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经费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经费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中小学 财务 分析

中小学财务分析是以学校的会计报表、上级批准的预算、基本数字表等有关资料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校的财务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一、中小学财务分析的意义

学校通过财务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财务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完善财务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实现学校的目标计划。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管好用好资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

二、当前中小学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会计不会分析

中小学学校会计人员大部分不是会计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知识,还仅仅停留在审核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工作,大多会计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财务分析,甚至连学校可以动用的资金都说不清楚,财务分析是学校财务管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很多中小学学校领导不熟悉财务管理也不重视财务工作,更谈不上对学校进行财务分析了。学校还剩多少钱,可以动用的钱数,会计说不清,领导也不知道。学校发展还是等、靠、要的思想,根本不知道运用财务分析来获取学校的管理信息,进一步寻求学校科学发展的途径。

(三)主管部门不做要求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要求学校报送财务分析报告,所以学校大量的精力花到了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做过财务分析。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引导学校进行财务分析,缺乏对学校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

(四)有关规章制度方面的要求

原来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是由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了15年。2012年12月21日财政部、教育部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财务制度特别指出中小学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并报送财务分析报告。这是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的又一重大成果,为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小学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

新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详细列举了四项中小学财务分析指标: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资产负债率。中小学常用的分析指标除了以上四项指标外,还包括:分析“可动用资金”情况、 教育装备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的执行情况、教师培训费使用情况、招待费支出情况等。学校应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中小学财务分析报告

四、中小学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学校财务分析的内容应有自己学校的特色,有侧重点,使用者从中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我们要求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并将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列入学校责任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学校“可动用资金”情况。由于原来学校没有分析可动用资金,学校银行存款账户中只要有钱,不管能不能用,只管支出。造成了往来款中的如课本费、应缴财政专户款中的房租等款项,到期无钱支付、无法上缴的现象。所以学校分析可动用资金,避免挪用往来款等款项。

(2)分析学校实际数收入、实际支出数与学校预算数的差异,学校的支出有无超支现象。反映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出现差异较大时,应查找原因,及时反映给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

(3)分析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反映学校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公用经费支出占事业支出比例过低,说明学校公用经费短缺,学校可发展能力较差。

(4)分析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分析与以前年度的差异,分析与兄弟学校的差异。中小学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

(5)分析学校资产负债率,加强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学校不得出现新的教育债务。

(6)分析教育装备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的执行情况。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购置不低于教育事业费的2%、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鼓励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并提醒学校领导要适当控制。

(7)分析招待费支出情况。应醒学校领导要适当控制招待费支出,使招待费支出不超过公用经费的2%。

五、中小学财务分析报告

学校在报送会计报表的同时应报送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不仅要罗列详细的数据,还应对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形成一个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的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财务分析,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教育事业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

[2]李晓虹.浅析当前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09(12)

篇2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教育经费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总量不足;其次,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使用效益较低;最后,高校教育资金多元化筹资模式尚未形成。

(二)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首先,资金利用不充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部门统筹安排;其次,在预算编制方面既存在年度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具体,又在实际执行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问题,预算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最后,高校整体预算与各个院系部门预算之间相脱节,使得整体的预算执行难度很大。形成了院系、部办在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此外,常常出现高校各院系资金不够用现象 ,原因就是对预算的执行不了解,从而使一些关系高校发展的工作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三)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

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根本不同就是折旧问题。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例如,一些高校就没设固定资产明细账,账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和使用年限。同时,高校中大都存在着仪器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以及购入资产闲置不用的现象,而且,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混乱等现象。

(四)现代高校筹措资金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从而加大了的高校财务风险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率,改善办学条件,把高校建成“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一流大学,已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无论是积极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还是创办一流的大学,都必须有巨大的办学资金做支撑。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发展难得机遇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突显出来。在教育经费满足不了高校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筹资渠道—银行贷款便在高校中应运而生。但是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怎样,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都跟教育的发展是否已跟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经费投入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性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映了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投入的水平。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预算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通过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为了使得预算能够成为学校经济工作的方向,并真正地对学校的经济工作起到作用,就必须采取有效地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和监督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保证学校任务的完成,而其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节约支出,减少损失浪费。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

首先,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将物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按责任部门和个人建立台账,记录使用情况,通过及时的检查,纠正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其次,实行固定资产双重管理;单位会计按照现行制度实行总括记账管理,责任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实行责任管理,责任部门要设置台账,用来记载物资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并确定考核指标来保证责任期固定资产利用率。

(四)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首先,从注重效益原则考虑。高校是非赢利组织,其信贷是连本付息,来源非常有限,在立项和计划确定上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贷规模要坚持适当和适度原则。在保证学校发展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应避免资金闲置,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限度。高校的资金本身就很短缺,资金闲置会加大了学校的负债度,所以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贷款资金投人到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项目上来。

篇3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分析;方法

目前,中小学财务分析工作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还没有对财务人员提出明确的要求;且限于学校的财会人员大都为教师兼职,会计业务知识相对贫乏,有的财务人员虽然每年或每学期也想作一下财务分析,但不知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工作,应具体分析哪些内容。许多学校的财务分析工作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东阳市教育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针对这些情况,对纳入核算学校的财务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财务分析指导,让其实战演练及进行必要点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对有关中小学财务分析的方法、财务分析的内容及财务分析应注意的事项作一粗浅的探讨,试图能对中小学的财务分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中小学财务分析的方法

中小学财务分析既包括对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等)有关数据的分析,也包括对往来款情况、财务异常变动情况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两种。

(一)比较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的定义。比较分析法是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提示差异和矛盾。

2.比较分析的具体方法。

(1)按比较对象分为:①与本企业(单位)历史比(也称趋势分析);②与同类企业(单位)比(也称横向比较);③与计划预算比(也称差异分析)。

(2)按比较内容分为:①比较会计要素总量;②比较结构百分比③比较财务比率。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

我认为中小学财务分析主要应采用比较分析法中按比较对象进行分析。将学校某项目的收支数据与上年相关项目进行比较;或将此数据与年初的预算指标比较,分析该项目显著变动的具体原因,提出今后的一些改善措施或监控的办法,为领导的财务决策做好参谋,更好的完善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工作。

二、中小学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

(一)分析有关财务报表

1.分析资产负债表

(1)分析学校“可用资金”情况。为了确保学校的日常公用支出及基本建设发展支出不挪用或移用学校的往来款及扣除一些无法收回的坏帐和实际上暂付购置设备付政府采购部门的资金情况,我们提出“可用资金”这一概念。学校的可用资金=单位存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中无法收回或实质上已经支出款项。如果可用资金出现红字说明学校存在挪用或移用往来款资金。

(2)分析学校当期止的收支余情况。学校当期的收支余是指学校年初至当期止的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的结余情况;分析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是否按年初预算的有关要求执行,有无严重的超支情况。分析学校的收入和支出实际数与预算数差异较大的原因。

2.分析专项经费报表

分析学校专项经费报表,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被挪用或移用.一般认为可用资金-专项余额小于0(出现红字),则存在专项经费被移用或挪用。有的学校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一直滞留在学校帐面上,未及时进行结算清理。如某某初中2007年底止学生营养餐、教育券结存1.38万元未结算清理。有的学校的专项经费没有专款专用,而用于发放人员经费或办公经费,这都是不允许的。专项经费只有根据文件规定的项目内容范围内支付,不得随意调整使用范围,有结余也不得虚报冒领。也就就是俗话说的“桥归桥,路归路,打油的钱不许打醋”。

3.分析经费支出明细报表

(1)对比学校实际生均公用经费(指公用经费的累计数/年均学生数)支出与财政补助的生均公用经费的差异。若差额小于0,则应分析是否学校有不合理的开支或学校有特别事项的开支(如评估评级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设备购置、校舍维修;或者学校一些大型学术活动支出等)或者财政核定的公用经费补助太小。

(2)分析教职工福利发放情况(特别是学校自定政策发放的教职工福利)。教职工福利一般指会计科目为“奖金-成果奖、结构工资、其他和其他人员工资-加班工资”的金额之和。可以分析学校发放的福利与其他同类学校对比,是否发放金额差别较大;也可以与学校以前年度相同会计期间发放的福利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是否较大,以及教职工福利占总支出的比例;分析这些数据显著变动的原因。

(3)分析招待费指标的执行情况。目前,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要求招待费总额/公用经费的总额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2%。若比例过高应分析原因,并提醒学校领导要适当控制招待费标准;鼓励学校一般的招待餐费尽可能安排在学校食堂中就餐,便于节约招待支出,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多用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

(4)分析教师培训费使用情况。按规定教师培训费应占公用经费的10%以上,学校应保证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对于这种项目应经常算算比例,留意它的进展。

学校还应分析公用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分析学校相关项目收入、支出与以前年度显著差异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为领导决策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加强对有关项目支出的监督;也更有利于今后编制预算及预算的执行。

(二)学校往来款清理情况的分析

1.学生代管费情况。2008年3月止,在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应有余额,对出现红字或有结余的单位应该认真分析及处理。对于高中段的学校代管费结余过大的情况同样也要认真分析,并且要做到期末及时清退。

2.其他应收款或历年亏损及有关专项的挂账情况。个别学校存在长年挂账的现象,应分析这些期挂账的原因及处理实施。

3.社会保障经费余额情况。分析学校有无本应向教职工收回的却没收回的款项或已经扣除但没上缴的社保经费个人结余款的情况。

4.个人所得税情况。分析学校个人所得税是否存在已经扣除但一直挂在账上未及时汇付财税部门的现象。

(三)学校财务异常情况的分析

核对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往来款报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有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核对辅助账与报表是否相符;核对各账目之间的准确性比如资产负债表资产总计与负债总计是否相等,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等与明细表中相应的项目是否相等,报表数据与学校自行计算的金额是否相符等。

三、中小学财务分析注意事项

(一)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从我们对有关核算学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上交情况来看,数据准确性问题还没引起有关学校财务人员足够的重视。如:(1)财政公用经费补助金额表达不准确。2007年东阳市小学段财政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金额为280元/人,但有些小学财务分析报告中表达的金额有220元/人,也有300元/人,因此,以不正确财政公用经费补助数据进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数与补助额的财务分析,让人感到严重失实,对有关学校的财务分析报告质量大打折扣。(2)某校说“公用经费拔款比往年大为减少,2006年为72087元,2007年为450520元,我觉得表达欠妥,如果从生均公用经费来说不可能大为减少,一般都能维持上年水平或者应有增加才对,而只能是学生数减少较多引起公用经费总额减少较大。财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数字准确、业务真实、表达清晰是财务工作的生命,学校在财务分析中务必要注意数据、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

(二)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有关措施

有不少学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仅罗列一些数据或虽指出某项目与2006年对比或2007年的预算比较其增(减)变动较大的问题,但未能具体分析说明有关项目收支显著变动的原因。若能对有关项目收支变动的原因加以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今后的一些具体解决措施,笔者认为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财务分析报告。如笔者原来所在的职业高中,在1999年上半年学校会计认真分析了1997年及1998年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针对当时学校招生不理想,教师人数偏多,人员经费支出中财政拨款占55%,其他由学校经费支出且学校所有收入的40%左右用于支付人员经费的情况,用具体的报表及数字向学校领导提出从严控制每年的教师分配,鼓励学校教师对外交流,此措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并付之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校没有陷入经费困难或恶化的境地。

财务分析工作业务性很强,对于财务业务知识欠缺或分析问题能力不强的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财务人员平时必须加强有关财务业务、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已的财务分析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工作,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7-38.

篇4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规模化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经费支出内容更加复杂化,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院部、不同群体的发展和利益保障。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期内,高校面临着广大教职工迫切需要提高工资待遇,广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后发学科迫切需要增加房产、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以及优势学科需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多重需求。按有无限定用途来分,学校经费主要分为限定用途(项目)经费(包括财政专项拨款、科研专项收入、专项捐赠等)和无限定用途经费(包括财政定额拨款、学生收费、学校资产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无限定用途经费是学校校级层面的可自由支配财力,它首先需要满足保证学校基本运转的现有人员工资、水电消耗、医疗卫生、安保物业、学生奖贷助勤、贷款利息等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需求,剩余部分才可用于基建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项目支出方面。在后4%时代,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政府、社会、学校等将更加关注经费的有效使用,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情况下,现有利益博弈格局对优化学校内部现有支出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投入产生了更强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财政专项投入政策的调整、学校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采用、学校绩效预算的实施等迫在眉睫。

二、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外延发展过程中,高校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高校还存在严重的挪用科研等项目暂时结余资金的问题。高校内外债务的形成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学校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利息支出和财务风险。“十一五”期间,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开始了政府化债工程,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化债政策,一方面从新增基建项目审批角度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另一方面从部门预算管理角度要求高校制定化债财务计划,从学费及住宿费中拿出规定比例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或经批准的新建基建项目投入。同时,随着高校债务问题的日益严重、收支两条线的深入推行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整,银校合作方的银行逐渐加强了对高校贷款的控制,高校逐渐丧失了与贷款银行的议价能力和空间,丧失了新债还旧债的运作空间,部分高校或将出现贷款本息支付压力及内部资金运转停滞的风险。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高校发展规模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稳定,债务问题将日益严重。

三、高校现有资产利用状况对学校资产管理的挑战

自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硬件投入建设,特别是在基建贷款投入和专项经费投入的推动下,高校土地、房产、家具、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高校固定资产规模都从当初的几亿元上升到几十亿元。但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内部配置结构失衡、共享度低、责任成本考核机制缺乏以及财务管理、价值管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脱节等系列原因导致了“人人抢资源,人人不关心资源”的不合理局面,导致学校现有固定资产使用率低,进而造成学校每年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等方面,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校内对资源不合理配置的争夺。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调整,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拓展管理范围和内容,要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将资产管理纳入财务管理范畴,财务管理不能单纯停留在资产的经费支出审核、价值核算和总账控制方面。

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挑战的整体框架性改进策略

全面了解学校财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是在新的以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为背景的学校发展战略下的财务工作必须面对的,也是新时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变革的动力。高校需要从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夯实会计核算基础、转变预算管理办法、创新财务组织建设、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和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七个方面全方位改进财务管理。

(一)明确财务发展战略

后4%时代,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更加重要。未来较长时期内,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优势学科和后发学科、教学和科研、学科发展和生活待遇之间对资源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供给与资源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体现在财务上即年度预算平衡和长期预算平衡问题、经费分配和有效使用问题。前者需要从战略层面确定学校财政政策和财务管理体制,后者需要从战术层面确定具体措施,而两者都需要学校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在充分分析学校发展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发展规划和财务战略的相互支撑。在充分分析和预测学校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费筹集和经费支出需求后,高校应站在“大财务”的顶层,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克服当前学校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弊端。

(二)夯实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将大大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服务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能力,保障教育经费有效使用。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夯实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首先,夯实会计原始凭证要素,严格会计原始凭证要素齐全;其次,根据学校经济发展和内部管理需求,改进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在满足财政预决算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要求下,根据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再次,按照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主体,改会计委派为集中核算,增强成本费用核算和归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统一核算下,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全面性;最后,改进会计核算服务和监督手段,推行网上预约报账、网银支付和公务卡,提高会计核算服务效率和会计监督力度。

(三)转变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具有经费配置计划和控制的双重功能,起着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学校部门预算与学校综合预算的协调性、增强学校预算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透明性,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发展过程的财务保障、财务导向和财务控制作用,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应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转变预算管理理念,将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贯彻到年度预算管理理念中。第二,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将年度预算编制向中期预算编制发展,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一体化,克服单纯编制年度预算的短期行为。第三,调整预算经费分配重点,调整预算经费分配结构,将经费配置重心转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方面,在预算编制时应将增量经费切实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等环节投入,逐步压缩“三公经费”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比重。第四,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加大审计、监察在学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力度,弥补财务审核着重关注会计事项手续完备、票据合法的缺陷,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第五,加强预算执行的财务考核和分析力度,拓展财务决算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年度、学期和月度财务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体系,逐步提高专项经费执行效果分析力度,加大学校经费支出中的经济事项和功能事项的考核力度。第六,实现专项经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将专项经费预算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统筹考虑。专项经费具有政策性强、专款专用、专项申报、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学校部门预算和学校综合预算、执行预算相脱节、相分离。为此,高校应根据专项经费申报使用规定,从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以学校财务为主导,全面主导专项经费的申报、使用和考核,改变专项经费部门化的现状。

(四)创新财务组织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财务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设置,按照财务与会计职能的差异,根据财务与会计的“二元”理论,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其次,进一步充实和整合学校财务组织机构内的预算管理、价税管理、国资管理等科室建设,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适应高校财务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的需求。再次,进一步改革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委派制为集中直接核算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会计核算信息化手段,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全校会计核算工作。最后,应进一步充实财会人员配备,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职称、职务“两条腿”成长成才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广大财会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优化财务治理结构

学校财务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每年经费预算的内部讨价还价式博弈就是最好的佐证。完善财务治理结构和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学校财务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权与事权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高校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校长负责制,明确在党委领导下校长对全校财经工作负总责的体制机制。其次,全面及时深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领导的财经小组集体讨论制度,为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最终决策提供决策依据。最后,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学校经济事项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制度,所有涉及经济事项必须预先经过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审核,严格按照财务部门、总会计师、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的议事流程,严禁跨流程办理。

(六)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颁布实施,在促进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上台阶上,大学内部建立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自主性和及时性的内部财务制度显得重要和紧迫。从制度建设原则上看,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有关教育财政法规制度和政策为依据,在充分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从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坚持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校业务活动的联动,保证财务制度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内部管理需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建设体系上看,高校应结合学校财务管理内容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充分分析学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体系化规划制度建设框架。纵向上要从财务制度建设、财务操作规程建设和财务服务指南建设等层次由粗向细、由顶层到具体;横向上要从基本财务管理体制、基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收入及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细化。从制度建设过程上看,高校成立由财务部门牵头的制度建设小组,通过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全面整理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和学校现有内部财务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距,拟定学校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框架,明确制度保持、制度修订、制度增补的具体内容,明确内部分工。

(七)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

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之前我国高校执行的都是199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旧制度曾一度对规范我国高校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高校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整体变化,旧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高校财务管理要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2012年4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正式施行,与此规则修订相适应,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旧制度同时废止。新制度共有14章76条,与旧制度的13章54条相比多了1章“成本费用管理”(7条内容),共新增了23条内容,并对旧制度的原有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见表1。

二、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府财政改革推进要求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自2000年以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多项财政改革陆续实施,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编制、财务核算、资金支付及财务管理工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订。(二)高校财务环境变化需要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逐步扩大,筹资来源渠道日趋广泛、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复杂,各个学校经费流量迅速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机遇,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社会和财务环境下管好、用好每一分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的规范、安全、有效使用,也需要对旧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三)高校财务目标实现必须改革高校财务制度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校的财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核算工作,而是更多地向着分析、预测、理财等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高校财务一方面肩负着计划、核算、报告等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预测、监督、控制、分析和评价等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统筹资金使用、推进绩效评价和加强财务监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实现这一目标也亟需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新高校财务制度内涵探析

(一)提出总会计师设置权责新制度中不再强调只有符合条件的高校才设置总会计师,而是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制度规定,各高校将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有一个,而且可能是非专业的分管校(院)长来主管高校的财务,而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财会专业职称、并且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财务人员来管理学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并对学校财务管理享有一定的职权和承担相应的职责。主管领导的专业化和职责分工将会有力地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领导力量,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的优化管理。(二)加强预算管理审核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各项收支都是按照部门预算来执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的编制不够细致、预算监管也缺乏力度。各高校日常工作中很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也只是梳理皮毛,而基本不做实质性的调控。新制度完善了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重视预算编制,合理核定和统筹安排各项收支。同时,各高校要加强年度决算的审核和分析工作,对预算收支的合理、合法性和预算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三)强调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新制度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高校财务的效益管理是满足国家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理财观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综合效益。同时,高校要树立忧患意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价,建立和完善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常态化的评估,促使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四)调整资产管理相关内容资产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各项资金的来源最终都反映在了单位的资产中。目前大多高校每年的资产在账面上都是递增的,这与高校实际资产情况并不相符。新制度对各项资产的内容,尤其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标准进行了修正,并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时把基建工程也纳入了高校的大财务中,这样就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而且新制度中对高校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也增加了一些明确要求,进而保证了高校资产的安全性。(五)新增成本费用核算管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是新制度中唯一整章增加的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应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教育费用,加强并细化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分别学校、院系、专业及科研项目核算各级各类事业成本,而且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费用核对机制及分析报告制度。这一内容的增加有助于促进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合理发展专业、突出重点优势和加强内涵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新高校财务制度执行建议

篇6

关键词 会计核算;教育成本核算;信息披露;信息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社区学院;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88—04

会计核算信息是制定学费标准、设置专业、政府对教育资源再分配、按生均拨款,以及评判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据。在探索开放办学、多元融资、国际化合作的过程中,面对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以及不同的合作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向关联者及时、准确、客观披露会计有用信息的责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及时性和有用性。

一、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比较

(一)法规依据及会计核算基础

美国现有1200多家社区学院,其中95%以上为公立社区学院,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资助,主要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the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Stand— ards Board,GASB)的公告。1999年11月,GASB第35号准则《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治理层讨论和分析》,实质上接纳了FASB的117号准则,多年来历经数次调整两条核算轨道趋于统一,均已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在核算要求上已基本接近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为依据。现行的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2009年财政部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方向是趋向企业会计准则。

(二)会计年度

美国的会计年度由各州政府财务官员委员会规定,如印第安纳州的会计年度为公历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德克萨斯州的会计年度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我国的会计年度统一为公历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会计年度的统一性便于全国范围的会计比较,但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与一些核算单位业务的发生周期存在矛盾,如高职院校的学年度一般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业务年度和会计年度的矛盾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上更加突出。

(三)报表体系及信息披露

美国社区学院一直沿用“基金会计”,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独立设置各基金账户,分别登记收进、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并在会计期末结出余额,编制各基金会计报表。期末以学院为单位对外报合并会计报表,体现全院财务总体状况。各社区学院的报表体系遵循《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治理层讨论和分析》规范。以印第安纳州常青藤技术社区学院的年终报表为例,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合并基金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合并活动营运基金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合并基金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附表包括“本年需偿还债务明细表”、“经营租赁明细表”、“学生财务资助支出明细表”、“学生注册情况表”,另外,还有向董事会汇报的年度财务报告、中介机构独立审计报告、管理者的讨论和分析报告。所有资料均通过学院网站向校内及全社会公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和其他地方政府决算要求报备的附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院校的会计报表体系为“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对非财务信息的统计要求,没有接受中介审计的要求,报表仅向指定的政府部门提报。

(四)资产负债核算差异

美国社区学院的资产负债核算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按应实现收入确认收入和记录应收账款;按合同、协议规定对已获取的劳务和商品核算应付款项;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按比例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通过设置递延收入科目核算学院尚待确认的劳务收入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等;长期应付款中还包括按协议规定的员工退休待遇。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执行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应收款项主要包括核算各类预付款、备用金、预支差旅费、借出款等;应付款中不包括预提费用和应付工资、福利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并将基建贷款也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基建报表与行政报表合并为统一的核算报表),同时增加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核算要求。会计核算信息日渐完整和客观。

(五)收入核算差异

美国社区学院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收入包括学杂费收入、政府拨款、政府补助和专项款、私人捐赠和专项款、利息收入、商品和劳务收入、资产租赁收入、投资收入等。减免学费和奖助学金作为学杂费收入的冲减项目列示。

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收入分为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三项拨款归集在一级科目财政拨款下面,在上级补助收入下增设上级教育补助、上级科研补助、上级其他补助三项二级科目,同时增设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研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收入,取消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科目的调整突出了一些高校的收入特点,但仍以服务预算、反映预算资金来源和支出情况为主,对学杂费及培训费的应收和实收情况反映不直观。

篇7

关键词:教育公平;瑶族教育;和谐

作者:玉时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31-008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主生产部门,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重要的财富。教育的产出――人力资源,是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最为活跃的投入要素。创造知识、引进知识、交流知识无一不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瑶族是个以农为主的山地民族。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在全国2625032瑶族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数为2355163人,占89.7%。这些人大多居住在西南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才资源短缺,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支持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瑶族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24924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数的8.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有45421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有2400108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91.4%。瑶族地区人口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瑶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影响了瑶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当前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根本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一、教育公平与瑶族教育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范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而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现代教育的政治价值就是通过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源头,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突破,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当代教育涉及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牵连千家万户,几乎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关心的问题。所以,教育公平历来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被看作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的不公是社会的最大不公,教育不公正则无社会和谐可言。所以,只有实现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才能构建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周洪宇先生认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主要有三重关系: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首要的、内在的、基本的内容。没有或者缺少公平正义(包括教育公平)的社会谈不上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更谈不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不能少了公平正义(包括教育公平)这一重要内容。其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的。抽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抽掉了和谐社会“大桶”最重要的一块板,和谐社会就无法建成。第三,教育公平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质量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正常分化的可能,全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而不至于让社会弱势群体无路可走,铤而走险。这一点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所以。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祖国大家庭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占全国总人口8%强。少数民族人口虽然较少,但分布面广,全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9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还有民族乡13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否,不仅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无疑已成为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能否使我国少数民族在教育上享有平等权利,是我国少数民族能否在政治上实现平等权利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特别是像瑶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地处边疆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其教育的发展在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瑶族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教育公平体系中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当瑶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广大瑶族同胞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才能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繁荣发展,边疆才能稳定,国防才能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与保证。

瑶族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加上生态环境恶劣,地处偏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较低,社会发展缓慢而不平衡,瑶族教育相当落后。除湘桂粤边界的平地瑶和部分瑶族地区建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小学。有极少数的瑶族子弟能上二三年学,识些汉字外,绝大多数的瑶族基本上不识字,从未进过校门。凡有交易、借贷之事,多用“刻木记事”或“结绳记事”

二、解放后瑶族教育取得的成绩

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瑶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高度重视瑶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扶持瑶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瑶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瑶族教育体系

50多年来,在瑶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瑶族自治县,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瑶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瑶族在校生不断增多。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1929年10月,政府在瑶族地区开办过6所瑶民小学,2年后停办。1938年重设国民小学6所,1944年停办。1949年又建小学10所。先后受过教育的人不到连南瑶族总人口

的1%。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2005年,全县有完全小学53所,教学点50个,“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9所,普通高中2所,中小学在校生25640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7%。又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1所中学和345所小学。到2000年,全县已有49个学前班、253所小学、36所初中、6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2所中专、2个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教学点,全县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完全小学,大的自然屯有初级小学。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前,全县瑶族聚居区和瑶、汉族杂居区有小学21所,入学瑶族学生455人,占江华瑶族人口的7%。到2005年,江华有各级各类学校625所,其中学前班145所,入学幼儿3427人;小学426所,在校学生41330人;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8所,在校学生27850人;高中4所,在校学生6831人;其中初、高中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29778人;职业中专2所,在校学生1163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培训学员348人;全县22个乡镇均设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

我国瑶族地区虽然没有设置大专院校,但在各瑶族自治县和瑶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方,均有一些高等院校设置有函授站、教学点进行高等教育。如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于1985年起开办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大专学历教育。1979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师范学校开办广西函授大学恭城教学辅导站,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经过学习、考试、实习,1982年有40人获毕业。除高等院校设置的函授站、教学点外,更多的瑶族青年是考入或保送到瑶区外的高等院校读大学。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全县117个行政村,村村都出过大学生,不仅有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还有在美国、日本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在广西民族大学,20世纪80年代在校的瑶族大学生仅100人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已上升到400余人。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000年,瑶族6~24岁人口在校情况如下表: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瑶族子弟不仅都能上学,而且还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二)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本民族的师资队伍

20世纪50年代前,瑶族地区虽有少量学校,但教师多是外地来的汉族知识分子。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瑶族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定各地的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在各瑶族自治县开办师范学校或教师进修学校,招收瑶族学生进行培养或培训,提高瑶族教师的教学水平;或与各高等院校联合开办函授班,对瑶族地区的民办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前,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有中小学教师274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人。50多年来,通过引进师范院校优秀学生和外地教师、定向委培、招收合格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五大”毕业生等渠道扩充师资队伍;同时还采取脱产进修、函授自考、继续教育培训、岗前培训、在职自学、短期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至2005年,全县共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中学教职工2219人,小学教职工2185人,瑶族等少数民族1054人。据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统计,1978~1984年,该县离职进修的瑶族教师254人,参加中师函授学习的瑶族教师为202人。通过不同方式的培训、进修、学习,不仅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瑶族教师,而且使瑶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

50多年来,瑶族地区的教育部门从瑶族多居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语言不通,家境困难的实际出发,采取了办民族中、小学和民族班、寄宿制学校、女童班及开展“双语”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办学方式。民族中、小学和民族班主要招收家庭困难的瑶族学生入学读书,国家对学生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给予补贴或全免,其对象多为民族杂居区的瑶族中小学生。寄宿制学校主要招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家庭困难的瑶族高小生和初中生,国家对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女童班主要在多民族聚居的杂居区开办,以解决瑶族女童因家务多、家庭困难或重男轻女陋习的影响无法上学的问题,入学的女童多为小学生或初中生,国家对女童班学生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开展“双语”教学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瑶族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处偏僻的山区瑶族儿童只会说本民族语言,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只能因地制宜,采用瑶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待瑶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后,再逐渐以汉语授课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了瑶族教育的办学特色。

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我国的瑶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瑶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构建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当前,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2004年,我国国内GDP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各种矛盾发展比较尖锐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各种矛盾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同样的表现,特别是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瑶族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客观等方面的原因,瑶族地区不仅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性别间、阶层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总量大;同时,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滞后,面临结构性的发展瓶颈,基础设施与资金短缺的困难,资源贫乏,文化复杂多样性的制约,因此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问题更突出,更复杂。

(一)存在地区差别

瑶族教育的不公平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一般地表现为瑶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还表现为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及不同地区的瑶族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以广西为例,2000年,广西有瑶族人口147万余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56%以上,所以,广西的教育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族的教育发展状况。2001年,广西人均教育经费为232元,比全国人均教育经费低131元,而同期北京和上海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105元、1160元;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61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79元,而同期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794元、817元。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是教育资源相对占有状况的直观反映。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成果显示,2003年,广西的教育发展指数为59.5,教育存量指数为83.4,教育增量指数为61.9,教育投入指数为49.8,教育贡献指数为43.0,分别在全国排名为第26位、第15位、第27位、第28位、第28位。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瑶族聚居的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区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据广东省2005年第2期县处2班“教育体制改革”课题组调查,2003年,广东珠江三角区在校人数约占全省的1/3,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全省的2/3;2004年,珠江三角区7个市中小学生占全省中小学生总人数的28%,而教育经费投入却占56%,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超过1000元,而瑶族聚居的粤北山区人均教育经费却不足500元。广东的瑶族自治县尚且如此,其他省(自治区)的瑶族自治县情况就更差。这些差距导致了瑶族地区的教育普及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年来,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包括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师范教育专款、民族教育专款、义务教育工程专款、贫困地区助学金等都比过去有很大的增加,缓解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这种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差距仍难以消除。

(二)存在城乡差别

由于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制度的设置和安排,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突出的“城市取向”,从而使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教育发展。而瑶族地区农村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教育发展更加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并成为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全国义务教育经费的31.2%,农村初中及小学基建资金支出仅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的1.9%和3.6%,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城市平均水平的三成。以广东为例,2005年,广东小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情况如下:东部平均为200元,中部为31元,西部为50元,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的小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5元。由于教育发展过于重视城市人的利益,不仅使农村,特别是像瑶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城市化,具体表现为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依据制订全国各级教育教学的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全盘照搬或模仿城市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这对地处于边疆山区的瑶族学生来说不仅是要求太高,也是不公平的,难以获得广大瑶族学生的满意和家长的支持。

(三)存在阶层差别

所谓阶层差别,亦称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我国目前正面临非常严峻的社会分层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阶层差别日益加剧,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也随之扩大,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资料表明,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中,20%的高收入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20%的低收入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当前,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的基尼系数为0.40,而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严重地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在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中列出基尼系数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处于第85位,在比我们国家基尼系数更高的35个国家中,有32个国家属于社会冲突与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停滞的拉美与非洲国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瑶族这样原来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其差距更大。历史上,瑶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瑶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是后才开始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这是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教育相差较大的原因。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2004年,当我国宣布GDP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时,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却分别为517元、250无、201元,分别为广东省该年全省平均水平的28%、14%、11%。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经济不发达,瑶族群众生活较贫困,从而制约了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三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造成的教育不公。瑶族虽人口较多,但居住分散,且多居穷乡僻壤,由于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城市和发达地区享有较多的优势教育资源,从而使得边远山区的瑶族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四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瑶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生活困难,教育观念较淡薄。

平等参与教育是女性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高妇女精神文明素质和社会地位,改善妇女生活状况,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为切实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女性入学率。在入学率和升学率,努力消除男女两性在受教育程度和机会上的差距。提高了妇女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中国15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男性为7.8年,男女差异为1.7年。2003年,中国15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男性为8.4年,男女差异为一年。女性增加受教育年限明显快于男性,男女受教育年限的差距逐步减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瑶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还是远远不如男性。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全国6岁及6岁以上瑶族男、女两性受教育状况如下表:

上表数据表明,瑶族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仍有较大差别,男性受教育的人数和状况明显好于女性,未上过学的瑶族男性比女性低40个百分点,而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瑶族男性却比女性高30,2个百分点。瑶族女性受教育状况如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势必制约瑶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影响瑶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述各方面的不公平,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瑶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与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构建瑶族地区和谐社会。

四、发展瑶族教育的对策

(一)国家应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瑶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一直低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这是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所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投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

市,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沿海地区还是边疆地区,都应大体一样,使每所学校都能拥有大体相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基本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公平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而形成的弱势群体也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问题,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各种扶持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如前所述,我国的瑶族聚居区,各瑶族自治县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属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瑶族群众都刚解决温饱,有的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属于教育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必须坚持对像瑶族和瑶族地区这些弱势群体与处于弱势地区进行教育补偿,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阶层差别与民族差别,这就是罗尔斯公平判据中“平等性原则”之后的“补偿性原则”。这一原则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强调照顾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弱势群体也能普遍地享受教育带来的收益,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说:“中国普及教育的历程已经说明,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仅靠同等对待的平均推进策略,企图通过社会发展自然地缩小和弥补差距的设想是不真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补偿性的倾斜政策。或者说,在中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两种标准,才能有效地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0虽然我国现在也有一些教育补偿机制,如民间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政府的教育扶贫、助学金、奖学金等,但与庞大的弱势群体的需求相比,这些补偿措施和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无法实现教育公平。所以,应不断完善教育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使教育补偿机制制度化、法制化。

(三)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从世界各国努力促使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来看,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仍很大,瑶族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偏低,许多优秀教师流动到条件较为优越的城镇或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使得瑶族地区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因无足够的公办教师,不得不聘用廉价的代课教师。“教师问题正在成为新的‘瓶颈’,成为农村教育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锄特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学校收费减少,农村教师除了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补贴。实际收入减少,人心浮动。因此,应尽快建立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将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体系,确保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尤其是对瑶族地区这样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应实行优惠政策,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师待遇和地位,从而保证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稳定。

篇8

英国从1948年开始实行保证全民健康的免费医疗系统到1997年实施的医疗保健联合体,其发展过程中体现政府、团体、个人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医疗服务的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和医院,服务的内涵从防止疾病到健康保健和家居护理,医护人员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水平得到加强,出现了全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助产士、精神科护士、急症护士的专业分工,保证了医疗服务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与专业性。如英国的社区初级医疗保健系统(称GP中心),共有140个,主要由职业病医师、理疗医师、护理人员组成。每个GP中心有4~5名全科医生,一名全科医生就掌握一个完整的医护队伍,除提供必须的诊断、治疗、健康教育外,还吸收了针灸、推拿、足反射、芳香疗法、健康咨询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接受。英国的针灸非常的受欢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英国共有580万人口,护理人员总数60万,比例为9.6:1,护士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在英国的医院里,护士占医务人员总数的80%~90%,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一定训练的注册护士有处方权(包括全部药品)、转诊权,护士可以接诊病人,做X光片、生化检查结果分析报告等。

护理工作在英国(包括欧洲)是一个独立的职业,由护士协会(MNC)建立、制定各类规章和护士考核标准为全国统一法规,使护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护士考核标准不仅指导护理临床,同时指导护理教育和社区护士的工作。

作为具有注册资格的护士,根据工作时间、经验、专业知识更新的情况、护理级别的问题,从事工作的内容有所不同。医院分护理员、预注册护士(学员)、注册护士、护士长、咨询护士,社区有咨询护士和一般护士。而全民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是护士每天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在病人的床头设有治疗护理记录单,在进行了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后立即填写,保证准确,防止差错事故。

篇9

学校财务室需要及时、准确编制所需的财务报表,按照要求报送各类财务分析报告和汇总数据;协助部门领导做好部门行政人事工作,完成部门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更多财务室相关内容推荐

财务工作鉴定评语

财务室主要职责内容

财务室年度工作总结

办公室财务室风水禁忌

财务室工作制度和心得体会

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一)一年来,在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本人始终不忘坚持认真学习,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上求发展,创造出一流工作业绩为学校教学服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本人的工作岗位虽然在后勤,但本人始终不忘学习。一是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每晚的中央新闻30分和地方新闻是必看内容,了解大事要事,增强法律意识;二是认真学习《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会计资格培训、年审等,促进工作更好更有效的开展;三是经常向行家学习,比如:在电脑操作中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就立即找_老师或者_老师请教、探讨,请教、探讨后,就在大脑中记一遍,然后在笔记本中记载下来,再加以灵活运用,直至完全掌握为止。

二、任劳任怨,乐于奉献

本人的工作岗位在学校财务室,财务工作琐事多,心要细,要求高,压力大,因次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复杂的矛盾。尤其是在学校欠债、经济不宽余地情况下,债务要还,学校的经费也要正常的运转。在这即要保运转,又要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就要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精打细算,统筹规划。在这心要细、压力大、琐事多的工作环境中,作为财务工作人员,既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又要有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爱校如家、不图名利、公道正派、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学校利益、师生利益为重的奉献精神。总之,工作千头万绪,本人始终本着认真细致的态度来完成每一项工作。

三、认真履行职责,服务于教育教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又是一种政治要求,更是一种实际行动所在。学校财务工作负担者相应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结合自己的特殊的工作特点,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该办的事,要认真细致的坚决办,不拖拉;能办到的事马上办,不等不靠;不好办的事,想方设法去办,不推不拖。一切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着想。在服务于教学的同时,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做到有计划的使用经费,从严掌握开支。按照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单据报销均需主管校长、分管领导审批签字方可报销。

四、谦虚谨慎,做好传、帮、带工作

财务工作性质,衔接性比较强。在学校决定安排新人接我班后,我就先领着她到教育局、人事科、计财科、教育科、后勤办、财政局、行财科、国库科、社保科、预算外局、区政府人事局、物价、局档案局、市社会保障局、市医保中心、市地税局等所要办事的单位走一趟,认认门户,作个交接,试着让她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第二步教她怎样报账,填写报账单,什么样的凭证,属什么科目或哪一级的科目。第三步教她怎样做帐。总之,我把我所知道的,毫不保留地传授与她。同时,自己要谦虚谨慎,向他人学习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二)财务管理是学校中心工作之一。学校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既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同时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管组的领导下,我们严格执行《_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和有关规定,实行“校长负责,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确保了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和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的理念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成败。为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老师的待遇稳步提高,我校本着保运转、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和“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财务政策,细化项目,分类核算。该用的钱不少用一分,不该花的钱不多花一分。该建设的工程按高标准建设,不建临时性工程项目。使开支的每一分钱都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政策,完善理财机制

近几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_学校财务报帐制及公用经费精细化管理办法》,严格执行《_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实行“校长负责,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从《方案》公布起,我们以核算点为主体,实行报帐制和公用经费精细化管理。校长是财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财务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三、实行预决算制度、执行月报帐制度

根据《_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在每月初的4个工作日内,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和学校报帐员到教管组审核、审计、报帐。由教管组核算点统一管理。每月底在学校办公室公布本月的收支,预算下月支出情况,实行了动态化管理。

每学期初,学校报帐员到核算点领取备用金,支付学校的零星开支。超出20__.00元的大额开支,先由学校写好支出的用途和预算书面申请报告,再经教管组会计审查、助理审批后方能实施。之后,报帐员将支出的原始凭证完善“三证”,到核算点办理直接支付手续。最后,由核算点将原始凭证连同批准的“审批文件”一同入账。实行了预决算制度。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规范财务管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我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做到用前有预算,用时有监督,用后有公示,尤其是后勤帐的民主化管理,实行了随时发生,随时入帐,一月一清理,一月一做帐的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对较为敏感的招待费和差旅费、培训费等费用的报销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如招待、差旅是为哪个项目服务的,费用就在哪个项目列支。)在学校基建、设备购置等工作中,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严格按预算项目和收入进度,合理安排支出,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对教职工福利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保持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通过这一系列规定的实施,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支出混乱现象得到了遏制,切实推进了学校财务规范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开、公平、民主、科学化的民主理财,科学管理的目标。

但是,我们的财务管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它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情理和法规的矛盾,物价和预算的矛盾,导致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超过我们的预算。

财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善理财者,利用这一杠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同时又能加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将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财,不断探究、改进管理方法,力争向管理要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的地方,进一步搞好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健康快速发展而努力。

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是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依法治校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20__年学校以创建“财务管理规范学校”为契机,严格经费管理、抓好财务公开、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加大了学校财务工作管理的力度,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和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财务内部监管

1、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控,增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学校成立了财务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财务公开与财务监管两个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制定了年度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同时学校先后制定了学校财务管理意见,校务公开实施方案,物品采购监管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严格控制学校招待费支出的意见,日常管理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度严格、管理到位、监督有效。

2、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学校财务室每年制订详尽务实的财务工作计划,认真做好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工作,细致审核每一笔会计业务,帐务处理正确清晰。及时做好会计档案工作,会计资料细致完整。

3、严格收入和收费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在收费过程中能严格执行上级核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并出具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规范票据,杜绝了乱收费现象。学校的所有收入均按规定及时足额纳入单位正式帐户统一核算。学校财务监管小组每学期对学校收费和收入进行一次全面审查,无“公款私存”和“小金库”现象。

4、抓好财务公开。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前,对面向学生的所有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相关和文号)收费范围以及投诉、举报电话等;对学校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学校的基建、维修、装璜情况和大宗物资采购情况以及财政预算、拔款到位情况都能向教代会公开。

5、加强财务监管。

凡是学校的各种预算外收入,结算资金,物品采购和重大支出项目,学校都将其列入财务监管范围,每学期初对收费情况作一次内部审核。学期结束对学校的各项收入和重大支出作一次全面审计审核,学校经费支出均有一支笔审批、并有相关经手人、验收人签字。学校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学校重大经济活动由校长室会同学校财务管理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决策。

二、加强采购工程监管

1、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物品采购工作,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益,学校制定了市实验小学关于加强学校物品采购监管工作的若干规定。凡属政策集中采购目录内规定的设备、物品都能进行政策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政府集中采购占实际采购的比例为100%。

2、规范工程建设手续。

学校所有基建、维修、装璜工程均能按规定立项,并按规定实施招投标,对投资额在1-1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及项目,学校能在市教育局、财政局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招标过程做到公开、公平、透明;对一些学校零星维修,先由部门申报,再有学校行政讨论决定,学校基建维修装璜工程结束能按规定进行竣工决算审计,(零星维修有学校自行组织人员审核),审计结果在校务公开栏里及时公开。

在“规范管理半学条件”工作检查中,得到了上级检查组的高度评价,我们将再接再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推进我校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四)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到了期末的时候了,回顾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财务部在会长的正确指导和各位成员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在顺利完成我部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社联各项工作的开展.财务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以下是这个学期我部的工作情况:

一、财务部内部工作

1、招新:参与招新并负责会费的管理工作。

2、招干:经过面试一共招了两名干事。

所选择的干事各方面的素质都较高,工作也很积极。

3、社团活动支出发票的收取:在各部成员的积极配合下,我部对上交的发票进行了清点和统计,及时将发票登记入册作为社团联财务清查及报销凭据。

4、社团联财务清查工作:这是本部本学期最主要的系统工作。

按照社团联制度要求,对各协会本学期的经费使用情况做出了清晰、细致、如实的统计整理。经过社团联审核,表扬了我部门工作,这是值得小骄傲的,同时好的方面我部将会继续发扬。

5、参加社团联财务部定期例会,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反省,及时解决。

同时对干事进行培训、鞭策和激励。

二、部门之间的协作工作

财务部除了在认真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也帮助其他部门,如宣传部的海报,综合事务部的手语舞教学,小组部的小组负责人,社区部的表演队伍等。

三、财务分析

本学期会费主要用在各部门活动宣传、文印、奖品费。我会财务收入主要是向会员收取的会费。支出方面,由于我会的性质,日常办公费花费较少。在活动支出方面,由于本学年我会的活动相对丰富,而且协会在不但创新发展壮大,因而支出相对较大。

四、财务改进建议

1、协会资金主要来自会费,外联赞助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加强外联经费的收入,以方便协会今后的持续发展。

2、及时将财务收支信息向协会公布,同时还可以向全体会员进行公开。

五、总结

本学期财务部的工作不太多,但要求较细,这学期内我部门基本完成了协会赋予我的使命,完成了我部这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大体上清楚了财务部以后的工作走向,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由于我是在这个学年新上任的,许多工作在刚开始时还很生疏,只能停留在上面有什么指示我们就做什么的基础之上。刚开始也是只停留在收管会费,收收据的方面,对记账报账的事还不是很熟悉,操作起来有些生疏。另外,就本身财务部的职能而言,太过单调,工作比较少,这不利于部门内部成员的锻炼,工作没有很好的分工,人才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也不利于部门的发展。

这些是我们这学期重点思考的主题,所以在下学期要尽量避免这些错误,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按规定工作的同时,多培养新干事的创新精神,是财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能够更好的为协会服务。

学校财务室工作总结范文(五)20__上半年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校的财务工作也到了半年的总结阶段,财务管理是学校中心工作之一,学校财务工作的有效管理既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同时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管组的领导下,我们严格执行《__镇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和有关规定,实行“校长负责,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确保了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和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的理念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成败。为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老师的待遇稳步提高,我校本着保运转、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和“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财务政策,细化项目,分类核算。该用的钱不少用一分,不该花的钱不多花一分。该建设的工程按高标准建设,不建临时性工程项目。使开支的每一分钱都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政策,完善理财机制

近几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__县中小学财务报帐制及公用经费精细化管理办法》,严格执行《__镇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实行“校长负责,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从《方案》公布起,我们以核算点为主体,实行报帐制和公用经费精细化管理。校长是财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财务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三、实行预决算制度、执行月报帐制度。

根据《__镇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在每月初的4个工作日内,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和学校报帐员到教管组审核、审计、报帐。由教管组核算点统一管理。每月底在学校办公室公布本月的收支,预算下月支出情况,实行了动态化管理。

每学期初,学校报帐员到核算点领取备用金,支付学校的零星开支。超出20__.00元的大额开支,先由学校写好支出的用途和预算书面申请报告,再经教管组会计审查、助理审批后方能实施。之后,报帐员将支出的原始凭证完善“三证”,到核算点办理直接支付手续。最后,由核算点将原始凭证连同批准的“审批文件”一同入账。实行了预决算制度。为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规范财务管理,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为了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我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做到用前有预算,用时有监督,用后有公示,尤其是后勤帐的民主化管理,实行了随时发生,随时入帐,一月一清理,一月一做帐的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对较为敏感的招待费和差旅费、培训费等费用的报销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如招待、差旅是为哪个项目服务的,费用就在哪个项目列支。)在学校基建、设备购置等工作中,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勤俭持家,严格按预算项目和收入进度,合理安排支出,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对教职工福利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保持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通过这一系列规定的实施,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支出混乱现象得到了遏制,切实推进了学校财务规范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开、公平、民主、科学化的民主理财,科学管理的目标。

但是,我们的财务管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它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情理和法规的矛盾,物价和预算的矛盾,导致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超过我们的预算。

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法规,结合高等学校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依照执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上述学校参照执行。

第三条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章财务管理体制

第五条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六条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

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

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

第七条高等学校必须单独设置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不得在财务处(室)之外设置同级财务机构。

第八条高等学校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的统一领导。高等学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务处(室)的监督和检查。

第九条高等学校校内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必须相应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校内各级财会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上一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者撤换。财会人员的调入、调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须由财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第三章单位预算管理

第十条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高等学校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由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预算编制原则

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

第十二条预算编制方法

高等学校预算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进行编制。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必须各自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十三条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

高等学校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四条预算调整

高等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项目需要调增、调减的,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四章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六条高等学校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高等学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具体包括:

1.教育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取得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等。

2.科研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从有关主管部门取得的科学研究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等。

3.其他经费拨款,即高等学校取得的上述拨款以外的事业经费,包括公费医疗经费、住房改革经费等。

上述财政补助收入,应当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不同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和安排使用。

( 二)上级补助收入,即高等学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三)事业收入,即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

1.教学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单位或学生个人收取的学费、培养费、住宿费和其他教学收入。

2.科研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作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

上述事业收入中,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及时足额上缴,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四)经营收入,即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高等学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第十七条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各项收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第五章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事业支出的内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

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事业支出按其用途划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

教学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各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支出。

科研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

业务辅助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支出。

后勤支出是指高等学校的后勤部门为完成所承担的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

学生事务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业务以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开支,包括学生奖贷基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学生医疗费和学生活动费等。

福利保障支出是指高等学校用于教职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以及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类费用开支。

(二)经营支出,即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事业单位应在保证事业支出需要,保持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自筹基本建设支出,随年度预算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批,并按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四)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高等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从有关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二条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支出的管理,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虚列虚报,不得以计划数和预算数代替。对校内各单位包干使用的经费和核定定额的费用,其包干基数和定额标准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学校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六章结余及其分配

第二十四条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经营收支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其余部分并入学校结余。

第二十五条高等学校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专用基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专用基金是指高等学校按照规定提取和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第二十七条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

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职工福利基金是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按照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报酬以及困难学生补助的资金。

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提取或者设置其他专用基金。

第二十八条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八章资产管理

第二十九条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三十条高等学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三十一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暂付款项、借出款、存货等。

存货是指高等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各类材料、燃料、消耗物资、低值易耗品等。

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应收及暂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项,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对存货应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帐实相符,存货的盘盈、盘亏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 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 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高等学校应根据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

第三十三条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

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高等学校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帐、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

高等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高等学校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计入事业收入。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

,计入事业支出。

第三十六条对外投资是指高等学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

高等学校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

高等学校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对校办产业投资取得的收益,计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对其他单位投资取得的收益,计入其他收入;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第九章负债管理

第三十七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三十八条高等学校的负债包括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

应缴款项包括高等学校收取的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

代管款项是指高等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

第三十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

第十章财务清算

第四十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高等学校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财务清算。

第四十一条高等学校财务清算,应当成立财务清算机构,在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学校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四十二条划转撤并的高等学校财务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分别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一)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高等学校,其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二)撤销的高等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三)合并的高等学校,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移交接收单位或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第十一章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四十三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学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定期向各有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

第四十四条高等学校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四十五条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高等学校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专用基金变动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高等学校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收入、支出和专用基金变动以及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第十二章财务监督

第四十七条财务监督是贯彻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保证。高等学校必须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务监督,并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制度。

第四十八条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形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实行不同的监督方式。

建立和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建立健全财务主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是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第四十九条高等学校的财会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反映。

第十三章附则

第五十条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一条独立核算的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的财务管理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或者相近行业企业的财务制度,不执行本制度。

第五十二条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