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专家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C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0-0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无庸置疑,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张,势必导致我国各个高校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教育部所采取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势必促使我国各个高校必须正视科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显然,提高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继《体育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深入探讨和研制具有导向功能的《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同时,通过对2004年度武汉体院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工作的实证分析,旨为全面提高我国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和即将迎接教育部水平评估的各个体育院校,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4年度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16位优秀术科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初步设计《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然后,通过选择体育院校专家为两轮调查对象。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表28份。回收有效咨询表24份;第二轮发放专家

2.2 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 为验证体青年教师课堂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效果,2004年度10―11月份对武汉体育学院参加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决赛的优秀术科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受评对象16人,共由四位教授组成评估组,对青年教师随机抽查,根据本文制定的评估量表,集体逐一评估。

2.2.1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流程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分三个阶段:试评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试评阶段是为了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多次现场试评以统一评估尺度;实施阶段是随机抽样,实施评估工作,即专家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指标内涵,逐项进行课堂评估并独立填写评估量表;反馈阶段是专家评估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推导评估结果之后定性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意见。

2.2、2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结果 经专家评估,16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结果见表3。

2.2.3 评估结果的指标比较分析 评估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指标在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原始得分不能简单体现指标因素在评估中的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评估标准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评定分析。16位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因素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所得标准评估值按其大小顺序进行排列见表4。

构成术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水平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组织、教学准备、教学负荷。相对而言,教学态度是5个评估因素中实施最好的一个指标,正与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态度相吻合。教学准备、教学负荷落实相对欠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较难准确掌握课的负荷;部分青年教师昔遍存在教案编写不够规范。由此可见,当前必须严格抓好青年教师教案编写和课的负荷安排。

2.2,4 评估结果的类别比较分析

2.2.4.1 普修和专选课评定结裹的比较分析 为研究青年教师在普修和专选技术课中的差别与共同点,本实验对16名青年教师按课的类型不同分为普修和专选技术课,并对其技术课教学质量评定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5所示:

从表5可见:普修与专选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一级评估指标的结果差异不大(P>0.05);N-K多重比较检验表明,教学负荷评定因素方面有一定差异;由于本文属于术科层面的研究,可以忽略普修与专选负荷的具体差异。如有必要可对昔修与专选细化研究。

篇2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篇3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生;选题;引导

当前我省高中阶段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并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较为新颖,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皆是处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探索阶段。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价值,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课题,并向其介绍研究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现笔者将针对中学生完成课题工作展开相关探究。

一、从选题角度引导

1.从客观角度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研究性的活动,亲身感悟探索问题的实践过程,体验研究问题的层次感,同时也能启发他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激发其探究问题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题是尤为关键的。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更能让学生在课题选择的思考中提高理性思维的品位,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题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开始,是探究问题的根本。对此,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的选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课题,因此在引导其完成课题时应从具体可感的问题着手,尽量避免选择范围大且空洞的课题。

(2)尽量选择形象生动的描述课题,力求让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范畴内选题,避免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空洞、乏味。每个课题小组成员各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更具可行性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3)引导学生思考所选择的课题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即所选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选择课题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明确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题研究中做到有的放矢。

(4)必须从创新的角度选择课题,对于前人已有所研究的课题应予以舍弃,以防课题研究的雷同以及研究意义的缺失。

(5)从微观处选择课题。从本质上而言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应引导学生从耳濡目染的社会现象和身边小事中选择课题,以此凸显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例如,学校将实体围墙改造为阳光式栅栏围墙后,附近饭店员工抓住商机将盒饭送到围墙外向学生出售,这一幕被一位正处在寻找课题阶段的高一学生发现,并高兴地说:“我的课题找到了――外买盒饭与学校食堂饭菜的调查 ”。

(6)选择的课题应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虽然课题的选择应从微观角度出发,但应反映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重大事件,这样才能凸显所选课题的研究价值。有一个课题组就是把热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路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调查”。

2.课题既可以是教师确定,也可让学生自行选题。如果让学生自行选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引导,须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选好的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和遴选。对于存在问题的课题,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学生,并告诉学生课题的选择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及重新拟题的建议、思路,以此保证选择的课题具有研究价值。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具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否则,在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往往只能从空泛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空洞抽象的意见,让学生摸不着边,从而对其研究课题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课题选择中,教师一定要根据高中生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其完成选题。具体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须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教育学强调任何教学工作都必须考虑学生的信心、积极性、思想状态、学习目的等诸多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甚至决定着学习的成功与否。林格伦曾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布鲁姆也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魔力,唯有让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令其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成功。”可见教师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势必要考虑其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如果选题的内容与其心理特点、认知结构相违背,学生经过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则会令其产生挫败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幅下降,甚至会因此而讨厌课题的研究。因而,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引导时,一定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因素和认知结构,这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课题的选题,更能激发其对课题研究的兴趣。

(2)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育学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是增强其学习动机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因而,在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选题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会让学生在挫折中产生自卑感,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课题的研究毫无实用价值,二者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选择的课题应难度适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研究能自行完成,并且还应充分考虑到课题的实用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因为只有研究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题的价值,才能让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成就感。

二、从心理角度引导

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课题研究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此,教师从心理角度加强对学生课题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可如下操作:

1.教师要帮助课题研究者树立必胜之心。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课题研究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畏惧心理,在研究课题时开展各项工作总是缺乏自信,表现得较为悲观,从而对课题研究步骤的顺利实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须从心理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其充分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课题研究。只有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上树立了足够的信心,才能令其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教师要帮助课题研究者形成战胜困难的坚强品质。这是成功研究课题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课题的研究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遇到诸如此类的难题,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只有那些面对困难,依然沉着冷静,并能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去探寻解决难题方法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因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才能在课题研究上有重大突破。

3.教师要引导课题研究者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课题研究不是个人的工作,必须依靠每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一方面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合作意识,没有合作意识,任何工作都将踯躅不前。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方能在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此外,还应让学生明白在合作分工时要彻底抛却过于依赖的思想,发挥自主性,并主动帮助合作伙伴解决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在学习中认真负责、主动沟通、通力合作的态度,并能主动维护与合作伙伴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较强的交际能力,从而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须让学生明白课题研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项需要多人通力合作的集体性学术工作。让其深入理解课题参与者的合作对于课题的顺利开展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强化其在课题研究中的合作意识。

三、从技术角度引导

课题选题工作完成后就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开展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或到实践生活中考察,获取经验性的认识,以此完成课题撰写需要的信息资料。可是作为教师是不可能整天和学生待在一起引导其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只能就其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问题,撰写论文和相关报告。教师从技术角度可如下引导学生:

1.根据课题的中心列出提纲挈领的纲要,避免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总纲领从微观角度列出更为细化的纲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2.学生在搜集文献资料时,一定要记下文献资料的类型(论著、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期刊论文、网络文章等),出自何处。使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上搜集资料的方法,告诉他们怎样在中国知网、万方网等学术网上下载所需要的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时应坚持客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即学生对搜集的资料不能进行主观上的更改,而应保持原貌。此外搜集的资料不能过于单一,应体现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3.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调查、名人访谈等,以此保障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倘若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结果对课题研究帮助不大,应引导学生通过其他的方法获取有效材料。

4.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灵活机动的思想,不能过于死板,如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课题纲要存在问题可大胆进行修改或补充。

对高中生而言,教师的引导在其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能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否有教师的引导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工作在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引导意见,方能让学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理念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引导,助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建设性的成果。但是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从选题、心理、技术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研究课题的方法,其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搜集文献资料,深入社会调查,开展研究工作。学生终究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各项研究工作还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教师的引导仅是为学生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中学教学研究的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03):55-56

[2]周翠萍.关于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1):78-79

篇4

第一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范围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1、论文的选题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篇5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篇6

第一条 论文选题要求

论文题目的选择可在研究生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在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由导师提出,征求研究生的意见后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应遵循学科发展现状、学科理论前沿、学科争鸣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在学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和现实问题,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争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题应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导师的专长和研究生本人的基础进行。

4.论文题目大小适宜,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硕士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第二条 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来源。研究生选题可来自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课题或自选课题。

2.选题依据。(1)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所确定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2)国内外现状分析: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说明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本人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不少于2000字。

3.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4)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分析;(5)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4.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

第三条开题报告程序

1.以学科方向为单位,由相关方向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专家评议小组;

2.开题报告会必须在学院(部、所)进行,院长主持开题报告会,在召开开题报告会之前,应张贴海报公布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等,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

3.研究生填写开题报告,封面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字、1.25倍间距,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并将开题报告于开题报告会一周前送交开题报告评议组成员,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

4.召开开题报告会,由研究生阐述选题来源、选题依据、提出研究的初步研究方案,再有指导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最后由评议组成员进行讨论、审核。审核标准为:(1)论文选题很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文献调研广泛,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3)开题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书写规范;(4)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较强,具备论文撰写能力。

5.开题报告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依据审核标准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存在明显问题的,不批准论文开题,限期修改补充,并要求3个月内完成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6.开题报告通过后二日内,研究生将开题报告纸质版一式三份与电子版送交研究生秘书,再由研究生秘书统一报送研究生部审核,审核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各存一份。

第四条 其它

篇7

关键词: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一、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1.政策保障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独设置为一个领域并纳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其中研究性学习在所有学科中占学分最多(15学分),这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要想顺利开展,如果离开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这就希望各级领导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从培养人才出发,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认识这门课程,制订相关政策,为学科教师创造便利条件,搭建平台,多给教师创造一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对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等要与其他学科教师拥有同等地位。

2.师资保证

学科的师资力量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努力克服困难,配齐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力争保证该学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鉴于各校情况不同,各校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但要保证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成立备课组乃至教研组。

3.课时达标

要规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尽管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实施方案,但多数省份均有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各校必须依据本省课程要求,开足课时,平均每周最好达到3学时,其中2学时安排在课内并纳入学校课程表,可以施行联排,另外1学时可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困难的学校至少要保证基础年级每周2学时。

4.效果落实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分管领导要支持学科教师,并与学科教师一起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每学期,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选择课题,完成一个课题研究(或一个项目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形成成果。

二、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开展教学研究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没有科班出身,可以说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而学科教师又是学科教学工作的生力军,所以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加强教学研究,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各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另外,学科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暑期教师远程培训,把握与专家学者对话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要珍惜每次教研活动,通过课题引领,利用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开放课及城乡交流课等,关注课堂教学。重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导学案的编写水平和实用价值。

三、协调好指导教师,提高对学生课题研究指导的有效性

学科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统领作用,然而在专业性较强的课题以及项目(活动)设计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不得不依靠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到开题(设计制作),再到研究过程的指导直至结题报告的撰写和成果展示,要全过程监控,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教师不仅要虚心向专业教师学习,更要协调好本人与指导教师的工作关系,以诚相待,增进情感,这样才能齐心协力,保证学生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顺利实施。

四、关注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作用

目前,全国多数省份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列为高考科目,面对这种形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除了要实现其自身课程功能之外,还不能脱离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要引导他们选择那些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课题(如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学科相关课题),特别是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把课题研究置于学科学习中,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一旦选择了某一学科的课题,就会把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学科学习中,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样会对课题学科的教学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该学科的学习成绩。

五、加大研究性学习成果转化的力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之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题研究与项目(活动)设计。学科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活动。只有在评选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价值才会得到实时体现。目前项目设计这一板块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还要举全市之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参考文献:

篇8

1、什么是美术?

广义的美术,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简而言之,美术即美的物化。

2、什么是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3、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人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象,标新立异,构建新形象的能力,具有独创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有了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就能借助过去的经验进行美术的创造活动。

4、什么是中小学美术课?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纳入“技能”学科的范畴,即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横向和纵向传播每市姿势和技能。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还强调中小学的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使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地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

二、课题的提出

1、是时代的要求,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身会成员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新课标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是素质教育的呼唤,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成分,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原则

1、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根据审美创新教育任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受教育审美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自觉的选择和利用各种审美媒介有意识地创设审美意境。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的审美创设意境之中耳濡目染,以情动情,激发心灵的共鸣。

2、审美观与审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形式,但是仅仅停留在静观上是不够的,必须使学生在各种美术制作、创作、多媒体设计等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种审美创造操作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丰富表象储存,开拓想象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情感转化为想象的动力;还可以锻炼实践才能,把想象构成的意象物为审美形态的作品。

3、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美术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艺术创造,采用各种不同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协调参与。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探讨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主要是带领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二是课例研究法,每学期每个研究人员均上一到二节专题研究课,通过一个个案例来探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总结反思法,课题人员在大量的理论研修,实践操作中探讨了一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个案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提炼成理性的经验,撰写案例评析和论文。

五、研究过程

自从课题实验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实践。

(一)、发挥教师特长优势,以点带面,形成美术研究氛围

山区小学一般较偏僻,规模不大,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教师的专职化相对较弱,加上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各种冲突,美术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尤显艰难。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特长,发挥示范、领头雁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美术研究的氛围。

1、展示教师的美术特长,以自己擅长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的老师擅长国画,有的功于色彩,有的又长于工艺美术等等。我们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才艺展示等活动,让老师们通过自己的专长不断向学生演示,示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2、以特长美术老师的优点,激励更多美术老师的参与。实验老师当中有的擅长课堂教学,有的擅长论文的编撰,有的又长于作品展示。我们就因才出新,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今天向这位善于上课的老师学习,明天由善于写作的老师讲座。课题组每年都举行优质课、论文竞赛研讨活动,针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几年来,我们推出了一批美术骨干人才,在全县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师范作用。在全县形成了美术研修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乡土美术素材,整合土家民族资源,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即提倡生活美术的观念。从实验开始以来,各课题实验点都非常注重乡土美术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实验小学收集整理出了“土家绣鞋垫、土家风俗农民画、土家剪纸、清江石画、西兰卡普编织”等,庄溪小学收集的龙灯的制作、狮子的扎法等,以及家乡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等等。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有机地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使昔日的课堂有了特色。如:庄溪小学的徐老师在上色彩课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动植物或矿物中寻找可以制造色彩的物品,学生将采集的栀果捣碎、取汁;本地的观音土多,适宜雕刻,我也让学生带入课堂,设计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或削或刻。还有实验小学刘海燕老师的土家民族剪纸艺术进课堂等。都是乡土资源成功应用的实例。就些都大大丰富了课题实验的内容,充实了师生的视野。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少学校课题组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一是邀请了土家文化名人(如杨小强老师、覃发池老师、)和民间老艺人给教师、学生作辅导,定期请他们辅导和讲解土家族人的风土人情及土家文化的美术表现形式,使师生们受益非浅。二是把老师送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回来上汇报课,把先进的理念渗透于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几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多次出去观摩学习,上示范课、研究课,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彰显课程特色

学生审美素养及审美经验的获得途径主要就是在美术活动的体验中。

1、各课题实验点注重美术课程适时参与学校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美术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如校园绿化、文化墙、板报设计、标语、以及“六一”“十一”等庆祝活动的设计布景等等。都离不开美术的参与。各实验教师都积极和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美术课程的的特点,在设计的作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创设专题美术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实验研究阶段,除了对老师开展丰富的美术研究活动,对学生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每个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性绘画、书法或制作活动,如实验小学开展的趣味黑白画、儿童简易画,彩卡纸画等等,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表达方式,老师顺势指导和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趣浓厚,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科幻画比赛等等,都是学生展示的阵地。每次比赛都有几百副作品参赛,可见学生们的美术素养有了大副度的提高。

六、收获与结论

(一)收获

1、“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由于过去的美术课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教师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以次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放在首位。各实验课题组通过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求各位教师在自学的同时,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有效地促进了研究人员理论的储备和观念的更新,老师们树立了全新的美术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其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该课题研究,教师逐步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美术教材内容的价值,并恰如其分地引进土家文化的精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科学设计教法、学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课题组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其中,翟可、刘海燕、刘海容老师多次在市级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研究课、竞赛课,并获得极高的评价,在全县的新课程培训中也是多次承担示范课的教学,或者参加县研训中心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均展示了该课题组教师的非凡风采。

其四,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也给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得到提高,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上登载。我们从“教师成果一览表”(详见附录)中便可见老师们的科研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实践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的频频获奖,习作、研究文章的频频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该课题实验开展以来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实验学校,实验小学、花坪小学、庄溪小学都已经成为了省、市、县级的示范学校。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英语;教学发展

H319.3

一、项目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不管是哪一种的英语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彻底掌握一门外语知识,而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言,由于结合一定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因此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国内外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重点研究项目学习法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比如本门课程轮机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对此不再赘述,自项目教学法引入中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逐渐把目光投入到这个新兴的教学方法中来,而随着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对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总得来看,我国的论文著作数量日益增多,但这不足以说明全部,因为大部分论文还都集中在实用方面。

二、项目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自从引进项目教学法以来已经数十年,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都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以及在研究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的,我国学者对于项目教学的研究其对象分布往往不平衡,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等等,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发展不平衡

虽然项目教学法具有可研究对象范围广的特点,但我国在运用项目教学时,存在什么时候需要了,什么时候想起来用的情况;一切研究以实用为主,严重缺乏系统性研究,而只是强调要为实用服务,这样研究的直接结果就是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直停留在表面,而对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缺乏深入探讨。

(二)研究缺乏针对性,未能对外语教学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项目教学法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然而,虽然现在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研究对象选取的是实际应用的具体项目,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怎么提高学生的兴趣上,而对于学习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之间的连接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脱节,因而使得项目教学法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大打折扣,有的论文集中在某个工程领域,而有的,又只针对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上,近些年来,有部分研究针对学习过程和实用二者之间的连接做出了研究和说明,但是 对于其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最终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得来说主观因素占据了主要部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项目学习法使用者本身对该方法并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存在胡乱套用,未分清前提条件就进行实用的情况,由于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造成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现象,这也造成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未能正确运用研究方法

项目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推广和运用没用理工类的普及度高,造成很多教师在实际过程中处于摸索过程,没有前例可循,并有抵触情绪,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理论层面在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很难有所突破。自身的研究指导不清晰的情况下,造成整个研究过程的不严谨,影响了研究的有效性。

在国外,针对于项目学习教学所研究出来的方法可以分为七大类:过程描述的实现,介绍和讨论,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行动研究、评论和案例研究。从字面意义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包括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但是,现在的研究成果根本不能反映当中的科学方法,在有些论文中,没有谈及课题研究背景,而且更没有进行全面审查。有一些论文,它们的观点是介绍项目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但是大部分描述该项目教学是针对特定的课程,根本没有说明研究问题,也没有提出假设,此外,还有的会替换基本假设问题,导致缺乏科学的分析判断。对于一些实证研究,对课题缺乏独到见解;某些论文只是简单的总结前人的结果和经验,无法反映真实的意义价值;一些关于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无法做出解释让人信服;一些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但是和研究不匹配,研究重复现象严重。研究方法不能很好地使用,项目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展缓慢,缺乏研究内容。此外,由于缺少前期的研究,以至于在后期的研究中导致无法提供强有力的实证信息。

(二)研究者理论素养水平不一,部分学者对项目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

中国和外国研究学者对于项目教学的理解是不同的。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学生教师的双向活动中,可以实现项目选择、项目计划、项目实施、显示和反思的成果评价,那么,一个项目的实施是否顺利,离不开环境、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方面定义项目教学是不合适的。在项目教学中,对于学生应该是学习,对于教师就是策略。综上所述,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促使项目有效完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对于项目学习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没有注意到项目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知识,之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关联;没有意识到项目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经过回顾和与实际的应用交互作用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自我的实践能力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没有正确理解项目教学方法,最终是要完成一个任务,创造一个产品,觉得在外语教学中无法实施,其无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

第二,认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认知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在基础教学中不好实施。

第三,认为项目教学只是让学生动手做,没有理论支撑。

第四,认为项目教学是完美的,适合所有的外语教学。

综上所述,造成了研究人员对项目教学理解的偏差,并缺乏理论指导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因循守旧,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对于项目教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几乎是孤军奋战,这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

⒖嘉南祝

[1]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篇10

一、引言

虚拟仪器技术是当前仪器与测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各学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测量及仪器设计平台,因此“虚拟仪器实践”课程不仅提供了虚拟仪器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也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虚拟仪器实践”课之前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完成“虚拟仪器实验箱”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上的5个实验,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实验步骤,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完成即可。但是每次课程结束,学生仍然不懂虚拟仪器的基本知识,更不用说独立完成一个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远远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虚拟仪器实践”课程的课程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中借鉴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

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

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研究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主动学习,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独立科研的能力。从课程伊始布置课题任务,期末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课题研究任务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题,所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较大,不仅会自己去研究“怎么做”,还会研究“怎么做得更好”,因此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做中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获得直接经验,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知识,并且易于内化为认知结构。

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正如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最有效的向各类学生教授科学的策略应是支持学生对他们自己动手的和与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相关的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7]。

对于如何开展做中学,国内外教育界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和探索,丹麦的奥尔大学创立的课题(项目)组织教学(project organized)模式便是一个成功范例。这一模式包括选择课题、师生协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课题评价四个阶段,真正做到了按课题(项目)组织教学,以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实践

在“虚拟仪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虚拟仪器技术的知识,包括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虚拟仪器的编程环境和编程方法、虚拟仪器的编程技巧以及优化策略,也重在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发现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发展的智力等。

改革以后的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都围绕以上目标进行,课程内容不再是几个固定的实验,而是学生自主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并实现;授课模式也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课堂模式,教师主要工作是答疑和点评;课程考核是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课程设计报告的情况综合评分。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课题

主要是给学生们布置课题任务,同时介绍考核的标准、查找文献的方法、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要求,并提供示范的优秀作品。

课题的确定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选题既要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有一定综合性和难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处理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查找资料的结果自主选题,再由教师审批确定。

(二)知识梳理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是有结构的。把知识放到一个大的架构下学习,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有益于记忆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小学期生产实习时已经学过了LabVIEW的基本知识,但是比较零碎,没有构建起虚拟仪器技术的整体知识脉络,因此,在学生开始他们的课题研究之前,我们用2个课时给学生做了必要的知识梳理,把虚拟仪器技术的基本知识点贯穿起来,也解决了学时少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者2人一组完成课程设计。学生利用网络、参考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实现课题的预期效果。在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学生寻找符合项目性能指标要求的传感器和元器件,完成硬件电路的搭建。硬件电路完成后,进入软件框图程序设计。最终进行软硬件系统调试,完成设计要求。也允许有一定难度和实用价值的纯软件的课题。

(四)课题评价

每组同学用PPT和课题成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老师进行点评,主要从综合性、界面友好性、程序规范性、创新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有难度的课题。

(五)撰写报告

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过小论文,我们参考毕设论文的格式向学生提出了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即应包括摘要、关键词、全文、心得总结及参考文献,且参考文献应在文中标注等),并给出示例范文。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也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做了很好的过渡。

四、教学实践的实施效果

我们从2014年开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届共108名学生进行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虚拟仪器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用9周时间,利用美国NI公司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数据采集卡及其他传感器和元器件分别完成了自动温度监测仪、多媒体小助手、基于LabVIEW的远程实验、实时变声器、基于LabVIEW的多媒体通讯系统、十字路通灯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转速控制仪设计等多个课题的设计。学生们还自拟了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计算器、学生宿舍简易监控系统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的题目,学生们做得兴趣盎然,相关作品参加校内外的虚拟仪器竞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但完成了虚拟仪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还加深了对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论文质量,我们要求每个课题都小题大做。从课题调研、提交方案、课题完成,到最后的论文提交,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学术训练过程。在最近的这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强化了方案环节,要求学生在前期要提交一份研究方案的报告,因此这期提交的论文质量整体上比上期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在完成论文后普遍有一种成就感。

五、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及应注意的问题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虚拟仪器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是有些需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一)项目设计要合理

学生的层次和素质有较大的差别,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项目设计必须有层次。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另外,根据学生的反馈,多数学生希望在选题时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引导和支持。我们的学生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比较缺乏,希望老师有现成的题目给他们。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

(二)把握好教师的地位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课题任务、提供指导和建议并且做好督促和检查。

由于已经是大四阶段,很多同学在外实习,加上考研的比例很大,所以不少学生直到期末交稿的截止期限前才真正开始做,这就很难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检查,以增加他们的时间紧迫感,确保课题和论文完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