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观察力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还能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核心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运算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空间想象性。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学生针对数学问题的特性,经过观察比较能够得出引申的层次概括,最后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学生数学观察能力提高的体现。只有学生对数学问题不断的观察和摸索,才能逐渐形成灵活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教育制度改革后,关于数学的学习也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学生应紧紧围绕数学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作用也非常明显。以前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课堂的主体,数学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并没有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发现数学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观察兴趣。教师必须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使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的目的也应该更加注重数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应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观察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趣味练习等方式来完成解题方法的传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2.1 观察顺序的合理性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合理的观察顺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建立良好的观察氛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新问题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观察数学问题需要渐进,所以,合理的观察顺序至关重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按照知识的渐进性为指导,同时通过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观察问题之间的联系,对观察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

2.2 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不能盲目的无规律的观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只有带着目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才能针对问题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最终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而掌握观察问题的关键,提高学习效率。数学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因此严谨的态度是学生能够持续观察问题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严谨的态度才能掌握知识并能通过已学知识想更高的层次上扩展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观察品质的重要性

只有学生建立有目的观察,才能实现对数学问题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循序渐进的提升观察能力,才能最终养成善于观察的品质。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有观察到问题规律性才能把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观察品质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了。观察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质量。

四、结论

新时期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品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培养观察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知识的重要保证。(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观察力;培养;重要性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最好途径,物理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实验,并通过重点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明确观察的重要性,目的性

首先使学生明确观察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物理学家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身边的现象,而发现重要规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例如伽利略因细心的观察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因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教师不但要重视这些例子,而且要利用好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事例说明教育学生要做“有心人”,激发他们观察的主动性,只有有了观察的主动性,才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一般的学生观察只出于好奇,他们的观察带有盲目性。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学生抓住了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教给观察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对比观察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找出产生物理现象的主要因素。例如教材中讨论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第二种方法是“分离观察法”。当一个物理现象有几个因素共同支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规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固定一个量不变,去观察其他量的关系,然后再固定另一个量不变,去观察分析其他量的关系。例如书本中欧姆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这种方法课本中讲的比较多,应使学生重点掌握,它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准确观察、细心思考的优秀品质。

只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是不够的,这只是一般的感性认识。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优良品质,我们教师不能只教给学生思考,而要让他们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实验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努力。此外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直接指明原因,这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90-02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化学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思考教学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现有的化学实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化学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方法。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善思,创新基础是认知。而要认知一样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1]。只有全面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的入门之要。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全面到位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多设计一些观察实验,比如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与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自己观察其反应的快慢不同,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通过观察实验这种直面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气体的制造、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械器皿的属性和使用方法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同时老师可以灵活设置一些投影演示实验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分子运动》时可以将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的认识到分子总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通过这样的直观性与指引性教学,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能动性观察学习的目标。

1.2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初中化学教科书上,关于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实验不多,往往是演示性或者叫基础性的实验,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演示性试验具有特定性和局限性,所以常常让学生思考的外延不能展开,因而思考与创新潜能受制不能发挥出来[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转向启发学生思考为主而不只是接受与观察,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实验设计在此时显得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对学生试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相对简单的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难度相对较大的验证性探究性实验,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设计指导,或者有学生小组组队进行设计,相互交流相互思考相互验证,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不同学生设计的方案肯定各有不同,对于有新方法、新思维、新举措的设计方案,教师在衡量了没有意外或不安全情况下,可以给学生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试验。这种探究性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与观察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2.1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过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师要紧抓住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进行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适合在室内完成,也并非所有的化学实验学校都具备完成的条件[3]。同时,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并不适合学生亲自完成,而学生也并不具备完成实验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化学实验层次,思考出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提高策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在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条件的学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过程。如工业炼铁的过程、稀释浓硫酸的操作、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以及微观世界的认识等课堂所无法完成对实验运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出来,不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2合作探究,在团结协作中完成化学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挖掘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地方,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探究欲望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化学实验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此时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化学实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乐趣,而且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团结协作的,让学生逐步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

2.3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感知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教师要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学会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师要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进行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教师找准化学实验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如在"检测物质的酸碱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田野中寻求酸碱指示剂的代替品,如牵牛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验中学会了实验方法,得到了实验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化学实验。

总之,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对初中化学学科中的实验教学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使初中化学教学日臻完善,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添辉.改进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 教学实践与研究(B). 2014(09)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重要意义

前言

随着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如今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倍显重要,也更受初中教学教师的重视。学校对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视也表现在对化学实验器材的不断购买更新,督促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亲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与过程,比起简单的理论教学能够对实验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能举一反三自行得出实验推论。同时,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也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1.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此时正处在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且接受能力较强的阶段。而初中化学是他们刚刚接触到的新课程、新事物,恰好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实验可以极快地吸引学生们好奇的眼光,从而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深厚兴趣。一旦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引出了思维的动力。“为什么把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常看到盐酸溶液先是由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又看到有气泡冒出?”“为什么无色的酚酞试纸遇酸没反应,遇碱却变红?”“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就会生成促进燃烧的氧气?”“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棒深入二氧化碳瓶中会熄灭?”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并由此产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一些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顺理成章,学生也易理解、易接受。

2.化学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能近距离地体验化学的奥妙之所在,从而使他们更有动力去用心学习原本看来枯燥无味的化学课本知识,自己尝试着去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一一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3.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它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研究思维,都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单单要对必要的理论知识熟记在心,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弱,因此,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指导、实验程序的规范要求、实验数据的简单计算、基本操作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都是有必要的,这些方法如果能利用好,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提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过程中不断地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化学实验现象,使学生在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能力的学习与转化,促进对化学的学习与研究。

4.化学实验对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想这一互动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欢快的氛围当中,教学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传统的只进行课本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环节,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设计一个个“趣味实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灵活,又有助于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拉近较适合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氧气相关实验时,教师做蜡烛熄灭氧气的实验,又或者在讲解“硫酸脱水性”时,教师可以现场做一个“黑色面包”的实验,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5.化学实验对督促学生形成严谨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实验是以基本操作为基础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实验规则培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中,教师除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及时纠正外,本身还必须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因为教师的实验风格与习惯都将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应当令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操作步骤对于实验的成功进行的重要意义。一切操作,不论是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都要做到严密、规范,切勿为了节约时间、图方便而出现操作的不规范现象,因为不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以致无法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规范并形成好的习惯。

6.结语

生动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化抽象的化学概念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当把握好时机适当启发学生,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让他们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适当而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训练这种能力,以及督促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教育;美术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对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现状及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1.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各中小学都专门开设了美术课,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成为了“摆设”,仅仅是排在课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有些学校也会开设美术课,但只是停留在教师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静物,学生进行模仿的层面。

新课改后,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起来,但也只是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简单的欣赏层面,没有从美术思维方式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即使美术课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也因资源缺乏导致中学美术教育面临很大的阻碍。

2.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思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美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培养美术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入手,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感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放眼古今各个艺术流派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兴起,几乎无一不是以美术的观念和思维作为先导的。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从它在人类的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可见一斑。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的措施

美学意义上的美术思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好奇心与观察力;第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三是条理性与表现力。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美术思维的培养进行阐述。

1.好奇心与观察力的培养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供绘画的事物很丰富,但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却能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美妙的图画,这就是观察力的差别。这里所讲的观察力是指全面、细致、正确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是对事物有效的观察。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关于所观察事物的知识,然后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观察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绘画形象的典型特点和细节。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适合绘画的事物,以一名画家的心态对事物的形象积极做出艺术反应。其次,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美术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详细讲解点、线、面以及光对事物造成的视觉效果。

2.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通常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物体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物,而是建立在物体的存在之上却又高于现实的情境。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形象地表现事物,更多的是要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画面背后深入画家心灵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某一个画家的画作时,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经历、创作背景开始说起,并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作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应该鼓励其进行再创造。

3.条理性与表现力的培养

条理性和表现力是在对事物进行理解之后的构思和组织,并按照美学规律展现出来。条理性着重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力着重对事物的组织。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画作物体进行拆分,学会把一堆凌乱的绘画素材按照各自的属性组合成系统。

美术思维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术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从思维的高度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0,(08):46.

篇6

关键词: 机械类课程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归纳思维、观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强国”,职业教育应走在教育的前列,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专业课教学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运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的测绘教学中,教师可在实训室拿学生加工的零件进行测绘练习。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比较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有时由于知识点多、面广且杂,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或同一章节的相似加工方法之间相互干扰,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使知识之间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利用表格进行综合比较,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致把新旧知识割裂开来。学生通过比较能够掌握方法,理清思路,提高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上,学习完刨削和插削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列表分析归纳总结(如表1)。在讲授铣削加工时,圆周顺铣与圆周逆铣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师采用比较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如表2)。

表1

表2

三、运用示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象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样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会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实训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示范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能逐步达到技能动作熟练、协调、自然,直至完美。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观察教师的示范,认为知道怎么做就行了,模仿时粗枝大叶,这是实训教学中的大忌。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动作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一方面,动作的准确娴熟有利于技能的学习和安全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锉削姿势时,由于锉削的姿势对锉削质量,锉削力的运用和发挥,以及对操作时的疲劳程度都起决定影响,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清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要掌握这些正确姿势,就必须从握锉、站立步位与姿势动作和操作用力这几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的反复练习。具体操作示范时,教师要讲解―示范―再示范―再讲解,画图讲解、慢动作演示、分解动作演示和连贯示范相接合反复进行,让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并对重要部分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如锉削行程开始前四分之三行程时,身体与锉刀一起前进,此时重心是在哪只脚?四分之三行程后身体的重心又是在哪只脚?在讲解锉削两手用力的变化时,右手的压力是随锉的推动而逐渐增加,左手是减小,这是为什么?学生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就会认真观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再结合受力图进行分析讲解,学生肯定会理解深刻。

在机床精度检验时,学生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否则,任何一个细节观察不仔细,都会测出错误的数值,进而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如在测量尾座移动对床鞍移动轨迹的平行度时,需分别测量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平行度。将百分表固定在床鞍上,使其测头触及近尾座体端面的顶尖套上,锁紧顶尖套,使尾座与床鞍一起移动,在床鞍全部行程上检验。此时,学生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因为百分表在铅垂平面内和水平平面内的允许误差是不同的,在任意500mm测量长度上为分别为0.02mm和0.03mm。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无论是将表座擦拭干净放置在床鞍上,还是将触头与尾座套之间的接触,都不许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这就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思考,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节都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

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的作用。

四、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跟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有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引出一系列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联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钳工实习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攻螺纹与套螺纹这一课题时,如果只单纯讲授内外螺纹的加工,那么学生就只懂得这两种加工方法,对螺纹的其他加工方法和相关知识可能一无所知。而采用联想教学法则可弥补这一不足。首先,从内外螺纹的加工引出机械基础课中对螺纹的定义:“螺纹是在圆柱或圆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规定牙型的连续凸起。”其次,学生可以了解到螺纹的种类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按旋向不同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按用途不同可分为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并可进一步了解到螺纹的主要参数、代号、标注方法和应用等。从“螺旋线”概念涉及数学上点的轨迹知识,从“牙型”概念又涉及车工实习教学、钳工实习教学中螺纹的加工方法,这些都是构成“螺纹”这一概念不可缺少的知识。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概念,概念可能是抽象的、孤立的;如果单纯让学生掌握加工方法,知识又是不全面的。教师在授课时,以“螺纹”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拓展到一个更广泛的认知领域,将分散到《数学》中“点的轨迹”、《车工工艺学》中“车削螺纹”、《钳工工艺学》中“攻螺纹与套螺纹”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搓丝”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深层地理解螺纹知识,更好地掌握螺纹操作技能,也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驾驭知识,将分散的、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梳理汇总。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教师的联想,学生不但能了解螺纹的定义,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从单纯学习攻螺纹与套螺纹的课题中学到车削螺纹、搓丝等其他的螺纹加工方法,从而有效地激起学习的兴趣,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基础课中的减压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溢流阀,联想到两种阀的符号、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和应用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两种阀的认识。又如在学习过数控车加工技术再学习数控铣加工技术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两种加工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知识方面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学生无论是学习编程知识还是学习操作技能,都会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促进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所以,教师在运用联想教学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打开联想的翅膀,全方位检索大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体系。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培养创新,用创新激发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一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钳工工艺学(96新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4.

[2]钳工生产实习(第二版).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2.

[3]机械基础(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3.

[4]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5

[5]余刚.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初中生物教育,作为生物科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的“思维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会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能够从观察对象上发现新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按顺序观察。因为生物的结构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探索。通常来说,都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的,当然,有的也会从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观察,比如说在“根尖结构”的观察中就需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2.对比观察。有比较,才能有新的发现。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参照物之下进行。所谓的比较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不同客体的异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看,这种方法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如异中求同,笔者就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草履虫”与“变形虫”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以此归纳出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同中求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时,同时要求学生把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细胞壁本身不同部位的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差别。

3.表述观察。这种观察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毕竟,学生在接触生物知识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一旦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观察对象,就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分析概括能力。

4.摹像指示观察。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无法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各种定义和生物结构,而且一些学生对复杂的观察对象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模型、挂图等摹像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以便能够准确的辨别细微特征和复杂的结构。例如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时,可以用模型或挂图作参照。这是因为初中生观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直观表象的支持。

二、培养学生渐进式推导能力

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在接触生物这门课程之前,对生物的概念并不明确,但对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有简单的食物关系的认识,对相互关系的了解很少,更不可能准确描述生物中复杂的网络关系,但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生物之间的关系。然而,要让学生记住庞大的生物系统,靠记忆是不够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推导能力,才能完成相关的学习。

同时,具备推导能力也是学生拓展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推导训练。比如说在生态系统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食物链着手,让学生从熟悉的动物来推导思考,进行推理活动。

例如从狼吃什么食物,学生会即刻答出狼吃羊、狼吃兔。再提出羊或兔吃什么食物,大家会得出羊吃草、兔吃草、兔吃胡萝卜等答案,进一步再问草靠什么来生活,学生会答出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然后笔者顺势提出,是不是只有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各种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在这样的推导前提之下,笔者引出生产者的概念,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各种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所以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各种动物消费了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所以是消费者。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实验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初中学生而言,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索,更能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如在“根的生长”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并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①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活的根?

②根染色为什么要用亚甲基蓝而不用龙胆紧?

③为什么要用蒸馏水冲洗已染色的根?

④染色的根放入CaCl真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⑤将染色的根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的目的是为什么?

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发现并掌握其规律。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和辩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秀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11年

篇8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一、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有新突破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且还要注意与物理学史的结合,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生成过程,在探索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领会物理研究的重要性,掌握物理研究的科学方法,形成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探索和揭示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科学探索的艰辛,探究幸福的本质和真正的人生价值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来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适宜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定律,使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物理活动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教师选择教学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细化和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课件等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深入细致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

(1)观察要有主次。在观察前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对象和怎样观察。

(2)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

(3)观察时要思考。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两个大小一定的分力在合成时,它们的合力怎样随它们间夹角的变化而变化?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 生物实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3

从初中生物的学科属性来看,实验是初中生物的学科基础,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要求,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调研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与提升学生素质的科学方法。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第一,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创新,因此,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第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实验能够通过直接的操作和直观的现象来展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生物现象的内涵所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性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能够掌握生物学习的规律。例如,教师在讲授水中生物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因为学生难以用肉眼进行观察分析,所以学生会存在困惑和疑问。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中生物,这能够给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而更加容易掌握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知识内容。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生物实验能够带给学生较大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之前的生物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仅如此,实验教学还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显微镜的使用是实验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其他生物实验的重要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是富有乐趣和挑战性的,也具备一定的难度,显微镜的使用的学习过程相对复杂,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并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地遵循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以及收镜来进行操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的生物实验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操作行为,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加以纠正,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第二,能够加强学生观察以及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准确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传达,及时向同学介绍实验的操作要领,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在实验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第三,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主拥爻晌教学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同时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规范实验演示环节

实验演示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演示能够直接地展示生物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规范性。因此,针对实验演示的具体操作来看,教师要重点注意把握这些问题:实验演示的内容要结合相应的教训内容;突出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力的培养;要强调实验演示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的演示操作时,要结合相应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具体而言,优化和规范实验演示教学的策略包括:第一,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验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同时,还要对实验的重点进行反复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第二,初中生物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要规范。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操作规范,清楚正确地演示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主动地讲解相关的操作要领。

(二)拓展课外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并非完全依靠教材,也需要适当地拓展课外的内容,因此,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还需要主动地获取适当的课外实验内容,充分地利用周边的资源,组织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实验,可以包括下面几种形式:

第一,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最突出的优势在于需要的器材简单,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所在。例如,制作细胞模型、自己配制饮料等等,这些实验能够让学生在欢乐学习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科技小发明。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废物利用,制作一些有用美观的工艺品。通过参与制作科技小发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客观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教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所包含的生物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