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04 13: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的人文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自我意识;价值
人类作为一种有自我觉醒和认识的社会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悲天悯人”地思索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并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不停反省和思考,最终解决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疑惑。对于自身个体以及全体人类的思索构成了整个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文科学来自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这一命题。
古希腊的哲学先贤们在茶余饭饱后,凭借他们接受的良好教育积累的先期知识构成,开始不断的探究和思索“我们来自于何处,并将归于何处”的哲学基本命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如是反复审问着自己: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惟时何为……
支配他们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终极命运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一对矛盾的反复缠斗:对于自身的困惑和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从古自今,哲学家们总是前赴后继的,以一种类似于自我摧残的方式,表现为一种喃喃自语的自我拷问,不断的思索这一些看似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用一种自说自话的形式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似乎给出答案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而不断纠缠这些类似于宿命的问题并为此心神俱疲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哲人们这些类似于失心疯的疯狂举动实质上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所带来的对自身命运的不能理解和控制的恐慌和迷茫。这些迷茫和恐慌如同我们的影子,伴随着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出现,并将会一直附随着人类走向消亡,如同基督教赋予人类的原罪,问题不是偷吃了禁果是否真是一个原罪,而是我们需要一个原罪来在我们面对万能的主时,时刻保持一种谦卑和负罪心态。每个个体也许都会不知不觉的给出自己对于人类或者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理解,其中有个别禀赋超群者可能会讲自己对于问题的解读灌输给别人,也许他们的解答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哲学王可能确实存在,个人天赋的杰出贡献也许会推动人类的知识前进一大步,柏拉图是这样,尼采也是这样,马克思也做到了,爱因斯坦也做到了。但是,总的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珠,再大的水珠也滴不成历史的洪流。正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的点滴智慧和知识构成了人文科学这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全体社会人群才是塑造整个历史的主要力量。
文学艺术也是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个体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需要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寻求被接受和认同的感觉。即使周围的人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让别人能理解自己所经历或者感受过的。这种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著书立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支撑太史公就极刑而不悔的只有将自己的著作创作下去的意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字字泣血,句句真情,读来使人感于肺腑,体现的正是他要将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和倾诉给他人,出于他人对自己情感的认同的需要,支撑着他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法律上要求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保障,也正是体现了人类那种对他人倾诉的渴求。在心理学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也对于这种需求有过论述,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后,人就需要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演绎成一个一个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无数个惟妙惟肖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背后记载的正是因为时间流逝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或者事。但是,这些流逝的往事或者故人又不像是我们生物学上的标本制作,脱离了生命而留下形体的固定模式。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在提炼故事塑造人物时,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灵魂。这些故事和人物以一种比过去真实存在过的更高的形式继续流传着,并且因此而长存不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同哲学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不同的是哲学更注重对于命运和生命本源的追溯,而文学艺术则更注重对于个体感受差异的表达和认同,以及对于生活的还原和升华。一般来说,哲学更加注重共性的总结,而文学艺术则更偏重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表述。但不管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个体认识的基础上加工和结合的,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别是个体差异受到个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角度的影响,表现出来整个人文科学知识的价值导向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人文科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人文科学关注的是对人作为一种万物之灵的终极关怀和探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的正确唯一性。在人文科学里只要能体现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益思考和理解就是可取的,在这里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诗人早就在诗歌里传达了这样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立场、价值不同,看法也会有差异。中国古代哲学早就有了对于尊重差异性的认识: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不必去深究谁对谁错,无论哪个角度、哪个看法、哪种理解、哪种重塑,都是我们整个人类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人文科学不断繁荣的保障,承认人文科学的本身差异是我们正确认识人文科学的必要前提。
人文科学的研究必须体现对于人的价值的拔高,人文科学没有判断对错的统一标准,但是有评价优劣的标尺。只有不断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知识才是值得推崇的。人类做为一个生命群体生活在自我构建和社会环境中和早已存在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需要,追求自我的完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未曾有过变化。人文知识应该是弘扬真、善、美的,它承载的人类感情和故事应该是催人向着那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而不是起反作用的。所以说,人文科学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取舍接受人文知识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朱碧莲著. 还芝斋读楚辞[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汪耀明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篇2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research and service object, the requirement to medical students is higher.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have what qualiti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edical, which has become a needed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into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dvocate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人文素质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进入医学院校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无多大长进,究其原因,除了学校过重的医学专业和相关自然科学课程与过少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外,还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因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看作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疾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物学改变,医生的职责只是以技术手段对机体作药物或手术治疗,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于是人的热爱、尊重、抚慰、关心等人文范畴的内容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其结果是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朝气和时代气息,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因而医学毕业生认识、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一般人文素质的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应包括文化历史知识、价值观、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责任感、行为态度与习惯、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交往素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上。
3 加强外语文化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外语以其很强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习得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财富的过程。具体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使文化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审美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培养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促成自身在待人接物、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3.1 文化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为彼此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汲取和滋养。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按照文学创作的特点去审查作品,历史、公正地去评定作品的思想价值,从而使学生反观自身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3.2 文化学习对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素材,也是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通过研究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态度、看法以及作者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他们有更丰富的人情、人性。
3.3 文化学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分析语言现象并不仅仅为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还应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其审美品位。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敏感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点拨学生的心灵,再通过启发诱导,挖掘细节,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以激情激发激情。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状态的描写。在解释词汇时,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整体塑造去看待单个词汇所发挥的独特功能,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4 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更新的今天,增强医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外语这一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养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方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体验人的功能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性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也必将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得到更高层次地体现,因为只有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人实施人性关怀,用崇高的医疗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才能成为人类医学。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梁庸.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针对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介绍了艺术教育的意义,探讨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主要探讨了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心理学价值、智力价值、美学价值和思想精神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才全面素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在各专业领域拥有专精知识,同时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融合的人。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强大与民族复兴的栋梁,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人文课程、人文论坛、传统理论的渗透,而更多的是,应该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实践,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科学教育也体现了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进行研究,将会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如何在兼顾专业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教学以及具体的公众化教育中贯彻国家的教育纲要,把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体现高等教育中两种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真正具体的统一。
1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这些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教育形式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到重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就一定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学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达到娱乐、审美、心理调节和传播文化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显然只要利用得当,这些都可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艺术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就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教育种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大学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
2.1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生物学的价值。通过艺术科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大脑成长,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得到发展,由于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得到较大的兴奋,这种兴奋能力能够改善大学生大脑的成长速度,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就可以更好地支配各器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这些运动形式,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体态、动作、行为能力,这样就可以尽快使大学生的身体达到审美的标准,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化大学生的体态。显然,这种艺术教育的方法,可以将大学生美的标准,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中,让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使大学生思想得到提高,通过后天的艺术训练手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健美的形象,而且可以达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具有健康的身体、优美的线条。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增强大学生运动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思想品味。
2.2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是大学生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就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使大学生相互之间身心和情感得到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伴随着这种情感交融,就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选择喜爱的运动方式,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丰富,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健康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2.3对大学生的智力价值
艺术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它能够使大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大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价值,智力价值是大学生具有提高思维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大学生必须突破的一种约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的智力价值,可以成为智力发展基础,因此,对于艺术教育来说,通过前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力,通过后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慧,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2.4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提供帮助,这是以审美的角度,通过运动,塑造大学生的形体,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得到正确的运动目标。审美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健康的需求,他是对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使他们的感性因素得到净化和升华,使它们成为审美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
2.5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高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传达对大学生的关怀,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对存在价值探索,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达到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味,能够使大学生在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方面得到提高,就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精神的塑造。在高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发生共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较大的提高,更快地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使大学生尽快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提高,提高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尽快使大学生成长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效果。
3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品时,使大学生达到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当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精美发出赞叹,就提升了大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力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模式,把大学生引向文明的艺术殿堂,大学生就可以成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焱.试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25-27.
[2]何雪蕾.艺术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2,(02):19-21.
[3]乐建军.桥牌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190.
[4]孙智丹,谢媛媛,徐群.艺术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教育模式新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06):15-16.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1引言
当今实际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时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生作为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使者,其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医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的医学教育在注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与其他的专业学习不同,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关爱病人是医学生的职责。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并监督,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学习一些医学科学知识以外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文学等,所谓“素养”是指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结合。因此,“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服务对象和衷心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以及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始终不能脱离“人”而进行,因此,对以学生实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排除社会原因和体制原因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因为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都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很多医护工作人员缺乏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不能坚持“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医学活动,甚至有些医护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恶劣、不承担责任、重报酬轻奉献,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摒弃了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病人缺少关心。
由此可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3辅导员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当前很多院校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似乎也在相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但是,当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方面。将学生已经掌握的人文知识转换为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需要载体的,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2004年的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担任着学生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等多项工作,是大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一个教师。尤其是对于医学生而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生活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所在班级学生的作风行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4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4.1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提高其自身的专业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之成为一个具备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师。所谓“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可为范”,人格魅力要胜过千万句口头教导,辅导员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以身作则。
辅导员除了加强对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法学、文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和工作中去。
4.2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文化的交流
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并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渠道,向学生阐述我国古代一批批知识分子是怎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医学生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识,切实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和帮助病人,尽到一个做医生的职责。
4.3打造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是班级的灵魂,渗透在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的特殊功能,打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班级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针对同一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5结论
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发挥其引导和鼓励作用,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效应,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建构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人情、人道,最为主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人性、人情、人道,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强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建构全面的人文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保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重视学生主观情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每一堂课成为人文教育的辐射源,使学生真正地体味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快乐,向往教育,憧憬未来。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又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教师展示才华的同时,施以人文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才能一幅描绘出充满人文色彩的画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基本权利的享受,而不应侧重义务,轻视权利
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特点是公正、公平、民主的,是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而不是来尽更多义务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权利的享受而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维系体系,不能因为学生的故意调皮,而剥夺其听课的权利(如罚站、赶出教室等);设计问题体系,要有层次感,难易比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评价体系,应以更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学习的成绩,不能过多的宣扬分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才去主动地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应是个性内化活动的过程,而不应抹杀差别,贬抑个性
人文教育应把学生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挖掘出来,而不是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公式化的单一的“心灵”。教育不仅注重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须关注非智力因素,重视个性的自由,给学生一个个性施展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发散,情感才得以展示,理念才得以升华。学生积极地探索比默默地接受更能提升其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承认个性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在欣赏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激发生命内涵的过程。 我们必须尽力去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地学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在形成自己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自由。广大的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个性差异。多考虑和设计一些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不同的施教途径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施展。
3.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而不应醉心给予,禁锢天性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感官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从被动变主动。
4.课堂教学,应是学生情感的放飞,而不应是束缚精神,限制自由
我们教学的主旨不是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奴隶,教师的信徒,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合作的伙伴。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情感放飞,畅所欲言,知则必言,言而必尽。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去,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畅谈本课的有关学习内容。只有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 人文素质教育的加载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理念 人文素质教育
据教育部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大学生(含高职高专)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强于本科,这个事实彰显了近年来国家对促进高职高专发展战略决策的前瞻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就业率赶上甚至超过了本科,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是高职生虽有着良好的职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目标是“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即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需要一定而有效的人文素质来支撑的,因此,创新高职人文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那么,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是什么呢?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两项问卷调查。一项是对企业调查,课题组拟定三个问题委托我院就业办对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项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此课题组对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92%。调查对象涉及两校12个专业高职生,基本反映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高职生情况。
一、用人单位对高职生人文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生时,看重哪些素质呢?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能很快适应,从一名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有的则不能。那么,这些人又是为何不能适应的呢?再者,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什么?让我们看调查结果。
从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高职生的能力、素质最为看重的分别是责任心、创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对毕业学校和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看重。在被问及应届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分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责任心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和团队精神缺乏,而不是专业知识。在被问到应届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时,用人单位选取择最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责任心、创新能力、承压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都不是专业课和普通文化课所能解决的,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属于人文素质范畴。
二、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高职学生主要是由普通高中和对口生(即由职业高中和中专对口升学)的毕业生构成的,且以普高的学生为主。那么高职生对人文素质是如何认识的呢?人文素质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让我们来看调查结果:
从表中可看出,在“你认为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重要吗?”一问中,接近7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只有不足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而在问题“你觉得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有近60%学生回答的是“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只有三成左右学生表示是“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而在问到“在工作岗位上要持续发展,你认为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哪个更重要时”,超六成的人回答是人文素质,这也与前面两个问题是一致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职生对人文素质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清楚的,认识也是到位的。
那么,高职生了解人文素质涵义吗?让我们来看调查结果:
从表五可以看出,虽然高职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他们的成长很重要,但他们也知道自己对人文素质不够了解。从表五看出,大学生自认为了解人文涵义的不到四分之一,一般了解的占60%,不了解的占15%,在回答你觉得自身人文素质如何时,认为很好的超过了40%,远超过对人文涵义了解的比例。表四和表五数据充分说明人文素质在高职生身上的双重性,一方面认为很重要,另方面又一知半解。
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究竟如何,他们对人文素质了解多少,再让我们看调查结果:
从调查表看出,愿意抽时间阅读人文书籍超过90%,但这只是一种态度,具体做起来可就不是那回事了。调查显示,对马哲书籍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想看,但只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就看不下去;从没读过的占31%。有63%的学生不知道我国“劳动者的基本义务”,超过60%的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唐宋诗词”背不出三十首,有60.43%的学生尚不知道我国“普通话”的来源。在被问到“你知道多少首中外名曲并会鉴赏”时,回答10首以下的达到82.17%,这当中学生对中外名歌名曲也只是仅限于知道,能鉴赏的怕是极少。
表六数据表明,虽然在高职生心目中,人文素质很重要,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人文素质缺乏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学生懂技术不懂艺术,不懂文化,不善思想,思维能力失衡,进而导致创新精神缺失。设想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动手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不切实际的。其实专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人文素质一旦形成,便会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受教育者持续发展坚实而丰厚的生长点。
三、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改变人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们首先要走出认识的误区,需要在教育观念上确立人文教育的本体意识,自觉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视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师生心中,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框架,从思想品德、智育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艺术素养、沟通能力、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
2.强化广大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很多,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表七显示,高达8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完全必要。因此提高广大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十分重要。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向学生传递和弘扬浓郁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从调查表发现,有60%以上的学生最推崇的人文活动是开展社会实践。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能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如何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业务实习和文体活动,以及各类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等等。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举办各种人文讲座、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对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调查显示,认为校园内用雕塑、标语等形式彰显人文精神有益的超过85%,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它有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所以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校训、校风、校徽、教风、学风、名人园、小品雕塑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传递和弘扬人文精神。
总之,高职院校应力求做到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有计划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激发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荣誉感,提高社会认同感、参与感,激励他们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从而振奋精神,完善人格,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姚明明.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琼州学院学报,2009,(4).
[2]郝春生.高职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发展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篇7
[关键词]整合 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 培养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因此,人文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一、弘扬人文精神
(1)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影响面最广最深刻的要素,因此应该发挥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用信念牵引信念用激情碰撞激情。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怀、自身的发展情况,个人长远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介绍给学生。
(2)发挥专业课的独特作用
学生按兴趣选择专业是教师发挥专业课在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学习兴趣、成长内驱力等方面教育作用中最有利最直接的因素,每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因实利导讲解本学科的发展史,学科的广阔发展前景,为本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等,为此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动力。
(3)发挥公共基础课的灵魂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础课的共性。学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思考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等课程作为工具是和人的感情、尊严、权利等息息相关的,所以基础课可以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创造力,实现教师、教材、学生多向的互动启发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在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应尽量开全课程注意课时比例,最大化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在强化专业课内容教学的同时,必须思考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具备应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品格,坚强的意志,遵纪守法的习惯等。
(1)切实强化“两课”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人文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它的学科优势。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启发青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根本,加强和改革“两课”内容和方法通过“两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2)进行职业观教育。
社会舆论、家长、学生内心深处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学生以为自己进入职业学校是被逼无奈,心里有一种失落情绪,对学生缺乏精神动力。因此,应该教育学生打破这种“低人一等”“前途暗淡”的消极心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本质、意义、评价标准,树立职业院校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中去。
(3)进行成长成才成功系列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时展的要求。重视和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习惯、观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育人的必备环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不仅要关注职业、分析设计职业标准、订立职业资格鉴定,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激发、终身学习的认识确立和习惯培养,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指导,促使其走入社会个人行为方式蕴含哲理性指导。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他们读书学习、思考思辨的习惯,使他们眼界开阔,具有逻辑性,具有道德判断力,教育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及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满足学生终身的精神需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价值观和远大抱负,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还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名、义、忠、恕、信、知、勇、礼、禄、德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个人修养体系。文化具有产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会持久地支配个人、群体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行为、心里倾向和精神结构。因此可以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经验智慧,从而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三、结论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然是手段又是目的,培养需要人文的、科学的内容与实施体系,它寓于课堂的循循善诱中,寓于环境的无声熏陶中。需要集中全校各部门的力量,凝聚全校教职工的智慧,从办学思想、教育内容、评价手段、课堂内外去整合资源,完善内容体系,与时俱进,全面规划,科学指导,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滩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作者简介:
篇8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些学生在努力学好数学的同时,也在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厌倦的程度也会加剧;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提供给学生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以适应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第二方面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素养。而近几年,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无法全方位的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忽视数学的人文价值,就会削弱数学教育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所起的作用。
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人文化数学最好的注释,人文价值,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因此,数学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与统一,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数学是求真的科学,更是真善美的统一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数学不仅仅以求真为其使命,而且以至善、达美为其成果和意境;它本身以及它的发展历程所体现的求实、严谨与执着等品质与风格,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
数学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与美化生活,而且如爱因斯坦所说: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十分壮丽的感受。因此,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得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和谐的统一起来。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数学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与统一,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的人文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体现着一种极为负责任的社会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它包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等,所有这些如果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内化为少年一代的个性品格,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话,这才真正达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一)尊重个性和差异培植人为化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这种方式在我国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学生付出的精力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因此,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孕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尽可能对有关课题做形象化的处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并主动的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交流,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交融和渗透。例如,有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一辆汽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5分钟后,由于有一项紧急任务必须立即传达给汽车司机,卡车司机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甲地出发追赶汽车。问卡车需要多长时间追上汽车?笔者在两个班进行教学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种:采用讲授法。把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及追击问题的内在特征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做几道相关的追击问题的应用题加以巩固。第二种:采用实验法,让两位学生分别拿着一辆玩具小车,用秒表计算时间,模拟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在实验中,由学生发现该题的数量关系及追击问题的特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第二种方法之所以取得了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它更多地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权利,尊重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权利,尊重了学生对数学的人文体验。数学教学中应多使用图片、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它有助于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即可以自然渗透一般性中蕴含着特殊性的思想,又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媒体理解抽象的问题,真正体验数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授数学的同时渗透人文知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载体。传统的理论认为它就是传授知识,即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现代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还是一种对话、交流、体验和发展。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具备平等、民主的沟通,共同构筑起探讨的平台,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怀疑和批判;交流,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激发,新的思想在交流中发生;体验,创设数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种情境,不仅是话语的,而且是实践的,是充满智慧的探究和体验;发展,表明教育并不只是照搬照抄、简单复制,而是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基于课程,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在数学的课堂上进行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勇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立足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更多关注的是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营造一种活泼的数学课堂氛围,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所谓情境,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一个可以直接感悟、研究的对象,与数学的现实及学生的实际靠得更近;二是问题本身是广角度的、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挖掘潜能。
(2)体验生活。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在人类早期,文化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接受方式也影响到今天的数学学习,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功利主义,多年之后积淀下来的与教师及学生所付出的极不相称。体验学习就不同,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3)倡导合作。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教育实现了规范化与系统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班级授课制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相互协作能力的发展。数学活动的个体性虽然比较强,但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型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才能是有效的。
数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数学在追求真理与理性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个人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数学在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同时也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事实上,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数学体现出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那种将科学与人文截然区分开并且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也是有害的。数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数学是一种研究活动,数学是具有人文功能的。既然是一种知识体系,因此就有依托于科学知识之上的科学思想和信仰;既然是一种研究活动,就有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美能力;既然具有人文价值,就更应体现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并把它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使得数学教育也成为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也是终身的内在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建英《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李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篇9
关键词:中学德育;人文价值;方法分析
一、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意义
道德教育的人文价值是随着时展的必然选择,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他人为宗旨,学校和教师用人文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关怀他们、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思想上都能得到理解和表达,思维不再受到约束;人文化的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道德方面的意识,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使得学校成为学生思维积极发展的地方。德育的人文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中学生德育人文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德育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人文价值中的引导者,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文价值素养要高,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向上的引导。如果教师的人文价值素养出现偏差,就会给学生灌输错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创造力。只有德育老师给学生做榜样,才能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给学生们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德育过程中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没有足够重视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明白和了解,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并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明白德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人文素质养培养,实际德育过程中,大多都是空洞的理论,没有实际支撑,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透彻。在追求德育课程数量的时候,没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理解接受道德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作用。
三、提高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方法
(一)创造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
目前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党的十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创建人文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教师做到以人文本,尊重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经常和学生探讨一些关于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观点,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将道德教育人文关怀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灌输,如教师可以在每周班会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探讨自己身边发生的道德问题,身边的好人好事,共同分享出来[2]。
(二)加强学校网络的道德宣传力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但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学校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大网络德育宣传力度,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学校也可以建立德育人文教育网上工作室,通过网站向学生灌输德育方面的理念,可以做到随时沟通,还可以和家长进行相关的交流。加强德育工作者网络的素质,实现道德案例等资源共享的同时,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让他们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他们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三)注重德育过程中对人文价值的强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的思想脉搏,所以教师应在德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了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处在道德问题中,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拓展他们的道德思维。道德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摒弃传统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和学生换位思考,不断地深化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3]。而且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道德情操,并形成自觉道德行为。
四、结束语
学校通过将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快速发展的社会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在生活中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
作者:白玉华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娟.提高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具体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实习生;教师
口腔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口腔医学生的塑型、发展以及成才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以及人们口腔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关注口腔疾病与医疗技术本身转向注重口腔治疗的品质与舒适。因此,在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把加强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夯实人文关怀理念作为实现现代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并予以高度重视。
1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一种修养或能力,即做人的境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在特定的教育引导之下,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口腔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多在椅旁完成,医生独立性强、医患交流直接。口腔实习生刚刚结束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开始接诊患者,既有对初入行业的新奇感、激动感,又有对诊治不确定的紧张感、不安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一“牙”障目,不见全身,忽视患者的切身感受。而口腔诊治过程中的环境、气味、声音、冰冷的检查器械等等因素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牙科焦虑或者牙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2],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又面临诸多医疗风险[3]。这种医生的“新”、风险的“高”和疾病的“痛”、患者的“怕”相互矛盾,制约了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以及疾病的康复。因此,作为教员,我们在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中要时刻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强调学生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烦躁和不安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尽可能缩短诊疗时程,实现诊疗全程医患的和谐相处。医学生在口腔诊疗服务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关爱,情感上既得到满足,心理上也找到依赖,在这样的基础上会更加积极配合接诊医生的治疗,从而增强疗效,增加医患关系和谐。因此,提高实习阶段口腔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口腔医学生充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将良好的爱伤观念和精湛的医术渗透在诊疗全程中,对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2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己行为、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等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导致人们精神迷茫、道德缺失、行为失范及人文关怀冷漠[4]。口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的医学教育情况相似,尤其在临床实习阶段,更强调学生的医学技能培训,与此同时人文素质的培养却比较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口腔临床实习中缺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口腔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如《卫生法概要》《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大多设置在基础课期间,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教员专业多为人文社科类,自己缺少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切身经验。在后期的口腔医学理论课程中,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被中断,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出现脱节,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相比而言,患者的社会需求、心理状态等问题较少涉及。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口腔医学生的学习重点是临床操作技能,相应的医学人文教育更是罕见,几乎没有人文素质提升的实践课程,使得他们缺少尊重患者心理及精神需求的培养。学生只是在自己动手过程中与患者有接触和沟通,但每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表达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加之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学生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医患交流沟通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养成不良习惯,其人文素质和职业情感得不到良好提升的同时,也会对医患关系的建立以及医疗秩序的维护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2.2口腔医学生对人文方面素质培养的理解欠缺。
口腔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学习重心开始从理论向实践、由模拟向实操转变。他们知道自己临床能力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次次的诊治得到训练和提高,因此急于独立接诊、急于掌握技术,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和实践。有的学生以为只要将疾病治愈就是有能力,有的学生以为自己衣着得体和注意职业形象就是对患者尊重,还有的学生以为对患者礼貌客气就是关怀,这些理解都不够全面。口腔疾病已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且加上在治疗过程中的环境、声音和气味,易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情绪,严重者能引起患者神经功能紊乱。口腔医学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口腔,忽视了其他部位,而且在对患者实施检查时,部分学生牵拉力量过大或反复叩诊等等不规范操作细节,无形中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人文精神理解的欠缺和偏颇导致部分口腔医学生甚至冷漠、程式化的对待患者,让患者对口腔医生的素质产生了质疑[5]。
2.3口腔医学教育者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口腔医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他们的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培养成为许多教师的教学重点,而如何更好的理解患者、解决患者心理需求、实现人格尊重却被不同程度忽视。有的教师还担负有科研和工作量任务,并且面临职称晋升、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种种困境[6],繁杂的工作使得他们仅仅对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医德医风、服务态度等基础道德底线提出要求,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建立爱伤观念和整体观念、尊重和敬畏生命等人文素质。这种带教教师重视程度的不足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医学生带着“阿喀琉斯之踵”似的人文素质缺陷进入职业生涯,让人惋惜。
3加强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人文素质作为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越来越受到医疗领域和社会的关注。如果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中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将严重影响未来个人的发展以及口腔医生群体整体素质。而在这一阶段通过有效的举措,有针对性的加强实习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融入到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去伴随其行医终身。
3.1转变现有口腔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阶段性教育,而应该贯穿教育始终。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接诊时注意礼貌和给予患者情感顾及,而是要教育他们理解真正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求实、向善、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7]。首先,要引领学生接诊时注重自身形象、着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体现专业与素质、知识与修养、医术与医德、科学与医术的结合,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询问病史环节,指导学生要面带微笑、话语亲切,尽量采用开放式询问来掌握病史等。在医患沟通环节,利用病情告知、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等交流机会,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及时恰当并且详实交代病情、科学的评估疾病预后或风险、利用语言技巧规避化解矛盾[8-9]。在治疗过程中,关心的语言、必要的搀扶、在腿上盖上毛巾毯、擦去患者脸上的水迹、血迹等,这些细节都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治疗结束后及时随访,耐心解释病情和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备受尊重和呵护,从而更能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温馨。
3.2优化临床实习过程中人文素质培训
许多学者已经提出口腔医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入人文素质教育[10-11],但这些作为岗前训练的主要内容加以学习和训练也非常必要[12]。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为例,在实习学生入科初期先给他们介绍科室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便于后期更好的融入环境。我们还会要求所有实习学生参加聆听医院“每周一小时”活动邀请的临床教授或人文社科类专家讲解《医患沟通技巧》《医师法》《医疗纠纷处理条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科室还开设《接诊的艺术》《口腔科病人的管理》等讲座,帮助学生强化医学伦理观念、牢固树立为患者服务意识[13]。此外,通过组织实习生参加“爱牙日”义务宣教、进入幼儿园及社区为小朋友们涂氟等志愿活动,来培养学生关爱患者的情感;通过医患交流、病例示教、模拟就医等方法训练学生怎样有效进行交流,怎样表达和给予关怀,从而使学生把人生观教育、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意识教育与人文关怀情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4]。
3.3加强口腔实习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礼记·文王世子》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一线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医学素质在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口腔临床带教老师的遴选上,“德才兼备、医德为先”要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同时,要组织教师定期人文素质培训、参加基层和社区义诊、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6,10]。此外,在口腔医学的实习带教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摩自己是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整个诊疗过程中,通过以身作则、榜样表率的行为带动感染学生,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3.4完善口腔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现行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多以临床诊治能力为教育目标,因此学生掌握疾病的种类、诊治疾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规范性多作为口腔实习考核指标。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人文关怀也逐渐被提高到与疾病治疗同等的高度。因此在未来的口腔实习教育中,口腔医学生与患者交流能力、理解与体谅患者能力、表情及言语表达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也应该纳入临床实习考核范畴。可以在出科考核增加人文医学实践技能考察专项以考代培,重点考察学生与患者交流时的形象、情态、语言、治疗方法是否符合患者心理及生理实际需求情况、治疗过程中是否关注患者情感和反应、是否注意牙齿保存原则、是否有爱伤意识等。也可以在临床实习结束后,通过病例汇报或技能竞赛等机会以赛代练,要求每位学生1~2份病例汇报,并邀请专家从人文医学角度进行点评,成绩计入最终临床实习结业考核成绩[8]。
- 上一篇: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 下一篇:量化投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