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9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意见》(穗府办[*]29号)精神,改善和优化我市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加强*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的管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下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安排用于支持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出口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透明、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利于监督的原则,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下称市外经贸局)负责拟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审核资金申报,提交专项资金的年度使用情况报告。*市财政局(下称市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编制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审核和拨付专项资金。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
第二章使用范围
第五条在*市依法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和进出口经营权,并在外经贸业务、财务管理、出口退税、外汇管理、进出口检验检疫、海关监管等方面两年内无违规行为的各类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专项资金扶持:
(一)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所确定的高新技术产品;
(二)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含名牌产品、中成药);
(三)开展有利于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研发、创新项目;
(四)通过技术引进,改造和提高传统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技术改造项目;
(五)技术(含软件)和技术带成套设备产品出口;
(六)向国外申请专利、商标注册和实施国际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
(七)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有关的技术贸易措施、市场拓展、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专题调研、业务培训、评审检查等。
第三章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六条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按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局的通知要求,在市外经贸局网站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系统上填报相关表格并下载申请书。申请时间为每年6月。
第七条企业按以下内容申请专项资金扶持:
(一)项目申请。1.技术研发项目,指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技术改造项目,指出口企业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带成套设备等产品出口而进行技术更新改造项目。
(二)产品(技术)申请。以一般贸易方式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出口,技术(含软件)或成套设备出口。
(三)认证申请。在上一年度向国外申请专利、商标注册以及申请国际认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
第八条企业申请时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式2份):
(一)企业书面申请报告;
(二)*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申请表;
(三)企业营业执照、进出口经营资格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自主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商标境外注册证明、认证证书及有关费用证明等;
(四)企业上一年度海关出口或委托出口证明,软件(技术)出口登记证书、出口收汇证明等;
(五)项目申报应提交项目可行性报告及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证明材料。可行性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前景预测、条件论证、内容和规模、资金使用进度、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内容。
第四章受理申请
第九条市外经贸局对企业申请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预审,提出初审意见会知市财政局。
第十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请项目进行实地考核。
第十一条市外经贸局根据年度申请项目情况,聘请有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专家组主要来源于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第十二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提出年度专项资金拨付方案。
第十三条经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审查合格的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市外经贸局网站上公示15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对经举报并查实不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要求的项目,取消申报资格。
第五章资金拨付和财务处理
第十四条企业凭市外经贸局和市财政局发出的拨付通知,到市财政局办理专项资金划拨手续。其中,技术研发、技改项目专项资金,根据项目进度用款情况,分期划拨。
第十五条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应按财务制度规定作冲减有关费用处理。
第六章资金使用的验收和监督
第十六条使用专项资金的企业应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每年度按期填报《*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表》。
第十七条使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在项目执行期终止后6个月内,向市外经贸局和市财政局申请验收,提交使用专项资金项目的验收报告。
第十八条市外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及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保证资金运作安全和使用有效。
篇2
专利分类有哪些有效专利
通常所说的有效专利,是指,专利申请被授权后,仍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要使专利处于有效状态,首先,该专利权还处在法定保护期限内,另外,专利权人需要按规定缴纳了年费。
失效专利
专利申请被授权后,因为已经超过法定保护期限或因为专利权人未及时缴纳专利年费而丧失了专利权或被任意个人或者单位请求宣布专利无效后经专利复审委员会认定并宣布无效而丧失专利权之后,称为失效专利。失效专利对所涉及的技术的使用不再有约束力。
北京市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条 为推动本市专利事业的发展,支持专利技术实施,加速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首都经济发展,根据《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专利确有困难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专利实施资金是指纳入市财政预算,用于支持专利实施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利实施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资助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资助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专利技术产品开发;组织资助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专利技术实施的管理。
第五条 专利实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六条 专利实施资金的管理与审批,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
第七条 申请使用专利实施资金的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合法持有者或合法使用者;
3.有实施专利技术的研发人员;
4.具备实施专利技术的基本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在本市有实施场地,有必要的设备,一定的自有资金)
第八条 专利实施资金的申请实行随时申请,集中审理。
申请单位应填写北京市专利实施项目申报书,并提供相关专利技术文件,出具市政府委、办、局,区、县政府专利管理部门的意见书。
每年六月一日起审理上年六月一日至当年五月三十一日期间收到的申请。
一个专利项目只能资助一次。
第九条 市知识产权局进行初审后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和专利检索,提出立项评估报告,报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局再进行审批并给予答复。
从开始审理到最后答复应在4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条 市知识产权局与被批准使用专利实施资金的单位签定北京市专利实施项目合同书,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的额度,除重大专利发明外,实用新型专利不超过20万元;发明专利不超过30万元。
第十一条 专利实施资金必须按项目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在合同所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列支,否则市知识产权局有权收回该项资金。
由于专利实施资金使用单位执行合同不力,致使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市知识产权局有权终止合同,并收回全部或部分专利实施资金。
第十二条 专利实施资金实行按项目进展情况分期拨付,年度管理的原则。合同执行期间,专利实施资金使用单位应每半年向市知识产权局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并填写北京市专利实施项目合同执行情况报告书。
第十三条 合同期满后,资金使用单位应填写北京市专利实施项目验收申请书,由市知识产权局组织检查、验收。项目验收合格后,合同双方签章。市知识产权局对所拨付的专利实施资金予以一次核销。
第十四条 专利项目实施资金的拨付与管理,应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资金管理办法,接受市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
篇3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63-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不断改进,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科研单位感到科研经费相对充裕、科研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保证项目执行质量的压力。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的使用及其效益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变成研究所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在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后,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2011年,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针对前述《经费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财政部、科技部就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的有关事项,发出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上述经费管理的文件成为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制度依据。
目前,就笔者所在单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是:科研处负责项目经费和合同管理,受理预算合理变更备案;研究室审批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对项目预算执行进行管理,审批项目组长提出的预算合理变更;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审核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和手续的完整性。科研经费使用采用项目组长负责制,对其管理的项目经费开支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其具体做法是:
1.采用预算控制的方法控制支出。项目经费下达后,由科研处根据项目合同开设“经费卡”,“经费卡”反映项目年度经费总额和预算明细科目。支出时,财务处记录“经费卡”,对无预算或超预算的不予支出。
2.严格项目经费支出的审批程序。建立由分管所领导、室主任以及项目组长的三级审批制度。经费支出时,需由经办人员、项目组长、室主任签字后办理报销(其中:5000元以上经费支出须由分管所领导审批,采购材料的需要验收人签字)。
3.科研合同统一管理。规定科研、成果转化及相关业务合同由科研处负责归口管理。科研项目1万元以上的采购、委托加工等合同需由室主任签字确认,提交科研处审核,超过限额由分管所领导审批后执行。科研处审批不超过10万元的合同,副所级领导审批不超过30万元的合同,正所级领导审批不超过50万元的合同,50万元以上的合同由研究所常务会议审批。
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研究所争取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额成为衡量单位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家特别关注争取项目数量和金额,对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重视不够,且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存在课题科目支出与相应预算不相符的情况,项目直接费用预算调整的申请及单位审批文件不齐全。
部分消耗性实验材料采购和使用缺乏监管。实验材料由项目组自行采购,主要采用电话询价、网上查阅供货单位相关材料信息,再通过项目组价格谈判完成采购任务,项目组内部有入库验收和领用手序。但研究所的科研分布在全国多个地区,材料采购和使用也分散在多个地区,不可能都通过研究所本部直接监管,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在采购中试产品(样机)使用过程中,由于部分中试产品(样机)单台单价较大,报销时直接在专用材料列支,缺乏监督,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没有尽到保护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责任。
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存在专家评审费发放事项不明确,评审费发放表上未能反映专家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咨询的方式以及工作天数,无法确定是否超标准发放咨询费。
劳务费支出存在一次领取多月费用的情况,原始凭证没有填写具体劳务内容和劳务期限。
在报销各类知识产权专利时,原始凭证均未反映专利名称及内容,缺乏该专利费支出与相应的项目研发内容是否有关的支撑依据。
科研人员在财政资金支出中未使用公务卡的现象比较多,财务部门对此审核不够严格。比如有部分材料采购、差旅费等支出没能使用公务卡结算。
作为课题主持单位对参加单位以及报账单位资金使用难以进行监管。目前,一般科研单位主持的科研项目参加单位除了研究所、高校外还有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经费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何有效地监管外拨经费也是目前的一个难点。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由于科研项目存在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项目立项时,往往侧重技术内容的论证,缺少专业人员在项目评估方面就资金运作、费用开支、国内外相应项目研发对资金需求管理的科学的预算评估。由于预算编制时考虑的不准确、不全面,常常造成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列支,而在实际研究时又产生必须开支的费用,造成了在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出现了经费支出与预算不相符的情况。
2.科研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侧重争取项目的数量、到位经费的多少,承担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后跟踪项目进展、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常会忽视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监管。
3.财务部门承担单位全部经费收入支出的核算工作,尽管对项目经费实施了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但财务人员对各类项目的规定要求不是很清楚。有些会计科目设置可能不合理,只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各个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对科研经费的取得、使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了解,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发挥其作用。
4.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支出缺乏计划性,对经费管理办法学习不够,对经费开支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另外,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与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以及评职称等切身利益有关,使得项目负责人所承担的项目数量超过实际承受能力,无法保证每个项目都按项目计划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
1.在国家层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进行系统化改革,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在单位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梳理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认真整改,修订、完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强化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完善单位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实验材料管理办法、会议费管理办法、出国费管理办法、劳务用工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资金支出。
3.加强宣传和学习。近年来,科研人员财务规范意识日益增强,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的现象。单位应定期组织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管理部门除了对项目技术层面进行管理,还需对项目经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财务部门除了审核经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还需审核支出与预算是否一致。单位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通过深入学习,强化责任意识,才能杜绝违规使用经费的行为。
4.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单位应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建立有效的预算评审机制。可以组织科研、财务等专家对拟申报的科研项目预算进行评审,审核预算结构是否合理、测算依据是否充分、预算支出是否反映真实需要等,涉及对外协作经费的,应与协作单位加强沟通,注重协作单位和参与人员与本项目的相关性。
5.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过程管理,财务部门应充实必要人员,了解项目预算明细,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事项,加强经费报销审核,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的要求以及项目的进度支付资金,优化单位内部资金支付管理程序,加强账务核算和资金支付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还可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预算执行系统软件,建立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升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6.加强对外拨经费的监督管理。主持单位应加强与项目合作单位的联系,要求其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项目合同、经费预算等内容执行项目,确保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合规。主持单位应定期派出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去合作单位查阅资料,使外拨经费的使用与任务并行,对课题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符合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
[2] 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2
篇4
面对着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2015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市委、市府始终关注本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财政科技支出,为全面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障。面对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背景,在总结相关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市级层面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探索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期为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陛、有效性,提供有益借鉴。
2013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为257.7亿元,较2012年增长5.01%。在确保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规模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012年比重为5.87%,2013年比重为5.69%,且2011年、2012年、2013年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指引下,财政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一批原创性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科研经费浪费流失事件不断曝光,扰乱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秩序。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
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是保障科技投入、切实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的配套支持试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完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科技创新综合环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创新集群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2011年,上海市对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设立全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二是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项目库的情况,统筹安排年度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上海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搭建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平台,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会审机制。四是探索从原来:单一的经费拨款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各类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绩效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监督体系。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跟踪评价,绩效自评价、后评价等试点工作,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提效能。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2012年公开的59项专项资金中,有7项为科技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市级政府预决算科技支出的公开内容,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科技支出科目细化公开到“项”级。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衔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科委、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环节虽均有不同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但不同研发阶段项目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何将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本市当前财政科技资金分配过程中需进一步寻求良策的问题。
2.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符合当前实际,但在分散管理基础上的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全部涵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投入资金。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科技资金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这是当前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审计了解到,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过于强调和集中于硬件方面,对于人员方面的软投入支持相对较弱。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反映,获取科研成果主要依靠大量的智力付出,但目前科技人员经费标准偏低,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吸引高端人才。又比如部分企业提出,政府科技专项资金大多数被要求用于设备采购等硬件方面,造成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为满足硬性指标而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2.项目预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科研专项经费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执行中存在未按规定单独核算、超预算支出,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一课题个别支出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有的单位反映,在研究计划获得批准立项后,由于项目立项合同未签,资金未到位但却要求项目单位做中期检查和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3.资金的使用缺少适度的灵活性。科技资金使用有其特殊性,项目实施期间科技趋势、市场环境等都会发生变数。限于预算调整条件和程序要求比较高,项目单位如按照原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虽然符合现有预算管理制度,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并未发挥最好的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考核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度需要加强。在传统的业务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利润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科技创新的考核不够突出。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发挥效应。现行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较小、门槛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如现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较窄,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吸引、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不多。
3.小微型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难度较大。小微型企业虽在科技活动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偏低等因素,融资较困难,获得的政府科技资金难度较大。
(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需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由于在自身定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各机构和机构内部难以打破“围墙”,开放性不足,阻碍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研发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存在“脱臼”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尚需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产业、财税、金融与科技等领域和部门的系统协同性不够,不少创新成果缺乏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后续支持投入,最终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目前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成熟技术、项目较多,但对创新中试环节、产业化前期的项目投入力度不足。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和部署,理顺各部委科技资源配置的职责,根据职责分工,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注重跨部门的工作联动,各条线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依据科技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的资金链,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聚焦重点项目投入和项目好中选优,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项目使用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人员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员经费在财政科技项目总支出的比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宜要求所有项目地方必须配套,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进行管理。三是要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议能够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目标先进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用途。
(三)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科技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地方和承担单位各自的经费监管职责。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资金过程监管、强化财务验收,对科技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的财政投入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硼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放、政策明晰的外部发展条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指标在国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五)进一步营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篇5
有利于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通过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基础前沿科研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市场导向类项目以及重大项目等4类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特点,按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人事的分类管理,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设置符合学校工作任务需要的各类相关岗位,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
通过改进管理流程,有效保障科研项目立项的质量和实施的质量。针对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结题存在问题,《意见》提出改进管理流程。一是改革指南形成机制,使指南更加充分反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固定时间,明确受理项目申请时间原则上不少于50天,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安排项目申报时间。二是规范项目立项工作,规范立项审查,提升项目质量,杜绝项目打包和“拉郎配”。明示项目审批流程,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三是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关键节点目标,加强全过程管理和节点目标考核。四是加强项目验收。根据项目特点,采取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用户测评等不同方式,将项目验收结果纳入国家科技报告;探索开展重大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价。
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能动性
篇6
关键词: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有效性
引言
高校本科教学专项资金是用于支持高校本科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资金,对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指的本科教学专项资金一般是指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根据具体项目的建设任务和完成情况拨付,要求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投入的本科教学专项资金呈逐年增长之势,包括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3.5亿元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很多省级财政以及高校自身也不断加强投入。资金投入的增长必将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好与坏显然是重中之重。
一、评价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标准
(一)服务对象满意度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服务对象涉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一线教师两个层面。一方面需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规定执行资金管理,实现项目运行监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校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推动教师开展项目研究。(二)目标效益最大化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目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资金的内部分配,促进高校各项教学研究资源的开发,提高高校资金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重视专项资金管理产生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使学校的各项教研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三)资金使用完成率所谓资金使用完成率是指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数占资金预算数的比率,完成率越高,则表示资金的使用率较高,剩余闲置资金少。此外,从资金使用完成率的高低,还间接反映出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在项目研究进展过程中高校对专项资金支出情况的调配控制能力。
二、影响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管理缺乏整体统筹高校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一般存在多头领导,涉及财务处、审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进而使得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晰,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比较严重。各部门虽制定了比较科学详细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细则,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筹管理。(二)编制预算审查不严经费预算的制定,不仅要保证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也要实现资金使用价值最大化。目前,各项目经费预算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对各种开支用途的分配比例不尽合理,比如有的项目经费集中安排用于耗材、差旅费、劳务费或购买设备等。管理人员在对经费预算的审核过程中不够细致,没有严格把握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的关联度,导致部分经费预算较笼统或与项目研究的关联度不大,造成资金浪费。(三)执行预算控制不足经费使用管理不规范。在实际经费使用时,执行预算控制不足,没有按原有预算开支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更改经费的开支用途,或调配不同开支用途之间的金额比例。比如利用经费购置不在预算内的设备、家俱,或报销不应由项目经费开支的维修费、电话费、劳务酬金、差旅费等。(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项目负责人重项目经费的争取,轻项目建设的管理。有些项目利用购买的发票集中报销项目经费,而没有实际开展项目研究。部分项目在专项资金到位后,没有及时利用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甚至在项目结题时间到时都没有使用经费,造成资金使用完成率不高。(五)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预算、审核、报销、验收程序等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全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至于对高校专项资金的综合绩效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分析。(六)管理信息系统未更新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把控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若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根据项目建设管理发展需要实时更新,就无法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过程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使得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相脱节。
三、提高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宏观调控管理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以此作为资金管理的基本规范。通过宏观调控管理,根据建设需要和长远规划,科学合理地分配专项资金,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二)加强预算审核管理强化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与项目研究计划有机结合,根据项目研究计划的安排核定项目所需资金,按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加强预算的审核力度,使得经费预算能基本反映项目的研究计划安排,满足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经费保障。(三)强化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原有预算安排经费支出,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整理经费支出情况数据,发现支出偏离预算及时预警调整。针对符合项目研究需要确有必要调整预算的项目,及时告知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并由相关部门核准后备案。(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经费预算为基础,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对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分析项目经费实际使用的差异情况,评价预算完成效益,明确剩余经费的处置办法,提高资金使用完成率。(五)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包括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项目结题审计制度、项目资产管理制度以及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等,实现从预算审核、报账实施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监督控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来约束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管理不留死角。(六)更新信息平台建设通过软件开发更新项目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时时对接。将项目经费的各项预算用途金额输入财务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设定支出比例限制和预算明细,时时把控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比如项目的设备费购置比例预先设定好,如果产生超支,则系统自动弹出提示。避免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不符的情况,达到事前预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新智慧.财经[J],2014(6),61-64.
[2]王舒、张永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12),208-212.
[3]刘华群.信息化建设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管理视野[J],2014(2),169-170.
篇7
摘要:随着我国中型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相应的经费需求也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经费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面临的问题越加复杂,文章通过对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理论进行详细概述,总结出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内控措施,对我国中型科技企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管理
一、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理论
(一)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概述
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是用于实现研发成果为目标的资金,它以研发活动为前提,是研发过程中费用总和,成为研发项目的重要支撑,及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研发项目支出来源不同,将其分为纵向与横向研发支出。纵向研发支出是由上级向下级拨发科研开发支出;横向研发支出是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计划经费支出。尽管两者的资金来源不同,但是导致其违规特征存在一致点,而纵向内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环节
中型科技企业研发环节包括:研发项目的申报、项目的审核、综合研究及意见反馈,而这一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成为核心。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部控制环节,涉及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他们之间的配置与管理,这一过程将各研发部门有机结合,实现总体工作目标。科技企业根据项目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在申请环节通过负责人对预算进行审核、审批后查询费用到账情况,通过财务部门核算后,在各部门之间流转,研发项目实行时,费用支出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及预算规定执行,避免费用超支出现的风险;到研发项目验收后,进行研发费用决策及成果验收,审核研发支出结余是否按政策合理分配,评价研发项目成果及经济效益。二、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预算不合理
中型科技企业对于研发支出并没有合理的预算流程,课题执行过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与预算不符的地方,在财务部门与研发部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科研项目研发支出在执行过程中严重脱节,各部门不能及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及信息反馈,使研发支出不受控制,超预算、超标准支出、资金挪用、突击花钱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控制薄弱
当前科技研发支出内部控制薄弱,项目监督严重失效,对于科研活动控制较困难,而且对于研发工作、项目资金、耗费等缺少足够的了解,使研发支出口径不一致,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只能通过研发进程控制研发支出;据调查中科院2011 年研发支出273.08 亿元,其中基础研究102.97 亿元,占总支出的37.7%,应用研究149.73亿元,占总支出的54.8%,试验发展研究20.38 亿元,占总支出的7.5%,总支出较上年同比增长22.1%,研究项目2.87 万个,比上年增加0.33 万个,随着研究项目的复杂化与分散化,研究支出也越来越多,内部失控将导致经费滥用、资产流失,最终影响科研机构的形象,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另外,中型科技企业财务监督弱化,财务部门只是核算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管作用,也不承担不合理资金损失责任,企业审核功能流于形式,也不能为企业提出合理的建议,因此,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比较随意,根本不顾费用的用途,致使课题不合理支出情况严重。
(三)中型科技企业内控制度设置缺失、资金管理不足中型科技企业的研发支出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当科研企业项目开始时,虚假报账时常出现,并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当前许多科研经费支出中,复印费、交通费超过整个项目70%以上,这些是科研人员套取经费的手段。
三、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措施
(一)根据不同来源的项目支出设定不同制度
中型科技企业根据不同的研发支出来源,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由财务部统一管理核算,对纵向经费支出内部管理,遵守相关财政制度审批,执行国家各项经费管理办法,如果没有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按合同执行。制定完善的中型企业研发支出细则,纠正重视纳向科研支出管理,忽视横向研发支出管理的现状;充分考虑预算专业性,设立项目预算机构,对纵向课题强制预算;对横向课题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也需要进行审批,避免支出申请混乱现象。
(二)加强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预算
中型科技企业需要强化预算控制,清晰预算编制流程及方法,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约束与检查。明确研发支出预算流程,将预算编制、执行与预算期有效结果,充分考虑预算执行期,运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编制、执行,根据研发支出提供详细的活动资料,有效提供资产信息及相关服务,正确理解科技企业研发支出管理制度,保障预算真实性与可操作性。设置预算评审机构对研发项目进行评审,强化预算编制水平,提高预算合理性;完善中型科研企业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适时分析研发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促进预算得以顺利实施。
(三)加强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控制
建立研发支出标准、审批流程,严格加强中型科技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控制,严格审核研发支出,识别票据杜绝报销单据填写不实,缺少发票章、自行印制报销票据的行为,由财务部门按预算项目支付资金,支付劳务费,制定审核标准,实现零现金支付,日常公务支出以公务卡支付,如:会议费、零星支出费用、差旅费及招待费等,研发人员持卡授信额度内支付,并附相应刷卡发票申请报销,报销后直接划入公务卡中,利用公务卡支付明细及时向财务反馈,既减少现金支付又提高了财务透明度,抑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中型科技企业内控制度设置缺失、强化资金管理
中型科技企业需要强化研发支出资金管理,禁止研发费用它用现象的发生,造成研发费用不足,而影响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资金加强控制,防止列支其它费用到研发费用套取现金,规范资金审批及使用范围;细化中型科技技术企业研发支出,指定负责人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从不同角度审核预算工作,使研发支出受管理部门的计划与管理,便于研发支出合理化。保证项目研发支出受到严格控制后使用,列支费用通过统一管理才可支取,对于不符合资金使用情况的支出拒绝付款。
总结
随着科技企业研发支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内部控制也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以理论为借鉴基础,认识中型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内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控制存在的经营风险,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科技企业可以顺利开展研发活动,对科研企业研发支出内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mof. gov. cn.
[2]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
篇8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全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支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1.鼓励各类主体创办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含*市级)建设计划并通过评估(认定)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
2.对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根据需要,添置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通过上报计划、组织评估等程序后,科技部门在安排科技项目经费时予以重点支持。
3.鼓励创建企业研发中心。通过国家、省、市(含*市)当年认定评估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各级企业研发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另行制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4.推进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对于入驻*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高科技项目给予创业资金、用房租金等优惠支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5.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奖励。
6.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给予10万元奖励;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级鉴定、省级验收的省级新产品,每项给予2万元的补助。
7.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情况,给予分期或事后补助,具体按《*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经费事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8.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激励政策或科技经费支持的,可按上级要求或项目合同,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9.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对于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分别在5年内、4年内补助给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3年内补助给企业。
10.鼓励民营资本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凡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市认定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给予实到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注入部分的15%、最高50万元的奖励。新办企业注册起3年内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0%由市财政补助给企业。
11.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凡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投资各方约定、市有关部门认定,技术要素入股比例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35%,科技人员红利所得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前2年100%、第3年50%补助给相关科技人员。
四、支持专利创造和产业化
12.支持企业、单位和个人开发专利产品,鼓励创建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镇(街道),安排专利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具体按《*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支持产学研合作
13.重点支持市外机构或个人来我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对来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补助,安排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另行制定《*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六、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14.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转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当年度实际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科技中介机构,每完成1项给予5万元的奖励,单个科技中介机构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七、支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15.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行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直接投资四种方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
16.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全市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经市立项(下同)、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投资额30%(或软件投资额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继续推进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城市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的补助。
17.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凡列入“CAM、CRM、ERP”示范性和重点推广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补助;对获得国家、省信息化示范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18.鼓励发展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本市企业申报列入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政策补助的,可按上级规定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19.鼓励企业申报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本地企业软件产品通过省信息化协会新认定的,给予每项软件产品1万的补助;通过软件企业新认定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
九、附则
20.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激励政策的享受建立在企业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凡违反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年度优惠政策。
21.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贡献相关的补助,下同);凡享受“一企一策”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同一事项符合本政策意见多项条款的,不得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本意见所指企业研发中心、省级新产品与经贸系统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新产品不得重复享受。
22.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的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按企业逐个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详细登记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23.本政策意见出台后,除本政策意见列举外,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优惠政策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篇9
国家出台的每一项强农惠农政策,下拨的每一项专项资金都明确了资金的管理原则和使用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都能严格按照国家所规定的管理原则使用各项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但极少数仍然出现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白条列支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本还是由于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等因素造成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抑制上述问题的出现,构建有效的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就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强农惠农政策落实
在过去经济体制框架下,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面窄、量小,仅局限于民政救灾救济,其它项目资金很少涉及到村民个人,而现在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财政专项资金已向多元化、多方位扩展,既有私有股份制企业、个体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有政府性的公益事业等众多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范围越来越广泛,资金投入量越来越大,监督和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已不难看到,当前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基层的很多单位和部门要求财政解决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特别积极,一旦得到财政的扶助支持后,就不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能把项目资金落实到实处并发挥资金应有的效应的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观念不强,对国家的扶持政策认识不到位。因此提高落实政策意识是重中之重:一是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切实强化政策宣传领导,要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列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措施,单位的分管领导要重点抓,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二是要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简报、报刊、杂志、有线电视和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的墙报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全面提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之形成上下联动做宣传,人人参与抓监督;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针对强农惠农政策要求,制定出学习计划,经常组织本部门的干部职工学习强农惠农政策等规章制度,研究资金管理办法,促进管理措施落实,形成一个共识,明确一个道理,强农惠农资金是民生工程、阳光工程,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实好每一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二、健全制度,促进专项资金规范管理
健全制度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管理的关键,作为县一级财政部门在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措施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1)明确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实行专项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及按管理级次实行报账制。(2)明确专项资金管理范围。(3)明确资金的拨付渠道、拨付程序、拨付时限。(4)明确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在构建管理机制上要加快改革力度。(1)对支农项目建设资金要全面实行报账制和招投标制,从制度上和源头上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2)对社会保障资金、涉农补贴资金,凡是发至个人的资金要全面实行“一卡通”直补制,实行专户直达直付制度,并由银行受益人专用存折;(3)为有利于财政专项资金统一核算管理,要全面推行乡财县代管的管理体制,并健全核算管理制度;(4)要建立专项资金质效评估制度,明确财政部门与项目主管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评估验收的责任,并对工程质量和使用效果进行张榜公布,做到公正、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5)要建立专项资金动态管理制度,明确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项目主管单位,时刻关注人员变动情况和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下年度资金的落实掌握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促进落实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应付过关,真正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
三是有关涉农资金项目主管局和镇(乡),应根据各自主管的项目资金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之形成制度管理网,在各个系统、各个口子、各个点都能得到有效落实,使每一项专项资金都能在制度的监控下做到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全程监控,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各种违规的问题出现。
三、构建监督机制,促进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构建财政专项资金全程监控体系是财政部门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行为的一项重要手段,如何构建一道有效监控机制,必须要把握好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监督检查三个关口:
一是要把握好事前项目申报审核关。项目申报是从下而上,每一道关口都有自身的局部利益,为了规范这一行为,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印发的《财政专项资金申报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出《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申报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申报管理要求,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有关程序和有关基本原则进行择优选项,科学论证、合理排序、滚动管理和项目申报前应做出的项目规划、项目选择、现场查核和项目评估,特别是项目评估这一关尤为重要,必须严格依据上级财政立项指南,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确定申报的项目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论证,出具专家评估意见,取得第一手资料,对民政等涉农补贴资金要从上而下认真通过审核,逐一核对,努力从源头上制止虚报,抑制那些申报项目动机不纯的单位与人违规骗取财政资金行为。
篇10
一、精细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为了加速现代企业制度,规模经营方面的发展,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离不开管理。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她具有市场经济的属性。而精细管理(也有称精益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事实证明,凡科学的管理,都是精细管理的结晶;凡精细管理,都包含科学管理的内容。为此,我们将精细管理的指导思想定为: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目标更明确,计划更科学,指标更细化,措施更具体,执行更到位,检查更严格,纠正更及时,责任更清楚,奖罚更分明为主要工作内容。力争①在管理理念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彻底抛弃“等、靠、要”的计划经济观念,牢固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观念:②在管理举措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的分析、评价、奖罚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不断克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见啥抓啥,抓啥是啥”的传统管理方式,努力在“练真功、鼓实劲、干实事、讲实效”上下功夫;③在管理机制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体制转变和激发企业自身活力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加快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换逐渐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发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④在管理手段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迅速改变信息落后、知识落后、手段落后的局面,用斩新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精细管理的目标
1、管理机构扁平化。要破除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逐步建立起机构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高效精干,科学的管理体系,达到“横向精、纵向通,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目的。
2、专业管理法制化。要破除不顾整体,不顾大局,自成体系的传统管理思维,统一步调,加强合作,逐步建立起网络清晰(有网络图)、职责明确(有细致分工)、指标先进达历史或同行业最好水平)、考核到位(有台帐、有奖罚)、总结分析及时(耍量化)、管理效益显著(数据化)的法制化专业管理体系。
3、基础管理(含现场管理)规范化。要破除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时代感、规范有统一标准)、精细(有深度、细度)、准确(有针对性)的管理基础。
4、综合管理现代化。要破除综合管理仅局限于事后总结或只当幕后参谋的作法逐步建立起具有超前意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微机化管理)、较好驾驭市场的综合管理职能。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人事、劳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
1、建立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行再就业管理体系{
2、建立各直属单位劳动率计算考核办法;
3、建立各直属单位劳动定额管理考核办法;
4、建立全公司单位(部门)定员、定岗动态管理办法;
5、建立工资(含计件工资,工资性补贴和劳务费)、奖金管理核查办法;
6、健全全民合同制职工、岗位临时工及其他合同制职工的合同管理办法;
7、缝全劳动纪律管理制度重点是在岗期间或在工作时间内的违规、违纪处理,
8、健全各级干部业务学习、培训与考试、考核办法,
9、健全干部责任目标聘任制细则,
10、建立机构设置原则及干部编制方案,
11、健全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变动申报、审批程序;
12、健全干部上岗、下岗、试岗制度;
13、健全干部招聘制度,
14、建立出租单位被聘人员、外派(借)人员、长学人员、长病人员、工伤人员管理办法。
15、健全工人技师、助理技师实行办法;
16、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扁平化的实现途径。
17、健全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各项法规。
(二)专业管理方面
1、计划管理
①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定、修订办法;
②大宗物料盘点、平衡制度。
③工程项目、大修项目的立项、招标、会审、投资
验收、审核、评价制度;
④统计基础管理办法(重点是数据准确、及时,健立统计台帐规范),
⑥探讨建立综合统计的形式;
⑦购销产品、内部转移产品、自加工产品(含集体企业)价格的会审、会签、招标办法;
⑦完善产成品管理办法。
2、财务管理
①变动成本法的目标成本确定、下达、核算,考核办法,
②车间固定成本(费用)、半固定(或半可变)成本(费用的界定、下达、增减、核算、考核办法,
③管理费用的范围界定、目标分解、控制措施、考核办法和支出审批程序:
④资金流入、流出、占用、储备以及禁止浪费、损失、加速资金周转方面的管理制度(包括计算公式、统计台帐、分析报表、控制措施、考核办法等),
⑤现金管理、借款管理、报帐管理、结算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抹(顶)帐管理、帐外资金管理以及其它收支(包括馈赠、滞纳金、罚金等式逻辑)管理制度;
⑥制造成本核算、中间转移产品核算、产成品(在产品)核算、人工(含劳务费)成本核算、管理费用核算以及内部利润核算办法;
⑦各种专项基金、费用的提取、使用、考核办法;
⑧分类建立固定资产、租赁资产、参股资产、帐外资产、处置资产、借出资产以及地产、林产和集体企业占用资产的管理制度,
⑨完善财务分析制度和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费用分析制度。
⑩对外开发创收(包括罚没款)的财务管理制度。
3、供应管理
①各种原燃材料,设备、备品备件、火车和汽车备件(加工)价格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运输管理以及验收、入库、记帐、保管、发放、反馈、退料(退货)、素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
②定额管理、计划管理、日核算管理、易流失物资管理以及基础工作管理制度;
③库存物料定期盘点以及盘亏盘盈、丢失、损坏上报制度(严禁欺瞒不报或让用户空耗平帐的作法);
④库存物料损耗核销以及报废制度(发生上述情况时,应有多部门参加审核)
⑤工程、大修用料管理办法(严禁搭车耗料和以料换工、严格控制进成本不考核因
素),
⑥以旧换新、交旧领新范围和修旧利废制度
⑦公司内用料单位推荐采购渠道管理、奖励办法,
⑧全公司供电线损耗的计算办法及反窃电措施,
⑨内部用水管理办法。
4、质量计量管理
①细化“三复”措施(复检、复验、复核),建立计量、质量事故处罚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②采购、加工质量的反馈制度,加大对隐瞒不报的处罚力度,
③扩大质量、计量监督范围(重点是中间转移产品、服务质量、计量等),
④对外化验管理办法;
⑤供矿量的秤羞管理办法。
5、生产技术管理
①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和细化贫化率、损失率、大块率、巷道合格率、采场合格率的管理办法;
②手选废石、水淬渣充填管理办法;
③索道掉矿石回收管理办法,
④铜、锌、硫、金、银收入率(理论、实际)考核办法;
⑤主产品物流图}
⑥金属流失管理办法(加大人为事故的处罚力度);
⑦金属平衡管理办法(包括计算公式);
⑧硫酸出厂质量管理办法;
⑦炉龄、熔炼和备料车间单项考核办法;
⑨熔炼系统部分工艺标准。
6、销售管理
①主产品市场预测体系和扩展市场销售规划;
②发出商品(及废旧物资)管理办法;
③公司车间两级招标清欠、抹帐管理办法(包括奖励办法);
④建立公司、车间两级果、坏帐预报、审定、申报制度:
⑤建立废旧物资招标销售制度;
⑥其它凡有对外销售业务(包括对外收入费)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制订相应管理办法。
7、工程管理
①建立外委工程的计划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物料(含材料找差)管理、质量管理、保修管理和效益主人制度;
②建立工程(含大修)设计、预算、用工、用料、工期决算节奖、超罚制度;
③建立现场管理制度。
8、开发管理
①2007―2010年科技开发规划和对外面目开发计划;
②微机内部连网和上网计划;
③微机管理制度包括费用管理;
④杂志、书刊管理办法包括订阅费用;
⑤科技项目责任目标招标办法;
⑥科技项目论证、评审办法和效益评估、计算办法;
⑦刘恩荣基金奖励办法;
⑧科协经费使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