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取向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相对于企业所处的传统环境,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企业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最根本地表现为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低成本以及去中心化。即时性使信息传递几乎不再具有时间差异,世界杯足球赛在移动互联技术下可轻松地做到全球各地的人群与现场的观众同时享受精彩赛事。低成本使人们可以极低的成本甚至说零成本获得海量信息,经济因素已不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瓶颈。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的者,都可成为―定区域或人群的信息中心,信息拥有和信息不再是社会或企业专属于管理者的特权。移动互联技术导致的上述环境的变化,给企业传统的生存方式带来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会。企业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所持有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趋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需要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首先,诚信透明的价值观。传统时代因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很多消费者、合作伙伴和社会无法真正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因信息传递手段较少,企业比较容易进行信息封锁,比较容易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掌控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所能够获得的企业信息,从而能做到掌控顾客、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看法。所谓的“纸包不住火”在传统信息传播时代并不是一种必然事实,这种情况下,企业因功利性目的,常会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隐瞒、筛选、加工和再造,要做到真正的诚信实际上是不容易的,因为不诚信可以过得去。移动互联时代则相反,无论什么组织,再高级别的保密信息都可能被泄露(美国中情局掌握的信息都可能被斯诺登式的人物所泄露),更不用说是企业秘密,所谓的“纸包不住火”已成为残酷现实。在信息已不可能被垄断、被隐瞒环境下,要想维护好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社会的关系,要做到诚信透明,不要自作聪明地欺骗他人,不要利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获得额外商业利益。
其次,平等分享。传统时代因为信息拥有的数量不平均,信息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因此每个人实际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拥有信息越多的人在组织中就拥有越多的权力,相反,拥有最少信息的人往往也是组织中最少拥有权力的人。信息造就特权,特权导致难以平等分享,拥有信息和特权的人在组织中总是会利用手中的信息和特权影响企业的价值分配,从而使自己在企业的价值分配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而移动互联时代消除了特权赖以生存的信息拥有差异化前提,每个人因为拥有的等量的信息而变得平等起来,尽管这种平等仍然是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但却是决定意义上的平等,因为一旦信息拥有量平等了,其他特权以及依附于特权的分配不公都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冰雪消融,难以持续。企业所采取的平等分享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对外的,企业与客户的平等分享,表现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个是对内的,资本、管理者与员工的平等分享,表现以人为本。
第三,开放合作。移动互联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低成本特性,导致所谓的“距离死亡”,即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同已经几乎不再受距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因为距离较近的原因适合企业内部作的事情,比如零配件生产、会计服务、软件设计服务等,在移动互联时代变得可能更适合企业外部人士去做,传统的企业一般都会把研产销供等作为企业的基本业务,很少有企业把其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外包的。而移动互联时代,大部分企业则基本不会做全四个环节的,有的企业可能专注于营销和研发,而把生产和供应外包给市场,比如苹果和小米科技;而有的企业则只专注于擅长营销和研发类企业外包出去的生产和供应业务,比如富士康和歌尔声学等。具有开放合作意识的企业往往更能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所带来的这种便利,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外包给市场上的企业,从而更容易获得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
第四,尊重包容。信息交流的加速和低成本、信息接受和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趋势,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是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变性,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复杂多变、政府政策复杂多变,等等,企业现实持有的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可能在急速变化和急剧复杂化的环境中失效,而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也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和更具有包容性。这样,当企业的主流价值观遭遇挑战而变得失效的时候,多元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持不同价值观的团队往往就能带领企业走向未来。
篇2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企业伦理 伦理价值 功利价值 实现
近年来企业伦理建设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当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伦理缺位严重,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一味追求功利价值而忽视伦理价值的实现,从而使得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非道德问题频出,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伦理价值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1.企业追求伦理价值是解决系列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企业伦理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时期,相关法制不够健全,科学的企业伦理观缺位,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一味追求功利价值,使得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非道德问题频出,其中企业内部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劳资冲突、工资及系列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等等;企业外部的伦理问题表现为企业与国家、社会、环境及其他企业等的关系冲突中,如诚信危机;偷漏税损害国家利益;制假售假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为谋一己之利破坏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甚至导致社会秩序的恶性循环,损害了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构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企业伦理价值观,是解决系列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惠及国家及个人,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重要问题。
2.企业追求伦理价值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石
(1)企业伦理的核心竞争力意蕴
企业伦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企业及其员工的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作为精神层面的软约束,企业伦理直接影响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制定:它所包含的善恶标准及道德精神指导着企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规范着企业乃至所有员工在经营活动中的实践行为,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内外关系、权衡利弊轻重提供了根本性的向导。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伦理引导了企业的前进方向,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蕴。
(2)企业追求伦理价值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必备要素
就企业而言,企业伦理是其核心竞争力;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而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追求伦理价值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尽管竞争机制与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追求功利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和活力所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功利价值的追求需要伦理价值作为向导,如此才能协调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市场资源得到真正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伦理建设与市场经济中法制建设相辅相成,构建出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体系。从此意义上讲,企业伦理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必备要素。
(3)追求伦理价值是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体制,也是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的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谋求国际合作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企业伦理,这样的企业才能为他国所接受。面对企业伦理这一国际化议题,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是遵守普适伦理的企业。
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基本伦理价值取向的分析
1.树立“自由与责任并存”的观念
“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自由意志是成为道德主体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具有独立意志,作为经济实体可以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自由意志往往和道德、法不相分离,自由即意味着责任。意志自由绝非道德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自由是相对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道德主体必须对其做出的自主选择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树立“自由即责任”的企业伦理价值观,一方面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道德主体得到尊重,独立自由的意志不受政府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企业作为道德主体自觉自发提高企业所有成员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优化社会风气的道德责任。
2.确立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统一的观念
现代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经济人性格”,也是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冲突的表现。需要明确的是伦理价值与功利价值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二者并非水火不容,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实践主体的特殊利益追求符合普遍性的要求,不违背法律规定、伦理道德的要求,实践主体特殊利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善的。“‘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应该是协调相长的,即社会整体利益与企业利益是共存共生的。基于对功利价值的追求,各企业团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伦理的指导下实现他们自身的需求,以及对社会的价值,如此一来,物质财富增加使社会整体的功利追求也得到满足,又反作用于企业的功利价值追求,长期的良性互动循环,内在统一了社会整体与企业个体的功利追求。此外,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则经济,需要各种规则来规范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道德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伦理支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辩证地看待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确立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这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
“组织雇佣各具特色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能给组织带来多种选择上的优势。但当员工处于强文化的作用下,试图去适应文化要求时,这种行为与优势的多样性就丧失了。”罗宾斯的话鲜明体现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自由、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促进其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二是要做到公平待人、公正处事。如此,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在利益上的双赢。
服务社会是对企业更高层次的伦理要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还应主动承担为社会服务的伦理责任。在经营活动中不仅不应损害社会利益,还应尽其所能为社会公益事业多做贡献。胸怀社会之理念的实施,可规范和优化社会经济风气,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将为企业带来更为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树立以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根本的理念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商家遵循的基本职业操守。因为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深知诚信无欺、诚实无妄是获得长久大利的不二法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在市场中通过公平有序竞争获得一席之地,必须牢记祖训,以诚信为本。
质量和诚信一样,都是企业的名片和标签。商品质量是企业的诚信的直接体现,上乘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公信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甚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把质量视为生命,把质量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长久坚持下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须做到这一点。
5.培养看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主体意识
人类文明发展史特别是现代大工业发展史反复告诫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共存,否则在人与自然的恶性循环互动中,人类最终将会走向毁灭。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培养看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主体意识。首先,应该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以自由的情感关怀自然,以自觉的责任心看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而非仅仅以认识者和实践者的姿态来表达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体现在用科学技术去理解、爱护自然,真正从心灵上显示出人类的主体地位,与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作为意志自由的道德主体,企业应自觉担负看护生态环境这一人类无机身体的道德责任,从伦理思维上确立生态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观,坚持适度原则,当利益与对生态的道德责任发生冲突时,利益应让位,着眼于未来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当作企业最高伦理准则。这样便能提升真正有价值的道德主体,情感体验自由的主体。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伦理价值的基本路径
1.加强企业伦理制度建设
企业应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加强和完善伦理制度建设。制定涵盖企业内外部各种道德关系,涉及企业理念、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精神、道德传统以及道德实践各方面的详尽伦理守则。伦理制度建设还应包括是否履行企业伦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先进,惩罚不良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伦理风气。虽然伦理守则不能像法律法规一样起到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但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伦理的软约束作用也不容小视。企业制度的强制规范本身也需要道德合理化的支撑,这样才能在企业全体成员中达成共识。
2.树立优良的社会伦理风气
企业伦理的建设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不能单看重其经济效益,更应视其企业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定。讲究诚信,关怀员工,注重生态环境的企业等也应成为评价要素之一。政府的正确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会给社会舆论提供向导。优良的社会伦理环境可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也能够对企业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使企业自觉建设企业伦理,并且外化企业的行为当中。
3.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企业伦理建设的素质和能力
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掌舵人,为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企业伦理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强化领导企业伦理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企业伦理观;积极领导构建本企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主动承担道德主体的责任,协调统一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构建企业伦理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保障企业伦理的贯彻落实,身体力行,成为员工践行企业伦理的榜样示范。
4.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伦理的执行监督能力
企业伦理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企业伦理建设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伦理的执行和监督能力,因为员工既是企业伦理的具体执行主体,也是企业伦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的有力监督者。在当前员工的企业伦理素养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更须强化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伦理素养。为此,企业必须组织化、制度化地对其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员工谙熟企业伦理具体要求的同时,树立执行和监督企业伦理的主体意识。如此,才能将企业伦理内化为员工的意识理念,进而在实践中外化为行为准则,从而保障企业伦理的执行效果。为此,企业还应加强民主建设,优化民主氛围,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伦理建设,以提高员工监督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意识,有效落实企业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1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276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27~528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66-001
企业也有流行语,挖掘和利用好职工流行语,对丰富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内涵,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流行语言的影响力
企业流行语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企业文化的落实和传播离不开职工语言。企业语言文化更能从职工的言谈话语,在细小微末处流露出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展示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真实状况。如某单位流行的“舍得身家性命也要(把产品库存降下来、把货款催回来、把原料库存提上去……)”体现的是干部职工在极其困难的生产经营形势下的大无畏精神;“一切从零开始”,体现职工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敢于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的从严要求;“严防死守,人在阵地在”、“当这个龟就要驮这个碑”,展现的是职工深知肩上的责任,将压力变为动力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为荣誉而战,为效益而战”,则更是凝聚思想、鼓舞士气的动员和号角。
二、流行语言与企业价值观
优秀的职工流行语言,凝炼并被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接受和引用,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逐步趋同,事实证明,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发展,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流行语内容的高度认同和归属,笔者了解到例举的这家单位的干部职工在经营工作中定高指标、定细措施,在极其不利的市场环境中,抢抓机遇,化危为机,2013年前三季度月月超额完成计划目标,5次夺得公司的月度“创效争先”流动红旗。
企业的价值观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说大了,则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企业价值观往往通过一些富于哲理、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中国石化提出的“每滴油都是承诺”,通过简单易懂的话语,向全社会庄严承诺企业和员工在产品质量、优质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敢于担当,做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
三、流行语在企业价值观取向中的存在形式、主要特点及重要性
(一)企业流行语的存在形式
企业流行语言在形式上有口语和文字语言两种。口语通常就是职工的“口头禅”,非常朴素,原汁原味地反映职工当时所面对的环境,并体现职工的精神状态。文字语言来自职工并经过整理的具备基本文法的较为正式的语言,如企业精神、企业信条以及职工自己创作的利于管理的各种格言、“语录”等等。
(二)口语和文字语言的共同特性和区别
口语和文字语言作为企业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在特性和作用发挥等方面有其共性,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
1.在共同特性方面。首先,流行语是职工认知的结晶和升华,因此最具传播性,最具生命力。企业文化管理者要善于将职工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归纳、凝炼,再返回到职工中去,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
其次,流行语具有浅显、易懂的特性。口语就是职工要说的“大白话”,很好懂;文字语言在理论性上略高于口语,但也不需进行复杂的诠释。因此流行语的内容才会被职工群体广泛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再次,流行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对职工队伍建设要求“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受”;在成绩和连续作战面前要“增强责任感,放下优越感,冲出疲劳感”;对待廉洁自律要“常在河边走就要不湿鞋”。
2.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相比,口语与文字语言也有一些区别。 口语与挂在墙上的制度、规章相比,是经常“挂”在职工嘴上,使用频率最高,对职工的影响也最深。
文字语言,如职工格言等与规章制度相比,规章制度往往是企业对职工的严厉规定和强制措施,职工在执行过程中偶尔会带有抵触情绪,而挂在现场的职工语言则直接来自基层,能最大限度地把职工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溶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优势。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流行语管理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正因为流行语在企业价值观取向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应注重并充分发挥企业流行语言的作用,强化对企业流行语的管理。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在挖掘、整理和发挥职工流行语言作用等过程中要注意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1.要充分考虑语言的平和力、流行度,充分发挥流行语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受自身条件和素质的影响,职工在语言的“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在语句结构、渲染力度等方面存在局限,不利于其广泛流行。企业文化管理部门要善于发现职工语言的雏形,进行及时、必要的整理和加工,回避语言的口号性、空洞性,增强语言的平和力,亲和力。企业文化管理部门要尽力创造条件,努力扩大优秀语言的流行辐射面,增强流行语言对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的正面影响。
2.要力戒语言庸俗化,流行语所反映的内容应该健康向上。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掌握职工语言的流行态势,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语言环境,对流行语进行甄别。内容丰富、有利于推进管理的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内涵,并创造和提供促使其充分流行的所有条件;对一些无聊或无用的语言,则应毫不犹豫地予以制止。
篇4
关键词:加速溶剂/固液固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卷烟烟气;苯并[a]芘
1引言
苯并[a]芘(Benzo[a]pyrene, 简称BaP)是一种带有5个环的稠环芳烃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12,分子量为252.32。BaP是一种致癌物、致畸原及诱变剂,且其致癌作用明显高于其它稠环芳烃[1,2],是目前所关注的7种代表性的卷烟烟气有害成分之一。卷烟燃烧过程所产生的烟气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检测出的烟气成分已超过5000种,其中BaP含量通常为5~40 ng/支,且存在着大量的干扰物质。因此,如何消除干扰,准确测定卷烟烟气中的BaP,一直都是国内外烟草行业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3,4]。
通常在进行卷烟烟气中痕量BaP分析时需先对提取液进行富集、净化处理,此过程步骤繁琐、耗时较长,且易带来误差。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是一种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痕量有机物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4,5],ASE萃取池本身具有很好的滤过作用,因此在池体中加入对需分离去除的杂质有吸附作用的填料作为净化剂,可方便实现加速溶剂/固液固萃取(AS/SLSE),以达到同时萃取与净化的效果,将萃取与净化两个步骤集成可减少目标物损失、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复杂样品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集萃取与净化于一体的加速溶剂/固液固萃取卷烟烟气中痕量BaP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比一般的超声萃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UAE/SPE)样品处理方法省时省力。本方法应用于卷烟烟气中痕量BaP的定量分析,操作简便、快速高效,且重复性好。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环己烷、二氯甲烷、丙酮(色谱纯,德国CNW公司);标准物质(美国SigmaAldrich公司):苯并[a]芘(纯度98.7%)、氘代苯并[a]芘(Benzo(a)pyreneD12, 98%D),标准溶液的配制以环己烷作溶剂,采用逐级稀释获得所需浓度;硅镁型吸附剂、层析硅胶、中性氧化铝(60~100目,国药集团化学试剂),使用前经高温活化处理;固相萃取小柱(美国Supecol LCSI,500 mg);卷烟样品规格:长84 mm,直径8 mm。
2.2样品处理方法
用RM20H吸烟机参照ISO 4387 的吸烟条件抽吸 20支卷烟,用直径92 mm 剑桥滤片捕集主流烟气。
篇5
内容摘要: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不同客户的需求特点和偏好亦会不同。客户按价值取向可分为内在价值型客户、外在价值型客户和战略价值型客户,不同客户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企业如果忽视这种差异,而一味采用单一的客户战略,必然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或客户不满。因此,企业必须针对每一类客户的特点,配置不同的营销资源和选择合适的客户战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本文将针对三类客户的营销资源配置和客户战略选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客户价值 价值取向 客户价值取向 营销资源 客户战略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由此造成目标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企业单纯采用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或集中一点战略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发现,“采用多种竞争优势形式的企业比采用单一竞争优势形式的企业更为成功”(迈克尔•A•希特等著、吕巍等译,2009)。
在客户管理实践中,快速的判断客户需求并施以针对性的服务是获得客户满意的关键,但客户由于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对个人客户而言)和企业使命、企业文化(对企业客户而言)等的不同,会造成其价值取向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企业在选择客户战略时,必须根据不同客户的价值取向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战略。传统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或集中一点战略只能满足客户共性的需求,因而无法让客户真正满意。而要获得客户满意,必须根据不同价值取向客户的需求特点,相应调整客户战略,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陈子秋,2005)。
客户价值与客户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客户价值
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
根据前述价值的定义,对于客户价值,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二是客户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对于客户价值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
载瑟摩尔和罗沃尔德的客户感知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为客户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以客户为导向,把客户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客户价值是由客户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客户价值实际上是客户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载瑟摩尔指出,感知价值是主观的,随客户的不同而不同。类似地,罗沃尔德(Ravald)在1996年也作出了这样的论述:“不同客户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需求、偏好和财务资源,而这些资源显然影响着客户的感知价值”(蔡瑞林、徐德力,2009)。
劳特朋的4C理论。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Lauteborn)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Consumer needs and want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认为:第一,企业不要卖自己所能制造的产品,而要卖那些消费者想购买的产品,真正重视消费者(Consumer)。第二,暂不要考虑定价策略,而要去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愿意付出的代价―即顾客成本(Cost)。第三,暂不要考虑销售渠道策略,而应当首先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购得商品的便利条件(Convenience)。第四,暂不要考虑怎样促销,而应当首先考虑与消费者沟通(Communications)的手段和方式(袁晓莉、雷银生,2007)。
菲利普•科特勒的客户让渡价值理论。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CDV)是指总顾客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TCV)与总顾客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TCC)之差。总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的总和,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总顾客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和使用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代价的总和,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2001)。
格隆罗斯的客户价值过程理论。格隆罗斯是从关系营销的角度阐述客户价值的,他认为,价值过程是关系营销的起点和终点,关系营销应该为客户和其他各方创造出比单纯交易营销更大的价值,并且必须让客户感知到持续关系中所创造的价值。
(二)价值取向与客户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在此,笔者认为客户价值取向是客户基于自身的价值观、需求、偏好和财务资源,在面对或处理与供应商各种矛盾、冲突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基于价值取向的客户类型划分
不同的客户由于价值观、需求、偏好和财务资源不同,抑或是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在采购或购买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根据客户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内在价值型客户。内在价值型客户也称交易或产品价值型客户。对于内在价值型客户来说,购买的价值来自产品本身,他们最注重价值中的成本因素,希望以最低的价格、最便利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获得产品或服务,而对产品或服务之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不要派你们的销售人员来,把你们的报价发过来就可以了。如果你们想赢得订单,最好报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因为我们手里还有好几家公司的报价……”,这是内在价值型客户最典型的用语。
外在价值型客户。外在价值型客户也称附加价值型客户。外在价值型客户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还对产品的附加价值或增值利益非常感兴趣,如良好的人员沟通、量身定做的服务和有区别的对待。“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我们非常关注售后服务如人员培训、系统维护和升级等……”,这是外在价值型客户的典型用语。
战略价值型客户。战略价值型客户也叫战略伙伴型客户。这些客户往往要求非同一般的价值创造,而非产品、服务或建议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但能为我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还能将其经营计划融入我们的战略规划……”,这是战略价值型客户最典型的用语。
客户价值取向视角下的客户战略选择
(一)根据客户价值取向配置营销资源
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战略营销概念以来,基于客户导向的战略营销管理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戴维•W•克雷文斯、弗兰克•布拉德里、罗伯特•J•多兰等学者将战略营销管理过程描述为:创造客户价值―获取客户价值―传递客户价值―保持客户价值的系统管理过程,强调内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销实践表明,根据客户价值取向配置营销资源是企业实现客户价值和自身价值,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营销资源呢?格让特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能力指完成一定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具有的能量。从资源与能力的一般性关系,可以将营销资源界定为组织控制和利用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切经营要素的总和(冯鹏义,2006)。与客户价值取向相匹配的营销资源配置情况见图1。
图1显示,区域一为企业营销资源投入过度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区域三显示的情况是企业营销资源投入不足,客户不满意;只有在区域二的范围内实现了企业营销资源与客户价值取向(或期望)的匹配。
(二)根据客户价值取向调整客户战略
如图1所示,在客户战略的选择上,不是企业在客户身上投入越多客户满意度就越高,而是要根据客户价值取向,合理配置企业的营销资源,以免出现过度投入和投入不足的情况。根据不同价值取向的三类客户,我们应该在战略选择上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单一的战略。基于客户价值取向的客户战略选择如表1所示。
结论
随着客户价值观的多元化,其需求差异化是必然趋势,企业营销战略或客户战略必然要结合客户价值取向,以使有限的营销资源得到最高效率的配置。基于此种假设或结论,本文将客户按照价值取向分为内在价值型客户、外在价值型客户和战略价值型客户,并采取相对应的客户战略。但由于目前理论和实践界对客户价值取向及客户战略的研究基础薄弱,本文仅在有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客户价值取向的客户战略选择这样一个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事实上,对客户价值取向的界定、客户价值取向划分标准及类型、客户战略定义及内容的界定等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Michael A.Hitt),R•杜安•爱尔兰(R.Duane Ireland),罗伯特•E•霍斯基森(Robert E.Hoskisson),吕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8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陈子秋.客户经理培训方案精选[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3.蔡瑞林,徐德力.客户关系管理实务[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袁晓莉,雷银生.国际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丁兴良.大客户销售策略与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价值思维 国有企业 市场化选聘 价值取向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国有企业已开始慢慢走向成熟,从最初的“资本要素一元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技术、管理和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多元驱动的集约型增长”,企业思维也逐步从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价格思维”向以创造更大价值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思维”转变。企业思维的转变对于企业经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决策,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价值思维是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人才必须践行的思维方式
1.价值思维的内涵
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哲学认为价值是从交换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并体现为“交换活动中的抽象关系”,由此可见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附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展开方式,从价值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求得并准确把握价值的真正涵义,因此价值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思维,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从企业经营发展的角度来看,价值思维是一种把创造价值、创造效益作为决策依据与评价标准的企业思维。将价值思维运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实践中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共赢的必然要求。
2.创造可持续价值是国有企业践行价值思维的核心理念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作为经济组织存在的同时又作为社会组织和人文组织而存在,其除了进行自主经营之外往往还要执行国家为调节干预国民经济而制定的计划经济政策,因此国有企业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践行价值思维就是要求企业以创造价值为根本前提,以永续经营为企业追求,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实现国家、社会、企业、员工及自然等各利益相关者获得价值的最大化,并最终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是国有企业的根本任务,保持价值创造能力的可持续性是国有企业追求永续经营的必备条件,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把创造可持续价值作为企业价值思维的核心理念加以重视、予以践行。
3.践行价值思维是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人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在当今社会,人才资源作为公司与企业发展的命脉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企业需要发展,人才也需要发展,只有保证了企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企业发展中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奋斗目标。人才的市场化选聘过程是一个企业与人才在市场中相互选择的过程,当且仅当双方在价值认同上达成一致时此过程方能实现。国有企业在市场化选聘人才的过程中践行价值思维,就是要企业在秉持争取最大价值、最大效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人才自身的发展需求、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做到科学地、前瞻性地评估人才价值,既能充分发挥人才现有的能力又能发现和挖掘其潜在的能力,既满足企业当下的需求、又着眼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达到人才选聘的工作成效具有可持续性。
二、从价值思维的角度看国有企业与人才在市场化选聘中的关系
价值思维反映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就会以价值取向的形式体现出来。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体的活动或意识所渗透的价值指向,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方向。企业的价值取向则反映在企业的管理、营销、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1.人才的价值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常被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人才无论层次高低、精英与否都有其自身对于“成功”的定义,即人才在马斯洛所划分的五种需求层次上均达到了自己所预设的标准、获得了自我满足,而这些由人才自己预设的标准就是人才自身的价值取向。人才的价值取向是其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学习、经历的产物,它受到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总体而言,人才的价值取向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追求能够满足自身各种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价值;二是追求能够满足自身尊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价值。因为人才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职位的热衷度及满意度也会因职位与自身价值取向契合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国有企业的价值取向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由国有资本全资投资的企业,其经营行为由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其经营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与普通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之外,国有企业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曾表示:“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国有企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国有企业应该追求社会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实际上应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获取利润,二是服务社会。为此,国有企业的价值取向必须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方确立,其具体内容也必须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文繁荣兴旺这一主题展开。
3.国有企业与人才的关系
从价值思维角度来看,“获取利润”是国有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在市场化选聘人才时必须牢牢把握价值第一、效益主导的原则,不应在人才选择上过分注重名校、高学历、高资历等面子或名声因素,而应实实在在地对人才价值进行全方位、科学的、客观的评判,在满足企业当下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聘到与职位匹配度最佳的人才。与此同时,“社会价值”作为国有企业追求目标的另一重要内容决定了国有企业在人才选聘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纳入对人才的社会公德心、公众服务心等道德因素的评价体系,以保证选取的人才能够在精神追求上与国有企业奋斗目标协调一致,使人才能够与企业齐心协力、共同发展,这也是保持国有企业人才队的伍稳定性与成长性的有效策略。
人才也会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树立起不同的生存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人才价值取向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虽然人才的价值取向因人而异、目标定位各不相同,但在市场化选聘中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两点: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薪酬待遇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位和荣誉。薪酬待遇是人才首先考虑的硬条件,如同企业优先考虑经济效益一样,薪酬待遇关系到人才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受到最大的重视。但是,人才往往也十分重视增强其自身实力,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确保收入的稳定和增长。因此,人才会倾向那些可为其提供更多机会的工作和职位,这些机会包括充实知识的学习机会、增长才干的实践机会、提升地位尊严的晋升机会以及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机会等等。企业如果不能为员工提供、创造这些机会,那么企业不但难以聘到优秀的人才,甚至还可能因此流失掉企业内部现有的人才。
三、价值思维对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实践指导意义
人才资源是国有企业必须予以重视的第一资源,市场化选聘人才则是国有企业觅得人才最为快速有效的途径。“资源”顾名思义应当是可持续使用并且应对其进行有计划储备的,因此国有企业在选聘人才时不应只顾眼前需要,缺什么技术、技能就招什么人才,而应在招聘前预先全方位设计好企业的人才层次结构,针对近期和长远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招聘计划。与此同时,在考察人才能力时企业也应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以可持续的眼光审视人才,以价值思维的头脑分析人才价值,使市场化选聘人才这一工作同样也能为企业创造出可持续价值。针对如何在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中践行价值思维有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1.科学完善地制定招聘计划
企业进行市场化招聘人才的过程也是企业剖析自身、展示自己的过程,企业应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与优势,有针对性地将其展示给人才,促进企业与人才的相互了解,这样做有利于吸引来真正符合企业需求、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优质人才。
2.转变招聘观念,找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平衡点
除了在人才选聘时要考虑到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等隐性因素之外,企业还应建立起人才储备信息库,录入那些虽然很优秀但是企业暂时不太需要的人才信息,不定期地与之保持联系,一旦将来出现岗位空缺或企业发展需要时即可与之联络商谈,这样既能提高选聘效率又可降低选聘成本。
3.提高从事市场化选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与营造
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为确保选聘到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新工作环境、新工作团队,从事市场化选聘工作的人员应事先深入了解所招聘部门现有工作群体的行为方式,并在选聘过程中向人才充分展示说明本企业、本部门的文化特点及工作模式,以便在选聘过程中回避掉那些能力虽高却不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才。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担负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文繁荣之重任,在面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国有企业必须做到顺应时展潮流,在市场化选聘人才工作中践行价值思维,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储备,如此才能确保企业创造可持续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保证企业早日实现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保荣本.国企价值取向:“主体”还是“主导”?[J].军工文化,2011(5)
[2]任.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J].理论导报,2008(6)
篇7
【关键词】 会展行业 客户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会展市场的逐渐成熟,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中国会展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展会的成功与持续发展?要知道,参展商现在拥有更多的比较和选择的机会,对展会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
1. 会展行业客户价值取向的涵义
所谓客户价值,美国“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它是指客户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与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引起的客户费用之差。结合到会展行业,客户价值是客户从参加展会及其服务中所获得的总价值(感知价值)减去为参加展会而支出的总成本(感知成本)。如果参展客户的收益比付出的成本高,那么客户对参加展会比较满意,他们可能参展,如果客户付出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收益,那么客户就可能不考虑参展。要吸引目标客户参展,会展企业要有正确的实施方案,而前提是会展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客户参加展览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他们都需要些什么。客户价值取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理性消费阶段、感知消费阶段和精神消费阶段。在理性消费阶段,客户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是“好与差”,价格取向是第一位的;感知消费阶段的客户,他们选择产品或服务的标准是“喜欢和不喜欢”,客户同时注重价格和价值。在精神消费阶段,客户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其价值选择标准是“满意与不满意”。会展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展客户的价值取向或需求也不一样,会展企业要及时准确地分析客户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做好客户价值取向的调研。
2. 中国会展行业客户价值取向的表现
参展商对展会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达成交易,获取订单
达成交易,签订合同是吸引参展商参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展会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些人仅仅是来凑热闹的,这样往往不会达到参展商的预期效果。展会必须要吸引一批专业的目标观众,来自参展企业所期望的行业,在订货时有决策权或者影响力,例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或者对订货有建议权的工程师、生产经理等。广交会在会展行业较为著名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到会客商最多, 成交效果最好。广交会又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 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具有五十余年历史,它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2012年春季第111届广交会国际采购商达到近21万人,出口成交金额363亿美元。
2.2利用名展效应,宣传自己的产品
每个行业已形成自己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展览会,成为专业人士汇聚的场所,如:德国法兰克福的春秋季消费品博览会,米兰的MACEF展,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等。这些展会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举办,这些城市科技先进、交通便利、人流聚集、通讯发达、服务水平高,具有优越的办展条件.举办的展会能够对周边地区城市产生广泛的信息传播效应.国际上已形成一些以会展为特色的著名城市,如德国的汉诺威、瑞士的苏黎士、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法国的巴黎、中国的香港、奥地利的维也纳、意大利的威尼斯。在中国,目前已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区域。据统计,2011年中国举办展会数量最多的省市分别是江苏省、上海、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实际办展面积最大的省市是广东省、上海、北京、浙江省、山东省。
展会的知名度愈高,参展商宣传自已产品的效果就愈好。2011年11月9-11日,第十一届广州国际纺织及制衣工业展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拉开帷幕,它是国内纺织行业最具知名度的专业盛会,这次展会吸引了逾400多家参展商参展,不论是行业内的巨头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携带最新的技术装备和材料成品到展会现场展示自身竞争实力。
2.3交流沟通,掌握行业最新资讯
一个知名展览会实际上就是一次行业年会,该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被聚集在同一个地方,行业信息量达到高峰。世界上一流品牌的展览会能够聚集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让专业人士在短短的3至5天内汇集在一起,平等交流,联络老客户,结识新客户,还举办有关的投资环境介绍会、技术研讨会、企业交流会等活动。参展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最直接地获得对各类信息综合分析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信息的价值具有唯一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是展览会以外的其它渠道所无法得到的。一年一度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业界每年销售额高达1,260亿美元,展会的参观者可率先看到生产商推出的最新电子产品。但是这个展会规定:禁止普罗大众入场,只邀请业界高层、商、记者及投资者到场参观。
2.4体验参展的贵宾服务
参展商与会展企业合作,非常关注会展服务质量的高低,精益求精的展会服务可以使参展客户感到宾至如归。优质的会展服务提供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保安、清洁、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等专业服务,还提供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成功的会展企业想方设法增加展会的内涵,提供高附加值的会展文化。如:开设采购网,让会员单位在网上免费信息,让采购商和参展企业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易,增强参展商对会展企业的信任。还向参展商派发精心制作的会展服务手册,完整易查的会展手册提供完备的参展信息指引, 大大节省参展商的时间,为参展商增加许多结识新客户的机会。为了保障参展商的利益,会展企业会在现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咨询处等。中国很多会展企业已意识到展览服务的重要性,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要求来进行服务运作。例如:在全国率先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深圳高交会展览中心, 就已经创立了一套包括展览业务经营、展览工程、展场租赁、会展物业管理等较为完善的会展服务体系,为高交会、家具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展等大型展览会提供了一流、
(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43页)
高效的会展服务。上海、大连、厦门等城市的会展中心也都相应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服务运作模式。
3. 对中国会展企业成功办展的启示
3.1以客户价值取向为导向,为参展商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展览会数量的增多,会展服务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参展商对展会提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如除了在展览会上能获得订单外,许多参展企业还想通过展览会获得行业发展、竞争对手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会展企业研究和归纳不同目标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在提供规范化展会服务的同时尽量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譬如:可以赋予展览会更多的附加功能,在展出期间组织产业峰会、论坛、信息会、市场研讨会、新产品会、合作项目专场洽谈会、商务旅行等。开展这些活动,给展览会增添更多的增值,提高更多客户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因此,会展企业要以参展客户价值取向为导向,不断增加展会对客户的价值,为参展商提供最佳的展示、交易与获取信息的平台以及相关的服务。
3.2打造会展品牌,吸引参展商连续参与
品牌展会在参展商获得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它是一个会展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专业的展会与参展商一般保持三至五年或更长的合作关系,维持这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在更多方面为参展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如:在了解参展商的参展想法后,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展方案;从参展商的利益出发,帮助他们增加经济利润,以及节省不必要的参展开支。参展商是否连续参展,已成为一个展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的“250定律”,一个客户身后有250个潜在的客户,赢得了一个客户,就会随时多出250个客户。参展商的连续参与是会展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会展企业要建立与参展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与参展商的共赢。
3.3帮助中国参展商到国外办展
目前世界会展业在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国际化是会展业成熟与完善的显著标志,而中国会展企业大多局限在中国国内办展,走出国门的展会不多,未能帮助中国参展商走向世界,在国外展示中国的产品。目前,国外很多知名会展都被移植到中国,如德国的CeBITAsia,美国的ComdexChina以及更专业化的Nepcon、Semicon都已移植到中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除德国本土,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已成功地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分别举办了以Ambiente命名的展览会。国外会展公司还与中国会展企业组建合资、合作企业,在国内联合办展。2010年底,慕尼黑公司下属的上海博华展览公司与爱洛尼亚公司组建博建展览公司,并在2011年在上海运作建筑及陶瓷类品牌展会。中国会展企业应该在合作中学习国外先进的会展管理经验和办展技术, 熟悉国际会展规则, 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如展会收购、国际资本运作等开拓国际会展市场,把中国的品牌展会带到国外去。
总而言之,参展企业参加一次展览会都会有此次参展的价值取向.参展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或者参加在不同地区举办的展览会,其参展取向也不尽相同。会展企业应该及时准确地分析客户的参展动机、行为、能力,调查客户的现实和潜在的要求,树立客户满意理念,实现客户的最大满意度,这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握会展客户价值取向,明确办展方向,制订最佳的参展策略,才能更好地协助参展商实现参展价值。
参考文献:
[1] 会展企业客户价值度量模型研究,周育彬,现代商业,2010年11期.
[2] 基于客户价值取向的客户战略选择,易正伟,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篇8
关键词:绩效评价;价值取向;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投资项目绩效评价
循环经济思想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萌生,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行。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强调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最大可能的节约新开采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倡导可持续的利用资源环境。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为表现形式,以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项目绩效评价是从项目实施者对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出发,结合投资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的利益,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方面的绩效,围绕项目的核心价值,对项目绩效所做的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对投资者进行项目决策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项目绩效评价以项目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进度之间的对比为基础,对已实施或已完成的项目管理的执行过程、效益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检查和总结,以确定目标是否达到,检验项目结果是否合理有效,从而为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经验和教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其次,投资者可以通过项目绩效评价改进投资决策与资源配置水平、帮助投资者确定合适的项目规模,优化资金结构、确保项目全面预算和投资决策得到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概括地说就是通过绩效评价提高投资项目资金配置效益和耗用效益。
二、传统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的评估主体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价值目标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决策的理倾向。由此可见,价值取向使主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即价值取向对主体行为在价值选择中具有定向功能和选择功能。
投资项目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是评价主体对项目投资的行为结果和终极目标的基本价值判断、价值确认和价值选择。投资者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对项目的目标、方向、手段以及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判断,从而作出取舍。因此。价值取向决定着项目投资的方向和性质。投资项目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对项目投资项目取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传统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及其带来的问题
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效益优先,其他理念如社会影响、生态效率等考虑较少。因此,传统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主要体现经济效益,如强调对成本、投资回收期、投资内部报酬率等财务指标分析,即投资者把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或唯一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传统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理念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种线性经济模式导致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投资者仅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没有或很少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有的投资者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甚至将投资活动过程中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转嫁给国家和社会,以致使很多严重破坏环境的项目得以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福利和生态平衡,极大地损害了环境效益性项目的建设,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
2.评价指标的缺陷
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有些涉及少量的环境指标。传统财务指标主要是由资金流动速度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等构成。这些指标使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只注重短期财务目标的追求,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有指标都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一核心展开,以财务数据说明问题,而不管这种经济利益的取得对自然界、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什么后果。这种以经济绩效为价值取向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反映项目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不利于反映项目的真实盈利和业绩,不利于项目投资者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传统的环境指标也只是单纯的揭示和反映环境领域的部分内容,没有将环境指标和经济事项结合起来,这样容易导致投资者在环境过程中忽视由治理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两只指标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适当的财务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并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反映和恰当评价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评价方法落后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杜邦财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公司或项目的财务状况。沃尔评分法通过选择7项财务比率对企业投资者的信用水平进行评分,所以也称为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针对在实际中,由于所选指标对项目的重要程度可能不同,因此应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提出来的。这些评价方法都侧重财务评价,只能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考虑生态环境等因素对项目投资的影响较少,不能全面动态的反映项目投资的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价值取向
循环经济的产生改变了项目投资者的价值取向,由传统的只注重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转变为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价值取向
基于循环经济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价值取向,是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总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环保意识和社会形象、业务流程、技术创新等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投资项目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和成果作出客观评价。从而达到引导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投资项目。促进社会向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循环经济价值取向对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影响
循环经济价值取向从投资理念、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产生重大影响。
1.投资理念的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政府和其他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不仅追
求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已经深入人心。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注重推进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在节约能耗和物耗、提高材料使用寿命、开发资源再生技术、增强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等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了在整个项目投资过程中系统的节约资源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可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生态效率指标完善了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生态效率指标是财务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实现结合的一种方法。环境绩效指标与财务绩效指标结合后的生态效率指标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及其对未来财务绩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生态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协调机制。将生态效率指标融入投资者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使投资者与其竞争对手相比,使用了较少的资源,产出较小的对土壤、水和空气的污染,因而降低了成本,带来了营运利润的增加,更低的资源消耗量也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库存,减少了营运资金占用。进而,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投资企业项目的环保效应,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投资者在现实中更倾向于采取具有生态效益的投资策略,这种投资策略能在增加至少不减少股东价值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和股东们可以通过衡量包括生态效率指标在内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来评价不同的投资决策可能带来的效益,从而选择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3.综合的评价方法的产生
基于循环经济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是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作为评价的总目标,多重目标决定了项目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目标的综合评价。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评价方法也逐渐出现了其难以适用性。所以众多专家和学者纷纷探讨将现代数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应用于评价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提高评价系统的合理性,将财务指标和生态指标有效的综合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评价,模糊不同性质指标之间的界限。从新的视角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提出了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神经网络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综合评价方法。
四、小 结
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以“3R”原则为标准,可以有效指导项目投资者实施循环经济,实现项目的实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投资绩效评价系统,还可以实现对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评价。督促项目实施者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鼓励投资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废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向成本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综上所述。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融入我国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价值取向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环境和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今天,将循环经济融入投资项目的管理控制和绩效评价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诸大建,朱远,生态致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生态效率指标编制者和使用手册[z]2004
[3]冯之浚,论循环经济,中国软科学,2004(10)
[4]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5)
[5]杨红丽,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看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2007{2)
篇9
一、社会大背景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受到知识经济的到来的影响的首先是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着文化体系,使其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高素质的高等技术人才。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本质上说,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工厂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信息使用的教育形式,与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相连。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依赖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济带来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吸纳大量中等及以下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在从事低级或较低级的生产,必须通过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给知识经济的到来铺平道路。因此,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便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寻求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及其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目前,人们通常把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等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亦将越来越重视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快会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的生产任务,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转为独立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人才,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职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价值取向偏移错位,不但有碍自身发展,更不利于社会进步。
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而从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第一,必须由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向大职教观转变。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往往被理解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大职教观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纵向上包括高、中、初级教育;横向上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时间上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市场紧密联系,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上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样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招生渠道、专业设置、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必须由适应观向超前观转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推崇经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关注现在、强化适应,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眼未来、追求创新。如果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适应”上,专业设置仍以当前市场为导向,由教育周期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现实所决定,必然造成“热门上,冷门下”。超前观则要求我们增强预见性,预测经济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超前培养人才。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
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影响大学生个人,同时可对学校、家庭、社会及国家等产生较大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未来就业计划、择业计划及其职业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的责任,通过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取向
择业观念在当代大学生择业中有着基础性及决定性作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寻找工作的前提,同时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能够反映出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主体性、时代性、层次性、选择性及区域性等特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贯穿,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又受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获得良好的职业就需要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对学者已有的研究观察能够发现,择业价值取向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持有的方法以及认识程度与心理倾向等方面进行的解释与描述。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影响因素
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个人心理所引起的功利性倾向、择业标准多元化以及择业观矛盾性逐渐突出,从社会发展、大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大学生择业观转变体现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旧的择业观基本崩溃,新的择业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这就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多变、复杂的特点。
2.1差异性
不同大学生的价值观衡量标准不同,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价值取向表现出多重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周边社会环境影响、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等均对大学生行为、思想转变等产生影响,而这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的重塑。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集体利益;而部分学生则充分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考虑收入、生活条件及福利条件等。
2.2择业心态更加平衡
大学生择业同时受到个人、家庭、群体、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及制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就业制度不断改变等导致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局势积极面对,学生愿意主动到农村、基层或者西部地区等接受学习及锻炼,在工作中能够在基层踏实工作,正确看待正确对待“择业、就业、创业”关系。
2.3选择多元化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择业理想亦受到较大的个体差异,如大学生多主张先就业再择业,他们认为毕业后短期内无需找到稳定工作,而是在职业流动中学会寻找发展、抓住机遇的契机。政府出台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部分大学生自主保护创业,并成为老板,完美结合个人才能、政策及社会资源等。
2.4择业认识片面性
就业政策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在面对人才时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这就导致人才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学生面对新形势能够用新的视角认识就业形势。然而部分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对自我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过客观评价,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方法;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向往所谓的热门工作,导致人才竞争扎堆;部分大学生未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社会就业政策、环境,对社会的了解较少,同时看法存在主观性等,导致其忽视社会供需平衡,最终导致职业选择失误。
3.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
3.1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水平不同,大学生择业观不同,研究发现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优越感较强,多比较自信,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意识及行为的独立性,导致其在工作选择中忽视自身本意,偏离自己意愿,导致其职业发展及选择受到制约,部分学生甚至反感及厌恶所选择职业。大学生择业时社会关系亦可引起不同,同时父母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念,一般而言,父母期望值越高,子女进修愿望越强。
3.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是的学生能够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较强,能够为社会、企业提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高校教育已不仅仅是传授与培养高深理念知识和文化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实践性与复杂技能性,同时高校更加注重高级人才培养向普通技能型劳动者扩展。高校学科的设置对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及未来职业发展亦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同,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亦不相同,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较高,则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较为科学完善。
3.3社会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投资主体、经济成分及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同时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导致新旧利益、新旧观念、新旧制度等撞击激烈,导致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到影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亦有着较大的关系,是大学生择业的导向。
参考文献:
[1]闫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2]张存库.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矛盾性及其背景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3]张颖.当前瑟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摘要】择业价值取向直接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进行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价值、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必然性,并针对大学生择业价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
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影响大学生个人,同时可对学校、家庭、社会及国家等产生较大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未来就业计划、择业计划及其职业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的责任,通过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取向
择业观念在当代大学生择业中有着基础性及决定性作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寻找工作的前提,同时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能够反映出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发展呈现出主体性、时代性、层次性、选择性及区域性等特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贯穿,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又受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获得良好的职业就需要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对学者已有的研究观察能够发现,择业价值取向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持有的方法以及认识程度与心理倾向等方面进行的解释与描述。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影响因素
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个人心理所引起的功利性倾向、择业标准多元化以及择业观矛盾性逐渐突出,从社会发展、大学生个人成长而言,大学生择业观转变体现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旧的择业观基本崩溃,新的择业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这就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多变、复杂的特点。
2.1差异性
不同大学生的价值观衡量标准不同,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价值取向表现出多重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周边社会环境影响、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等均对大学生行为、思想转变等产生影响,而这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的重塑。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及集体利益;而部分学生则充分考虑个人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考虑收入、生活条件及福利条件等。
2.2择业心态更加平衡
大学生择业同时受到个人、家庭、群体、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及制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就业制度不断改变等导致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局势积极面对,学生愿意主动到农村、基层或者西部地区等接受学习及锻炼,在工作中能够在基层踏实工作,正确看待正确对待“择业、就业、创业”关系。
2.3选择多元化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因此他们的择业理想亦受到较大的个体差异,如大学生多主张先就业再择业,他们认为毕业后短期内无需找到稳定工作,而是在职业流动中学会寻找发展、抓住机遇的契机。政府出台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部分大学生自主保护创业,并成为老板,完美结合个人才能、政策及社会资源等。
2.4择业认识片面性
就业政策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在面对人才时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这就导致人才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学生面对新形势能够用新的视角认识就业形势。然而部分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对自我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过客观评价,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方法;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向往所谓的热门工作,导致人才竞争扎堆;部分大学生未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社会就业政策、环境,对社会的了解较少,同时看法存在主观性等,导致其忽视社会供需平衡,最终导致职业选择失误。
3.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
3.1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水平不同,大学生择业观不同,研究发现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优越感较强,多比较自信,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意识及行为的独立性,导致其在工作选择中忽视自身本意,偏离自己意愿,导致其职业发展及选择受到制约,部分学生甚至反感及厌恶所选择职业。大学生择业时社会关系亦可引起不同,同时父母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念,一般而言,父母期望值越高,子女进修愿望越强。
3.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是的学生能够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较强,能够为社会、企业提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高校教育已不仅仅是传授与培养高深理念知识和文化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实践性与复杂技能性,同时高校更加注重高级人才培养向普通技能型劳动者扩展。高校学科的设置对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及未来职业发展亦有着较大的影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同,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亦不相同,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较高,则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较为科学完善。
3.3社会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投资主体、经济成分及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同时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导致新旧利益、新旧观念、新旧制度等撞击激烈,导致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到影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亦有着较大的关系,是大学生择业的导向。
参考文献:
[1]闫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 上一篇:社会实践的作用
- 下一篇: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