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中学教学纲要中指出需要结合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通俗而言就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常见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内容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获得的,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核心素养,具备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方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固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手段。在此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偏重理科性质,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是由于师生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存在众多疑问,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阻碍了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表现机会,授课时间比过长,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无疑是不利的,使得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获得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一些生物教师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学科信息,在课堂只能同学生讲授教材内的知识点,使得渴望扩展自己视野的高中生变得视野狭窄,他们的知识面较为封闭,限制了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我根据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核心素养资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高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学生从对生物教师的崇敬转化到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获得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几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能力划分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搜集资料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现新的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核心素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操作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学科,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既是对学生生物知识检验、培养其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具有培养、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倡为学生创设、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因此,高中生物教学既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文立足于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系统阐述。

一、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实验激情

人的兴趣是一种趋向性心理特征;当其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后,则会主动、积极地对该事物执著地进行探索。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过程中,既要善于创设生物实验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发现感兴趣的生物问题,还要通过活跃教学氛围来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生物实验操作与自主探究的欲望。活跃、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学习、操作的兴趣,此时,学生往往也会形成“求人以渔”的学习热情。教师则适时地通过生物实验操作流程、步骤的讲解以及为创设的充满悬念、趣味性的生物实验之中,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生物实验学习与操作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识的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式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来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悬念的、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生物实验内容,并有机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物实验操作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探究欲,进而激发其借助实验去自主“验证”的实验操作思路,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实践验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体验教学,加速学生知识构建

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须结合学生学情及生物学习规律进行实验教学及创新;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侧重将生物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作为实验教学重点。由于,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体验去发现、验证更多的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切身体验的生物学问题,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如教师可以借助生物膜类比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生物膜的相关特性,如让学生通过对气泡(肥皂泡)进行切割、合并、变形等操作,以体验细胞借助生物膜的变化;然后,再引入气泡膜与生物膜的结构类比、形态类比、流动性类比等。教师在此类体验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体验式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生物实验及动手操作的兴趣,还要借助体验教学来发挥出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操作、自主生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验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迸发出生物学科的创新火花,更易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去探究出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实验论证方法;并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了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借助生物实验,加速学生知识内化

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不断提升其生物科学习兴趣。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既要创设更多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生物实验,实现生物“生活化”教学,并在自己动手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与内化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物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对各类生物问题的观察能力,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去探究出更多的论证方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并借助生物实验结果来加速知识的内化速度。与此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应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实验步骤或方法,将自己的想法敢于进行实验验证。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来自行设计一些生活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想”或“猜测”。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一旦学生遇到设计难题、操作问题时,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或是利用互联网中的生物学习资源、实验视频等进行自主检索,收集资料;以此来提高、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与实验验证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亲历对新的生物知识进行“验证”或是“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此类“假想”生物实验操作与验证的过程中完成生物知识的构建与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突出、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大胆实践意识,进而才能促使学生在不同的生物实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更多的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生物实验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以及愉悦的实验操作体验,这对全面促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物知识建构与内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对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时应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信心,使之明确生物学习目标,增强其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生物实践应用能力,为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琦蕾,李妙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2).

[2]万显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7(8).

[3]陈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7).

[4]唐正洪.在新课程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17).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 生物学 教学 自主探究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它的推广给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模式。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增大,以精美的彩图、讨论、研究性课题、课外实践和观察与思考等,使人耳目一新,增强了可读性,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新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学科的进步,也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的共同特点和我国50年来在生物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改掉只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传统教学定势,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3、倡导探索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偏向于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脑和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有利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主动、能动过程,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但在教学中具体选用何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一定要因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行之有效的。现行和即将改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不同于初中,理论性强,知识面广,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1、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他必须发挥他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可见探究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较高。

2、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

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启发、精讲、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自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自学讨论式学习方式也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逐个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更切合高中的教学实际,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遗传和变异的大部分内容都可采用自学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三、教育环节至关重要

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四、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教师是新课标的贯彻者,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效的指导课改实践,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提高生物教师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是学习―转变观念-实践。过去人们常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比喻来形容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然而这“一桶水”若不能流淌、不更新,将变成没有活力的“一桶”死水,已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能力成为不断流淌的溪流,奉献给学生,才能成为教改的适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生物实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等等。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自学:可以从书本上学,也可以从网络上学。研学: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学习研究讨论。进修: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培训班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继而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个理念。新的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只有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发挥效益,达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吧。

参考文献:

1、汪忠著《生物新课程教育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4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有效课堂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生物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日益成为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职业高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改过程中、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有效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迫切。笔者结合自己从事职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职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有人拍了一张职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图片,图片上有的学生露出的是麻木的表情,有的学生露出的是痛苦的表情,有的学生睡得很深,有的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甚至连听课的老师大多都快坚持不住了,或转向窗外看风景,或闭目养神,或面无表情地坐着。而上课的教师则仍在滔滔不绝,显然,他已沉浸在或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无暇顾及他人。

调查发现,职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于半数的学生对生物课表示不喜欢或没感觉的学生数竞占到;有奖金一半学生认为生物课堂是沉闷的或自由散漫的学生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2. 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2.1 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中,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方面,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即有效益)。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2 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更有重要的意义。

3.选择适合职高学生的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3.1 教师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一旦教师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于是,有效备课自然而然成了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备课首先要备好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是否有效,要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绩效上来。教师要上好课,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包括已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要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例如,笔者通过前些年的教学,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于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形态、数量变化不容易搞清楚,细心下来思考,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材在细胞核部分只提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并没有详细的将DNA和蛋白质是如何构成染色体的,只讲到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内同一种物质分别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而并没有详细地讲他们是如何进行形态变化的,如果教师在这个地方不引起重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有丝分裂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到后面减数分裂和遗传部分的学习。因此,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在讲解细胞核的时候就明确的告诉学生: DNA和蛋白质到底如何来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染色质和染色体到底是如何转化的?让学生明白,染色质有两大特点,一是进入分裂期后形态会发生变化,二是可以在分分裂间期会进行复制。学生弄懂了一条染色质的变化后,到真正学习有丝分裂的时候,涉及到细胞内多条染色质的变化的时候只需要举一反三的进行理解就可以了。通过这样,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秩序调整,就容易多了。

3.2 让生物学习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

职业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些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而且颇为抽象,如果仅凭教师的口授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而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让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实现了远近、快慢、大小以及虚实之间的转换,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要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要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想接近。如,教学《反射和反射弧》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不但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还能用相关的视频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了解教学内容。

3.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由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学习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应该成为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全面发展;教学相长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新课标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一、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跨过去的一个坎。如果完不成,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不能成为现实,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

对教学的成效有三方面理解:即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综合起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第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第三,能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

三、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有以下主要特征:

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高中三年的生物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

(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对教学效率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①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学习;②在生物教学结果方面,指有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科学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生物学习能力。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教学效益在生物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生物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和情感投入的强度等。生物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生物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

因为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现实整体高效益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合作、常总结”的方法,在评课中采用两个衡量标准,来有效完成新课程的核心任务。

2.问题驱动

生物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生物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生物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生物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从设计情境性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设计层次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将低水平问题重组为高水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几方面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前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前人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还要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享受生物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体验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索生物世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联系生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增强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6.评价激励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7.有效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倡教师写教学叙事。如果一个教师能持之以恒,那么这个教师一定会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不断提高。

篇6

一、运用激发认知冲突策略清除思维干扰 

人们对认知冲突的一般理解是原来的认知对象和新结构之间所产生的不能被包容的矛盾。教师应通过设立一些情景式的教学过程,纠正学生对于知识的误解和破除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式,从而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只有在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怀疑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思索和探究,从而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五到六章都是以变异知识体系为核心内容展开的。但是学生由于对其认识能力的不足,一般均由字面内容展开理解,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在学习后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通过激发认知冲突来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如可以通过细胞癌变来激发学生“癌变细胞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的;而癌变细胞一般产生于个体的体细胞当中,所以不会发生癌变遗传。学生通过这种认知冲突的解决,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重要知识点。 

二、运用同课异构模式策略清除思维干扰 

同课异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多人同课异构,另一种是一人同课异构,前者是通过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实现异构,而后者则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异构。这里所说的是后者。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中,有丝分裂的内容是学习减数分裂内容的基础,对两者图像进行识别是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的难点。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演示动画,同时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讲解并做好进一步的铺垫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而在复习或强化巩固时,则可以同课异构的方式,组织学生用不同于以前的方式来再次学习,比如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探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探究还没理解、掌握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点拨、帮助,最后再结合之前的训练,设立一些比较有情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同课异构方式,能较好地转换学生的思维角度,避免思维定式的干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更正生活误区策略清除思维干扰 

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一般也是因为自身缺乏科学体系造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更正学生对于生活的误解,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用科学方法提升生活的品质。 

例如,学习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一种现象:一般人们在挑拣瓜果时,总是认为那些长相不端的不好吃,首先予以淘汰。其实这些长相不端的果实是植物在完成激素调节时,由于某些激素分泌缺乏或者不均而产生的,卖相的美丑与其口感的好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样,消费者青睐的大号草莓、颜色鲜红的油桃、双头的西红柿等,却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可怕的影响,因为它们可能是长期使用瓜果催熟剂或者是膨大剂等不符合用药规定的药物作用的结果。这样,联系实际对一些生活误区进行更正,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认知偏颇进行自动调节,进而清除思维干扰。 

四、运用实践经验引导新知识策略清除思维干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概括性的结论和知识内容,如果不是通过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得出的,而是基于他们的背诵和记忆,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正常使用这些劳动的成果,并且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也是一样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将知识内容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之后,才能更好地构建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介绍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如久置的青菜会产生萎蔫的情况,凉拌黄瓜时盘子内出现许多水,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96-01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能单单以完成应试与作业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将所学知识与亲身经验经过头脑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现有知识,积极发现与讲解和书本上不一致的知识层面,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1.1 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以分数为最终追求

我们通常以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衡量标准。深入人心的思维桎梏使得教师的启发引导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学生也不敢将发散性思维主动运用到学习当中,因为分数高低是他们升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论是生物学习还是其他学科学习十分不利的思维模式。

1.2 对传统尊师重德思想的片面认识,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传统教育讲求“先生教授,学生听”。但尊师重道岂单单指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全盘接受?。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选择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如何学习?另外学生应该敢于发现,敢于质疑,不能因循守旧,被动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威信的同时应该亲近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质疑,不论对错,应该首先以赞许的态度对待,而后给予耐心、正确的讲解。

1.3 评分严格按照书本或标准答案的旧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来的考试,从来都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分数。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对教科书强烈的依赖性和读死书的习惯。针对此现象,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便出现了开放性答案,批卷标准也由原来的“严格遵从”演变成了“思路正确即可”。

1.4 家长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教育侧重点存在认识误区

相比于国外父母来说,中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导上了错误的学习路径。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所在,对于孩子在某一方面正当良好的兴趣,往往采取积极引导、热情提供帮助的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能,他们追求的是“望子成人”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成绩优秀,而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特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利用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联想,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联想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与学科概念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引入对概念的学习,大家知道,动物和人的生长以及生命活动维持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所吃食物,因而很多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源与土壤,事实是否是这样?教师可以引导通过植物分组对照实验来加以验证,将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光照培养,一组在黑暗中培养,预测若干天后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2 设置问题串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置问题应有经验性、科学性和发展空间,如细胞代谢,既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在进行本块教学设计时,围绕“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轴,来设计探究的问题、方法和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光能就可以提出:是红光、蓝紫光、还是绿光?给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可利用同位标注原理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原料H2O中氧的标注18O,能在细胞呼吸产物CO2中检测到吗?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高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还可以源于生活,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板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人类的疾病都会遗传吗?人类的遗传病的遗传相同吗?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男女都一样,还是有些病一样,而有些病不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一些经验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生活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推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1(5).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基本理念,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低效现状,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一、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把生物学基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

2.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的价值

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刻了解生物知识、事实、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更加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比如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运用文字表达实验结果,可以体验到主动发现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和原因

1.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1)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新课程改革已在中学实施多年,教师为追寻高效课堂也采取了许多对策,但在生物实验课上,课堂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很少有学生能够根据目的要求和实验原理,适当改进实验。在实验课上,教师事先会安排好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上课时以教师传授为主,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能脱离对教师的依赖。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分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

(2)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上,学生的探究能力未能得到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非常被动,欠缺主动学习的品质,也缺乏发现与探究问题意识。实验形式多以演示实验居多,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缺乏创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十分注重实验结果的实现,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停留在验证理论知识、应付考试阶段,对于实验过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课中,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太少。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被重视,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结果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养,比如先进合理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等。然而很多生物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未能领会和实践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实验,只关注提高学生的成绩,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生物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新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都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蛋白质纯化技术等等,这些教师没有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从于教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难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另外,目前高中的升学压力依然很大,学校领导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虽然一般高中都具有实验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但是一些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员辅助,导致生物教师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生物实验。再加上学校对生物实验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场所有限,班级多,班额大,而且生物实验室设施和实验材料等条件难以满足,有些落后于现行的教材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而仪器设备老化损坏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实验课难以妥善安排,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低下。

三、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生物实验课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基础薄弱或者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往往只在旁边看或做无关的事情,而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揽了所有的事情。这样显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的主动性。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小组教学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实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而不是当旁观者。比如让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试剂,有的学生负责实验的具体操作,有的学生则负责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在实验后进行总结。每个实验中要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轮流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化解,倡导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生物实验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氛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实验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动机。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这一实验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选择做本实验的生物材料最好具有哪些特点?是不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都适合本实验?做质壁分离实验是不是溶液浓度越高越好?通过课前讨论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民主、积极的氛围。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做出什么样的结果,都不要直接否定,而要给予鼓励和关注。并且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和数据主动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3.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心论”是现当代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主张建立“教”“学”并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目的就是要求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比如,在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如何将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然后再进行实验,让学生尝试应用脂肪酶、蛋白酶对污渍进行洗涤,通过动手操作来探讨洗涤效果。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生物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来丰富相应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操作原理,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意识和技能。比如,在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讨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高度重视对实验的改革,倡导有效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许桂芬.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模式探析[J].生命世界,2010(01):107-109.

[2]李盛丰,唐清华,崔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6):36-37.

[3]薛庆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230.

[4]黄智强.生物有效教学应要重视实验教学[J].才智,2011(33):163-164.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方式

生物学理论知识是经过生物学家反复进行的生物实验而得到的理论知识,是实验数据的总结。我们可以认为实验是生物学存在的而基础。新课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课程要求,强调学生知识形成、发展、创新等演变。新课改要求突出生物学科是实验科学手段,通过大量不间断的实验,验证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扩大生物学探索范围,不断发现全新的生物学现象,扩充生物学科知识面。从而不断完善生物学体系。通过对世界的不断探索,增加人们的生物学知识,增加人们对地球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生物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保证生物学知识传授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情感、科学态度、探究能力等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既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能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信息加工方式,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导”的艺术,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

1.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进行生物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树立生物知识系统理念,深入分析了解生物知识体系,梳理出概念框架,发现不同生物实验知识、章节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将其统一起来的核心概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生物知识应该呈现连贯性、统一性,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扩大生物教学的综合效应。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入“导”的教学艺术,实现以旧拓新,承前启后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各影响因素的密切配合。生物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最为直观的场所,所以教师也借此机会,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现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课堂伊始引出上一章节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点复习,然后引出本章节内容。通过“承前启后”将两节生物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生物知识,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迅速投入当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生物教学课堂的统一。增加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促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对于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都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海洋,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具有求知欲时,会愿意主动进行知识探索,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在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多把课堂知识当做获得好成绩的工具,不能充分认识每一个门学科知识真正的价值。生物学科的基础是生物实验,其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师需要增强生物课堂内容的实用性,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激发自身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理论知识从课本、课堂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讲解酶的时候,引入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莱纳德,他不能吃任何含有乳糖的食物,否则就会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原因就是莱纳德有不耐乳糖症,其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实际生活想贴切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灵活掌握、运用课本知识。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挑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生物教学课堂效率提高。

3.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科具有浓厚实验元素,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操作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生物实验多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实验是验证理论知识的基础手段。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章节教学时,以“没有阳光,绿色植物是否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为出发点,设计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的实验。要求学生前一天用黑色纸片或者其他不透光材料遮住植物的某一片叶子,第二天摘下此叶,同时摘下一片没有被遮住的叶子作为对比,带到实验课堂中进行实验,把不同叶片放到不同酒精加热装置中,最后将叶片用清水漂洗,滴入碘液进行实验现象观察。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光遮光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有机物。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明白生物学知识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结语

以旧拓新,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融入新的“导”理念,通过关键因素将所有的生物教学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实例,拉近学生与教学课堂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生活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实验导入,明确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基础作用,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生物知识影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师开拓了良好的教育方式交流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当代教育方式的变化与创新。促进现代化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展。所有的发展也促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为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教学案例。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机会,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活动,创新生物教学艺术,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受到有限课堂时间显示与高考升学的压力,教师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作为教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发扬自身的正能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活动单导学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遗传与进化”模块 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简而言之,即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少而精”的原则。

在“遗传和进化”模块体系中,模块核心概念占主导地位,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对理解核心概念起支撑作用。很多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承上启下,反映一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运用得好,不仅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理解、作出合理判断和推出正确结论的基础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突出意义。模块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原则是——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的教学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为学科主题和学科思想服务。开展核心概念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忘掉一些学过的具体事物之后,仍然能长期保留的广泛而重要的理解。

一、构析“遗传和进化”模块的核心概念的策略

1.构析核心概念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要想正确地构析知识的核心概念,需要对知识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并且在构析原理的时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果能够用具体的实例说明问题的,就尽量选用学生熟知的实例。若是构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时候就会很困难,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完成从核心概念到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关联。

有了事物的核心概念仅仅是教学的前提,如何将教材上的一般概念、具体概念与核心国内进行关联就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部分,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强行安插的,而是合理的、流畅的。合理就是要符合学生思考方式,流畅就是要保证思维的连贯性,避免出现跳跃,因为核心概念教学是从具体概念到一般概念再到核心概念的,学生是从不了解不知道的状态自然而然过渡到知的状态,所以不应出现跳跃性思维。例如:变异是生物个体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是指表现型不同,表现型受到生物遗传物质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物质分为核遗传物质和质遗传物质……依次顺延下去,就能够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建立联系,不但顺畅,容易明了。

3.引导是教学的关键,应用是提升核心概念的根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核心概念出发通过思维活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联系,实现对事物的构析和概念的形成,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的是引导工作。教师的引导不仅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关键,而且是圈定学生思维活动范围的必需,因为思维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瞎说,而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至于如何进行思维活动,则是学生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成为学生的事情。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要关注预想(设想)的思维结果,又要关注在预想之外,但又有理论支撑的思维结果,而不能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你的设想,就置之不理或者粗暴扼杀。比如在无籽果实的培育中,学生提出曾经碰到过的一个习题,题目的关键点是有一个基因能够导致雄性花粉不育,他进而提出如果有基因会导致卵细胞或受精卵不育,也可以做到无籽果实。这种说法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这种说法有其理论依据,并且能够实现目的。教师不能因自己没有设想到,而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分析。

核心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己分析构建核心概念,完成自我学习,而这个问题不一定是生物学上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本文所言及的问题仅仅局限在生物学问题上,通过在生物学问题上的应用,使得学生具备迁移能力。

二、运用概念图,建立概念间联系的策略

概念图是一种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用各种连线将相关概念或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它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四个基本要素,节点是置于方框或圆圈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是指关键概念置于顶层,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次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遗传和进化是一个内在有着联系紧密的完整性、系统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表面是独立的,实质上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仅仅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则必然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零散、欠缺和不完整,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难。通过让学生构筑概念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遗传和进化概念很多,绝大多数概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些具体概念联系不易区分层次,有些概念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做到广泛联系,教师也不能为了概念图教学引入新概念从而加大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使用概念图时应视情况而定。新授课中知识比较孤立,能联系的只有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这样建立的概念图是不完整的,给学生的不是整体知识,因此是否适用概念图教学还有待研究。利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教学,能对概念进行有效整合,能利用概念之间同、异及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

三、实现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有效探究过程的策略

1.巧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即形成科学概念乃至核心概念。可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当然科学问题也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或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而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因此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设置困惑或矛盾。

2.精选材料,引导学生参与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应该有足够的材料,足够材料的意义不在于每个学生都有每样材料,但学生应该都有在探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同时,提供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材料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应该通过这些材料,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另外,材料应该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所以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展开探究的前提之一。

例如要形成染色体组概念,给学生提供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分成相同花色的四组,每一组可以看成是一组染色体,通过这样的材料把染色体组、减数分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联系起来,教师用明确、关键的语言直接指向学生的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一个用时较长的较为系统的一种过程,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上,核心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而且要长期地坚持,才能卓有成效。

概念是人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思维是以概念为基础的,生物事实的构建可以靠单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而概念的形成必须靠理解才能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学生可能忘记,生物学核心概念却留在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作出科学的决策。所以说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应该作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理念来实现,它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