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篇2

Abstract: Engineering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eaching for higher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talents.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analyzing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talentstraining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utting forward two aspects measures which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and analyzing the cultivation for the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 talents.

关键词: 工程训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talents training;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51-0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人才是既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技术原理,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生产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强调理论教学,而且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训练平台。通过机械工程训练实践,在全面、系统的工程背景熏陶下,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掌握工程设计,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工程训练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而为机械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文章以机械工程训练为基础,分析了工程训练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工程训练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措施,对培养既有扎实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工程训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机械工程训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为: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有宽厚、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构建了以工程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九个方面的教学体系,以学习工艺知识为主线,建立工程概念,加强对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 工程基础训练 工程基础训练由传统制造技术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和材料成型基础训练三个方面构成。工程基础训练使学生熟悉各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学习机械制造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体验工程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在主要机械制造和材料成型方法上,通过识别零部件图纸和加工符号,进行典型零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实习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设备结构及传动原理,对简单零件具有选择加工方法、进行工艺分析和独立操作加工的能力。

同时,工程基础训练注意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设计和制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由课程设计和实验、生产实习、CAD/CAM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四个方面构成。专业技能训练是让学生在工程基础训练基础上, 强化实践,提高专业和技术能力,培养工程素质。课程设计和实验,使学生亲自动手,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基本原理。生产实习,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基础,使学生深入学习生产工艺知识,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流程、过程控制等概念。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工程领域中成为能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CAD/CAM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掌握CAD/CAM软件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UG、PRO/E等软件进行工程绘图、产品设计、零件装配、数控编程和运动仿真等;职业技能训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上对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使其达到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术能力。

2.3 综合创新训练 综合创新训练由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两方面构成。综合创新训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本专业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独立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深化、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技能。

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从事研究、探索、发明、创造的活动,是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锻炼科技能力、社交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一定的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将知识用于创新、实践的一种过程。

总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学生首先进行工程基础认识,再进行专业技能的提高,最后进入综合创新阶段,通过工程训练的基础——提高——综合三个阶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进而为培养既有宽厚理论基础,又有扎实工程实践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

3 加强机械工程训练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工程训练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外,还要采取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工程训练实践基地建设。

3.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是需要有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完善制度,积极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生产实践,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同时,聘请企业既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传授学生现代企业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知识,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而且,还要对教师进修岗位轮换,培养一专多能的能力;经常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定期外出进修陪训,提升教师知识能力水平。

总之,要采取培养、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建设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高素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要求。

3.2 加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实践教学基地不仅需要一些常规的基本设备,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不同层次、品种多样的先进机械设备仪器,充分体现实践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由于设备比较昂贵,在维修、维护、保养方面成本比较高,因此,需要对实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

同时,开放实验室,完善实验室条件,规范实验室管理,创新实验环境,突出实验室文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改善工程训练条件,使学生能够接触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把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4 结语

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工程训练的责任和义务。

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满足现代工程训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而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2]陈风光.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8-30.

[3]崔海,任正义,韩永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28-30.

[4]程立明,王健,张石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多层次平台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9(3):153-154.

[5]刘华,吴波,许恩江等.多层次开放性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134-137.

[6]周梓荣,周建宇.构建新型工程训练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4):91-94.

[7]余小滢.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30-32.

[8]毕晓伟,赵桂芝.创新理念下的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思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164-165.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工学结合已发展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式。

一、工学结合简述

工学结合就是指通过强调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来共同完成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考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现状,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教学的条件较差,教学过程中缺少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境。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中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训条件。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普遍较差。学校的实训基地,多数是校内的软件模拟实训室。因此,模拟练习成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式,有些院校虽有一些货架或少量商品这样的硬件设施,但由于学校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因此,校内组织的各种实训,缺少与实际工作状态相适应的工作情境,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没有体会到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但是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复杂很多,所以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训练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2.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要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一支了解职业标准、熟悉企业工作任务和岗位流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教师虽然掌握各种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连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没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践教学师资的薄弱,直接影响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3.工学结合实训的时间安排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多数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课程安排,都是一门课程学习一个学期,实训一般都安排在学期的最后时段集中进行,造成的问题就是:实训的课程相对比较分散,致使学做分离,即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仅仅停留在较低和较浅的层面上,无法使学生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技能。而改进的方向就是,要将课程的课时相对集中起来,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经验,在学习中工作实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甚至超过企业需要。

4.学习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学习情况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及衡量。

三、改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搭建工学结合的平台。高职院校必须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具体的说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为区域连锁经营管理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服务。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连锁企业的生产发展,而生存和发展。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连锁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连锁管理专业就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依靠与连锁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因此,连锁管理专业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密切与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血肉关系,把连锁管理专业融入到连锁管理行业的企业之中,把连锁管理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专业课程之重,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操作,才能真正实践连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兼结合,打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就是,高职教师必须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性地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各种方式,打造专兼结合的技术骨干型的教学团队。

3.改革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灵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因为教学环节中要有一定的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教学过程要做到理实一体化,那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模块化教学,就是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目的,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段时间安排1个学习模块,再集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4.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①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手段,根据行业特点及专业学习的特点,充分运用科技化、信息化等教学手段,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高职连锁经营专业学习对象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经营企业的人才需要。②运用“在实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训”的教学方法,高职连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以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行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训中学习,就是通过实训提高行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去体验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等,从而获得工作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实训,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自我构建行动过程的学习过程。

5.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课程考核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在专业理论考核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可以将企业和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

1引言

在经济环境的作用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比较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我国当前的人才供应链还存在着人才储备不足、发展不均匀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型研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构成

根据国际上对创业人才的相关分类研究,创新性创业人才与传统创业人才相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去处理问题,还能够掌握时展的方向。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构成了创新创业人才的供应链,那么对这个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就叫作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性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循环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产业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对接供应链。

3数据选取和分析

社会对人才的影响,是影响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研讨中,应该着重对社会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国际上对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分类,可以分成八个类型。例如:国家背景、教育、区域文化、经济条件、政策法规、设施情况、科研投入、市场环境。从这八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各项指标分为8个具体因素。这8个具体因素分别是国家创业基地数量、地方高校数量、地区专利数量、企业投资数、国家政策数量、基础设施和专项设施数量、技术园区数量、企业收益。为了保证此模型的科学严谨性,特别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作为模板来进行相关数据选取和分析。在数据分析时选取选择了苏州、黑龙江、云南、贵州、山东、河南、陕西、、海南作为分析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率,统一选取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于往年的相关数据,则采用查阅资料,咨询相关记载人员的方式,保证获得的数据准确有效。

4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场变动促进产业的转型,但是因为人才短缺而造成战略转移失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政府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正视人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4.1政府对人才供应链管理的忽视

在当前政府的工作中,政府还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下,管理观念落后等现象。尤其在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上,当前政府虽然认识到人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具体实际行动中。政府对于人才培养战略没有落实,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方面,也呈现出了消极怠工的现象。

4.2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忽视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侧重培养的是应试教育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待发展。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上面,依然还是弱项。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成为创新性创业人才。因此,在当前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形成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性的教育,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循环运转,进而发扬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优势。

4.3产业对人才供应链管理的不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生产资料的供求也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只有进行全面的产业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当前我国仍然有很多产业存在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也就造成了我国大部分产业处于低效运行的状态。要想改善这一现象,只能通过优化人才,从改善自身产业结构方面着手。只有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形成供应链,才能够对产业内部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5建议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分析,可以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改,以促进地方创新创业人才的养成,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1政府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地方政府加强对地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给予财政支持,完善公共部门、公共设施等方式进行。目前,我国相关地区对于此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到位,导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地区政府对于人才培养没有给予资金支持,有的地区人才供应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就造成了区域内部没有人才可以挑选,而外部引进的人才又不愿意过来的现象。这对于人才供应链的构成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人才供应链的培育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相关部门做出调整,让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发展方向,建立长远目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地区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逐步完善。

5.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植

政府应该本着关注产业发展,促进人员就业,鼓励人才创业的方针,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才供应链,才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地区内部,加大引进高新技术的力度,宣传创业精神,积极建立创业经济园和创业基地。基于这种理念,很多地区并不认同。有的地区觉得高新技术的引入,对经济的作用力有待考察,而且需要交纳高额税款,并不实际。有的地区认为投入资产过高,风险值比较高,且地区内部融资制度、审批手续不完备,导致地区无法抽调资金引入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在地区经济发展评定中,不是以地区经济数据额来评定,而是依据地区经济结构的构成来评定。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可以调整地区产业构成,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产业上面做好安排,并在财政和相关政策上面加以扶植,对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和个体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供应,进而促进人才供应链的有效运转[4]。

5.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从人才教育上面加大投入,不仅能够减少后期的人才培养工作量,还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先进理念的培养。在教育中传播创新,让创新成为鼓励人民创业、寻求增加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只有在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广泛培养出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才会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提供支持。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落后的状态,教育模式的老旧落后无法真正促进人才的养成,因此教育相关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思想和工作态度,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创新教育氛围,做好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

5.4做好人才与产业的协调工作

人才的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有人将产业比喻成土壤,那么教育就是播种器,人才就是种子。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促进人才供应链管理的完善。地区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让人才供应链得以有效的运转,在产业缺乏人才的时候提供人才后备补给。当前,我国的人才后备补给工作还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制度和经济状况导致的。因此,地区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头做起,注重教育,建立地区人才供应链,促进产业发展,做好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协调。

6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地方政府做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植和引导,才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进而保证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落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对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发现。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面,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完善其相关供应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瞿群臻,韩丽.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3).

[2]李冰,徐晖.创新创业人才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商论,2014(8).

[3]仝汶灵.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篇5

据统计,随着福建省各大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下,福建省各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在逐年增加,福建省沿海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宁德港、湄洲湾港、漳州港六大港口的历年货物吞吐量见图1。通过图1可见福建省沿海几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从2004年到2013年(除2007年外)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3年高达45475.19万吨。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高达23.81%,2011年比2010年增长14.05%,2012年比2011年增长10.95%,2013年比2012年增长9.95%。以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峡西岸的建设,在继续完善港口建设的现状下,未来的货物吞吐量将会继续上升。

2供应链模式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2.1供应链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人才现状分析随着物流管理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也一直是与物流相结合企业的发展思维方向。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去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是21世纪各大企业竞争的方向。因此作为针对港口进出口货物的物流发展也离不开供应链的思维方式。港口物流是增强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涉及到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运输等多种物流作业,同时整个供应链模式下涉及到国际贸易、货代、船代、报关报检、保险、财务等多种业务领域。图2为港口物流的供应链模式图。上述供应链模式中的人才培养除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外,各大功能的人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相对应的专业,招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目前从事港口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的专业人才也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随着相应专业的毕业生的输出,货代、船代、船公司、报关的专业人才占比也将会逐年增加,学历水平也将会逐年提升。除港口外对于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可以满足。

2.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和供应链模式分析,及港口企业的调查发现,未来福建省对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以下三个层次。①港口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战略层次,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战略,除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外,还需通晓物流的技术知识方能全局把握港口物流的的发展,同时协调好港口物流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协作。②港口物流项目策划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战术层次。是具体港口物流项目的规划者,能胜任仓储管理、港口作业管理等工作,除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的技能及供应链上协作企业的相关知识。③港口物流操作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业务层次。是具体港口物流的各项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是一线操作人员。需具备一线物流设备的操作技能,码头现场控制能力。单证操作能力,理货验货能力等。

3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1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了推进福建省“大港口、大物流”的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福建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做大做强港口群的发展规划,就必须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合理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目前高校的实际调查分析,未来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输出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将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从事泊位策划、装卸调度与指导、堆场管理、闸口操作、报关与验关、单证操作、客户服务、仓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等港口物流管理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并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港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3.2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能输出符合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特色,对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探索[5]。①“工学结合”式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进行三位一体的合作。切实执行工学结合。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港口物流的岗位需求,确定出明确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提出态度、能力、知识三维结构的培养模式。并结合港口企业的特殊性,努力争取港口企业的校外教学,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②“订单式”培养。由于港口企业的需求较高,对学历和专业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输出适合港口物流的人才,可与港口企业合作开班,直接针对港口物流的操作能力需求进行培养,使应届毕业生进入港口企业后能很快接手相关工作,缩短了新员工入职的培训期,降低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③实行顶岗实习制度。目前高职院校都设有顶岗实习环节。为了提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质量,在校外顶岗实习环节,与港口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既能满足学校为学生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港口物流的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双赢。④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双证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考试,使学生更能系统的掌握港口物流的专业知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同时把握整个供应链模式下的港口物流的职位需求及相关性。因此作为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可考取助理物流师、报关证、报检证、货代证等资格证书。⑤加强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港口物流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届毕业生基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除了企业内部晋升外,可以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具备国际贸易、货代、物流、财务等供应链模式上一体的管理类人才,加强港口物流的人才结构。

4结束语

篇6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场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4]彭纯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创业,2007,6,101~102

篇8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

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

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篇9

[关键词] 产学合作教育 供应链管理 延迟策略

一、引言

产学合作教育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整套方法,它基于合作战略,以过程为导向,通过有效地整合供应链各节点的企业,达到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供应链管理覆盖范围很广: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等;它的目标是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如果将人才培养视为供应链产品的话,那么生源、学校与企业就构成供应链的三个节点,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关键节点,由此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鉴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延迟策略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理论方法,以下将从这个角度分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供应链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是在需求多样化和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新思想。需求多样化要求企业尽可能地按客户需求定制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滞销产品库存。延迟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在供应链中,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企业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通用模块,尽可能延迟产品差异化的加工流程,待最终市场对诸如产品外观、功能和配置等差异化特征提出要求后,才完成产品的差异化加工流程。

例如上图的服装厂,它有两种不同加工流程,第一种是:事先对不同颜色服装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将布料染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再依次进行编织、裁剪和包装共三个流程的加工。第一种流程面临的问题是:很难准确预测不同颜色服装的需求,做预测的时间越早,预测准确性越低,可能导致某些颜色的服装供不应求,而另一些颜色则积压严重,销售不畅。第二种是实施延迟策略后的加工流程:首先进行的是不同颜色服装的共有或通用的流程,例如编织和裁剪;将产品的差异化环节――染色放在后面,延迟到不同颜色服装需求情况已知之后再开工,从而使生产出来的衣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适销对路,减少滞销积压。由此可见,延迟策略是解决产品需求信息时滞的问题。

产学合作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才需求信息时滞的问题。人才教育的培养周期远大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需求信息时滞现象更严重。高校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经过人才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专业开设和招生计划的报批,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招生工作的开展,再经过三四年学习,学生毕业后才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从最初的人才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开始,整个周期至少需要四五年。而我们身边的工作正在快速变化,每五年会有几百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又会产生几百个新的工作岗位;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技术工种和工作岗位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五年前做预测时的短缺专业和热门技能,在五年后大量学生毕业时,可能变成过剩专业和冷门技能,这使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很难适时地为社会提供拥有合适技能的人才,使得学生的就业率下降,或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出现技术浪费现象。

延迟策略为解决产学合作教育的需求时滞问题提供一条思路。根据延迟策略的要求,可以设计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模式:(1)首先是教学的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通用模块和专有模块两部分。通用模块的课程设置不是针对某单一职业或特殊技能,而是针对某些相关职业群而设计的共同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转岗能力。专有模块包括面向某个特定岗位或某项特殊技能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它更偏重于实践能力的训练,既可以是学校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能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它的课程要根据企业的现时需求而设置,内容因岗位的不同而不同。(2)其次是专有模块的延迟和动态调整。由于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很快,有必要将专有模块延迟到最后阶段,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使专有模块的教育更符合企业的最新需求。(3)学生入学时划分专业不宜过细,在学习阶段的前期,统一学习通用模块的内容,在后期根据企业对各种岗位和技能的具体需求,重新细分专业,进行引导分流,分别学习各个专有模块。

参考文献:

篇10

(一)物流信息化的程度比较低

煤炭企业生产点比较多,生产面比较广,企业总部和生产矿井的管理比较粗放,信息没有进行共享,物流管理信息的传递存在障碍。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对于信息的处理方法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反馈比较缓慢。在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物流系统出现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煤炭企业服务的功能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单项或者是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运输。2、计划落实。3、储存。4、装卸。这些服务都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业务,与加工、配货等相关的增值服务较少,物流供应链不够完整。除此之外,煤炭企业在物流检测以及存货管理等方面没有提供相关的服务,工作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客户多样的需求。物流配送以送为主要方面,分、配、载、装一体化的服务比较少,流通加工的能力较低。

(三)物流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物流管理的人才不愿意到煤炭企业工作。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数量较少,结构比较单一,煤炭企业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1、对煤炭企业比较精通。2、熟悉企业管理知识。3、具备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4、掌握电子商务以及信息技术。

二、探究煤炭企业实现现代化物流管理的最佳途径

(一)强化物流配送的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流通过程的加快,煤炭企业在现代物流管理以及配送技术方面有所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提供了技术保证,煤炭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能够更加及时,实现信息化,并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需要扩大产业链。煤炭企业需要转变管理的方法,建立煤炭产业链,依靠信息通道,把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港口运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煤炭物流更加信息化以及专业化。

(二)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

物流管理的效率主要表现在:1、信息采集。2、信息传递。3、信息处理与加工。煤炭企业需要借助企业资源的管理平台,建立信息系统,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并和采购网、客户服务网实现对接,使物流服务网络功能较为齐全,资源实现共享,服务更加便捷,借助于客户订单信息,从而实现配送物流。依靠信息传递,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使物流实现精细化和信息化。借助网络,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信息。在延伸供应链的背景下,物流系统主要是由三种信息运行:第一,需求信息;第二,供应信息;第三,共享信息。增加共享性有助于供应链的管理。

当信息的共享实现时,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了解到市场信息,掌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物流信息的环节比较透明,并和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实现交流以及共享,需求信息就不会发生失真的现象。在供应链的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为:第一,信息实现共享;第二,过程实现同步;第三,加强合作,实现互利;第四,交货更加准时;第五,响应更加敏捷;第六,服务的满意度更高。对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指导,进而对供应链的物流活动展开组织、协调等工作。它在物流管理模式中属于共生型,供应链的成员组织通过实现“三协”也就是协作、协同以及协调,使供应链物流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供应链的成员都能够获得效益。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

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具备大量的物流人才,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物流管理的知识。在培养人才时,企业可以和大中专院校合作,进行一对一的人才培养;此外,企业可以推行物流师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