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管理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电力企业;科技规划;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191-01
电力企业是当今一个重要的行业。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实行科技规划目的就是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个规划下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个规划是在在现有的科技资源(科技人力、科研经费、科研器材等)(上,对未来(长期或短期)的科技活动进行一定的部置和安排。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地管理与规划。
1 电力企业科技规划和计划的特点
1)在目标上具有从属性。企业科技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科技规划与计划,它的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来完成这一目的。
2)相对独立的内容。 科技规划和计划是不同的,首先在内容上就存在独立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规律和趋势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3)执行时能进行有效的操作。科技战略将科技规划与计划作为它发展的项目来确定、在科技活动开展中起到一个纽带作用,并且在科技政策、发展的目标、关键的任务、完成任务等等这些主要的步骤上是明确的、可运行的,能很好地对它进行操作。
2 电力企业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的作用
在电力企业的运行中,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电力企业中会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一旦有事故发生对整个社会的用电都会带来影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与管理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电力企业中要加强管理与规划。
1)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科技规划与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主营业务发展中的重大的技术问题。并且对企业的科技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起到一个支撑作用,这样一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得到了提高,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对企业经营战略和科技战略给出反应和支持。企业的科技规划和计划是企业在科技领域内一个很好的反应,是它的经营战略在科技领域的反映,也是企业科技战略的延长的表现,因而要对企业经营战略和科技战略给出反映和支持。
3)对企业科技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企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在为企业的业务以及业务战略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他方面的各项科技工作做出了科技战略指导。因而,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有效、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3 制约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主要原因
1)企业中的科技战略。企业的科技战略能够提供了目标和原则,因而对制定科技规划与计划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对科技工作的资源供给以及科技规划计划的方案落实上都有影响。一个想要在同行业有突出成就的企业就必须要有更大的科技元素,发展科技上既要运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更要对新兴技术的技术加以关注,因为这些新技术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要对科技工作中的新技术引起重视;对于一些通过运用技术来发展的企业要注重那些相对成熟的技术,而对于其他的企业则很大程度上跟不跟关注整合和应用新技术。。
2)企业中的技术问题。企业中面临的技术问题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个是对企业当前业务发展有影响的技术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影响的技术问题, 第二个可以通过分析企业业务战略以及相应的业务愿景得出。对于企业现在和长远的发展都有明显影响的技术问题,在科技规划与计划中就应对其做出重点的安排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制定科技规划计划的过程中,应将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与相关科技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提出企业在技术上的需求,在最后形成一个科技项目或者是项目组合。采取这样的方式,一般都是先出现技术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来对项目做出安排,科技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论是当前的还是长远发展的技术问题。与这个不同的是,当以项目本身为中心时,先存在项目、然后再寻找项目成果在生产中应用的工作方式。这是导致科技工作与实际不相符的重要
原因。
3)企业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企业若要也能用科技拥有科技资源是前提。企业的科技资源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对一个企业的科技工作的范围有很大的影响。
4 小结
我国企业在科技规划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与国外先进大型企业相比的话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的。不论是科技的创新水平、还是科技规划计划的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等等方面。所以,我们要对企业科技规划与计划等科技管理理论做出更深一步的的研究和实践,让科技规划和计划不仅对企业的当前发展有帮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另外还能够推动企业向一个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屹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让企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也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在科技规划和计划管理上我们要求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做
贡献。
参考文献
[1]左军.科技规划的方法论[J].浙大管理科学研究室(研究报告),2011.
篇2
一、制定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为了使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档案法》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明文对档案工作进行规范,以适应现代化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还有对档案的使用、保管、销毁等工作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使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在明确的规章指导下,就能提高教务档案管理的水平。
二、树立良好的学籍档案管理的观念
更新观念,确立适合学籍工作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要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籍工作管理活动,及时发现了解学籍工作的发展动态,找准管理的切入点,积极地、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寻找适合的管理模式,以实现档案资源的最佳配置,走出一条档案管理新路,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好参谋助手。
三、建立学籍档案分类的合理化
档案建设的分类应遵循易保管、便利用的原则。一般说来,学籍档案可分为四类。一是招生档案的管理,包括学生报到、学校复查,复查合格后注册、发放学生证的档案;二是学生成绩档案,包括学生正常成绩的记载及补考成绩的记载等;三是学生学籍变更的档案,包括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复学事宜的处理及相关档案;四是毕业证书发放的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和《教育档案分类表》的分类标准, 结合学校和部门实际进行分类,并严格按类立卷,以便查找。
四、建立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是档案管理人员办公自动化的核心设备,它可以使学籍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运用先进的现代电子技术进行档案现代化管理转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的自动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自动管理文件的收发工作、计算机自动整理编目、计算机自动统计、计算机自动检索、计算机完成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建立网络化的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远距离的档案检索,等等。如学生成绩、学籍档案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使用软件设计人员设计的应用软件――“学生学籍管理通用程序”对学生成绩、学籍档案等教务资料实施有效的管理。
篇3
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认识。
车辆营运安全是检验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镇人民政府、区级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区作为主城唯一的农村客运发展试点区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把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坚决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二、提高安全监管综合成效,明确职责。
逐层分解任务,各镇人民政府、区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以下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我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的综合成效,真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的监管委托执法机制,各镇人民政府: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基层公安派出所在农村客运安全、秩序、规费、站场和市场监管以及农村公路管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村客运市场有效管理”各镇人民政府务必尽快建立与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的监管委托执法机制,切实担当主体责任,认真加强我区农村客运的安全监管。
坚决查处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区公安分局、区交警支队:要认真指导基层派出所搞好农村客运安全执法。并及时将查处情况抄告行业主管部门和客运企业,责令企业内部通报,达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认真指导各镇安监人员依法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和管理。区交通局:要负责农村客运经营许可和资质管理、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维护、道路运输经营行为检查、年度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同时。
将农村客运安全监管纳入区政府对各镇年度安全工作的考核内容。区安监局:要抓好全区农村客运安全的综合管理和督促检查工作。
认真落实客运车辆例检、趟次临检及出站、进站登记制度,客运企业:要充分发挥客运企业车辆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切实开展客运驾驶人员安全学习教育,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职责。
三、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秩序,长效管理。
进一步创新宣教方式,区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社会公众交通安全的教育和对非法客运的抵制,营造安全监管舆论氛围。同时,公安、交通、安监、税务、物价等有关部门要会同各镇人民政府和基层公安派出所一并开展农村客运市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安全监管联席制度,形成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跨线营运等违规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篇4
教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单列。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下简称“课题”)是省域内教育科学研究中最高级别的课题。它关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主要是对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涵盖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它具有公益性,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政府公益性项目。
按照教育学科的特点,课题基本形成了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等13个学科。
二、课题管理环节
课题管理包括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六个环节。课题申报是课题管理工作的前奏,包括编制课题指南、组织申报、统计信息等过程。
评审立项是课题管理的入口。评审立项的主要功能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择优立项。开题论证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实施方案的价值、创新性、可行性等给予进一步的分析、讨论和审定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精选研究内容,明析研究目标,找准创新点,预设研究成果等,以进一步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弥补课题申报时各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中期检查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其作用是对课题的意义、研究水平、研究进展程度等进行考核与评估,在检查中及时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对课题组成员、研究方案等进行调整和修改,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以保证课题有效实施。通过中期评估,促进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
结题验收是课题的“出口”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申请结题验收的课题表示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须按程序由同行专家从科学性、效益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课题管理的成效。
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科研价值的根本途径。成果推广既包括传播、学习在内的一切成果推广应用活动,又包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推广活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三、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题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遵循教育科学研究规律,把握课题管理基本要求,实施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是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必然要求。课题管理的六个工作环节把握得好与不好,对做好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关系很大[1]。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各省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庆市教科院研发了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云南省修订了管理办法、加强了开题论证的审核等。但课题管理过程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以云南省为例,课题管理主要存在申报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传统、按期结项率不高等问题。
1.整体申报水平偏低
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课题的论证质量等因素有关。分析2010、2011年课题申报情况,与全国相比,云南省课题申报总体水平不高。2010、2011年,云南省推荐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被立项的课题数分别为5项和6项,分别排在倒数第10位和倒数第11位,低于平均立项水平。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2011年度申报课题的材料分为中小学组、职业教育组和高等学校组三组,每组又按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未立项课题三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选题过大或过小;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脱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不足;缺少研究前期的基础数据支撑或参考数据比较老旧;填写不规范;论证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申报材料反映出整体申报水平较低的现状。
2.按期结项率不高
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3年。以云南省为例,按最长3年计算,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第二批立项课题结项率为86.9%,但其中有一半课题的研究时限超过了3年。通过分析全国、各省规划办在网络上公布的立项和结项数,超期结题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应该包括几个要素[2]: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价值厚重的选题,要居于学术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适切的理论框架;有学术创新,包括学术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或挖掘到新资料;有充实的内容;有完整的结构;有充分的论证;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务实、实用、管用,引证规范。以这八个要素来评价云南省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存在:报告格式不规范、缺少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与研究内容不一致、研究方法在研究报告中未体现、研究报告中套话多等问题,还存在为应付结题而拼材料凑字数的少数情况。
4.过程成果再次开发利用率低
一项课题管理环节中产生的研究材料及成果,如研究报告、实施方案、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变更、结题申请书、问卷、研究数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目前还是以纸质+电子邮箱的报送方式,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纸质材料和分散的电子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课题电子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归类,或者即使归类了但没有有效索引,最后能查找到的电子资料十分有限。部分研究成果、研究表格等电子资料甚至丢失。同时,针对某一专题,查找纸质材料工作量大,能搜索到的电子材料很少,这对课题的研究和继承、研究成果的再次开发利用都非常不利。
5.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1)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人手普遍很紧,大部分州县、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包括分管领导在内,平均大约3人。没有设立规划办的州市、县占了1/3。即使设立了规划办,兼职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面对本级、省级、国家级等众多的课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易出现“重组织、轻管理”、“重申报、轻过程”等现象。
(2)缺乏共享和联动机制。省、州市、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信息不畅通;对管理的课题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开展课题管理、指导工作,优秀经验共享较少;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无法有效统计和监督。这些问题也造成管理效率比较低,针对性的指导比较困难。
(3)缺乏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管理的好差,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对课题负责人,大部分课题管理制度均规定了处罚性条款,但对于按期完成研究工作并出了好成果的课题,大多缺乏奖励办法。
四、课题管理策略
课题管理应坚持“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4]。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课题承担者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有效的课题管理应以课题承担者为核心,严格过程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课题承担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课题管理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即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单靠某一种方式或方法来管理课题是远远不够的。
1.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题申报管理平台
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是组织管理的有力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手段。课题申报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实现课题网络申报;二是实现立项课题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课题开题、中期检查、变更、结题验收等阶段的表格材料及成果等的网上报送与审核、研究成果查询统计、研究进度检查查询、经费管理等模块(如图1)。通过课题申报管理平台,实现课题网上申报、研究过程管理、过程成果管理等,掌握各地课题管理情况的同时,逐步积累教育科研资料库、资源库,建立起省、州市之间和省、高校之间信息互通、成果资源共享的课题管理通道,提升课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按期结项率和管理效率。管理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评价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绩效的有力支撑。
2.引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加强研究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现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项目时间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板块之一,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源、节约项目成本的重要措施。项目时间管理的核心是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的里程碑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是一个时间点,通常指一个可支付成果的完成[5]。在课题管理中,可将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时间点视为课题研究的里程碑。省规划办、州市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三个里程碑表格材料和成果的审查审核,并借助网络申报管理平台,及时提醒课题承担者里程碑时间;同时将经费管理与里程碑的研究成果挂钩,提高按时开题率和按时结项率,促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采用分层分类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分层指按申报者所属单位,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层进行管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注重行动研究,立足于校本研究,立足于课堂和课改,以改进实践为导向;高等教育阶段的课题立足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个阶段课题研究的指导内容、方法应不同。同时,从申报水平来看,对比云南省近几年的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发现课题研究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基础教育阶段。因此,为促进不同层次阶段教育科研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研究水平,扶持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课题研究水平,分层评审、指导、管理有其必要性。
分类指按课题类别,划分为重点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分别管理。重点招标课题和重点课题严要求,严格“入口”、过程和“出口”,由省规划办直接管理。其他课题的开题、中期检查均授权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所有省规划办资助经费的课题,其结题验收均由省级规划办组织,所有课题统一归口到省规划办,以此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4.加强课题研究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指导课题研究是省规划办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省规划办的研究指导性质和内容与州市级、县区级、高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不同。作为省级规划办,其研究指导工作侧重面上指导。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研究指导,以提高申报和研究水平为主;指导对象为课题申报者、课题承担者、各级规划办负责人和学科管理员;可采用集中培训、分区域集中检查与指导、实战观摩、专家队伍重点跟踪辅导等形式;指导内容包括选题策略、信息收集和整理、设计论证、课题组织实施、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报告撰写、结项鉴定标准等。高等学校以工作部署为主,针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说明申报任务、申报要求、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等,重点在于提高申报量,督促研究进度。
5.建立联动与共享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日常管理两级联动机制。由省与州市级规划办之间、省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共同管理课题,突出联动管理重点,进一步明确省级、州市级、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配套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两级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对课题管理过程的问题及时沟通与解决,使课题共管沟通渠道畅通;不定期组织课题管理的联动检查和交流,互相了解、借鉴课题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课题研究进度、成果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站、管理系统、交流会等方式,州市级规划办、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查询本部门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取得的成果、结题信息,随时掌握本部门申报、立项课题的统计数据,及时优秀课题管理经验。信息的共享,既有利于各部门全面掌握本部门管理课题的情况,又为各部门监督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总结本部门的工作情况提供详细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倡平.浅谈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 陈文学.如何提高项目成果质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会议,2011.
篇5
关键词:科技翻译 归化 异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6-01
1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1.1 什么是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策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二者必选其一,只是采用的程度不同而已。异化翻译策略从语言上讲,要求译者尽可能向原文靠拢,以凸显原语言的文化特征,这就势必会打破译语的语言规范性,牺牲其流畅性;从文化上看,则保留原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以达到翻译的根本目的,即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
例1.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异化翻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归化翻译:捷足先登。
1.2 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基于以上所述,归化和异化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弱点,所以翻译文章时,应两者兼用,可以吸收一种翻译的优点来弥补另一种翻译的缺点。因此,归化与异化是互补的、相关的,而不是矛盾的。过分强调归化法会歪曲原文甚至误导读者,而过分强调异化也导致本土文化危机。归化和异化是同一个问题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
1.3 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区别
翻译界对这两组概念的混淆由来已久,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历史上,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这两组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涉及面不同:直译与意译涉及面只是原文的语言特点,是根据译文对原文语言的忠实程度来界定的,而一个特定的原文和它的某一个译本的文本状态是客观的、静止的,不以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也不因审视者的不同而变化。第二,层次不同:直译、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指导前者。方法和策略是有一定联系的,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与目标。
2 科技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1 科技翻译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跨国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其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各种科技书籍、实验报告、论文资料;二是设备操作规程、产品使用说明手册、专利说明;三是各类有关科技的会议、影片、录像、光盘等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有声资料等。因此,即便是在非科技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很有可能遇到“科技含量”的翻译原材料。科技翻译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大可不必将它神秘化。
从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这基本三大要素上来说,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没有区别,但并不是说科技英语翻译就没有自己的特点。科技翻译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如下:(1)逻辑性:由于科技翻译专业性很强,术语较多,一个相同的词在不同专业里,意思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善于根据上下文进行逻辑分析来辨别词义。(2)精确性:精确性是科技信息传递的根本宗旨。因此,译者在处理数字或数据时要尤其慎重。(3)创新思维: 译者的工作是把新思想的构思或新科技的成果介绍给读者,翻译新术语是不可避免的,但要遵循简明、有理有据、稳定的原则,新术语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就要求译者必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4)时效性强:科技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译者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随意拖延翻译工作,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摘译、编译、缩译、改译等效率高的翻译策略,又快又好的完成翻译任务。(5)程式化高:科技论文、合同、表格、产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等都有格式化特点,这是一种科技文体模式,其格式要求都是程式化地,有时遣词造句都相同,因此,科技翻译可用程式化来运作,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2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只要搞翻译,就离不开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科技翻译也不例外。译者可根据语篇需求、科技翻译的特点,审视文化差异来选择。
例2.In order to help consumers evaluate product freshness, shelf life dates should be included on the packages whenever possible.
译:产品包装上应标明食品的货架存放期,以便顾客随时了解产品的新鲜度。(不能译为“货架寿命的日期”,此处采用了归化策略。)
例3.The bottom layers are rich in nickle,a 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译:底层含有大量强度高、韧性好的材料―― 镍。(不能译为“牢固的”、“坚韧的”,此处采用了归化策略。)
归化翻译多用于直译或音译难以准确传达词语意义的情况下,是翻译处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现象。例如,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宜归化,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跨语言重新命名。
例4.Hertz“赫兹”、radar(radio dectection and ranging)“雷达”、Bluetooth“蓝牙”、marathon“马拉松”、clone“克隆”等。
3 科技英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有效结合
3.1 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共存,谁也取代不了谁
在一本译作里既要有归化而来的语言,又要有异化而来的语言。一本好的译作应是两种语言的结合,只是在不同的译作里,所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比例是不同的。这个比例是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要求而变的。
3.2 科技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文学、娱乐等作品的翻译
在英-汉、汉-英两个不同的翻译方向上,归化与异化的采用比例是不平衡的。英译汉中异化较为常见,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文体描写的内容更为具体,译文准确与否必须在实践中经过更为细致、全面核实,译者对译文的质量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另一方面,在科技领域方面,汉语与英语在词汇和文体方面的相通之处相对较多,这是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汉语长期以来从英语进口语汇并在风格上逐渐向它靠近的结果。因此,英汉之间科技文本翻译异化的情况较多,是很自然的事。虽然总体上科技翻译中异化的倾向较为突出,但由于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性造成了汉译英中归化的成分仍然相当可观。
3.3 归化和异化的取舍标准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提倡文化多元论,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合理依据。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以文化平等为指导,要通过翻译来加快文化的交流,要充分发挥翻译维护并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而作为翻译策略的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就应该在我们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哪一种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为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
篇6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03-01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任何借助外科手术,器械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或者自然腔道中,在手术过程结束后长期留在体内,或者留在体内至少30日以上的器械。随着生物医学,生物材料学和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骨科内植入物材料品种越来越多,为了确保骨科植入物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我院自2010年6月开始建立植入物及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并采用一系列措施对植入物及医疗器械进行规范化管理,成效显著。到2011年7月,共完成骨科择期植入性手术1253例,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病人共1253人,其中男性664例,女性589例,平均年龄72±8岁。其中骨折内固定手术903例,关节置换手术163例,脊柱手术187例。
1.2 方法
1.2.1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植入物及医疗器械的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器械仪器高效运行的保障,是提高医疗水平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规范准入制度:我院的植入物及医疗器械经医院设备科同意采购,由中标的商提品的合格证或出产检验合格单,并将各类产品的价格直接输入医院物价科收费系统。未中标产品一律不准入院手术,以确保植入材料和辅助器械的质量。
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有关文件记录。建立骨科植入物记录本,对使用植入物的病人必须做好记录,以作为法律原件依据。
加强对器械供应商的管理,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植入性手术较普通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性高。一旦造成感染,轻则延长住院天数,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重则手术失败,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植入物及医疗器械由于流通频繁,使器械的清洁,包装,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规定,所有供应商产品进入手术室之前,到采购供应科登记备案。供应商应于术前一日将次日手术需用器械送往物资管理科与管库人员及手术室管库人员一起清点(耗材、标识、手术器械及件数)。三方清点无误后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拒绝供应商将自行灭菌或在外院灭菌的器械直接带入手术室使用。
建立健全植入物的收费制度;植入物价格昂贵,收费需由主刀医师,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确认,每日由手术室物价专管员集中入账、检查、复核,避免错账、漏帐的发生。
1.2.2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由于植入材料的多样性与配套器械的专一性,使手术室护士对器械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给手术配合带来难度。手术室成立骨科专业组,对新产品及特殊器械的使用,要求供应商派技术人员携带器械到手术室进行培训,演示器械的操作使用及手术配合。定期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植入器械的专业培训,以掌握器械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方法,熟练手术配合程序。
1.2.3 完善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流程
(1) 植入物及医疗器械术前管理流程:术前两日由主刀医师根据手术需要与物资管理科联系,由物资管理科通知供应商准备所需耗材,于术前一日送到物资管理科进行三方清点后送入供应室灭菌最后送到手术室备用。
由于我院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供应商应在术前一日17点之前将器械送往消毒供应中心,由专科护士负责器械的清洁后,由供应商与打包护士共同清点,无误后在供货单上签字。
植入物与辅助器械应分开打包,防止在灭菌过程中造成植入物磨损,断裂,变形。
根据《清洁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植入物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才能用于手术患者。所有植入物集中灭菌,每锅生物监测为阴性时,所有器械方可放行,填写植入物放行登记表。
(2) 植入性器械的术中使用流程:
手术开始前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按清点单共同核对,并经术者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
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结束后,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与手术者共同核对所使用的植入物的名称,型号,数量,由巡回护士负责填写器械清单,收费单,特殊管理耗材单,并将产品的合格证一份粘贴于手术计费单上,一份交给手术医生粘贴在病历上。
(3) 植入物及器械的术后管理:①手术结束后,手术所用的辅助器械需经污物通道送往消毒供应中心,经供应中心初步清洁后方可取走。②术后剩余耗材由洗手护士清点无误后交给手术室库管员,由手术室库管员于每日下午与供应商清点交接后让其取走。
2 结果
经过两年的规范化管理,12533例手术无一例发生由消毒灭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未发生由于器械准备不齐全不到位导致的手术不能正常进行,未出现因收费原因引起的纠纷。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篇7
摘要 现阶段,出版社的绩效管理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绩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不高、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主要论述了出版社绩效管理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关键词 出版社绩效管理 主要问题 规范化 科学化
目前新闻出版行业各项工作的改革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版绩效的管理工作在促进行业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出版社进行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调控依据。针对出版社绩效管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要先分析出原因,然后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出版社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出版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出版社绩效考核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标准的不统一很容易导致绩效结果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标准的差异也会给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造成意见上的分歧。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出版社在制定具体目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博弈的局面。这是因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在制定相关标准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为了争取低标准从而降低了预期所要实现的考核目标。一般情况下,考核者而更倾向于把目标订得再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利润。但是最终的标准还是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力量博弈强弱大小。由于被考核者的具体信息获得没有办法全部获得时,最终形成的结果就带有了一定的估测性质,那么整体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实际的参考价值。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出版社都在出版教材教辅书和面向大众阅读的图书,这两类图书的阅读欣赏风格和使用途径是有所差异的,倘若考核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则会影响图书市场实际获得利润,因为教辅图书的库存量比较少,库存的风险比面向大众的图书要高一些,如果面向大众的图书也采用和教辅书一样的标准,就会增加其市场的风险。
第二点是出版社制定的绩效准则在横向的比较上又缺乏真正的公平性。在行业中有些部门的发展规模是比较大的,而有的出版社的发展规模却比较小,整体处于发展和转型阶段中,有些出版社经过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尤其是很多具有政策倾向性的老牌出版社,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如商务印书馆、外研出版社等,对这些出版社采用一套评价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公平性。而且在具体图书的性质与类型方面的评价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市场定位、盈利性也各不相同,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点是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与方式也不利于将出版社的数据资源进行地共享,通常情况下,出版社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对选题的策划、编辑审稿的质量和数量,产品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和最后获得的利润程度等。出版社的每一位编辑所掌握的具体的资源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具体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地大,出版社的编辑在利用资源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和他人的交流次数并不多,信息资源的沟通也就欠缺有效性。
二、出版社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提高出版社绩效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促进出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兼顾出版社发展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策略,将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到位。一些图书出版社的图书销售在短期内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较低,发展的时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当期发展壮大之后,获得了极为广阔的销售市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就可以成为畅销图书的出版商,其长期利益不可低估,因此针对这一类具有长期利益的图书出版也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与考核标准,适宜使用长期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等。在一些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不仅将个人的每年生产的利润进行有效的考核,还将单本书的利润作为核算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册数的增长纳入了考核的指标体系中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长期的利益考核与短期的利益考核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如果单纯将当年图书的发行量作为考核的标准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而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找到问题的根源,多种管理手段并行,最终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次是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科学系统的建设。出版社进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控制好工作的质量。可见绩效的管理不在于对结果的总结,而在于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所以在建立绩效管理的系统机制方面也要将评价重点放在对取得相应绩效的过程控制上,而不是仅仅根据绩效来决定薪酬的高低,这样就可以在提高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真正提高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并能够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上建立起科学化的绩效管理标准。绩效管理的标准化是提高绩效管理质量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出版社绩效管理不一的情况,就要采取及时的整改措施,还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职能,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能力,做好计划阶段与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并采用多样化的绩效管理的方式,包括等级评估法、锚定评估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等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出版社的主营项目是大众出版物,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不高,对其的评价与考核就不能用经济效益,适宜采用社会效益,以此来鼓励其为社会公共文化的繁荣多做些贡献。针对优秀图书,国家要基于一定的支持,并丰富考核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图书图版项目来进行评价,一般社会效益占到考核的七成,经济效益占到三成,考核的标准包括基于重大选题的策划、新兴业态出版工程等。
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出版社绩效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提高管理标准制定的力度,根据出版社的具体经营情况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强出版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并将长期激励机制与短期激励机制有机统一起来,采取有利于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评价机制,以获得最大的出版效益。
参考文献:
[1]谢伟.试论学术出版社绩效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2]佟亚丽.出版社转企改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探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2).
篇8
[关键词]企业;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17
随着政府对企业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强,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一方面,这些科研经费为企业的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另一方面,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几个财务规范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常见问题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按照政府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有些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报销了不属于该课题预算范围内的费用,比如该课题没有预算燃料动力费,这就意味着不能报销水电和气费,但实际报销时却出现了这一类费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企业超出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报销费用,比如招待费、办公用品等,按规定,这些费用是不允许用科研经费支付的。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具体核算时,混淆各类核算项目应该核算的内容。比如:某公司内部对科研形成的产品做了一个测试,测试所用的材料应列入材料费,做账时却列入了测试化验加工费,这样核算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做账时没有分具体核算项目。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到账后,财务为其设置了专门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相关费用,但未设置反映支出类型的明细核算项目,做账时,课题所有支出都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这就看不出支出的费用是材料费还是其他费用,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在理想状态下,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进度应大致相当,但由于有一些课题的经费下拨时间晚于任务开始实施的时间,就造成了课题的一部分支出使用了企业的其他经费进行垫支,未计入项目经费中,直到项目经费到账后,相关费用才能计入其中。另一种情况,执行科研任务时,实施任务的主体没有关注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一到账就用掉很多,科研任务进行到中后期经费不够用。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一些企业使用了科研经费,在记账时,未将科研经费单独列出,而是把科研经费混淆在企业的期间费用或生产成本中,到项目检查的时候,再根据需要把用于科研课题的费用以自制账表的形式列出或调账。仔细检查会发现,这些科研费用在多个关联度不高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中反映。具体表现为:如果要求企业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将账上的该科研费课题的支持经费用找出,往往做不到。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除牵头承担单位外,还需其他合作承担单位一起完成,那么在订立科研任务合同书时,主管科研课题的政府部门就会与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都签订任务书。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的时候,也需要编制包括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在内的各个单位的具体预算。这个科研课题的全部经费会由政府部门全部下拨到牵头承担单位,然后再由牵头承担单位按任务书签订的金额分拨给合作承担单位。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课题外拨科研经费的对象不是当初签订任务合同书时候的单位;有些外拨经费的金额与任务书不同,或者多于任务书所列金额,或者少于任务书所列金额。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相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企业认为科研经费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应落实到课题负责人身上,与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注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很少。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责任意识缺失,对怎样合理合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企业就不会有太多关注。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制度,甚至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内部管理制度只是照搬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一些大框架,而没有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一些企业则是制定有比较细致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具体操作时并未执行;更有内部控制糟糕的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缺失了相关的办法规定。如此一来,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就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根据科研课题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未仔细筹谋规划,甚至简单按比例分配各支出科目经费预算,只以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科研经费为目的,在用好科研经费方面欠考虑。一些企业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完全由课题组成员完成,缺乏与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造成了课题经费预算不能完全切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局面,既影响课题经费的申报,又影响课题经费的使用。
3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1)强化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感,加强学习,落实具体管理责任到个人。企业应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是法人负责制,不只由课题负责人责任。企业应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管理人员学习,学习国家及地方的科研管理办法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财务人员,还要加强财经法规及财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如果企业科研课题很少,管理科研经费时,可在财务人员中指定专人管理科研经费,从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日常科研经费报销、到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至验收结题整个阶段,都参与进去。要注意,财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免除课题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如果企业科研课题较多,则可以在课题组另设“课题管理秘书”,从事某几个课题的具体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定期与财务人员沟通,财务人员可只从大的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和控制。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能够落到实处的财务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企业可在财务以外设审计人员,定期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企业拨给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也应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资料,如科研经费明细账、凭证及合同等,以便于了解合作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防止重大问题的出现。
4建议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需明确哪些费用是科研经费不允许报销的,比如单独的招待费、办公用品等可用单位日常维持费用支付的,不能列入科研经费;应在提取的间接费中支付的费用,如实验室日常水电等,不能再列入科研经费的其他支出科目中。同时,要根据科研任务需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支出经费时认真核对预算。科研工作带有实验性质,经费的使用不可能一丝不变的按计划执行,如果执行中遇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有时是可以调整预算以适应实际情况的,但需按相关政策法规办理。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企业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拟定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设置各个核算明细科目或项目。首先,在设置明细上,企业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设置明细科目,然后在明细科目下设置材料费、设备费等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材料费(或其他费用)”。查看明细账时,就查看该××课题的科目明细账。另一种做法,就是以材料费、设备费等支出科目做明细科目,在明细科目下以科研课题名称做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费(或其他费用)/××课题”。查看某一课题的使用明细,可通过查看某一核算项目(即××课题)的项目明细账来实现。同时,明确科研课题需用到哪些经费,哪种支出该如何归类。举个例子,本课题组成员到外单位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应计入课题差旅费,而不是会议费。这一点处理好了,会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企业应拟定好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并经常自我检查,确保两者大致相当。对于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要及时下拨,不能拖到最后才拨出。同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只靠企业自身。如果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能及时下拨前补助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能杜绝企业所谓的用自己的经费垫支科研经费的情况。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单独核算不是要求企业为这个科研项目去单独建一个账套,而是在企业现有的账套中,用单独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来实现对这个科研课题的明细核算,让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如果企业在多个不相关的明细科目或核算项目上核算该课题的支出,又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找出该课题的所有支出,这就不是单独核算。有一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在完成一个科研课题时,把这个课题任务中的多个步骤进行分解,分给该企业内部的几个实验室完成,同时将课题经费在主课题下分成几个子课题,相应的子课题经费给相应的实验室,单位始终统一管理,通过主课题及子课题的明细科目汇总(不涉及其他科目),可查看到该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这种情况,不可武断地认为没有单独核算科研经费。注意,单独核算不只针对国拨专项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也应单独核算,并且要与国拨经费分开。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课题牵头承担单位拨给课题合作单位经费时,应仔细核对预算,若合作单位名称变更、拨出经费变更,需上报拨付科研经费的政府部门批准。同时加强对本企业外拨科研经费的监管,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相关会计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课题合作单位也应积极配合课题牵头单位的管理工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实际操作中,对科研经费的完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正是这样,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不断思考,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9/t20110929_90076htm
篇9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规划;管理措施
前言
县级供电企业作为县域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电可靠性对县级区域的供电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县级供电企业的可靠性管理还存在基础管理薄弱、可靠性指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对县级供电企业以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强化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规划,然后采取有效的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措施,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工作,实现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提升。
1 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管理的现状分析
(1)供电可靠性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目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基础相对薄弱,并没有创建可靠性管理体系,并没有形成标准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并且电网的基础设备资料也不完善,主要是由于电网的台账资料不完善,而验收管理又流于形式,导致电网资料不能够及时的更新,设施以及设备运行管理不到位,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导致故障影响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严重的影响了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可靠性。
(2)供电可靠性指标管理不完善。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必须根据供电可靠性指标进行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县级供电可靠性指标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县级供电企业通常没有形成相应有效的指标管理体系,导致县级供电企业出现可靠性指标统计不准确、不全面;停电范围、停电原因、停电时间等数据不准确;更新管理不及时、数据图实不符等问题,这对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规划目标、原则和步骤
(1)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标与原则。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规划的目标是通过采用电网的先进管理措施和技术技术,不断的提高整个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在管理和技术上提高一个台阶,以此提高整个县级电网的先进水平,以此推动县级地区的快速发展。县级供电企业提供供电可靠性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以技术经济性、措施切实可行、指标先进合理为主要原则,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状况,提出能够满足当地未来几年电力用户发展需求的供电可靠性发展规划目标;其次,严格保证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数据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正确性的规划原则,充分的发挥可靠性数据对县级供电企业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为县级供电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坚持技术先进原则,县级供电企业想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应该根据地区的发展状况,实时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强化管理,以此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规划步骤。县级供电企业提供供电可靠性的规划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其具体的规划步骤表现为:其一,根据县级供电企业以及当地电网的现状,确定切合实际的供电可靠性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供电可靠性目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提高供电可靠性;其二,调查和收集该县所在省所有供电可靠性的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影响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的原因,然后分析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发展的方向;其三,创建供电可靠性指标预测模型,确定正确、的可靠性预测方法,以该县以及所属省所有其他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在现有条件下,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创建多种数据模型预测该县域未来几年可靠性指标,获得在既定条件下,未来几年中可靠性指标可能发展的方向,以此为县域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规划提供相应的方案;其四,根据预测的供电可靠性方案,然后参考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标与原则,制定符合该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原则,然后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供电可靠性指标预测值的基础上,采取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可靠性。
3 提高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措施
(1)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的组织管理。根据市供电企业瞎打的供电可靠性指标,强化对影响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管理工作。在每年的年初,合理分解和组织检查计划,对各个部门签订具体的管理责任书,根据工作性质以及年度计入,加入供电可靠性管理指标,然后始终坚持“事故原因不查明不放过、故障未彻底清楚不放手”的原则,然后根据相关部门提高检修质量的要求,对县级供各个供电所、变电站、变电检查工作区等制定严格、合理的检修计划,将临时停电时间、停电次数和责任单位的绩效挂钩,以此提高责任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超前控制,尽可能的降低停电的时间与次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对推动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县级供电企业想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势必应该强化技术管理,通过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措施,然后引进相应的配套设备,例如引进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应的自动化设备,由于自动化设备具有无油化、自动化、免维护、智能化等方面的有点,这些设备在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且还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和成本。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应该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并强化技术管理,以此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进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3)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的人才管理。人才是县级供电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提高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强化人才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所有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此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增强县级供电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4)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的考核管理。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的考核管理,是保证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所有管理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时,将供电可靠性管理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对调度运行中心、工作部、技术部等进行考核。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要求各施工单位、检修部门合理的安排检修目标、检修计划,然后严格的按照既定的检修目标和计划进行检修,对于超出标准检修计划时间的,应该予以一定的处罚,如检修施工每超出一次规定的时间,则罚施工单位和检修单位负责人20元,起到相应警示的作用,以此保证县级供电企业制定的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实处。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响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有许多,县级供电企业想要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就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合理的规划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目标、原则以及实施步骤,然后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家红.县级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11(4).
篇10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