地大国走向海洋大国。未来十年,国家对海洋各方面科学技术的投入和需求必将空前增长。气象部门提前在此布局,将会大大提高气象科技部门在气象事业中的地位,也会大大提高气象局在国家政府序列中的地位,并极大拓展中国气象局的生存空间。气象事业发展方式逐渐从传统气象转到气象服务引领事业发展。气象服务是一个立体化、渐进的系统过程。会催生许多依靠气象科学技术的新兴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要适当分开。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长期有误,直到《2006—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中才把二者正式分开。气象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比较接近。但是仍有区别。更加注重“气象科技软实力”的建设对科技的支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创造好的硬件条件,多建些实验室,多购置些仪器装备,多投入些资金。现阶段科技发展更需要的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集中精力出成果,多给一些关怀,少添一些干扰。要尊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既加快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既鼓励探索又允许失败,既注重研究开发又注重成果应用。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因为气象硬实力的增长与经济实力增长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当经济发展渡过拐点之后,气象硬实力也必将面临一个发展拐点。气象软实力与气象硬实力相伴生长,共同发展,在某个历史阶段,必然会遇到发展拐点(见图1)。图1气象软硬实力演变拐点示意图从图1可看出,气象科研设备作为气象硬实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人文等方面的气象科技软实力的支撑,才能促进气象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目前正处于这个历史阶段,所以,今后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政策。未来需要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软实力的建设问题[7]。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引入气象科技创新的研究中气象科技要想做出大成就,做出流传于世的深层次成果,少了人文素养是比较困难的。单纯对理性的追求并不一定带来理性的结果。因为理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非理性的。正如整个电磁波谱上,可见光只是很小一段一样,整个宇宙中,理性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这个结论无需证明。“歌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测不准原理”就已经说明理性内部会导出非理性的结果[8]。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加强大气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非常有助于我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气象科技与气象科普同等重视,“一体两翼”气象科技创新将会推动气象科普的发展,反过来气象科普将会给气象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研究氛围和未来人才储备。目前气象科普的理念需要较大提升,把气象科普与气象局的对外宣传结合起来,气象科普是提高气象局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国外对于科学普及,早已推进到“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互动的阶段[9],我国的气象科普还是单向灌输的阶段。应该推进“公众理解气象”。更多与外界合作,听取更多声音在“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院士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达成共识,解决制约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离不开中科院、高等院校、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全行业乃至其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联合攻关,离不开业务服务专家和科学研究专家的通力合作[10]。气象重大工程投入的发展需要听取更多外界的意见和建议。气象部门强调为社会服务,就要有“大气象”的气魄,提高与社会各界交流的积极性。相对于“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实际上存在“大气象”的概念,包括海洋、地震、水文、航空等都是“大气象”的服务领域。做好“大气象”的社会管理,对于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本文作者:陈正洪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
篇5
(北方工业大学,中国 北京 100144)
【摘要】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但目前科技竞赛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制度保障、政策宣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生科技竞赛;创新;管理机制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不进则退,经济进步的源动力是科技,而科技进步的根本是创新。国与国之间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的重任。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一类综合性较高、应用性极强的学术研究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素质。[1]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这种实践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提供经费资助,并有教师进行指导,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创造,研发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成果。
科技竞赛取得的成绩与指导教师严密组织、耐心指导和学生认真参与、刻苦钻研密不可分,但不可否定的是,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科技竞赛管理机制是否科学与合理。科技竞赛从赛前的组织培训,赛中的服务管理到赛后的总结表彰,整个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科技竞赛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
同时,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应充分发掘蕴藏在广大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达到这些效果,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1 学生科技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分布不均衡
目前学生科技竞赛较多存在于理工科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例如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等,而文科专业很少或没有。参与了科技竞赛的理工科专业学生,通过设计、操作等实践环节,在锻炼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进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很少参与或没有机会参与科技竞赛的文科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就存在一定的欠缺。
1.2 产出成果的科技水平不高
由于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的局限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难以对问题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识渊博、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又无法真正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科技竞赛产出成果的科技水平不高。
1.3 缺乏制度保障
高校研发的主体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项目是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学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在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关注度不够,没有相应的科技竞赛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2 科学合理的科技竞赛管理机制
2.1 制度保障
严格的制度为大学生科技竞赛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学校保障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经费,安排教师做项目的指导教师,并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条件。除了提供项目经费外,还应设置相应的结题验收程序来保障项目的完成质量。项目在研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完成时间到了之后,各项目组参加答辩,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对各项目进行评审。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当完善工作制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应制定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2]
学校为文科专业学生保留科技竞赛项目的指标,给予经费支持,保障文科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为他们搭建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以科技创新带动大学课程的学习,深化学习效果,促进学以致用。
2.2 政策宣传
大学生经历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主动参与科技竞赛的意识不强烈,大都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等)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解读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承担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3]
学校联合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等部门,在各类学生活动、教学活动中广泛宣传科技竞赛的活动目的、意义和资金支持、奖励激励的政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竞赛活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科技竞赛可以锻炼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才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竞赛中来。
2.3 激励机制
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入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4]
学校鼓励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教授、专家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畴,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认定,对指导作品获得的奖项也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以此来激励教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提高科技竞赛的科技含金量。
学校对经过验收,被评审专家组认定优秀的项目,实行奖励制度,分等级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金,通过评奖评优以及奖金措施来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学校督促其继续攻关、完善,在完成目标任务之前,不再批准该项目组申报新的项目。
3 结论
学生科技竞赛采取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制度保障、政策宣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科技竞赛的实施效果,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全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田立勇,于宁,张玉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6).
[2]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5(1).
[3]胡庆武.大学生创新活动目标导向的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28(5).
篇6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三江学院提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一体化融合式发展。作为实践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创新是学生运用应用知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科学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三江学院贯彻“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设立诸多学生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2007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2008年江苏省首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勇夺一等奖,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
一、高度重视,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技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一线生产的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将使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一种低层次的技能培养。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因为具有“创新”的主要特征,因此能促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能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力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倡导学习、合作、竞争、向上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出每年择优支持5~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因此,各类科技创新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近年来,三江学院切实加大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为全体师生提供必要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机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不断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全面开放,为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了创新平台和环境保障。同时,为了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各级科技创新活动,三江学院设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具体包括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文具费、奖品费、学生补助、教师培训和训练指导费、竞赛奖励、材料(器件)费等,且近年来专项经费保证了逐年递增。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表彰大会,以奖励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此外,三江学院还依托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逐渐形成一些以不同主题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并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开展了系列工作,有计划地对科技创新进行培育,使竞赛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取得成果的机会。例如近年来,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多个奖项最初均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2007年以来,三江学院投入经费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近200项,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营造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动热情
近年来,三江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创建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三江学院自2007年开始广泛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先后邀请了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郑有炓教授,国家突出青年基金获得者、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博导黄庆安教授等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各类学术报告、讲座,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效果显著。
三江学院还大力发展科技社团活动,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各项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参观、科技沙龙、科技节、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三江学院还针对科技创新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普及竞赛科技知识,培养竞赛后备梯队,推广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近年来,组织了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人文知识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多个项目的选修课程,效果明显。
四、完善制度,建立科技创新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江学院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
三江学院于2007年制定了《三江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用于支持和奖励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指导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获奖奖励和工作量补贴外,还把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作为年终考核时评优及评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于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获奖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同时,三江学院还于2009年出台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实施办法》,并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将自主化个性学习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该办法鼓励实施创新教育,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自主化个性学习和研究中,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夯实了基础。
篇7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工程的施工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及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司的战略,切实地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其同探讨。
1有针对性地强化科技创新理念
所谓科技创新意识,就是要在面对同一项铁路工程时,应首先考虑在完成该工程时如何领导和组织进行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具体思路可以借鉴国家高铁建设领域的相关方法,以大量的高铁建设市场为载体,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外的高铁技术。对于公司而言,可以在项目开发之初首先考虑如何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在进行协作队伍或架子队伍的选择时,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考查指标之一,选择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并把其作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必要协作伙伴。还有就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做好创新示范点,做好技术鉴定,做好创新宣传,主要目的是考虑如何实施“技术抢市场”战略。
2打造学习型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如何组建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按照常规,企业的人才建设不外乎为“内培外引”两种方式,一方面就是从企业现有人才中挖掘,一方面是从社会上引进。显然,这里的组建的人才最终是企业内部人才,是一种相对狭隘的人才观,我们把这种内部人才可以称为“技术专家”。相对企业内部的狭隘人才而言,那就是外部科技人才,那就是社会上储存着海量的科技创新仁人智士,一种是具有相关专业高等学历,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着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高等学府、研究院等科技研发人才,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导师”;一种是虽只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却拥有丰富的实践技术或专业特长的劳务公司或生产加工企业,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才叫“创新工兵”。
至此,我们把公司的科技创新人才定位为三类:一是“创新导师”,二是内部的“技术专家”,三是“创新工兵”,那么如何将这三类人才进行优化组合,并组建成一个可以进行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打破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组织界限,形成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学习型的科技人才团队呢?这就要求公司要有目标、有意识地牵手一些科研院校等社会智库资源,组建和发展几个具备专业特色的协作队伍和研发基地,本着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形成公司出市场、院校出技术、协作出产品的研发格局,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3.1 建立公司专家人才库和专家组制度
在公司内部选择和聘用具备条件的员工组建专家人才库,记录专家相关信息,对专家库成员参与或主持科研活动的数量、进度和成果等级进行量化并实施动态考核,组织他们不定期参与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向其提供获取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有关资料和信息的机会,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专家的专业特长,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水平和实施绩效,保障科技创新管理目标的实现。专家组参与科技管理的做法,在江浙一带得到了率先推广,而且还成功运用到其他领域,如火及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就是这种管理方法的缩影。
3.2 建立技术顾问制度
在公司建立技术顾问制度,聘用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专家(即可以是国内专家,也可以是国际专家)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以公司各在建或拟参建工程为载体,通过不定期的现场指导或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科技创新进行咨询和指导,并通过他们随时掌握科技前沿的发展动向,动态调整科技研发的方向,帮助公司进行科技创新。在技术顾问这方面,国外如日本、韩国等的服务主体是政府,由政府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育技术人才及提供技术信息等,这大大地促进了日、韩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效率,目前在国内,技术顾问这个做法的主体还得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取舍,技术顾问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创新导师”,只不过这个导师是一个长年聘任的导师。实际上技术顾问找好了,他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好帮手,更应是宣传企业、拓展企业市场的好帮手。
3.3 适时实施组织创新
公司可以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对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分析其对公司生产经营要素中人才、市场、资金(包括科研资金和财税优惠)、科技立项、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适时申报技术中心或科技型企业认定,实现组织形成的整体创新,促进创新主体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匹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4努力拓展公司的科技创新模式
4.1 实施集成创新模式
通常而言,企业会在某个领域具有科技专长,然而这种单一的专长由于技术壁垒低,很容易让竞争对手或客户进行模仿,不利于创新保护,所以公司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时,应建立以多学科交叉和集成的科技创新,实现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创新能力,形成跨产业、跨学科、跨企业和跨机构的技术联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创新技术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4.2 实施多元化科技创新模式
创新对象多元化:创新对象可以是施工的技术、工艺、装备、材料等四新技术,也可以是管理创新。
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主体可以包括公司、科研院校、协作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机构),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化的创新投资主体,共谋和谐创新。
创新空间多元化:一是要 “超前一步”,做到人无我有,通过关键技术储备和管理上的创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二是要“提升一步”,做到人有我精,形成竞争的“差异化”;三是要“退后一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5结束语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作为铁路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竞争优势就更明显,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所以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只有将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变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创新设想产生,直到创新决策、创新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创新、提供服务、再次创新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实现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篇8
>> 如何推进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 谈对标管理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的应用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途径研究 浅议管理会计在烟草商业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平衡计分卡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数据中心与应用集成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的应用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探讨 浅谈烟草商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烟草商业企业预算管理难点与对策 浅析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中对提升执行力的认识 对烟草商业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探讨 烟草商业企业加强管理创新的途径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浅议烟草商业企业非烟物流的发展 烟草商业企业物流体系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对策 促进烟草商业企业工作创新的途径与对策 烟草商业企业以规范管理推动企业组织转型的思考与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的费用定额管理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探索 浅议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管理的推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6-02.
[2]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广东农业科学.
[3]周亦楣.“烟草院士”之争[N].新京报,2011-12-16.
篇9
[关键词]打造;电力企业;规范;科技创新;行为;探讨
中图分类号:F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创新文化
(1)宽容:鼓励探索、容忍失败。公司在体制机制上给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活动“空间”,改革完全以科技成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机制,注重创新实践体现的过程性价值,给科技人员传达“不以成败论英雄”和“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意识。
(2)首创:崇尚首创、树立典型。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以及前沿性、高瞻性技术创新的个人及团队,公司通过“表彰杰出科技人才”、“树立典型模范”等方式,鼓励首创精神,形成崇尚首创的学术氛围。
(3)竞争:创先争优、不断超越。通过组织开展“科研成果评比大赛”和“科技成果走进基层”等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形成竞争意识,全面调动基层创新力量,把科技创新成果与绩效、薪酬直接挂钩,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在创造力,不断超越自我。
二、学习文化
(1)个人学习。建立“工作反思系统”,使科技人员由被动学习向自省式学习转变,逐步建立认识自我、自我实现、适应发展的内源式学习模式;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由培训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络等五个体系构成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团队学习。第一,建立“知识共享系统”。全面提供团队学习载体。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个体知识团体化”的目标。第二,开展“轮岗交流”。通过压担子、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多种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教育。第三,定期举办“学习日”主题活动和优秀“学习型”部门评选等活动,广泛宣传学习观念,激发科技人员的学习热情。
(3)交流学习。第一,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帮助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反馈,全面激发科技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开展“双向学习”和“零距离沟通”活动,了解科技人员的收获和感受,形成改进建议;第三,搭建与科技人员的沟通平台,比如内部论坛、留言板、主任信箱等,多渠道实现信息反馈,了解科技人员科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问题。
三、合作文化
(1)协作。探索建立内部科技人员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全面整合利用技术、人才资源,群策群力,以优质高效的团队协作形成强大的科研力量,整合利用公司各项资源,发挥公司各项制度的协同效用,共同促进综合科研实力进步,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共享。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统筹管理各渠道信息和技术情报,实现信息和情报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最大程度满足信息和情报的共享需求。建立内部成果共享平台,避免重复开发和立项,促进科技成果在公司内部推广应用。完善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技项目申请、报奖、后评估等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交流。首先,产学研各方在共同建设关键技术开发平台、联合研究制定新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次,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通过技术开发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充分发挥和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对影响公司发展急需的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再次,注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智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最后,加强学术交流,选派各种专业的优秀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技术考察活动,并对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进行奖励。
(4)团队。充分尊重人才、善用各种人才以创建高效能的团队;培养尊重开放、好学、快乐和合作的科技研发团队氛围;建立具有沟通和反馈、分享思想的最佳工作模式;鼓励和保持士气与生产力,建成成果导向的高效能团队,鼓励各种意见、冲突作为创新的源泉,以便实现企业创新目标。
四、责任文化
(1)敬业务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公司的各项项目指标,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意识,肩负起自己的部门责任,实现自己的部门目标。
(2)诚实做人。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三老”精神,时时处处为人正直、办事公平、心专于事、目标始终。把诚信内化为科技人员的信念,“说到做到”,使自己与核心目标和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科技人员的工作表现转化为现实的工作热情和生产效率。
(3)诚信做事。诚恳面对团队协作,严谨对待科研工作,重视科研职业操守,杜绝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科研成果,严禁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杜绝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和评审中的舞弊、失实行为。
篇10
【摘要】本文论述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管理现状及具体不足,并以此提出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 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在促进了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积极转变工作思维和手段,创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分析该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凸显的不足,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文件,伴随着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文件管理工作的负担。现阶段,手工搜集、整理和加工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面临沉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不高。而这种不科学、不系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文件杂乱存放,受损严重,甚至出现重要档案的遗失。外加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分类不合理,使得科技档案分散在不同科室,有些甚至出现档案存储在个人手中,或借阅不归还的现象,亦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各界愈发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然而,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层面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中,绝大多数单位或者个人对档案管理的思想认识均存在不足。科研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归档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一些单位举办的科技活动中,只保存了立项、验收数据,并未认真记录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科技档案整理将变成空谈,导致所存档案的价值不高、所需档案尚未存档的现象,因科研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档案缺失将会给科研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管理体系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机构面临大量的科技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体系缺少可行性,管理规范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三)利用率不高。通过有效的档案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效率性和规范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手工分散式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整、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档案借阅需求。同时,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备,社会利用率不高。
三、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的思想认识。我们应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从整体发展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源自于科研活动,并能为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它作为一笔无形资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各个单位应从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管理不仅是管理部门自身的责任,还关乎其它部门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单位领导应增加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让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均能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2. 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能确保归档文件资料的真实、可靠。另外,科技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而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能有效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
(二)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以及法律规范。在新形势下,为创新科技档案的管理模式,应结合单位当下情况,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参照相关工作法规,编制科学、合理、实用的规范制度,并针对科技档案搜集、整理、保存、使用等环节编制详细的规定,一旦发现违规操作或者没能及时完成任务的人员,应进行严肃处理,予以改正。同时,对于严格参照规范制度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构建系统的档案搜索体系,以此来提高档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