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导读:二思想道德方面:在思想上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和业务素养。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作为提高政治信念、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外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一直坚信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内心的纯净,言者易,行者难,要耐得住寂寞,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团结协作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埋怨,不指责,当意见有冲突时,先想想自己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空余时间读好书,做好事,工作中分工不分家,为调节医护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四工作能力方面:对工作热爱,心不累则身不累,象蚂蚁一样工作,象蝴蝶一样生活,对于自己的工作要高要求严标准。我院的住院病人以老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主,日常工作中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人们对新生命的诞生固然充满了喜悦,在经历了一生辛苦劳作,暮年时却又回归了婴儿时期,老人的今天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善待老人,视同亲人,多一声问候,多一点微笑,用自己的爱心陪伴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同时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作为一名护士,我时刻的意识到我担子上的重任,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人类的护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2年的曙光即将到来,譬如旭日东升,我将迎着阳光,踏步前行!
篇2
一、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介绍了六个专科的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血液透析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手术室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助产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和产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各专业又分为三大模块,包括核心能力模块、训练模块和评价模块。通过培训,各专业护士不仅具备了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还具备了独立护理常见危急重症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各专业护士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水平。
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释义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释义着重介绍了如何提高护理评估的能力及患者的安全与舒适。护理评估的原则有如下几点:
1、掌握评估时机,任何的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措施都必须从评估开始。患者入院8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整体的评估,每次技术操作前必须评估,每个操作步骤之间也必须评估。
2、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解释评估的目的、方法与程序。
3、在安静、私蜜性好的环境下进行评估。
4、评估者应态度和蔼、耐心,评估过程处处关心患者。
5、重视患者的主观感觉,相信患者的主诉,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6、评估者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沟通,与评估对象保持必要的目光交流,用清晰、患者能理解的语言,必要时协助患者使用助听器。
7、根据评估的对象、目的、不同的护理技术等因素来确定评估的内容和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常用的方法有交谈法、观察法和身体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评估量表、疼痛量表等。
8、评估发现用护理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
9、保证评估资料的完整、客观和真实。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探讨;
1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2009、2010、2011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2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2.3职业认知馈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9年,8月.
篇4
对口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较系统学习过中等护理专业课程,并进行临床护理实习,对于理论和专业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如果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学习护理专业知识,从理论讲理论,枯燥无味,认为是在重复学习,开小差不想学。尤其是对口护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功底较差,学校有责任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模式,要据实创新教学思维,针对对口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尝试项目教学,让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护理职业的综合能力。基础护理技术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涉及到临床护理常用50多项护理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2项目教学基本条件
2.1项目教学准备
对口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主旨是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和和护理岗位实践技能课程变系统为实用,变课程为项目。项目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和临床护理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场所或模拟临床学习环境,配备教学水平高的临床护理指导教师和必备的临床实习仪器设备,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项目教学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基础护理技术课的技能操作,以及项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与临床护理实际操作实践技能无缝对接。
2.2项目教学设计
针对对口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知识背景,在设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时,将临床护理专业课知识与基础护理技术相融合。为此,在制定项目教学方案时,要突破单一课程教学,整合临床实践教学内容,项目教学内容是由多个临床护理病历构成,学生在项目目标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将护理技术课程中的某一个单元拟定为一个项目教学内容,项目中的每个案例就是一个个学习任务。例如在项目教学中,可以设计某一个临床病例开展项目教学,病例中涉及的患者护理内容,可以按照患者整个就诊过程开展项目教学,设计临床护理案例,分为3个子项目,即患者入院护理项目、患者住院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学生依据案例病情开展学习。在患者入院护理过程中要明确病情,要按项目要求,针对病情展开临床护理实践。在患者住院期间,开展分级别护理,做好各类疾病有针对性地护理和治疗,如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饮食护理等。在患者出院期间,开展终末处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项目任务。
3项目教学实施
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每一个项目任务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教学,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先由教师布置临床病例:“王某,73岁,男性,因脑出血入院,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意识清醒,但患者体质较弱,仍不能说话及正常吞咽。医嘱要求给予鼻饲,补充营养。请为该患者提供项目护理工作。”提供提供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展开项目内容。首先要分析项目任务中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如急诊护理工作内容、住院配合医生临床治疗内容、鼻饲护理内容等,并安排学生针对项目任务中的护理技能进行单项训练。单项操作训练结束后,学生要针对项目任务中的案例分析情况展开项目任务学习,如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出院护理等。同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案例预演,将基础护理技术中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贯穿于临床案例中。具体教学流程应为:课前任务分配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项目方案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安排护理实践训练学生分组预演项目互换分组演练随机抽签考核,完成整套护理病历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总结评分。在项目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护理程序的步骤开展项目任务的训练,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共同合作方式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辅助手段,如电教视频、查阅文献资料,多媒体、网络信息等,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过渡,逐渐增加难度,逐步贴近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使项目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有效衔接。
4项目教学考核
项目教学考核要针对学生前期的项目任务学习和训练,将项目任务打包成一个综合大病例,对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测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学习单元的项目内容进行独立考核,了解学生对一个单元项目内容学习的完成情况。项目考核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考核时,主要考核事先准备好的项目任务,项目病例资料,方案制定,人员分配,物品配备等准备情况。考核时面向全体同学,其他组别的同学可以参与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广的思维。第二轮考核时,主要考核更新病例,考核时,项目病例于考核前一天公布,小组成员现场抽签决定考核项目。考核时,项目教学内容的资料分析,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目标均由小组成员现场完成。所有用物均混乱地摆放于治疗室,由学生自己依据病例自行准备,这种考核能极大地考验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考核时,教师要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及时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考核中的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要给每个项目小组现场打分,评定成绩。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设置为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知识融会度35分,操作熟练程度15分,用物处理5分。
5项目教学效果评价
对口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是以能力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项目模块,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项目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实施项目教学的显著效果是将《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与临床护理专业知识无缝对接,有机分块。实施项目教学,使学生能主动,重点地在临床护理情境下自主学习和训练,从而达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的上的学习效果。此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教师设置项目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学习导入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寻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项目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发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基础护理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主旨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完成项目来到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完成项目内容来达到意义的构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再发展护理知识体系,教学中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项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互动中,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强化临床护理实践技能。
6项目教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制定时要与临床实践和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并针对基础护理技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项目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性,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项目实施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明确教师在实际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把项目实施的步骤解释清楚,相关要求要及时提出,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避免学生走弯路。项目结束时,要及时做好总结和评价。可以是同学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的纠错式的评价,通过项目总结,学生检验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既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价对项目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遇到了同类问题可以灵活变通去解决。
作者:朱文娟 沈国文 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篇5
【关键词】 新教学计划大纲 中职护理专业 病理教学 适应与改进
2007年5月,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护理等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大纲特色为“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为了切实贯彻新计划新大纲内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教学应做如下适应与改进。
1 编写符合中职护理专业、层次的病理教材
针对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应重新编写病理课程教材,新教材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适应与改进。
1.1 降低教材难度,突出中职层次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性较强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专才”,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原有教材中较深的、较难的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中专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
1.2 联系护理临床,突出护理专业教材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除将病理、病理生理学内容依照系统特点有机结合,独立成节外,还要增加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的内容,使病理学更加贴近护理专业,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调整现行教材内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况下,应针对现行教材中那些临床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大胆的剔除,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听不懂导致厌学的现象,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上,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讲授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常见病的基本病变上。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病理生理学的课时比例较以往应适当增加,重点放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内容上。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与改进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通过多种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借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1 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深奥、概念抽象的病理学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知识、技术联系更紧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转变,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病理学而言,临床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与病理学内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学之中。
3.2 强化精讲点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大胆删除本专业内容中偏难、偏深又与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尽量将授课内容概括、精减。如讲心力衰竭时重点讲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诱因、机体的代偿及功能变化,而对复杂的发病机制可用两句话总结为: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各部分舒张收缩活动不协调。对于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诱因应着重强调,如对心力衰竭病人输液应严格控制滴数、输液量,适时引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3 注重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变化复杂,对于有联系的疾病、病变,教师可预先制订详细的讨论提纲,找出病变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大、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可从病变性质、好发人群、病变范围及好发部位、X线特点、临床表现、预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此外如肿瘤、组织的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使知识要点更有条理、更简洁,特征性的病变更加突出,方便记忆。
3.4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病变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感性认识,再由病变紧扣临床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变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能极大加强。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亦应成为适应与改进的重要措施。
4.1 调整充实实验教学课时与内容
根据新计划、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应用,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比例进行了调整,大幅度的删减病理学实验课时,针对临床护理特点开设了空气栓塞、水肿、休克、缺氧等动物模型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学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应用总论的一般规律解释各论的特殊规律,运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护理诊断),讨论解决的办法(即护理措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在护理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拉近医学基础和护理临床的距离,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病理。
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英语;学习;服务;教学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目前我国的护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目前专业的护理人员也非常匮乏。为了满足对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大力的培养护理人才。除了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
1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职业院校内,护理专业的学生仅仅只学习了公共基础英语,对于深层次的英语课程,学校并没有开设。或者即便开设了,也只是出于应付,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一些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选择出国工作,也可能留在医院的涉外科。不管是哪一种,英语的作用都非常大。因为校内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达不到要求[1]。一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所涉及的英语非常简单,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因此,导致学生在临床操作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英语水平不高所以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1.2教材运用不合理:过去的护理专业教材中,英语教材不具备针对性,里面包含的知识非常基础和简单,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所以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英语,也不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甚至在和外籍人士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障碍和问题,所以,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使教材能够为教学服务。
1.3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不高:相比于本科类院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不是很好,而且职业院校的生源非常复杂,所以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很大。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以一部分知识点可能会让学生不能理解。一些学生会由此而产生懈怠的念头,并且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英语成绩便会下降。
1.4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没有进行连接: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础部分,第二个部分是专业部分。笔者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连接,两者之间的脱节非常严重。此外,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没有充分的重视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时候也只限于在表层。最后使得学生的水平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基础部分。
2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2.1对教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目前很多出版社都提供了与护理专业配套的英语教材,其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英语护理技巧和语法等等,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式,并且采取合理的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2完善护理人员英语记录的书写规范:在工作的时候,护理人员通常需要实施英语书面记录,因为这种记录能够看出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2]。除此之外,这种记录一般包括了护理计划、病人转院记录等一系列的内容。撰写英语记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当学生能够规范的书写英语记录了,才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有所提高。
2.3将公共英语作为基础,实施专业化的英语教学: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大学的基础英语以及专业英语进行科学的结合,这样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非常好的英语教学环节。而且,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结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
2.4英语教学要突出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特点:如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拥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又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的人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护理人员也需要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了。因为护理工作需要涉及到专业化的英语应用,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需要运用英语进行沟通。所以,专业化的英语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只有学好了这门功课,才有机会选择涉外医院,以及在医院的涉外科工作,或者是前往国外发展。也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2.5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设置课程。我国教育大多具有应试的特点,不够科学合理。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多样化的特点,设置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尽量避免应试化[4]。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候,也要设置一部分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3总结与体会
因为护理专业非常特殊,其具有职业化的特点。学生既要具备文化知识,又要具有专业能力。只有将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促使学生转变为具有国际护理水平的专业人员。也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合理的对其进行应用。
作者:郭娟 单位:襄阳市护士学校
参考文献:
[1]袁景波.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西方护理文化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5,(21):55-55.
[2]杨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5,(41):95-95.
篇7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
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涉外护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涉外护理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涉外护理英语的交际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在涉外护理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篇8
1重新编写课程标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本研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懂学透;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职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门课程实验课安排24学时,每次课8学时。第一次课是细菌培养技术与消毒灭菌,实验内容跟护理岗位联系密切,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的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第二次课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病原生物形态观察,是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次课是免疫学试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免疫学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使实验教学与护理岗位很好地融合。本次课程标准将原有零散的小实验内容和技术,进行归类整合,整合后的大实验更能突出体现专业导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专业的需要循序渐进,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满足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并且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微课视频,多种辅助教学的录像、动画及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等,其应用于实验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因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教学资源[2]。例如,原来是老师示教后,学生即开始实验操作,但示教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较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操作,并且有些实验操作,不是观察一次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受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重复多次示教,所以学生照猫画虎式的操作在所难免,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引入微课小视频示教[3],可以就某些操作详细示教,并且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当然这不能代替教师的实际操作示教,而是要将微课视频恰当地应用于教师示教前后播放,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程序,从而完成正确操作,掌握了操作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随意滥用,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应用时间和顺序[2],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因此不仅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验课类型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形态型、技能型、验证性、设计型等多种类型[2],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过于机械,教师讲解、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位一体,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本次改革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细化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新课以护理岗位相关的生物安全事件、与临床工作相关技术等,示教环节改变单一的由老师示教,而是辅以微课视频,示教结束后不是马上开始实验,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汇报标准操作程序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和同学认为无误,再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小组协作、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4]。经过这样设计的实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将生物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了护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目标。
4考核方式理实结合,客观实效
以往实验考核以出勤、实验报告为主。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改革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入了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实验项目包括革兰染色、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操作,以及临床检验项目的实验设计理论。操作考核分两部分,在实验课中对每个同学每次实验的操作要有评价,同时在期末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操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6]。上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无疑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2015和2016级护理专业开展,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率较高,达到97.6%,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可率达到96.3%,对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满意率也较高,达到95.3%-97.6%,调查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中哪些实验项目感兴趣,发现对于护理岗位技能相关的项目感兴趣率达到90.3%-97.3%。同学们对实验教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肯定率分别为97.7%和96.3%。通过实验课成绩分析,改革后的成绩也比以往高,各项考核成绩的分布也更合理,可见本次实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小结
本文探讨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筛选与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更贴近护理岗位要求,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更加合理。并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17.
[2]杨朝晔.现代教育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
[3]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3):290.
[4]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
[5]周密,李哲,王艳艳.以专业为导向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7):1234.
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管理艺术;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同时,高校各个专业领域划分的更加细致,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需求,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护理专业来说,由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班主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班级管理工作职能和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能力,为护理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在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同时,也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地支持。所以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应该对班级管理艺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争取借助艺术化管理措施的践行,促进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1护理专业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障碍
对护理专业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虽然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仍然不够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存在较大的障碍。学生心理问题上,护理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护理专业,希望未来到护理岗位上开展工作,但是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心理上并未真正做好为护理事业努力奋斗的准备,在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复杂的医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针对特殊的护理病案分析可能会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导致班主任教师在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加强管理,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对护理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加强对学生护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力求将护理专业中的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1]。社会方面的问题上,一些社会因素的存在也会影响护理专业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在社会上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网络上纷乱驳杂的信息,这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网络上一些医患纠纷问题也会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存在错误认识,亦或是造成学生在进入到岗位工作前就对患者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2]。可见,社会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专业教学难度和学生管理难度,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社会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引导护理专业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更为明确系统的认识,促进护理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护理专业班主任管理艺术和践行措施
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凸显主要体现在其能够灵活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在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同时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且所开展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基于此要想在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中践行管理艺术,就应该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施全面优化。
2.1班主任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管理威信
护理专业的班主任教师要想实现艺术化管理,首要工作就是应该在班级中树立班主任威信,正如苏联教育学研究专家赞科夫所说,如果丧失了威信,师生之间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关系,教育有效性和引导性也会随之丧失。可见,树立班主任教师的威信是护理专业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工作,只有树立威信,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实现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有效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树立班主任教师的威信,不是要对学生实施强制性管理,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以及管理权利,进而增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树立管理威信。2.1.1加强自身修养,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做好榜样。由于护理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敬业奉献精神、谨言慎行习惯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强化,因此班主任教师在工作中也应该做到这一点,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2.1.2用爱心和真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是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元素,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护理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关心爱护和友好交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引导,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加强学生护理专业素养的培养。2.1.3坚持平等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不偏待任何一个学生,增强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进而逐步树立班级管理威信,凸显班级管理的艺术化[3]。
2.2选拔学生干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仅凭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的个人力量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管理成绩,而教师合理选拔班级干部,分担不同方面的管理责任,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管理艺术化程度也会有所提升。在具体践行方面,护理专业的班主任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班级中选拔有能力的班干部,分担学生心理管理、学习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定期召开班会对学生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积极听取护理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唯有如此,在学生管理的支持和辅助下,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效果才能够得到全面提高,班级管理艺术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凸显。
2.3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护理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的配合对班主任管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尝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认识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份子,积极配合班级管理活动。这样,班级管理工作在学生的全面配合下才能够取得理想的管理成效。此外,护理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其他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未来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促进整体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贡献一定的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的班主任教师管理工作存在特殊性,班主任教师只有加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与时俱进的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凸显班级管理的艺术,才能够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为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护理专业班主任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看待班级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管理责任,通过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措施,有效促进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
作者:孙瑞曼 张晓东 汤冠荣 单位: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英慧.高职学生班级班主任工作管理艺术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7):25-27.
篇10
【关键词】 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1 大胆革新解剖实验指导,突出临床应用特色
首先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自编实习指导,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 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70 %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100 %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技术操作,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准确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剖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探索的课题之一。
体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是临床操作中非常关键的定位标志,实验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在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并把触摸体表标志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把护士的素质教育融于标本观察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的同时,要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体上观察、触摸、辨认这些标志性结构[1]。这种从标本到自身,从自身到标本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临床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3 培养学生在标本上演示护理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拟臀大肌注射时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进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观察染料的分布情况,注射针扎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臀区血管、神经的关系。操作结束后请大家总结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损伤的血管和神经。模拟临床护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学生片面追求操作练习,忽略解剖的结构观察。
4 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实验课教学中,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解剖时,引导学生就临床肝硬化治疗新进展、肝门静脉系统与临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解剖解释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形成一系列系统知识。
5 适当应用多媒体小结学习内容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小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比课本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较好地解决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6 改革考试环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课程结束考试时将传统的笔试为主改为笔试加技能考核,笔试占60 %,技能考核占40 %,主要内容包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学为对象,准确的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学要点。每个学生从十个内容的试题中抽取一道题,当场回答,老师按学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对于还未掌握该结构的不得分,对于不能正确触摸或指出结构者,给一半分,回答正确者为满分。在考核后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场纠正,至其正确掌握为止。这种现场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活体资源和教学标本的应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护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使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