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

篇1

问卷共有24道选择题,一道开放性问题。此外,结合问卷调查,还选取2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中,包括中心城区(南开和河西)两所高中的高中生80人,三所环城区(津南、西青和东丽)学校的高中生30人、初中生90人。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大致描绘了天津市普通中学生对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真实感受。

1.学生对暴力犯罪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

由表1可见,被调查学生中,仅有6%的同学选择对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法律知识非常了解,68%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容忽视的是,有26%的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其中完全不了解的占到5%。调查数据显示:当遭遇暴力侵害时,57%的同学选择报告学校或老师;20%的同学选择告诉家长;22%的同学选择积极反抗;仅有1%的同学选择怕别人报复,悄悄忍受。

2.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感知

如表2显示,对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频率,2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38%的学生选择定期开展,42%的学生选择只是偶尔有。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39%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2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调查结果显示:当自己跟同学有了矛盾时,56%的同学选择找同学倾诉,得到同学的理解;仅有15%的同学选择找老师交流,请老师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还有29%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法制教育,13%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老套,不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31%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19%的学生选择教育领域具有狭隘性,有待拓宽;还有,29%的学生选择教育课时比重较少,甚至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副科”,课时被其他科目占用。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学校的重视度仍然欠缺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都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但是,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都是涵盖在德育课程中,法制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仅仅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并不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除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中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并没有正式的法制教育教材。学校法制教育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例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而必修课程的4个模块,即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生活与哲学中并不涉及专门的法制教育,只在选修的6个模块中有“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难以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课”,特别是理科生,高一、高二学两年,会考结束后就再也不用学了。学这门课就是为了考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法制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偏离中学生实际生活

中学德育课程中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枯燥,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在高一教材中讲授了《税法》、《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法律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一是教材正文,如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在讲述劳动合同基本原则时,还直接引用了《劳动法》的相关条款。第五课“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在讲述税收征收管理时,也引用了《税法》和《刑法》的一些有关条款;二是教材辅助文,如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在讲述爱护人民币时,辅助材料中介绍了《银行法》的有关条款规定。第五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讲述不同税种时,教材介绍了《税法》中有关具体税率的规定;三是资料卡或语录式的附件,如第三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教材在讲述反不正当竞争时,列举出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资料。第七课“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讲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也列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资料。其中,《税法》、《银行法》中都引用了相应法律的原文条款,但是这些法律知识并没有密切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非纳税人”的学生,对于这些生硬的法律知识,只会觉得枯燥乏味。

3.法制教育教材编排缺乏系统性,忽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教材由各地自行编订,有的德育教材中,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编排缺乏系统性。如,从法制教育的视角,比较山东人民出版社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在三大法制教育主题下涉及的17项基本内容中,仅有8项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相同,而过半内容存在年级分布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法制教育主题和基本内容的年级分布上,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编排要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更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般规律,更能突出法制教育的层次性。

4.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如预期

调查中,31%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形式太死板,引不起自己的兴趣。对于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3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反观当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对比教育法等方式来进行,而且普遍将法制教育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因此,大多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来灌输学生知识的,都是以既定的法律规范为中心,并使学生去适应这个中心,而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这种法制教育只是强调外在的灌输、检验,很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教学停留在让学生知法这一层次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5.法制教育局限于学校,家长普遍缺位

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校教育的孤立性,家庭没能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社会与学校又相隔离。虽然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中,也有聘请有关司法部门的同志进入校园,但这些形式的活动只是偶尔为之,缺乏持久性,很难形成深刻、长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之外的有关部门也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宣传,但各部门大多是按照本部门的需要,根据本部门各自的计划单独进行。调研中发现,当前多数中学都有专门的法制副校长,大多都是由学校所在片内公安派出所的干警担任,学校也设置有专门的安全机构,但学校与社会或相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成熟完善的协同教育机制,对学生的法律影响更多的还是片断的、零散的。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家庭与学校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被调查对象都属于“90后”,推算其家长年龄区间大致居于1965年至1975年间,而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出生的家长正处于时期。因此,家长自身接受正规教育就受到很大影响,调查也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所以,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业困难或与人交往的困惑,仅38%的同学选择找家长倾诉,寻求父母的安慰与鼓励。访谈中,同学们都非常渴望家长能够多像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多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可见,孩子们都极其渴望良好的家庭教育。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家庭与学校间非常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极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概不知,学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三、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1.学校重视法律教育的地位

学校必须把法制教育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法律教育课的课时应该给予充分保障,或作为单独课程实施教育。为了便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编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丛书》,循序渐进地进行法律基本知识教育。此外,还应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专业教师,就无法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专业思维方式,也就无法培养出有正确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

2.重视隐形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学校应积极构建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如,美国教育界历来十分重视隐形教育对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的功能,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其内容还分散于历史课、政治课、职业道德课等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另外,美国校园的一些学术活动、庆典活动也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达美国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减少法律知识的灌输。法律知识只是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努力使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同时,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应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逐渐渗透,学生应注意从日常点滴小事中培养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通过行为不断巩固、强化法律意识,并形成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学校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要通过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及时纠正学生小的不良行为,做到防微杜渐,使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

学校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家庭在法制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同样承担着教育功能。因此,学校应加强同家长、社会团体的沟通,尝试建立制度化的联系,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承担法制教育的任务。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座谈会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并切实有效地通过家长座谈会或参观教学日活动等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重点加强指定学生的辅导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定期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他们的最新动态,有效监控他们的异常表现。

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给中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篇2

一、中职生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教育以培养初级、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直接目的,但由于中职生的年龄较小、教育基础薄弱以及社会竞争残酷等因素,导致中职生本身在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1]。这凸显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中职学校重知识忽略全面发展的单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生在社会上面临着各种竞争,在知识结构上,他们处于先天劣势,因此单纯的知识教育难以让他们在社会中获取竞争优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学生不仅能学习,还要会学习,爱学习,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专业、学识、才能、文凭、证书,也取决于个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修养等。

2.中职生塑造健康的心灵需要科学发展观

中职生普遍来自于农村,家庭压力大,对前途较为悲观,同时又不太擅长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养成了懒惰、依赖、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种心理疾病一旦被带上社会,势必对社会和其本人产生不良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自身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即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和谐发展。

1.解决中职学生的实际困难

解决学生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也才能让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否则一切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可以忽略的。

(1)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因此必须重视解决他们的思想教育问题。特别要鼓励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品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成长自己。当然学校也应积极通过各方筹资、设立奖金助学金、建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助学生。

(2)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校要积极宣传,深入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和需要,然后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学生是学校的“本”,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学生之需,不断根据学生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办学方针,同时有效地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帮助学生很好的实现就业,本身就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结果。

2.坚持以社团为载体,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而社团则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有效载体。

(1)发展社团,有助于中职生工作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协会,如体育、艺术、音乐协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这些平台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提高才能的机会。

(2)发展社团,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人必须学会交往。社团是一个没有或很少有利益冲突的组织,这个组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学会尊重他人、保持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重视集体等,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如尊重社会规则、竞技规则,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

3.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当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高校,思想教育都过分突出“安全”“稳定”“团结”,过分注重党性教育。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味突出“安全”“稳定”“团结”,势必会束缚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如不能放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能力展现的舞台 [2]。另外,科学发展观本身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变化的加速,特别是网络化的时代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更多冲击,都要求学校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首先,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靠老经验而必须有新创造,传统下的宣教作用甚微,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抓住学生所想、所思、所需,对症下药。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阐释新问题,做出新概括,同时注重求实,尊重科学;其次,中职生接受新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多样,老师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武装自己,采用新方式、新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避免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学生反感。

参考文献:

[1]唐业仁.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J].当代经理人.2008(12).

篇3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渗透法制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44-01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提倡法制社会,做任何事都要依法行事,所以,在法制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为学生提供了法制教育的平台。在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下,思想政治课应该重视渗透法制教育,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所以,在中学思想教育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法制教育中。要想提高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中的法制案例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法制教育短片,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平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加大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应该把法律知识讲堂运用到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白法律故事中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制度中的各项条款。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法律中各项规章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遇到法律纠纷时,懂得用法律去保护自己,而不是鲁莽行事。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掉自身的坏习惯,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认识。

二、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中学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心态也包括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和对法律行为的表现方式,所以在中学教育中就应该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多学生的违法行为都是因为自身没有很强的意志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思想教育课中,教师要重视开导学生的思想情绪,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老师对于情绪低落甚至心灵扭曲的学生要特别关心,要耐心地开导他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间接地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坚强的意志力来保护自己,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重视课外教育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利用课本教材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法制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课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学生可以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但是由于中学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重视对课堂外法律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法律节目来学习法律知识,如法律讲堂、法律故事、天网等法律节目。这些节目都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法律知识,而且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扩展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也应该传授学生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活动时遵纪守法,充分利用法律常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在课外时间应该经常阅读一些法律书籍,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款,不断开拓自己的法律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该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和课外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法制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心理教育通过课堂和课外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力引导自己的行为,坚定自己的依法守法决心。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柱.让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J].新课程,2010(12).

篇4

关键词:中职课堂 语文教学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72-01

我们的学生,来源复杂,性格各异,学习成绩差,缺少理想,逆反心理重,针对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教育他们。下面谈淡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课堂上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则学生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较好的表现。

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笔者每次进班上课,总是面带笑容。不管进班前有什么不愉快发生,我都会及时调整好,不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心理产生不应该有的压力。因为学生是无辜的。进班后,笔者总是用一些充满热情的语言夸一夸学生。称呼男生为帅哥,称呼女生为美女。让他们听了这些赞美的话心情舒畅,思想也就放松了。因为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讲课前,笔者还要表扬班级,如黑板干净,讲桌整洁,班级纪律好,学生学习认真,讲究卫生等等,给学生戴一些高帽,让他们高兴高兴,同时也给他们一些无形的约束,让他们在老师讲课时不好意思再犯错。有时也给学生讲一些笑话,新闻,故事等,或者让学生讲。总之,运用这些方法,o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 建立课堂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对话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而是师生精神的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师生灵魂的融合。对话应该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不可能有心与心的真诚对活。

建立师生平等对话。首先是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来爱。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e人的孩子是神。”我们老师虽然不是神,是人,但也会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年轻教师可视学生为兄弟姐妹)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对我们是极大的信任,并抱有很大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学生。我们只有用这样的大爱,才会有可能与学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糸。没有爱就不会有平等。其次是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人,有思想,有行为,有灵魂,有人格。他们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敢做敢当;自主意识强,要求独立平等,已不是过去任人摆布的小孩了。他们不想成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作为老师,要放弃过去所讲的师道尊严,从高高讲坛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真诚沟通,平等对话。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第三,面对学生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鼓励代替提醒,表扬代替批评。学生还是个孩子。孩子犯了错,上帝也原谅。对于于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是这样做的。若有学生说话,不听课。笔者会鼓励说:“同学们听课都非常认真,没有说话的学生。有个e交谈的学生,他们是在讨论与老师讲课有关的话题。”学生听了老师的鼓励后,就会不好意思,有所收敛。面对玩手机的学生,笔者会悄悄地走到他跟前,轻轻地告诉他:“这是在上课,清注意听讲。请你把手机收起来,下课在玩,好吗?”学生听了后,就会主动收起来,然后听课。如果遇到脾气犟的,笔者也不强行让他收起来,而是叫他自行解决。这样做不会伤害师生情谊。有问题下课再沟通。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笔者也会悄悄地走到他跟前,若是女生,就让同桌把她叫酲;若是男生,笔者会轻轻地把他晃醒,并亲切地告诉他:“e睡了,请坐好认真听课。”他若坚持睡觉,笔者会说:“睡几分钟,请自觉坐好听课。”笔者也不会强行制止或让他站起来。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师生之间不愉快,甚至会产生隔核。总之,处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要换位思考,讲究分寸。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来处理问题,会比较客观公正。否则会过犹不及。学生的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做到以上这些方面,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就容易建立了。

3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实验表明:人类一茯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后来,他又作了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声、像、视、听元素,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抽像为具体,既方便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与保持,又能提高听课效果。一箭双雕,两全齐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致橡树》一诗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把动态的图像配以乐诗朗诵。不仅把诗歌的意象:橡树、木棉树、凌霄花、痴情鸟、清泉、日光、春雨等事物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让学生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诗的主旨,诗人的爱情观,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同时推出动态的画面:远山、山林、小屋、花园等,图文结合,声情并茂。让学在倾听配乐朗读的同时,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受着这篇清新秀丽、神采飞扬的美文。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快乐中,不但得到了审美享受,而且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

我们作为老师,要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信心,少一些失望;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安慰,少一些伤害;只要我们老师人人献爱心,有信心,讲方法,我们的学生就会美丽,我们的职业学校就会美丽,我们的国家就会美丽,我们的社会就会美丽,我们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更美丽。因为美源于爱。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师生 移位 政治 教学 方法

目前,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关注专业课技能培训,并投入大量资金,更新软硬件建设,这是由于社会时代潮流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职业教育往往会忽视文化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有些教师简单说教,方法死板,学生厌学情绪化严重,教学效果低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出“师生移位”教学法,并在我校教研活动中介绍,逐渐推广。它端正职业中专生学习政治课的态度,激发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文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一、“师生移位”教学法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心理理论根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认识发展理论,归纳为一个公式:S—AT—R,其含义是一定环境中某特定的刺激(S),只有S中的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识结构(T)时,人个体才对这种刺激做出反应(R)。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基础,当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包含教师新讲授的知识信息点,学生就把这些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深化认识;当它们彼此之间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就会剔除旧知,吸收新知,重新组织改造外界刺激,组成新的认知体系。

所以,教学一定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师生移位”教学,正是通过这种创新模式,让教师清楚学生对教材理解到什么程度,还存在什么疑惑,由此作为根据,灵活设计教学方案,避免“满堂灌”盲目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们更好地吸收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理论根据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著名教育家洛克语),而“师生移位”教学,要求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学生课前作充分准备,查阅有关资料,写好讲课稿,并登台讲课,然后全班同学来共同评课,发表不同的看法,自始至终学生都能保持注意力,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又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学情现实根据

职业中专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独立意识加强,有着一股自我表现欲,对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一般化说教”很不耐烦,期望课堂上有活力、创新。而“师生移位”教学,正好为他们提供机会与场所,每一节课堂都能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为此,他们必须认真分析、把握教材,充分挖掘所有资源,发挥集体聪明才智,个人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只有这样,小组派出的代表,在讲台上才能一展风采,他们就会共享成功的喜悦。

另外,职业中专生虽然基础学科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面,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就会顺利地开展“师生移位”教学活动。

所以,正是由于“师生移位”教学具有充分的理论与现实根据,教师在实践中要冲破思想禁锢,创新思维,逐渐掌握师生移位教学的主要步骤及操作方法。

二、步骤及操作

(一)师生共同备课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上的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先备好课,然后请全班学生预习教材,认真分析,设计教案,做好心理准备,让他们在下节政治课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人,由组长组织其他同学一起探讨课文内容,优化教案,并推荐小组代表准备发言。只有课前作充分准备,同学们在下一节课堂上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二)学生上台讲课

上课伊始,我在短时间内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过渡到正课。我现场随意请2至3个小组代表上台来讲新课,每个人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这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特别关注“小老师”讲课错误、遗漏、模糊不清的地方,作为重点、难点,为后面有的放矢地纠正。

(三)学生台下讨论

全班同学针对刚才小组代表的讲课,侧重从讲课要点内容等方面评分,并说出其中理由。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各抒己见,吸取借鉴,才能与小组代表同享得分,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这样,我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发掘了学生的集体智慧。这时候,教师只是旁听者、维秩者,让学生按既定程序自主讨论,不作结论性发言。

(四)教师具体讲析

给小组评分的讨论要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课后再继续议。这时,正是老师树立威信的最佳时刻。老师结合刚才小组讲课的不足,随机应变,调整课前的教案,强调教材重点,解析难点。全班同学聚精会神,他们边听边思量,跟老师比较,找出差距,为这些小组代表打分。这一个步骤,其实是整堂课教学的,同学们听课效率最高。

(五)师生共同评分

经过上面的几个环节后,师生对几位小组代表的讲课给予最后评分,这分数计入记分册。但要强调的是,老师可以运用激励方法,诱导学生们学习政治课兴趣,不能刻意压低分数,挫伤同学们的自信心,不唯以分数高低来论功败,切要戒骄戒躁。

三、“师生移位”教学的优越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移位”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拘于单调的说教,是一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新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全新教学方法,我们要积极地发挥它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不仅仅要学到什么,更要拥有自学能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学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顺利打开知识宝库,并终身受益,达到“疑难能自解,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前面所介绍的“师生移位”教学的第一、第二环节正是为此而设计的。我校10级会计(3)班,尝试“师生移位”方法,第一学年中全班一半左右的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到了第二年全班同学几乎都掌握了这种能力。同学们在阅读其他学科的时候,也会学会了分析重点、难点,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学习,这对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有着极大的推荐借鉴作用。

(二)有利于从学情出发,增强教材备课的针对性

“师生移位”教学法,让学生站在台上当“小老师”,老师坐在台下当“学生”,暂时互换角色,这样子使我们老师真正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了解整个课堂学生们的反应情况,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调整讲课切入口,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有人说,“师生移位”教学法,使教师的作用减弱了。其实不然。因为在每节课实践中,教师自始至终像个导演,确定教学计划和内容、重点、难点,组织课堂秩序,指导着每个上台的“小演员”,使他们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演技。学生们更是真正地处于主置,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客体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具有创造性思维活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移位”教学法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必要性。在我所教的几个班级中,“师生移位”教学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次测评,成绩均分都比其他班级优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活力,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死记硬背,而是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一样,具有许多的学问、奥秘。一旦学生兴趣被激发,就会使学生对政治课有着持久的情感上的喜爱,就能轻松地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而且真正发挥了德育功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师生移位”教学法,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有很好的课堂组织驾驭能力,保证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单单在台下当听客,任凭极个别学生借口“自由”发言,让课堂成为闹市乱哄哄,或发泄情绪,或互批争斗,而埋下祸根。所以老师这位导演,要让学生按既定要求“表演”下去的。

“师生移位”教学,作为一种新尝试,还需要在课堂实践与课后教研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思想、方法,思想政治课将永恒充满活力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 幼教 学生 职业 语文教学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幼儿启蒙教育的重任,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滋养孩子的心灵,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陶冶孩子的情操,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语文教学作为中职幼教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育人的重要工具,如何让幼教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职业素养并在将来幼教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好的育人功能,则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幼教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构建职业化中职语文教学课堂。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尊重幼教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构建职业化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口语交际“岗位表演”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于即将走向讲台的幼教专业学生来说,借助语言表达完成其教学任务是学生面临的首要职业需求。因此,培养幼教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构建职业化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基础。教学情景创设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设的一种情境式教学氛围。中职职业化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中,可通过创设相关的“岗位表演”情境,营造融洽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真实职业环境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口语表达效果的理解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进而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初上讲台,学生多半处于紧张状态或感觉不到位状态,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提供给学生一个“职业岗位表演”平台外,还应发挥教师对学生岗位表演训练的引导作用。实践表明,这类表演活动开展的越多,形式越丰富,职业化特色越明显,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越高,运用语言、表达语言和完善语言的各种能力也会与日俱增。

二、组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近年来,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其根本理念是体现职教特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坚实的基础。幼教学生将来从事的事业是教育事业,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在当代素质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社会和家长更期待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良好文学艺术的熏陶,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因此,根据职业需求,幼教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文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用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引导和培养幼儿,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中职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文学价值浓厚,集语言美、结构美以及内涵美于一体,具有较强的鉴赏意义。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文学作品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剖析人物性格形象,解读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感知、领悟能力,促进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进而得到文学素养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职业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的写作能力

幼教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将来无论是在求职中,还是在岗位上,亦或是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幼教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也成为幼教专业教师构建职业化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职业化写作的训练。

首先,加强学生阅读积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则是获取语言信息的关键渠道,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丰富的阅读积累可以促进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进而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以及语言欣赏能力。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材料中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达到促进学生汲取阅读中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的规范格式、结构布局、语言特点及材料组织的方法技巧。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文文书中蕴涵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通过文种解析的方式,总结每一文种的基本特点及写作亮点,促进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求职信的写作中,要训练学生用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和令人振奋的语言来感染对方,并向对方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价值的能力;在教案的写作中,要训练学生编写课文教学要求、难点、重点的写作能力;在教学细节写作中要蕴含着较丰富的教育理念的写作能力,以及适当地运用儿童化语言的写作能力。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学生自己所学习的语文内容与自己的职业需求密切相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最后,鼓励学生勤练笔。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极强需在实践中再次强化,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和指点,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渐向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晶. 中职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职业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5)

[2] 李明浩. 论幼教专业语文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6)

[3] 王美巧. 浅谈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 2010(29)

[4] 刘丹丹,金耀民. 在幼师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活力. 2012(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基础公共课,很多师生都认为可有可无,“基础”课知识点多而课时少,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就是通过“基础”课获得,而课堂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严重受阻,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课只是应付学校考试,而不是真正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更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加强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要给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师才会重视,进而学生才会加强法制的学习。学校的重视表现在:第一,学校通过校园网宣传、张贴法律专题海报、建设法制社团活动等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第二,提高对基础课老师的素质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课教师入职前应该进行学习培训,加强法律素养,对基础课的老师进行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和老师对法制教育重视起来,才能充分带动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学习的热情。

(二)改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的课时少,知识点多,那么如何如何取舍,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应该重点传授大学生应用性法律知识,满足大学生考试以及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需要,而法制观念、法律思维等则被忽略。但是,我们需要用仅有的几个课时讲授那么多的法律基础知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最终,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没有学好,法律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大学“基础”课需要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进行,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培养法律观念,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法律观念,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将法律学习充分开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课现在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进教学方式。第一采用大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已经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基础”课的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布置法律问题,使他们自己思考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最后老师总结指正。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第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动式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枯燥乏味死板的法律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以往都是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枯燥晦涩,教学效率低。教师应该围绕基础课的重点难点灵活采取改进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1)运用改进专题教学法。如前所述“基础”课知识点多而杂,如泛泛的讲授教材知识,照本宣科,则达不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教学目的。而采取专题教学法,结合法律问题和学生法律基础实际,整合教材内容,分成专题讲解,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法律观念,从而达到加强法制教育的目的。

(2)运用改进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大小事情,它与生活紧密相连。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转理论为现实。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社会上的涉及重要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的热点问题。这些案例不仅将法律知识具体化,也让大学生们感到法律距离生活很近,关系到人们。利用好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比如通过2005年“佘祥林案”,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强化法律程序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增强其对法律的信心。又比如通过党和国家惩治腐败分子的案例,告诉大学生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增加学习基础知识的趣味性,不再只是枯燥的传授基础知识,用案列与知识相结合,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

篇8

一、开发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精神,改变德育教学方式落后的现状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求学校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能够使联系生活的新理念及新模式被广泛应用,以期改变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方式落后的现状。

2.有利于弥补教学资源缺乏的不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发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农村职业中学教学参考资料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课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增强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其成功就业和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3.有利于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有效地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可以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开发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建议

1.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选择

第一,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法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调适,选取的案例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二,教学工具的选择上,教师应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三,为了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改进教学,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后记的书写。

2.课件的制作应注重针对性、易操作性和生动性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适应课堂教学,应具有针对性、易操作性,要形象化。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练习题应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通过练习,学生应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的目的。练习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因此,它必须与新教材同步,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4.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应注重准确性、及时性和开放性

单一或单个学校的资源很难发挥资源本身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是降低开发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德育课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查寻、搜索和利用所开发的教学资源,学校应及时准确地将其在网上,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综上所述,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各地职业教育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使德育课教与学校现状发生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广泛应用,师生成长效果明显,学校发展再上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2008.

篇9

摘要:医学工作是给患病的病人在做手术,之后对手术后和患有轻微病情的人员进行在医院恢复中所要接受的专业医疗人员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由于身体遭受了巨大的病痛,身心疲惫,身体情况直接影响着心理情况的变化,导致心情变坏。尤其长期卧床的病人更是如此,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在现实的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医学生们关注病人身体的恢复,还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心理关怀,确保病人身心健康,促进人体的恢复。

关键词:医学工作;病人;人文心理;身体状况;健康

引言:

通常来说,传统的医学工作是对患病的病人进行手术,之后对他们的身体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确保饮食安全,身体的健康,可以说医学治疗和之后的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而护理从业者的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

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举个例子来说,之前被人们称之为富贵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在一些青壮年中也有一定比例,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癌症等恶性也逐渐低龄化,引发人们的担忧和恐慌,心理遭受极大重创。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当代护理工作不能满足于只是对病人身体的关注,要转向病人心理的重视,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心理关怀,促进病人身体的更快恢复。本文主要致力于当前医学生在?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人文心理关怀教学方法,希望对以后的高校医学院人文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实践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医学工作简介

医学工作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诞生之时就有了医学,可以说医学和人类社会是如影随形的,人类诞生之初,由于人吃五谷杂粮,经历外界风雨,对自然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伤病不断,一些具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对生病卧床休息的病人进行医学救治,人类早期医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由于这时更多注重的是实践,并没有对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直到发展到近代社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权威国际护理学会才提出医学的定义为,医学是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我们从这一概念内容就可以引申出:现代医学学是研究如何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对身体和心理进行诊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举个例子来说,如一个患了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他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社会的――亲属单位的关心;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对病人的身体素质,心理拓展都予以重视。

二、开展心理人文关怀医学的意义

由于人体的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所以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本身身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现代医学中,对病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目的在于:

(1)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及完全陌生的住院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生存环境。

通常来说,一个人生病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在之前的学校、家庭角色之外,又多了一种被照顾的病人的角色。由于突然充当病人角色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病人往往难以一下子完全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不安、烦躁,这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人文关怀护理护理不但有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还能贯穿于对病人实施的整体护理中,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可以说医学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的治疗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复。

三、提高人文关怀医学能力的办法

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培养,要从护理教学的源^抓起,从各大高校的医学院入手,当然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医学治疗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医学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就业要求,促进以后的职业发展,造福于更多的病人。

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尤其医学类专业更是如此,对时间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医学系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人文关怀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病人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结语:

开展心理人文关怀医学能力的训练,是社会外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现代化的要求,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人文关怀医学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医学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篇10

关键词: 学科整合 渗透研究 法制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因好奇,不免盲从、盲动。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那么,如何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给他们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并自觉遵守;如何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等问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为师者应该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有少先队、团员法制活动的培育;有学校物质、精神、人际的法制教育环境的熏陶;还有沟通家庭、社区的法制力量形成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纵然渗透渠道有许多,但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法制教育中是毋庸置疑的。中小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和培养思想品格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教学进行全面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的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讲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可以通过“厦门特大走私案”、“贪污渎职案”、“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体验、提高。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有耳闻,或有知熟,因而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在心理上,案例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强烈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渗透法制教育。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对法律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缺乏生动形象,因此在进行法律教育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好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这一内容时,通过曾胜、苏苗两人从偷鸡摸狗到绑架勒索落入法网的案例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还可用趣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内容时,采用猜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的方法导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利用课程优势渗透法制教育。中学里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语文课等课程,这是很好的法律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整合利用起来。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审判鲁提辖”的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法律知识,知道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我们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要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充分发挥课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唐东楚.论法律案例教学中“判例”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