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团队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科研活动的特点。首先,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有些科研工作项目周期长,且无任何规律可循,对绩效考核周期的设定是一大挑战;其次,科研活动的进行往往都以团队的模式开展,很多的时候是多个团队跨团队合作,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责任;最重要的一点,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研发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研发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之前,很难精确的判断其价值,而且产业化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有时候就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便有了产业化的成果,也很难区分清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哪些影响是来自于最初的科研过程,那些是来自于产业化的过程,哪些是来自于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
2. 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 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 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 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 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 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 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2. 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包含了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与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的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循环过程。
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管理有效的前提,如果员工的绩效目标偏离了团队的战略目标,那么绩效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员工的绩效目标必须与团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将团队的战略目标逐级分解,在和研发人员沟通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研发人员的个人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A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e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
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绩效达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团队的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况,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备选的解决措施等,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资源争取、跨部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认真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与资料,记录绩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与员工沟通的重要内容,作为绩效评价时的依据。
绩效考核评价是对员工绩效好坏的评判过程,该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者的确定。承担考核者角色的可能是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下属、客户和员工本人,对一般项目团队内的科研人员来说,考核者主要是上级和员工自己;二是确定考核方法与工具,根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选择适应的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量降低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偏差,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决定了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调整、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绩效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的经营质量分析,只有体现出了绩效管理的价值,绩效管理才会得到员工的重视。
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是一轮绩效管理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反馈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表现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就绩效考核结果与管理者达成一致;而绩效改善则是管理者要和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寻找绩效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3. 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绩效衡量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人员,科研活动周期长,短期内很难有明确成果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输出也大多以团队成果形式输出,很难衡量个人成果。所以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最终成果,也要关注阶段性输出,不仅要关注团队业绩,也要关注个人贡献。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指标是团队战略目标逐级分解的结果,所以员工的考核指标也不能与团队的长远发展相脱节,不仅要有短期的业绩指标,也要有着眼长远的技术储备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指标。
因此,科研团队的绩效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
第一层是团队层指标。团队指标主要体现团队的战略发展要求,可以从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的组织与控制、年度计划项目完成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团队领导的绩效,也可作为核算团队年终奖金总额时的参考数据。
第二层是项目层指标。项目组指标体现项目组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从项目进度、完成质量、预算控制和预期收益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项目经理的绩效,也可用于项目组项目奖金核算。由于项目周期较长,而员工的绩效考核多按月为周期,因此在项目未完结之前,可以对项目奖金进行预测,在可控的范围内计提部分奖金在月度进行发放,待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项目奖金的核算。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search level requirements of our country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arries the heavy burden, and becomes the ba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raining, provides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knowledge reserve, 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operation mode still does not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has not ye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Its manage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re still not perfec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operation mode should improve the team construction, team management system,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ppraisal system, team cultur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team, the team set up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eam culture, improve, so as to make it play maximum efficiency,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优化
Key words: 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operation mode;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3-02
1 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的现状
1.1 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
1.1.1 “师徒型”组合 目前高校很多的团队是有“师徒型”组成的,即由研究生导师和其学生研究生组成的,这种组合团队人数较少,其学术背景相似,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和科研经验,知识结构大致形同,所以研究方式方法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一般相似,并且几乎不会改变,只在其擅长的领域,因此,创新性较差。并且,高校晋升职称就是看研究成果,不关注某一课题是否持续的深入地研究,所以产生重大的科技成果较难。
1.1.2 缺乏学科交叉 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需要拥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协作完成,但是在我国高校里,一般都是同一院、系或同一教研组成立一个科研团队,其知识领域相近,均是按照其专业化教学划分的,这样就造成了缺乏学科交叉的情况,加大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难度,阻碍多学科交流的团队的组建。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缺乏学科交叉,缺乏创新性。
1.1.3 拼凑现象普遍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还存在一种现象:申报项目时,人手不够,随便拉人拼凑,这种临时组建的团队,只是为了申报项目,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其科学论证不足、凑人数、凑成果,形成结构极度不高效的团队。科研人员之间不熟悉,配合性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稳定性又较差,这样既浪费了科研资金,又难以得到较大的科研成果。
1.2 缺乏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以后,使其高校的运作起来就要依靠有效地团队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管理责任也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分工,使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工作的进行不高效,实行效果不好,即使制定了较好的计划,也无法顺利高效的传达和执行下去。另外,负责人忙碌于团队内部事情,无法分身以赢得足够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也大大降低了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效率。
1.3 考核制度不科学 考核制度就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运作的一把考评的尺子,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及时丈量研究进度。考核制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是调动衡量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基础,其可以促进团队和谐有序高效的运作。但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科研团队成果一般都归负责人所有,这样极大打击了团队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是缺乏公正性的,其团队的凝聚力减弱,不利于深入地研究。
1.4 没有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 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和谐、快乐、轻松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鼓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科研团队才会更有信心、责任心的完成科研项目。
2 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优化的对策
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目前的科研项目对团队的要求就是:知识具有交叉互补性、更新周期较短,因此,个人很难完成科研项目,就需要组建具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来完成。但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起步较晚,组建及管理方式仍处于探索时期,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急需优化。
2.1 组建高效的运作团队 组建高效的运作团队,科研人员的选择尤为重要,其选择应具有优势互补性。是指在围绕申报的课题项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尽量使队员知识结构多元化,能力和思维方式互补,研究经验不雷同,并且最优的选择在其年龄、性格、素养等方面最好也是互补的。这样在专业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互补,从而发挥最佳效果。
2.2 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优秀的团队当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尤为重要。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多数从事复杂型、创造型的脑力劳动,因此思维层次深,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而科研人员受教育程度高,自尊心强,不愿多说困难,也不愿意多求助他人。这就需要在科研团队管理中,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需要充分老驴到成员的这种情况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柔性”策略,对于冲突多的团队,以“化解”冲突为主,对于冲突少的团队,鼓励竞争,倡导建设性冲突,营造创新性工作氛围。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没有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科研团队的有效运作,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这样不仅公正的记录科研人员的努力,也会激励科研人员。这种激励可以是文化激励、目标激励、奖金激励等等,但其目的都是让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地工作。
2.4 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 之所以建立高校科研团队,就是为了克服个人研究的局限性,通过科研团队大家共同的努力,相互交流沟通,合作互补,知识共享,通过大家的智慧,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彼此信任,从而达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目的。
3 结语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建立较晚,目前仍存在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等问题,但是为了为国家培育科研人才,为科学提供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我们应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不断进步,在发展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完善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为祖国的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锋敏,李颖智,罗田.校园金融信息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研究.价值工程,2010-02-18.
[2]巨世慧,刘翠英.谈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对高校管理的影响.价值工程,2012-05-08.
[3]李志巧.高校管理人员管理策略研究.价值工程,2011-04-08.
篇3
"现代科学正逐步走向分支化和一体化。当今的科学如同一棵健壮生长的大树,迅速的分化,产生大量的分枝,故而学科也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与此同时,综合科学、边沿科学也不断出现,从表面看感觉毫不相关、极不相同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结果使得科学知识内容开始越来越复杂。
科学的数量集约化已经超出了人们日常认识能力。这种科学发展的规律加速了人们思想方法的改变,导致了系统性思维方式的出现。至此,观察者在考察问题时要以"系统"为中心而不再以实物为中心,另一方面,在认识一切客观现象实体的同时,还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以及一个更高级系统的部分和要素。现代系统哲学强调系统的存在和构成,同时也关注对系统事物的发生、转化、关联等方面的认识。科学一体化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同学科存在的共同规律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审视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或分支,而且更加注重考察科学的整体以及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要求人们的思维方法必须具有整体性。高校的科研团队管理也是如此。
一、系统哲学视角下的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科学研究人员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的而组成的研究性群体。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技能互补,科研发展愿景相同,而且共同承担研究责任。科研团队由团队主持者和团队若干成员构成。团队主持者要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背景,其权威来自专业影响力。团队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团队科研工作,并且能够自我管理;团队主持者拥有管理权,而决策权掌握在各位成员手里;科研团队中人人平等,共同参与项目的研发。非团队运作的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依存度高且个人目标服从群体目标,有着科研共识的群体才称得上是科研团队。依系统论的原理看来,高校科研团队仿佛相当于一个"企业",它包含个人的、团体的、社会的、物质的等几方面要素,也可看成一个"合作系统".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的核心就是诸多要素的协调与发展。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大学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向建设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故而特别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申请。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和近年来新升本科高校,他们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有限,受困于一些自身的局限,科研工作很难有大作为。如何在科研项目申请、研究工作中取得进步并获得相对优势呢?怎么去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怎么去研究具有创新性、颇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呢?
这是高校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问题之钥就是组建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现状有:一是"近亲联姻"多、"内外结合"少.高校许多团队是硕博士导师和其学生组成,这些团队研究方向较为固定,互补性差,创新活力有限,难有大作为。二是"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大师"颇少。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总量在迅速膨胀。如数学一科,就有一千多个研究方向,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庞加莱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如今是寥寥无几。一个学者精于所学学科的一二个方向已属难能可贵,精通多个研究方向的人才更是不太现实的问题。这样,一个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就有多个负责人。他们带队组成一个或几个研究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工作。各方向负责人彼此之间缺少创新目标的牵引,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整个学科发展。三是"拉郎配"多、"自由恋"少。团队主持者为了申请项目的需要,临时按研究分工在各专业选取相关人员而组建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目标指向单一,即以申请完成项目需要为前提、功利性强、短期行为多、稳定性较差。目前高校缺乏具有相同研究志趣、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的自主结合。跨专业、跨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研究团队更显珍贵。
二、系统哲学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一是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研究方向要特色鲜明,具有独创性。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但一般来说,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应该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二是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所谓的"优势互补",就是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的成员是擅长理论分析,有的成员是擅于实验操作,有的成员擅于市场推广等等。尤其是在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今天,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显得至关重要。三是民主是主旋律。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共赢、互为依存,擅于倾听、各有贡献。四是科研团队的总设计师是团队领导者。
他不仅学术精湛,而且还善于沟通。不仅是管家,而且还是外交家,在争取项目和外部资源方面擅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五是科研团队新成果的产生具有高效性和持续性。群体的智力资源整合了每位成员的个人智慧,新成果的产生较之于单兵作战更快捷、更持久。六是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科研团队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期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分担责任,荣辱与共。完成工作目标时,共同接受奖励与激励。
2.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科研团队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有利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培育。高校的办学特色在于特色学科。高校可依据现有的科研实力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组建科研团队。
通过科研团队成员协力攻关,获得科研成果,进而促进学科特色的形成,支撑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以团队主持者为核心进行建设,团队主持者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学识背景,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和沟通管理能力的"帅才".学术带头人遴选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利于科研目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成员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他们间学科互补,在一起合作交流、探讨切磋。各种意见的碰撞与争论都有利于创新思想、方法的产生,这样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利于产生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四是有利于科研方向的整合。一些具有较好的学科背景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学术精英带头组建科研团队,这不仅能够对其已有的研究方向进行提高和扩充,而且还可以使各成员的研究力量得到较好的凝聚,使得科研团队中的各种力量紧紧围绕既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合力.
三、系统哲学视角下建设管理的影响因子和遵循的原则
系统哲学强调系统性,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必须考察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科研团队的影响因子概而言之有五个:适度的规模、专业技能的互补、相同的绩效目标、和谐的团体精神及责任的共担。
第一,适度的规模。团队成员不能过多、过杂,专业背景要精心选取,否则在相互交流时就会遇到较多困难,很难在科研工作中达成一致,从而会造成成员之间凝聚力低、团队忠诚度差、彼此之间缺乏信赖。
第二,各成员专业技能互补。科研团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需要三方面的技能。首先要求各成员有扎实的专业教育背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是团队成员要受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团队工作强调合作共赢,各成员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点容易被忽视,其实对于团队来说只有成员间精诚合作,风险共担,才能攻克难关,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三,绩效目标相同。团队的存在依赖于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绩效目标。它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亦关乎团队工作的成败。在共同目标的统领下,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若干个子目标,依据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第四,和谐的团队精神。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拥有自己的团队文化,各成员拥有较为一致的科研指向,并且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进而才能提炼出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统领下,各成员才能完成团队共同的目标。
第五,责任的共担。团队主持者和各成员共同承担着团队责任,责任有大小和不同。这里所说的共担不仅指个人责任感的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互动,即责任与信任。这是支持科研团队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此,科研团队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从宏观层面研究,也就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结合校情,因势利导。校系(院)相关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及人事、教学等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培养、引进相关学科人才,因势利导组建科研团队,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起来。第二是精挑细选,逐步培育。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与各系院紧密合作,对全校的人才构成及传统科研优势进行评估,提出构建科研团队方案。同时,对学术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培养,可邀请同行专家做讲座,交流研究经验,或者派出人员去学习提高等等。第三适时调整,兼顾稳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构成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动态平衡,及时处理科研团队内外部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科研团队整体的效能。正确对待新老交替现象,只有掌握好适时调整的原则,才能保证科研团队工作的连续和有效性,方能使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战斗力。
从微观层面研究,也就是科研内部的自我管理也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凝心聚力,适度激励。团队领导者工作中要注意培养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工作向心力,注意"物化"方面的奖励和利益分享。激励时必须区别对待,贡献有大小,回报亦应不同。第二是群策群力,适当授权。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技术创新,因而同时亦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团队主持者对各位成员有适当的授权,令每位成员能够适度参与决策,方能使其各尽其责。
团队领导者决策压力减轻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具战略意义的课题。三是智力整合,知识共享。好的科研团队是整合了各成员的创造智力为群体智慧、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科研氛围,使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付诸科研行动。
综上,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事关大局,微观上说影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宏观上说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将科研团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子系统来对待,绝不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高校管理者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2](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1)。
[3]乌杰。系统辩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340.
[4]胡其图。论中国高校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张秀萍,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6]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
篇4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是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推进。截止2012年底,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已建成4个,3个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建设工作,6个项目已完成招标,3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预计2013年底所有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今后几年将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攻坚期,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期,科技创新管理特别是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仍将是我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需持续加强和提高的重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结合临安市供电局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所做的关于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希望能与致力于科技团队管理、致力于智能电网建设、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同志们共享,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和科技创新发展。(作者宋耘系国网浙江杭州市供电公司总经理;付红豪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安晓军系国网浙江临安市供电公司总工程师)
篇5
2008年4月12日,笔者在处理完一些工作事务后在家研究MBA教材《哈佛管理全集》及数据库电子商务营销的成败细节因素相关问题,突然门铃响起。夫人开门,一个四十多岁的带着物业公司工作牌的中年男子出现在面前,对夫人说,小姐侬好,物业管理钞票该付塔啦。夫人说拒付,理由是物业公司不履行服务的义务。具体表现为:
第一, 我们家的车位,停车费用交纳了快一个季度了,现在还没有明确划好;
第二, 楼道口电灯很长时间不正常亮,也没有人维修;
第三, 公共卫生维持有时出现不良。
因此,从事法律工作的夫人开始对该收款员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和人生观、是非观的教育,告诉人家,服务做好了,再来要钞票。
该收款员听后非常急切,说,电灯不亮的事我马上解决,说着立即打电话叫维修工现场到楼下道口解决;说停车位划线的事情他解决不了,因为一是那不归他管,二是管停车位的部门主管官比他大,位置比他高,他说不动,加上部门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整不了,无能为力。
夫人说道,我不管的。你们公司内部的矛盾不能对抗你们对客户的服务,你来收款,我就认为你是代表你们公司来的,停车位也归你们公司管,你现在问我要钞票,我当然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你给我解决掉,解决了问题再谈支付钞票的事情。
收款员再三解释,夫人听不进去。我看收款员一头大汗,楼下共用道口的电灯也修理好了,就劝夫人说,先付掉吧,我要静下来研究问题,你们对话意义不大,付了吧。
夫人支付了款,那收款人员感激而去。 二
虽然说我为了清静劝夫人支付了,但从经营者和客户两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应当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就是收款员能不能以公司团队内耗为理由来对抗面向客户服务的问题。从公司法和商业服务规则来说,公司是一个法人主体,你提供的服务也好,产品也好,应当都是代表公司对外对话的,其中的内部部门对外不具备法人对话资格,既然没有对话资格,就当然没有对抗客户的资格。再简单点地说,就是和公司发生客户纠纷到法院去诉讼,公司证明材料还必须盖上公司的公章来代表整个公司,委托授权的人也是接受整个公司的委托而进行的民事权利义务和诉讼活动的。因此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该收款人员来这里收款,首先应当向我们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公司的授权委托书,以证明身份之合法;这个他挂个盖公章的工作牌,加上他能立即叫动维修工来修理,这个身份可以基本确定;其次当客户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应当代表整个公司和客户对话。我们经常说,特别是代表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时候,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公司形象,一举一动影响公司声望,非常重要。这一点值得表扬的是AIA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和一些高端服饰服务业比如说群工羊绒服饰等的服务人员。他们讲话做事情,都是站在整个公司的高度进行的。我和夫人都在AIA买了些保险,了解他们的服务和情况,他们提供一套服务下来,在和PICC等进行产品比较的时候,他们重点讲自己公司的特色和优势,从来没有说其他同行谁谁谁不好;比如说笔者去上海浦东群工羊绒的基地金桥川桥路去购买羊绒服饰,笔者问他们今年最新的一款价格2780元的半高领羊绒衫价格和质量与同行怎么比较时候,他们也很专业地说,我们同样的产品,如果是鄂尔多斯、荣仕雅(ROYO)等高端品牌的,价格就那加上去一两千块,他们牌子硬,材料和工艺差不多。他们这些话说出来,作为客户,你感觉他们是站在一个公司的高度和整个市场的高度在讲话,而不是站在一个展厅或团购员的部门角度在和客户对话。这些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而那个收款员,其以部门内耗对抗和解释对客户服务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策略是不当的(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世新大学出版中心,2008)。
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公司组织架购设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新的倾向方面分析。当前公司组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分开的,销售和清欠是分开的。这种方式在执行中出现过许多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干过企业经营的人或当过家的人,怎么痛自己心理最清楚。而现在,随着企业组织理论的高度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一些高端企业开始实行一种新的方式,这些方式目前在许多企业比如AIA,BONO等的团购组织中已经出现,并效果显著。其基本思路就是:对KA客户或者说大客户,售前咨询、售中指导、售后服务、回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实行一人化管理,从头到结束都是一个人统一操作,效果非常好。
而这种方式对绝大多数没有规模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不敢这么干。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六七成的中小企业老板都是以前在人家企业干,手里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之后立即跳出来自己当老板干的,他们当然不愿意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人这么跟大客户,除非是他自己,因为其他人员如按此流程操作的话,可能很快人家就跳出去自己干,把客户带走了。在中小公司自身的利益和客户附加服务价值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选择了自身利益,选择的具体表现就是分而治之。分而治之的表现就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分开,销售和清欠分开,整体控制在小老板手中,死不死活不活地一年挣个百把万,就也够了,理想不大。
因此,这些问题的背后,层次是非常深的,非干大事情和成就大事业者,或具备大平台的实力者,恐怕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全程服务管理服务,核心就是担心业务人员单干。AIA会担心吗?随便那个保险人员离开AIA平台自己去卖保险,有人信吗?因此,AIA敢于实行全程服务,那是不怕业务人员单干能翘了自己的饭碗。BONO也是一样,随便那个业务人员如果做不了报喜鸟这么大的后台,照样弄不了事情。而中小企业就不同了,怎么出身和起家的,心里都有很敏感的痛,也就多了防备手下人员的顾虑,这个顾虑往往对提供高附加价值的客户利益是冲突的。这方面,恐怕是各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情,无统一定论。
但话说回来,即便是中小企业,其也不能以内部斗争对抗面向客户的服务。 三
篇6
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人事管理流程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经济新形势。工作卓越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选择新的单位或高校,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情况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广泛地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人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资源。在高校中,不断加强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的改革,为适应未来发展,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聚焦到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校教师队伍上来,科研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广大教师,因此,如何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科研激励,使他们自我实现的目标和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关注的重心。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上,分别是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整个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以及对组织绩效、组织创新力等方面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则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个体的影响,包括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工作能力等。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视角也表现为多样化。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和对组织竞争优势的贡献上,但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驱动机制的不同。
Wright和Mcmahan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主要是控制论、行为主义视角、资源基础观等。中国学者颜士梅和程德俊也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虽然两人的研究有所区别,但在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的视角上,两者有共同的认识,以下从这两个视角进行阐述。
环境基础的视角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上,其驱动机制表现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战略的变化,而战略的变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做相应的调整,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战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很好的匹配性,才能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资源基础的视角,主要是将组织成员当作组织的一种资源进行看待,寻求如何提升这种资源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位的思想,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相关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主要是高校中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愿意为了一定的课题任务和目标而组成的扁平化团队,侧重点主要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在这个团队中,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相互互补和交叉的教师所组成。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主要有:愿意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而承担不同的责任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能够合理地自我管理并做好科研全过程的控制;在团队中的影响力主要靠学术科研能力和高职称的影响力;组织结构相对为扁平化,在团队中人和人之间相互平等,主要靠学术互补来搭建。科研团队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团队,在高校或学院设置相关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后,团队中的教师个体能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同学校、学院设定的方向和目标相结合。在个体相互之间的依赖、互补和协助下,最终共同完成科研目标,而后实现高校科研团队教师个人和学校、学院的双赢。在此过程中,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教师成员主要是凭借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科学的方法来创造价值,此过程中利用分析判断、演绎归纳、实验论证、实证访谈等方法,形成最终的成果知识。高校科研管理团队教师,会因为激励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价值观、教师的需求层次、个人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规律等。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作用,尤其在高校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产学研服务、人才培养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教师意识不强及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科研团队教师因素分析
为了有效地起到激励作用、达到激励的目的,必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和措施。基于前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激励因素进行分析。激励科研人员的因素有很多,针对此特点,其中的可控因素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目标管理因素。高校科研人员承受着一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学院规定的各项指标和个人成长积累的追求。在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必须不断自我设立目标并超越,保持在同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进行合理的目标管理,就是重视高校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加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让他们能够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最大化地为高校科研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实现战略性的“双赢”。
第二,知识产权因素。随着知识产权认识不断深入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教师,他们对个人和团队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烈的产权意识。所以在进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此因素。将科研成果的产权合理进行界定,保护和重视团队教师的成果,明确产权的界定,在使用时,由高校和科研团队教师共同决定使用途径和范围,最大化地体现成果价值。
第三,个体知识因素。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以后,形成了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他们更加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强调知识的更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更新知识的诉求。在激励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教师知识因素的水平,而后为其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让他们不断学习,从而和科研团队的目标相一致,完成科研目标任务而不至于被淘汰。
第四,成果回报因素。成果回报是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成果的评价和给予的报酬。据前文所述,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具有高知识、高学历和高职称,他们所创造的成果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必须实施相应的回报才能让他们更加努力完成科研任务和工作。在成果汇报中,主要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精神激励主要是教师个人声誉、成果的影响力、在同行业中的权威专家角色,高校、学院应该在此方面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另外是物质激励,应该在报酬方面给予相应的回报,一来是对成果的物质性量化,二来是为高校科研团队的努力研究提供物质保障。
除了以上谈到的四个主要因素之外,高校科研人员因为各自的成长、学识和个性不同,在采取激励方式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要根据个人特点合理设置目标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激励方式。在高校科研团队中,会有“负责人”此类的头衔,而这个头衔的存在,使得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贡献度很难被合理量化,在这个团队中,更多地受到个人影响力和知识的左右,而非对科研成果贡献大的人,所以此因素也应该得到充分认识。
三、高校科研团队激励策略建议
高校科研团队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学院未来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激励办法,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最大化地调动起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和团队中发挥才能,最大化地创造知识和价值,最终实现“双赢”。同时,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将势必对其他优秀教师有较强吸引力,从而让人才汇聚于高校,达到吸引核心人才的目的。根据前面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激励策略建议。
第一,合理设置目标管理激励。根据前文所述,在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管理中,应该了解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方向,根据团队实际研究情况和国内外前沿研究的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在团队的构建过程中,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优化科研团队研究的流程和分工设计,做到根据特长而分配相应的任务和角色,让团队成员教师最大化地达到科研任务目标。加强团队的管理,重视团队内和谐氛围的构建,让成员能够在团队中获得尊重,从而全身心地实现科研任务。
第二,合理的成果归属机制。在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目标以后,对其科研成果产权等应该做到合理的归属。在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好明确的说明和计划,在成果形成和转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产权所有人的意见,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此不但可以提升科研团队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让高校科研团队教师能够无虑地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第三,合理的成果回报机制。在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研究成果进行回报方面,应该重视和权衡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相互协同,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强弱程度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法。物质激励主要看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度,而精神激励方面,则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来实际制定。尤其重视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实际感受,包括对各种职称、荣誉头衔、职位等。
篇7
1.1科技创新团队能使科技创新效率有效提高
科技创新团队各成员优势互补为其在合作中互相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互相协助支持能够增进彼此的工作满意度,提高科研积极性,促进研究工作的进展,有效避免内耗,节约研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对成员间人际关系起到良好沟通,规范科研成员行为,增进各成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而且,对于工作不认真的人也会产生触动,因团队和谐气氛促进团队间共同为团队荣誉而不断努力。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成员间通过分工协作,提高了彼此交流沟通的频度,在交流共享中顺利完成科研研究任务,推动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并能够发现研究学科中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形式,特别是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层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具有前瞻性、整体性战略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1.2科技创新团队能使各类组织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再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也缺乏凝聚力,不能协同发挥应有作用。美国硅谷是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与创新中心的聚集地,其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是各个创业者都组建了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科研团队。
2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现状
2.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除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外,基本上没有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即使各省市也只在某些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中粗略提及。
2.2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对创新团队进行资助时,由于对团队间战略布局与协同关系重视不够,对现有学科分布及发展趋势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资源没有充分整合与挖掘,使一些可能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没有被发现。某些课题申请者利用自身人际关系强行拼凑的科研团队,其价值取向融合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成员间信任度不够,在合作研究中不能形成默契会使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团队效应,难以研究出重大创新成果。
2.3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
某些机构部门在科技学术管理中干预过多,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具有行政化倾向,造成泛化行政权力,弱化团队学术权力的不利现象,在管理运作上通过行政机构组织程序实施学术管理职能,通常只倾向于管理项目与经费,而没有对团队成员采取激励措施,忽略对科研团队的管理。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合理规划科技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适合于我国科研实际情况的跨学科、部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建立高绩效科技管理组织,建立符合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实际的协同管理及运行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分类管理,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多层次管理。结合科研人才现状,构建灵活合理的培训机制,科技激励与管理约束机制,以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创新科研成果。
4结束语
篇8
Abstract: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xterior power, is enhanc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the achievements guarantee.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limits' found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centive mechanism aspect's question,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the pointed suggestion, hope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chievements to have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management drive.
引言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团队已经代替个人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的载体。尤其是科研团队经过实践取得的可喜成果和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1],进一步证实了高校科研团队模式运作的必然性。科研团队具有“1+ 1> 2”的团队效应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提升了组织的竞争实力,但团队效应的发挥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其中,建立针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因而成为目前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的热点。
科研团队激励是科研团队作用发挥的关键,激励系统是吸引、激励科研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绩效的保证,是高校迈向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首先对在对高校科研团队及激励机制界定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激励实践以及提升科研团队绩效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科研团队与激励机制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2][3],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定义为:处在一定环境中,以科研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并且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专长的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体。
激励是描述来自外部或个体内部的力量作用于个体,引发并指引个体行为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的意愿[4]。从高校科研管理来讲,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科研人员形成工作动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它也是一种组织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引导和强化其行为的过程,因而对于科研团队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就是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主体)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相对固定化且进行有机组合过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人(客体)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绩效,实现主体目标,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总和[5]。
二、激励机制研究的现状
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发展的动力,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能激发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科
研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使科研人员忘我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如轻精神奖励和个人目标激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团队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需要是成员基本的需要,是当前科研团队激励的重点。物质激励一般包括:薪酬、激励、团队科研启动费用激励、团队利益分配激励等。一般这种物质奖励都有详细的量化标准,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事业激励、道德与情感激励、权力激励、考核、晋升与解职激励、学术声誉、地位激励等,相比较之下,精神激励一般都有,但主要还是侧重在晋升、荣誉等方面,由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普遍看重经济利益及精神激励难以量化操作等问题,高校科研团队精神激励偏少。
(2)重视对科研结果的激励,忽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对科研团队的考核重视终结性评价,对科研成果进行激励,但不重视研究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价,也就缺少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3)重团队整体科研目标激励,但忽视成员个人科研目标激励
目前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激励,都重在团队的整体目标激励,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对成员个人的科研目标的激励。这可能由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的作用及原有的粗放式的管理导致的。
三、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的创新
激励是学术团队发展的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内在潜力,用不好则会成为学术团队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激励机制亟待创新,以适应学术团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进行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创新时,需要注意几下几个方面:
(1)注意科研团队成员的特殊性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H。A。Simon)指出:“组织问题不在组织本身,而在有关的人。”激励是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6],而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科研人员的特殊性。科研团队人员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工作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科研成员文化层次高,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科研团队人员较看重归属感、成就感等高层次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
(2)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应当更加侧重于精神奖励
对大学科研团队的激励,一方面要满等足薪酬、福利保障、公平待遇等保健性因素的物质需要;也要更加重视高校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认同感、荣誉感等精神激励因素,比如说自尊、自我实现等,从而进一步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有调查表明,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职位晋升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物质追求[7],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激励理论等都说明了精神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之,物质激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 ,精神激励是根本,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激励,同时对于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更应该重视精神激励。
(3)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
团队激励将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 ,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合作氛围。缺乏团队的激励会使团队成员过度注重彼此之间的竞争,导致团队力量的分散和团队的解体。但如果缺乏个人激励又容易出现团队“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不利于那些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强烈要求的成员,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挫伤其责任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必须坚持团队激励下的个人激励。
(4)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就是把高校科研项目的需求转化为科研团队成员的需求。当成员与团队缔结了心理契约后,把个人科研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成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成员,让成员得到及时的激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对完成目标的过程进行激励。科研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脑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管理者不仅要关心科研的目标的实现,还要关注科研的过程。
(5)公平、公正、合理
公平包括对比他人和对比自身的公平。激励要注意公平公开公正,奖罚分明,而且都是有章可循,一旦成员有了不公平的感受,就会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激励的措施要合理,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而不是凭管理者随性而为,任意激励。只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起到提高成员积极性,发挥成员主观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在对其成员进行激励时必须考虑被激励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团队成员的特点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在把握知识型员工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的前提下,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公平公正合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明,赵宗庆. 论高校高层次学术团队的建设[J]. 理论界,2006(7):247-248
[2]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丛继坤. 地方高校科研团队适合度模型及实证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4] 詹姆斯・L・吉布森.组织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涛. 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河海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三阶段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88-06
1引言
随着科研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致力于合作研究的科技团队或组织逐步产生,并发展成为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随着科技团队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与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研究视角与方法各异。
国内外学者在对科技团队的概念界定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也即“科技团队具有团队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独特性”。在国内,蒋日富[1]对科研团队的界定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其认为:科技团队是以科技探求为共同目的,具有稳定的组织(两人以上)、能够相互合作的科研小组。以科技团队为载体的科研活动日趋发展,国内外学者日趋重视科技团队的重要作用,并展开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戴勇[2]认为科技团队之间的协同研究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包国宪[3]则认为知识型团队超越了传统群体的概念,更注重集体绩效、成员能力互补,这是解决员工管理问题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科研团队绩效的评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方面,其中,尚润芝[4]采用Janssen九分量表对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高校学科团队分别撰文进行了创新绩效的测度与评价;晋琳琳[5]也在量表方法的基础上对107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了绩效测度;此外陈学光[6]在衡量高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绩效时更是借鉴了Ritter的量表形式;而戴勇[2]则利用AHP 方法对团队有效性进行了测评;另外Ute R.Hülsheger等[7]则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就团队层面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考察。科研团队绩效评估更多的是站在国家或区域层面、产业层面或企业层面[8],评价方法囊括了AHP模糊评价、量表分析、DEA、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在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学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科研团队的规模[9]、科研任务的类型[10]、组织团队与团队领导[11,12]、团队获得的社会支持、内部公平性及性别结构、团队成员交流[13~15]是影响科研团队运行绩效的因素。此外,国内学者张鹏程[16]还就合作网络特征对科研合作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除上述研究以外,国内外学者针对科研团队的有效管理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外,Krsto Pandza 等[17]认为合作研发网络的多元化态势将给成员间跨国或跨机构知识共享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在国内,邢一亭[18]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现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就科研团队的界定、作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开展了多方位研究,但建立在科研团队层面的创新绩效评价的文献较少。由此,本文在对某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三阶段DEA方法,尝试获得如下信息:(1)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影响,测度林果业科研团队各决策单元的协同创新绩效;(2)通过SFA分解过程,全面测度各环境要素对决策单元行为的作用方向及程度;(3)就团队成员行为的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明确其协同创新绩效较低的决定性因素,并就此给出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经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三阶段DEA模型(Fried,2002)实际上就是DEA方法与SFA方法的结合,该方法兼具DEA和SFA方法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DEA模型的诸多缺陷,具有优良的数理分析性质。该方法应用步骤如下:第一阶段依照传统DEA模型测度出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第二阶段引入SFA回归分析方法以投入松弛或产出松弛为因变量,以外部环境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方程同时考虑了统计噪声的影响),方程运行后通过估计结果对初始投入量或产出量进行调整;第三阶段运用调整后的投入值或产出值带入传统DEA模型中再次测度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该值由于剥离了外部环境和统计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更接近决策单元真实情况。
2.2数据说明
课题组通过访问、座谈和小型会议交流或开展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取了一套统计研究资料。该统计资料涉及苹果、梨、桃、茶叶等国家级科研团队,涉及科研人员151人。
(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在测度科研团队成员创新绩效时,应选择与团队成员创新密切联系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为了满足DEA方法的应用条件,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遵循同质性原则,另外假设所有成员面临相同的创新环境。科研团队成员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赋值详见表1。可以看出: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之间,投入产出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
(2)环境变量的设定
环境变量也即外部环境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一般来讲,影响科研团队成员协同创新绩效的外部环境因素既包括国家经济状况、宏观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又包括气候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因素,还涉及有团队科技成员基本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国家林果业科研团队结构特征及获取资料,本文选取职称、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团队交流、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地方政府是否支持、依托单位性质7个环境变量(见表2)。
表2数据统计表明: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成员比例占到样本总体的7533%,1800%的团队成员具有副高职称,另有46%的具有高级职称;在创新主体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上,其中有9733%的团队成员表示认知清楚和较清楚;对团队成员的熟知程度是增进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9404%的团队成员表示对团队成员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有066%的创新主体表示对团队成员不了解;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知识共享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333%的样本主体经常参与不同林果业科研团队间的交流;在经费支出的合规性上,9133%的样本主体认为团队经费支出很符合规定或符合规定,仅有867%的样本主体表示团队经费支出不合理;在林果业科研团队的发展是否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000%的团队成员表示地方政府在团队发展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其中仅有1267%的样本主体表示政府扶持政策在团队及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科研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高校或科研院所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依托单位,占到样本主体的8667%。
(1)职称。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职称的提高,可以明显减少在时间和合作交流方面的投入松弛量,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职称对经费投入松弛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2)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的明晰,有助于减少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但会增加团队成员投入时间的无效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时间投入基础上的。经费投入松弛量方程中t值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余下两个方程中t值检验不显著,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3)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团队成员之间熟知程度越高,可以有效减少团队成员经费投入的松弛量,但反而却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和合作交流投入的无效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4)团队交流。实证结果显示: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频繁的交流可以增加团队成员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也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投入松弛量的无效性,究其原因,是不同科研团队间在研究领域、范围等存在较大差异,衔接难度较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5)团队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实证结果显示,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加团队成员在时间和经费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对团队成员合作交流松弛量具有逆向作用。但三个回归方程相应自变量系数的t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6)地方政府对团队发展的支持。实证结果显示,随着地方政府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的增大,可以明显增加团队成员在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上的有效性,其中合作交流投入松弛方程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与团队成员的时间投入松弛量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7)依托单位性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依托单位性质的差异对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企业较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具创新性。
4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苹果、梨、茶叶、桃等国家级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投入变量调整前后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研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是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肯定了文中采用三阶段DEA模型用以剥离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影响的合理性;(2)当前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协同创新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投入规模效率低下所致。具体来看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3623,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高达98%,表现良好,规模效率仅为03663,成为制约团队协同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上述结论给予如下启示:一是要加大财政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政策扶持,稳定投入机制,加强投入力度与规模,优化财政资金在林果业科研团队间、地区间的配置结构,稳步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的规模效率;二是要重视团队管理,优化团队结构,包括职称结构、依托单位结构等,实现既定投入下的最优科技产出;三是要完善团队成员选拔及激励机制,努力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素质;四是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为我国现代林果业及科研团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日富,霍国庆,谭,郭传杰.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2):365-372.
[2]戴勇,范明.科研团队有效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102-105.
[3]包国宪,修卿善.构建高绩效知识型团队的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0(4):124-127.
[4]尚润芝,龙静.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的创新管理:网络结构、变革型领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76-79.
[5]晋琳琳.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要素研究——来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5):29-34,55.
[6]陈学光,俞红,樊利钧.研发团队海外嵌入特征、知识搜索与创新绩效——基于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151-160.
[7]Ute R Hülsheger,Neil Anderson,Jesus F Salgado. Team-Level Predictors of Innovation at Work: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panning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5):1128-1145.
[8]Eva Kirner,Steffen Kinkel,Angela.Jaeger Innovation Path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9,38 (3):447-458.
[9]James D, Adams,Grant C Black, J Roger Clemmons.Paula E Stephan.Scientifc Team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Evidence from U.S. Universities,1981~1999[J].Research Policy,2005,34(3):259-285.
[10]郑小勇,楼鞅.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9):1428-1438.
[11]Hans J, Thamhain. Managing Innovative R&D Teams[J].R&D Management, 2003,33(3): 297-311.
[12]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185-191.
[13]Yuwen Liu, Robert T Keller, Hsi-An Shih.The Impact of Team-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Team Commitment,and Knowledge Sharing on R&D Project Team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1,41(3):274-287.
[14]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企业 R&D 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15]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581-590.
[16]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7):104-112.
[17]Krsto Pandza,Terry A Wilkins,Eva A Alfoldi.Collaborative Diversity in a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Evidence from the EU Framework Programme[J].Technovation,2011,31(9):476-489.
[18]邢一亭,孙晓琳,王刊良.科研团队合作效果研究——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81-184.
篇10
1、建设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内涵及意义
团队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 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领域。盖兹贝克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1993)对团队的定义是目前在团队的文献中最常被采用的,他们认为一个团队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complementary skills)的人所组成。团队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的人组成,他们认同于一个共同目标和一个能使他们彼此担负责任的程序,他们彼此相处愉快、乐于合作,共同为达成高品质的结果而努力。因此,高校的教学团队可以理解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多名大学教师组成的队伍。
优秀的教学团队应有如下必备特征:(1)具有共同的前景目标。共同的预期目标可以确定教学团队的基调和发展方向, 形成坚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知识技能的互补。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不是随机的或是简单的不同,而是互相补充和促进的关系。(3)良好沟通和科学协作。教学团队的成员应有明确工作职责和实施策略,同时各成员之间的责任密切相关,强调只有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目标。(4)卓越实效的团队领导者。在高水平教学团队中,虽然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任务负责, 但也必须有一位出色的决策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设计和把握团队的整体发展,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 统领团队成员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也通常是以教师个人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教学团队的重要作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团队是学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必须依靠教学团队发挥更大的效能。
2、优秀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策略
2.1 拥有制度保障、完善创新内部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需要拥有确切的团队资源,并掌握资源配置权,如各种资金、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信息接触的权限等。在经费运作上,高校应该给与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助。同时,团队内部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队伍建设方向,合理规划教学及研究的资金投入,通过充分全面的授权,使团队在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的干预,形成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应该体现出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和较高的团队整体素质。既强调团队团结协作,又鼓励团队内优秀成员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从而保证教学及科研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在团队内部形成向心力,对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2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过程建设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的教学团队的科学考核体系应该基于团队业绩和团队整体绩效,对教师的评价和报酬应由个体化转向团体化,以团队的绩效来进行评价。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得以有效运作的保证,为此要改变传统的只关注教师个人课堂评价的评价方式。对教学团队可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分阶段管理方式,提高教学团队的层次。同时探索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评估和考核机制。
在考核机制方面,要由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价转。鼓励教师在关注自己所任班级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更加在意本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形成团队意识,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教师主动加人教学团队,致力于团队目标的实现。
2.3 加强科研建设,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相推动作用
- 上一篇:互联网理财投资的风险
-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