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考核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人员考核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 科研项目; 财务报账制; 项目管理; 核算单位; 报账单位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科技经费管理也日益规范和加强。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同时加大项目验收的财务审计力度。近两年来,主管部门又有新的举措,如,开设银行特设账户,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即是如此;科研项目实行财务报账制,经费不再层层下拨,统一在某一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或是主持单位,或是某一承担单位)进行财务核算,如863项目、转基因专项等。本文仅就财务报账制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实行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可以加强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预算执行力和经费使用效率,在项目验收阶段,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财务报账制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做法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中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问题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一就是真实性原则,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经费核算管理单位来说,部分核算的经济业务是报账单位发生的,这部分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可靠,经费核算单位经办人员、会计人员并不能作出保证。而在财务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经费核算单位要做出“管理当局声明书”,必须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书面声明或确认,这对被审计单位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2.支付问题

财务报账时,如何进行支付结算,有时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费用有时因报账单位垫付资金,而汇入报账单位,至于是否确实垫付,报账单位收到报账款后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本来可以支付现金的费用,如差旅费、劳务费(科研用工工资),是否能支付现金,特别是当金额比较大时,如何处理比较妥当;一些支出金额较大的费用,报账单位个人先行垫付了现金,能否以现金形式支付。支付采取何种方式,不只是会计核算的问题,也是经费管理是否规范的一个体现。

3.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资金问题。因为经费未下拨到本单位,使用经费时不可能随用随取,只能用别的资金先行垫付。若使用其他在研项目经费,这时,就涉及项目经费专款专用问题。若不想使用其他项目经费且经费来源又较少时,资金垫付就比较困难。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统计及经费考核问题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统计一般以批准立项和经费到账为准。此类报账项目,由于经费未下拨,对报账单位来说,有等于无,自然不予统计,年底经费考核时,也不算指标。科研人员就好像成了为别的单位打工的人员,只不过为了有事可干,不能放着科研项目不去做,只能不作计较,埋头苦干。对核算单位而言,此类项目既有立项,又有经费到账,自然是如假包换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统计上,自然按账面上反映的数额统计,这样,既有了项目,又增加了经费,可谓是双赢。两种做法对比鲜明,但都不正确。

2.项目管理和管理费问题

报账单位既然未将报账项目纳入统计考核范围,自然也不会纳入管理范围,项目管理基本上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当然,上级项目承担单位会对下级承担单位进行项目任务分配、安排,会定期检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但这代替不了下级承担单位——报账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报账单位项目管理缺失,使项目管理环节出现了断层。

项目经费预算中一般都有管理费预算,这项费用是用于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以项目经费为基数按比例核定,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费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按比例收取并统筹安排使用。但在报账项目中,由于经费未下拨至报账单位,报账单位放弃了管理,也就放弃了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管理费指标则由核算单位享有。实际上,报账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条件,但这部分消耗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报账制项目的管理费则与实际不符,也与有关规定不符。

3.绩效考核和激励问题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和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未完全落到实处。报账单位未收到经费,对报账项目不作统计,不作管理,更不作绩效考核,科研人员的绩效成为一纸空谈。核算单位则以账面经费为基数,根据考核情况,提取、支出科研人员绩效。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本是一种激励措施,若未适用于报账单位科研人员,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与国家实行绩效管理的初衷相违背。

二、完善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账制度,规范财务报账程序

1.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签字手续完备、附件齐全,是报账的基本要求,对报账项目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难以知晓报账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实际发生,防范这类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完善报账手续。实际工作中,常有报账单位仅提供原始单据进行报账,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由报账单位填写报销单,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签字,金额大的支出或重要的支出还应由单位领导签字;附件应齐全,如参加会议要有会议通知,组织会议还应有签到单,测试费要有协议,材料费要有验收人签字并附清单或协议,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应提供个人身份证号,仪器设备费应有合同和固定资产登记证明。再根据核算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由该单位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和有关领导签字。报账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事项进行确认,核算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支付进行认可,经过双方的确认和认可,会计人员方可进行报账业务处理。

2.采取正确的结算支付方式

结算方式有两种,即现金和银行转账。采用何种方法,国家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规定。鉴于报账的特殊性,应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如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虽说是可以现金支付,但由于这类凭证本就属于自制原始凭证,支付时宜采用转账方式,即将报账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根据发放清单进行发放,若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可以进行冲账处理。差旅费可先向报账单位借款,报账后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冲账。超过现金结算范围、标准的大额支出,应杜绝个人垫付,采取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结算。报账单位购置商品及接受服务的费用,应根据发票直接汇入有关单位账户,对于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应由报账单位提供垫付证明,方可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如有必要,对于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的费用,可要求报账单位提供有关账务处理证明。

3.妥善解决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资金时,应尽量采用后付款方式,比如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对于必须先行付款的情况,报账单位应落实垫付资金来源,此时,不应使用其他在研项目资金,应使用其他性质资金,如横向委托收入、技术转让和服务收入、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等。当项目组除科研经费外,其他收入来源单一或较少时,报账单位应协调垫付资金来源,妥善解决资金问题,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理顺关系,各尽其责,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1.明确项目和经费归属

报账项目虽有特殊性,但也只表现在经费的核算管理上,其余与一般项目无异,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正确对待。核算单位应将项目书中分配给报账单位的经费指标分离出来,按分离后只属于本单位的经费进行有关考核,不应虚增指标和成绩。对报账单位来说,虽说项目经费未拨至本单位账户,但项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报账单位对未拨至本单位的项目经费拥有事实上的使用权,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工作考核时应对此类项目及其经费予以确认。

2.相互配合,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一般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之间是需要配合的,而财务报账制项目,各承担单位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互间配合更为重要。

核算单位应与报账单位做好项目任务分解及经费预算分配,定期交流项目实施进度,核算单位应定期分析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反馈报账单位。报账单位应将报账项目视为一般项目,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协调有关事宜,根据项目预算,对报账事项进行审核确认。

项目管理成本属于间接费用,根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由此可见,项目管理费,应由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根据各自预算和实际情况收取、管理和使用,这样,既反映了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成本,对报账单位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3.开展绩效考核,实行激励政策

现代管理重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也称成果测评,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通过考核,最终达到工作目标。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根据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并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是国家完善项目管理的重大举措,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激励。绩效发放方式,核算单位自不必说。报账单位科研人员绩效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由核算单位直接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科研人员自行申报;一种在报账后将绩效款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报账单位扣缴。不难看出,第二种方式更为适当,也便于操作,并且绩效支出属于间接费用,从前文也可看出,绩效支出应纳入报账单位财务,统筹安排使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会计核算原则[EB/OL].http:///view/595582.htm.2012.

篇2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

近年来,医学研究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来源日趋多样化,其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科研经费管理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并在整个医院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是各大医院的重要工作。本文总结了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某三甲儿童医院的实际情况,科研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以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效果进行讨论。

1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预算编制不合理,难以控制其准确度 科学合理的制定预算是项目正常开展的第一步,如何保证预算编制合理成为项目组及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只有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参与,科研部或财务部并未参与,造成预算评审评估不够严肃、专业[2]。项目负责人对其研究的内容了如指掌,但对预算编制遵循哪些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不熟悉[3]。由于缺乏合理编制预算的意识,编制出的预算简单、笼统、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可能导致项目经费高比例的结余或严重不足,从而影响项目的完成或经费使用效率[4]。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编制预算说明,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3年11月的《关于印发的通知》沪财教[2013]67号文件,其中附件要求项目组编制时细化经费预算并准确编制预算内容。但实际编制预算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未按照相关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编制预算说明的要求合理编制预算。由于专业的限制,以及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给编制准确科研项目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会导致出现经费预算内容与预算科目不符以及超出相关规定的费用标准,造成项目经费执行差、财务审计不过关等问题[5]。

1.2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缺乏监督反馈机制 由于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大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立项、经费使用、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等的管理[5]。据了解,目前,仍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得到的,其所有权归项目组所有[6]。一般医院为鼓励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某些类别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资金,这些资金也由项目组自由分配,其中还有科研人员认为这笔资金由我支配,几乎成为其私人资产[7]。这些都会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比较随意。如现金业务支出占的比例较高,专家咨询费、研究生劳务费、以劳务支出的调研及病例收集费等等,甚至包含了个人的市内交通费、招待费等。

当然,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也会造成一部分项目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不相符,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给科研项目验收和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8]。现阶段,科研部门缺乏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跟踪与有效管理,财务部门缺乏对科研进展情况的整体把握,所做的只是简单的会计报销工作,难以形成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

1.3科研经费核算不规范,结题不结账现象严重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对科研会计核算未作明确规定,从而造成医院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口径不一,有些医院放在"往来科目"中核算,有些医院放在"基金"中核算,还有些医院放在"往来科目"中核算等等[6]。随着2012年1月1日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正式施行,虽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增了"科教项目收入"科目,并在"科教项目收入"科目下设了"科研项目收入、教学项目收入"两个明细科目,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会计核算口径,提高核算准确性[7]。走访某三级医院得知,科研经费的明细核算是按照项目负责人设置,再细化至项目本身,做到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是,实际核算时不规范且过于简单,不能细化到科研经费支出所涉及到的设备、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会议费、劳务费、间接经费等,导致经费决算时各项收入归口不明晰,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对科研经费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做出评价,不易发现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9]。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题不结账"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结余。有些医院对科研结余经费的处理态度较为宽松,一是可能由课题研究负责人决定剩余经费的用途;二是作为医院科研基金的一部分,被继续用于医院的科研活动[10]。也有些医院管理部门对结题管理不够重视,一是财务部门因为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中期及后期管理工作,对科研项目信息缺少了解,二是科研管理部门也没有及时提供各个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只是按照常规进行支出报销,可能在科研项目已经结题,财务账面仍有余额,形成科研经费结余[11]。大多数课题都存在课题结题后不及时结转剩余经费的情况,课题长期闲置或用做其他与原本科研课题无关的研究费用支出,也有一些项目负责人是研究生导师,课题虽然结题,但由于需要经费继续研究生带教,为保证账面有足够的经费,故而不急于经费的结转[9]。结题不结账使得课题中的许多固定资产未能得到清理,结余资金未能进行分配,使得有限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7]。

2实践与对策

针对各个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结合某三甲儿童医院现状存在的问题,该医院科研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及信息部门引进科研管理系统(简称电子报销系统)解决该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规范科研经费报销、实时动态监测为目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验收和财务审计的通过率,使得科研经费充分利用并发挥最大的作用。

2.1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交流,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和及时结题结账 经了解,引进电子报销系统前,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过程进行仔细的整理,包括预算编制、科研经费的报销、验收与审计等的过程整理。科研部门致力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通过与财务部门的多次交流,财务部门不仅仅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也可以及时的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项目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

从项目申请开始,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首先编制经费预算,科研部门依照相关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及预算编制说明反馈预算调整意见至项目负责人,修改后交至财务部审核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16号)、《上海市市级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沪财行[2014]35号)、《上海市市级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沪财行[2014]9号)、《上海市市级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沪财行[2014]14号)等。考虑到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留有弹性空间的预算也是有必要的。经费预算就可以由固定性预算与非固定性预算组成。这样,经费执行过程中,原先未预计到的支出就可计人不可预见费。项目立项后,批复的预算经费录入电子报销系统,暂不可更改。一旦预算需要更改,根据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可在一定范围调整预算,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经讨论并上交医院院务会讨论,通过后方可调整预算,电子报销系统提供修改预算的功能,确定最终经费预算。因此,医院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不但要做好本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还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编制预算管理工作[12]。

科研部门掌握各个项目的研究进展,通过电子报销系统,可提示即将结题的全部科研项目的列表。科研部门既可以提醒项目负责人尽快使用全部经费,也可以将列表发给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在结题后做好结账工作。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某三家儿童医院财务存在结题不结账的情况,例如有些离职、退休、过世的医院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仍存在医院财务账目中等。为了更好地做好结题及时结账的工作,必须加强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联络,按照医院财务制度严格执行。

2.2规范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某三甲儿童医院首次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经费报销,实现报销登记、报销审核均在系统进行,突破原有财务审核流程,形成一套具有某医院院科研和财务管理特色的科研经费报销流程。

新的科研经费报销流程较之前的流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规范使用科研管理系统。它也成为了整个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的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在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上至下,若有一处审核出现问题,必须重新报销。严格按照新的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执行有利于科研人员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思维,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审核管理,提高报销一次成功率。

但是,目前该医院现行的是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该医院之前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与项目负责人制原则,以《科研经费使用手册》为报销手段,通过科研部门、分管院长、院长以及财务部门对支出报销的签字和审核,缺乏电子报销系统与《科研经费使用手册》结合的具有规范性的报销流程规定。当然,医院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才能使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6]。从长远的角度上,规范报销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实践科研经费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规范使用科研经费,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课题组(负责人)之间建立电子报销系统,科研部门录入项目经费预算,财务部门添加新增到款经费,科研部门及时将到款经费一一对应到项目中。科研部门首先可审查支出报销材料是否齐全、合理,还可通过电子报销系统随时查看预算经费的实时使用情况,对于已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财务部门可以通过最终环节的审核,严格遵照财务制度,把控报销质量,若报销环节出现问题财务部门具有一票否决权,退回重新报销。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可以通过查询在系统上查看某一项目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既然动态监管是本系统最有特色的,从科研经费开始使用到结题,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和财务部门,此系统可以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减少科研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强课题负责人的科学使用科研经费意识,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也有利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检查和审计[13]。

因此,建立科研部门-科研人员-财务部门为一体的动态监管机制是该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趋势所向。动态监管机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使用经费监管和结题审计监管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用经费监管,就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的管理。科研人员不得超出预算范围开支经费,也不得提前预支经费,不得支出科目与预算科目不符。经了解系统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保证项目负责人合理使用经费。第二部分是结题审计监管,就是项目经费决算及经费使用进度的监管。科研人员可查询支出明细,财务管理人员可直接提供经费决算表,以便用于项目年度考核、中期考核、财务验收、财务审计等情况。在整个经费使用过程中,有效的动态实时监管可以查找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查找出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差错并及时更正,可以查找出科研人员报销时遇到的操作问题并咨询解决问题,也可以满足财务的所有需求。

3讨论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模式逐步专业化和精细化,对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某三甲儿童医院首次引进电子报销系统,系统运行良好、效果显著,获得项目负责人、科研部门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的一致好评。该系统可以督导项目负责人科学的管理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可以实时了解经费使用进度,通过项目序时进度调整经费使用进度,也可帮助其顺利通过财务验收及审计等上级检查。该系统也可以协助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动态监管经费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可提醒项目组调整经费使用进度和项目结题做好验收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志光,杨涛,梁宁霞,等.基于WEB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9,22(20):111-112.

[2]况景勤,郭文博.基于科研经费验收角度的医疗机构科研经费管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3):204-206.

[3]刘茜.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商务会计,2013(2):109-110.

[4]李祥婷,贾品,叶蕾,等.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6):614-617.

[5]罗爱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J].财会研究,2014(12):252-253.

]6]李静峰.如何有效地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会计之友,2011,23(8):25-26.

[7]蒋祖康.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视野,2014(12):169-170.

[8]于新颖,陈瑛,张焕萍,等.对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94-95.

[9]黄小琼.浅析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11):39-40.

[10]于娜,李哲海.浅析如何完善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医药与保健,2014,22(11):178-179.

[11]董音茵.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促进医院科研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1,09(2):54-56.

篇3

关键词:科研单位 课题经费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投入,据报道,中国的科研经费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然而关于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报道层出不穷,科研项目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科研经费监管不力、使用不透明、缺乏审计等问题相当突出。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国家先后出台了文件和规定,然而在各类科研管理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的经费使用与管理规定或多或少相脱节,文件执行效力低下。

科研课题经费分为横向经费和纵向经费,纵向经费是指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按一定程序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课题组承接来自企业、学校等平行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从管理经费的最终对象看,两种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均依托于课题依托单位。就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而言,尽管名义上课题依托单位应该在课题经费的使用中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私有化”观念严重,管理层对科研经费业务风险缺乏防范意识,课题经费管理往往存在职责缺位或不到位。财务部门对经费的审核也仅限于经费开支票据的合法性,至于课题经费实质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无从考究。

问题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的矛盾。首先是制度本身的内容。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人员经费的限制过于严格。课题经费对劳务费、咨询费作了明确性的规定,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劳务性费用。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参与支撑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相关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劳务费还是专家咨询费,其所面向的对象都不是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人员费用中找不到为正式在编课题项目科研人员劳务开支的条款,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报偿,影响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违规违法套取科研资金留下制度性的隐患。其次是制度本身与课题项目的不适应性。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配合课题制的实行而产生的,课题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性的项目式科技资源配置方式,2001年出台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采用全额预算制度,该制度试图使用一个统一规范的经费管理模式解决各科研计划的经费管理问题,其计划性与课题项目本身的市场竞争性相互矛盾。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全额预算逐步向课题制管理过渡

建立能够适应课题制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放宽各支出科目的限制,建立可行的成本补偿制度,加大人员费、管理费等间接费用的比例。可设置科研全成本项目,成本项目的设置应满足科研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通过对日常间接成本以及在职科研人员劳务成本的归集、分摊、核算,将综合管理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和在职科研人员的工资等难以直接计算的费用分摊计入科研项目成本,为科研经费支出提供依据,由此补偿科研经费实行开支的需求。

二、加强预算编制,完善经费管理制度

预算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控制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也是单位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依据。目前,科研经费预算往往是科研人员单方面制作,没有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申请者在编制预算时没有根据项目研究的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核算,而是根据个人的想法和经验确定,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细性、合理性值得商榷。加强科研预算编制工作,科研单位可成立由单位领导、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小组,加强科研预算的编制管理,在科研经费立项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对科研预算的编制进行指导和审核,从而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为合规使用科研经费打好基础。

三、 完善课题依托单位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各科研单位应根据国家的科研经管理办法,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课题项目负责人、课题经费管理人、科研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健全完善课题依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反馈,使科研经费管理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建立分级管理和责任追制度,明确单位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单位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将课题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明确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课题项目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指导项目负责人做好课题经费的预算和决算;项目负责人按规定使用课题经费,并做好课题经费预算和决算工作,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实行授权审批制度。在明确课题项目负责人负责的基础上,建立科研费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责任等内容,建立科研经费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实行监督审计控制。采取日常监督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事前审核主要是经费来源合法性、合规性审核,事中审计主要审查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合理性、有效性,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反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使科研经费安全得以保证。

五、 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

各级科研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进行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检查课题任务完成情况、课题合同执行情况及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评价科研项目完成的进展;进行科研项目结题检查,评价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检查课题成果是否达标,同时对课题经费决算进行检查审核;其次要建立项目负责人信用档案,记录项目负责人学术信用、学术道德、项目的评价结果和项目责任实施情况记录,作为课题项目负责人进一步申报课题项目的依据;还要建立绩效奖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对不同的考评结果给予不同的奖励。通过科研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形成课题负责人合规有效使用课题经费的调节机制,提高合法使用课题经费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导报,2011,29(32)

[2]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3]贺胜军.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汤学军,刘婷,朱元洁.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6

[5]科技部财政部.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Z].[2002]2号

篇4

1.1科研人员积极性受到制约

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通常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的现场参与和协作,全职教职员工需要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留驻工程现场以确保任务完成的期限和质量。但以上要求与高校自身的考核机制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高校对于教职工职称晋升和工资评定的主要依据通常取决于文章发表、专利数量、科研成果、授课课时等因素,但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员往往因各类实际条件的限制,必须在工作内容上做出取舍,从而使得长期在外场驻留的科研人员无法全面达到学校相应考核机制的要求,在个人工作绩效评定时也就相对吃亏。这种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另外,不同院系考评结果的评价标准也有待商榷。不同院系采取各自不同的KPI考核折算标准,一些重视工程项目的院系会将相应的考核加权值设置得相对较高,而其他与工程项目关系不大的院系则可能直接忽略这类科研活动的成果。上述原因将可能导致中青年教师因个人发展的考量而减少或放弃在工程项目上的投入,将直接制约国家大型工程类项目的进展。

1.2成果转化存在误区

高校科研内容偏重于学术理论层面,科研成果带有强烈的学术性但却又与工业生产阶段存在一定差距。科研人员在追求技术创新时容易忽略科技本身与市场需求和应用需求的匹配度,使得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仅仅成为实验室产物而难以通过工业化生产实现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中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对自己的成果价值认识不准确,有些科研工作者并未充分考虑到成果的需求和应用价值等方面问题,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成果价值很高。应当注意的是现实问题必须经历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充分验证过程和一定的转化周期,同时成本、利润也应当成为现实思考的问题。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几点解决意见

2.1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针对统一管理标准的问题,学校应在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和建立自身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标准,强化自身科研管理机构的职能,使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全部项目进行统一管控,将工程项目管理变成学校行为。高校可针对大型工程类项目的特点与需求,以自身科研部门为依托,在科研管理机构中设立相关计划的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办),负责学校工程项目的抓总、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同时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做好工程项目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对大型工程类项目进行更有效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门需协调如财务处、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审计处、学院(研究所)等多个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阶段的问题进行协同管理,共同提供项目所需的人员、经费、物资等支持和保障。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各部分、各环节的任务分工,以保证资源的综合调配与控制。各学院项目管理小组应配合学校项目办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在管理上形成控制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使项目组同时受横向、纵向的双重约束。项目组在具体实施上应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制定项目完成计划,解决技术问题、节点自查等方面。

2.2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在经费管理上,学校应以国家制定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为准则,实现科研经费的宏观统筹。在经费使用上要将科研和生产任务严格区分开。财务部门应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开支要予以拒绝。与工程相关的项目应按有关要求编报经费预算、决算,严格控制时间节点,降低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

2.3全面引入科研激励机制

高校应针对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这一事件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在工程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学校应在奖励支持、评选先进、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适当加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为工程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在人、财、物三方面做好条件保障工作,以确保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同时以各院系为单位,在进行教职工年度考评时也应结合学校制度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科学的评分规则;例如按项目工作总量、项目进度、编写材料(技术指南、试验大纲、各类报告等)、外场驻留时间等条件合理折算个人KPI得分。(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2.4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工作

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应瞄准研究技术在行业内的发展趋势,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调研工作,积极与生产单位和用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形成对研究方向和内容更准确的把握。与企业(用户单位)和生产单位相比,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基础理论研究扎实、超前,而用户单位与生产单位一类的机构则主要在实际应用、生产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的合作对双方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总结

篇5

[关键词] 创新药物;重大专项;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67-03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支持近千个新药创制课题,财政经费约60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国家针对药物科技创新而专门设立的支持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科技计划[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担“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30余项,涉及经费上亿元。为保证顺利完成国家的任务,药物所根据重大专项资金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一套相应的专项经费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介绍药物所作为承担单位对专项课题的经费管理方法,与其他承担重大专项的单位分享管理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的管理。

1 重大专项资金管理不同于国内其他科技计划

为保证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2009年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出台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2],从办法中可以看到,“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与其他科技计划略有不同,在资助方式、账户体系、经费组成等方面有所差别。

1.1 资助方式不同

重大专项实施以惠及民生为主要目标,通过课题的实施提升国内药物创新的整体实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但新药创制专项与其他科技计划课题的特点不同,它是以产品为任务目标的导向性的研究课题。新药研究课题组织实施周期一般较长,经常会遇到各种技术难点,造成课题进展不顺利,而当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后,课题又可能继续开展并达到既定的目标。为此,新药专项不仅采用与其他科技计划相同的评审立项资助(前补助)的方式,还针对自行开展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项目,专门设立后补助的机制,激励研发单位积极推进新药创制。

后补助是重大专项资助方式的特点。对于没有获得专项资助的项目,可在课题研究取得相应成果后,按照规定程序向重大专项提出后补助的申请,经过相应的评审程序确定是否补助及资助额度。后补助的财政支持方式非常符合创新药物研发的规律,同时也体现重大专项支持药物创新的决心。后补助的方式有两种,在获得成果之前或之后均可申请立项,包括事前立项事后补助、事后立项事后补助两种方式。这种资助方式是专项实施的有益补充,它激励了国内研发单位开展药物创新的信心,并由此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只要是好项目,国家财政会给予相应的补助。

1.2 账户体系不同

现有的科技计划经费一般都纳入单位的自有银行账户体系管理,国家财政按照批复的预算将科研经费直接拨付到单位的银行账户上。通常情况下单位的账户中包括多种科技计划经费,额度实行总额控制,承担单位通过银行转账、支票等形式进行经费支出。这种账户开支时经常出现多个项目经费混收混支,先集中花费一个项目经费,再花另一个,最终会给课题的决算和审计带来问题[3]。有时还出现课题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使账户无法真正体现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4]。

而重大专项的资金管理则不同,财政部将其纳入承担单位国库账户体系管理,课题承担单位都按规定开立特设账户,经费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专项经费由牵头组织单位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通过国库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承担单位开设的重大专项资金特设账户,资金支付纳入国库动态监控体系管理。当课题按照预算支付经费时,国库相关管理部门再将特设账户中的资金直接支付给客户单位,而资金不进入承担单位的自有账户,这种付款方式可实时监督国家财政的资金流向,对监督管理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执行进度具有一定的作用[5]。这种资金管理方式设立的初衷是好的,但监管部门能否真正通过这种形式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辨别,仅依靠形式上的变化应当还不够,还应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具体实施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作为财政资金的基层使用单位,国库经费管理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造成单位财务支出程序繁琐,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3 经费组成发生变化

篇6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事业也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效益性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同时也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影响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基于绩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不健全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按照来源渠道大致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三种。目前纵向科研经费各下拨管理机构都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往往比较宏观、无操作性。而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总体上又不完善、不全面,大多是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缺乏相应的指标控制,制度的多元化,形成了经费支出不清晰,管理不够科学透明,存在各类经费调配使用等现象。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考评机制

从2010 年起,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科研经费保持在每年20% 的增长速度。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学科发展,在学校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下,为了得到经费上的支持,往往在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不是从项目本身来考虑,而是基于多要钱的角度,导致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存在预算拍脑袋、申报不实的现象。在经费预算评估评审中,有关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也是简单化地按比例核减申报经费预算。造成批复的预算无法执行,预算指标随意变更,实际使用与预算不相吻合。财务部门难以保证决算与预算的一致性,预算失去了约束力。对科研经费的绩效缺乏考核,对立项时宣称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人去核对。科研成果反复使用,造成绩效评价徒有形式,不能真正起到考评的作用,同时资金使用无法与绩效考评相结合。

(三)经费成本核算支出结构不合理

随着预算的逐步公开,社会对各类预算的执行情况关注度比以往都要重视。在科研经费申报时是按照科学研究项目整体申请,但是在经费下拨时则是按照项目周期平均下拨,一些项目为了完成预算的执行进度,在经费使用时不按项目的进程使用。从当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中可以发现,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汽油费、交通费、劳务费占绝大比例,而设备费、材料费、实验费支出,真正用于项目科学研究的支出占比很少。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 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另外科研成本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全部耗费情况,造成支出上的虚减,使得科研支出与实际成本不相符。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注重申报和结题,不过问经费使用情况,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算,只按照发票机械化地报销。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经费支出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情况,财务部门无法进行审核和控制。

(四)经费使用缺乏监督,会计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普遍采用的是按课题拨款模式,这就赋予了课题组负责人很大的自主权。因此高校科研人员总是认为,不论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是项目负责人凭自己的实力争取得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学校无权过问和干涉。有的项目负责人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从而导致了经费支出不遵守财务制度,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情况下,存在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扰乱了科研经费的正常管理和使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虽然有科研管理系统,财务部门有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每个部门只是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管理,缺乏统筹性。管项目的不管经费,管经费的不了解项目,导致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脱节。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立项和结项。财务部门重视的是票据的真实性,根据票据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报销。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也不知项目经费预算构成和要求,无法参与到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中。

(五)经费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监管不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了不影响经费的再次申请,一般都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结题,却不关心经费结账。有的科研项目已结题多年,但财务账面上项目结余资金长期挂账。由于项目管理是科研部门负责,项目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彼此对项目的结项信息互不相通。即使互通信息,财务人员也很难进行项目结账工作。按照规定,项目结题后资金要上缴原渠道,但是上缴途径政策并不明确。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科研的正常开展,往往在项目申报成功后,先行拨付部分经费,其余在项目结题时才支付给科研部门。有的科研项目的结题工作已基本结束,但是经费还在投入。也有些结余是由科研人员通过加强管理、优化安排、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而节省下来的经费,由于项目已完成,真正需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支出不会再发生,科研管理部门对结余资金又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导致科研结余资金变为项目负责人挂在财务部门的一项长期代管经费,可以随意使用和提取。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惩治腐败的需要

近年来全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全国各地严厉查处了一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案件。这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不健全、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存在严重腐败风险;有的高校科研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主观地认为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属于自己,利用掌握的科研资源牟取私利,通过虚报冒领,多头申报、重复立项,外协套取科研经费等中饱私囊;还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不善,造成国家财政资金严重浪费和损失。这些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弊端,要求必须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充分认识高校的科研经费具有公共属性和财经纪律约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和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规定使用,不得打擦边球、搞变通。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持续性,是关系到学校科研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适时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组织体系,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规划、评审和使用等方面的统一。当前社会对财政性经费预算要求公开,特别是要求对“三公”经费、会议费的预、决算向社会进行公开,接受全社会公民的监督。在全民监督的体制下,高校科研经费中所涉及到的“三公”经费、会议费也成了被受关注的对象,科研经费报销支出中的诸如科研接待费、国际学术交流(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费、会议费等。如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力,将会照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三、基于绩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

(一)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内控管理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也是科研经费得以正常使用的依据。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跟上变化的步伐。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多制度并存的今天,高校应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制定相应的校内科研及横向科研经费细化管理办法,同时要具有合理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并且要注重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控制现金交易、实行公务卡、政府采购等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上实行分级授权管理,统一领导,并将具体责任明确到人。在分级授权管理上,一般从项目申报到预算、使用、考核的全过程,实行以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分管校领导的三级授权控制模式,实现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减少真空管理区域。同时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秘书加强培训,进行经费制度的讲解、咨询。有了制度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树立绩效管理观念,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成果的效益和效率,因此,要树立绩效预算意识。要从严格的“过程管控”转变为严格的“成果验收和绩效考评”。在项目申报时就应清晰规定科研活动应达到的成果产出,明确分阶段任务、考核目标,加强中期绩效评审制度,对科研经费从预算的制定、执行、使用的合规性、相关性、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落实率、资金使用率、到各个不同时期应达到的科研目标,制定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一些重大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可要求经费使用部门提交预算执行情况。学校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考评,所形成的结果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评相结合。同时也将考核结果作为科研经费分阶段拨付的依据,从而使科研经费的投入真正与先期的计划达成一致。

高校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到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中,科学地编制支出科目预算体系,制定预算定额标准。试行改变实报实销方式,将发票报销制改为“预算核拨+ 事务核销”制,核定合理地预算额度,对人员劳务费设定上线限额,超值不补,把绩效考核奖励作为科研项目预算的一个参数。这样不仅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免去科研人员到处寻找发票弄虚作假的行为,也有助于建立科研经费的自主节约使用机制。由于科研经费在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在课题经费预算总额内增设“不可预见费”支出科目,允许科研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进行调整。建立经费预算评审专家库和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包括技术、管理、经济和财务专家在内的评审专家信息库,随机抽取专家,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预算管理数据库,防止重复立项,加强预算管理,通过预算控制和绩效的考核,使得高校真正改变投入多,检查少,减少浪费的现象。

( 三) 规范支出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

制定完善的支出范围及支出标准,在科技部的文件中对科研经费的支出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科研课题及项目费包括与其研究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高校在对直接费用管理上,要完善对仪器设备购置、外协经费、图书出版费、测试化验等大额资金支付的审批;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发放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在间接费用管理上,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利用高校资源,如场地费、水电气暖费、实验室使用摊销费、管理费也要按实支付;同时要按项目申报时的计划留有一定比例的绩效支出预算,用于科研承担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拟定绩效考核办法,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给予奖惩。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在经费申报预算时就要考虑间接费用的支出。这样科研负责人可按照预算计划自主使用项目经费,同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样可以使高校与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成果和效益,共担财务成本,从而减少不应有的财务支出。

(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经费监管

高校应依托现代化手段,搭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从不同的端口进入平台,在各自所拥有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网上操作,从项目的立项、申请、预算、入账、下拨、支出到结题各个方面,并形成对接模块,实时地掌握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这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的负责人全程把握科研项目的使用进度、使用范围等,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由之前的被动变为主动,更好的分析经费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部门也能真正从科研的立项、结项到结账全过程参与到经费的管理中,当好科研经费报销的助手,做好科研经费监督工作。各部门通过该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实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同时在平台上建立审计、财务、科技等多层次经费监督体系,有利于科研经费在使用时合理、合规、合法。

(五)加强结余经费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科研结余资金是指科研任务执行期结束后尚未使用完的资金。高校对结余资金产生的原因要加以分析,并对结余资金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如确属因国家政策调整或项目没有如期完成的结余资金,由高校按照资金拨入的原渠道将结余资金返还;对课题结题后经费仍有结余的,按照项目的完成和验收等情况,高校可以成立学科专家组,从项目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考评打分,根据评分结果将结余经费一部分奖励给课题组,其余结余经费由学校统筹,成立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后续科研发展支出和科研孵化新项目的前期立项和培育的支持经费等。使高校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管理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篇7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管理 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7,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82-02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其重要内容是科技创新,而高等院校正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各大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高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是高校财务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学术氛围、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因此,做好科研经费管理,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支持,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主要有三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财政性的拨款即纵向科研经费,主要包括国家科技专项经费和国家和地方上的各种基金,如“973”计划、“863”计划以及支撑计划、国家和省部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等。这些财政性的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执行,同时依照科研项目合同预算进行开支。

2.学校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即高校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协作等取得的收入。这是高校在科技创收上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对于这部分经费,目前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因此,在横向经费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漏洞。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规定,这就要求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对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目管理;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科研工作。

1.制度建设不健全。近几年,科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很大,高校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经费总额大幅度攀升,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业务,而过去制定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已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分类别、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同时经费管理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上的差异,使得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度,从而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编制不科学。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实行项目组负责制,课题负责人负责项目预算的申报及执行。由于课题负责人不是财务人员,对经费的预算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对项目预算的编制也不够重视。而财务人员没有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因此编制的经费预算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科研过程中所需的成本、费用,随意性大,精确度较低。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财务人员只能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无法将科研支出与经费预算和科研活动联系起来,从而造成项目预算的支出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不符,使得预算形同虚设,失去了预算对经费开支的约束力。

3.经费核算不合理。

(1)缺乏成本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因此,经常将教学材料与科研实验材料混淆使用;另一方面学校通常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大都是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而极少在科研项目中开支,这无形中虚增了教育事业费用,同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科研经费的经济使用效益。

(2)经费支出混乱。目前,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是个人的“自有经费”,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常存在胡乱开支、截留挤占等现象。有些高校将本该由行政经费开支的列入了科研经费,如购买办公设备、与该科研项目无关的差旅费等;有些课题组则采取虚开发票、虚列劳务费等手段套取现金。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严重流失,也形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4.监督机制不到位。目前,国家尚未针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定专门的监督审计办法,高校也缺乏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机制。校内监督的重点大多放在财务收支、基建、经济责任等方面,而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不够。所以,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能否为学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都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评价和监督。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杜绝科研腐败,针对高校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在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各高校可以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分别制定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在政策中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全成本核算,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方便操作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校还应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对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等重要业务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通过建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科研、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自觉遵守有关财经制度、法规,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学编制经费预算。近年来,科研经费的拨款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课题项目申报进行了细致的审批,尤其对项目预算的审核更是严格。要求申报项目的课题组在编报预算是“能细则细”,例如对差旅费的支出要求说明具体时间、人数、住宿标准等,对劳务费也要求说明劳务的内容、人数、标准等。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通过率,高校的财务人员应积极与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沟通,及时了解科研信息,结合项目申报材料,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过程。这样,就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合理分配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比例,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提出合理的建议,细化预算编制,从而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3.规范经费开支内容。

(1)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前,科研部门应及时将项目预算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在审核科研经费开支时,要认真核对开支内容是否与预算符合,对不符合预算、超出项目预算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目前,对于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财务人员一般采取课题登记本的形式记录,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错记、漏记,从而影响经费的执行。财务部门可以采用项目额度控制方法,在下拨各项科研项目经费时,按照科研部门提供的预算金额,将各项开支额度下达至对应科目中,以达到账务系统中科目控制的功能。这样,科研经费开支超出项目预算额度时,系统就可以自动提示,从而保证经费开支严格按预算执行。

(2)科研成本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或承接的科研项目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其中科研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把它们归为直接成本。其余的实验水电费、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折旧等相关期间费用归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高校应该确定区分标准,对于无法准确区分的,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实现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

(3)在科研项目结束时,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应督促科研人员对完工项目结题,及时处理结余经费。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科研结余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充学校科研支出和设立科研风险基金,高校也可以利用结余经费解决自主创新课题经费短缺问题。

4.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进行科研经费有效的监督评价也将是今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方向。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题加强审计监督,学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校内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监审部门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财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对每一笔科研经费的使用都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总之,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的科研经费也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2.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闵向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2008(4)

4.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5.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篇8

近年来,在研制项目增多、研制周期短和技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按照未来高科技战略发展要求,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的重点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采用多种渠道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了自主、联合等形式的创新活动。与集团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3个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并抓住国家加大对重点型号、技术基础、大型研发平台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高起点,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保障条件建设,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检测和试验设备,建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室,使科研保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符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成体系的整体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设计、集成、试制、试验、检测和评价手段不断完善,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和研制手段,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按照三大总体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对专业研究室和科研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强化了技术部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成立了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由行业内外专家组成的各部专业技术委员会,对部内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和重大技术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使科研项目研制与专业技术协调发展、互为支撑。在各部内设立了二级行政指挥,负责研制任务的组织与分工,落实重大技术措施,协调解决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技术安全等问题,保证设计师系统技术决策的实现与科研任务的按期完成。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项目研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构建了适应现实任务需要的科研开发和质量保证科研体系。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研制周期产业化进程,*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研制生产模式,在初样机研制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进行技术协作,在工程设计和工艺生产之间进行协调。一方面促进了设计中工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减少了浪费,缩短了研制周期,便于批量生产,尽快使产品转入产业化阶段。五年来,科研项目在设计定型后顺利完成了产业化进程,在20多个厂、所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带动和促进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9

【关键词】科研院所 薪酬结构 设计

一、科研院所薪酬的特点

薪酬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科研人员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所产生的重大社会价值为外显,科研人员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性以外,又具有其特殊性。科研人员蕴含的人力资本也要比其他群体丰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占主要地位,劳动价值和成果要求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其劳动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其效用,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艰苦性及个体能动性等特殊性。由于这些特点,在设计薪酬时,将薪酬结构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三部分,并在绩效工资上有所侧重以增强激励效果,以体现保障性和激励性因素,体现效率和公平。

二、科研院所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科研院所薪酬存在的问题

(1)科研院所的薪酬管理,存在相当程度的“薪酬板结”现象。员工的薪酬虽然由基础工资、奖金、福利和津贴等项目组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加以区分。其主要原因是对薪酬四大组成部分的特性理解不够深入。基础工资体现不同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不同职位上的员工基本薪资水平不同,一般职位越高,基本薪资越高。同时基本薪资还具有高刚性的特点,往往只能升而难以降。

(2)奖金具有高差异性、低刚性的特点。奖金一般是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对单位的贡献进行分配,因此,在奖金分配上必定会产生差异性。奖金与基础工资不同,奖金的数额可升可降,呈现低刚性。

2、科研院所薪酬存在问题的原因

津贴是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的额外的生活补贴和特殊项目津贴。除了一些特殊工作环境中的津贴如高原津贴等,正式员工都能平等享受单位提供的各类津贴。津贴差异不大。而究其问题的原因如下。

(1)岗位管理极不规范。第一,未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和管理,基本上只要科研人员取得了相应的职称资格,就聘任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果造成专业技术岗位形成倒金字塔形状分布,受聘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居多,人才结构比例失调。第二,研究岗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聘任条件、能力水平和绩效考核要求,各级研究岗位没有明确的数量和比例限制。岗位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在科研人员的遴选时很难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无法加强薪酬与岗位价值、任职者能力、资格及受聘岗位的匹配,也就无法增强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2)未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差异。由于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很薄弱,大部分没有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岗位价值及基础绩效津贴的差异,基础绩效津贴的发放一般根据职称来进行,容易给科研人员造成心理不平衡,也给绩效考核制造了障碍。

(3)薪酬增长模式单一,导向作用片面。目前科研机构加薪模式为每年晋升一级薪级工资一种,形式过于单调,科研人员的增资额档次没有拉开,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维模式没有根除,未发挥正常的薪酬激励职能。没能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导致薪酬难以与绩效考核挂钩。

三、科研院所薪酬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科研院所薪酬设计的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薪酬是对员工所作贡献的一种回报,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必然要充分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保持员工创造与员工待遇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平衡。员工的价值往往表现在对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努力程度,这要求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员工职责和工作努力程度在整体经营成果中的相对价值,从而合理地确定员工的工作价值。

(2)激励原则。企业内部各类、各级岗位之间的薪酬标准要适当拉开距离,防止“大锅饭”之类的绝对平均化,充分利用薪酬的激励效果,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3)相对公平原则。首先,公平是企业之间的薪酬公平,又称为外部公平;其次,公平是企业内员工之间的薪酬公平,又称为内部公平;最后,公平是同种工作岗位上的薪酬公平,又称个人公平。由于不同员工的绩效、技能、资历等存在差异,在此原则下,同种工作岗位上的不同员工,所获得的公平的报酬在数量上是有差异的。

(4)尊重现实、着眼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科研机构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同时要以有利于科研机构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岗位绩效薪酬体系的设计。在设计薪酬制度时,既要考虑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和对内激励性,又要在上级下达的工资计划总额内考虑具体财力的大小,找到其间最佳平衡点。

2、科研院所的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应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三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根据2006年7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标准执行,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按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后科研人员受聘的专业技术岗位进行发放,而不是按原有身份岗位进行发放。专业技术岗位分为十三个等级,一级至四级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五级至七级为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八级至十级为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十一级至十三级为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每级岗位发放相应等级的基本工资。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主要根据科研人员取得的业绩来进行。

(2)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其中基础性绩效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基本生活设立的生活性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科研人员的研究岗位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力状况确定。基础性绩效确定的前提是要对研究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岗位价值确定基础性绩效的发放标准及差异,可以分为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等。

其一,基础绩效津贴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基本生活设立的生活性津贴。基础绩效津贴按月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科研人员的研究岗位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力状况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确定的前提是要对研究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岗位价值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及差异。第一,研究岗位设置。研究岗位的设置要以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依据,统筹兼顾近期、远期发展规划,以使人才资源配置与事业发展相匹配。研究岗位的设置、聘用与专业技术岗位相对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分为十三个等级,研究岗位可设置为四级十三个档。一级研究岗位为学术带头人,二级岗位为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三级岗位为科研助手,四级岗位为一般科研人员。一级研究岗位可再设一档、二档、三级、四档,分别对应一级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二级研究岗可再设五档、六档、七档,分别对应五级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三级研究岗位可再设八档、九档、十档,分别对应八级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四级研究岗位可再设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分别对应十一级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科研人员的编制数量,按金字塔形态分布以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级各档研究岗位的数量。研究岗位的聘任与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基本一致,以科研人员的业绩为主要条件,可执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第二,对研究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确定研究岗位职责、任职者资格,确定每一岗位的价值、绩效考核应达到的指标要求以及各岗位的基础绩效津贴标准。可选择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及水平、处于科研团队的位置、教育和经验作为研究岗位评价的基本要素。其次确定要素的权重。接着,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确定总值之后,各要素的点值就是权重乘以总点值。然后,对各要素的点值进行内部细分,以等差的形式确定最高要素等级和最低要素等级,最后,将被评价岗位各要素所得点值加总,即得到整个岗位的总点值,由此确定每一岗位的相对价值,分数越高表示该岗位越重要、价值越大。第三,确定基础绩效津贴发放标准。根据以上研究岗位设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确定基础绩效津贴的等级及发放标准。基础绩效津贴可根据科研岗位四个级别作出四个等级的标准范围,每个等级范围划分不同档次,每档研究岗位核定相对应的基础绩效津贴标准。

其二,绩效奖励由“绩效津贴+个人绩效单项奖+收益奖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绩效津贴。绩效津贴是指根据科研机构的经济效益和业绩情况、团队(课题组)及科研人员的业绩共同决定向科研人员核发的劳动报酬。第二部分是个人绩效单项奖。个人绩效单项奖根据科研人员个人取得的绩效进行单项奖励。奖励的项目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发明奖等获奖情况;获省部级科技奖及有关荣誉称号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等;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项目成果鉴定以及编科技专著、规程规范;在国外科技期刊、国内核心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会议等论文论著发表情况。第三部分是收益奖励。由科研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和科研人员的年终绩效考核分数,确定每人发放数额,按年发放。

(3)津贴补贴是指在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政策和规范管理办法,规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明确调整和新建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条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在科研人员薪酬结构设计中,重点要体现岗位与绩效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的激励性,以满足科研人员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这样才能培养以智力创造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科研院所的科研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贤华:军工科研院所薪酬改革实践效果研究[J].管理纵横,2007(3).

[2] 陈燕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薪酬体系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9(6).

[3] 戴冰、张伟、黎文:经营性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8).

篇10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经费使用

国务院2014年3月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规范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管控。因此,如何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科研经费申报材料不细致

高校科研经费申报一般来说, 科研项目负责人以课题组作为基本活动单位为基础, 填制申报材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科研经费的预算, 而课题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 不能科学地编制预算,使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脱节, 失去了科研经费预算的意义。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认识不够, 随意填制科研经费预算,不考虑以后科研项目的结项;第二,科研经费预算过于刚性化。科研就是一项创新的活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现有的行政体系要求科研人员进行严格、详细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要求准确预测科研活动和科研经费支出情况,同时,科研主管部门又要求严格执行预算,科研人员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预算,这也会导致申报材料中科研经费预算的填制会在后面的科研进行中随之调整,这样就更加剧了科研经费预算填制的随意性。这种过于刚性的预算制度无法保证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自由。

(二)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

非科研项目费用在科研经费中支出。非科研项目费用主要来源于非科研项目组成员产生的费用以及科研项目组成员产生的与本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例如将学生等不相关人员产生的费用和项目组成员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费科研项目的费用在科研经费中支出。高校在科研经费实行课题组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有绝对的支配权。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有权支配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无权干涉。而高校为了不影响老师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上比较宽松即只要报销的票据合法就给予报销,无法控制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合理性、效益性,容易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部规范。

科研经费使用的进度与申报材料中的预算不一致。部分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课题已结项,经费未用完”或者“课题未结项,经费已用完”的情况。科研经费是一种专项资金,仅用来提供科研过程中相关费用的支持,而过早或过晚的用完科研经费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申报材料过于随意,没有科学填制预算,只是为了应付科研申报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第二,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专款未专用的情况。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没有按照预算规范分类核算各项费用支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科研的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法就申报的预算来控制科研经费报销各项目费用的限额。其实这是个技术问题,只要在财务报销系统中对科研经费实施预算控制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校外,需要老师依靠自己的科研实力和高校的学术氛围来争取科研经费,而高校对其收取科研管理费,两者有着相互的利益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松散的局面。

(三)科研经费监督不到位

尚未形成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机制,过度重视事后监督,并且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完全忽视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使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四)绩效激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人员才能是科研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他们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应获得相应报酬. 但现行的科研管理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的劳务费有严格限制,导致科研人员的脑力活动创作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智力投入在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很难得到补偿。尤其在文科高校中这点更为严重,文科高校在科研方面本身对于硬件的投入不可能有太高的比例,主要是科研人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这就很难得到体现出经济价值了。即使财政部、科技部出台的财教〔2011〕434 号文件《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了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但是要求“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比例还是过低。这样不仅没法刺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会打击其科研积极性,更有甚者有些科研人员会采取非法途径套取科研经费以实现补偿。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科研经费预算弹性化、规范化

第一,科研经费预算的填制应充分认可科研创新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让科研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科研活动的需求来合理正确使用填制柔性的科研预算,让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实行特定的预算调整修,科研人员根据科研活动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二,加强科研人员关于预算填制和财务知识的学习。科研人员应重视预算填制和财务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财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应就预算填制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对应的培训。

(二)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将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机的结合,规范科研经费使用。首先,科研人员应该根据申报材料中的预算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据实报销科研费用,同时相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其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科研经费的过程中,明确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工作职责。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费用开支范围、费用额度和审批权限,避免财务控制漏洞。财务部门应就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控制。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还应就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沟通。

(三)加强科研经费监督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监督,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财务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有效监督作用,全过程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科研合同执行情况,重点监督对预算执行以及结项结算,及时沟通财务部门随时掌握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的使用情况;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加强事前、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明确科研人员和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责,严格按照科研管理办法执行科研经费预算,对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范围、使用额度以及支出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规范科研经费开支,科研管理、审计、财务等部门相互支持,使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奖励机制

高校应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绩效奖励机制。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使用自由度,肯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价值,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科研人员劳务费用在科研经费中的比例,使其劳务费用公开化、合法化。

其次,对于科研经费申报、使用及结项规范的科研管理人员应给与适当的奖励。具体操作中,高校可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结合相关部门办法的考核,就对本校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黎雪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0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