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篇1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

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包含多种风险:1.资产的专属性汽车企业车型产品较多,其生产用固定资产大部分为对应车型的专属资产,平台化的资产占比较少。同时,汽车企业布局空间区域较大,不同区域的分部企业也需要配置相应的固定资产。这就形成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多为专属性的产品和分部市场资产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较多。重资产化,一直是汽车企业的现实问题。2.决策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投资项目的管理程序不合规,管理环节不衔接,存在管理漏洞,形成决策结论的不严谨;投资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审核不严,造成设计缺、漏项,导致投资超预算和预测的市场超预期。3.投资的滞后性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都比较大,一般会经过投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实施、验收等程序。在实务操作中,受限于内外部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进度往往滞后于当初的投资计划,直接会影响项目实施,不利于预期目标的达成。4.市场的认可度外部经济形势影响致使产品市场难以准确预测。由于产品转型、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均可形成固定资产产能闲置、淘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失败。5.使用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6.投资回报的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扩大了企业的资本规模,导致资本成本增加、投资者的最低回报要求增长。资产折旧费用作为企业的固定成本,非理性、不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无法带来企业收益的提高,而且还会加大折旧的计提数,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将增加成本费用,减少利润,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的预期目标未达成。

二、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建议

篇2

认真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和二届二次人代会以及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全市投资工作,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20*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计划的组成

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85亿元,增长13%。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62.8亿元,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5.9亿元,下降9.6%。确定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5个(47个子项),年度计划87.21亿元,比2006年净增6.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9个,年度投资2.60亿元;续建项目25个,年度投资79.03亿元;竣工收尾项目13个,年度投资5.58亿元。计划的组成如下:

1、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县区计划

3、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部门)计划

三、20*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点

1、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县(区)各部门都要根据“十一五”规划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药水游”为重点的绿色产业、特色工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行业,启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完成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任务,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办法,理顺项目管理体制,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建立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六项必要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执行项目审核、土地审批、环评审批、节能评估等各项建设程序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投资行为依法予以保护,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

4、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投资项目要逐步推行代建制。按照落实“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加大项目稽查、检查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5、加强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做好各类项目的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年度计划的衔接,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认真落实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环境评价等建设条件,分类完成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完善“建设一批、开工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依据国家投资方向,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和银行信贷支持。

篇3

1、考核对象

(1)重点对象。15个乡镇、3个街道、BB**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14个市直部门(同2007年)组成20个作战单位,下达工作指标见(2008年**市招商引资暨工业固投指标分解表)。

(2)其他对象。其他市直部门及垂直管理部门不下达具体考核指标,以招商引资500万元为奖励起始指标。

2、考核范围

(1)落户**经济开发区的固定资产(土地、厂房、设备等,下同)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且投资强度不低于2000万元的项目。

(2)落户**工业集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且投资强度不低于1500万元的项目。

(3)进入两区孵化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项目。

(4)落户各乡镇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资产盘活及新建工业项目。

(5)落户各乡镇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及旅游开发类项目。

(6)续建项目固投5000万元以下的跨1个年度考核;5000万元至1亿元的跨2个年度考核;1亿元以上的跨3个年度考核。

(7)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的其它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

(8)已交土地款,尚未摘牌,未开工的项目不考核。

3、计分标准

重点对象计分标准:

(1)基础分:完成市里下达指标数的得基础分100分;完成指标数在60%-100%的按百分比得基础分;完成指标数低于60%的不得基础分。

(2)成果分:符合考核范围要求的项目,固定资产每到位100万元得1分,上不封顶。

(3)各项加分:

①新建大项目加分:新建1个固投3000-5000(含3000)万元的项目,另加25分;新建1个当年固投到位5000万-1亿(含5000万元)的项目,另加50分;新建1个当年固投到位1亿元以上的项目,另加100分。每到位1000万元另加50分,以此类推,上不封顶;

②续建大项目加分:续建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另加20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0万元另加10分,以此类推,上不封顶;

③外资项目加分:外资项目固定资产到位资金经换算后按同比增加20%计;

④规模以上工业加分:新增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统计局认定为准)加5分,上不封顶。

其它对象计分标准:

完成招商引资500万元奖励起始指标的基础分为10分,其余各项计分标准比照重点对象计分标准计算。

二、考核方式

考核工作采取现场实际踏查与查验相关证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各相关部门要对所考核项目出具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土地出让缴款凭证(租赁协议)。

(2)基本建设完税凭证。

(3)设备购置发票、生产性车辆购置发票及行车证。

(4)考核组要求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5)联合引进项目双方单位出具的分成比例协议书。

没有上述凭证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考核组现场认定或经有资质的中介部门评估为准。

三、结果运用

1、2008年市财政列支250万元作为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奖金,按分计奖,分值为:总奖金×全市平均完成率÷全市总得分。如果奖金节余,滚入下年。

2、设立特大项目奖,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含1亿元)至2亿元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另奖2.5万元,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含2亿元)以上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另奖5万元。

3、重点考核对象实行一票否决制,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其它各项目工作不得分,不排序,不能评为各类先进,并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2:

2008年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方案

根据我市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和实施“小老板”创业工程目标,制定我市2008年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方案:

一、考核范围

全市15个乡镇、3个街道及包保部门。

二、考核内容

1、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分配原则:①以户籍人口数为基数;②全市18个乡镇、街道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三类,按10:8:6的比例确定任务)。

2、向省、市微机统计系统准确上报民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三、考核标准(基础分100分)

完成年度任务数得80分,准确上报民营经济7项指标得20分。

1、任务完成低于60%不得分,完成任务得基础分80分,每超1户加5分。

2、准确上报民营经济7项指标得20分,按月、季、年完成情况记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

四、考核条件

1、2008年度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建档的各类民营企业(重新登记注册的除外)。

2、当年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当年竣工、投产、见效的企业。

3、安置下岗就业人员8人以上。

4、已纳入牧业小区考核的企业除外。

五、考核办法

由市考核组按照考核内容、考核条件逐户考核验收。

篇4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前三季度工作总结及四季度计划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现将我委xx年1-xx月份主要工作及第四季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编制年度运行报告。

客观实际地完成了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并在摸清我区的发展机遇、存在的困难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海口市及我区“十二五”规划要求,科学撰写了xx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面、客观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在完成年度经济运行报告的基础上,我委坚持每季度对我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完成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报告,提出相应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建议,切实为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当好参谋助手。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审批。

截至xx月底,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备案72个,总投资额227.8亿元。其中房地产项目37个,总投资额108.69亿元;工业项目13个,总投资额4.01亿元;旅游服务业项目14个,总投资额44.2亿元;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额约2.3亿元;其他项目5个,总投资额约68.87亿元。今年立项、备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较去年相比,项目个数增加11个,总投资增加1.8亿元,且多数备案项目特别是房地产项目有望在年内可开工建设,将较好促进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三)公务车车编管理。

根据区领导专题会安排,我委牵头起草《海口市秀英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经区委、区政府会议多次审议修改后,已定稿并按要求下发到相关单位。另外对区内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展开调查摸底,并依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及工作情况对区直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车编进行重新定编,相应的定编通知已下发至各单位。

(四)经济发展指标协调与促进。

根据区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解,我委负责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协调促进工作。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决定,分别由具体职能单位负责。固定资产投资我委主要负责协调和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工作安排,我委对区内近两年备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回访,了解项目开工建设进展情况,并敦促企业积极上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同时与区统计局统计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存在我区建设项目列入其他区、漏统和少报、部分项目征地拆迁款项没列入统计等问题。经我委和区统计局共同努力,目前已补统投资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19.65亿元。

(五)政府投资项目申报。

根据市发改委《关于编报xx年海口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委积极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工作,并对各相关单位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我区经济、民生等要素,着重向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改造方面倾斜,最终汇总出41个政府投资项目上报市发改委,计划总投资额233041万元,其中xx年度计划投资107935万元。

(六)统筹城乡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参与《秀英区加快统筹城乡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多次协同市发改深入乡镇开展调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申报城乡统筹示范实验区项目。

(七)党风廉政建设。

组织全委干部认真学习市委《关于规范公务消费行为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海发〔xx〕xx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海办发〔xx〕xx号)、市纪委《关于严明纪律过节坚定不移纠正“”的通知》(海纪发〔xx〕xx号)等相关文件。开展廉政风险防控自查,并针对各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制定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完善“三重一大”等事项审批流程。

(八)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前进村挂点帮扶工作,春节期间,我委深入挂点村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并为40家困难户赠送慰问品(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和监督,主要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办理答复人大、政协代表提案件15件,其中主办件2件,协办件13件,代表满意率100%。其他“美丽乡村、洁净家园”、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五大工程”环境保护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社会项目备案管理,简化审批前置条件,精简审批流程,加强对项目后期建设的跟踪服务,了解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二)加大经济发展指标协调促进工作,确保负责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年度目标。

主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查漏补缺工作力度及涉及征地拆迁资金未纳入统计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与业主单位对接,加强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镇域经济发展工作力度,依据《秀英区加快统筹城乡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相关工作,积极申报镇域经济发展项目,促进中心心镇建设尽快开展,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省、市政府资金支持。

(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作风建设推进年活动继续深入整治庸懒散奢贪问题”专项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营造服务型机关。

(五)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篇5

关键词:加强 固定资产 投资审计 途径研究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不能单纯地说成是建设单位,它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技术经济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参与部门和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上述所有单位在建设与建设管理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审计的对象或客体。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中心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投资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与执行,检测稽核各部门、各地区执行建设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情况及结果,积极参与投资宏观调控,完善投资体系,调整投资结构,减少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从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程序上看有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三大部分;从固定资产投资审查计的范围上看有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主要部分;从审计的专业特征上看又包括投资建设技术审计、财务审计、经济审计及管理审计等内容。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途径探索

(一)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依据一般是其预期目标,对其实施动态和静态、价值量和实物量、定量和定性、微观和宏观等不同分析方法进行结合使用,从而对其投资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济性进行合理评价。其中投资效率性则主要是对其工程进度、损失浪费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上的审计;投资经济性则就是对工程招投标、价款结算以及合同履行等情况的审计;投资效果性则主要是指其投资决策、投资使用以及建设规模等方面所实施的审计。

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

审计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其审计风险进行降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随之其审计工作也随之复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必须要对其审计技术和方法进一步进行创新。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之中,通常情况下就是将其资金活动作为主线,并对其财务会计等相关资料实施检查,所实施的抽象审计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内部控制测评基础上落实的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

就我国现有学术研究成果而言,审计质量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依据《中国审计大辞典》的论述,审计质量代表的是审计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审计结果与审计目的之间的契合程度。广大学术研究者在经过系统的总结之后,认为审计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指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以及其审计过程中的总体水平。审计质量最终以审计报告的面貌出现。其最为关键的指标在于是审计工作对于提高会计报表可信度所做出的贡献。

固定资产审计质量的提高,更有助于对其审计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建设项目前期的工作事项审计工作进行加强,其中包括项目决策及其可行性评估,资金来源和实施效果分析等等,其全部都是在工程前期必须要实施审计的内容,对其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其次要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审计,以能够对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实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最后还要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以能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进行有效的发挥。其中在专业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需要进行加强培训,以能够增加其审计资源,同时由于其培训周期过长,可以对其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充分应用,实现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综合使用,对其审计资源实施整合发展,从而更加有助于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提高,充分的对其审计整体效能进行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鉴于审计工作的艰巨与特殊性,因而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特点充分结合下,构建一支比较精通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队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财务管理及法律税收等方面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审计组长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对固定资产审计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及较高的宏观判断与思维分析能力,并通过多方面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财会税收法律及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加强,不但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理,同时还能够对其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重要实施意义。关于其具体加强途径则就集中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进行创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之上,关于这几点途径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工作研究者,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以能够切实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富任湘.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4):72-73.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是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存量资产得不到更新,技术进步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投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什么因素制约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什么途径能有效提升投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总结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与其经济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实证对比,试图梳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浙江某县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近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县城城市中心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总量稳定提升

浙江某县从1978年到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线性的增长态势;1992年南巡讲话后,投资额急速扩大,投资曲线的斜率陡升;而后进入波动起伏期,期间在1996年达到顶点,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将投资拉入低点;2000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线性增长期。九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5.51亿元提高到242.38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速20.4%。

(二)投资结构发生剧变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经济陡然而生,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投资结构的剧变。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2000年为界,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投资结构变化剧烈程度。1999年,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比重不大,投资的重点在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2001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4个百分点。九年来,由于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巨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加快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步伐

从产业结构分析,强大的纺织业既是浙江某县的优势,也是其软肋所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分倚重于一个行业,毕竟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转型优化问题逐渐成为共识,表现在投资领域继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步伐,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纺织以外的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放在优先地位,培育、引进、壮大了一批颇具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2000年纺织业的投资比重为64.9%,到2008年纺织业投资比重下降为56.6%。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直接拉动,即所投资的项目竣工投产后,项目投产后新增的价值;二是间接拉动,即投资过程产生的投资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拉动作用,项目施工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传导途径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原始资料,经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按照去粗存精的原则,认为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45.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42.3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20.4%。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其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2008年浙江某县的生产总值(GDP)累计达3217.1亿元,年均增长14.1%。

(二)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实力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242.38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2000-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48亿元,是1978-1999年总量的3.8倍。新增固定资产72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浙江某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2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8.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城市道路面积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改观,促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投资为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了潜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方向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经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产服务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某县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2000-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高于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2.6%,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0.82亿元,较2000年增长6.2倍。

同时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投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调整。纺织、化纤等传统纺织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目前,浙江某县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250亿元,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规模之大与省内某些地级市一年的投资额相当。巨量的投入对当前乃至今后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方向,增长方式的演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清醒认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剖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规律性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波动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有区别,一般而言在经济正常发展没有特别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事件的前提下,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县域,年度间GDP、工业产值诸类经济指标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环比增速有大小之分而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则不善,在一定的年份出现环比下降也屡见不鲜。浙江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1981年、1986年、1989年出现环比持平或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则波动起伏更大,先于199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在1994年回了一下头,又翻身向上,到1996年达到第二个高点,此后则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几乎保持了一个完美的线性增长态势。

就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年度间出现投资波动乃至同比下降不足为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更符合投资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1981年的下降受到当时中央对“洋跃进”的矫正的影响,1989年是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994年是因投资宏观调控所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20世纪末的连年投资下滑。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政治、经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既有外部又有内部,既有现实考虑又有长远考虑。审时度势,因势而为,主动调整,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更有利。

(二)投入产出问题

投入产出是各级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目前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

投资方向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重点。199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34286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5%,2000-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为177.7亿元,占同时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与工业投资不同,工业项目一旦完工投产即有产出,对经济拉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基础设施是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润物细无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

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每一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其构成分为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其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越高,则日后的产出相应的更大。但是,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总投资额中其他费用上升较快,建筑工程中的非生产性设施投资增加较多,已完建筑工程中的闲置扩大是影响投资效果的不可忽视因素。2000年以前,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85.9%,而2000年以后,则下降到77.1%。

项目建成未达产影响不可忽视。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以后,土地成为各投资主体首要的猎取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超前、超量获取资源,延缓后续的生产设备投资进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公共的、稀缺的土地资源转为业主的私有财产之后,并未能如其计划的那样形成足够的有效产出,是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之一。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几点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重“量”更要重“质”。投资决定未来。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一个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的县域而言,每年保持一个比较高数量的投入势在必然,但同时必须重质,尤其是要选准投资的方向。

第二,高度重视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既要通过不断的新增投入,形成新的投资品为经济发展加油,又要高度重视现有的、历年积存的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通过优胜劣汰、有序转接,发挥其潜能。

篇7

论文摘要:院“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论述了要确保项目最终通过竣工验收而主要抓好的五方面工作。

近几年袁随着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加大袁国防科工委尧集团公司尧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袁目的是指导各单位在项目立项到验收过程中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袁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袁提高各单位武器装备水平和数量袁并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袁更好的立足于市场遥要确保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袁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院。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计划编制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是从国防科工委下达的第一批投资计划到该项目实施完成的时间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批复中专门有建设周期遥要确保该工程项目在规定的周期完成袁项目管理部门必须合理安排该项目实施进度袁要具有超前谋划的意识袁统领全局袁根据工程批复的建设周期袁合理设计安排投资计划袁根据已到位工程资金情况渊有企业单位自筹和贷款资金的项目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投资计划袁在计划下达后抓紧自筹资金的落实和贷款手续的办理冤及科研生产实际需要袁合理安排资金和项目实施年度尧季度和月份计划袁严格计划管理袁定期召开计划协调会袁落实项目责任人袁确保项目按计划执行遥。

二、加强责任落实,规范过程管理

军工固定资产项目实施最终目的是保障科研生产顺利进行袁并为各单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袁尽快发挥对科研生产的保障功能遥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袁同时要把建立项目建设的责任制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袁一方面是项目单位实行法人责任制袁另一方面每个子项实施都要确立项目管理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袁认真履行职责袁细化落实责任目标袁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遥严格按项目批复和规章制度执行袁对需要调整的项目袁必须履行调整报批手续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袁对需要招投标的项目袁严格执行招投标相关规定执行遥2007 年4 月袁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刘副司长作为嘉宾袁在网上和网友就国防科工委就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329 个问题进行了答问袁随后又针对工程建设中相关问题编制下发了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手册曳袁2009 年国防科技工业局又下发了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申报和审批若干规定曳袁这些制度的出台袁很好的解决了军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袁指导和规范了项目申报尧审批和实施验收工作袁提高了国防科技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管理水平遥只要在项目管理和实施中严格遵照制度执行袁才能顺利完成项目实施袁最终确保项目通过验收遥。

三、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监督,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要想使项目顺利完成袁必要加强沟通袁一方面是本单位和上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袁另一方面是单位内部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所在车间渊研究室冤之间的关系袁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袁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袁才能加强实施的力量袁最终推进项目建设遥另外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实行过程监督袁各单位都必须成立相应的部门并配备相关人员参与项目关键过程监督袁在项目招投标尧合同洽谈签订尧子项目验收尧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严格监督管理并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袁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袁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袁并进行整改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袁举一反三袁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实处袁避免出类似问题袁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遥。

四、严格基建程序和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自查

项目资金管理要实行野专户管理尧专户存储尧专人管理和专款专用冶十六字方针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曳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曳尧叶集团公司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曳等相关规章制度袁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尧足额到位和安全使用袁努力防范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发生遥项目建设单位要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本单位建设项目进行自查袁检查是否存在严重违规尧是否擅自调整项目概算和建设内容尧对需要调整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和程序办理了审批手续尧是否存在乱摊成本尧挪用资金和违反基本建设规定等问题袁如果存在袁则应立即整改袁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袁使项目管理做到理性化尧规范化和合法化袁为项目顺利实施和将来通过竣工验收奠定良好的基础遥。

篇8

关键词:财政赤字 扩张性财政 经济刺激

随着历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实施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依靠政府投资带动了我国GDP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也不断增大,如图1所示,2010年我国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已达6772.65亿元,虽然较2009年有所回落,但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8%,财政赤字规模较大,因而研究我国政府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未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发展相关要素关联度分析

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可以通过带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通过作用于社会产品产出、消费价格水平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来影响社会的总体供求关系,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量、通货膨胀水平等指标产生影响。

本文以1985年以来我国年度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财政赤字与该年度的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平均货币工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财政赤字的增加对这些经济要素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影响,此外,财政赤字规模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明显,而政府财政赤字规模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进出口状况的关联度较小,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此,本文认为:

(一)财政赤字扩张政策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

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扩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均显著为正,其中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的相关关系为0.682、

0.675、0.698,伴随着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各个产业的生产总值也稳步提升。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无疑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逆势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也伴随着我国居民平均货币工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增加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有效地拉动了内需,从而抵消了出口形势低迷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与进出口差额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小,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拉动投资和内需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我国财政赤字扩张刺激通货膨胀水平

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我国政府财政赤字规模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负相关关系,当财政赤字规模较低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高,但是升高幅度较小,二者相关系数仅为0.439,并且其显著性较差,因此本文认为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整体通货膨胀状况的影响程度较小,其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方向也有待验证。

(三)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提升就业作用有限

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目标往往集中在三个方面:促增长、稳通胀和保就业。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与城镇失业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有效拉动了投资和内需,但对于居民就业率的提升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效果,因而可以认为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提升就业的作用效果较为有限。

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分析

我国财政赤字扩展政策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保障我国宏观经济在出口疲软、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依然稳步增长,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在上述相关性分析基础上,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两大方面对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提供科学的建议。

(一)我国财政赤字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应分析

我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带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途径便是通过政府引导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因此作为财政赤字政策最主要的刺激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赤字政策与各个固定资产投资细分分支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了解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具体拉动作用,如表2所示。

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加大财政赤字的同时,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上,在我国政府加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的政策贯彻过程中,各地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和改造以往的基础设施来实现GDP的增长,从而提高自身经济增长速度,而对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着力较小,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投入力度较低,由此可见在各地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支出占其总体财政安排的比例较小,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存在偏离民生所需项目,主要投资于更能凸显政绩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倾向。

同时,目前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所带动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国家预算资金投入,其所带动的其他相关资金投资较少,尤其是外资参与投资的资金比例较小,大量国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现实也说明目前我国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提振经济的措施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各地政府应当适当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构成,通过引导其他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适当丰富其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从而降低财政负担,同时也转移项目成本和风险。

最后,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与企业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所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并未带动企业主导的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考虑目标,因此在目前经济形势较为悲观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往往有所减少,而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运作相关性较低,因此企业对于参与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兴趣较小,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财政赤字规模之间的相关程度下降,进而降低了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

综上可知,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虽然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项目具有较为明显的政府导向型,投资项目的资金构成单一,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较差,企业的参与程度低,因而是一种较为不可持续的增长趋势,所以我国政府在未来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时应当更注意与市场接轨,丰富投资项目的投资模式,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支出刺激模式。

(二)我国财政赤字对居民社会消费拉动效应分析

我国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也有效地拉动了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对拉动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其拉动内需的具体机理依然有待进一步分析。本文通过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经济参数的相关分析来了解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居民社会消费的具体拉动效应,如表3所示。

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财政赤字规模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程度越大。同时,从上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中财政赤字规模越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越低,即居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因而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说,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展具有有效的拉动效应。

但是,从供给面上,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扩展政策并未能有效提振国内消费领域的供给方信心,各个居民消费相关行业的景气指数并未因为我国政府刺激性的财政支出政策而产生对应的变化,因此本文认为虽然我国政府所实施的财政支出刺激政策在短期内通过家电下乡补贴、购车补贴等方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但是在企业界和市场的供给端,由于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具有短期性并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狭隘性,如产品补贴范围有限,产品指定供应商限制等,市场对于我国政府所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反应并不热烈,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虽然对于居民社会消费具有打动效应,但并未起到促进长期国内消费的预期效果,是一种短期的,不可持续的财政刺激政策。

因此,在未来我国政府制定财政赤字政策时,应当注意改变刺激性财政政策在居民消费相关政策细节上的刺激模式,从仅提高居民的消费热情这一短期目标中解放出来,以提高市场对于居民消费的供给热情以及居民消费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对我国居民消费体系进行长远的规划,例如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产能,提高企业生产热情;通过减少物流运输费用来促进居民消费商品流通;通过减少交易环节费用征收来促进居民商品交换效率等。

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改进建议

基于本文对我国政府近年来的财政赤字扩张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政府在经济危机过后所采取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对保证我国经济在危机时期的稳步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提升效应上。

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扩张政策的具体刺激效应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依然停留在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性投资上,对于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积极性的调动十分欠缺,大多数财政支出政策仅仅着眼于短期内提高政府经济政绩,并提高居民的消费热情,却未对企业界的需求和关注做出对应的应对政策,从而使得目前我国的财政刺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缺乏有效的持续性。

因此,在未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中,政府决策者应当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制定符合企业界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的财政刺激政策来提高企业参与经济刺激计划的热情,从而使我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真正具有长期的经济提升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9

一、上半年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社会领域民间投资持续增长

1—5月,社会领域有关四大行业②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65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9.5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7%)2.8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7.6%、39.2%、39.3%,远高于同期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特别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逐月回落的态势③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速均保持了高位增长趋势④。

(二)教育改革发展继续推进

一是义务教育成果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春季学期预计可惠及2542万名学生。二是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政策积极落实。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启动实施。旨在提高中西部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录取比率的招生“协作计划”由上年的15万人增加到17万人;一批高等院校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1万人招生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学生。三是教育计划开始执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分别计划招生800、685、58.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4%、1%、3.9%,目前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基本结束;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总数915万名,比上年减少2%。四是统筹落实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中央财政已按4%要求编制年度教育预算。五是国务院印发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各地全面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三)医改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民基本医保水平明显提高。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及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大幅提高。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截至3月底,58.1%的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21%的县出台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政策,29个省份出台了新的基本药物采购实施办法,97.8%的县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三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全国18个省份311个县(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84.2%的地级市制定了区域卫生规划,86.3%的地级市制定了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截至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5.9万个,同比增长1.97%;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有序实施。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数字图书馆推广等重大文化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覆盖85%的地区,预计年底前实现我国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截至6月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5条,有数字放映设备4.8万套,可确保全年共放映电影750余万场的放映计划。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截至5月末,全国80.4%的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559家出版社(不含高校出版社)、545家非时政类报刊、25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408家电影公司、475家电影院及广电系统54家电视剧制作机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

(五)人口、民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计划生育服务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2012年起,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从夫妇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提高到不低于960元,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按照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和伤残家庭不同情况,分别从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80元提高到不低于135元和110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等工程继续推进。截至5月底,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59.9万人,同比减少5.9%,月人均支出水平240.3元,增长15.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240.3万人,增长0.3%,月人均支出水平107.8元,增长31.0%;农村五保供养人数为544.4万人,其中集中供养人数为181.0万人。

(六)社会领域产业发展势头旺盛

一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国生产故事影片300余部,全国城市院线新增影院260余座,新增银幕1300块,电影票房预计达到75亿元左右。前4个月,全国广播电视实际创收收入为751.9亿元,同比增长15.46%。二是旅游消费持续增长。预计上半年旅游总收入约1.2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出境和入境旅游市场维持“一高一平”的增长格局,预计上半年出境旅游人数约3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预计入境旅游人数约6625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尚不明显,但很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将可能影响民生支出的力度和效果。在发展不均衡、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等长期问题仍然存在的同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更多体现在社会领域,社会建设不足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必须更加关注。

篇10

关键词:辽宁投资;投资效率;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38-06

一、引 言

辽宁省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的时期,辽宁的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辽宁经济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以来,辽宁的经济发展又恢复了活力,连续几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并且区域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沈阳、大连两市的GDP占全省的比例已经由1992年的38.9%增长到2007年末的50%,而辽西北地区则由21.2%下降到14.9%,2007年沈阳、大连两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占到了全省总额的58.9%。大量的投资被沈阳、大连两市吸纳,一方面有可能产生过度投资,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将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正确地衡量和分析辽宁省区域间投资及其效率的差距,对促进区域间资本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投资效率与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分析

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一直是古典、新古典、凯恩斯以及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资本既然重要,资本形成过程――投资也就格外引人注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早期工业化的经验来看,投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在二战以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业绩也与投资水平密切相关。Brander(1992)利用世界上116个国家和地区近30年的数据证明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基于这种共识,理论界都主张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积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20世纪60―90年代,东南亚国家更是凭借其高储蓄、高投资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择了与东南亚国家相类似的路径,实现了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Brander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拥有同样投资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却不一定有相同的经济增长率。他的研究表明,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预期,而圭亚那、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的增长业绩则差强人意。随着大多数政府都未能通过增加落后地区的资本投资而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理论界又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资本投资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而强调人力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和制度变革的重要性。然而怀疑论者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资本投资并不是孤立的,一方面,他通常会带动劳动(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为了得到资本投资,也必须改善其他生产要素并主动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层面上看,强调促进对落后地区的企业投资与注重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变革并不矛盾,前者强调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后者强调的是增加核心要素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

凯恩斯将投资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他认为自发投资是相对稳定的量,基本上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这部分支出可理解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支出,即政府投资。引致投资则主要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私人投资。他分析了引致投资不足的动因及其限制――“一部分决定于投资需求,一部分决定于利率”。人们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是诱导资本家进行投资的主要动因。凯恩斯主义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分析,主要采用折现价值法和投资边际效率法等两种方法。折现价值法是计算某项目投资计划所带来的未来的收入流的现值,然后将此现值同该项投资计划的成本加以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该投资计划因有利可图而被采纳;否则被放弃。计算收入流折现值的公式是:

PV=p1(1+i)1+P2(1+i)2+…+Pn(1+i)n

式中PV代表折现值,P1,P2,…Pn表示各期收入,i表示市场利息率。

投资边际效率法是将投资边际效率同市场利率加以比较,如果投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该投资计划为有利可图;如果投资边际效率小于市场利率,则该投资计划被放弃。投资边际效率实际上是一种利率,这种利息使该项目投资计划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收入流的折现值相等。计算投资边际效率的公式是:

Q=p1(1+r)1+P2(1+r)2+…+Pn(1+r)n

式中Q表示投资计划成本,P1,P2,…Pn表示各期收入,r表示投资边际效率,其中Q,P1,P2,…Pn均为事先计算的已知量,r为未知数。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折现率,这种折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投资者只有在一项资本资产的现值之和至少等于其供给价格时才会进行投资。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使用该资本资产的预期利润率。公式为:

R=R1(1+r)1+R2(1+r)2+R3(1+r)3+…+Rn(1+r)n

式中R代表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1,R2,…Rn代表不同时期的预期收益,r为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是由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决定的,在假设资本品供给价格不因投资需求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与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实际上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所采用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方法与现行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内部收益率法在计算方法上是相同的,其内涵也是一致的。根据凯恩斯的投资理论,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是引诱机构或个人投资兴趣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吸引更多投资,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至少应等于利率。因此对投资的诱导越大,投资越大;反之亦然。而投资诱导等于资本边际效率(或内部收益率)与利率之间的差额。

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杜两省(2009)构造了一个分析区域间投资差距的模型。该模型假设:(1)经济中存在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a和b。(2)市场是竞争性的,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转移,并且转移成本为零。(3)存在政府的投资,但政府投资只限于公共领域,竞争性投资完全由企业来进行。(4)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投资时是理性的,信息是充分的。(5)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惟一标准是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不考虑净现值等其它标准[2]。

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市场的投资主体,企业根据项目内部收益率所进行的投资决策描绘出了整个经济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企业家会在一个区域内持续的投资,直至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于利率。杜两省(2009)把两个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描述在了同一坐标系内(如图1所示),由于在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经济中,两类地区的边际效率曲线存在着系统性的差距,发达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a)位置比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b)位置高,因此在特定的利率水平r上,发达地区a比欠发达地区b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Ia>Ib)。

图1 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的区域差距

他的分析结论认为,企业不愿意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是那些地区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低。那些投资边际效率低的落后地区必然对企业投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资本在区域间的转移成本很小,落后地区的投资还会流向投资边际效率更高的发达地区,从而产生导致区域差距扩大的倒流效应[2]。

三、辽宁省投资效率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

基于理论部分的分析,在本部分内容中我们将着力寻找一个能够较为科学的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的指标,对辽宁省投资及其效率区域间的差距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择

效率属于规范经济学的概念,它在微观经济学中有着严格的定义,在计量理论和方法上也比较成熟,例如投资决策过程中采用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方法。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要想严格地定义和度量效率就比较困难。张军(2003)在这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他认为,既然资本相对于产出增长的速度表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或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那么观察资本生产率变动的一个指标就是观察“资本―产出比率”(简称ICOR)的变动[3]。在现有的文献里,资本的边际效率常常用ICOR来衡量,而且ICOR也是一个较容易计算的指标。根据定义,ICOR是资本存量的边际产量(dY/dK),即产出的增量与资本存量变动的比率。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动(dY)等于投资流量(I),因此,在总量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可以用GDP的增量与投资的比率(dGDP/I)来表示。显然,ICOR是资本边际生产率(dGDP/I)的倒数:ICOR=I/dGDP。

当然,用ICOR来度量宏观投资效率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主要体现为:(1)将产出全部归功于投资的贡献,忽略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只衡量了投资在即期的需求效应,没有考虑到投资完成后所产生的供给效应。(3)ICOR的值在个别年度有可能会出现极值或负数,从而不能准确表述投资效率的好坏。即便如此,但是从长期看,ICOR值的变化情况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长期变化趋势是有效和可接受的。国内外的学者在评论投资宏观效率乃至经济效率时,基本采用了ICOR指标,并根据IOCR的变化情况得出投资宏观效率的变化。如,1994年克鲁格曼等人以ICOR不断上升为依据得出东亚有关国家投资效率低下、经济难以为继和出现金融危机的判断;又如,吴敬琏、张军、成思危等学者通过对近年我国ICOR升高的趋势分析,得出我国投资效率下降的结论。

(二)数据的选取及指标的计算

1.投资

资本存量不但包括固定资本,也应该包括存货,因此我们在计算I时,选择统计年鉴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计算依据。关于计算ICOR时是否需要扣除存量资本的折旧,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于我国固定资本存量和折旧额的估算,不同的学者计算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结果,而关于辽宁省固定资产存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此外,《中国投资报告2006》关于折旧问题的观点还指出“一般而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是大于0,但扣除折旧后的净投资却不一定是这样,在GDP增长的情况下,ICOR出现负值,这种情况难以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此外“如果扣除存量资本的折旧额,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被用于弥补存量资本折旧损失的经济效益,这在客观上会降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益,无疑扭曲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鉴于以上原因,在计算ICOR时我们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投资额I。

2.价格指数

为了便于对不同年度之间的ICOR值进行比较,我们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1992年不变价。GDP的计算以1992年为基础,利用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对其他年份进行了重新的计算。对于各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统一利用辽宁省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

3.数据来源

各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

4.地区的划分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辽宁省14个城市分为三个区域。沈阳和大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均明显好于其他城市,因此将这两个城市作为发达地区;辽西北地区5个城市锦州、朝阳、阜新、铁岭、葫芦岛作为一个区域;其余7个城市作为一个区域,定义为其他地区。各地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本区域各城市相应数据的和,辽宁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所有城市相应数据的和。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辽宁省及各地区1993―2007年的ICOR值(如表1所示),并将ICOR的3年平均线绘制在了图2中。

(三)辽宁省各地区投资及其效率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到,在考察期内,其他地区ICOR值较为稳定,与全省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且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辽西北地区ICOR变动最为剧烈,在2002年以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值,但在2002年之后趋好,低于全省平均值。总体来说,沈阳和大连地区的投资效率在辽宁省内是最好的,在2003年之前ICOR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这与与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情况相吻合。按1992年不变价计算,1992―2007年,沈阳、大连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2.8%,高于其他地区的11.5%和辽西北地区的10.7%;三个地区年均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0.8%、12.9%、14.9%。市场导向下的资本必然会流向能够给其带来最高收益的区域,沈阳、大连由于其区域内投资项目具有更高的收益,因此会对资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应该是沈阳、大连地区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具有更高的投资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从各地区固定资产规模来看,沈阳、大连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例已经由1992年的31.9%上升到2007年的58.9%,辽西北地区则由16.5%下降为13.3%,而其他地区更是由51.6%下降为27.8%。由此可见,资本在沈阳、大连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倒流效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转移到了具有更高收益水平的地区。辽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例下降较小,倒流效应并不明显,这是否说明辽西北地区对资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呢?凯恩斯把社会总投资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他认为自发投资是相对稳定的量,这部分支出可理解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支出,即政府投资。引致投资则主要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私人投资。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为辽西北地区投资比重下降较小是因为政府投资在该地区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相对稳定,私人投资比重较小。可以说,辽西北地区对私人资本的吸引力不仅不高,而且长期以来一直较小。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ICOR在长期描述投资效率的有效性,我们绘制了投资效果系数(ICOR的倒数)与投资额之间关系的散点图,来观察投资效率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到,沈阳、大连地区的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额存在这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它体现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沈阳、大连地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企业作为社会的投资主体,对投资收益率反映较为敏感。

相反,辽西北地区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额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如图4所示),这说明辽西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国有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所占比重还较高,这部分投资对投资收益率不敏感。

(四)ICOR变动带来的启示

第一,通过分析1998年以后辽西北地区ICOR的变动,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从图2中就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内,辽西北地区的ICOR不断走高,说明投资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产出,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辽西北地区的ICOR开始逐渐降低,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开始显现,这说明政府公共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时滞。这与王立国(2008)关于辽宁省政府公共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一致。王立国(2008)选取了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辽宁省政府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挤出,但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并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2003年以后,沈阳、大连的ICOR持续走高,并且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沈阳、大连地区的宏观投资效率在下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因于资本深化;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据了较大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短期内的需求效应明显,但长期来说投资的产出效应较小。

第三,辽西北地区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的同时,ICOR上升幅度较小,说明该地区投资效率没有发生明显恶化。这段时期对于辽西北地区完善投资诱导机制,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Brander,parative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5(4):792-818.

[2] 杜两省.内部收益率的区域差距与政府的投资诱导系统[J].财经问题研究,2009,(4).

[3]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J.Kim,L.Lau.The Sources ofAsian Pacific Economic Growth[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Vol.29,Special Issue:part 2,448-454.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6] 秦朵,海岩.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03,(4).

[7] 罗伯特•E•卢卡斯.为何资本不从穷国流向富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