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5: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狗的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狗的五官像人般端正,四肢更是强健。它们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快活得不得了。一般情况下,狗的长度约八分米,其重量也不会超过35公斤……
狗的生性灵活,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只狗是痴痴呆呆的,更没有一只狗是不爱吃也不爱玩的。不但如此,狗的反应也十分敏捷。当看到有老鼠、虫蚁的出现时,狗便展示它自身的本领,快速地捕捉盯紧的“猎物”;在狗的视线范围内,几乎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脱离它的“手掌心”。
狗的食量不大,却很挑剔。狗一天的食量大约是人类食量的三分之一,只吃鱼、肉或是其它的骨头,蔬菜、水果大多数都不喜欢吃……
篇2
一、试题精析
例1 (2009年广东卷)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做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情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解析 题目所提供的语段是论说文,对论说文段,应先确定其论说主体。本文段论说的主体是“示现”,其中有三个空。第一个部分的上文讲“示现”的本义,下文是所举例子。显然,空白处就应先填有关“后来”或“现在”的句子,据此“标志”,可断定应将③填入第一空。而③中提到修辞学,①中有此标志性词语,故应紧随③后,此时即可判知正确答案应为C。
例2 (20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 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解析 综观全题,可知这是一段论说文,首句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应是各句论说的中心,此即为连贯的“标志”。各选项中,④先说孔,再说孟,应紧随其后;而①在内容和句式上都与④照应,应紧随④后;②进一步以孔孟的主张为据说明;③和⑤分别是名人和名著的有关论点,按时间顺序⑤应排在③前。正确答案为D。
例3 (2009年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解析 题中语段是说明文体,第一句点出狗“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特点,也是排序的“标志”:③和⑥讲的正是狗的忠义和勇敢,故应排在前面;余下的⑤和②讲狗在听觉和嗅觉方面的特点,既是④中的代词短语“这种天赋”所指代的对象,又是④和①的原因,所以④①应在⑤②之后。于是可得正确答案为B。
例4 (2009年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③②⑥①⑤
解析 题中语段是说明文体,说明的对象是“中国结”。第一句讲“中国结”的全称,需排序的六句话中,④中的代词“它”是标志性词语,指代“中国结”,故④应排为第一句――于是可排除A、B选项。②中的“当时”也是标志性词语,指的应是③中的“上古时期”,⑥中的“同时”是标志性词语,补充②的内容,故知此三句的次序应为③②⑥――于是排除C,正确答案为D。
例5 (2009年海南宁夏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 ④②⑥①⑤③
B. ④③⑥②①⑤
C. ⑤④⑥①③②
D. 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 这又是一段说明文体,说明对象是中学生运动会的会徽造型。首句话没说完,可知紧随其后的部分应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短语,只有③④⑤合乎要求;但结合余下的几句考察,发现⑤和①⑥讲的虽然都是会徽的造型,①中的“还”和⑥中的“又”都“标志”它们不可能排在文段首句之后,于是确定⑤紧随首句;而④中的标志性词语“阳光少年”与⑤照应,可知④随⑤后(此时已能判定正确答案)。⑥中的标志性短语“仔细看”与⑤中的标志性词“犹如”照应,故可断定⑥应在①之前。③是对①作用的说明,故应排在①后。②中的“三种颜色”也是标志性词语,与文段最后的三个短语照应,应排在最后。正确答案为C。
例6 (2009年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 ②⑥⑤④①③?摇
B. ③⑥②⑤①④
C. ④③①⑥②⑤
D. ⑤③④⑥①②
解析 本题中的语段是议论文段,议论话题是“读书”。一般来说,此类文段应先讲读书的好处,然后再辩证分析。②中有标志性转折词语“当然”,故可判定②应排在最后(正确答案已知)。再看各选项:③的标志性词语“确实”与⑤相关,应排于⑤后;④讲书的重要性,⑥讲读书的好处,二者意思相连,按事理逻辑应将④排于⑥前,而①与⑥有因果关系,应排于⑥后。于是正确答案为D。
例7 (2009年浙江卷)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 此题与前面几题不同,虽然也是论说文段,但以主观题形式出现。文段首句提出问题,⑤有标志性词语“原因”,宜排于首句之后。①中的标志性词语“那么”指代⑤的观点,应紧随其后;②中的标志性词语“他们”指①中的理学家,应紧随①后;④中的标志性词语“既然”指②的内容,应排于②后;③中的标志性词语“这种价值观”指的是理学家的价值观,既照应文段首句,也与下文衔接。所以正确的排序应是:⑤①②④③。
二、答题方略
答题时,除了如前所述,需先弄清叙述(或论述)主体,弄清内容关联之处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词语:
(一)表时间的词语。要特别注意事物变化的过程、或者游踪(或观察点)的线路。
(二)表方位的词语。除了注意明显的方位名词,更要注意文字中隐含方位的词语。
(三)表指代的词语。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所指代的对象后边,不能离得太远,一般也不能跑到指代对象的前边。
篇3
引导学生将作文写具体,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含义有所感悟,再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并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如用形容写出事物的情状、用描摹准确表达动作、用数字和对比写出事物的大小等。
【P键词】
小学作文 具体 方法指导
对于写作文,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表现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作文言语空洞、干瘪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认识恰当地写出来。因此,要让学生的作文写的具体、形象,就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模仿等入手,进行作文写作的有效训练。
一、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具体”
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正是校园内大叶白杨的叶子泛黄时。我将一片黄叶带到教室要求学生,“形容一下这片叶子”。结果有学生将之描述为“这片叶子像一把扇子”。事实上,对于类似描述,课文内是有例句的,即“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两句相比,不难看出,学生造句与例句的差别在于,前者干瘪,几乎无形象感与视觉感,让人读了句子后并无明确的形象感知,后句则形象、具体得多,如临其境、如在眼前的即视感兼飘忽左右的动感,带给人的是一片具有灵性的、极具动感色彩的黄色叶片。这就是描写的具体与不具体的区别及其魅力的差异。
学生的描述不具体,很多时候,尤其是面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时,原因之一是,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叫具体,什么叫不具体,对此缺乏明确的认识;原因之二是,他们没有掌握相关的将句子描述具体的基本技能。对于前者,教师应尽量多的将一些具有对比性的句子给学生看和读,引导学生感悟具体和不具体之间的差别以及在带给人的美的感受上的差异。对后者,则应教给基本的方法,如多问“怎么样”或者“为什么”。如句子“狗儿跑了”。若要将之描述的尽量具体化,就要尝试着问几个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狗儿?――这是要求描述狗儿的外貌形态等;狗儿为什么要跑?――这是在询问狗儿跑的原因;狗儿是怎样跑的?――这是在询问狗儿跑时的表现状态,如速度、姿态等;狗儿跑到哪里去了?――这是在询问狗儿跑的结果。问完了问题,想好了每一个小问题的回答,将之连缀,或许这个句子就会变成:那只脏脏的流浪狗看见前面路边上有半个白馒头,一瘸一拐的就从那个小女孩身边跑了过去。
细想,这可能就是某一天某个学生在路边看到的一副景象,将其完完整整地描述下来,就可以了,就是非常具体的一句话。自然,这有赖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表现在写句子上也是一样。
二、向课本要知识和经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无非”一词似乎有轻视教材作用的意思;但不然,对于“例子”的作用,叶先生非常看重,“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作文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将文章写具体的目的,也要勇于向既有课文要知识、要经验,并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感悟和技能。如下述几例:
1.用形容写出事物的情状。“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课文《少年闰土》中的首句。短短三十几个字,非常形象逼真地描绘出当晚海边沙地上的盛况,即视感、场面感都非常强。究其原因,细细研读即会发现,句子中用了非常好的形容词,如“深蓝”“金黄”“碧绿”等颜色用语和“一望无际”这一常用视觉描述语。又如下面这个出自课文《第一场雪》中的句子:“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这个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但主要还是形容,以“凛冽”描寒风之冷、以“呼呼”状风势之猛、以“整整”强调刮风时间之长等。如果缺少了这些词语的摹情状景,句子就干瘪无味了。
2.用描摹准确表达动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这两句均出自前述课文《少年闰土》,写少年闰土月夜下沙地看瓜时刺猹以及他支竹匾捉鸟雀时的动作。不得不说,句子中的“捏”“刺”“扭”“逃”“扫”“支”“撒”“看”“拉”“罩”等有关动作的词语的运用给人以非常明确的操作感和现场感,令人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产生。这样,就将句子写活了,有了生命力,耐读而极富韵味。
3.用数字和对比写出事物的大小。对于一些需要我们用语言来说明具体情状的对象,单靠比喻、形容等方法是非常难将它们说清楚的,表现在说明文章中尤是。这时,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说明方法了。这里,通过具体的数字描摹或用已知事物去和说明对象作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如学习《鲸》一文,对于鲸的大小,文章是这样说的:“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有数字,有比较,将之具体化,我们就会较为容易地理解鲸的大小了。
总之,引导学生将作文写具体,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含义有所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并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非上述所尽举。
【参考文献】
篇4
一、考题类型
综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2]对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如下:考生能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能理解主旨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理解;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做必要的词语转换等。
根据上述要求,可把阅读理解试题对应地分为以下六类: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篇章结构题和信息匹配题。其中篇章结构题考查得较少,信息匹配题各省考查的角度不同。
二、解题方法
无论是哪种题型,只要学生能把握文体的特点,了解英语语篇的行文方式,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便为阅读理解的解题奠定了基础。图式是对以往认知的概要贮存。在阅读中所体现的图式可表现为把不同文体的特点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概要贮存,形成先验型类别,在后来的阅读中产生正迁移影响,给预测提供依据,让理解顺畅自然。[3]鉴于高考时间有限,对学生方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是笔者所总结的一些方法。
1. 主题归纳法
主题归纳法是解答主旨大意题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几乎所有文体。此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篇知识,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解题的思路是:首段―首段中的首句―结尾段―中间段的首句。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非要完成这一过程才能选出答案,有的只需进行第一环节便可得出答案。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A篇第30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 Weakness and Kindness.
C. Weakness and Strength.
D. A Driving Experience.
该篇是记叙文,文章第一段作者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告知大家“人类并不像动物世界里那么弱肉强食。我的弱引来了他人的热情帮助,也带给了助人者心理上的快乐”。因此从首段中便可得出答案为B。
2. 结论总结法
结论总结法主要适用于议论文。语篇往往以讲道理的方式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先做这一语篇的其他题目,待其他题目做完后,语篇也就理解了,看到关键句,立即锁定信息。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5题: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全文的大意是:猫和狗属于不同类型的动物,它们同处一室,开始会因误解对方的肢体语言而互相攻击,后来主动去学习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实现和谐相处。那么同为人类,我们不应该更容易学会和谐相处吗!文章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便是关键句,读到此很容易得出答案为A。
3. 关键词定位法
关键词定位法主要适用于事实细节题,有时对细节推断题也适用。主要解题步骤为:先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匹配的信息,然后定位句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性强的关键词。这样做的好处是迅速排除干扰,选出最佳答案。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1题:
To submit nonfiction articles, a contributor must .
A. provide his special qualifications
B. be a regular reader of the Post
C. produce printed versions
D. be over 45 years old
文中第四段专门描述非虚构类文章的投稿要求:“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 Include one or two published pieces with your article.”再结合题干要求“投稿者在提交非虚构类文章时必须……”可确定关键词是qualifications,由此可得出答案为A。
4. 细节筛选比对法
这类题目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实细节题。因为选项散落在整篇文章中,有一点判断失误就会误选。做这类题目的最好方法是:边读边选,边选边比对,边比对边排除,排除到最后,正确答案自然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2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the Post ______.
A. allows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B. favors science articles within 2,000 words
C. has a huge demand for humorous works
D. prefers nonfiction to fiction articles
根据文章第四段“Our nonfiction needs include how-to, useful articles on gardening, pet care and training, financial planning, and subjects of interest to a 45-plus, home-loving readership”的信息可排除选项B。而如果稍不注意,会被后文“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中“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误导,又极易误选B。
根据第五段“We also welcome new fiction. A light, humorous touch is appreciated. We are always in need of straight humor articles. Make us laugh, and we’ll buy it”可初选C。而文中没有提及Post对fiction和nonfiction有偏向,因此可以排除D。
如想进一步求证,第七段“We normally respond to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You are free to submit the article elsewhere at the same time”信息中的“六周内回复”与选项A中的“允许在六周内提交”不符,因此可排除A。
此类题目大致采取“阅读―对照―排除―确定”这几个步骤。干扰选项中的“小陷阱”往往都是以“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方式设置。
5. 例证揭理法
英语文章在主题段、主题句表达思想后往往通过进一步说明、解释来延伸话题。有些抽象的表达会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加以诠释。命题者也会在主题和事例的内在联系上做文章,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这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第一要发现事例,第二要明了它是想揭示什么道理,第三要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匹配两者间的关系。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A篇第32题:
Some cats and dogs may fight when ______.
A. they are cold to each other
B. they look away from each other
C. they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s signals
D. they are introduced at an early age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 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从中可初步选择它们是误解了对方的身体信号。对一些容易引起歧义或产生理解困难的地方,作者往往会举例说明。本段话紧接着便举例如下:“For example, 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 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根据举例便很容易选出答案C了。
6. 联系猜词法
一般的猜词题只需“左顾右盼”,在对需要猜测的词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内容进行理解后便可猜测出其含义。大多根据语意的递进、转折、对比等特定语境确定应选的词汇。但有时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命题者也会选择那些关系到文章理解的关键细节词进行命题。对这些词的理解如果仅凭很小的局部信息很容易选错。解答这类题时应把握以下关键:如果觉得所选择的答案似是而非时,要把信息的检索面向前后段落延伸。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1题:
The underlined word “swimmingly” in Paragraph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A. early B. sweetly
C. quickly D. smoothly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 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 a year for dogs),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说明这两种宠物极有可能和谐相处,因此也就容易误选为D。做这一题时还需联系上下文,进行语意连接。下一段一开头便出现“However, 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然而,并不是猫和狗都会相处得那么甜蜜、轻巧)这样上下文一联系,正确答案B便浮出了水面。
7. 语气推断法
语气推断法主要考查读者对作者说理方式方面所采用的语气的推断。这类推断题属于较高层次的推断理解题。如果学生平时训练少的话是很难选择出正确答案的,因为对整篇文章作者所采用的语气不能整体把握的话,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定位相关信息;其次,结合整篇主题。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C篇第66题: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the author .
A. is quite stubborn
B. will give up teaching history
C. will change his teaching plan soon
D. values technology-free dialogues in his class
文章最后一段的大意是“我并不是说在我的历史课上就不会改变对技术使用的做法。但除非有真正需要改变的动因,否则我会一直坚持。真正的没有技术介入的对话方式可以放弃”。如果只看这段话会觉得作者很“固执”。其实从整篇文章看,作者是想训练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进行真正的思想碰撞。说明他很看重这一点,因此选D。
8. 态度判断法
在议论文中,作者的写作态度往往很鲜明,对所要表达的观点起到烘托的作用。这类题目对训练有素的考生通常不成问题。作者的态度一般可分为三类:支持、赞同、乐观;客观、中立;反对、批评、怀疑、悲观。解答的思路是:先明确文章的论点,后发现作者的观点,再考量作者的态度。解题的关键是:对论点、论据中所使用的形容词的准确把握。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D篇第69题: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building solar plants?
A. Cautious. B. Approving.
C. Doubtful. D. Disapproving.
作者在第一段便亮出观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在西部的快速发展给西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引出“the same is true of big solar plants”。然后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倒数第二段中提出“But it is just as likely that they will be spent wastefully and will leave new problems behind, just like the railroad and the highway”,由此可看出作者对solar plants建设的谨慎态度,答案应选A。
9. 反证推断法
反证推断法多用于对人们惯常的又不太正确的看法予以纠正的说理性文章。往往通过一些事例、实验成果、数据等为佐证,劝导人们改正观念。命题者大多会在人们容易自以为是的地方出题。因此遇到这类题目要跳出固有的观念,调整思维,忠于原文,发现反向的例证。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4题:
It is suggested in Paragraph 4 that cats and dogs ______.
A. have common interests
B. 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
C. have a common body language
D.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as expected
人们一般都认为猫和狗不易同处一室,到一起就咬架。本文以一项研究为佐证,说明只要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习性,是很容易相处的。第四段中提到“They can learn how to read each other’s body signals,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previously suspected”,与B选项的“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相吻合,故答案为B。
三、破除干扰
掌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的同时,还需对阅读理解题的干扰选项的特点有个大致了解,从而发现规律,快速排除干扰项。
1. 断章取义
在主旨大意题中,命题者往往以文中的某一具体信息,而不是反映全文主题的概述为出题点来设计干扰选项。干扰选项的干扰程度会随着题干信息具体到抽象的程度而逐渐加大。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A篇第59题回答“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erve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的四个选项中,选项D――Shouldn’t We Develop Inven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的干扰最大,因为人们只知道那些大发明家,但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明者所知甚少,为此Mclean 开了这样的课,似乎是顺理成章,实则是断章取义。
2. 偷梁换柱
在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中,命题者对一些具体细节,如数字、事实性表述等方面偷换概念,不细心的考生容易被蒙骗住。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B篇第61题。A项中用“free of charge”偷换文中的“discount”;B项中用“参观不对公众开放的任何地方”偷换“一般公众也许不能到达的地方”;D项用“主动做报告”偷换“听专家报告”。
3. 无中生有
命题者会从人们想当然的先验性经验出发,以无中生有的相关性、杜撰性字眼设置干扰选项,运用于主旨大意、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题。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B篇第62题。A项“为这个组织捐钱”属无中生有。因为文中只提到这个组织是自愿性的、登记注册的、与国家公园官方没有金融往来的慈善机构;C项“担任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者”也属无中生有,因为此组织与国家公园无关。
4. 张冠李戴
命题者往往利用考生对信息梳理的指代性错误来命制错误选项,把文中一方的观点、态度、目的、要求等在出题时“戴”到选项中另一方的头上。解题的关键是:确定题干在文中的信息,一一对应进行信息匹配。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0题。选项C――increase his knowledge in many fields和选项D――broaden his research focus都是把Post杂志所要做的事稍加改动“戴”到了投稿者头上。
学生理解了语篇并不能保证做好阅读理解题,理解了题目并不能保证选出正确答案。通过本文的相应训练,学生可把平时的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方法科学地运用于理解语篇之中。平时运用这些方法可达到训练学生快速定位、准确判断、总揽信息、科学联系等解题思维,从而达到最终在高考中快速、准确答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3.
篇5
关键词:敦煌文献;P.2622V;白画动物;绘画图像;考证
中图分类号:J206;K207文献标识码:A
法藏敦煌文书P.2622号,存230行,尾题“《吉凶书仪》上下两卷,大中十三年四月四日午时写了”,据吴丽娱先生考证,此写本为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之别本,与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体例近似,行文方法相同,抄写年代相符。①在P.2622写卷末尾还有5首脍炙人口的学郎诗,李正宇、项楚先生曾对其做过录文与研究:
今照(朝)书字笔头干,谁知明振实个奸,向前早许则其信,交幼者人不许欢。
山头一队录(绿)陵(凌)云,白马红英(缨)出众郡(群),知如(尔)意气不如次,多应则个待河(何)人。
竹长林清郁郁,之伯(百)鸟取(趋)天飞,今照(朝)是我日,且放学生郎归。
遮莫千金与万金,不如人意与人心,黄(今)金将来随手散,[人意人心]进(尽)长存。
寸步难相见,同街似隔山,苑(怨)天做河(何)罪,交(教)见不交(教)连(怜)。②
而对于P.2622V写卷,学界历来关注不多,黄永武在《敦煌遗书最新目录》中对其叙录曰:“伯2622号背面,兰亭序习字;残文书等;诵唱收益帐。”③施萍婷先生撰《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对P.2622V写卷的描述稍多:“P.2622va,兰亭序三行;P.2622vb,倒写小字一行;P.2622vc,杂帐四行,说明:有赤心、慈、莫、神、龙、洪润等简称冠于人名的前头;P.2622vd,白画各种动物,按:其上有字,惜看不清;P.2622ve,‘常主欠阎苟儿’六字;P.2622vf,大中十三年三月百姓张某牒(内容看不清);P.2622vg,‘赤心乡判官吕惠达’一行;P.2622vh,杂写、残诗多行;P.2622vi,杂写十五行。”④引起我们关注的是P.2622V写卷中被施萍婷先生命名为“白画各种动物”的一部分,这些白画动物共十三幅,⑤且十三幅白画之上皆有题字,其格式为“此是××”、“此是×”或“此×”。经过辨认,可以大致释读出大部分题字:第1幅,“此是鼠”,第2幅,“此是猪”,第3幅,“此是”,第4幅,“此是(猴)”,第5幅,“此是(兔)子”,第6幅,“此是狗”,第7幅,“此是黄羊”,第8幅,“此是牛”,第9幅,“此是郎(狼)”,第10幅,“此是马”,第11幅,“此羊”,第12幅,“此蛇”,第13幅,“此(龙)”。第13幅之后为一白画马,没有题字,风格与前十三幅不同,非同一人所画,其下还有一未完成的动物头像,当是马头。
通观十三幅白画,为何白画之上会有“此是××”、“此是×”、“此×”之类的题字呢?按常理来想杂画就是杂乱无章的画,是不会在其上写上“此是鼠”、“此是牛”、“此是马”之类题名的,第13幅之后的白画马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必要写上“此是马”之类的说明文字。而十三幅白画动物却是风格一致的题了名,且格式一样,可见这些题名绝对不是随意而为,当是有意而为。为了弄清楚这些白画的渊源,我们遍检P.2622V写卷,发现此卷文书多是学郎学习过程中留下的种种痕迹,诸如“尚书读尚书”、“山头一对”、“昔日家中富”、“白玉非为宝”等学郎诗,还有“兰亭序杂写”、“李文进题名”、“未完成的白画动物像”。为了加深对P.2622V写卷的认识,笔者对其进行了录文。
1.尚书读尚书,读坐在楼头。一双清(青)龙在,尽。(倒写学郎诗1行)
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此地有茂林修竹,崇(兰亭序习字3行)
3.显钥赞(杂写1行。)
4.白画动物14幅(前13幅上有题字,第14幅没有题字)
5.赤心欠何石粉慈石清
屯王赞李藏(胡)
莫焉不全补王子
龙王力王鹘子遇供
(赤心乡等欠帐人名录5行,将白画动物第2、3、4幅部分覆盖)
6.山头一队(未写完之学郎诗,位于白画动物第9幅“此是郎”之上)
7.常主欠阎苟儿(杂写欠账人名录,位于第13幅白画与弟14幅白画之间)
8.常山南至玄泉李慈受忍刀此千君万马画至立孙
常乐中威远
尚书州照察哀矜(请)乞(处)(分)
件状前谨大中十三年三月日百姓张安
尚书照察哀矜请乞处(杂书5行,有玄泉、尚书、大中十三年三月百姓张
安牒)
9.赤心乡判官吕惠达(杂写1行)
10.日日延宾客,实胜孟常(尝)[君](诗1行)
11.某月日白第报无忧根稻(杂写1行)
12.沙州判官邓四月草书草到不须论(杂写1行,此四月,当在大中十三年)
13.如
敕
李文进
奉敕敕
如李进(李文进题名,本卷文书出现过两次,都是杂写性质)
14.昔日家中富,门前车马多。可中复贱去,朝不
遇。昌昌(日日)三长(场)战,李(离)家数十年。将军马上前,
百姓霜中邻(怜)。人为遗鞠(学郎诗3行)
15.如
牒件状如前前谨牒大中十三年三月日百姓石骨谨牒(牒2行)
16.白玉非为宝,黄金我未(须)。(写)竟千(张)数,心存万卷书。
麴尘溪上素红披,影逐溪流伴落时。人自
白鹤永闻先,欲归怜黄肠欲断,春浑
大鹏壹点欲高飞,凤凰出对复相随,今始闻名人未识,
将军泪落卧贞
琵琶金萨(鲜)自禅造,宝马金安(鞍)络绿丝,暂对赛(塞)门禅
琵琶金萨
儿初新学
琵琶金鲜自禅造,宝马金安绿丝(学郎诗及杂写9行)
17.件状如前谨(杂写1行)
18.奉处分急急如律令
奉衙押处分急如律(杂写2行)
19.李家有个子,并子阿单是也了(杂写1行)
20.李
此是李草卷
李文进 见见 能(杂写3行)
如此多的学郎诗、学郎杂写以及学郎绘画,又是何人所留下的呢?非常凑巧的是,有5个人名出现在P.2622V写卷上,即百姓张安、赤心乡判官吕惠达、沙州判官邓、李文进、百姓石骨,这其中有两个判官、两个百姓,通过对他们身份的分析,我们认为他们恐怕不是学郎诗与学郎绘画的作者,于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在P.2622V写卷出现了两次“李文进”身上。在《金山国修文坊巷社再葺上祖兰若标画两廊大圣功德赞并序》中找到了另一个李文进的名字:“厥有修文坊巷社敦煌耆寿王忠信,都勾当技术院学郎李文进知(并)社众捌人,抽减各己之财,造斯功德。⑥据荣新江先生考证,金山国当建立于开平四年(910)七月末以前不久。⑦如果两个李文进是同一人,自大中十三年(859)至金山国立国的第一年,其间相隔51年,再加上李文进幼年时的年龄,都勾当技术院学郎李文进已经将近60左右了。
徐俊先生在《敦煌学郎诗作者问题考略》一文中认为“尚书读尚书诗”与P.2622《吉凶书仪》之末题诗笔迹相同,言P.2622V“尚书读尚书诗”为李文义所抄。⑧那李文义又是何人呢?所幸在P.2622《吉凶书仪》写卷上有两个“李文义”的题名,即“吊人父母经时节疏大小祥亦同”条下有一“李文义”题名,“吊人父母经时节疏”末尾亦有“此是李文义书记”的题名。⑨由P.2622号写卷之末的学郎诗,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李文义的年龄。“今照(朝)书字笔头干,谁知明振实个奸,向前早许则其信,交幼者人不许欢。”⑩诗中所提“明振”非常有可能就是后来张议潮的女婿李明振,李文进在诗文中对李明振多有戏谑,直言不喜欢这个太“奸诈”的明振;“向前早许则其信”,意思是以前的许诺还可以相信,这次的许诺就不可以相信了,“交幼者人不许欢”就是说,实在是不喜欢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文义要写诗讽刺这个一块“书字”的同学李明振,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在“书字”的过程中,李明振耍“奸诈”,于是李文义借写诗数落他一番。B11既然他们是一块“书字”的同学、朋友,那么他们的年龄必然应该也是相仿的。
郑炳林先生据《大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与《李端公讳明振墓志铭》考证得知李明振生于开成二年(837),卒于龙纪二年即大顺元年(890)。B12而大中十三年(859),李明振是22岁,同样,李文义此时的年龄也当是22岁左右。李文义还写有一首情诗:“寸步难相见,同街似隔山,苑(怨)天做河(何)罪,交(教)见不交(教)连(怜)。”B13项楚先生认为,大约是年龄稍大的学郎所写,这位学郎爱上了同街的邻居女子,虽然近在咫尺,犹如远隔关山,吐而为诗。B14从这里来看,对李文义年龄22岁左右的推测当是合理的。另外,由于文书上写有“赤心乡判官吕惠达”、“赤心乡等欠帐人名录5行”,我们认为李文义很可能也是赤心乡人。陈国灿先生言:“悬泉乡或许是张议潮起兵之基地,该乡诸大族也是后来归义军政权的基础,张议潮光复敦煌后改悬泉乡为赤心乡,是对悬泉乡赤心为国举义的表彰。另外,瓜州有悬泉镇,与敦煌悬泉乡同名而异地,至归义军时期,为免混同而改敦煌悬泉乡为赤心乡。B15
P.2622V上出现的两个“李文进”又是何人呢?加之他又与上文出现的两个“李文义”辈分相同,使我们不得不猜测二者的兄弟关系。22岁左右的李文义在抄写和学习《吉凶书仪》这样较高层次的文本,而由李文进的杂写来看,他的年龄就小多了,首先他的杂写基本是不成行的,并且他的主要书写内容仅是他的名字,也就是说李文进应该是仅仅会书写自己名字的水平,他的年龄也必定不会太大。既然22岁的李文义和幼年的李文进在P.2622V上都有杂写行为,那又是谁在P.2622V写卷上连续画了十三幅风格一致且带有题名的白画动物像呢?我们首先猜想到这些白画是李文进所画,因为年龄小的孩童更容易在纸上做一些杂写、杂画,但是,经过我们研究发现这十三幅白画为李文进所画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没有。
首先,第八幅白画牦牛画得很奇特,不像是儿童所画,此牦牛的尾巴是翘起来的,飞扬向上,而不是像一般的耕牛一样,尾巴低垂向下。对于这个现象,一般会认为是绘画者随意而为,但是我们经过调查得知,牦牛只有在遇到危险、受到惊吓时才会翘起尾巴示警,尾巴翘起之后,尾部长毛形成簇状,而第八幅牦牛画像正好也是翘起了尾巴。我们在敦煌莫高窟285窟东坡下段壁画中也发现了与第八幅白画牦牛类似的图画,一只巨大的牦牛被猎人追杀,无处逃生,惊慌之下的牦牛翘起粗壮的尾巴,形成簇状。B16由此可见,绘画者并不是随意而画,绘画者肯定是有意而为,并且绘画者肯定也是熟悉牦牛习性的,或者至少是听说过牦牛示警翘尾巴之类的故事。像牦牛翘尾巴之类的知识,虽然是生活常识,但是一般人还是不知道的,只有拥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才可以知道这种牦牛习性,而年幼的李文进恐怕没有这么丰富的阅历,了解到这些知识。其次,第七幅白画为一只黄羊,而实际生活中,黄羊是野生动物,要想认识黄羊是需要一定的野外生活常识的,不然就没法与第十一幅白画羊做区分,所以我们怀疑幼年的李文进是否拥有这样的区别能力。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十三幅白画的绘画者肯定是年龄稍大、阅历较丰富的人所画。如果是如李文进般儿童随意而画,为何要在白画之上加上“此是×”之类的题名呢?
既然十三幅白画动物不是李文进所画,于是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在P.2622V写卷有过多处杂写的年龄较大的李文义身上,李文义此时的年龄22岁左右,既有一定的阅历,也有足够的学识,看他在抄书之余,还能够即兴而发的作诗,可见他的能力、学识。更重要的是,李文义在P.2622V写卷之上有过多处杂写,多处学郎诗我们认为就是李文义所写,未写完的“山头一对”诗位于“白画狼”之上,与P.2622末之学郎诗笔迹如出一辙,所以我们怀疑李文义当是绘制这些白画动物图像的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文义绘制这些白画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我们想到了李文进,李文义作为一个年长的哥哥,在写书之余为了教导其弟弟,绘制了这些白画,其目的就是供李文进识图启蒙,认识一些动物,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但是绘制了多幅图画之后,像羊与黄羊的图像就容易模糊,于是,李文义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他的意思,在白画之上加上了“此是××”或“此×”之类的极具教育意味的提示语。这种看图识物极类似于今日流行的启蒙识图教育,如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启蒙识图卡:识动物》就收录了多种动物以供启蒙识图之用,其格式就是在图画之旁配以文字说明。李文义所画这些白画动物极有可能就是为其弟弟识图启蒙而作,十三幅动物画虽然很浅显,但也很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法藏敦煌藏文写本P.t.1263(即汉文本P.2762)的卷背,抄写有藏、汉文对应的二十行文书。汉文部分直写,藏文部分横写。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属于一般日常的词汇,如东西南北正月、二月等名称;一类是汉族、藏族、回鹘等部族及其首领的名字;第三类就是动物名称,包括马、骆驼、牛、羊、龙、子、大虫、牦牛、蛇、猪、狼、野马、鹿、黄羊、野狐。据郑阿财先生考证,从其所记部族名字的排列顺序和卷子正面所抄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修功德记》来看,这个藏汉对照的词汇集,当是写于归义军时期。B17我们将P.t.1263(即汉文本P.2762)第三部分所记录的动物名称与P.2622V白画动物比较,发现马、牛、羊、龙、牦牛、蛇、猪、狼、黄羊九种动物是重复的,至于两者之间是否有着联系,我们不好妄作推论,但是很显然他们都是拥有同样的功能,都是供童蒙学习、认识动物所用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只是一则是以双语文字的形式出现,一则是以图画配文的形式出现。 (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吴丽娱《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0页。
② 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页;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200-210页。
③ 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70-671页。
④ 敦煌研究院(编),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6-247页。
⑤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321页。
⑥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⑦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⑧ 徐俊《敦煌学郎诗作者问题考略》,《文献》,1994年第2期,第14-23页。
⑨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页。
⑩ 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页。“交幼者人不许欢”项楚先生录文作“交幻者人不许欢”,当以李正宇先生所录为是,“交幼”当是“交友”的意思。
B11 郑阿财、朱凤玉《开蒙养正――敦煌的学校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41页。
B12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B13 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页。
B14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210页。
B15 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9-50页。
B16 刘玉权(主编)《动物画卷》,《敦煌石窟全集》(第19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B17 郑阿财、朱凤玉《开蒙养正――敦煌的学校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105页。
Interpreting the Animal Sketch in Dunhuang Document P.2622V
LIU Quan-bo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