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轮岗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轮岗总结

篇1

融水苗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何运山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2018年秋季学期我继续轮岗至融水县民族中学北校区,担任教务干事和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工作至今,我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收获颇多,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栽培、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在各级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我努力完成本职各项工作,此这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的工作:

一、期初工作。为确保新学期期初工作顺利进行,事先自己印制好六十二个班的报名注册表发放给各班主任,收齐后做好各班人数、基本信息等数据统计,为控辍保学、基础教育统计及后勤管理等提供准确数据。

二、作为学校学籍管理员,做好初中一年级新生学籍调档录入工作。全年级1223人,分别从县城、乡镇不同小学招生,通过查找、录入系统,的确工作量很大,尤其省外转读的学生,办理手续也很繁琐。对家长前来办理的“问题学籍”、学籍证明手续,都能热心对待,尽力办好。严格学籍系统的日常管理,对转入、转出、休学、复学等异动学生,都认真做到规范手续,做好纸质、电子版的档案管理。

三、日常工作。

1、学校基层统计报表填报工作。收集数据、录入系统都是费时费神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才能按时上报。

2、月考、段考及期考的考务工作。月考、段考及期考都是学校的大型教学质量测试,交叉监考,编排座号,分发试卷等等,尽管班级多人数多工作量大,但每个环节都要细心完成。

3、担任“控辍保学”专干,不畏路途遥远,积极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分赴拱洞乡龙岑村井备屯,大浪镇高培村、大新村,杆洞乡松美屯等地登门入户,对因厌学或违纪而辍学学生认真细致地劝导,对因孕不能到校而送教上门,让辍学学生及时返校,投入学习。并按上级要求做好辍学学生和残疾学生“一生一案”的工作台账,不断完善各种迎检工作材料。

篇2

义务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均衡化一、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争议

1.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依据。为了使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许多学者对其实施动因和实现价值做了具体论证。这些论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方面是基于教师人力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如马焕灵、景方瑞(2009)、王娟娟(2007)等认为教师轮岗制度是均衡教师资源的有力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是从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角度讨论了教师轮岗制度的必要性,如张乐天(2004)提出“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1]。谢秀英(2010)认为“自发自主的无序性流动是教师个人的一种趋利性流动,会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的更加不均衡与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定期有序的计划性流动有助于师资在校际间的合理配置,实现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2]。综合起来看,这两方又都是基于教育公平视角提出的,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教师轮岗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虽然教师流动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从已有文献看,教师轮岗制度在2009年后才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和临近概念的关系认识都不明确。马焕灵(2009)、刘光余(2010)等认为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也有学者提出教师流动、轮校执教等相似概念。各地方政府根据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都制定了一些与教师轮岗相关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的制定主体既有省级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有市、县、区甚至镇(乡)一级,如《嘉兴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嵊泗县小学教师支教轮岗工作实施意见》等,并且在具体的做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轮岗时间、轮岗教师的待遇、轮岗教师的考核指标、轮岗交流的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轮岗教师一般都是表现好、业务素质较高的名师或者骨干教师;轮岗的地区一般仅限于地级市范围内,跨省、跨地区轮岗的较少;实行原校和受服务学校双重管理,以受服务学校为主的管理办法,由受服务学校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平时考核等。

第三,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的表现及归因。作为一项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的政策,教师轮岗制度的应然价值和实然价值在其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主要体现为执行的失真,具体包括形式化执行、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功利性执行几个方面。黄启兵(2012)认为“教师轮岗制度与重点学校制度、学校自主办学制度等存在冲突;教师轮岗制度可能导致师生适应困难、学校特色丧失、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以及难以实现义务教育区域之间的均衡”[3]。对于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的原因分析集中体现在政策本身(过高、体系不健全)、政策相关者利益(利益冲突、双重角色难定位、政策实施者的人文关怀缺乏)、监控机制(力度不够、纠偏不足)等多方面。有学者提出“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由于政府强制推进的合法性准备不足、决策程序欠科学、强制性实施,教师交流的实效性不佳,导致流动教师对交流制度的总体满意度偏低”[4]。以制度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制度执行失真,主要是涉及法律制度、教育编制、利益冲突消除机制、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一般认为在现行教育人事管理体制中,教师是实质上的单位人(或学校人),族(2011)认为,“刚性教师交流制度存在与现有的相关教师法律冲突问题。夸大教师交流价值,政策设计理念定位不准,交流政策不配套,可能是导致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困难的根本原因”[4]。

第四,教师轮岗制度的完善路径。我国实施的教师轮岗制度更多借鉴了日韩等国的做法,一些学者提出韩国实行的“缩小校际间待遇差距、激励教师自愿轮岗”等措施值得我们借鉴[5]。在此基础上学界提出了许多解决路径,多数是从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制等角度提出的倡导性意见,也有一些学者基于实证、历史经验总结、比较研究及制度考量的角度提出了操作性的实际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轮岗制度中的教师身份问题。许多学者主张改革人事制度,去“单位化”,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二是教师流动的成本补偿问题。教师流动对城市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有成本的,许多学者提出经济方法(包括流动成本补偿、激励奖金等)引导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既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也是有效的手段,一般认为应该对教师在薪酬、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根本保障。三是结合特殊国情和历史经验的制度建议。“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制度保障”[6],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均是学界考虑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变关注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为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的编制标准,变单一的流动推进为多维度的师资队伍建设,变外力型刚性流动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是目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主要实践对策[7]。

2.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争议

第一,教师轮岗制度的实践价值争议。一般认为教师轮岗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轮岗方式主要是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在教师轮岗制度研究和实施的早期,过分看重教师轮岗对教育均衡的实践意义和对教师权益的漠视。在政策实施中,教师轮岗制度更多是以刚性流动体现出来的,这也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与其他相关教育制度之间的冲突、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城乡教师流动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很难调和。近两年许多学者对以往忽视教师权益的轮岗制度政策建议逐渐开始反思和批判,许多地方在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流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等。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教师队伍全员流动在管理学上的必要性,这主要是以库克的创造力曲线、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等理论作为支撑,提出教师队伍只有适当流动变换工作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出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价值和意义,但教师轮岗制度的具体价值在现阶段并没有可信的数据支撑,值得商榷。

第二,轮岗教师的身份争议。目前,我国教师人事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中小学教师排除在国家公务人员之外,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变“单位人”为“系统人”,以减少教师轮岗的学校阻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认为应参照日本等国做法,劳凯声(2010)、庞丽娟(2010)等就提出了教师身份的公务员化。但许多学者持反对观点,如陈玺名、肖凤翔认为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身份应以雇员身份为主,以公务员身份为辅,可定位为公务雇员[8]。更多反对意见认为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应该定位于从属于公职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简单定位为公务员或者雇员。一些学者担心教师公务员身份的确定可能降低教师的专业性,同时增强教师向政府机关流动的法律依据和机遇,降低教师队伍稳定性,将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轮岗学校的成本收益争议。以往研究普遍认为轮岗制度是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援和补偿,但今年有学者提出薄弱学校自身优势被忽略及轮岗的双向问题,有研究者将我国现有的教师交流模式概括为“弱势补偿模式”,即城市学校定期派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在这种模式下,流动教师比例较小,各校也通常不会派出真正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派出教师支教时间短难以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交流仅靠行政强制手段并未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9]。教师交流等政策“只是简单地将农村置于“被支援”的地位,并未挖掘、形成农村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致使很多措施流于形式[10]。刘光余(2010)认为“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教师轮岗制度应选择的政策取向”[11]。曹原进一步认为“城乡教师的流动更应当是双向的、多元的,应当鼓励城市优质学校接受流动的农村教师,通过农村教师短期进驻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素质”[10]。

二、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师轮岗制度实施近十年来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轮岗制度自身设计不科学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于轮岗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教师轮岗中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与教师轮岗相关的各方职责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教师轮岗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轮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流动的单向性、刚性轮岗等在客观上损害了教育公平,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的相冲突。另外,轮岗制与时下的教师工资分配体系不配套,会严重抑制名师的责任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其归属感和职业忠诚感。目前教师的工资存在着巨大的校际差异和地区差异,如果让名师轮岗到了差学校,工资收入降低一大截,其工作积极性难保不会受到抑制。所以,要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单纯地实行教师轮岗制恐怕既不科学、又不理智,还要承担更大的风险[12]。

第一,在法律制度方面。以往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总是试图构建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所有群体的利益机制,虽然效率和公平都是公共政策活动的价值目标,但事实上这种完美的设想是很难形成的。当前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很少关注经济活动的效能问题,是否会对流出学校、流动教师、流出学校学生产生较大影响还需进一步分析。因此以法律制度为切入点的研究应当更多考虑社会总效用最大化问题,教师的职称评定、身份认定问题、教师聘任制度及其合同的规范化问题等还需进一步厘清,国家应从法律制度上对轮岗教师的合法权利加以保障,特别是教师轮岗制度的合法化与法律化。

第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应更加注重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分工相关研究。因为“地方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具有竞争性的特点,而不是合作地服务于公共利益”[13],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也反映出各利益部门的博弈,而且如何调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是束缚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教育资源分配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在价值取向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是如何介入也待进一步分析。

第三,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重要阶段,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关注教师流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经济制度方面来突破过去的那种简单的行政法律关系。教师轮岗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多方群体的利益,如何利用成本收益方法来衡量教师轮岗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尚待明确。

第四,在教育文化制度方面,关于轮岗教师的激励机制、教育管理及引导宣传机制构建还需进一步研究,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有很大差异性,从教师轮岗制度的具体实践来看,很多城市教师对农村环境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如何挖掘薄弱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及从教育文化制度层面来缓解城乡教师对轮岗的这种不适应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 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谢秀英.教师流动不同方式经济影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0(3).

[3]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 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11(1).

[5]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6] 董奇.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制度保障.求是,2012(9).

[7]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1(2).

[8] 陈玺名,肖凤翔.公务雇员: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的合理定位.上海教育科研,2009(6).

[9] 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0(2).

[10] 曹原,李刚.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人事制度重建.教育科学研究,2011(5).

[11] 刘光余.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轮岗制度的政策趋向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10(9).

篇3

1.经常性提醒学校继续做好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巡查工作,要求各学校每周巡查记录按时上交,形成一定的震慑力。特别是开学第一周,要求各校开展巡查,将有偿补课的苗头扼杀在萌芽阶段。

2.时刻告诫自己和科室人员,绝对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利益,管好自己的家门和家人,不能让有心之人有机可乘,过好廉洁祥和的春节。

3.做好岗位聘用的后续工作。公平公正做好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岗位聘用工作,耐心做好降级降档人员的思想工作,为第四轮岗位聘用划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认真总结第四轮岗位聘用工作,并草拟第五轮岗位档次确定办法。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24-04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目标岗位分析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2015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64.5亿平方米,相比2012年的145.3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3.5%,在管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较2012年调查的企业数量7.1万家增长了约48%;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约为711.2万人,较2012年的612.3万增长了约16.2%,人员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层次应用型物业管理人员就业容量大,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精准的市场调研,将学生的主要目标岗位定位为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项目经理助理。目标岗位及描述如表1所示。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科学构建实习模式是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重要保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实践性环节,能够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立足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目标,将多元化实习环节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复合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三、物业管理专业主要实习模式的内容及关注点

设计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时,横向上要考虑每个实践性环节与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纵向上应考虑各实习环节对职业技能的阶梯式提升、职业素养的持续内化。最终确定的专业实习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从而构成渐进式、多元化的专业实习模式。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结构、能力特点,每个实践性环节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实习内容和关注点。

(一)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增加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激发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认识实习的两周内,分别安排专业录像、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参观优秀小区、参观城市综合体等形式多样的实习活动。邀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可以有多种风格,如创新型企业家、学者型企业家等,让学生们多角度汲取专业营养。

(二)专项实训――参与前期物业管理

通过专项实训理解新建物业承接查验、入住、装修管理、接待等具体业务的工作规程,同时锤炼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专项实训的一个月,通常安排在12月份,此时集中交付的住宅小区也较多,企业刚好需要短期人力资源,学生在承接查验、办理入住的关键业务节点得到了锻炼机会,为接下来的跟岗实习做好“热身”。

(三)跟岗实习――体验客服专员工作

第六学期的跟岗实习,学生们在校内学完《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法规》《物业服务礼仪》《楼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课程,安排学生到物业服务企业的客服岗位实习,按规定工作规程参与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现场服务,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内化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后续提高模块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学期,所以需要提前和物业服务企业多次接洽,确认学生实习物业项目和岗位。因为学生在实习时尚处于三年级,还需寄望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四)轮岗实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轮岗实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不同部门轮岗。第期的轮岗实习,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物业服务品质》《物业财务处理》《分类物业管理》等提高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客服专员、行政专员、品质专员三个目标岗位中进行轮岗实践,全面拓展专业技能,更加人性化地考查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理性分析。二是不同业态轮岗。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住宅、非住宅等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一些大型城市综合体,其包含了住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多种业态,各种业态的物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给学生提供不同业态轮岗的机会,锻炼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轮岗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职场经验,为早日成长为部门经理或项目经理提供条件。

(五)顶岗实习――成为优秀员工

到了第十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物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能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也有猎头公司锁定笔者所在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为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建立信息库,视为日后物业管理精英库的猎头人选。

四、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环节的管理

(一)实习前期充分准备

1.精选校企合作企业

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合作企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学校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优选规模较大、业务规范的企业共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选择优秀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具有以下特征:校企合作的规范性、人才培养的协作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

为了严格管理,除了顶岗实习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余的专业实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这要求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在行业中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和实习资源配置能力,在实习前就进行反复沟通。根据每次实习的内容和目标,学校优选万科、龙湖等知名物业企业和优秀物业项目,精准地落实实习岗位。

2.匹配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好的教师如同一名好的导演,给学生提供绽放能力的舞台,帮助学生成长,做到人尽其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细微差异,对应地匹配实习企业和物业项目。如将英语好的学生安排在涉外的物业小区实习,让其发挥专长等。实习之前进行统筹分组,每个物业项目实习人数通常在3人以上,并任命1名学生为组长。

3.重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学生到岗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实习动员,动员时除了需要强调实习纪律、实习成果、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脑勤)、待人接物、自尊自重等事项,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安全教育通常强调实习场所安全、暂住地安全、上下班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就是使初涉职场的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增强耐挫力,减少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二)实习过程跟踪指导

走访与巡查。在校外实习期间,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教师定期到每个实习地点检查。走访企业指导教师填写检查记录、批改实习周记等,定期汇总学生的情况,及时诊断、沟通和改进。

指引与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及时关注。学生在实习的不同时期会碰到各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得意时给予提醒,困难时给予帮助,挫折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欣赏。

汇报与分享。校外实习学生每月返校进行实结、实习汇报、专题调研、心得分享。通过每个月的实习汇报,学生不仅总结了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还共享了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知晓不同岗位、不同项目、不同业态的管理模式的差异,丰富职场经历。学生的汇报分享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团队意识,提高了梳理知识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指导中明显进步。

(三)实习结束注重反馈

实习资料归档。每一个实习环节结束,校企双方结合学生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的成绩评价。将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实习日志、实习报告、企业鉴定、实习成绩等资料进行装袋归档。

及时总结反思。实习结束后,对每一次实习的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和专业研讨,也为后期指导实践性环节积累更多经验。

五、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化、渐进式的实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岗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气质。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全真的体验,在工作中培育了敬业精神,渗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是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等。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学生的积极互动。有过实习积累的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模块的课程时,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更快、更透彻,对课程改革内容的响应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学生整体培养规格的提高,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连续多年招聘会上物业管理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都被知名物业公司抢先录用。学生2016年准就业信息统计显示,60%的学生都进入了万科物业、龙湖物业等公司。

四是实现了校企共赢。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此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形象,工学交替模式一经推出,数家媒体以整版报道此事。多元化实习同样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提前渗透给学生,有了对学生的跟进和培养,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期和考察期;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减少用人风险,还可以树立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总之,物业管理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平台,只有认真策划、系统安排、有序组织、栏窆芾砗妹恳桓鍪导性环节,才能彰显专业特色,深耕学生未来,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

篇5

全县目前已经有90多所村小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择校现象降低,城镇“大班额”减少,由前几年的18%下降到9%;现在各校点面貌一新,条件得到巨大改变,有些村小的条件、环境甚至超过了完小和其他区县的中心校,老百姓满意度达90%以上。

教育均衡发展,立在“均”,贵在“衡”,就是要让所有老百姓的孩子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普惠,并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地处库区生态屏障区,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奉节县,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国贫大县,教育历史欠债5.4亿。全县师生近18万,共有村级小学191所,农村教师总体量少、质弱。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就读学生的家庭大多比较贫困,留守儿童较多,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

如何让这些处于“教育末端”、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位农村娃、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我们必须面对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011年,县教委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小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村级小学均衡管理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之上,又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小学实施“1+X”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我县农村小学推进均衡发展的模式和标准。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县目前已经有90多所村小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择校现象降低,城镇“大班额”减少,由前几年的18%下降到9%;现在各校点面貌一新,条件得到巨大改变,有些村小的条件、环境甚至超过了完小和其他区县的中心校,老百姓满意度达90%以上。通过教师“走教”和轮岗,村小开齐了课程,落实了课程计划,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提升,很多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就近学校就读,减少了学生因学校教育质量问题而流动的现象。

我们坚持用先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

一、合理布局村小,不盲目撤点并校

为填好村小这个“低谷”,奉节县通过广泛调研,针对本县特殊的山区地形地貌特征和全县村小多、规模小、校舍旧、师资弱等现状,在认真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移民外迁、人口减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人口集聚趋势的基础上,将全县村小分三类进行编制规划:一类村小是具有村级完小规模需长期保留的校点;二类村小是人数较少且短期内必须存在的村小;三类是无生源需要拆并的村小;确立了“高标准建设一类村小、按标准改扩建二类村小、尽早撤并三类村小”的思路。

二、“1+X”模式,让教育均衡普惠城乡每一个角落

为推进农村小学校点间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我县重点实施了 “1+X”模式,即一所中心校(完小)带动学区内的几所村小共同发展的模式。中心校和村小实施“六统筹”(统筹排课、统筹备课、统筹教学、统筹活动、统筹教研、统筹检测),实现“五个均衡”(行政管理力量均衡、师资水平分配均衡、保障经费使用均衡、基本设施配备均衡、后勤服务管理均衡)。我县先后三次召开村小管理推进会,现已有90多所村小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寂静小学均衡发展经验”和“荆竹小学均衡发展模式”成为典型。“1+X”模式主要从下几个方面推进教育均衡:

(一)办学条件标准化

均衡发展必须让村小校舍条件达到“十有”:每班有教室,每校有厨房、有厕所、有教师办公室、有综合功能室、有必需的教师寝室、有必要的学生寝室、有校门、有围墙、有硬化操场。设备设施达到“十有”:有升旗设施、有篮球架、有乒乓球台、有电视收看设备、有广播设备、有风琴、有一定数量的实验科学等教学器材、有足够的图书杂志、有标准的黑板和课桌凳、有基本的办公设备(必含电脑和打印机)。环境建设达到“六有”:有校牌、有校训、有宣传栏、有班级文化、有绿化、有垃圾桶。村小师资配备达到“四定”:村小每校原则上按每班1.5人定教职工编制;新招录教师按一定比例定岗到村小,在村小工作必须一年以上方可变动工作地点;完小的中青年教师原则上要到村小轮岗一年;完小不定期派骨干教师到村小“走教”并形成常规。

(二)学校管理规范化

一是管理模式上统一。村小实行完小校长领导下的分管行政负责制,村小主任教师协助管理,建立分管行政人员蹲点或巡回指导制度,分管行政每周必须到村小处理管理事务至少1天。规模大的村小可以配备兼职教务人员、后勤人员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力求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组织机构。

二是管理制度上公平。完小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样也适用于各个村小,做到校点间同要求、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力求在管理中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校点。

三是教学教研上同步。完小和各村小之间在排课、备课、教学、教研、检测等方面在时间、方法和要求上同步,成绩同等认定。学生活动上一致。完小和村小统一实行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统一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统一开展少先队活动和大型体育艺术活动,力求学生活动在时间、项目和要求等方面一致。寂静小学为了使三个校点没有主次之分,各校点轮流举办学校开展的大型教研活动、庆祝会、运动会、教师会、校本培训等活动。

四是后勤服务上的统筹。完小统筹搞好各村小的后勤服务,主要解决好村小教师工作期间的用餐、住宿、交通及学生营养计划等问题,让师生吃得饱、住得下,能安心学习、工作。

(三)教师资源均衡化

在村小建设方面,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师资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优质的教育资源关键是教师,而村小的难掩之痛也在教师。因此,提高村小师资水平,又成为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

我县在实践与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具备“奉节特色”的“走教”和轮岗制度,实行中心校(完小)教师到村小轮岗,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轮流到村小任教或支教一年。

对学科教师紧缺的村小,校点间安排教师走教或“送教”。中心校(完小)的骨干教师与村小教师实施“一对一”指导,与所帮教班级实行捆绑考核。轮岗、“走教”和“帮教”的效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2012年度曲龙小学轮岗到村小的有7人次,鹤峰小学到富槽村小轮岗的有8人次,江南小学到村小轮岗的有6人次。还有很多学校也进行了“走教”“送教”活动。

三、以“片区督导”为主线

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奉节县管理面临着摊大面广的问题,管理难以深入和落到实处。尤其是前些年撤乡并镇以来,县教育管理面临着考验,我县的教委管理人员仅20多人,如何能为全县近20多万名师生这一庞大队伍更好服务呢?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我们将全县分为10个教育片区,分别成立了片区教育督导中心。片区督导人员坚持每期深入责任区内所有学校开展一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重点督查“五个均衡”和“六个统筹”的实施情况。从2011年3月开始,组建“常规管理百校行”督查组,采取不定时间和实景拍摄的方式,重点督查各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将先进典型和突出问题制成专题片在全县校长会上播放。

将乡镇督导评估结果与乡镇综合考核和年度教育工作先进乡镇评选挂钩。督导结果的充分运用,确保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推进。

篇6

1.1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

且实验内容重复紧贴理论课本的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内容简单,实验项目年更新率较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另外,由于生物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知识点存在交叉,以教研室、课程组、甚至针对某一门课程制定相应实验教学大纲,导致不同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限制了学生实验内容的范围,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最终偏离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2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在内容上,由于不同课程间内容的相互渗透与实验课设置的相对独立性,造成课程间协调不足,缺少整体规划,出现简单实验开设过多和实验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导致一些实验类型漏开或少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某些实验能力欠缺.具体的实验课教学目标表现为主要重视实验的结果与教材上的是否相同,而对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重视不够,使部分实验处于浅层次或流于形式.所以,实验课开设数量虽不少,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2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在实验药品的管理上,采用统一购置、统一管理的模式,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要制定一套有关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的系统而合理的管理规则.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模式,并由专职实验管理员进行监管.杜绝以往实验室管理存在仪器设备药品乱借乱拿乱放、学生迟到早退、实验室环境卫生差等混乱现象.以充分发挥新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效率为目标,在现有实验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实验室的组建情况及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以实验教学目的为依据制订相应评估体系,客观的检验、改进、完善实验教学体系.2.3培训实验教师,制定轮岗计划本实验改革结合本系国家级生物科学专业及省级植物与分子重点实验室的优势条件,拟采用实验教师定期培训、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采用“相互帮辅制”等措施,培养教师全面的实验能力.并根据本专业整体实验教学大纲和各实验教师的实际情况拟定实验轮岗计划.从而打破以往实验教师固定制,克服虽然该教师在指导该实验系列中得心应手,也能切实地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但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展,间接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弊端.

2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能力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让学生逐步参与各项实验模块,并掌握相应各项实验技能、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验。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即所谓的“异常现象”,一般不采取必要的方式或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直接回答,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同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2].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督促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建立完善的实验考试体系:精选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探索性,并且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作为考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已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完成整个实验考试,超时者将被扣分等方法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将必须重修本门实验课程.同时改进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将原来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更注重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并将实验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

3调查总结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模式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学生测试、抽查、经验总结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进一步总结经验,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文本成果,完善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模式,并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进行试用推广.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

4结语

篇7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1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1.单项实习

1.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1.2提高实训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教师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2.专项实训

2.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专业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

2.2校外轮岗实训模块(第四学期)。轮岗实训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训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训单位确定具体实训内容并拟订实训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训。

2.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3.综合实训

3.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2顶岗实习模块(第五、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训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顶岗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战场,在顶岗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素质,教学计划,习惯势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另外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参考文献

[1]龙宁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科技信息》,2011年12期.起止页码:78-78

[2]王永花.吴伟.谈"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及其相关探讨.《物理教师》,2007年28卷3期.起止页码:46-47.

[3]黄妹兰.例谈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科学教育》,2007年 13卷 2期.起止页码:2-4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会计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教学模式

(一)会计演示教学模式

会计演示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投影屏幕上呈现会计教学内容,教师负责演示和解说,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图形和图像以及声音等,可以刺激学生各方面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障教学效果。例如讲解有关会计凭证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影像方式向学生放映真实的凭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凭证,再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向学生演示整个凭证的填制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熟悉会计凭证的填写顺序,在后续动手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便利。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实际情境相似的情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保障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保障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会计教学情景,可以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角色演示业务处理过程,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模拟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完成演练任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支持会计学科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很多会计问题。例如企业需要定期轮岗会计人员,但是因为教学时间的影响,学生只能扮演一个角色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学实践,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可以扮演各类角色,例如企业会计主管和出纳人员等,可以依次操作财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以及会计报表合并等工作,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会计核算的过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接近会计职业岗位。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

竞赛式教学模式是利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展会计实践竞赛式教学模式。例如可以模拟某企业会计资料,要求学生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并且要编制财务报告,因为操作时间比较长,操作过程也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竞赛会教学模式,将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相关操作,并且落实定期轮岗,最后教师负责评价和总结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专业课产生兴趣。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化教学,发挥优势互补作用。错账更改是传统教学手段的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错账更改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形象化。一些内容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简单的图表画,一边写一边带领学生分析,保证师生互动效果。

(二)不能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很多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每堂课都要利用多媒体,并没有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利用多媒体。在会计教学当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哪些教学环节适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保障教学效果,在会计教学当中需要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篇9

随着企业的两化融合开展,教育也在逐步进行信息化融合,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认可度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严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理念及意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职业定位;专业素养;教学模式

1帮助学生角色定位与信息化理念更新

首先,无论是本科院校学生还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几乎都是想做些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不愿吃苦,也觉得没必要吃苦,这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另一部分原因源于社会,学生的思想开始严重走偏,导致学习态度上的各种不屑,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化的教学异于传统教学,将更多的新时代的岗位技术融合入信息化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并让知识接轨,使学生得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刻认知。

1.1选择路线,角色定位

与教师评职称时选择走中专、中学、高校路线一样,定位的起点不一样,那么爬升的难度和过程要求也不一样,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前也要选择路线方向,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肯定自我。而对于企业来讲,他们也根据不同情况会给予员工定位,寻找每个人的切入点,分配合适的岗位,所以前提条件你已经具备企业要求的切入点,那么学生自己定位和被企业定位之间是不一样的,肯定存在出入,很多学生因此工作不久就会不满意,频繁换岗,不能稳定工作,实际上还是对于自己的定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有偏向性,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展现的方式的尝试的接受态度,以及之后作业种类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调查,摸清每类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路线规划和角色定位。问题总是相辅相成,我们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企业一般将员工定为三类,操作蓝领、技术蓝领、以及工程师。操作蓝领即一般的操作工;技术蓝领即熟练操作工,又称初级技术员;工程师即资深熟练操作工,中高级技术员。目前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定位为一般操作工,而就业的目标却是办公室技术人员,显然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企业肯定会将机会给更高能力或者更高学历的人,然而不论你学历多高,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先到各个一线部门去学习实践,最后根据一段期间的学习情况来定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样员工就有了在一线操作的经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不至于盲目做事,导致返工,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但是职业院校学生心中的目标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一般无二,最初他们也是激情昂扬的,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不希望被大材小用,但是碍于自己是职校的学生,又总是多了份自卑自弃,要使这类学生能更进一步接近的自己的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确定新的路线方向,比如技术蓝领,学生学习的技能要求不再是学会,而是熟练,告诉学生考核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企业需要技术人员,我们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在企业中,在专业领域挖掘自己的价值,在多次的实践中得到深刻的理论基础认识,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起来,技术得到提升,企业一定会以高工资稳定这类员工,学生要从思想上理清思绪,确定方向,找到目标。

1.2信息化理念更新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要知道,你在进步的同时,企业也在进步,技术也在进步,如果你的进步速度跟不上,必然还是觉得累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时刻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也要了解跟专业相关的企业的发展,比如目前企业在推出什么产品,这类产品用于什么地方,需求量如何,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怎样的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理念的更新,大小企业都在进行两化融合的尝试,使得各项工作越来越有秩序并且高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已有的资源,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如今网络资源越来越多,国家也建立了数字化教学平台,有很多分步的微课教学视频,详细地解说了基本知识,方法多样化,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思路下去理解知识。只要学生有学习意识,肯学,那么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学习,不必单一的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全员参与活动,一起探讨,深入理解知识。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会学生学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随时进行自我学习和通过评价系统进行自我肯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课,只注重课堂时间又提高不了效率,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教师只是充当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寻找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使得学习过程不感到劳累,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的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改进的,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引进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激情,任何有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技术都需要努力提炼后尝试运用教学,总结教学后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成熟信息化技术教学。

2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与实践要求,提高专业素养

老师不仅仅承担的是传授知识的角色,也承担着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而专业素养恰恰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如果员工专业素养好,做事态度端正,责任意识强,肯学习肯吃苦,企业必然看重并大力培养。在企业中,一项规范动作的达标练习,员工重复做一个动作,当设备显示合格,并多次重复操作,没有出现误差才能在岗位上做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要求员工的操作绝对规范,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因为一道工序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过程。将在企业拍摄到的这一类照片、视频等通过课堂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企业的要求是多么严谨,从另一方面来讲,设备如此精准,可以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见信息技术的进步,鼓励学生从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始,掌握技能,学习经验,巩固理论,态度决定一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随时都要学习准备,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体现你的不一般。学生要有实践规范意识,只有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领悟才能更好地进行,这种实践规范意识一方面源于性格主导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师的要求不严格。前者,要配合班主任一起在课堂课后教育引导,俗话说性格决定一生,可见拥有好的性格十分重要,有时候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容易产生脾气,因为学不会或者学不好,心里烦躁,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环节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学习途径。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来源于无数次的实践,不要怕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越多,体会就会越多,再加上持续进行的理论知识的探索与沉淀,思维看法就越有说服力,才可以向技术员或者工程师方向努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被认为是教育史上最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知识过于碎片化的问题,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导向学习技能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先学习知识再用脱离背景的问题进行练习的状况。问题激发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反过来被用于问题的解决。作为问题导向学习,应该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作品更加多样,这才是问题导向学习的精髓所在,学生积极热情、广泛平等地参加讨论,更能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翻转课堂

课前共享学习资源,微课讲授基本知识点,根据知识内容布置合理、有趣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微课承担的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主要是内化的过程,因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思想上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展开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学习怕表现,转变为学生自己愿意表达,享受互动学习的过程,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进行纠错解惑,总结知识,提升应用;课后通过作业、作品等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3轮岗学习模

为了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改变原先因学生多老师少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在授课时,采取学生分批老师分模块进行授课,轮岗学习模式,比如将一个51人的班级分成三部分,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每位老师负责一个模块,学生到指定负责该模块的老师处学习,合格后进入下一模块,这样所有学生全员参与,且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变得完整且多样化,与企业期望的新员工轮岗实践丰富工作经验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模式,使得学生摆正态度,正确看待一线轮岗工作的过程,在今后的实习工作过程中,不至于怕吃苦、不能坚持,频繁换岗,导致学无所获,只有认识到这是企业培养、观察员工,给予员工发展机会的一种模式,抓住机会,坚持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4结语

总之,企业在发展,教育也必须要跟上发展步伐,信息化是手段,也是使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发展趋势和期望要求,只有改变教学模式,引入信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信息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动态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服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篇10

2014年*月*日下午,学校召开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会。全体班主任、行政干部及团队负责人参加,会议目的是“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谋划未来。”

首先,德育处总结一期以来取得的成绩:学校按照“卫生+文明+安全+素质”思路,狠抓德育常规,扎实开展每月德育主题活动,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努力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学生自我约束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团队互助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成功创建为区级“A级特色学校”。学校还顺利通过了“市级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评估验收。德育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次,每位班主任分别总结了自己德育工作的成败(文秘站:)得失,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管理的困惑,还有新时期德育工作遇到的瓶颈……不过,班主任们都充满信心,纷纷表态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创新思路,拓展渠道,增添措施,务实管理,力求高效,锁定结果。”

最后,学校领导总结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建立起了一支“思想纯正、业务精良、魅力无穷”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为了更上层楼,强调以下几点:

明确一个任务: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狠抓两个发展:狠抓“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尚善教育”特色打造为契机,狠抓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