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

篇1

一.科研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企事业及科研单位都有大量的科研相关文件资料,重要的科研文件和资料都是指科研单位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一方面需要妥善保密保管,另外需要方便根据权限查阅和借还操作。其工作量和管理难度不亚于中型图书馆管理工作,也不亚于档案管理工作。因为普通档案管理不需要考虑资料的级别和查阅的权限。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机密科研文件资料管理数据库技术已逐步成熟。加强对科研机密科研文件资料的管理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实现动态科研机密文档资料保存处理和数据库的更新,为提高工作效率,总结电大科研资料文档管理的特点,以便度对科研文档管理制度化和加强对科研资料的的严格管理。

1.保密意识有待提高。国家档案局2006年12月18日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从制度上对文件档案实现行政规章的实际规范效用。为各机关单位制定更加系统、完整、科学的文件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方面的期限提供了新的指导和监督,也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机关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是各级文件档案领导和管理部门法律上的职责。这有助于文件档案管理部门站在遵守法律的高度,来加强并夯实机关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对提高保密意识,对文件和档案资料的管理逐渐重视起来。但整体上来说,保密意识和重要文档的管理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方面需要大力宣传和全社会的保密意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缺少一套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在具体操作上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各科研单位自己把控,计算机参与的程度不高。重要科研文档包括科研成果文档、项目立项、论文集电子版和纸质保存、科研学术报刊和学术会议视频资料等,科研文件资料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不仅保护科研成果秘密问题,还应该方便根据权限调阅和借还等管理。将所有资料集中存储在一个数据库文件中,数据采用压缩储存,并设有密码保护功能,没有密码无法打开数据库,资料的管理采用类似于资源管理器的树型结构,可以很方便地预览、编辑数据。通过树型结构可以将个人资料进行合理分类,便于资料的查询。具有文件的导入、导出功能,所有资料均可导出到文件,也可以由文件导入恢复成数据库存储。因此,开发一套完善的科研文件资料管理研究管理系统就必不可少了。科研单位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是科研单位保密工作、实施严格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科研单位系统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作的的质量与成效,直接影响保密工作的把关和科研单位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特别是在实行机构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引入竞争机制的形势下,更新观念,提高科研单位文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尤为重要。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重要科研部门文件和档案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单位机密文件和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管理朝科学化、正规化,与世界接轨的方向。信息管理系统(简称MIS)是介于信息论,经济管理理论,统计学与运筹学及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科学,它是随着管理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和开发一套适合科研单位单位使用的机密文件及资料管理系统是已经非常迫切的工作,也是具有非常现实需要的工作。

3.目前的状态。目前科研单位对纸质科研成果的管理工作大多较为随意。但诸如科研成果分类不细致,缺乏科研成果说明标签,未进行分等级管理等情况屡见不鲜,从而导致经常出现科研成果受损、丢失、重复存放、查找不方便等状况,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影响科研单位严谨的形象。规范和把控科研成果管理大致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研成果和档案的分类。分类工作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科研项目的内容性质,先将科研成果划分为普通或者机密科研成果,机密级别。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公开,书面科研成果应根据内容设定受控级别,例如其究竟是普通公开科研成果,还是按照一定级别才可以查阅的科研成果。档案资料类科研成果、内部管理类科研成果等;第二步是在每个大分类下面,再细分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型,分类越细,以后查找起来就越方便。最后是科研成果存放。在确定科研成果分类表和科研成果等级之后,再根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使用频率,设定不同的科研成果简介文档存放用品。例如板夹、普通科研成果夹、科研成果袋、快捞架等等。当然,受控科研成果夹还需要存放在机密科研成果柜。

二.建议和对策探讨

1.引进计算机管理。原始科研成果和档案的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利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实现诸如查询和借阅方面的信息管理,实现计算机对机密科研成果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管理体系,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科研成果信息资料和相关数据,提高机密科研文档管理的工作效率。科研信息及档案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达到原始资料资源共享,这是信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要求有科研成果资料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文件保管制度中的另一个关键是存储。纸质文件文件如同电子信息一样需要妥善的安置与保管。无论您是出于安全因素或者是想减少文件管理成本、文件存放的位置和相关信息都是至关重要的。

2.密级管理。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加强科研成果信息和纸质文档管理,除了计算机管理外,还应该加强人员素质和意识方面方面,首先,提高认识,严格把关。无论是科研科室内部还是外部,几乎每份科研成果的形成到归档都要由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发。科研成果信息的借阅也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根据级别和权重借阅不同级别的科研成果档案。因此,加强对重要科研成果的审核、签发和借阅情况。统一认识,层层把关,确保每份科研成果的安全管理要求。其次,抓好科研成果建档,确保科研成果材料的信息准确。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科研档案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科研成果借阅和管理服务,它的主导功能是保密和帮助科研单位运作的顺畅。科研单位切不可忽视科研成果材料的收集归档,尤其是要注意对一些机密科研成果更要加强收集保管。对有较高价值的科研成果材料更应重点保存,为今后利用提供方便。做到科研成果资料借阅管理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具体说来,实现了对机密科研成果资料进行建立数据库,能够科学严密的对借阅人信息管理。在借阅和归还管理中做到安全可靠,能够根据权重完成借阅和归还。既可以按科研成果名、内容关键字、科研成果形成时间等信息对科研成果资料进行查询,并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科研成果资料的借阅情况。通过计算机实现了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借阅频率功能,统计和图表展示出库存科研成果资料的分类情况与借出科研成果资料所占的比例。单位科研成果资料种类和时间分布情况。完善对使用该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的管理,也就是密码管理,按照不同的级别系统提供不同的功能授权。采用计算机对数据库的管理可方便快捷地查询科研成果共享信息;安全保管和安全借阅,归还;权重管理。

最后,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文件和资料载体多样化和多学科化要求管理人才队伍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应多样化。然而当前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其中一部分人员是学其他专业而后转到科研单位工作的,他们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因而难以胜任保密性很强的一些深层次的业务工作。另外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人员因缺少其他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而难以开展深层次的服务工作,其业务水平停留在传统服务工作的水平上。继续教育不够致使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和技能以及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直接造成科研单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科研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

当前,我国财政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36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增长了2.6倍。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其可支配的科研经费也增长迅速,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42.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97.3亿元,增长了1.5倍。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5年的资助额度在20-50万,2011年的资助额度在50-80万;年度一般项目2005年的资助额度是7万,而2011年的资助额度是15万,可见项目资助额度几乎都翻了一番。在科研经费翻倍增长的同时管理好、使用好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成为科研管理者和一线科研人员思考的重点。本文试从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角度剖析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上都不及科技科研经费,这与人文社科科研性质不无关系。但随着社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单纯思辨型研究模式已经逐渐转向实证与思辨相互融合的研究模式。这就意味着研究手段、途径的多样性开始呈现,以往“社科类的研究成本几乎为零,一台电脑、几本书、几篇论文就可以完成”的状况将不复存在,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和用途也将扩大。然而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和一线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理解、利用、管理都存在诸多的误解和分歧,使得目前人文社科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间存在不对称性,成果数、论文数很多,但优秀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能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则更是寥寥无几。

(一)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两难处境

1. 顾此失彼的尴尬:社科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失重问题

社科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社科项目管理和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各高校基本都非常重视项目管理,而忽视经费的管理。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衡量和评价高校社科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申报数、立项数和到款数等指标。同时,科研经费的到款数也或多或少决定着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经费的多少。众多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的业务经费都来源于科研经费的到款提成,项目越多经费就越多,提成也更多。因此,高校重视社科科研项目管理而忽视科研经费管理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2. 管与不管的尴尬: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积极性鼓励间的矛盾问题

各高校虽然忽视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但在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上都不马虎,都有非常明确的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但仔细深究却可以发现,这些管理办法多数都是程序性条文,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权责、到款管理流程、支出管理范围、结算管理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求,相对来说只是流程上的规定。管理办法中社科科研经费的限定性条款内容相对过少,主要涉及的就是管理费、人员劳务费、特支费等的比例。从限定性条款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看出社科科研管理者不敢“放开手脚”去管,因为管的过严、经费比例提取过高都会不同程度的打击教师从事社科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鼓励和严管之间,科研管理者选择的是前者。因为目前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科研在推动的,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激发和鼓励是科研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没有人去从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社科科研管理者“不敢不管”,因为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都有明确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要求项目依托单位也要有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如果不按照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管理,就会出现“乱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3. 谁来管经费的尴尬:科研经费管理主体缺位问题

社科科研活动,尤其是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然而目前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单位间不协作的现象尤为突出。社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管理,“通常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的到款、支出和结算管理,对社科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进展、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无从了解与判断,其只能根据财务系统设定的比例要求以及支出性内容(票据)的真实性进行简单判断,无法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审计部门几乎在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处于缺位状态。学校的审计工作职责中几乎未提及科研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而目前各级别的社科科研项目结题过程中,审计部门几乎是不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确及缺位的现象,造成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失效。虽然项目运作前有预算,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执行后的决算过程就明显缺乏科学的审计环节和公开审计信息的环节,使得项目完成后只是给“少数人审阅”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影响项目的应用推广。

篇3

1 医院科研档案概述

我国一直以来将医学事业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是维持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运营机构。医院能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缓解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可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保证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1]。医院科研档案是诸多医学科研成果的集合,是经过医学专家、教授长期的探索与研究而得出的医学精华,通过反复的印着与实验而得出的重大科研理论、临床治疗方法等,是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是医疗发展水平提高的见证和结晶,对医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属于医院的高度机密,应对科研档案进行不断的开发与研究,以求在医疗事业上拥有更傲人的成绩。

2 信息化环境下实现医院科研档案服务的特点

2.1 丰富的信息资源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代名词,强调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优化与创新医院科研档案服务是必然趋势。在医院科研档案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档案存储设备、管理设备来实现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2],原本纸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将科研档案转化为电子版本,并上传至网络环境,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档案储存的信息化与电子化,分别以文本、图片、影响资料、X光片等形式展现在电子平台中,致使档案资料更加充实和丰富。

2.2 服务更趋创新性

现阶段,在医院科研档案服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服务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创新,服务形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传统的医院科研档案都是存储在档案室里,当领导、医师或专家查阅档案时,要进行人工查阅,极大的浪费了时间,是档案服务工作趋于落后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出现,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来构建电子版本的科研档案,并对电子档案进行共享,可轻松通过网络环境来获得科研档案信息,既方便有快捷,实现了科研档案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促使服务更趋创新性。

3 信息化环境下的医院科研档案开发与服务创新的有效策略

3.1 信息化环境下的医院科研档案开发的有效策略

医院档案信息内容众多,科研成果、病例、重大医学课题、专利等都是科研档案的重要内容,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是医院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决定着医院的发展方向,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科研档案只有不断的开发与探索,才能为医学事业带来一次又一次突破,因此,应借助当前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对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为后续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注重对医疗档案的开发。医院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代表着医学科研成果的不断更新,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依据。医院科研档案中涉及的内容繁多,医疗方法、临床治疗方法等档案的开发是基本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医疗档案中方法、器械、病例等方面的内容都至关重要,应加强对这些信息的开发,将医疗案例中的各种课题、管理、业务等进行综合与整理,可为医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通过对医疗档案的开发,实现多形式、多层次档案推送平台,实现对医疗档案成果的共享,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广泛利用,以保证在合理的规范内进行使用。

2.加强科研档案的开发。一般情况下,科研档案资料都是医院的珍藏资料,属于医院的机密文件,不容他人窥探。但是为了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可科学、合理的对科研档案进行开发与利用,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4]。医院应加强对科研档案开发的宣传力度,端正单位人员的态度,增强档案管理部门对开发利用的了解和重视。信息共享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医院档案室依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静止的医学科研档案信息采用查找、筛选和编辑等方式转化为动态形式,借助现代创新性的媒体或网络渠道对科研档案进行传播与共享,以满足医学专家、学者、医师对科研资料的需求,是科研档案开发的重要方向。

3.2 信息化环境下的医院科研档案服务创新的有效策略

1.建立医院科研档案服务网络中心。医学事业是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非常重视医学科研成果的研发,应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医院科研档案服务网络中心,将医院科研档案内容转化为电子版的档案,分享到医院的专属网络,以便有关医师、专家等从中获取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信息,可通过医院的QQ群、微信群等实现对科研档案信息的上传与分享,能让所学科研材料的人员迅速找到目标档案,是科研档案服务人性化的充分体现。档案网站中涉及更多的板块,医师、学者可随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上传至网站,如针对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创新性治疗,可将相关置顶,让医院的医疗队伍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利于实现新科研成果的诞生,并将新的科研成果记录到电子档案库中。

2. 丰富与充实科研档案的服务内容。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开发就是服务的一项重要表现,是档案管理与开发过程中的灵魂要素,做好科研档案的服务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应建立医院科研档案服务网络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与整理,为档案信息的需求者提供数字信息的一种服务系统,是档案服务创新的体现[5]。医院科研档案服务网络中心的建立,能大大提高档案查阅、整理与分析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实现了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在网站运营中心建立的同时,也实现了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充实,档案资源网络导航、科研档案的电子目录、电子档案室的新科研成果实验区、新科研档案研究课题等都属于服务内容,相较于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

篇4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研;科研评价;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19-03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对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奖励,运行六年后发现每年的奖励只是局限在有限的几个教师身上。而且成果的科研含量低,为此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就成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着力点。进入“十一五”后,学校在课题管理上制定并实施了“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方案”,加强对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检查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评估的方式和力度,并与课题研究经费的资助相挂钩,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学校强化并突出成果申报过程中,成果申报者必须组织学科同伴教师举行学术报告,通过交流转化成同伴的认识。同时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听取成果交流报告,组织教师同伴进行评议,给各项成果进行量化评定,依据成效对提交的成果实施奖励。学校还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为保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每三年举行一次。评比内容包括教研成效和科研绩效两个方面,切实把科研型教师的评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管理中来抓,形成了分层次管理,差异性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在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评比中,该校教师已有1 6位教师获此殊荣,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真实生产力。

从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宁阳第一中学不断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阶段性的需求调整管理的方式,使管理与评价尽最大可能激活学校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学校用科研的方式审视校本管理,实际上是在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必须要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心理特征,诊断他们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用科研的方式审视管理现象,才能制订既有助于学校发展,又符合教师需求的管理策略,评价才能变得有效,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它的设想体现在教育科研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

一、以校为本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展现出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必须服务于学校的管理目标,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的幸福奠基。用科研的方式提高教师育人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如果偏离这一宗旨,以实践为工作形态的基础教育科研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为此,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评价必须致力于“科研兴师”这一目标上来,最终实现“科研兴教”这一终极的管理目标。

学校用评价激励教师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工作,用反思的形态定位自我的发展,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进而实现和谐育人、科学育人的良好局面。当学校发现原有的评价无法调动大多数教师积极性,或者发现已有的评价不再适应已经变化的学校管理环境时,就必须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有序地发展。当教师受到这种激励时,他就会不断调整自我的发展目标,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的症结,用研究的方式审视自我的实践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工作的效能。提高认识的前提就必然通过必要的专业引领来提高自我的理论认知,反思自我的经验,试探性地创新,再对已取得的成效进行反思性研究,提炼经验中的智慧,沉淀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当对已有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重新解读时,无疑是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性研究赋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并不断发展着已有的认知,使我们的实践行为越来越趋近真和善,距离学校本源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近,在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同时,推动着生命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内容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给出了学校教育科研评价从注重成果的表现形式到成果对学校的发展有无作用的变革。在评价形式上,从“发表即为成果”到发表且必须经过同伴的交流和研讨,再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评议才能确认的改革。课题研究也从单纯的立项申报、阶段性研究报告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转化为课题是否成为凝聚团队发展的项目载体,基于这个项目能否实施必要的专业研修,搭建的项目平台能吸引多少人积极地参加,参加的成效是什么,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个体在项目团队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等内容。对课题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研究报告这些书面的汇报上,课题评价弱化主持人个人的成果,突出团队发展的力量和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效。评价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评价的环节越来越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这种对教育抖研评价内容的改革是有效目有用的。

教育科研评价分为以学年为单位的终结性评价和突出优秀成果奖励的周期性评比两种。前者主要是对学年内教师取得科研成果认定后的奖励,包括课题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和获得的科研奖励等内容。后者是指周期性举行的“科研型教师的评比”。各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评价内容的确定上理应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别多大,都必须努力减少科研教研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即减少只有研究而缺乏成效的虚假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评比内容一般要强化教研成绩,突出教学实绩,兼顾科研成效三者所占的份额。同时要照顾到科研起始阶段教师科研成效的层次性,像在教研成果中对教学能手、优质课的积分,应当兼顾到各个层次;科研成果中既突出成果的类别,像中文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的差异,重要报纸和一般习题资源类报纸的积分差异,同时兼顾职初型教师仅有获奖这一类别的量化积分。在评比过程中要让所有层次的教师都能进入初选的行列,只有如此,评价才能成为对多数人的激励。因为只有通过参加评比这一过程,才能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研修,并能在评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整今后发展的方向。评价内容的调整,使教育科研管理无限贴近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求,激励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场域内。实现有效和有序地发展,这就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内容的“适切性”。

学校每一学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并实施奖励,旨在通过评选发现一批具有推广价值,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变目前单一的教与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的优秀成果。学校借对优秀成果的表彰,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微型课题的研

究,用科研方式提高工作的效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从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科研奖励只是注重对个人成果的奖励和对显性成效的肯定,更多时候具体在学术的数量、有无学术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上,这种评价有用但奖励后未必有效。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对教育科研先进者个人的激励,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取得科研成效以及还没有涉入教育科研阵营的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即便是学校对优秀群体奖励的数额再高,也不会引起广大教师对这种激励的认同和向往,起不到见贤思齐的评价效应,对于学校管理是无效的。因此教育科研奖励应改变重在个人的表彰,提倡基于团队合作性研究项目的奖励上。加大对研究项目奖励的力度,弱化对个人奖励的数额。同时,对团队项目的奖励重点放在: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益,团队成员发展的成效等方面。同时,对团队成员的评价要注重项目团队基础发展力的差异,这样才比较公平合理。

三、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中在校本教科研评价的完善时期,评价方式是:个人提出成果评价申请一提交评价成果一学校认定评价内容一学校组织学科教师和成果评审委员会听取汇报一集体评议划定成绩一学校研究后实施奖励等。对于学年内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让成果持有者组织学科同伴进行研讨,听取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议,这既是校本研修的必要内容,也是评价成果学术含量的重要方式。周期性地举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比,评价成员既有老教协代表、名师代表、教学熟练型教师、发展型教师,也有学校管理者。评比方式上,先组织评委对评比条列进行研修,掌握评价的尺度,以便公平公正,同时提出学校管理的要义和评比意向。

(一)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变成教师对管理目标研修的学习

加强教师对自我科研效能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形式,更是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具体为一种要求、一种发展的引导,让教师加强自我过程管理的行为。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对照,教师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不足,不断修订自我,缩短与学校管理要求之间的差距。

很多时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参评的教师自然要对文件提出的评价内容和积分方式进行学习,对照自我进行评估,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管理方式上,一般是个人填写申报表,依据评价内容对应的赋分情况进行自评积分。学校收取个人申报表和佐证积分的原始材料,组织评委审核并进行评议,依据量化评价实施积分排序。学校公示初选名单,允许教师查询个人成绩,收交教师的反馈信息,听取个人申诉,最后形成推荐名单。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是保证终结性评价公正的前提

学校通过必要的形式加强对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性管理,如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登记”制度,每一学月一统计,并通过学校的期刊或者电子信息栏给予公布。为加强过程管理的力度,教育科研成果登记栏中必须注明学术成果的名称、发表在那一种学术期刊第几期上,成果的类型是学校管理类、德育研究、学科研究,还是其他。同时注明类别,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类。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注明获奖的时间、颁奖单位、公布的文件号。只有明确规定过程记录的要求,才能减小教育科研成果终审工作的负担,这无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分类标准的认识。

(三)加强对团队之间的区分性评价,降低个人评价的区分度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承担着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学常规的执行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研组还承担着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等任务。加强教研组教育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实施对教研组阶段性教育科研成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科研评价应当弱化对教师个体的区别性评定,通过必要的奖励形式鼓励科研领军人物的积极发展,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奖励的数额而舍弃对广大教师的激励。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要降低到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的群体性科研活动上来,诸如提高受奖的层次,加大受奖的面积,保证广大教师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这就是评价的适切性。

篇5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申报;数据库;展示交易;信息安全

在全球数据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极大的普及,科研人员面对传统的海量纸质文件进行项目申报、数据统计、检索和宏观趋势观察等变得十分困难。科研管理系统是以科研过程管理为核心,以计划、申报、审核、管理、验收、合同、成果等为主线,通过先进的“工作流程系统”对科研单位的科研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科研工作的流程,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满足各级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需要,使科研管理过程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科研办公效率的目的,也可为科研任务的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检索。科研管理在科研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影响着科研管理的效率、能力,而且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意义

1.1适应科研机构改革的需要,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我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的深化,促使农业科研项目管理领域逐步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要求,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1.2为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化手段

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的重点首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计划项目的多领域、多渠道的性质必然带来多样化要求,使传统科技计划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把从开题到成果鉴定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件、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并归档。管理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信息资料的需求者也只能通过到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相关领域的期刊杂志、科研成果汇编以及科研档案来获取信息,无法实现科研信息利用的准确、时效与便捷。再者,传统意义上的科研管理机构是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状态,在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尤其是检查、验收及科技合作方面,仅对科研项目实现文件进出收发,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办事人员,无法真正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信息网络化则对科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学化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1.3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即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新型科学研究环境。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全院科研人员提供共享已有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促进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平台。通过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科研活动的全程跟踪,最大限度地推进科研信息的发展和共享,从而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信息网络化在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奖等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阶段可提高公正、公平、公开的力度,在项目执行阶段起到了适时跟踪指导、检查评估的作用,有利于即时获取所需信息,及时了解各种科研情况与数据,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2农业科研管理系统研发的内容

开发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验收全过程的电子化上报、管理、审批等。科研管理系统包含开发项目网评、项目管理、成果展示交易等子系统,管理的内容包含院外、院内项目(基金)管理、科研成果、专利、获奖、品种、论文专著、科研资料库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包括3个部分。首先,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平台里包含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和项目管理。其次,开发一个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数据库,包含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所有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简介、开发单位、完成单位、知识产权形式和是否能进行交易等内容。最后,建立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将数据库中可以进行交易的知识产权在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页面上要具有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功能,提供成果或专利拥有方与需求方对接方式,用户通过检索可以搜寻想要了解或购买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内容,知识产权的应用者和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平台提供信息进行相互间的联系,达成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交易。

3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功能模型的流程设计

3.1与OA系统的整合

由于OA系统已整合贮存了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等所有用户的真实姓名、归属部门、组织架构及各层次用户的访问权限等信息,因此用户直接实名登陆OA系统后可直接进入科研管理板块进行科研项目的有关工作。农业科研管理系统与OA的整合加载,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数据规整,避免登录不同系统界面和不同系统账号,能够对整个业务系统进行安全防御和数据备份,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并具有极强的可伸缩性。

4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1系统的信息安全

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尤为重要。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用户信息、信息条目、数据存储等都相当关键。如果单位自有服务器机房,从保障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硬件部分应当积极布防硬件防火墙、WAF、数据库审计等网络安全设备抵御外来技术攻击。在软件加载上,应当采用静态和动态密码验证、VPN端访问等多层次的身份认证措施,确保登录数据的安全保密,涉及到重要模块操作还需配备使用加密狗等。登录终端应积极安装360安全卫士等正版杀毒软件。

4.2系统日常的运行维护

网站安全检测,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站业务系统进行漏洞扫描,检测网页是否存在漏洞、网页是否挂马、网页有没有被篡改、是否有欺诈网站等,提醒网站系统管理员及时修复和加固系统,保障web网站的安全运行。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系统运行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OA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应当做到每天备份,以便信息数据受到损失时能够及时恢复运行。

5结语

建立服务于全院的科研管理系统,使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网络化,对于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全省“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雄涛.浅析农业科研信息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6):88-91.

[2]刘洪民.信息网络化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4;74.

[3]赵永红.浅议信息网络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J].社科纵横,2004(2):103-104.

[4]蒋学.浅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2(1):11-13;50.

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方式创新;途径

科技发展对高校科研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例如科研项目投入、科研转出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这些都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有完善的科研管理方式才能应对。但是就目前的高校科研管理方式来看,其内部存在一些不足。为此,下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科研人员队伍不集中

从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来看,科研管理体制与高校人事管理体制之间缺乏科研队伍整合的手段和相关的凝聚机制。在普通高校中,本科生加上研究生学生数量较多,但是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比较分散,而且在高校之间、学院之间的科研合作交流机会较少,科研队伍整合困难。也就是说,在高校各个学科之间开展交叉研究不容易实现。该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课题零散,科研创新潜力不能发挥。

2.科研成果市场引导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校中科研机构的管理方式为分散式管理,科研机构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院系中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不能组建出优秀的科研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在一些前沿课题上的研究。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高校科研机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一些科研成果缺乏一定的市场信心引导,导致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只能处于市场鉴定环节,不能发挥出市场价值,因此也就导致科研成果没有创新力。

二、创新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方式的策略

1.创造创新环境,更新陈旧理念

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高校科研发展带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而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研究上的创新。高校是人才与知识成果产生的重点地方,负责为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环境,激发其对科技的敏感性。在高校要创造创新的科研环境,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制度环境。要想实现科研管理创新,需要以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科研政绩不去盲目追求,在科技研究中保持一个长久的发展观念,对于短期利益不片面追逐,并且倡导自由意志探索,实现高校科研工作者能够在大环境中悉心研究。第二是条件环境。科研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当面对项目资金不足的状况时,高校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支持,保证科研工作者能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第三是学术环境。高校中科研成果的创新来源于学术之间的交流与各国院校之间的学术交叉,因此,高校需要为各项科研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实现科研人员思想上的交流。

2.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青年科研人才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要不断加强科研人才的专业业务培训,使其提升业务创新能力。第一,实现青年科研人员的继续学习,为其学习提供先进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有计划的出国学术学习,将青年科研人员推送到实力比较强的高等院校中深造,同时需要在高校中开展短期的科技培训,及时补充新知识;第二,为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机会,例如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团体活动,在学术交流中开阔视野,活跃科研思路;第三,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科研人员委以重任,帮助他们在真实的科技研究中成长并实现自身价值。

3.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的理念、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力度。在普通高校中,科研创新的主体部分是教师,教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担负着科技服务社会的重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科研管理中要真正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科研动向进行总体把握。科研管理的实际就是一种社会,而科研创新的实际目标就是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在社会中实现经济效益。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还与高校中整个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优秀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能够对政府各级部门出台的发展规划进行落实,并且对高校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相关项目质量申报方面作用突出。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敬业精神,还需要有一种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只有做出科学的决策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对高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科研目标。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方式创新。因此,要想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方式创新,就要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制约科研管理方式进步的核心因素,提出创新科研管理的方式,在高校中创造创新环境,更新科研理念,建立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全面实现高校科研管理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董成文,赫运涛,魏欣亚.浅析创新体制下高校引入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3):127-130.

篇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30)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 E-mail:

[作者简介]张雯,硕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标准化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旨在为今后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成果;技术规范;转化;路径探讨

1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政策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各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科技向标准转化的转化率非常低,以2013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统计数据为例,科技部当年共登记科技成果51 723项[1],与51 723项科技成果相对应的是2013年共计制修订标准1 691项,其中指定1 211项,修订480项[2]。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多,但是转化率低。

就中医药而言,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例,截至2012年,通过中医药学科资助的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5 146个,资助经费约达15.080 7亿元;其他资助还有来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若干类别经费的支持[3]。反观中医药标准化进展,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医药领域共制修订国家标准27项,行业或行业组织标准471项。虽然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中医药相对于其他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科研单位等相关研究机构,往往局限于为了发明而发明,为研究而研究,并未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大量的改进和转化,为能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科研成果往往停留于“实验室”的初级阶段,致使众多本应对中医药推广与传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服务社会,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其应用的自身价值,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科学研究、标准和成果转化三者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转化是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具体转移和应用于生产的实践表现,不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样,各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把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竞争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经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的支持[4]。

当今社会,标准的竞争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总理指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不仅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5],而且能够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语言,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一项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往往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6-7]。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8]。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计划不断革新以及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药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条件的要求,符合国际惯例,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资源转化为产业,文化和经济优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用地位。同时,标准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技术标准,来限制不符合本国标准服务和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利益。我国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堡垒己不在,但是技术堡垒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欧洲的《传统药品法》案的颁布就是为了阻止中草药进入欧洲市场设立的门槛。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家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鉴当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用标准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药学才能与时俱进。

3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

3.1标准的涵义及分类

技术规范属于标准的一种,国家标准GB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给出了标准的定义,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并注明:“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按照标准的要求程度分:规范标准、规程标准和指南标准[10]。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适宜时,技术规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规程: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指南:给出某个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

3.2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是指从科研成果的形成开始,到形成基于该成果的技术规范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跨越了2个系统即科研系统和标准化系统。从标准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将科研成果纳入到技术规范的所有标准化活动;从科研系统来看,它是将处于转化中某个适当阶段的科研成果将技术规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手段[11]。

然而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够符合转化为技术规范的条件。从标准的概念不难看出,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每个标准都应当界定出其适用范围;其次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而且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某些一次性出现的事物由于其偶然性,不需要制定标准,某一方单独使用的文件也不一定要制定标准;只有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而又反复出现的事物,为了规范它,才需要制定成标准[12],因此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内容必须符合具备以下特性:①其内容必须具有适宜于制定为重复使用或者共同使用技术要求的性质,这种性质对于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生存来讲不是必须的,但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进一步的推广时至关重要的。②同时应当具备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内在要求指的是科研成果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熟度,先进性,应用价值及与政策的协调性等等,如果科研成果的实际状态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其不具备可转化性;外部条件指的是行业内或者领域内有制定该技术规范的需要,具有推广的必要性,才需要将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整合和梳理,转化为技术规范。

3.3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具体步骤

3.3.1遴选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现状部分不难看出,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标准的制定数量是有限的,追根溯源,在于哪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标准以及如何转化目前缺乏相关的方法[13],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 [14],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准则和条目。

判断一项中医药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要考虑以下2个基本准则:第一,可行性,即该项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标准的基本属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够重复利用;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员基础;在该领域是否能够达成一定范围的共识,并确保该项技术规范与当前已经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术标准之间保持相互协调、没有重复。第二,必要性,即通过对该项科研技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认为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这是确保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具体评价条目见表1。

在必要性的遴选条目中,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成熟度是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备转化潜质的先决性要素,主要表现为通过分析该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时间、范围大小、与相关技术的协调性,是否在中医药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设立该条目的原因是,因为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因此只有中医药领域内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并且在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否解决中医药领域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是指该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之后可以解决行业领域内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与同行业比较达到国内或国际的先进程度,并考察是否可以带来共性问题的解决。

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体现科研成果价值的第2个特性即表现为经济性,因此设立了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这一点对于评价应用及开发类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谓的经济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带来或者已经带来的经济价值,即科研成果转化后将其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带来的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效益[15],对于中医药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现在是否是中医药市场发展所亟需,该条目是通过分析该科研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大的利益,则推广的价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后对于中医药市场增收,增效的直接贡献和对于国民经济带来的间接贡献,预期的经济效益越大,提高中医药市场竞争力越强,则越需要转化。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一表现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类的安全,文明和伦理道德准则,因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和经济价值很高,但是违背了人类安全、文明和伦理的原则,是需要被禁止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其二表现为是否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属于中医药在卫生领域内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后,能够切实提高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其社会价值,该项科研成果才具备转化的必要。

运用共识会议法对前期遴选出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论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完多轮专家共识会议之后,根据专家共识会议的结果,确定技术规范的转化方案。

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新工作项目提案建议书,填写完成后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办公室,履行报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复后批准立项。

3.3.2确定技术规范制定主体

明确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至关重要,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具备在中医药行业内,处于该领域领先并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资质,才能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规范后起到推广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3.3.3组建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

3.3.3.1遴选原则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由临床医生、药学学科的人员、临床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及标准制定人员等多学科人员组成。人员有资深老专家、专家、临床一线医师、药师、科研研究人员、方法学研究者等,分布在老、中、青3个层次。负责起草的工作组积极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吸纳各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既往标准化建设的经验。

3.3.3.2工作组组成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方法学专家、统计学专家、中医药行业管理者及卫生行业管理者等资深专家组成,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出决策性的建议和总体督导。撰写工作组又分为文献检索小组和起草小组。由具有临床、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的人员执笔撰写技术规范;由具有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及较好外语水平的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评价。

3.3.4系统收集相关材料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补充相关材料,具体包括:广泛收集与技术规范相关的专业文献及相关科研成果,与技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编写工具,《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相关规则与指南;从而节省技术规范编写所需的时间。

3.3.5起草技术规范

3.3.5.1撰写技术规范讨论稿基于文献检索小组检索的所有相关材料,并且广泛征集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的使用各方比如各级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科学研究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技术规范的讨论稿。

3.3.5.2撰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技术规范更具公认性,召集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专家对技术规范讨论稿进行专家论证,以期讨论稿进行修正完善,撰写工作组对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细致的推敲和反复讨论。

经反复讨论之后,运用由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编的《标准的编写》一书中附录6中的“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进行编制,使编写的技术规范符合GB/T1.1规定的标准要求,形成征求意见稿。

在标准编写时应当注意,标准的条文应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描述准确、规范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标准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信息的,它对语言描述的要求特别苛刻,标准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易懂,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措辞,一是要清楚的表达信息,一是不容许出现异议。标准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用词禁忌模棱两可,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具体可以参考GB/T1.6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

3.3.5.3技术规范意见征求在形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之后,需进行必要的内部验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公开,网络,问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在完成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之后需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意见汇总处理表,对于未采纳意见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技术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应当再次征求意见。

3.3.5.4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根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对意见进行逐一认真分析后,再进行意见的汇总处理,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

3.3.6审查、批准、出版、复审

由于技术规范的审查,批准,出版及使用和复审,均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为,因此仅需按照其流程具体操作即可。

4讨论

在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时,遴选具备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对于技术规范的转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原则和条目。然而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讨,迫切需要进行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评价系统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价,更好得确定应当重点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项目。

然而大部分标准化的学术论文目前都还停留在对标准化工作的初级探讨、经验总结及具体标准的讨论方面,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转化路径深入研究很少,使得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支持的中医药科研计划从立项到科技成果产出,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批准,是两条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过程链,很多中医药技术成果中亟需形成标准的内容未能进入我国的标准的制定程序中来。科研院所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标准,更缺乏这方面的有效经验,造成了大学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加之我国僵化的科研体制管理模式,立项专家往往忽视科研的应用性,容易导致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无法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资源的整合,系统梳理科研进展及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加大科研成果向中医药标准转化的力度,真正体现科技创新对于中医药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EB/OL].2013-11-26.http:///web/detail1.aspx?menuID=11&contentID=1011.

[2]国家标准委. 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布[EB/OL].2013.http:// .cn/news/20131219/119658.shtml.

[3]郭春莉,付强.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850.

[4]石骥,傅良韬,文军,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强成果转化[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34.

[5]Pat Picariello.A global standards strategy by industry for industry[J]. Standard News, 2002(5):57.

[6]高晓红,丁日佳.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术标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系统论[J]. 世界质量与标准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96.

[9]宇文亚,韩学杰,史楠楠.中医药标准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及方法[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2]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编写组. 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3]柳成洋,于欣丽,尹彦.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潜力分析方法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41.

篇8

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人事管理流程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经济新形势。工作卓越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选择新的单位或高校,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情况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被重视并被广泛地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和重新定位,人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资源。在高校中,不断加强管理体制和考核体制的改革,为适应未来发展,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聚焦到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校教师队伍上来,科研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广大教师,因此,如何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科研激励,使他们自我实现的目标和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关注的重心。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上,分别是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整个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以及对组织绩效、组织创新力等方面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则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个体的影响,包括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工作能力等。随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视角也表现为多样化。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和对组织竞争优势的贡献上,但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驱动机制的不同。

Wright和Mcmahan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主要是控制论、行为主义视角、资源基础观等。中国学者颜士梅和程德俊也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虽然两人的研究有所区别,但在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的视角上,两者有共同的认识,以下从这两个视角进行阐述。

环境基础的视角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上,其驱动机制表现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战略的变化,而战略的变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做相应的调整,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战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很好的匹配性,才能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资源基础的视角,主要是将组织成员当作组织的一种资源进行看待,寻求如何提升这种资源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位的思想,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相关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主要是高校中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愿意为了一定的课题任务和目标而组成的扁平化团队,侧重点主要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在这个团队中,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相互互补和交叉的教师所组成。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主要有:愿意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而承担不同的责任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能够合理地自我管理并做好科研全过程的控制;在团队中的影响力主要靠学术科研能力和高职称的影响力;组织结构相对为扁平化,在团队中人和人之间相互平等,主要靠学术互补来搭建。科研团队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团队,在高校或学院设置相关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后,团队中的教师个体能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同学校、学院设定的方向和目标相结合。在个体相互之间的依赖、互补和协助下,最终共同完成科研目标,而后实现高校科研团队教师个人和学校、学院的双赢。在此过程中,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教师成员主要是凭借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科学的方法来创造价值,此过程中利用分析判断、演绎归纳、实验论证、实证访谈等方法,形成最终的成果知识。高校科研管理团队教师,会因为激励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价值观、教师的需求层次、个人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规律等。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作用,尤其在高校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产学研服务、人才培养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教师意识不强及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科研团队教师因素分析

为了有效地起到激励作用、达到激励的目的,必须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和措施。基于前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激励因素进行分析。激励科研人员的因素有很多,针对此特点,其中的可控因素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一,目标管理因素。高校科研人员承受着一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学院规定的各项指标和个人成长积累的追求。在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必须不断自我设立目标并超越,保持在同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进行合理的目标管理,就是重视高校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加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让他们能够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最大化地为高校科研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实现战略性的“双赢”。

第二,知识产权因素。随着知识产权认识不断深入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教师,他们对个人和团队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烈的产权意识。所以在进行高校科研团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此因素。将科研成果的产权合理进行界定,保护和重视团队教师的成果,明确产权的界定,在使用时,由高校和科研团队教师共同决定使用途径和范围,最大化地体现成果价值。

第三,个体知识因素。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以后,形成了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他们更加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强调知识的更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更新知识的诉求。在激励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教师知识因素的水平,而后为其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让他们不断学习,从而和科研团队的目标相一致,完成科研目标任务而不至于被淘汰。

第四,成果回报因素。成果回报是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成果的评价和给予的报酬。据前文所述,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具有高知识、高学历和高职称,他们所创造的成果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必须实施相应的回报才能让他们更加努力完成科研任务和工作。在成果汇报中,主要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精神激励主要是教师个人声誉、成果的影响力、在同行业中的权威专家角色,高校、学院应该在此方面根据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另外是物质激励,应该在报酬方面给予相应的回报,一来是对成果的物质性量化,二来是为高校科研团队的努力研究提供物质保障。

除了以上谈到的四个主要因素之外,高校科研人员因为各自的成长、学识和个性不同,在采取激励方式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要根据个人特点合理设置目标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激励方式。在高校科研团队中,会有“负责人”此类的头衔,而这个头衔的存在,使得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贡献度很难被合理量化,在这个团队中,更多地受到个人影响力和知识的左右,而非对科研成果贡献大的人,所以此因素也应该得到充分认识。

三、高校科研团队激励策略建议

高校科研团队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学院未来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激励办法,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最大化地调动起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和团队中发挥才能,最大化地创造知识和价值,最终实现“双赢”。同时,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将势必对其他优秀教师有较强吸引力,从而让人才汇聚于高校,达到吸引核心人才的目的。根据前面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激励策略建议。

第一,合理设置目标管理激励。根据前文所述,在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管理中,应该了解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方向,根据团队实际研究情况和国内外前沿研究的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在团队的构建过程中,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优化科研团队研究的流程和分工设计,做到根据特长而分配相应的任务和角色,让团队成员教师最大化地达到科研任务目标。加强团队的管理,重视团队内和谐氛围的构建,让成员能够在团队中获得尊重,从而全身心地实现科研任务。

第二,合理的成果归属机制。在高校科研团队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目标以后,对其科研成果产权等应该做到合理的归属。在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好明确的说明和计划,在成果形成和转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产权所有人的意见,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此不但可以提升科研团队教师的积极性,也可以让高校科研团队教师能够无虑地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第三,合理的成果回报机制。在对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研究成果进行回报方面,应该重视和权衡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相互协同,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强弱程度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法。物质激励主要看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度,而精神激励方面,则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来实际制定。尤其重视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的实际感受,包括对各种职称、荣誉头衔、职位等。

篇9

一、 转变观念,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在医院科研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一)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要统一。医院要做好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关键是要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互相协作,克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落后思想和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真正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保证和促进医院科技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何合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档案真实地记录、储存着各项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书、科技成果签定证书、计划任务书,技术总结报告、合同书、课题项目评审意见书、评审报告、实验记录、经费使用、性能检测报告以及标准等有关学术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成为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乃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要针对医学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需要,设置不同专题,筛选、编辑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医学论文及资料,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和医疗业务发展动向,为医务人员科研活动提供指导。近年来,各级医院特别是各大中型医院在"科研兴医,科教兴院"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科技档案,将科研计划管理与科研计划档案管理相结合,严把科技档案的质量关,使之在科研成果的鉴定申报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利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想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拥有大量充分可靠的科研资料。因此,医院要切实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把静态的档案变成动态的信息,活化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服好务。

(二)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指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档案管理与利用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医院科技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观念要改变,要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和实施以来,科技档案工作正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医疗科技档案工作也要坚持与时俱进,走改革与创新之路,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观念真正落实到医疗科技档案实际工作中,做好平时科技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作到常做常新。同时要把医疗科技档案工作当作一门学问,研究它、认识它、探讨它,以寻找其科学规律,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使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利用服务多少转变为医院前沿科学发展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拓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域,以求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获得实际效益和最高利用价值,探索一条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从而推动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医院档案工作的许多传统做法和管理方法在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传统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医院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由于过去观念和管理方法的落后,必须对档案工作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就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而言,人们对其医疗科技成果档案的价值和认识还不到位,管理体制和管理队伍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科技成果档案仍然是目前医疗科技档案工作中需要加强和特别要重视的环节。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对科技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科技档案也越来越表现其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针对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业务部门的科技活动情况不熟悉的状况,医院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医疗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分级管理,制定适合于医疗科技档案统一管理的范围和标准,尤其是医院的科技档案工作方法要更新,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和医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克服医院原有档案室科技档案材料不足、业务不熟的缺陷。通过实践,探索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开创医疗科技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二、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医疗科技档案收集不齐全的原因之一是多数医疗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技档案资料的平时积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医疗科技人员缺乏档案意识,与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一定要归档,归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 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医疗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医院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医疗科技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医疗科技档案还存在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档案室设备简陋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科技档案材料,已完成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材料没有随时归档,即使是代表医院科技实力的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和部分获奖成果材料也因科研人员的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归档或缺失;有些科技项目结题后,没有提供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由于以上原因,医疗科技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制约了医疗科技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医疗科技档案归档程序。科技档案是科技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技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技档案的4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由于一项科技课题完成的时间长(有的项目往往需要几年),涉及的范围广,参加的人员多(集体完成),档案内容复杂,造成了科技档案材料形成的周期长,积累材料需跨年度进行,加之课题的进展,其形成的档案材料就会发生变化,档案材料也就难以产生连续性,易造成割裂现象。另外,申报科技成果奖有时受到科技申报制度的制约,必须由科技管理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方能申报,但也有许多已结题而不报奖和暂缓报奖的成果项目就不受制度条款的约束,从而也有可能造成大量科技档案材料零散在外。为此,必须把科技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技工作与科技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医疗科技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医疗科技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技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医疗科技档案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可根据《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科技档案积累和科技归档的各科规章制度,理顺医院档案部门、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联合体。

(二)加强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医院的科技能力和对医院医药卫生事业的突出影响力,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应从立项起立卷归档,然后将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科技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和医院档案管理部门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医疗科研人员的科技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技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医疗科技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将会使医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一)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发展 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效益审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实务中开始推行。操作层面上,美国已经制定了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用以指导效益审计的开展。我国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效益审计”的要求,此后,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审计工作的要任务是“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为效益审计的深化、提升效益审计成果指明了方向,打牢了基础。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1)以项目为中心。在传统的审计中,“资金”是审计的重中之重。而在效益审计中,资金只是实现效益的依托和媒介,而项目才是审计的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效益审计,旨在通过项目的效益情况揭示资金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资金运转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情况下,无需再过多关注资金问题;或者以项目实施以来所使用的所有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评价一段期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2)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不同的项目的具休情况不同,例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在资金规模、资金的使用方向、产出成果的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具有灵活性。效益审计可以结合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科研课题耗时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得出审计结果。(3)取证范围的广泛性。效益审计除了向财务部门取证外,还应去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产业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取证,以公正全面地做出审计评价。(4)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效益审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结合行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规范的效益审计等多种方式。

二、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缺失,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下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管理人可能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原因未能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项目执行时,不能按预算进行资金调度,导致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领导的意志为导向,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实质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监督者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科研能力,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获得科研项目,千方百计给项目申请人各种激励措施,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界定模糊,甚至出现了虚列支出以达到套现目的的现象。有些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结项但不结账,长期占用科研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了高校内控制度缺失。

(二)科研立项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只有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了生产力,这样的科研经费投入才是有效的。然而,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产学研”模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大量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局面导致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偏低。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16%的研发人员使用了10%的研发经费,科研项目的产出是发表了65%左右的国际论文。科研成为了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缺乏对生产力的推动,这样的“科研”项目没有生产力价值,迟早会被抛弃。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考核。部分科研项目也就“混水摸鱼”,占用了大量经费,或者进行重复研究,没有实质作用。传统的科研评价多以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借鉴国外高校效益审计的经验,进行了制定考核指标的尝试。普遍认为,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不能直接量化考核的定性指标。但是,因为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只能得到对直接效益的评价,间接效益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的作用,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善,是一个很难量化衡量的指标。但是,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而这种间接效益的产生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巨大效益。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是对效益审计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效益审计应用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内控制度要先行。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学科分布、立项情况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在纵向课题上,国家规定较为严格,许多经费项目无法通过纵向课题支出,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预算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等情况,学校应强调科研项目人应谨慎地进行预算工作,只允许在预算与实际支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出入。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学校应特别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只有作用于生产力,才具有“生命”。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有必要,产出有市场。首先,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前期分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市场性,避免重复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缺乏市场生命力的项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从宏观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做出指导,基础研究虽然暂时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基础学科建设相对片面、薄弱,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开发作为工具作用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基础研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针对应用科学,应鼓励积极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在商业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对立项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立项的可行性报告中分析市场前景和商业效益。同时,科研项目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相呼应,便于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研成果追求的目标。

(三)建立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 由于科研成果的效益性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宜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既要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还需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而后者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效益审计要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管理学的观点相结合,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又要有管理才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需要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效益审计的定性指标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总体水平、创新突破程度及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社会效益等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个别面谈、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咨询有关专家等方法进行审计取证。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审计方法,包括运用检查、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传统审计方法,熟悉被审计科研项目立项、实施、例行检查、成果和专利申报等科研项目的一系列活动,查看和核实管理制度、总结报告、会议记录以及合同、凭证、账册、报表等各种资料,取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有效资金率、科研经费支出数、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果应用率、科研效益、人均纯效益、成本效益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最后得出公正中肯的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