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社会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气、农电专业)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电力系统事件识别与安全防御基础
3.农电企业管理
4.高压配电设备及其运行概论
5.照明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二.其它参考选题:
1.献爱心志愿服务队
组建“献爱心志愿服务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孤儿院、残疾人学校,以大学生自身的优秀素质来影响、帮助特殊人群,让同学们在关爱特殊人群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2.科技发明制作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各班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以个人或小组(不超过3人)为单位,完成1-2件科技发明制作,制作要求切合环保、创新的主题。
三.活动内容:
自主实践学生需要提交实践报告1份(打印稿1份,电子版一份)和所去企事业单位证明。组队实践团队需要提交活动总结1份(字数不少于3000字,打印稿1份,电子版1份)、典型照片若干(不少于5张),以及其他材料(如自行拍摄的影像、多媒体材料,当地媒体对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当地领导或者知名人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题词,接收单位评语等),并整理有关票据。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问题;对策
所谓社会实践,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和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大学生的胆量,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应对世事的能力,提高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虽然我们大学都会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活动,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以致成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开展在校大学生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具体表现为:
1、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社会实践是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社会实践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是积极参与者,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自己主动获取新信息、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
2、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亲身经历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亲眼目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环节,而这些经历和所见所闻都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难以接触到的东西。并且,社会实践能够将大学生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一定的运用,通过实际运用来达到引导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能够使大学生拓展知识面,促进其全面发展
任何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步入社会,而在学校期间让那些处于校园教育中的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他们提前对社会有相应的了解。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努力、更加主动的去学习一些更为实际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有效拓宽大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更为客观的认识社会,更为明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方向,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走过场,没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任务
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对本次社会实践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机械的按照相关要求完成任务,主动的、有想法的去完成任务的学生较少。并且,学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懒惰心理,对调查感兴趣的同学较少,自发以团队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的同学较少,大都以个人为主参与兼职的形式来完成社会实践。
2、社会实践步骤混乱,没有清晰的调查思路
因为没有明确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以社会实践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的比较少。其次有些同学虽然以小组形式进行的社会实践,但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工作没有侧重,对实践活动,实践工作没有系统的认识。同学们对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好坏没有明确的概念,完成社会实践后总结与领悟不多,大多数同学只是去完成工作。
3、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在同学们上交的是社会实践报告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直接从网络截取,复制或者稍作加工。对待社会实践任务的态度有严重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当前,我们大学里开设了各种专业,有部分专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发育还不甚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相应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
2、缺乏规范的社会实践指导
因为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以及社会实践形式的多样性,造成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当初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有些新兴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完整规范的社会实践指导,大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实践过程中只关注了兼职工资的多少,很少对实践工作的性质做一定选择,社会实践的教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3、固定的实习时间造成实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大多学校的社会实践时间是统一的,这对于有固定社会实践基地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可行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质量可以保证。但是很多专业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活动大都评自身的自主性,很多同学在实践期间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随便找了一些服务行业进行兼职工作,以此来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以体育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来说,该专业学生大部分应该就专业的特殊性,到附近的健身场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馆实习。但是往往单位在这一时间段内不安排任何体育类活动,给予社会实践的学生名额就很少,即便是学生争取到了名额,学生在这些部门社会实践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参与体育项目的赛事,而不能得到发挥和应用。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改进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通过班会教育以及宣讲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针对不同专业,鼓励和支持各个院系设立专项项目、品牌项目等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广泛、多样的形式来组建跨学校和跨院系的服务团队,做到与大学生的“三支一扶”(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当下的时事政策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可以通过展览、报告会等形式对社会实践内容进行宣传,进而营造社会实践教育良好地氛围。
2、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监察机制
要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和大学生见习就业成长档案,对参加就业和创业行动的毕业生要及时进行回访,根据回访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方案。完善监督作弊审查机制,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对有抄袭行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我们相信,在学校建设的正确目标引导下以及学校团组织的全力配合下,基层团支部和团员一定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加强每一次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和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化解社区工作时间和学生的时间冲突,把了解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和学生内心的切实需要相结合起来,做到供求相统一。积极支持和激励各个院系的社会实践工作,将社区的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团委工作的考核指标针。针对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本身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而又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建立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 贾小霞.浅谈高校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J].黑河学刊,2012.8.138-139.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条件。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依托两个课堂,开拓一个途径”的“1121”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能力需要出发,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紧扣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技术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了:课程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六大教学模块。
(一)课程实践。课程实践,通过小论文、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在课内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教师进行项目答辩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二)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环节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单元组成。学校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习内容体系。 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行业、企业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以了解、接触、感受社会为主题,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
(四)科技实践。科技实践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等内容。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学校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形成规范化、系列化的学科竞赛体系。 “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创业实训。学校开展“创业训练计划”,成立创业实训中心,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学生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培养学生初步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还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计划”,成立了校内学生创业集团,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战活动
(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二、注重教师实践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一)改革以往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提高酬金计算标准,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待遇,吸引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二)拓宽实践教学教师的发展空间。学校对每一类教师都进行了职业发展规划,安排实践教学教师上一定的理论课,通过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允许实践教学教师从实验系列转入教学系列。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有计划的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事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放宽用人制度,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与行业接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依托第一、二课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以实验课程建设为抓手,夯实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 “层次化、模块化、统筹协调、注重创新”的实验模式。首先,实验课程的开设分成基础实验、任选实验和创新实验多个层次,学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其次,将各若干实验集成化,整合成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最后,实验课程在自成体系基础上,适当安排学生学习创新内容,完整地训练学生能力,同时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二)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学科竞赛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1.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校为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建设具有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能力。2. 开展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校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五大类五十八项”,设计学科竞赛、问题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3. 以推行创新教育学分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学校推行了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评定获得的学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至少2学分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考核中,从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从考核学生的记忆转变为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从单一方式考核转变为综合性考核等,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四、深化校企合作,开拓学生实践教学新途径
篇4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根据市场需要教育部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它虽然迎合了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主页人员的要求,但是它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不能十分适应的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之上培养财务人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大学生达到社会上企业所需要的要求。
一、现阶段财务管理人员所处的现状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却忽略掉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高级本科教育人才与高级技工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个强烈的竞争。往往会出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企业“预定”,而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很多是由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型”不够,求职时“缺乏经验”所造成的。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该足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培养路途上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很多高校大学大学生会把职业目标定位于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等相关工作。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的匮乏,这便引起了求职与就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要把相应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融成一个整体,同时需要构建和完善各个实践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有机系统。
(一)目标体系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要求之上,通过多种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财务管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掌握知识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克服理论教学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低,独立能力工作差的状况。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在除了一些知识要点的讲解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如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课件、网络等等资源进行理财能力形成的演示、讨论以及训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那么陌生。
2.实验室模拟实习
模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财务管理实验我们也分为三部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针对基础实验,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础财务分析图的绘制和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实验操作;针对专业实验,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财务分析均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对于综合实验,可以设计一些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利润等分配实验项目。
3.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学期实习和毕业后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未来社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参与科研创新创新等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某些课程的设计,来让学生学习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才干,从而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根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尽量选择与企业单位接近财务管理实际的内容,避免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2.建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
3.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教育,与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企业共同组建实验,实训基地,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布置主题,深入实际工作进行调研,运用所学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作为以后完善该体系的一大依据。
4.加强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着重培养教训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课。其次,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等方式来加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应采取上述配套措施,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具体考核体系为:基本实验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性试验基本技能;设计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提出方案设计报告;综合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创新思维,撰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同时还需要制定好的考核标准,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篇5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有的放矢。本文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在提高专业技能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做了深入探讨,提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实施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结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33—02
本文系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有效实施机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YB2012033。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程晓丹(1985— ),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齐鹏(1983— ),男,辽宁丹东人。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暑期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面临的问题
(一)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纵观近年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团中央每年根据当年的社会背景或是党的理论、政策宣传,突出重点,确定不同的主题,使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但仅仅由高校团委发动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形势比较单一,以参观、调查、访谈为主,长期以来,高校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的团学系统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严重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
(二)暑期社会实践的社会重视度不够
学校方面,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文件多由共青团下达,很少由其他相关部门或学院联合发动,同时考核方式仅仅是开学时递交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以及盖了实践单位公章的实践鉴定材料,这样就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社会方面,家长、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不够认同,直接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效果。部分家长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的理解,误认为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或者怕孩子吃苦受累,不予以支持。大部分企业认为没有义务为大学生承担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实践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活动,尤其是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及安全责任问题的处理,导致学校和大学生在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遭遇互相推诿的尴尬和困难,影响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正常运行。
(三)学生自身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视度不够,认识不足,很多同学仅仅限于暑假打工,赚取生活费,或者认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不过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而已,而不是学以致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
二、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要让大学生参与到融入专业元素的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让他们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服务社会,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认识所学的专业,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实际生产技术有感性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印证、巩固、深化,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同时,意识到自身水平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
暑期社会实践是架起学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实现了高校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通过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素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优化高校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将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作为研究课题,寻求解决方案并反馈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有一定适用性的项目策划方案和专业化的模式、机制,共同促进双方和谐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有助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促进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人际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和同学关系,而是直接接触到各个级别、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层次的社会人,这就需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促使他们较客观地去认识和评价自我,摆正自身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和他人的关系。
三、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路径和方法
(一)注重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使实践基地阵地化
高校应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在学生实习、培训、就业、科研等方面开展长期、紧密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和打造优秀工程技术人才。高校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将优先满足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每年暑假接纳学生开展科技、文化等服务活动。同时,学校根据单位的要求培养符合规定的人才,每年邀请企业参加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并为企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单位得人才的三赢局面。
(二)加强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
为确保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指导队伍,邀请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广泛参与,使社会实践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三)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现代化的具有学科优势的实验室,社会实践教学的很多内容可以利用实验室来完成,充分利用现代实验室资源,对专业实践过程进行仿真和模拟。同时,将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以一些专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形式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发挥新闻媒体的媒介作用,树立社会实践典型
社会实践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对成果的提炼,利用新闻媒体对优秀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从前期策划、资料收集、材料准备到实践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以便其他高校和实习单位借鉴学习。同时,这种典型的宣传对高校、学生和实践单位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能够促使他们以后更好地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2]余楠.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能力培养[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4).
[3]施益华.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
篇6
关键词: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4-02
一、西南林业大学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是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硕士生1000余人,本科生13000余人。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校毕业生逐步实行国家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制度的施行,西南林业大学开始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经过多方努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
1.近五年就业基本情况。本文收集了西南林业大学近五年的本科毕业人数及各专业学校就业率加以分析(如表1、图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西南林业大学的教育体制与就业指导方法也不断完善,高校招生人数整体逐步增加,因而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近五年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减少,就业率稍有所下降外,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升,就业率的上升不仅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大有关,也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水平层次的提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2.就业较好的专业分析。
统计图表(表2)显示,土工工程、交通运输、森林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均高于学校的总就业率,原因在于此类专业的学科教程比较难,选择这类专业的人数较少,与此同时国家基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对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大。虽然诸如生物技术、体育教育、环境科学等专业,在全国就业率较低,但我校的就业率较高,可以反映出这类专业的当地就业前景良好,同时可以说明我校在此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比较深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虽在不断改革,但也存在问题,比如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一般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服务对象大多限于应届毕业生。
1.经费投入不足。按照学校规定,西南林业大学用于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按学生学费的1%拨给。而部分大学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利用学校强大的科研和社会能力,开办各种培训班、校办企业,增加了学校的收入,这些学校在资金方面有充足的保证。但西南林业大学虽也有科研成果的奖励,但资金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因此,相较于教学和学术,用于就业工作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2.对象范围狭小,指导内容单一。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集中在毕业生毕业的“双选”时期,无论学校、学院的谈话、帮扶、指导,都集中在毕业这一年,而对刚入学或低年级同学,主要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很明显,这种指导形式很难起到好的就业指导效果,讲座的主讲人虽然都是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但大多专业化程度低,讲座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也是有的。这种形式的指导实际上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资源。
3.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西南林业大学建立了就业中心网站,但是除了管理人员在上面就业信息外,很少有同学浏览,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到网络资源。另外,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网上也没有其他高校举行的在昆宣讲会的时间和地点,若能与其他高校如云大,昆工等院校的就业网建立网络链接,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机会又会增多,不仅学生找到合适岗位的机会增加,而且学校的就业率也可以提高。
三、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全程跟踪、参与就业指导的过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应当全程跟踪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讲授的形式,已跟不上现在的形式。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指导重点。从而使每一阶段的工作真正做到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通过系统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供求市场。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工作。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和参与者,应当有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网络。因此,学校应适时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到主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培养体系需求。根据调研的结果,邀请知名学者或教授到学校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确定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地区、行业、单位分布等情况;认真做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工作。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学校应进一步在配备的人员数量、结构和队伍培训方面加大投入,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经调查,在西南林业大学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中,大多是从是团学工作的专职党团人员,很少进行系统的培训,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
4.加强学生社会、教学实践活动。西南林业大学规定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每个学生在四年之内都得参加3次社会实践。但是学校现行的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认定,主要依据同学们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实习单位的意见。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只要随便去一些单位实习几天或托关系找人盖个章,就被认定为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实践基地也可以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以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疑点。思政部每年有组织学生去省外或省内参加实践活动的做法是很值得推广的,但是目前的参与范围较小,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因此,学校应多组织同学去单位参观调查、实习锻炼,去企业参观企业的生产线,感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用人单位和不同岗位的了解,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增长认识,积累经验,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为求职应聘创造条件。
5.完善就业网络,加大信息服务。网络,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将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求职意向、档案查询、就业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在网上,从而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选”,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6.鼓励自主创业,做好创业培养。西南林业大学地处云南——中国西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普遍不高、创业意识滞后、创业相关的知识普遍匮乏,创业培养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除重视专业知识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创业理念的培养。通过分析不同企业、不同网站的创业思路和创业方法,培养正确的创业理念。
7.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西南林业大学应尽快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其中落后的方面进行适当改革,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自2008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以应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综合采取讲授、讲座、实践、考查、交流、模拟等多种形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娟.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8):18-19.
[2]王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访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2).
[3]裴以明.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4):79-82.
[4]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9.
[5]邹文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策略探析[J].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8-11.
篇7
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实践中和老师的指导下以大量明晰的操作步骤和典型的应用实例,教会我们。使更丰富全面的软件技术和应用技巧,使我们真正对所学的软件融会贯通,熟练在手。所以本人结合所学专业的内容制作了个人网站,作为实习的成果。其内容是多样化的。制作网页用的软件是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软件。Dreamweaver大大加速了网络时代电子交易应用中的项目交付。它提供了网页和表单的动态生成到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如电子商店,库存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应用等功能。Fireworks是目前最流行的网页图象制作软件。只要将Dreamweaver的默认图象编辑器设为Fireworks,那么在Fireworks中制作完成网页图象后将其输出就会立即在Dreamweaver中更新。Fireworks还可以安装使用所有的Photoshop滤镜,并且可以直接导入PSD格式图象。更方便的是它不仅结合了Photoshop位图功能以及CoreIDRAW矢量图的功能,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网页图象模板供用户使用,例如,网页上很流行的阴影和立体按纽等效果,只需单击一下就可以制作完成。当然,其最方便之处是,它可以将图象切割,图象映射,悬停按纽,图象翻转等效果直接生成HTML代码,或者嵌入到现有的网页中,或者作为单独的网页出现。Flash是目前最流行的矢量动画制作软件,与其他Wed动画软件相比,它具很多优点。制作的是矢量图形。只要用少量矢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复杂的对象,而占用的储存空间只是位图的几千分之一,非常适合在网格上使用。同时,矢量图象不会随浏览器窗口大小的改变而改变画面质量。使用插件方式工作。用户只需安装一次插件,以后就可以快速启动并观看动画,而不比像Java那样每次都要启动虚拟机。Flash插件也不大,只有170KB左右,很容易下载并安装。还提供其他一些增强功能。例如,支持位图,声音,渐变色和Alpha透明等。拥用了这些功能,用户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全部由Flash制作的站点。Flash影片也是一种流式文件。这就是说,浏览者在观看一个大动画时,可以不必等到影片全部下载到本地再观看,而是可以随时观看,即使后面的内容还没有完全下载,也可以开始欣赏动画。主图是一个网页的门面,它能体现出这个网页的整体风格。网站名字为蓝晴驿站,蓝色的天空给人带来好的心情,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浏览网页。
首页的地址为“***.com内容精彩丰富,简洁明快,语言风趣,通俗易懂。页面可爱清爽。
首页主要是导航作用,上方共有六个导航条,用fireworks编辑的悬停按纽。各分为六个内容,左侧的为‘星座物语’,‘动感地带’,‘3lian素材。下面的六个字幕是衔接。右侧的为‘五花八门’,‘心情留言’,‘海阔天空’。中间为一段笑话。下面的横幅是一个flash动画,效果是色彩渐变。接着蓝色的一个横幅上的是flash动画衔接。接下来是一个搜索菜单,方便快捷。其它的为gif动画。
篇8
[关键词]文理渗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分层次 多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85-04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办学,重理论、重基础、强调深度。近十几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中国教育在线网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共有553所本科高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其中仅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有百余所。这意味着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正逐步进入一个多层次、多模式的新时代。正如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所言,发展中文学科不能只有一种思路,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定位来发展中文专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具体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如何瞄准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业界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如生源不理想,专业被边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专业生存空间受到重重挤压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在有限的条件和种种不利因素面前,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出特色,首先就必须清楚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规格。
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讲,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交叉、知识创新、跨行业合作、技术集成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手。过去在人们看来属于专业技能的东西正逐步成为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狭窄的专才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另外,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领域,淘汰一些旧行业,人才的跨行业交叉流动越来越普遍,这对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实践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文理渗透、一专多能且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从具体的人才规格讲,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呢?据有关机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企业和行政机关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知识规格方面, 52.2%的单位认为“文书写作处理”较为重要,其他依次为:管理类知识、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法律知识、广告新闻知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等。在技能规格方面,最应具备的技能依次为:文字处理技能、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现代办公技能等。在能力规格方面,招聘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依次为:人品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1]由此看来,“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单凭专业功底扎实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懂管理、会策划、善于沟通合作、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中应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那么,它能够培养哪些层次和类型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呢?人才培养的优势何在呢?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好地实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数字与计算、信息获取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大多普通理工科院校过去都是从行业院校划转而来,办学中还可以更好地依托行业,贴近企业办学。最终,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人才培养要依托学校学科和行业办学优势,实现文理渗透,加强应用,突出技能,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上手快”;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要确保学生既具有相关的技能,又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保证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能够“后劲足”。同时,由于学生兴趣、能力不一,毕业去向各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应尽可能既瞄准社会需求,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让考研及愿意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行业就业的学生都有学习发展的空间,从而建构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模式。
三、制订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的办学理念?无疑,这有赖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潜在办学优势,探索“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平台课程”,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施文理渗透;通过“模块课程”,瞄准社会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
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 ,重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与渗透,“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2]平台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衔接的课程群组成。通识教育课是“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 。[3]其中,我们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论、西方哲学概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进来。学科基础平台课是指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确保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专业素质规格,也迎合了社会规定目标的需要。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课,帮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接受专业基本训练,学会在更深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
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的课程,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实际上它解决的是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分工的接口问题。”4]模块课程由研究型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三大模块组成。首先,以考研为导向,通过“研究型模块课程”,对学生实施第一步“分层次培养”。以西安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考研意愿,且有15%左右的学生考入各大高校。如何对这类学生因材施教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对此,我们通过在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研究型模块课程,探索专题式、讨论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这些学生提供平台。这一模块课程由若干门类专业限选课组成,课程内容均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考研方向选修。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开出“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继续“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实施第二步“分层次培养”,确保学生能一次性就业。针对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且就业面广的现状,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说会写,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精通某一行业知识。本模块课程又根据社会的用人类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了若干个小模块:新闻传播类、对外汉语教学类、文秘管理类、营销策划类。新闻传播类模块之下设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DV制作等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模块之下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外国文化等课程;文秘管理类模块之下设秘书实务、应用写作、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营销策划类模块之下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文案策划、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从事的行业选择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加强应用,突出技能。最后,第八学期,针对就业难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第三步“分层次培养”,探索“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在考研和一次性就业的学生之外,每年还有部分学生遇到就业难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其特长和就业意愿,推荐他们到有实力的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掌握专业之外的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并通过职校的“订单式”合同,使学生顺利就业。
(二)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培养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跨专业方向兼修、辅修、自修其他专业课程,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对于学习刻苦、学有余力、基础较好,且没有考本专业研究生愿望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外,选修或者辅修第二专业相关课程,这是“主辅修型”培养模式。同时还应鼓励部分学生,在专业自修、辅修的基础上,自考某些重点大学的第二学位,这是“双学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大学最后两年内,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要,通过知名职校和培训机构,强化学习一门技能,如网络营销工程师、网络编辑师、网络设计师、会计从业资格、人力资源从业资格、国际汉语教师、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美容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至少具备一项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学生若能在强化培训与学习中学习到真才实学,并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以适当免修部分学分,这是“学历+技能型”培养模式。
(三)保证阅读、写作、计算机、英语教学与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写作是看家本领,英语、计算机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些是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还须设置多学时、多类型,充满知识交际性的课程,保证教学与实践四年不断线。
阅读经典著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不能绕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绕过经典的研读之径,不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单凭轮廓式的教材知识,概论式的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的“扎实”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各学期先后配合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美学原理等课程分别确定经典阅读内容。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后阅读+课堂讨论+经典阅读报告会”的结构模式,推广“以读为主,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利用读说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通过写和说进一步深化阅读,既厚实了基础,又强化了技能。
写作,“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表现途径”。[5]为此,要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实践逐次、逐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将写作能力训练贯穿在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当中。其次,通过在不同阶段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秘书实务、广告文案写作等类型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保证写作教学四年不断线。再次,通过专业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公开、毕业论文等“实战型”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经过这些逐层、逐次的环节后,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将能胜任基本的文字处理工作。
计算机和英语能力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据悉,“从对深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及百余家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查情况看,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计算机和英语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此类人才的就业前景相当看好。”[6]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在每一层次、每一平台和模块的课程中都镶嵌了计算机和英语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日常化。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生向实践要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更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节点,为此,我们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
1.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是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课内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师改变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缩减课内讲授时间,改面面俱到的“掰开揉碎”式讲授为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讲解,在课内留下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课外实践指的是,在不增加课程计划学时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与教学同步的课外培养环节。
2.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是在课程实践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某些岗位能力的强化训练。校内实践又可以分为校园文化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两类。校园文化实践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校园文化平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以及社会的人才能力需求,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还应鼓励学生申请学校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实习。此外,还组织学生申请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课外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校外实践。课程实践和校内实践都属于情景模拟下的实践,而校外实践却属于实弹演习式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校外实践又分为专业实习(调研)与社会实践两种,专业实习每年由系里集体组织,由指导老师确定实习主题,系里组织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暑期社会实践,按专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习小分队,深入各地进行社会调研;第二种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节假日、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三种是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
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四年最集中、最严格的综合训练项目。正如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所言:“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7]
5.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就业难的学生,在第八学期,与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联合,与相关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的“技能课程套餐”,接受强化式技能培训,在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实现充分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从专业基础性实践到创新拓展性实践的“梯度式”跨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四、建立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建立健全、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离开了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着力打造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专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是掣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如何减少学生的困扰与顾虑?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导师制来解决。
建立专业导师制,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学生学习缺乏方法,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专业出路充满焦虑与困惑等现状做出的一种大胆探索。每个学生一入学,教研室将为其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大学前两年,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并且观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后两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给予及时指导。这很大程度上实现论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通过专业导师制,学生减少了迷茫与困惑,明白了学习目标与方法,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
要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针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针对课程,我们将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量化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专业培养课外33学分”和 “综合素质培养课外4.5学分”。前者指的是在导师带领下,大学四年,开展系列专题专业调研、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每学期的经典阅读报告会、发表文章、职业技能培训等。后者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挑战杯”创业大赛、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课程和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凝练学科特色,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构成了专业建设的环境。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8]若学科建设无特色、低水平,专业建设就难以上台阶,因此,一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要求教师科研、教研并重。二是要培育教学科研团队,凝练学科特色。应该依据教师所带课程和研究方向,将教师分成若干个教学科研团队,每一团队设一名带头人和负责人,对团队进行培育。并通过培育精品课程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优秀教学资源。
总之,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瞄准社会需求,扬长避短,科学定位,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一系列的实践和管理配套,最终将办学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后发优势,探索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健儿,范世清.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
[2][3][4]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5] 赵德利,王渭清.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389-391.
[6] 钟琼.计算机英语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培训,2006(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