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的价值

篇1

田涛:近年来,户外新媒体尤其是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速度很快,许多广告主或4A公司都在全年媒介计划中把公交移动电视纳入了重要一项。但与传统媒体相比,户外新媒体在效果评估方面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到达率测评标准。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告主的权益,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决定由我们CCTV移动传媒牵头,率先发起公交移动电视领域收视率评估体系的构建,真正实现公交移动电视各项数据测评指标的科学量化。这既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传媒行业负责的行为,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积极倡导整个户外新媒体行业标准化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

《成功营销》:通过这个体系的建设,您认为,CCTV移动传媒将获得什么收益?

田涛:我们能够向客户证明两个事实:一是公交移动电视,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主流媒体传播平台;二是CCTV移动传媒,是真正实现客户品牌传播价值的梦幻平台。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在体系建设之前,我们可能拿不到更好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但经过与CTR、华视传媒的合作后,我们的观点能够得到数据的有效支持。我们的客户,能够真正感受到CCTV的品牌力量所带给他们的核心传播价值,能真正发现CCTV的一次有效到达与其他电视台一次有效到达的差距在哪里。

此外,在为客户开发媒介资源产品的时候,能够有科学的参照做指导,更有利于发挥我们对节目内容和广告资源开发灵活性的特点,为客户创造出更适销对路的产品类型。

《成功营销》:这套体系建立后,对移动电视媒体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田涛:首先,这套评估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公交移动电视领域效果评估困难的问题,使广告主在选择投放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时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使得媒介计划制定更加规范。

其次,这套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解决了长期以来许多广告主对于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到达效果的疑虑。从今往后,投放公交移动电视,与投放中央电视台广告一样可测量,这无疑会大大增强他们选择公交移动电视的信心。

再次,我们希望以此作为契机,让公交移动电视真正成为一个主流的媒体传播平台。在城市中平均有70%的人群主要乘坐公交车出行,这是一个庞大的移动市场,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成功营销》:目前,这个项目的进度如何,你们是如何确保这套体系能够顺利完成的?

田涛:这个项目分为前期基础研究、日记留置和事后短问卷访问三个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预计到今年7月底,能公布第一期的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基础数据。计划到今年12月,完整的效果评估体系能够正式出炉。届时,我们将对外公布整个评估体系的细节内容。

为了确保这个项目的顺利进展,我们专门成立了“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效果评估体系专项研究小组”,由CTR、CCTV移动传媒、华视传媒三方人员共同构成。CTR主要负责整个评估体系的环节设计和实施,CCTV移动传媒与华视传媒主要提供评估指标的参数构成。

《成功营销》:对于建立一个评估体系您是怎样看的?它能为客户带来哪些价值体现?

田涛:目前,广告主在制定媒介计划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什么样的媒体组合才是最有效,最合理?哪些媒体适合我的消费者?在这个媒体上,合理的投放量是多少?未来的媒介计划如何制定?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通过这个评估体系的建立,我们的客户在选择投放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时会更有方向性,在广告投放周期、范围、时段、内容,以及目标人群的选择等指标上都能用有效的数据体现出来,在为客户量身制定媒介合作计划时,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省略

订阅《V-MARKETING成功营销》杂志请点击省略/dingyue

篇2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价值;思考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趣味性等五要素。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着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着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杭州:1995年第167页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138页

篇3

据新浪网报道:“ (2007年)12月10日,分众传媒对外宣称,将以1.684亿美金收购竞争对手玺诚所有股权,此外还将有条件向玺诚支付价值1.816亿美金股票,预计收购价格超过3亿美金。按照交易当日分众传媒美国存托凭证53.42美元的定价计算,玺诚将获得近3400万股分众传媒股票。”①

只要有竞争,就会存在竞争对手。对于国内最大的户外媒体广告市场领导者分众传媒来说,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玺诚是其在卖场广告领域最大竞争对手。此次并购玺诚后,国内卖场广告的市场格局将彻底发生变化。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表示,合并以后,分众将占据卖场广告98%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领域从此再无竞争对手。

我们可以看到,分众传媒两年来的几次并购都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并购,分众要么巩固了原先市场的领导地位,要么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已经逐渐形成包括商业楼宇联播网、卖场终端联播网、公寓电梯平面媒体网络为主的数字户外媒体广告群,以好耶为主的七八家互联网广告公司组成的互联网广告群,以及分众无线为主的无线广告群。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市场充分的肯定,为他们自身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成长点。

所谓媒体的整合营销,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媒体之间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长期合作安排。这不仅仅只是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一种强制性强势收购,而应该是在基于双方的实力的了解之上的合作,以抵抗更大的外部竞争。合并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的资源体现出更好的价值,使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应用。

媒体并购从狭义上讲是指:“一媒体欲将另一正在营运中的媒体纳入其集团中或一媒体借兼并其他媒体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进入其他行业的成长方式。”②

通过合理的并购,媒体以整合结束白热化的竞争,对于处于强势的一方,扩大了自身的实力,对于处于弱势的一方,则规避了不必要的市场风险。故而,当双方的竞争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会采取并购整合的措施来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

而对于分众传媒这样致力于各种新媒体发展的公司来说,并购又存在其特殊的模式和意义。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事物,类似于分众这样的新媒体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且多为风险投资机构推动,因此他们借助资本市场有先发优势。相比之下,传统产业的并购往往容易遇到地域、文化或者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整合的协同效应不高,而新媒体由于被并购对象与并购者面临同样的客户,业务模式相似,并购主体的标准的财务、法律系统可以直接进行嫁接,因此整合难度较小。另外,新媒体产业并购的目标也相对集中。这些都大大加强了新媒体并购的优势。

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良性的整合并没有拖累分众整体的发展,反而使得双方从长期的紧张竞争中走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的整体战略与发展策略。

故而,笔者认为新媒体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有以下几点作用: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二,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传统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改进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第三,有助于更好地开拓市场,使曾经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并且可以有助于他们迅速适应当地环境、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争取规模经济,通过扩大传媒市场规模以充分发掘规模经济的潜力,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获得更大收益的目的。

第五,有助于遏制非理性的上升,减免价格战,防止恶性竞争,从而使商家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其社会价值。即“整合传播的好处是,可以使得整个公司群策群力、有效率地回应消费者的需要。”③

第六,对于新媒体企业来说,也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化解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

第七,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传媒竞争。中国的传媒业在总体上逐步走向对外开放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整合并购可以提高媒体做大做好的几率,抵御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

在看到成功的时候,也要注意世界上许多媒体并购案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并购事件。由于经营理念、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协调,在合并之后出现了巨大的磨合困难,导致了企业利益的直接下滑和亏损。

“必须解决下列三个组织上的基本议题,才能有效进行整合营销传播:(1)营销规划系统和基本的营销思考;(2)组织结构;(3)能力和控制。”④ 所以,有意愿进行整合的企业,首先要对双方的核心能力作仔细地辨识,并且进行恰当的战略规划。要有明晰的工作日程规划,采取好的整合方法;其次,要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扩散,降低总成本;再次,要防止行业垄断,提倡公平竞争;第四,要设定好一个良好的并购机构。双方对于整合的动机、速度、规模、并购后的目标和位置要达成共识;最后,在并购之后,对双方的企业文化理念、经营策略都要进行很好地融合。要采取多元化的整合,使得企业涉足多个市场领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键不在于是否整合,而在于是否进行着良性整合。分众传媒由于较好运用了整合营销的概念,作出了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悖但却合乎逻辑的新的运营方式,最终将其媒体传播的网络,植入了目标受众的群体之中,也就是说,在当今形式朝夕剧变的情况下,它取得了灿烂的辉煌。

正如江南春所列出的三个并购标准:“第一,也是核心标准,这个并购可以对股东创造价值的,是增值的,而不是稀释的;第二,是符合我们的两大战略,更广泛战略、更深入细分;第三,是符合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的,也就是我常常说的四大原则――能通过高科技手段使媒体的表现力和打动力得到巨大的提升,是分众化的,是创造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的,能达到强制性收视的。”⑤

中国的新媒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传媒产业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运作下,采取并购方式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种方法。新媒体并购的速度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并购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并购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采取更好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良性并购,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从而使新媒体可以不断深化竞争,实现并购双方的双赢结果,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体现其价值,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索的。

注释:

①黄婕:

②赵曙光,耿强:《网络媒体经营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64页

③④舒尔茨等:《整合营销传播:谋霸21世纪市场竞争优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篇4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新闻价值;媒介融合

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所谓微博,也称即时博客,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AP、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并即时分享信息。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传播密度紧、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裂变传播。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早在2006年3月,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最先推出了Twitter,它一经推出就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Twitter在牛津字典里的意思是“激动地或紧张地唧唧喳喳地说话”。口语化的说法就是“唠叨”或“碎碎念”。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迅速影响到国内。校内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就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在2007年5月在国内创建了饭否网,借鉴了Twitter的运作模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为广大网民提供类似于Twitter这种网络产品的微型博客服务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IM软件(包括QQ、MSN、Google Talk)和上百种API应用在自己的饭否页面上消息(限定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用户间通过互相关注、私信、或@对话等方式互动。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新浪微博一经推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微博,比如垂直门户微博、电子商务微博、独立微博客、综合门户网站微博、SNS微博等博客网站也应运而生,就连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和电信运营商也分别在各类电视节目和短信服务平台中开辟了微博服务通道。由于博客这个新媒体所具有的快速高效的传播特点,使我国现有的传统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但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体加入了微博这支强心剂,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目前,微博网站还在成长和扩张之中,将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微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互联网实验室认为,我国微博将向工具化、细分化、移动化和开放化等方向发展。以微博的发展情况来看,微博的私人化、个性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便捷性、原创性、即时性的特点更突出。与社交网站相比,微博更像是新闻媒体。

微博的媒体特征分析

微博具有自媒体特性。自媒体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有别,它是由普通百姓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把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理念。微博的自媒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平民化、个性化、圈群化、自主传播、即时分享的特性上。

第一,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互动交流、内容共享,同时可以提供“最新资讯”的信息个性化服务,也基本满足了人们媒体个性化的需求。微博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来简短、快捷的即时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和传播的速度加快。

第二,微博的带有自媒体的性质。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随时记录自己的心情、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及时信息的交流平台,除了自身信息以外,还会转发和评论他人的信息。在内容的选择上,用户倾向于关注即时信息、热门信息,并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实际上形成了以微博用户为中心的自媒体。微博的自媒体性使得其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具备便利性。突发事件由于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备受人们关注,而且在短时间内准确消息无法快速传播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大量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所以微博既是突发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绝佳工具,同时又因其公开性,又是辟谣的好平台。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新媒体时代

[作者简介]曾绍军(1980-),男,湖南武冈人,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94)赵万钟(1982-),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8-02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媒体形态,或者说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内地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人,网民增长规模趋缓,但微博用户数量增幅达208.9%,从2010年底6311万爆发增长至1.95亿,成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网络、手机、电视、微博的迅猛发展,无疑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者新媒体技术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发深入的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新媒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面对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既极大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求解欲望,同时也让大部分同学无所适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1.大学生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个人主义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2.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交错。

3.大学生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和即时的特点,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盲目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理应以为社会作贡献为荣,价值选择表现出典型的理想主义倾向。但如今大学生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主导性被削弱了。不少大学生把挣大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们普遍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式”转变,传播内容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三大因素。

1.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既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主要有快捷性、大众性、互动性、多元性四大特征。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大众性无限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世界,使“鼠标一点知窗外事,足不出户听世界音”成为常态,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把握客观世界、增长社会知识的能力;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融合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打破了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界限,使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乐于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表达对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向往;此外,新媒体不断地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信息、观点都是多维和变化的,大学生在理解事物时需要更加多维化和主动化。在这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选择、、传递信息,从信息消费者到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这一过程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只要鼠标一点,人们就可以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相对封闭、易于国家监管的界限,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各国传播,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经常利用其先进的设备、雄厚的资金、娴熟的传播技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价值观“革命”。与此同时,新媒体文化的日益大众化趋势,一种低俗、平庸、易于即时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一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消遣欲望,极力倡导享乐主义。在这样一种浮躁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误导。

3.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新传媒最显著的形式是“拟态环境”,网络下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隔断了大学生与现实外界的交流,价值体系难以很好构建。美国的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由于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和图文并茂的资料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与人沟通交流,游戏娱乐,发泄不满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甚至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造成性格孤僻、情绪消沉,最后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对策探究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正因为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并限制和消除新媒体的负面效应,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1.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正确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改进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价值观的诱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日常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外,还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网络、手机、博客等为新的教育手段,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拓展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新型教育工具,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观教育。

2.多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海洋,如何识别、利用媒介信息成为社会公民必备的社会素养,作为新媒体最大受众的当代大学生更需要这种媒介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创办社团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电子商务比赛、网络信息化社团活动月、网络创意大赛、手机短信设计大赛等活动,打造广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积极倡导“健康上网”“正确使用媒体”观念,加强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3.构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对象、方法、环境和内容的新变化,亟待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熟悉高校教育规律、新媒体技术特点和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善于利用媒体资源和优势及时解决大学生现实困难的新型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可以由高校专业教师、辅导员担任,也可以吸纳、培养一些学生骨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以增强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先进、和谐的媒体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障。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日常工作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凯锋.21世纪初青年价值观预测[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4]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5]杨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我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6).

篇6

一、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网络呈现出即时性、广域性、虚拟性以及新颖性特征。这些特点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发展。育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的积极渗透、应用以及推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自主选择性增强现代传媒在我国高校中被普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了其知识面,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参加传媒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现代媒介进行选择性使用,由于活动的自主性比较强,这样就有利于大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心情,消除心理疲劳。与此同时,由于现代传媒的信息海量,内容丰富,分类颇细,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特长、兴趣的发挥,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愉悦,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2互动性提升包容力大学生群体在现代传媒环境中,能够对信息进行网络化互动。这些个体之间的深度互动活动,往往是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系别之间的互动,由于年级、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在通过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时,能够形成互相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密切关系。并且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很多学生在信息交流中形成朋友或前辈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彼此形成包容、互动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主体性得以强化大学生是现代传媒接触频率最多的人群。作为现代传媒的主人,他们以自觉、自愿的态度参加,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己事情自己做主的快乐,在对这种角色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在现代传媒时代,大学生不仅要积极动手、动脑,并且还要把自身与设计进行紧密结合,感受失败与成功所带来的体验。现代传媒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获得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样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使用和驾驭现代传媒。除此之外,高校要对大众传媒进行利用,并且要把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教育渠道与认知载体,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更好地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

二、如何让现代传媒渗透健康教育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日趋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内不仅可以获得文化知识,业余生活也非常活跃。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使其充分渗透到健康教育之中,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导致每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呈现出不同特点,性格内向的大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甚至在活动中敷衍了事。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对此进行关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利用现代传媒的虚拟性参加文体活动,并且大胆地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比如,学校可以现代传媒作为主要载体,开展饶有兴味的大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的优势发挥给予支撑,从而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良好的心理优势与自信心。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高校开展各种类型的竞技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2竞争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树立学生无坚不摧的精神。电子竞技活动通过对比赛的组织与比赛的讲评,能够使胜利者树立起敢于拼搏的信心。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电子竞技活动一般都具有群众性、协同性以及交往性,在对活动进行参与的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斗志。

篇7

纽约时报近日了一份极长的(96页)报告,取名虽为“创新报告”,但其实是一个反思报告。反思的大背景是这样的:过去一个财年第四季度中的净利指标有63%的大幅下降,只有6560万美元,而上一财年同期这个数字是1.781亿美元。

从纽约时报开始搞收费墙起,我一向的观点就是悲观性质的。倒不是说没人会付费,而是说这个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这样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的要求是持续增长,但收费墙模式做上个两三年,就很难再形成多大的增长。除非纽约时报最后退市,走小而美道路,但凡要待在公开市场上,收费墙是很难持久的。

纽约时报虽然进行了长达近百页的反思,但在红杉资本主席Michael Moritz眼里,依然反思得不够到位。在其Linkedin账号上,主席先生很不客气地这样写道:

《纽约时报》刊头的32人中(高层人士名单),没有一个人的头衔中含有“软件”、“工程”、“设计”或“技术”这样的词。而最能说明问题的则是,在这份97页的报告中,“软件”这个词没有在报告正文中出现过一次;而且一直到63页,才首次出现了“代码”这个词。此外,它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感觉,该报告的撰写人无法鼓起勇气,把对受众的称呼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可能是怕报社一些学究担心那会被人误会为“成瘾药物用户”。

事实上,纽约时报是一个很以内容为本的媒体,这个想法粗粗一看的确没错,媒体怎么能不以内容为本呢?但其实还是很有些微妙的变化。究竟是制造内容就是目的呢,还是制造内容只是一个手段?纽约时报很显然就是前者。它一门心思生产内容,然后就觉得,只要内容足够好,无论是直接收费阅读,还是间接广告收入,便会纷至沓来。殊不知,不进行运营的内容价值很低,那种做好内容坐等收钱的百年媒体模式,已经走到了崩溃的时刻。

赫芬顿邮报:靠规模变现,算不上“内容经营”的优秀者

纽约时报是一条PGC(专业生产内容)的路线,走的是“精英范儿”,而一家原生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则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的路线,走的是“众包范儿”。众包大幅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也大幅提高了内容供应量。这个网络媒体的流量很高,冲到了全球排名100之前的位置,早在11年,就以3.15亿美元的价格被AOL收购,成为新兴网络媒体的代表。

赫芬顿邮报不能说对内容不重视,但打磨钻研的劲头显然是不如纽约时报的。不过,在我看来,它其实还是内容+广告的传统媒体模式——只是生产上有了比较大的创新,进化得并不完全。根据Alexa的统计,大概在2012年年底,赫芬顿邮报的流量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下滑态势,13年年中甚至跌到了百名开外。这就说明,完全依赖UGC,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受众疲惫感。赫芬顿邮报后来回过头来,对内容再次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专业干预,流量便开始回升。

赫芬顿邮报的财务数据大抵如此:在被AOL收购时,年入在3000万美元的规模,考虑到这是一家05年就开始运作的媒体,这个数字谈不上有多靓丽。AOL收购完成后,当年收入就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4000万美元。不过,这可能是AOL这家老牌网络媒体的助力所致(AOL自身也有超过2亿美元的营收),而且,赫芬顿邮报的人员也开始迅速扩张,成本有理由相信抬高不少。

我的视野里,赫芬顿邮报可能是把传统的“内容+广告”这个模式做到极致的媒体,它在内容上尽可能降低成本并同时加大供应量,商业套路上则并无多大的改进。这依然是一个靠规模(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眼球吸引)一步变现的手法,“经营内容”这四个字上,赫芬顿邮报不能算是优秀者。

BusinessInsider:媒体也可作“定制化生产”

07年创立的BusinessInsider(BI)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相对于精英范儿的纽约时报和众包范儿的赫芬顿邮报,它似乎走在了中间的道路上。它也是一个主要以PGC为主要生产模式的媒体(140人的团队里有一半是专职的采编人员),但它并不像纽约时报那样,只生产不运营。这家网站前后融资5轮,总共拿到了大概1860万美元,这在美国市场上,不算多大的一个惊人数字。但它的营收,在2013年已经接近2000万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80%。

BI也会像赫芬顿邮报那样,做一些很夸张的标题,短小的文本内容,这是为了吸引相对比较粗浅的注意力。这些类似“黄色新闻”的内容,采用后端收费模式,也就是广告,来获取收入。

但BI对深度的内容同样保持高度的专注,比如说,它每半年就要一个关于互联网的趋势报告,上百页PPT,影响很大,俨然和著名的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趋势报告有分庭抗礼之势。在财经这个领域,BI的商业套路是,前端收费:直接由阅读者买单,包括定制咨询、行业报告以及投资前的风险尽职调查。

这个深度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大众媒体”的角色,利用流量的影响力(目前这个媒体在Alexa全球排行榜上大概是200名的位置)吸引到一些特定的访问者,并向这些受众进行定制化生产:你们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然后银货两讫。这种收费模式,和纽约时报的收费墙完全是两码子事。

我目前并没有获得BI这两块收入占比各自多少的信息。但这种模式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很受关注的面上的号召力之下,它另外有一套生意模式。定制咨询行业报告这些生意,原来都是类似麦肯锡这类咨询公司做的,但借助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媒体同样可以做。

国内外都有传统媒体在践行这个套路,比如知名的《经济学人》,做了很大一块非大众媒体的生意。由于是一家上市公司,数字就可以查阅了。

13年,它的收入为3.46亿英镑,广告收入占比只有3成,它的其它业务,EIU(智库服务)、CQ Roll Call(政府咨询)、TVC(制作售卖一些视频)则比例巨大。你认为,这还是一家媒体吗?

篇8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价值 新媒体 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节日文化,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思想的精华,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其中感知和领悟优秀文化的传承,尊重自然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礼仪形式去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挖掘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节日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既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底蕴又充满着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性生命文化三个方面,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1]中秋的团圆,重阳的登高,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龙舟竞渡,除夕的守岁,正是这种自然与生命的统一形式源源不断,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激发民众对它关注与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创新。

我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列为法定假日,从国家层面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了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一些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因被边缘化而失传。并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的变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了多样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革新,都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开启了新型文化传播环境。[2]

2.新媒体的价值

2.1互动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推动了传统文化节日传播的力度,在传统节日的开展过程中,新媒体作为新的的推介手段,解决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距离上的困难,短信、微信的祝福、音频聊天、视频聊天等交互的设置,让分隔在不同地域、相隔万里的游子们,共聚一堂,互相祝福,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也缓解了无法和家人团聚带来的孤独寂寞感,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塑造了不同以往的过节内容和方式。

2.2参与性广泛

新媒体能够搭建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平台。每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大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节日的能量。各种媒体节目推出了一系列独有的节日包装栏目,将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元素有机结合,以点带面,让观众在温情团聚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坚守与再创造的深入思考,通过“新媒体连连看”等网络互动,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源远流长,并分享对传统节日的共同记忆。

2.3情感性浓

中国传统节日最大的卖点似乎仍是以吃为主,而缺少情感色彩。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通讯发达、交通快捷、物质享受丰富,节日的团圆、吃喝功能已经退化。相比之下,西方节日的情感色彩非常浓,如母亲节、父亲节的亲情。特别是情人节,赋予了浓浓的浪漫情感,自然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媒体的介入,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赋予了很多节日情感的气息,如针对相关节日推送暖心文章、视频,引起大众共鸣,增加了受众情感表达的路径方式。此外,春节中,通过发送节日祝福短信、祝福图片、祝福视频等将许久不见的朋友们连接起来;分享春节典故、发生在春节期间的感人故事等,这些都能够赢得无数人的关注,在春节节日中平添一份亲情,一份感动,一份情感。

3.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挑战

传统节日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西方日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大量涌入,吸引着国人的目光,让年轻一代不断跟随和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西方节日多具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宣泄性、张扬性等,且多数宗教性比较强,经常会走进教堂,唱歌诵诗,尽情欢乐以庆贺耶稣的诞生。在新媒体的渲染下,年轻人热衷于这种疯狂宣泄,释放压力的活动,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传统节日的群体记忆变得模糊,从而渐渐对充满中国式的团圆、亲情、祭祖等形式的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减少关注,如大多数情侣热衷于过情人节却淡化了七夕节等。

3.2传统节日过度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和各大商家,推出各种各样商品促销活动,吸引人们的眼球。每逢过年过节,线上线下商家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特殊的文化地位变为简单的吃喝玩乐和商品的促销。人们对购物的渴望,对红包的青睐,对送礼的热衷远远大于对节日本身内涵的渴望,节日文化气息变得薄弱。当春节变得越来越网络化的同时,民俗味和人情味变少了,虚拟化和商品化变多了。

4.新媒体下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团圆和美好的象征,寄托了“贵和尚中”的美好愿望,传递着家庭的血脉亲情,弘扬着世世代代的爱国情操,蕴涵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更是符合世界各国民众的价值取向,让更多的传统节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将其融入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这是传统节日保持独特魅力,生生不息的路径。

4.1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为了让传统节日扎根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中,寄托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创新是为了深层次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让其更好地发挥内在价值。打造节日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活动形式丰富而新颖,激发民众的参与度,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感悟传统节日带来的魅力,让不同节日充满不同的价值与魅力,用现代元素把民俗礼仪的内涵、价值体现出来。新媒体利用其强大、快速、便捷、内容海量等特点宣传传统节日,与现代气息交融,把趣味、知识、审美与思考融汇在一起,唤醒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向往,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价值。

4.2微传播

“微传播”形式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让社会上每一个个体自由地发声,不同于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不同于网络媒体网状传播,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信息传播形态带来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迸发出无穷的生机。

4.3走出去

有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人不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魔力之处,并不断地接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公共节日。美国有的州还直接把中国的春节定为节日。打造文化品牌,让舞龙狮、彩灯谜语会、各种庙会、广场庆典、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形式的节日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制作推广观赏性高、有文化内涵的节目在海外大力传播,向全球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别样魅力。

5.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共享也是提升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保护和完善了节日的魅力,使传统节日没有了空间和距离感,让传统习俗民俗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交融,营造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闪光点,让人们有了更多了解、传承、参与、回味传统节日带来的心灵感染力和吸引力,让那些已经驻扎在心底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和常识纳入到我们生活之中,重拾记忆,适应时展,借助于新媒体把节日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文明习俗重现活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与接受能力极强,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浏览信息、与同学沟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

一、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草根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具有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传播者。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具有去中心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精英意识模糊化[2]。如在网络和手机上的微博与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很多大学生把自己的动态、心情、喜好等展露出来,通过这种交流与互动,大学生既彰显了个性,又满足了互动的需要。而通过关注别人的信息动态,可以广泛的搜集信息,他人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体也产生了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是价值中心,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大学生价值的多元化与开放化。

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传播环境,这种去权威主义的媒介传播方式,在某种方式上使传统的价值传播途径受到冲击。在传统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年主要受家庭、宗族、村落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传播给受众。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任意选取接受的信息,也可以传播个体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这些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3]。

(二)网络媒体的垃圾信息造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

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它所承载信息的良莠不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充斥新媒体的不乏有的是充斥着“黄赌毒”的文化垃圾。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大学生主流的价值观有时变得模糊起来,在物质消费、感官刺激、享受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判断能力,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容易形成以个人享乐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位特征的价值观。

去中心的互动机制激发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互动方式、信息内容、娱乐形式,在自由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在这种形式下,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价值观的形成,而逐渐与传统的集体主义、家庭至上的观念背离。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物质刺激的激励作用与宣传强化,使得大学生功利性的价值观日趋明显,精神追求逐步弱化,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强化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庸俗化明显,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情义、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目标、重个人轻集体的倾向明显。

二、新媒体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路径

(一)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

在当前时期为免除新媒体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要强化家庭、社会、各种环境的作用,尤其在高校,必须要强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集体至上的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新媒体

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甄别各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面对新媒体各类纷繁复杂信息,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根据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利用有用信息,免除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要在制度建设、师资配备、课程内容方面做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障体系,尤其是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新媒体使用的教育,开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具有媒介批判思想,做媒介使用的主人,提高防范商业媒介侵蚀的能力,合理使用网络。在大量的媒介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具有选择性的运用新媒体。

(三)加强对新媒体监管

当前时期,网络等新媒体垃圾信息、不良信息泛滥,其中不乏扭曲社会事实、误导青年价值观的新闻、图片、视频等,尤其有些网站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增加经济收益,不惜一切手段,导致低俗文化泛滥,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与法律监督,净化社会发展的环境。从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倡导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传媒内容。对于传播“黄、赌、毒”内容的信息要坚决打击,给予严厉惩罚。要建立不良信息监督、举报制度,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减少商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重要的方式之一。大学时期是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的“草根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征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垃圾信息造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大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应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年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新媒体。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监管,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111.

[2][3]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媒体技术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7-01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指的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1]。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快,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媒体技术易于接受。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掌握了微信、微博、网上学习等技巧,该技术已经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背景下,必须强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看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关注度不够,在经济利益、经济成分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会产生一定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也会造成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他们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专业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忽略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2]。

(二)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若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相关内容,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对该科目的教学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部分老师未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互动性不强,与学生的新观念和思想具有一定冲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挖掘其学习潜能。

二、新媒体背景下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的特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内容给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挑选重点内容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遵循讲授、讲透、讲深三点原则,另外,还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可过度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技术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大,另一方面,部分非主流东西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高职院校老师必须将教学投入力度加大,可建设网站,建立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3]。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网络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教育软件进行开发,还能够利用QQ群、微信、论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

任何科目的教育都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需注重实践教育,可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将专业特色、时代特征充分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四)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彰显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能力具有培养作用,可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度责任感[4]。

(五)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自我修养,学生的品行需要在后天培养中形成,高职生必须强化自我修养,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重视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要融入群众、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将自律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注重将精神追求、物质追求统一起来。

高职院校学生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义务服务活动中,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强化自我修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强化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高职院校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219-220.

[2]乔芬,李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