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实习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务实习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子政务施行后我国处所各级政府在信息管理中面临的上述矛盾问题的确会给其本身带来“阵痛”与“振荡”,可喜的是,这些问题的彼此冲突、互相作用以及逐步解决,非但不会阻碍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相反却可以引起政府管理的变革以及立异。也正因如斯,处所各级政府部门必需采用有力措施计划支配信息管理轨制建设的内容,以保障政府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安全运作.那末,电子政府需要哪些信息管理轨制呢?咱们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1,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轨制。
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为了保障它的安全性,政府应当对于国家使用的所有信息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履行兼顾计划、统_标准,以此束缚各级政府对于安全信息产品的选购以及使用,防止国家蒙受因投资挥霍以及标准不1致带来的损失,从本源上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其2,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轨制。
政府应答从事信息产品研发、出产、销售的企业签发不同安全等级的数码证书,以认证企业的身份及提供1个清晰及支撑电子交易进行的政策环境,保证信息安全产品的质量,保证其销售渠道的合法性以及可靠性,同时,也加大对于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完美产品质量,以保证国家信息产品的先进性、优质性以及安全性。
其3,信息管理轨制。
政府应当明确行政信息流程,科学、公道地规范信息管理程序,实现对于信息搜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过滤、信息传布、信息等的有效节制,即实现政府对于电子政府管理服务体系的全程管理以及干预,以减少没必要要的中间环节,简化行政程序,降低管理本钱,加快服务速度,提高效力,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固然,其中还可进﹁步详细地制订信息公然轨制以及信息监督、审核轨制。其中,信息公然轨制是要应用技术规则制约政府,使之通过正规渠道公然所有应公然的信息,保证使全社会能够同等、公平地同享政府资源,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监督、审核轨制是要政府树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于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监控,动态更新内容,规范电子政府运作,并对于有害信息进行及时过滤,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时效性、可控性以及可审核性。另外,还要对于政府的信息进行事先审核、事中跟踪监测、事后归档,以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完全性、可跟踪性以及责任追究。
其4,信息问题汇报轨制。
规定政府工作人员钻研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责任,使他们把电子政府运作中呈现的与信息系统安全以及保密相干的首要问题钻研汇总,及时上报并将分析结果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决策,采用应答措施,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决策效力,迅速排除了电子政府的安全隐患。
其5,信息人员培训轨制。
对于政府中使用、管理或者节制信息的相干人员进行按期的强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安全观念、科技素质以及实际能力,为电子政府的安全运作提供人员保障。
其6,信息安全轨制。
因为各机构的业务千差万别,不可能都采用千人一面的信息安全措施,所以,有必要规定1个“最低限度”请求,以保证行政管理轨制的严肃性以及统1性,保证最最少的信息安全。这样做的益处是能使整个信息安全措施统1规范,有益于监督检查以及贯彻落实。固然,“最低限度”请求允许各机构依据具体情况灵便地制订信息安全措施,因而,体现出必定的自由度以及灵便性,便于激起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以及踊跃性。另外,可以树立信息系统授权轨制,对于使用信息系统的相干人员进行严格的权限划分,规定系统在何种情况下由何人作重大修改或者变动,并规定这类权限的使用期限。这项轨制可把信息安全提高到系统整体管理的高度,可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可以树立电子政府服务保障轨制,设计出最佳的管理以及服务流程,树立1整套“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以确保电子政府的优质服务效果,规避网上管理的风险。还有“1把手”责任轨制,规定在信息安全方面每一个机构的“1把手”必需承当的主要领导责任,以保证在呈现安全问题时能够有人负责以及施行责任追究。
最后,电子政府组织轨制。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管理;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31-02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临,不仅颠覆了众多传统的行业,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及管理形式也悄然改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既兼具管理学科的性质,又涵盖数学、计算机、统计、经济等领域,多年来一直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努力。电子政务课程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含政府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两方面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完整,怎样重新设计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目标与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课程建立之初,便借鉴国外学者的教学经验,建立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1+1>2”的良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每所高校的教学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普遍存在现实应用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对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而基本的前提,便是正确认识电子政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1.对于学生的基本课程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了解未来中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探索中遵循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对实践活动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再者,熟练操作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明白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要求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熟悉电子政务的办公环境,紧跟政府的信息化更新速度,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从而胜任管理岗位。
2.对于教师的课程建设目标。从电子政务的设置目标入手,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思考和建设完整的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与时俱进,完善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详细讲解中国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对政务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撰写课程教研论文,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不满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使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迭代更新,完善整个试验平台的建设。
3.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电子政务无论是理念、技术、方式还是范围,都对社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将学术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城市数字化进程紧密结合。开发更加科学的实验课程和实践平台是顺应教育改革方向、满足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多层面、多环节的教学目的。利用仿真模拟训练,增强学生解决真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电子政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受各高校本身资源限制,差异较大。仍有部分高校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1.日常教学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电子政务,顾名思义包括管理学和电子技术两个大的方面。目前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校还是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仅把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专业素质的唯一标准,难免造成学生思想上对实践操作的忽视。另外,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本就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课堂照本宣科自然未能从社会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同学们不能直观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
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全国高校资源水平各异。有的高校能基本满足实践的基本需求,但还有的高校仍然处于办公自动化OA模块的原始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因远离实践而缺乏动手能力。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在政府业务部门办理事务的经验,也就无从理解政府如何透过电子政务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加不具备胜任实际生活中管理岗位的要求。
2.教学理念僵化封闭。电子政务的学科设立之初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应该扎根于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因为涉及范围广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较多,但不能因此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学缺乏讨论,老师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流程重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各个高校内部应该极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电子政务的模拟实践系统资源和功能都比较单一的情况。实验项目若在封闭的学科体系内运行,难以与社会真正接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电子政务课程改革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重整教学环节。电子政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功能作用、发展愿景、应用等。部分教材忽视了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时代背景的不断改变,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与理论相对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并不明确。再者,管理类学科的同学可能存在计算机方面知识欠缺的问题,不太容易上手,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就要加强交流,找到不足后要努力解决,提高师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同时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者政府职员来做报告,加强学生对电子政务应用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电子政务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实践教学也应该机动灵活,与时俱进。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多种授课形式。课堂应倾向于开放式、启发式、探索式,对学生重在引导而非灌输,对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实际水平去探索,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可以举办电子政务实务知识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针对社会热难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前沿发展,扩大知识面,引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深度挖掘社会现象。
3.完善平台建设,构建实践体系。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构建电子政务教学实践模拟平台,购买与之相应的教学软件,不断丰富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等,增加实践课比重。让学生在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中能够以公众、企业、政府职员等多重角度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增加对电子政务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和政府谋求合作,让教室和学生能实地了解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针对其细分的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下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等等,让学生真正理解政府业务流程管理和绩效改进的实际情况。
四、电子政务课程实践经验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基础的概念,但却难以有直观的切身感受。通过在高校建立的实验室或者认知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功能、作用和技术基础甚至设计理念,亲身体验以便于发现电子政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善。掌握好课程管理中技术操作和理论学习的比例关系,就要在教学环节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嵌入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
2.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标准。电子政务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提升其参与感。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类的技术性学科如何各占多大比重如何融合都尚未形成意见统一,这要求教学环节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并加以筛选,体现社会管理的深刻性。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可以更好地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瓶颈,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学科,强调系统化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缺乏规划和系统建设,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所谓“系统”更是指具有大局观,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应当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培养战略。
五、结语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的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政务通过打造模拟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完善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对电子政务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改革,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实验教学的改革,深入开展实践性课程的体验,更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其引导下主动参与对政府与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索,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电子政务涵盖学科广泛跨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规范带来较大难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务实的教学方式;而信息化的进程无疑要求高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更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缺乏实验的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都已被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学生群体正是对计算机和网络感兴趣的人群,那么,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章节的实验,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没有实验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这样,既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全面立体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2]。所谓的纸上谈兵大概就是这样的了。那么,如果只是书面的全程讲授,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了平面的、二维的理解,这就像早些年学生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只会做书面的题,口语应用十分吃力。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是穿插着科学的实验课程的。
2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缺乏实践的环节。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学正全面的诠释着这句真理。医科大学学习公共行政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培养方向是趋向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医院的行政科室的,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讲授,期末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无意中就进入了一个非良性的循环,既老师讲授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兴趣。同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考核方式单一,只是用试卷说明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学生就只为了如何应付考试去学习,不能全面、立体的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知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内容单一,以书本讲授为主,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只是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并未将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紧密结合。
3完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刻不容缓。建立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是符合培养自治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
3.1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讲授的授课方法,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最高[3]。每个章节在开始之前,用适合本章的案例引入,在了解案例之前,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是在章节开始之前所看的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不能系统的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但是,正是这样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遇到重点和难点再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让知识不断内化,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以医疗行政系统的案例为主,让学生在早期就能站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的行政科室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
3.2要将现代化的实验课带到教学中来
目前,卫生管理学院的实验室,针对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引入了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模拟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档案管理、公文传输、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审批系统、框架、招标采购平台、政府办公系统,以及政府信息门户等内容[4]。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通过模拟政府的以上办公内容,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用更立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但是,目前针对电子政务的实验课课程安排还是不够科学合理,课时数还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优化实验课的课程设计,并将实验课的实验设计的分数纳入到考核范围内。
3.3要把学生的课间实习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来
卫生管理学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结课后,都会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的范围包括各盟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这时的实习,正是考察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的最佳时期。通过实习,学生能够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在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确定了实习单位就不能更换,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卫生系统内各个相关领域的具体运行状态,那么学到的实践知识限于学生所实习的单位。如果能够将实习单位施行轮岗实习,既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将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单位或部门实习一段时间,那么,学生将会从更多的角度和方位成长。
4结语
篇4
所谓实验模拟教学指的是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应用技术措施,验证假说或者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受到“文科不需要实验室”这个理念的影响,高校公共管理这门学科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模拟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模拟教学是通过针对学生实施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原理的训练,通过论坛沟通、召开视频教学、在线业务处理、角色扮演等实践模式,让学生去接触公共管理运作的过程及规律,提升观察、研究以及解决实际情况的水平,提升学生应用公共管理基本措施与手段的技巧,提升学生正确处理公共事务的决策能力及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①高校应当尽早建设一个稳定的专业模拟实验场所;②高校应当依照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诉求,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共机构绩效评估、管理决策措施、社会调查手段、电子政务实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关于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等,切实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③高校应当构建一套综合型的实验课程管理体系,依靠实验室组织各个专业的教师与各个专业的教研室,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要求,通过开发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性实验课程,探索在公共管理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特点、规律和具体操作模式,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同时负责针对全部实验课程实施统一建设与管理,以此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的有序发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1)高校应当加强自身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通过组织案例搜集小组来负责社会中的实际调查工作,切实搞好学校所在地区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以此来保障自身公共管理案例的指导性、真实性、及时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这些案例更加贴合实际。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在国内整合公共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共享的业务案例库,构建一个各个研究机构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高校应当依照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对应的案例
而公共管理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要锁定好对应的教学目标,即综合考虑到教学内容与个案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在个案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国内外的社会情况,个案应当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从中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当中的焦点内容,这样的案例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展案例教学
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现场照片或者视频的案例,通过配上对应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来烘托出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案例情境的模拟,将自己当作参与者的心态来进行对应问题的讨论。比如,在进行行政伦理等内容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反腐视频或者警示视频来烘托课堂氛围,这样比简单地讲解案例更为直观、深刻。
3创造实践与实习的体系
实习属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各个高校应当切实加大自身公共管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社会中公共机构的运营情况。高校应当采用“请进来”与“走去出”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双循环”的教学模式。所谓“走出去”,指的是高校邀请当地社会中公共管理机构决策层到学校来开展讲座,积极征求他们对于学校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规格的意见,同时学校应当利用寒假与暑假阶段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到实际社会当中去调查形成对应的调查报告,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科技文化优势,弘扬科学精神,传播文明新风;所谓“走出去”,指的是公共管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进行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社会专题调研等相关活动,产生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社会案例”,一些拥有条件的高校则可以采取“挂职实习”的模式,依照实习机构岗位的相关需求,安排优秀的实习学生去担任当中科级以下的机构副职。如此,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实习机构的工作运行当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挂职实习”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符合实际、更为宽广的舞台,能够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全面检验并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公共管理水平。“挂职实习”的角色定位能够全方位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的锻炼,不仅能够增长自身的能力与见识,同时又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缺点,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提升学生行政职业水平的进程,能够为学生毕业以后提升求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挂职实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实际社会,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生活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学生难以接触到现实社会,往往对于自身的期望值非常高,对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过于理想化看待。而当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真正投入到社会以后,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反差,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挂职实习”也是广大学生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的求职择业当中,准确寻找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位置。
4总结
篇5
一、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需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从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来看,由于供需双方“电子商务”专业认识偏差所致,招聘企业很少在招聘岗位上明确写出“电子商务专业”这样的职位,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偏低。尽管很多企业工作岗位,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等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如人力资源市场紧缺营销类人才,绝大部分招聘企业会在岗位描述中列出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仅仅从名称上来看,“市场营销”毕业生比“电子商务”毕业生专业上更对口。但是“市场营销”同样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课程与核心课程,而且“电子商务”毕业生还具备利用电子化工具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网络零售、网络渠道营销、电子化国际贸易、电子化客户服务等额外的知识与技能,理应更具有竞争优势。正是这种对字眼理解上的差别,造成一些应届毕业生认为面试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学生的较低的就业率影响到招生人数。从我校近几年的招生人数看,前几年该专业每年都会突破招生计划,每年入学新生都有约200人,但这两年招生人数骤减,每年才60-70人左右。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设施不足
目前学校虽然已经建设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但是建设还较为滞后,软、硬件条件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师资力量较薄弱
我系在创办电子商务专业时,曾派老师出去进修。但由于经费紧张,最近几年教师进修较少。且大部分教师都属于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书,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完善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归属于贸经系,在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时,应充分整合我系的资源,发挥贸易经济类专业的优势。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时,不单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将精力放在网络商务活动方面,比如网上广告、网络服务、网络宣传、网络销售等。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完整的商务技能,包括采购、销售、物流管理、营销策划、合同签订、贷款支付、信息搜集整理等方面。在专业定位时应强调针对性和实战性,强调动手能力。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地区中小型企业数目已达10万家,他们多数是外向型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非常紧密,利用电子商务寻找商业机会、进行客户管理等活动非常普遍,这就要求实施人员除了懂电子商务外,还必须懂国贸业务、会英语。我们在考虑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时,可以瞄准这个市场进行延伸,整合我系已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和物流专业,把电子商务定位为商务型的。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不断出现,除了要不断瞄准科技前沿动态,更要把握国际国内贸易方式和理念的变化,进而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专业建设一成不变。
(二)合理规划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科院校的教育注重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按照“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培养思想,结合我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和电子商务专业实际岗位的需求,以及我校专业实际,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考虑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建议,也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及时充实和优化电子商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处于最新状态。
2006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时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应涵盖5门基础类核心课程、8门专业类核心课程、5门前沿类核心课程。基础类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原理、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网络经济学。8门专业类核心课程: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网络金融、电子商务实验和电子商务案例分析。5门前沿类核心课程:电子政务、现代服务/电子服务、项目策划与管理、网上创业、客户关系管理。
我系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和我系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实行模块化管理。
第二,合理分配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理论课教学以“必需、适度、够用”为原则,充分吸收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专业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着重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基本属于电子商务的运作基础平台,搭建构成电子商务运营的前期准备条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搭建电子商务运作平台,专业实训模块则是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构建这样的平台,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全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随需应变中成长,它不再仅是传统商务的网络化,开始向互联网的各个领域渗透,逐渐融合互联网的诸多元素,满足、引导、甚至创造用户需求。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阔前景,突显了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近几年以来,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智联招聘网站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从年初的27960个职位跃到了年中的45128个。从招聘的机构看,需要电子商务类人才的行业不仅限于专业的行业网站如阿里巴巴、当当网、卓越网等,传统行业如传媒、教育、旅游、金融、电信甚至制造等行业也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的大户。在电子商务应用突飞猛进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具体的需求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比如百度,招聘电子商务工程师、Web工程师,要求精通某种平台或者网站等WEB开发技术以外,还要求熟悉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及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内容系统的开发,懂得公司的经营流程和业务特点。这就需要技术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来胜任相应的岗位。
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电子商务能打破地域时空和国界的限制,帮助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而且IT采购的增长、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周围企业的示范带动都加快了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环境的理解。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少企业不可缺少的业务工具。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中既懂网络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非常稀缺,急需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来开展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
3.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体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和培训班。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的教学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这类人才应该能够将信息网络技术和商务理论的融合,应该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结合,能够对电子商务的某些问题和领域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4.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
近年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2年,我国电子政务指数指数为1.04,低于全球1.62的平均指数,处于低电子政务能力国家中的低端。2005年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为0.5078,全球排名第57位。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电子商务作为高等院校创办和开设的一个本科专业的国家。2001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了13个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开设了系列电子商务课程。时至今日,我国第一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已经毕业四五年的时间。由于院墙内的专业特色调整和教学改革创新与该专业人才的市场就业状况之间不协调,突显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人才总量充足,但是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超过百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目前的在读生超过了10万人次。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每年也输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目前的电子商务人才在总量上能满足社会需求,但是在质的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低端人才供过于求,而中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2.对复合型人才理解不一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和培训机构都知道要培养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简单的认为复合就是既懂“电子”又懂“商务”。复合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理解偏差,想让学生兼顾两方面,想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开设了大量的课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融通技术、商务、管理等方面并有所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3.优秀专业教师缺乏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目前的电子商务教师大多数是从计算机、营销、管理等专业毕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不够系统,缺乏电子商务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在讲授技术理论时得心应手,案例分析时倍感吃力。有的教师讲授商务理论时轻车熟路,课程实践却略显生疏。我们需要精通技术和精通商务,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电子商务专业教师。
4.缺少国际协作与交流
目前,各高等院校进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主要依赖自身的资源和国内资源,交流的范围主要限于国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电子商务教学成为可能且是必然的趋势。电子商务是一种全球化性质的贸易活动,各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高等院校利用网络或者出国考察,获取一些先进的国际教学经验,获取先进的电子商务知识、网络技术和管理理论。
三、建立创新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商务相比其他的传统学科专业而言,需要不断的学习、接受和消化新知识,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创新的作用,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自主和及时的掌握电子商务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创新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1.改变教育观念
电子商务是目前多数高等学校的新兴专业,在专业教育方面没有历史可以借鉴,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在该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经济变化迅速,技术变革日益突破,高等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也必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创新的思想融合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
2.完善电子商务教学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合理,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要合理设置课程,课程求精不求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利用教学网站实施网络教学。确保学生能掌握电子商务的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指课程的相关实践活动,加大对电子商务教学实习环境的投入,能够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中体验到商务运作过程,独立完成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比如,电子商务概论这一课程的实践目的就是能让学生用电子商务平台采购、询价、调研等;利用各类网站搜索相关信息,能写出好的策划方案;会用各种网络工具制定网络营销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管理等。
3.因地制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了很多电子商务人才,就业区域也集中在高校所在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培养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属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是外商集聚的投资区域,国际贸易活动频繁,因此专门开设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方向,让学生除了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之外,也熟练的掌握国际贸易知识,让学生能够用电子商务手段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地方”的宗旨来进行教育,培养学有所用的电子商务人才。
4.重视创业教育
网络经济中不乏年轻的成功创业者,例子举不胜举。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肤浅,以为只要有了创业资金,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商量商量就开始创业了,这样往往导致虎头蛇尾。我们除了正常的知识教育之外,还需增加学生的创业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业的含义,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设计创业模式,并付诸行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1)参加各种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电子商务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充实学生理论上的创业知识,可以事倍功半。(2)开设大学生创业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环境和机会。(3)网上创业,可以鼓励学生网上开店、网上加盟,进行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活动。
电子商务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我们需要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主导电子商务的快速、顺利的发展。这样,我们必须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让知识创新体系融合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里去,因地制宜培养人才,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并能熟练用之。
参考文献:
[1]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9
[2]宋文生: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5-03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绪刚.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葛秋萍.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5]赵宏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许吉.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杨述厚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篇8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 理念 体系 政府主导 课程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16-03
在中国“门前冷落车马稀”,难以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加坡办得风生水起,令笔者不禁思考其成功的秘诀――如何解读新加坡政府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付诸实现呢?带着这个心结,笔者开始了对新加坡职业教育政策的探究之旅。
一、新加坡工教院的发展之路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工教院),由新加坡政府全资资助,自1992年成立至今,已从一个基本的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技术教育机构,是新加坡唯一获得“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首所获得SQA奖(Singapore Quality Award,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在这个视人力为最重要资源的国度,工教院不仅为外企和本地企业培养了24万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也为更高级学府输送了不少优秀毕业生。SQA奖的殊荣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其极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课程模式的认可,也是ITE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新加坡参照德国教育体系,中学后教育分流为大学预科(即初级学院,为升入大学做准备)和职业教育(工教院、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2 年的工教院,类似于我国的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中学生(即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生),承担职前教育和延续教育培训任务;实行技术培训证书制,提供国家工教院证书(针对N水准的学生,即初中后 4 年)、高级工教院证书(针对O水准的学生,即初中后 5 年)、特级工教院证书(针对进修的在职学生)。学制3年的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类似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直接从中学招生或选拔工教院的优秀毕业生。
二、新加坡突出“重思考”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特色
新加坡工教院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教学理念,围绕职业训练提供高质量教学内容和高水平就业培训,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
(一)满足经济、学生需求的专业设置
ITE因地理位置而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分院,各分校有各自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灵活高效的运作体现了“一个工艺教育系统、三个分院”的新模式。分院皆具备工教院的核心课程,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各有偏向。专业设置及招生流程为:由经济发展局提供新加坡近期经济发展资讯,人力部制订劳动力需求计划,教育部完成专业及招生计划并向工教院下达。从招生、专业设置到就业整个阶段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按需办学、学生自由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程度的人力资源匹配,也保证了毕业生就业。
(二)市场导向的课程开发
新加坡政府在职教发展过程中非常看重社会合作及职教的规划与发展,力图通过加强社会与职教的合作达到职教的“精干、灵敏、高效”。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根据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来规划职业教育,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的信息沟通和传达渠道,及时动态地掌握工商业人力需求,并结合学术界的建议,拟出职教发展规划。专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在经济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规划做出相应调整。该委员会由教育部、经济发展委员会、贸易工业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新加坡人力发展与培训系统等计划的协调工作。通过定期和工商业和培训机构密切沟通,能准确预测社会劳动力供求数量、工业需要、离校生的数量。根据各方因素设定各职教机构未来的招生目标,并做出最为适当合理的规划。
为确保教学大纲符合各行业的标准和需要,工教院设立了各行业或职业群的学术顾问委员会(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s),委员会定期提供行业动态反馈信息,讨论科技发展趋势并给予专家指导建议,开会修订教学大纲。
(三)少教多学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终生教育政策
以基本的知识能力单元组合而成的ITE课程,共同构成了必要的知识能力框架,每个单元模块既独立又相互支持,却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便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上获得广阔的空间。这都得益于灵活、多次分流的新加坡职教体制与课程体系。
工教院的每类课程均由主修、选修和生活技巧三个单元组成,主修单元占主要部分(80%),生活技巧单元其次(占15%),选修单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占5%)。其中生活技巧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例如,职业发展规划、人际沟通技巧、辩证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客户服务技巧、体育与保健等。提倡“及时与适宜”的课程设置理念,文化基础课开得非常少,其中实践课占70%,理论课占30%。实践课的实训设施十分先进,绝大部分由政府投资购买,同时也接受企业捐赠。
他们提出“只要有一双思考的手,我们就能打造成功!”,体现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了ITE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与肯定,引导着学生用自己“会思考的手”去实践梦想。为满足不同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工教院推出了多种训练计划。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必须进行工厂实习,期间接触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和毕业后的实际岗位保持一致,以达到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的目的。
为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出台终生职教的政策。通过全面继续学习与培训的模式取代部分人集中有限时间学习与培训的模式,扩大了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受众范围,把职教作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切实可行的机制落实职教向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ITE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在2002年创立了基于资讯科技应用的网络教学方法,并自行开发了一套电子导师(e Tutor)学习系统,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学习教材及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和群组讨论等多种授课方式,例如,个案研究、小组讨论、问题探讨、资讯科技应用等。
(五)多层次沟通和转换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间建立了灵活的分流及转换机制,例如,学术方向和工艺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分流考试成绩横向转换,学术成绩不好的可转入工艺方向,工艺成绩好又可转入学术方向。两种方向的证书相互承认,如考取的二级技工证书等同于高中水平毕业,一级技工证书等同于大学水平毕业。同时各学习阶段的证书之间紧密衔接,如若考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就可参加对应专业的大学水平的招考和学习;学业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优秀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可升入大学。如ITE的一名讲师叫曾文皆,“他在中三时因逃学被令退学,因此没有信心去考‘O’水准。转到工教院读书,这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后来到义安理工学院求学,然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考获工程学位,过后在帝国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现在,他在麦波申工教院教书。”他被认为是许多新加坡年轻人的榜样。这充分体现了新加坡多层次沟通和转换的职业教育体系的优越性。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中职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务实职教观念
相对大学教育,从所投入的时间、金钱和回报来看,工教院务实的教学对学生和企业来说更加实用,学生在择业时反而更容易得到雇主的青睐。因此工教院的教学对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对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有明显的吸引力,降低了国家的教育成本。如果进入大学的人太多,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学校降低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成本,也将违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本意。新加坡教育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2009年说:“2008年下半年,市场虽已普遍不景气,工艺教育局毕业生就业率却达90%,起薪也比前一年高。”面对我国学生、家长普遍要求子女考大学、企业找不到高级技术工人、中职毕业生眼高手低导致就业无门的矛盾现状,我们应该树立务实职教观念,打破门户之见,改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
(二)完善多层次沟通与衔接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高之间沟通仍不够顺畅,学生进了这所学校就很难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学生若要提高学历层次,将不得不参加相应的入学考试,报名、考试及转学等手续繁杂。由于学校之间的成绩不相互承认,学生还要重复学习课程,造成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不利于吸引优秀生和职教的发展。建议借鉴新加坡多层次和各类型教育间沟通和转换的经验,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证书考试认证或课程学业成绩认证体系,各高职、中职、普高之间能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学习和深造,从而实现就业、创业、深造的自由转换,为个体谋求更大发展的机遇。
(三)加强政府的协调指导职能
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国家战略,由政府统一管理,在人力、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近几年我国职教受国家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但因受机制制约,改革之路仍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多头管理,职前学历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负责,各级职业技能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证出多门,导致课程标准难以科学统一及实施效率低的局面。另一方面,职教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较弱,职校的开设和招生没有统一规划,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开办什么专业,于是就产生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五花八门、培养的毕业生与岗位需求脱节、市场需求的新专业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形成自主发展、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统筹各级各类职教和培训管理和监督专项经费;有关部门主动向职校提供最新的信息服务,帮助各职校有侧重点地设置专业和招生目标,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提高职校教育效率。
(四)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
鉴于我国现有国情,要解决职教实践教学落后的问题,除了国家投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优化教育环境,引导公众关注,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及相关人员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整体推进的方式促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而企业的广泛参与则是课改的重要保障。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职业培训应与职业情景相关,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因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积极推进校企联合,职校学生到企业实习,解决企业人力短缺和后期人才培养问题;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逼真工作情景的学习场所,同时减轻学校购置教学设备的成本负担。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到职校兼任教师,可提升学校务实作风,学校派驻老师到企业兼职,可提升企业的理论指导生产能力。校企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可有效保障中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效。
(五)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职教人才水平密不可分,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关键是教师。ITE极其重视教师的企业经验,专业教师中有80%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专业教师队伍自然就是“双师型”的,且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教院设有工程项目中心,常年引进各种项目供师生开发,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项目开发,专业教师始终跟踪最先进的技术、使用最先进的软硬件工具、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动态。
教师成长为具备“教书育人”和“指导专业实践、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双师型”,学生成材才有更大的可能。我国大多数专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职教,过于注重教育的学术性,现场教学与实训指导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虽然各职校加大了引进行业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力度,但其教书育人的方法、能力及获取教师资格仍需要培养周期。
首先,学校应加强“双师型”建设顶层设计,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和安排培训及企业挂职锻炼等任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评价和激励体系;其次,开展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最后,加强校、企、政多方联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企业合力引导优秀技术人员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职业师资培训基地,为职校培养双师拓宽渠道,以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近十余年,我国从西方不断引入各种职业教育模式,并综合地方和学校特色而设置课程模式。中国与新加坡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正在经历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新加坡所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相似,因此,借鉴新加坡的职教发展经验,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特色紧密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香柳.新加坡工教院:企业的亲密伙伴[J].教育与职业,2010(4)
[3]王慧容.工教院学生将可预读工院课程[N].联合早报,2005.2.3
[4]李显龙.李显龙总理2005年国庆群众大会演讲词[N].联合早报,2005.8.22
[5]林慧慧.李总理:工教院能通往成功之路[N].联合早报,2006.3月25
[6]潘星华.市场虽然不景气工教院毕业生就业率达九成[N].联合早报,2009.6.17
[7]川陵.新加坡大学生为何这么少?[J].中国经济周刊,2008(11)
[8]张为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2(7)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各个先修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检验。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实际能力。毕业设计环节还全面检验了学生在大学4年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实际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毕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选题问题
1.题目太大
有些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理解不透,喜欢选择“某某出版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某某印刷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这样的大题目。对这样的大题目,本科生往往只能进行一些粗浅的系统分析;然后画出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提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并简单地描述一下各个主要功能模块;最后用开发工具开发一两个简单的功能模块,模拟演示一下增、删、改等简单的功能。有些学生在答辩时甚至还不明白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2.设计类题目过多,且缺乏新意
北京印刷学院信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主要是在印刷厂和出版社,所以学生在选题时,一般是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设计和开发某一系统,如出版社的发行系统,出版社和印刷厂的库存系统等。因此,这类毕业设计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只是换个单位名称而已。虽然在研究型选题中,有关物流、电子商务等的选题也有所涉及,但学生无法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只是泛泛而谈,提不出自己的见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几乎都是在做一些杂事,如打字、跑腿、接电话等,很难参与企业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所以很少有机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更难以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因此,在“出版社ER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这样的题目中,学生只能是泛泛而谈,很难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二)内容问题
1.思路不清晰
纵观信管专业部分学生的论文,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思路不清。例如,在撰写开题报告中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及现状”时,学生只是把指导老师给他的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或一些相关文献中的类似部分稍加改动后抄上去,而缺乏针对本课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内容。所以几乎所有论文的这部分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如开发系统的可行性分析这部分,绝大部分学生是参考别人的。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不理解所参考的内容。
2.套用固定模式
系统开发类题目的论文,其写作模式一般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等内容。学生通常只要参考往届同学的论文或参考文献,照搬即可。例如,数据字典这部分,有些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数据字典,只是看别人的论文中有,于是自己也就照搬。再如,在数据库设计这部分,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写哪些内容,前2年甚至出现过画E-R图的低级错误。
(三)成绩评定问题
仔细分析近几年信管专业的毕业论文,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有些论文,指导老师给的成绩是“优”,而评阅老师给的成绩却只是“及格”,甚至于“不及格”。这主要是因为指导老师担心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偏低或答辩通不过,所以在自己所能控制的分值上提高一些。可见,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以提高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质量下滑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下滑趋势,这既包括内容质量的滑坡,也包括格式要求的放松。通常,论文完成后,学生应按照规范要求打印装订好,然后上交给评阅老师评阅。但是,近年来有近30%的学生论文被评阅老师退回重改,或在答辩时发现问题退回学生重改。
二、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控制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关键。因此,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的实践,就加强以下几个重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提出一些建议。
(一)毕业设计的前期阶段
1.提前准备
鼓励学生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建议在大三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有关毕业设计的知识,让一部分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开始有目的地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研究打下基础。这样不仅能够使毕业设计研究更加深入,也能有效地减少第8学期学生寻求就业单位与完成毕业设计的冲突。例如,2006届的刘鹏同学在第6学期上专业课时开始参与其指导老师的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秀。
2.提前分派指导老师
通常信管专业学生在第6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为期2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然后到二级学院统一安排的出版印刷企业或学生自主联系的企业进行10周的生产岗位实习。因此,建议在第6学期考试前为学生指派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然后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把实习与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习。这样,实习后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变被动为主动。
3.加强综合训练
生产岗位实习以后,学生要回到学校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分为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企业信息管理方向的综合训练,主要通过管理系统的模拟和仿真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系统的水平。电子商务方向的综合训练,主要通过电子商务系统的模拟、网站建设和规划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电子商务实务和网站规划的水平。因此,建议在综合训练中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基本要求、设计方法、评定标准及相关工具的使用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4.拓宽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
信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出版印刷行业。而且,由于信管专业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所以对于一些不擅长使用开发工具的学生来说,可以做基础研究型的毕业论文。因此,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3)管理信息的预测、决 策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4)管理系统的建模、仿真、优化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5)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改进;(6)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7)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等等。
5.严把选题关,做好开题报告工作
在选题方面,要求指导老师一定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对学生自选的题目,更要进行认真审核。同时,要求学生树立“小题目,深研究”的观点,尽量选择以系统开发或方法研究为主的题目,或者选择来自企业实际且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比较容易控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对基础研究型的选题,应要求学生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在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开题报告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师通过开题答辩小组的集体商议,明确每个选题的可行性,严把选题关;学生通过听取各方的意见,明确研究思路,完善毕业设计的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时,指导教师通过开题答辩,可以了解学生对选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选题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实现毕业设计的目标等。可见,开题答辩是对学生选题的进一步审核,强化了毕业设计的前期管理,加速了学生角色的转变。
(二)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
1.加强指导教师的监管
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水平,就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和配套制度。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毕业设计档案,翔实地记录导师在各个阶段对每个学生的检查、辅导情况,以及针对学生各阶段的实际表现做出的成绩评定;(2)要求导师每周都要与学生见面,在研究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与交流,并把这一过程记入档案;(3)每年都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指导情况对指导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指导不认真或不太投入的老师,在下一年度不分配或少分配学生。
2.加强中期检查的管理
中期检查原则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到场,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必须经二级学院批准。通过中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扫清障碍,以利于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3.加强更改题目的管理
开题报告上交后一般不允许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题目,如果需要更改,必须经教研室签字、二级学院教学院长批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督促指导老师和学生把前期的选题工作做实、做好。
(三)毕业设计的后期阶段
1.加强规范管理
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定稿的时间和打印装订的要求;并且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的程序和要求,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提交打印装订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取消其答辩资格。
2.加强学术研究教育
在学生交初稿的前2周,学校要通过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写好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做学术研究,并提高学术道德水准。
3.实行一票否决制管理
信管专业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应由指导老师给出的成绩、评阅老师给出的成绩、答辩成绩3项构成;并实行一票否决制管理,只要前2项中有l项不及格,就取消学生的答辩资格。
另外,针对现在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建议学校实行毕业设计盲审制度,即从每班随机抽取2-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隐去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姓名,送外校专业老师评审。如果外校评阅老师认为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这一管理办法将会促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严格后期的质量控制
首先,指导老师要把关毕业设计的内容质量,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然后再分派给评阅老师评阅。其次,学院应指定一个熟悉论文格式要求的老师专门负责查阅所有学生的论文,把格式不合格的论文筛选出来,退回学生修改、补充。
5.实行复议制
当指导老师给出的成绩、评阅老师给出的成绩和答辩成绩之间出现2个以上(含2个)级别差异的情况时,毕业设计的评审要进入复议程序。例如,指导老师给出的成绩是“优”,而评阅老师所给的成绩是“及格”,这时就需要对论文进行重新评议,以保证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篇10
在大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两大基本形式”[1],前者注重理论知识导向,后者则强调应用能力导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在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作为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更是至关重要。
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及其实践教学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位处江苏省苏北地区,是一所于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独立学院。自建校以来,该校始终坚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先后获“全国先进独立学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荣誉称号。行政管理专业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31个本科专业之一,有近200名学生。从专业发展看,我国本科行政管理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方才兴起,专业起步较晚。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根据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从专业开设伊始就明确了培养目标,即立足于地方,面向党政基层组织、对口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培养既具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实践教学在该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地位由此愈发凸显。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加强专业实验课教学。学校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情景模拟、数据分析、集体讨论交流。可开展的实验课教学形式主要包括:管理学拓展训练、行政管理角色扮演、公务员模拟面试、模拟听证、管理心理学心理测评、公共关系CIS设计、法庭旁听(行政法)、管理信息系统上机操作、电子政务实践、社会调查分析等。其二,建立校社合作基地,推进校社合作,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目前,该专业与社会相关单位相继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每年定期派遣毕业生前往实习。
二、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四大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开展实践教学涉及到认知问题,而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与部分专业教育者和管理者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有关。一方面,一些专业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一直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同构关系,即“在共时性表现为‘互释’和‘互融’,在历时性表现为‘互动’、‘互补’和‘同步’”[2]。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教学,反而也会影响理论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虽然也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未能认清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必要性,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检查,而仅仅将实践教学视为一项教学任务、指标,从而被动僵化地落实,最终结果往往是实践教学出现形式化倾向,达不到应有效果。
(二)规划困境: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科学
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要做好先期的科学论证和精心设计。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科学的问题客观存在。首先,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够。从学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来看,其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或者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限补充,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其次,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度。本科专业教育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侧重点和子目标也有相应的不同。现实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在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实践教学安排大同小异,大四的实践教学安排也仅仅是多了一项毕业实习。可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并未能充分遵循专业教育的阶段演进规律,不能根据每个阶段的专业教育目标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实践教学不能完全和阶段能力培养同步。
(三)保障困境: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的持续有效开展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加以保障。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一方面,囿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思维观念,部分管理者忽视了对教学经费、教学基地、教学平台、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学校财政开支显示,近3年共划拨7.36万元专项经费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每年人均仅100余元,投入上的不足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这种现象在各高校中均很常见,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高校扩招,而师资、实习场地、经费没有得到足够保障,对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冲击较大,实践教学虚化,出现了‘放羊式’、‘赶鸭式’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3]
(四)管理困境: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
实践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前期的投入和建设,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科学管理能够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导致实践教学管理随意性、盲目性大;实践教学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是让教师自行其是,专业的实践管理人员匮乏、专门化的管理措施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包含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考核在内的全流程机制安排,导致出现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职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上的探索,既有可吸取的经验,也有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针对当前应用型大学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改进。
(一)提高认识,重视实践教学
理念和认知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两大基本形式,两者之间不存在孰轻孰重、相互割裂的情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存在轻视甚至是误读的情况,是导致实践教学比重低、流于形式化的直接原因。因而,当务之急是应用型大学的专业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二)优化设计,科学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并结合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论证和设计。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应是学程分段、分类分层,拓宽口径、强化能力。也就是说,根据专业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学程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专业认知实践,主要通过现场观摩、社会调研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体验,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程第二阶段(大学二、三年级)是专项专业课程实践,主要是通过与各专业理论课程配套的校内外实践环节来完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程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是综合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毕业实习是集中的、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战锻炼,通常应尽量与今后职业选择挂钩,也是为学生求职就业服务。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则是综合检验学生专业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
(三)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保障应用型大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充足的人、财、物等基础条件。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因而要求其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践基地、合作单位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从外部聘请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充实实践教师队伍。其次,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应遵循学校财政下拨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针,确保专业实践教学投入充足,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最后,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顺利且有效开展的重要平台,专业建设中要做到优化校内实践基地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切实满足实践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