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材编写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过程中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老师好教”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教材呈现的逻辑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的布局方案。每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将这些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就构成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找到核心教学点,迅速掌握教学需要“落地”哪些教学内容。
从“学生爱读”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德育与中学生扩展社会生活半径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性,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设计了主辅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主文内容准确、精练,辅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是对主文内容的贴切阐释与补充。除了主文和辅文,教材设置的“各抒己见”“知识链接”“社会观察”“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等栏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教学内容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学素材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文内容不断线,辅文栏目相补充”的体例设计、定位准确的栏目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尝试。
教材实施设计:
利用多样方式,实现德育渗透
篇2
【关键词】辩论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辩论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要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况,当辩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还需及时纠正。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3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常规教学
㈠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通过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体会自己受到的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专门法律,知道未成年人受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
㈡教学资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㈢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有44人。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㈣教学方法设计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 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篇4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团体心理辅导 基本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2016年新学年,思想品德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活动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要求。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健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展,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和人格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由于心理认识偏差导致的管理难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单独心理疏导和引导,为了防微杜渐,还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优化心理品质,培养阳光少年。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可能性
二者使命相同,都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追求与学校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体验式活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目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
1.要掌握比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开展和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并努力争取获得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证、资格证。
2.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身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个人成长、情趣陶冶、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命价值、意志品质、学习管理、人际沟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还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或活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绝不做无准备的辅导活动。在讲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护蛋行动》。我首先通过告家长书、家长群等途径提前和家长沟通,讲清楚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还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选好组长。活动感悟可以写在周记中,交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阅读,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践。
1.认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画自画像》,可以是头像画、半身画、全身画,可以是单色画、多色画,可以画各种动植物。学生的自画像丰富多彩,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和班级分享,学生对自己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懂得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还尝试设计了《寻找镜中的我》、《价值拍卖》、《我的苹果树》等活动。为了鼓励那些长处和优点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我设计了《我想表扬你》的活动。通过寻找班级里每天的点滴正能量和进步表现,很多原来不起眼的学生,经常登上了班会课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
2.竞争与合作方面
在《学会与人合作》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搭躺椅》。每个小组12-13人,凳子摆成圆形,学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搭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然后躺下,再把凳子移开,形成了一个相互倚靠的圆形。也可以和体育老师合作,在操场开展《十人十一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之风。在活动感悟中,很多同学写道:“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
3.锻炼意识品质方面
在《磨砺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举手游戏》。每个人两只手臂放在胸前平举,身体不许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动过程中我也参与进来。虽不断鼓励和引导,但仍有学生在坚持了几分钟后选择了放弃,十分钟后,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最后,有一位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坚持了15分钟,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和鼓励。有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原来以为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没到3分钟我就想放弃,因为手已经酸痛,没有一点力气了,但老师和同桌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没能实现十分钟的目标,但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把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
4.开展集体适应环境方面
在《众人划将开大船》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啄木鸟》。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充满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激发“再来一遍,可以做得更好”的主动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虫子的传递需要团队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成才能成功,要懂得坚持,懂得合作。”《个人与集体》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性名片》。活动中,五分钟内,学生在自己的胸卡上设计一个个性鲜明的名片,不少于五条个人信息。学生在组内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之间有了比较大致的了解。课后,把所有个性名片展示在教室内。这样大家的了解更深,增进了同学友谊。
5.孝敬父母方面
在《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感恩父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填写一份《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写完后,学生组内分享,选择3到5学生在班级分享。活动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很了解,提醒学生要更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关心父母,爱父母,感恩父母要从了解沟通开始。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成教学任务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两个任务,从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希望出版社,2010.
[2]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篇5
聚焦单元:她在丛中笑
在引导学生了解教材所列生活事实的同时,笔者着力揭示它们对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让儿童通过分析逐步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价值选择。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了解生活中的用电、用火、交通安全等生活常识,更懂得珍爱生命,安全地成长。在教学时,笔者邀请交警进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交通法规,学习常见的交通手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模拟过马路;还为学生量身设计贴近生活的辩论话题,开展小小辩论会。通过安全知识抢答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探究、思辨中得到启发,将事实教育与价值教育有机整合。
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中的问题》含三个课题,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笔者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课前调查。课余时间同学们在做什么?哪些活动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会有什么危害?你有什么友情提醒,并思考解Q策略带进课堂与全班共享。课堂上再引导学生用富含正能量的内容创编童谣唤醒认知,创编多样游戏丰富课余生活,引领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课外活动。老师在实践中指导,润物无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拔节生长。
把脉全册:风光不与四时同
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低年级四册教材每册都由四大场域构成,纵向看,相同场域的主题单元内容螺旋上升,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构成儿童习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生活画面。例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我爱我家”“我爱学校”“健康每一天”“心中有规则”,从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个场域入手安排教学内容。本轮课改的理念是教育回归生活,如何围绕“教育即生活”,有效、巧妙地整合生活资源,活用教材呢?我们同组老师经过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致――让体验活动唱响教育与生活整合的主旋律。
学习第一单元“我爱我家”时,在感知了“自己是怎么来的”“爸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和自己的家有多么幸福”之后,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反背书包下楼梯,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对父母、老人大声说出我的爱,亲自行动表感恩(献支歌、捶捶背、聊聊天、画张画、做张卡等);父母知多少大比拼,看谁最了解父母等。学习第二单元“健康每一天”时,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进课堂的机会,聘请牙医给学生们系统讲解有关牙齿的知识和保护常识,聘请五官科医生讲述爱护眼睛和耳朵的常识。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敬长、勤俭自强、厚仁贵和等伦理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入体验活动中,把课堂变成了暖暖的乐园;在儿童的心田播种、萌芽,以“活动”催生“道德”,使儿童获得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的熏陶,为他们的一生奠基。
统领整套:一览众山小
小学思品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家庭、学校、社区,再到本地、全国、全世界,认知领域不断延伸。为此,笔者努力找寻一条贯穿整套教材的整合点。譬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小学思品教材中呈现有机整合,并在不同年段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以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体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有《可爱的家乡》《小鬼当家》《讲文明 懂礼貌》《爱护花草树木》……体现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有《我和伙伴一起玩》《游乐园里真开心》……体现个人层面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有《我爱我的祖国》《我的学习我做主》……
具体来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彰显友善的力量,笔者请学生在“心灵回音”角色扮演中,大声赞美同学,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增进同伴间的友谊;在“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游戏,体会倾听的重要性;在小记者随行、新闻报道现场、心中畅想漫谈等体验活动中倾吐心中的规则。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点亮民主的心灯,号召全班同学设计班徽、创作班歌、制定班风、选取班级颜色、创作班级格言、确定班级目标等,这些凝聚着全班同学集体意志与心愿的班级特色活动,激发了更多的热爱班级、建设班级的情感……同一主题的跨学科整合,关注人文,着眼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篇6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旨在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放弃了职业教师的创新作用,在讲课中,多以“告诉式”为主,把教材中现成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及生活经验太远,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就此谈几点在日常教学中的转变:
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感受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无顾虑地进行质疑。因此,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有关喜、怒、哀、惧的词语及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中将描述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让学生自愿上黑板写,由于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就把这样的活动进行班与班的比较,学生为了给自己班争得第一,都踊跃上黑板写,写错的也由其他学生进行纠正,这样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要形成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课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创设主动愉悦教学氛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拓展延伸―课后巩固与反思几个环节。设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学案主要是一种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利用课前导学环节,把教学目标、知识网络两部分,授课之前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搭建了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课后巩固与反思,检验学生的知识达标。教学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展示案例,创设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教学过程包括:框题导入、星网传播,自主置疑、预习交流展示、课堂拓展、收获与感受等几个环节。其中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了契机和氛围。星网传播、自主置疑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交流大量有关现实生活中教学资源,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疑问,需要我们去解惑,以便充分挖掘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思品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和动化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限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切合了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为此,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自己在网络中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研究意见。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建构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调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转变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它是渗透道德与法治的主渠道,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要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篇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icro-course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by front-line teache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make th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The use of micro-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icro-cours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o that micro-course truly ser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关键词:微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运用策略
Key words: micro course;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law;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36-03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教学也应运而生。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开放的学习资源构成的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短小精悍的课程。开发中职德育课的微课程,是为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微课程必须应用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才能让中职德育微课程焕发出生命力。本文将以中职德育必修课程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阐述微课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微课
微课程的使用既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又要有可以挖掘的深度,才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使用,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用之,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了。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微课程可以在教学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微课,具体运用如下:
1.1 课前预习
中职生由于基础比较弱些,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较低。对他们而言,德育课的地位也不高,因此,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功课,这就影响了德育课堂的上课效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微课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共有五个单元的内容,其中有的单元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比如其中的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道德知识是“假、大、空”,离现实太遥远。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在讲授该单元第一课《感受道德之美》时,制作了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所特殊学校的事例。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微学习单,思考三个问题:1、道德离我们远吗?2、你心目中具有高尚的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3、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上课后,教师先播放微课程;然后学生回答课前预习时教师布置的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在本节微课程使用过程中,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微学习单的任务,对本课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学习社会公德等其他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课中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何时把微课程运用到教学中。具体运用如下:
1.2.1 导入新课时
在讲授道德课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单纯的播放视频容易让青少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就会使道德教育发生困境,会产生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的情况,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采用微课导入,它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丰富的特点,通过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面所举的道德的微课程案例《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笔者在有的班级直接用在了导入新课时: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中关于特殊学校老师的一些事迹,一边思考微学习单上给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到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大概在6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2 突破难点时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但目标明确。即它的时间虽然短,但内容必须是要有针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教学难点时可以运用微课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快的理解难点,这时,微课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十二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识别和防范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各种侵权行为”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微课《你会签合同吗?》,这节微课的类型属于“知识型”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求职的路径、签订合同的流程、如何防范侵权行为、如何维权等核心问题用“思维导图”显示出来,并且配以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动画,让学生对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了系统的认识,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掌握新的知识。
1.3 课后拓展
微课的使用除了体现在课前、课中,还可以在课后。由于微课的移动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变得可能了。一般情况下,中职生课后主动复习的不多,但对于他们喜欢上网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把微课程挂在空间里或qq群里,让学生点击。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效果。笔者是这样来进行操作的:把学生是否观看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挂钩。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期中及期末三部分组成,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课后点击微课的学习情况来作为其中的一个考核指标。通过这样做,相信可以慢慢改善学生学习德育课不积极的状况。
2 注重微课程运用效果评价与反馈
微课程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学习效果如何,都说明微课程的运用是否有效。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1 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否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从原来的不想学变得想学?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自己的情感态度上是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了探知欲,能主动学习知识,并且自己的情感态度方面发生了较好的变化,才能说明微课使用是有效的。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因此,学生也可以自己评价通过学习,自身的法律意识是否有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否有了提高?
自我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习题来体现。每一节微课都会有相应的练习题,一般来说是客观题,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来判断。但是根据德育课的特殊性,也可以是论述性的题目。比如可以布置“讨论黄赌毒的危害”这样的题目。
学生在线做题,既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
2.2 他人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微学习单的情况来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模式,从而得出微课使用效果如何。
比如,笔者前面所讲的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所设置的三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观察学生的一些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规范?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当然,教师的评价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差异性,即差异性评价,才能达到评价应用的效果。
不管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要牢记微课程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这一宗旨。
3 微课程运用的思考
3.1 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本课程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微课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
比如:在讲授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为了让同学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笔者制作了微课《我爱我的岗位》,以浓缩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典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并且借助了一些动画。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明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运用微课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2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微课的运用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所制作的微课,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积极的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笔者制作了微课《实施宪法,人人有责》。在微学习单上,笔者布置了模拟法庭的任务,让学生扮演法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行中思,在活动中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微课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避免娱乐化,否则就偏离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了。
3.3 正确处理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根据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制作成微课。所以,从目前来看:微课资源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运用必须以传统的课堂为基础,不能脱离传统课堂单独存在,因为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而微课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微课为传统课堂增添活力,传统课堂为微课提供发挥的场所,二者相互协调,让政治课堂发挥最大的立德树人功能。
4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微课走近中职德育课堂,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将微课应有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有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3]王俊.微课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5(8).
[4]刘涛.微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
篇8
论文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高就业率不复存在,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研究,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与此相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顺利达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则是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深入认识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1](P.159)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章中都应该渗透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的教育,系统讲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绪论部分内容设计
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创业素质,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可安排在第二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三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一,创业素质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人际协调等各种能力,都与大学生成才目标息息相关;第三,创业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之一,重点从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创业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内容设计
本章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点阐述创业理想及其实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创业理想,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主要安排四个主题:第一,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创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学生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创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给学生分析创业的风险,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抵御能力;第四,创业理想的实现。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在教育学生树立创业理想的同时,又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第二章内容设计
第二章主要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可以重点讲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爱国情怀,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勉励学生努力寻找创业与爱国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业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第二,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从中发掘一些创业思想和创业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的创业精神;第四,如何弘扬创业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摆脱以往抽象阐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内容设计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而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分析创业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创业对于拓展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创业者面临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围绕五个问题进行:第一,创业对拓展人生价值的意义;第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第三,创业者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第四,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进行创业;第五,科学发展观对创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五)第四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道德教育来进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履行。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渗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从中精选一部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第二,创业者的荣辱观,教育学生以创业为荣,以满足人民需要为荣,以成功创业者为榜样;第三,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是对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第四,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道德教育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的道德素养,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六)第五章内容设计
第五章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创业活动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创业活动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创业者自然应该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创业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着重讲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创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此处重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第三,《环境保护法》对创业活动约束与规制,当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渗透创业教育始终;第四,网络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创业活动离不开网络空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空间,需要切实遵守。转贴于 (七)第六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相关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职业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家庭生活对创业活动的支持,重点讲解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职业道德,分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三,创业观教育,强化创业意识;第四,创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环境的优劣,明确创业风险,作好心理准备;第五,创业者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教育学生兼顾创业与婚姻家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八)第七章内容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结合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第一,创业者所处的法治环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和创业活动的辩证关系;第二,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法治观念,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观念有合理认识;第三,国家安全与创业,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坚定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创业者的法律修养,在处理创业纠纷时能够讲法律、讲程序、讲证据、讲法理。
(九)第八章内容设计
第八章主要进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宪法、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讲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创业者的权利维护,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三,行政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四,经济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五,刑事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这些法律规范与创业活动的启动、运行、调整密切相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具体法律规定,以具体法规为导航,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创业者。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手段,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讲授法。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讲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教育,开展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第二,讨论法。讨论是讲授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创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认识,探讨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增强创业者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引用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创业的先进典型,从中概括出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篇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根据《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教办〔2018〕16号)精神,推进我州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与选拔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灵活多样并与高考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中阶段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人才培养与选拔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统筹协调,普职并重
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按照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样的选择机会,促进普职协调发展。
(三)坚持公平公正,强化监督
不断完善“阳光招生”制度,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完善监管体制,健全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机会。
(四)坚持科学规范,遵循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范教育考试,降低考试压力,促进学、考、招有机衔接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五)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
根据国家和省总体要求,坚持“省级统筹管理、市(州)组织实施”,从延边州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改革目标
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维护教育公平,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统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的基本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1.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按照教育部关于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全部科目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的要求,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调整为:语文(朝鲜语答卷考生为朝鲜语文、汉语)、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门课程。
2.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及使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共设A、B、C、D、E五个等级,A、B、C、D为合格,E为不合格。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按百分制确定如下:90分及以上是A,80-89分是B,70-79分是C,60-69分是D,59分及以下为E。
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者,准予毕业。报考县(市)普通高中的考生其未计入录取计分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需达到合格。报考延边一中、延边二中的学生,其未计入录取计分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需达到B等(含B等)以上。
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按照“学完即考”原则,及时安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地理学科的考试在初二年级下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语文(朝鲜语文和汉语)、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学科的考试在初三年级下学期课程结束后,采取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初三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完成;其他科目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1.创新评价方式。各县(市)和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不断优化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强化评价工具、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评价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学校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5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评价。每个维度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
2.强化结果运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参考依据;二是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三是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根据《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将长春、吉林、延边、白城确定为我省中考录取计分科目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吉教基二〔2018〕8号)要求,我州采取“4+4+1”录取计分科目模式,即第一个“4”指的是语文(朝鲜语文和汉语)、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第二个“4”指的是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科目;“1”指的是在地理和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并公布分数后,由学生任选一科作为计分科目。招生录取计分科目采取“分数”呈现。
2.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各普通高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自主招生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主要条件之一。
3.科学确定普职招生规模。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继续实施指标生政策。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指标生政策,指标生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75%。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向农村学校和民办初中倾斜。
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取消延边一中、延边二中综合素质推荐生。延边一中、延边二中在延吉市实行全部指标生制度,在其他县(市)实行指标生和择优生相结合的录取办法。
报考延边一中、延边二中的指标生和享受农村初中、民办学校录取倾斜政策考生须具有所在初中学校两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由其他初中学校转入的,须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前(以教育部学籍升级时间为准)取得该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和措施。就读我州各初中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享受与当地考生同等的待遇。
(四)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
拟开展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需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自主招生申请,经批复同意后,由州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报备审批,通过后方能进行自主招生,同时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实行为期三年的动态管理。自主招生指标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的5%以内。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科学制定招生计划。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科学核定并一次性下发学校招生计划,向社会公开,不准调剂和二次录取。
2.严格招生管理。各县(市)及各招生单位要加强招生工作管理,规范招生行为,严禁跨区域招生,确保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严格执行有关奖励照顾政策。现役军人的子女、烈士子女降低20分录取;因公牺牲的军人和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和人民警察子女,平时荣获二等功、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子女,获得市(州)级以上“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或其子女,降低10分录取;港澳同胞、台湾省籍同胞和华侨、归侨子女,日语语种考生,降低5分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普通高中(不含少数民族高中)降低1分录取。自主招生的考生和往届初中毕业生不享受奖励照顾政策。同时具备上述各类奖励和照顾条件两项以上者,只按一项计入。以上政策从2018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4.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5.规范招生录取程序。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核定后的招生计划,设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分批录取;中等职业学校采取免费注册入学方式,从而实现合理分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升学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经费、人员、设备设施等各项保障机制,确保考试招生改革工作必备条件落实到位,保障中考改革的各项举措顺利实施。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县(市)教育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县(市)教育局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自主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落实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建立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与高考改革省级管理平台相衔接,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全省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
篇10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考〔2017〕15号,以下简称《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要求,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实施办法》),为让读者更好了解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相关内容,记者就有关热点问题专访省教育厅负责人。一、什么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与过去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何不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设置,由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具有多重功能,一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过去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两考合一的考试,除少量试题是衡量学生毕业条件外,大部分试题是以常模为参照的选拔性招生考试。初中学考是完全以《课程标准》为参照的“水平考试”,强调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命题,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适当,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难度比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所降低,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的负担和压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制度?
答:我省中考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完善初中学考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是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充分考虑到15~16岁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实际,将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改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注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施以后,坚持全科开考,保证了学生打好基础,确保基本教育质量;减少记忆和机械训练式的题目,采取等级计分和分数计分等多种计分方式,从考试内容和技术上减轻学生负担。
进一步推进初中学考改革是我省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实施对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初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三、《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为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和《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我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早在2015年,我厅就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动将《中等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经批准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项目”。该课题坚持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拓宽升学渠道的基本原则,研究了中考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我省制定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课题已于2017年顺利结题。2017年,我厅成立了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长景李虎任组长的《中考改革实施意见》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和厅党组成员、省考试院院长王斌伟为组长的文件起草工作小组,制订了《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调研方案,明确了制定《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进度安排、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为做好《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制订工作,我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几上几下,广泛深入地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深入到相关县市区、初中和高中学校,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师生的意见;同时,先后组织多个调研组到浙江、江苏、上海、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区学习借鉴中考改革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文件初稿形成后,专门征求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小组根据国家和省考试招生改革有关精神,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工作实际,制订了《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并于2017年底。2017年8月底召开座谈会,征求了广州、深圳、佛山和韶关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考改革实施意见》配套文件《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初稿的意见建议。10月书面正式发文征求各地级以上市(以下简称市)的意见建议,再次修改文稿。2018年3月下旬,再次修改文稿。4月9-21日,通过省教育厅考试院官网、官微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意见,引起了很大反响。到5月11日,该推文的官微阅读量为7.95万人次,官网阅读量为1428人次,收到邮件1120份、官微留言1839条。4月19日在广州召开《初中学考实施办法》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教授以及广州、深圳、韶关、中山、佛山、东莞市的教育行政、考试、教研部门的专家及高中、初中的校长及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单位)负责人共27人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进行充分论证、详细评议及风险评估,通过了专家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全面汇总、分门别类梳理、逐条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再次进行完善,形成送审稿,报省政府法制办通过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总之,《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根据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制订的,经过了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并采取问卷调查、网络意见征集、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公众及专家等各方意见,对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上予以吸收和采纳。制订过程符合《重大行政决策工作制度》调研起草、修改完善、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论证等规定,程序合法。
四、初中学考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一)育人为本、导向教改。《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制度,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要求全面对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着力解决“唯分数论”问题,更加强调全面性、基础性,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加强省级统筹,给地市留足应有的自主权。一方面加强省级顶层设计,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落实省的政策要求,明确全省各地市共性的要求,加强管理;同时考虑到了教育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差异性,给予各地一定的自主权,便于各市结合实际,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使政策的实施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一是在考试命题和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个科目考试,逐步由各市委托命题过渡到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各市组织实施。二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目及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由市命题并组织实施,考试时间由各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统筹安排,考试方式、每科卷面满分值、考试时长等由各市自定。三是各科考试成绩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市仅以“等级”呈现成绩。等级划分及细化、成绩转换或转移办法、成绩合格认定标准等由各市制定。随迁子女和社会考生报考初中学考的办法等由各市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本地实际制订。
(三)统筹兼顾,系统改革。《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是贯彻落实《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与上位文件一脉相承,同时注重与中考改革文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的协调,注重发挥初中学考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和诊断功能以及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导向作用。
(四)鼓励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充分考虑大多数师生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我省中考改革实行试点先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分项目分步推进。让基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积极稳妥可行。各个项目的启动时间是不同的。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初中学考必须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即2020年毕业生)开始实施,目的是尽早改变过去的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实行真正的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采用新的命题方式,降低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过初中学考全面落实的时间,即所有科目开考时间及采用依据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和机制(以下简称“新的招生模式和机制”)时间,各市是不同的,各市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等进行选择。因此《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推进我省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符合大多数师生的利益,可能维护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可以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不会引发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群体之间的攀比,不会给群众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或者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过多不便,不会对各地、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出台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五、初中学考开考哪些科目?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答:按教育部的要求,实行全科开考。将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全部列入考试科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避免发生严重偏科,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从表面上看,全面设置考试科目似乎加大学生负担,但从本质上看,学习负担主要体现在考试的难易程度上,而不在于考试科目的多与寡。初中学考科目均是国家所规定的应教、应学的课程,由于考试命题实行的是课程标准参照的“水平考试”,衡量的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比过去的侧重选拔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难度有所下降。而且,初中阶段的学习处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如果过早地、人为地限制考试科目,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其他非考试科目上的发展。此外,有些市还允许学生选择个别计入招生录取的科目,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对自身短板的焦虑会有所减轻。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对初中学考进行了综合设计。一是要求提高命题质量,突出能力与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过去,由于试题内容涉及较多需要大量记忆和重复练习的题目,挤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负担较重。《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考试命题要基于课程标准,强调渗透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和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突出能力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二是要求“学完即考”,分散集中考试的压力,也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三是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过度竞争。四是在中考招生中,允许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与健康科目之外,按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等原则,选择其他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没有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成绩的科目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成绩合格即可。五是允许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六是要求初中学校对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进行相应改革,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备考任务,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七是扩大了中高职贯通的通道,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应地也减少了中考的竞争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偏科,又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推行初中学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打好共同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随着初中学考推进范围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加,它将会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地和学校在贯彻时必须审时度势,认准方向,主动适应。坚决纠正一些科目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不良倾向,坚持“全面开课”、“均衡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关注重点从“分数至上”转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努力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
六、初中学考的考试方式是怎样的?
答:初中学考文化课考试以笔试为主,各科考试结合学科特点,探索与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并可实行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减少单纯记忆。力图通过改革,促进学校面向全体,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考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方式;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科目实行闭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或开卷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实行闭卷考试与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体育与健康实行现场测试方式;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3个科目采取多元化、过程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道德与法治、历史2个科目由各市决定采用闭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或开卷的方式,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历史考的既有应知应会的常识,又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可以通过加大题量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而闭卷考试则可以通过改变题型的方式减轻学生记忆量,如多设一些材料题,让学生判断、推理、分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两种考试各有其优缺点,由各市决定更符合实际。
七、初中学考考试时间如何安排?
答:各科目考试时间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及“学完即考”的原则确定,以利于分散集中考试的压力。原则上安排在学年末学科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按《课程标准》修完某学科后,方可取得该科目的考试资格。具体为: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考试科目为:生物(含实验操作)、地理;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其中委托或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科目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举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考试日期由各市自行确定;音乐、美术等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时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市确定,学校实施。这一安排可以减少学生在九年级集中备考的门数,分散学生备考负担。初中学校要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统筹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合理指导学生选择参加考试科目及数量。
八、初中学考成绩如何呈现?
初中学考涉及的科目众多,如果所有科目都以学生考试分数衡量,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压力。《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根据各门科目的性质及计入中考录取总分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科目的成绩呈现方式,一些科目的成绩仅用来判断是否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采取合格/不合格的计分方式,达到合格即可通过;一些科目作为选拔升学的标准时,可以使用分数作为考试结果;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一般以分数形式呈现,其他科目可以分数或等级呈现及合格与不合格等多种形式呈现。等级划分及细化具体办法由各地市规定;鼓励仅以“等级”呈现,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适度减轻学生学业和考试压力。
九、初中学考成绩如何在招生录取中使用?
《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没有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上,语文、数学、外语是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此外,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要求将体育与健康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并要求满分值权重不低于录取总分的8%。在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体育与健康4个科目之外,要求各市根据夯实基础、文理兼顾、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平衡、负担适度、稳妥推进的原则确定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录取科目及其计分比例。至少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鼓励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同时要求各市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每门课程的课时、课程容量等为主要依据,将纳入招生录取科目的各科卷面原始分按一定比例折算为招生录取分数。没有作为招生录取的初中学考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予以具体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行初中学考既可以防止群体性偏科,又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打好共同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促使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十、我省初中学考制度改革的时间和进度是怎么安排?
答:按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省初中学考必须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目的是尽早改变过去的常模参照的选拔性考试,实行真正的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采用新的命题方式,降低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过初中学考全面落实的时间,即初中学考所有科目开考时间及采用新的招生模式和机制的时间,各市是不同的。我省采用的是试点先行的办法,也就是说2017年启动试点的市,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依据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2018年启动试点的市,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1年起开始实施依据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其他市从2020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初中学考,从2023年开始实施基于初中学考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十一、初中学校如何进行课程和教学管理改革适应初中学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答: 初中学考制度改革,对初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各地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严格执行校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特别要开齐开足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格落实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三是要深化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让每个孩子不掉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四是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在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新的教学需要。
- 上一篇:幼儿园帮扶结对工作总结
- 下一篇:医院护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