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基层卫生 人才培养 探索 建议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全省人民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河南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提出改进意见,为稳定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分布结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地区共有卫生人员4390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3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06624人,注册护士76415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26所,卫生人员105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3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094人。乡镇卫生院共2069所,卫生人员969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27933人。

近年来,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工程、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行动计划、县妇幼保健院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措施,共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专科生18182人,5万余名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中专学历,培训县级专业技术骨干3600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次。同时, 为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环境。通过努力,为基层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实用卫生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据统计,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和中部农村地区。我省农村地区床、护比为1:0.34,床、医比为1:0.45,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3.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来执业环境恶化、执业风险加大,个别乡镇卫生院为规避医疗风险,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不注重临床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随着能力倍增计划的实施,县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缺乏。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有关规定,“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省2014年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262万人,照此计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约需全科医生24000名。我省农村地区目前具有全科医生资格人员8695人,缺口约为15300人。

5.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省卫生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医学类占36.7%,而全省的相应需求为75.1%,供需反差明显。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11年我省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招生万人口拥有医学生数”排名中倒数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80%为专科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急需的本科以上临床、影像、超声、麻醉、儿科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做好“51111工程”后续工作,持续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加大县(市)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中医药实用人才和技术骨干医师培养力度。

2.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职称晋升方面按实际人数核定总额,调高中、高级职称比例,降低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励农村卫生人员安心留在农村工作,积极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服务。

3.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7号),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责任,建立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严格执行“城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前,分别要到县医院连续服务满半年;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

4.合理调整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医学生培养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地区急需专业进行招生。招生时设置专项计划,专门用于招收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学生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5.强化医疗风险防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抗击力差,发现、自纠、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风险防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仪器设备状况、急诊急救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医疗安全隐患和执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基金,分散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2013年河南省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统计公报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城市空间扩大了二到三倍,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在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这意味着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健康服务任务,这也要求我们要针对城市社区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多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卫生人才主要是指在公共卫生领域中,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保健和促进疾病康复,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人们健康的相关人员的总称。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40多所医学院校设有预防医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人才,为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社会对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非典的爆发、2009年甲型H1N1及2013年H7N9的突袭均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现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将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考核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我们要以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密切关注预防医学工作领域的新进展,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相契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专业课,加大了实验课比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密切结合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职能,增设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突发公共卫共事件处理、公共卫生技能、SPSS统计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心理学和卫生法与监督学等课程。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塑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质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我们要结合实际,鼓励与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开展相关知识学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设立一支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对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学生反馈制度和同行测评制度并行,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监督。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必须在原有整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自主编写相关配套教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主,同时在教材编委阵容中我们增加了用人单位资深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比例,使教材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全面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教师学历结构要进行统一优化,努力创建了一支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讲教师,以硕士学位教师为教辅教师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博带硕,老帮青,青互助的帮扶团体。其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学院讲学,提供青年教师到国内不同高校作为访问学者和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再次,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等作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在校教师定期轮流到实践基地带教参与实践基地工作,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注重教师在此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将基层公共卫生单位扩大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教学相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为城市社区基层服务,了解基层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服务与调研双赢,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支能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师资队伍。

四、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施完善的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学校可以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和寒暑假开展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在各个市、区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品卫生监督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作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在北京、大连、天津、吉林、敦化、白城等地建设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和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疾病防控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证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五、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建设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以试卷为中心,只注重学生试卷的成绩,而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增加各门课程实验考试分数,深入学生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并视情况在不同课程上推行不同的实践考核标准,增加了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设计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应该获得的分数结构。

参考文献:

[1]梁畅.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3,(5):7-8.

[2]林昆勇.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J].城市,2014,(4):29-32.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274-275.

[4]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5]夏|,赵伟.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0-111.

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才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部分地方的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仍然低下,是我国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短腿”。振兴基层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随着国家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的投入,房屋、设备等一些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基层卫生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加强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问题已成为基层卫生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跨越性发展,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医疗卫生为代表的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基层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振兴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国基层卫生人才现状的分析和发展的研究,为探索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二、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问题分析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问题。要解决当前基层存在严重的卫生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低、流动性等问题,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采用“引、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吸引、选择符合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引人才”。二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育人才”。三是对基层医疗人才的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和人才评价,“用人才”。四是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留人才”。

1.基层卫生人才“引人才”问题分析

吸引人才是前提,只有加大政策投入的力度、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招聘机制,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卫生人才,增加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需要的人才数量,真正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1)医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念

卫生人才吸引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医学毕业生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人力保障,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吸引医学生。然而,我国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局限于城市大医院,而在城市的就业供大于求,他们没能获得合适的医疗机构就业机会,宁愿选择改行,从事医疗器械、医疗药品的销售等工作,也不愿服务于基层。医学毕业生严重缺乏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的观念,这样造成基层卫生机构招募和留用人才两难的局面。

(2)基层卫生人才收入保障水平不高,影响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情况,这种差距同样也是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收入水平不高,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少,缺乏事业发展阶梯,这些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再加之没有有效的吸引卫生人才的机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入不畅和流失较多。

2.基层卫生人才“育人才”问题分析

培养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对基层卫生人才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成为基层的广大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人才学历水平普通较低,整体素质不高,解决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较弱。人力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有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非专业医疗卫生人员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职称低、学历低、综合素质低、年龄较大的医疗卫生人员占全体医疗卫生人员的绝大多数,同时无证上岗人员也占相当比例。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难以享受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村级卫生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缺乏适宜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缺乏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的大中专医学人才,而这部分医学人才才是基层卫生队伍的有力后盾,是有可能流向基层、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群体。

(3)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最需要全科医生的地方,全科医生也是未来解决基层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全科医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的需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现有的全科医师队伍与发达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医疗实践中要发挥“卫生守门人”的角色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基层卫生人才“用人才”问题分析

用好人才要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这两大人力资源模块。考核是手段,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为医疗工作者的薪酬提高和职业晋升提供依据;薪酬福利是关键,具有激励性的薪资水平不但能吸引到优秀的医疗人才,还能提高离职成本,有助于留住核心人才。除此之外,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也能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实现抱负。

(1)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

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则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来说也不例外。不但鞭策他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为他们的薪酬制定和职位晋升提供依据。

(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聘体系和晋升通道

没有适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专业职务评聘体系,农村医疗、护理、药剂、公共卫生、医技人员无法经过努力实现专业职务的晋升,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他们业务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4.基层卫生人才“留人才”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投入情况可表明,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和服务人群的补偿已经实行一定措施。但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投入仍然还很薄弱,其福利待遇等经济保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生活状况未能得到合理改善,这就严重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无论从人才流入的角度,还是从人才流出的角度,福利待遇水平成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只要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上加大财政投入,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

三、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发展研究

本文采用“引、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对策与意见。可以通过这四大模块的相互配合来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的质量和水平。

1.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人才”

要打破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瓶颈问题,不能单靠劳动力市场供给双方的自由选择,还需要政府的力量来进行调节。通过制定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流向基层。比如,通过一定年限的基层服务后,可对其参加公务员或其他竞聘考试优先考虑。积极宣传基层从医的优惠政策,将医疗人才吸引到基层。通过有效的人才吸引机制,激发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的数量和水平。

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提供贷款、减免学费,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等,引导医疗卫生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工作。解决毕业生下得去的问题,也须借鉴“人才引进”的方式。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和选拔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

首先,降低入学门槛,扩大培养人群。从实际情况出发,基层本身的基础教育薄弱,因此可采用单列招生,放低门槛。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教育,服务基层医疗。

再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高等教育资源,面向基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三定”政策,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可以解释为“从基层中来,回到基层中去”。愿意为基层服务的青年或学生,他们熟悉基层的生活环境,因生活条件有限难以得到高素质培养的机会,入学前与政府签订服务基层定向就业的协议,可以通过政策资助或贷款的形式,减少或免费进行针对基层医疗特点的培训,一定的服务期限内,在基层从事医疗服务工作。

通过这些来自家乡又回到家乡,起点低、实用性强和受政府资助的医学生,造就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卫生人才。这样建立起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有效渠道,解决了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最后,可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例如:加强城市对口支援基层的力度,促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返聘城市退休医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工作。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由红十字会组织和招募卫生类志愿者到偏远地区为当地农民的健康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育人才”

随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基层群众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以下方面的论述,研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

(1)改革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方法

我国的医学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能培养出服务于高层次的高级人才,也能培养出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一般人才。做到“高精尖”、“大众化”两者兼顾。

首先,制定培训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充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切实可行的基层卫生人员在岗培训的途径和形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终身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以满足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其次,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培训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将临床技能和实践等内容纳入培训范围。调整学科结构,强化面向基层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医疗机构定向培养人才。并且可通过教学实验、附属医院等机构,侧重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临床实践培养。

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基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从业时间不同等客观条件,可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可在2至4年内完成学业。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就业的层次,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课程内容组合,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引入基层服务的理念教育和有关的医学法律教育。

最后,培训结果的评估和转化。在培训结束之后,要积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且在受训后积极实践培训内容,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2)加大全科医学的培养力度

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教育。全科医疗应当具备六位一体功能、五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高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社区基层工作。

全科医生的培训要根据我国国情,不仅要学习全科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每一种专科疾病的转诊尺度及有关制度,以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对于已经在社区工作多年的医生,要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防知识老化。

3.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用人才”

(1)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首先,考核过程的设计。对于基层医生的绩效考核是基于他们的岗位职责来建立一个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并采用360°的绩效评估方法,既要重视上级、同事的意见,又要关注服务群体的评价。

其次,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绩效考核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质量,并且为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提供依据,并为其薪酬设定和职位晋升提供依据。

(2)设置针对基层卫生人才特点的薪酬体系

建议以“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方式来发放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入一定幅度的绩效奖金能够对医疗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基本工资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一定的比例分摊,绩效奖金则由所在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来支撑。基本工资应以学历、职称、岗位工作效益等为依据,进行分等分级,划分工资结构,确定每个员工所在的薪等和薪级,并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3)基层卫生人才晋升通道的设置

做好基层卫生人才的职业发展工作,一方面,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另一方面,确立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晋升方式。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特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现机会公平。

4.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留人才”

解决留住基层卫生人才的问题,不仅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也可放开思路通过积极筹集社会捐赠和民间资金投放,拓宽基层医疗卫生经费来源渠道。并且规范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同时将其上升到立法层面。保障基层医疗卫生经费和资源直接通向基层的渠道畅通。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基本达到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拉近距离”。二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基层卫生人员特殊岗位津贴。比如,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工作满30年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退休工资按退休前工资的100%发放;具有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在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提高20%,并且其退休费也相应提高;设立服务基层的全科医师奖励津贴,并根据服务年限建立工资增长机制等。三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脱产培训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照常发放工资和相应福利,照常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且,培训时间也计算为工作年限。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生活住房、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缴纳、退休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需要政府合理的财政投入,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安心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6,8(1):3-4

篇4

【关键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覆盖最广,最基础的一级机构,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百姓,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将对整体医疗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人,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现在我国尽管多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都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匮乏,医术较差,农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钱进城求医,既费力又伤财。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关键。医疗机构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来完成,谁有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谁就能抢占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所以说人才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普通大专、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三)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的常态投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四)城乡配置失衡。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五)提升机会较少。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低,锻炼机会少。在职称评聘上,越往基层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指标越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实现自己的晋升愿望。

(六)对口支援流于形式。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县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本来就缺乏。在实际执行中,支援医生很难做到全年帮扶,一般一周最多在乡镇卫生院一两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基层卫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员去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使许多人员无法离岗参加培训。部分卫生院为了应付,派一些非卫生技术人员重复参加培训,效果很差。部分卫生院担心人员培训后流失,对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和接受学历教育持消极态度。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国家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完全通过医疗业务收人难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的状况,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应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励考核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把全科医生专业纳人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l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到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凡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在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个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进人难”。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基层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但应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的任用制度,应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明确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立功晋级,创收提成,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尽其才用人体制,在培训、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按不同服务期及不同总收入确定工资数额,也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无偿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

参考文献

[1]钣保刘智勇,王B,冯俊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924-926.

[2]陈瑞娟.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48-149.

[3]热西旦・艾克热木,闫景红,古丽巴哈尔・卡德尔.新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病案,2011,(09):54-57.

[4]蒙黄.乡镇医疗工作趋势与医务工作协调发展的探讨[J].当代医学,2009,(04):34-36.

篇5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四、小结

篇6

【关键词】实用型;满意型;卫生;高职教育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意义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

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以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为切入点,统筹做好其他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才缺口大。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岗位人才紧缺的问题。卫生部已经开始实施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到2015年,全国急需各类紧缺卫生人才37万人。二是有针对性地举办短期培训班。分层次、分阶段、分项目针对现有卫生专业人员队伍进行专项、专科培养、培训和轮训,提高卫生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承担卫生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机构,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是历史赋予医学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怎样在实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长沙经济建设服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认为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实用型卫生人才的学历教育

我院每年招生约1300人左右,以国家统招高考生大专生为主,适当招收少量五年制高职学生。同时开办大专、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为优秀大专毕业生专升本创造条件,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3年,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在切实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积极向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申报,争取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及中药学专业,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等,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用型人才需要。

(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最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利用长沙市卫生系统内的资源,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联合办学。我们积极筹备与兄弟医院联合开办护理、助产、药学、医疗、医学影像等大专班,设计将各培训班的理论教学放在卫生职院,临床教学放在医院。同时建立学院教授和医院专家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整调整课程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设置与医院需求对接,提升卫生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单位需求契合度。

2.订单培养。护理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是国家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省精品专业,近年,学院已试行与爱尔眼科医院联合招收了“爱尔眼科护理班”,招收并开设了湘雅博爱康复班,我院还将积极与各区县、各医院签订协议,订单培养护理、药学、助产大专人才,协议单位可参与选拨优质生源编班、以单位名字命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挑选学生实习、优先挑选最优秀毕业生,实现完全根据各医院的需求培养人才。

3.定向培养。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实现每个村卫生室有一名以上达到规定学历卫技人员”的要求,最为可行的方式是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的计划。同时,我院将积极联系为各医院定向培养手术室、ICU室、急诊室、供应室、产科、精神科等专科护士,为药房培养调剂师、为眼科培养验光配镜师、为口腔科培养口腔技师,为社区养老机构培养老年护理人员等卫生专门人才。我们将充分利用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各市级医院牵头,成立护理院及康复医院,扩张系统医疗服务规模。

(三)建立长沙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医卫技能鉴定中心

一是建立由市卫生局主管的长沙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与医院合作,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学历教育、人才培训、计算机及英语辅导、执业资格考前辅导等。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灵活办班,按需施教,提高继续教育、短期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方案、要求,由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负责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临床操作训练的衔接、考试考核的操作实施、毕业证或结业证的发放等。

二是在培训中心内建立长沙市医卫技能鉴定中心。积极与湖南省人社厅、妇联、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用人单位协调合作,积极推进医卫技能鉴定工作的广泛开展。如开展口腔医学技师、药剂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眼镜验光师、育婴师、月嫂、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按摩师、护理师等的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共同打造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大最权威的医药卫生人才技能鉴定中心。同时,为长沙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企业下岗工人及转业军人转移培训,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也能为医院病房护理员正规培训、持证上岗做好服务,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培养技术人员。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医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依托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现有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优势,继续加大开放交流力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医学教育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开展实质性、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办好护理(涉外方向)专业,在原有毕业生到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就业和深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出国人数和合作的国家数,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使学院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利用务实进修、全科医师培训、学术交流、远程教育等措施开展人才系统培养,努力提高全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全县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培养对象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突出以下方面:

1.以医疗、预防、护理为重点;

2.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兼顾县新区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所;

3.以45周岁以下人员为重点。

三、实施项目

(一)进修培训。1.每年卫生局均安排1-2名管理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对新上任的单位副职以上人员要求必须参加培训;2.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安排1-2名卫技人员(妇产科人员优先安排,兼顾信息、预防、保健人员)到县新区人民医院或省市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务实进修6个月;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所安排1名专业人员赴省市进修学习2-3个月;4.村卫生室须派出一名有执业资格、有进取心的村医到乡镇卫生院务实进修3个月,成绩优秀的村医可选送到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6个月。

以上人员在进修培训期间,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妇产科医生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基本工资由原单位正常发放。

(二)乡、村人才交流。卫生院的临床一线人员每年定期到村卫生室服务不少于2个月;在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合格的村医,每年定期到所辖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不少于4个月,人员工资和绩效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发放。

(三)转岗培训。凡是注册为“全科医生”的执业医师,从2014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培训,每个卫生院原则上每年选派一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培训基地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学员工资在原单位正常领取,另外每位学员每月补助500元。

(四)全科医师培养。新录用的医学类临床和中医本科生、大专生必须分别参加“5+3”和“3+2”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分别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培训期间,学员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其补助费用按照省、市相关规定执行。

(五)学术交流和专题学术讲座。鼓励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参加省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经医院批准赴外参加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并按规定取得学分的,其往返差旅费及培训费用由原单位报销,同时,县卫生局给予每例次500元的奖励。

聘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省级3000元/人·次,市级1000-2000元/人·次,县级500元/人·次;讲座后需要考试的,出卷费用每例次200元。

(六)学历教育。鼓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获得医学类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分别补助15000元、6000元、2000元。对以全脱产、半脱产等方式取得相关医学类学历的,在读期间所在单位发放基础性工资,其绩效工资在毕业后一次性领取。

(七)科研、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项目可分别获得50000元、30000元奖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20000元、15000元、10000元奖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奖励。

在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医务人员凭论文原件,每篇论文分别奖励人民币5000元、3000元、2000元。

(八)中、高级职称项目。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600元/人;副高级职称晋升为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乡镇卫生院晋升为中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给予奖励1000元/人。

(九)执业资格。毕业后第一年考取执业助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2000元/人。

以上各项补助费用、奖励资金,除特别标明外,均从“人才培养基金”中支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的工作领导。成立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办公室、监察室、规财科、人事科、医政科、中医科、卫协会、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督导认定和基金使用监管。

(二)设立县卫生局“人才培养基金”。县卫生局从各乡镇卫生院和县新区人民医院,按月提取医疗业务收入1.5%,作为人才培养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如果本年度的人才培养基金超出预算或结余过多,可以适度追加或减少提取。

篇8

目前,医药院校应届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工作的为数甚少,农村医疗卫生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建立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机制,是在短期内解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激励医药院校学生走向农村,使之更好地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医药院校毕业生择业的诸多因素分析,探讨相应的激励措施。

1医药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倾向

1.1近年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人员队伍概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优质资源和高等医疗人才仍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大型医疗机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相对薄弱。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由1980年的2.10人下降到1.52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由1980年的1.79人下降到1.06人。2007年底统计全国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22人,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0.93人,呈下降趋势。同时,我国乡村卫生院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从1995年的51797家下降到39876家,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2医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倾向调查分析

问卷资料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吉林省34个市、县的吉林医药学院“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半脱产专科乡医班乡医共285名;二是吉林医药学院即将毕业的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班、2010级临床医学专升本科班、2009级护理学专升本科班共358名学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实地考察等方法。结果显示,在所调查乡医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共59人,所占比例为20.70%;中专学历人员217人,所占比例为76.14%;中专以下学历者共9人,所占比例为3.16%。说明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仍然偏低,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表明,86.15%的乡村医生曾经参加过相关的医学培训,但只有40.88%的乡医认为培训效果很好;大多数乡医不能参加培训的原因是工作忙不能离开(45.25%),其次为培训费用太高(37.51%);70.54%的乡医参加的培训费用都由个人承担,且自参加工作以来,个人培训费用累计不超过五千元。以上结果说明,目前吉林省乡医培训的热情较高,但培训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建立完整的依托医药院校农村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势在必行。另外,培训费用直接影响乡医参加培训的热情,政府应予以相应的支持。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58.30%的学生决定在毕业后马上就业,其就业意向为:80.75%选择市级医疗机构就业;11.21%选择县级医疗机构;5.01%选择乡镇医疗机构;3.03%选择农村医疗机构。数据显示,医药院校学生普遍不愿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高校应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学生乐于服务农村,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予以支持,保证农村生源并使其回到农村服务。

2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卫生事业的激励策略

2.1定向招生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招生,即生源应以农村为主体,实行招生签约,毕业后定向回农村工作。培养费用由国家、基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行签约就学,培养出来的学员,一定要为基层的卫生单位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实行签约就学,如不回农村所在地工作视为违约,可追回培养补贴费用。考虑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现实情况,招生可适当放低门槛,降低分数线。其优点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了解农村的工作环境和风俗人情,更容易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也乐于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因此有利于减少农村卫生人才的过度流动,更好地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培养定向生时,应着重对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保健服务,应加大对其预防医学、营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和心理咨询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为“乡村家庭全科医生”,以更加适应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2.2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条件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这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中城市知识失业产生“推力”,农村不断改善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拉力”,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会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2.3就业激励

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医药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欲在县级及以上卫生单位工作,必须先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满一定期限。除此之外,对毕业生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本科毕业生自愿下基层工作满5年以上者可享受回城医疗单位优先录用的权力,考取研究生享受适当降分的权力以及工作中优先提拔的权力等。

篇9

关键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省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的重点,着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有效改善了基层卫生机构执业环境。然而,江苏省要真正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除了职业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人才的有效供给。人才数量短缺、卫生服务水平有限、医疗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江苏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的瓶颈。因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编办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苏卫科教-2015)21号)和《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苏卫科教-2016)8号)要求,有关要求,2016年起江苏省恢复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为苏北、苏中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适宜医学人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短缺的有效路径,有望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1]然而,实施中发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障碍易发、基层意识不强烈、职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能使订单定向医学生成长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综合性全科型人才,不断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在这类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断探索多样形式的实现路径。

1加强江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免费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2]没有学费、住宿费和就业的压力使一些同学失去了学习动力和服务基层、自觉提升岗位服务能力的热情,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备与岗位需要相匹配的思想意识和职业素养。

1.1有利于加强江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计划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就近两年免费医学生招录情况来看,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学生报名踊跃,录取分数较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在基层主要以预防工作、健康管理、康复保健、慢病管理等为主,还需要深入理解国家基层医改政策,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增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然而,免费医学生也面临着一定政策窘境与难点,部分学生从医意愿不强,而且愿意回到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从事基层卫生工作的比例也不容乐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自觉融入健康江苏建设事业中。

1.2有利于加强江苏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其专业性质、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定向医学生就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的文化层次不高,这要求医生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品质,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予以充分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救死扶伤的价值观。

1.3有利于加强江苏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根据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论,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定向医学这一学科,能否产生较好的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在的学习行为以及将来的诊疗活动。[3]由于医学院校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尚缺乏人才培养机构与人才使用机构的紧密衔接经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部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安排,可能会影响其合同履行情况,并对以后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产生负面影响。[4]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医学生特点,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培育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激发其正向情感,提高其基层医疗工作认可度,培养扎根基层的责任感,避免出现职业信念动摇,自我定位模糊的情况。

2江苏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2.1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相较于热门专业,定向免费医学生的生源数量相对不足,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家庭困难,一心想从事医疗方面工作的学生而言,这一免费培养项目能够帮助减轻家庭负担,他们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与肩负的责任;部分学生因为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已经确定,不用自己费心找工作,对学习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想要退出但是又存在较多障碍,对这部分学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2心理障碍易发

免费医学生中往往存在几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有的学生在报考时,并不了解这一免费培养项目的具体要求和未来的基层服务内容,从而产生对未来前途的迷茫感;二是多数免费医学生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和家庭,受到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三是人际交往障碍,这类学生往往单独编班,在于其他专业学生接触过程中产生不安感。这些心理障碍会对他们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期望带来负面影响。

2.3职业价值观淡漠

有关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订单定向生并不愿意到农村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工作。[5]部分免费医学生来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但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问题,大多没有长期扎根之念想。影响他们产生面向基层服务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毕业生就业后待遇不高,大多数基层单位工资水平较低,远远落后于城市,且工作环境简陋,科研设备落后,就诊病例少;二是发展受限,近年来不少免费医学生在报到和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还未建立起较为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

3江苏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3.1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程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应当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一是感恩教育。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来到医学院校学习的机会都是将来在基层医疗单位服务6年换来的,接受服务和照顾是他们应得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渗透感恩教育。二是归属教育。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医学院校的弱势群体,内心难免抵触焦躁。归属感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甩掉心理包袱,在集体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认同。

3.2丰富社会实践形式,提升人文素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开展各种见习与社区医疗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基层卫生事业现状,认识到自己将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可以开展居民健康体检、医学科普宣讲、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医疗卫生活动,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地方病筛查、基层医疗状况调查等科研性质实践活动。早实践、多实践有利于帮助免费医学生加深职业认知,增强职业情感。国家和省市教育、卫生部门应做好实践方案制度建设,保证定向培养工作的质量。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形式

当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免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与时俱进,优化教育效果。要做好信息化时代的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认真思考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单向的被动灌输教育,而借助于课程网络平台和在线通讯工具,可以较好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活动,将单向的传输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模式,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接受者,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师生互尊、互促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出现。特别是在一些恶性伤医的新闻事件报道面前,为了防止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坚定其扎根基层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深入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工具,掌握校园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3.4灵活融入专业教育,倡导全员教育

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通,实现全员教育。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专业教师缺乏医学背景,而临床医学院的教师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困境,导致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层次较低,未能真正渗透并应用于专业领域。针对此,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除了培养一批复合型医学人文专业教师,还应引导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增加临床优秀案例、感人事例,定期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且医德高尚的医生开展人文讲座,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5(311):366-368.

[2]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Z].2016-06-08.

[3]袁婷.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6,(3):172-176.

[4]胡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60-64.

[5]张玉旺,仇宝山.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3):82-83.

篇10

 

订单式培养医学生是指根据农村卫生人才需求,在确定定向单位和岗位数量的基础上,向相关高校单独下达招生计划,培养费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基层卫生院或卫生服务中心。

 

结合2014年和2015年《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文章以彻落实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等相关会议精神为指导,探索分析赣州本科订单生项目实施情况以及改进完善的建议。

 

一、订单式培养医学生政策简要回顾和项目简介

 

1.订单式培养项目简要回顾及其成功实践

 

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赣州市本科订单生项目),是全国层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政策和2006-2008年订单式专科医学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功实践后,结合赣州市医疗卫生条件的实际情况,在2014-2016年开展的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这一项目也是免费医学生在赣州市的具体实践。

 

2006年开始,赣州市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联合赣南医学院连续三年开展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考生生源必须是赣州市生源,毕业后到赣州市基层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培养层次为大专,专业为临床医学(分全科医学与超声医学两个方向)。3年下来,实际共培养298人,基本实现了赣州市312个乡镇卫生院中每院有一名大专全科医学生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问题。据2013年的初步统计,在岗率是98%,总体上能做到扎根基层,奉献百姓的服务承诺。

 

2.赣州市订单生项目简介

 

2014年,赣州市再次联合赣南医学院新增单独面向赣州市18个县(市、区)考生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本科临床医生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单独填报,招录后县(市、区)卫生计生委按照市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录取名单,及时与考生及家长签订《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协议书》,订单生毕业后到定向县辖区内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赣州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7000元,用于减免订单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如有剩余,多出部分应以生活补贴等形式发放。

 

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培养的层次是本科,生源也必须是赣州生源,专业为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2014年和2015年的招生计划为各200名。值得一提的是赣州市户籍所在县(市、区)有无申报需求计划的考生均可填报,这为赣州的生源从事基层全科医生提拓宽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二、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实施情况与分析

 

1.赣州本科订单生项目宣传和招录情况

 

2014年,赣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地方政府为乡镇卫生院订单式定向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单独面向赣州招收的定向生享有减免学费、定向安排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在2013及以前,赣州市卫生计生委开展了大量的调研,结合之前赣南医学院培养的专科订单生的工作表现和实情需要,出台了和联合赣南医学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项目。

 

政策出台后,赣南医学院和赣州市卫计委通过高招咨询、政策宣讲、印发传单以及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大力借助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赣州市定向医学生优惠政策,鼓励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积极报考定向医学专业。从招录情况来看,该项目的招录情况异常火爆,提前批次录取,本来可以降分录取,但实际录取分数线却全部高于二本分数线。截止2016年,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共招录400人,生源均为赣州籍。

 

2.赣州本科订单生项目院校培养状况

 

按照政策安排,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全部在赣南医学院培养。赣南医学院在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这一项目,赣南医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按照“三全、四优、五化”的人才培养思路,从学生的信念、医德、专业、素质及后续发展上,精心打造一枚枚农村医疗“螺丝钉”,以优质的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水平回报赣南老区。

 

首先在管理体制和方式上,按照一个班级50人的标准单独编班,配备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并且配有年级辅导员,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教学上,重点突出村医学订单定向生动手能力和服务农村能力的培养,注重地方病、常发病以及农村多发病基本诊疗技能的培养,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健康教育》课程。实习方面,安排学生前往学院经过综合评审的二级和三级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配备专职干部,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并且专门安排乡镇卫生院和县级疾控中心实习的实践和计划,大力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承担起全科医生的职责,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四位一体的职能。

 

当前,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目前已经步入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学习,总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学习积极认真,学习态度较好,平时遵规守纪。

 

三、赣州市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项目完善建议

 

赣州市本科订单生项目助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于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因此务必切实重视和提升项目培养质量,保证毕业后下到基层,惠泽赣南百姓健康。

 

1.完善赣州本科订单生项目的保障政策,解决赣州本科订单生的后顾之忧

 

赣州本科生订单生项目,出发点是为基层培养合格有用的医学人才。当前,赣州市财政对院校培养阶段按照每个学生7000元的标准予以支持,但是对他们毕业后的相关待遇的保障和职务晋升邓方面的保障措施却还没有完全细化分解。当然,保障政策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的接收消化也还需要时间。但学生毕业后的保障措施关系着这一项目的真正落实。因此,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应切实推动卫生、人事、财政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指定相关实施细则或者具体要求,确保赣州本科订单生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途径、工作无压力,用感情和待遇留人,确保优秀人才留在基层的目标。

 

2.强化免费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的履约诚信意识和基层奉献精神

 

除了政策予以充分保证非常重要外,学生自身的教育培养也非常重要。对医学生而言,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面向基层的医学生来说,这是不够的。对于三方协议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基层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爱之心也是保证这一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高校而言,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之外,还应加大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促进学生履约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开拓医学生下基层的锻炼和实践渠道,积极推动基层志愿服务和假期社会调研等实践基层活动,增加学生与基层的理性认知,鼓励学生到基层和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