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安全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篇1

一、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全市市区面积(包括四区)380平方公里,人口107.17万人。截止2007年底,已布局商品交易市场108个,吸纳从业人员40875人,总营业面积916420平方米,年交易额776050万元。其中城市交易市场91个,农村交易市场17个。从市场分类看,有消费品市场91个,其中:占道经营的早市、晚市、马路市场10个。生产资料市场17个。在生产资料市场中,有钢材交易市场4个,木材交易市场3个,综合市场6个,其他工业生产资料市场2个,其它生产资料市场2个。据对全市9个亿元市场统计监测资料显示:2007年实现成交额达259767万元,较2006年增长1.11倍,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33.48%。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从市场类别看,综合市场占六成以上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西宁市商品交易市场已建成涵盖了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金属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一批专业和综合性市场。2007年,在108个商品交易市场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0个,占市场总数的37.04%,农副产品综合市场20个,占市场总数的比重为18.52%;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个,占市场总数的0.93%;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5个,占市场总数的4.63%,其它消费品市场25个,占市场总数的23.14%;生产资料综合市场6个,占市场总数的5.56%,工业生产资料市场9个,占市场总数的8.33%,其它生产资料市场2个,占市场总数的1.85%。不难看出综合市场占市场总数的65%以上。

2、从市场摊位来看,经营吃、穿、用的摊位居多

2007年,全市108个商品交易市场的摊位数为21270个,平均每个市场拥有摊位197个。从经营类别看,摊位出租主要以经营吃、穿、用为主。其中:日用小商品、食品、日用品百货、干鲜食品、服装、餐饮、小吃、民族用品市场28个,摊位数6306个,占全部摊位数的29.65%;农贸市场49个(已注册),摊位数9172个,占全部摊位数的43.12%;金属材料类为861个摊位,占摊位总数的4.05%。从市场类别看,综合市场23个,摊位出租数为3664个,占摊位出租总数的17.23%,专业市场31个,摊位数为6058个,占摊位总数的28.48%,其他市场54个,摊位数为11548个。占摊位总数的54.29%。

3、亿元市场数量少,成交额比例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商品市场需求增加。截止2007年底全市9个亿元市场年成交额259767万元,平均每个市场年成交额为28863万元。从业人员11413人,占全部市场从业人员的27.65%,平均每个市场从业人员为1268人。摊位数量为3818个,占全部摊位数的17.95%,平均每个市场拥有摊位424个,营业面积3.15万平方米。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食品、饮料、烟酒类为1173个摊位,年成交额为150623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57.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有743个摊位,年成交额为7541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2.90%;金属材料、建筑及装潢饰材料类有547个摊位,年成交额为36192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13.93%;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有132个摊位,年成交额为20730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7.98%;化妆品、日用品、体育用品、书包杂志、中西药品等有588个摊位,年成交额为11283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4.34%。其他类635个摊位,成交额为33398万元,占全部成交额的12.87%。民以食为天,人们衣食住行中吃是第一需要。因此食品、饮料、烟酒交易位居第一位,所占市场份额最大。

4、从吸纳从业人员来看,工业品综合市场最多

西宁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大量地吸纳了社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2007年末,全市108个商品交易市场从业人员就有40875人,其中,工业品综合市场吸纳从业人员最多为1449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8.15%。在工业品综合市场中,王家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业人员为1500人,东部百货批发市场从业人员为500人,三明综合批发市场从业人员为1600人,义乌商贸城从业人员为2000人,北山家具灯具装饰市场为6000人,湟水河家电、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为1000人。5、全封闭市场14个,半封闭市场占80%以上由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开始重视和追求品牌效益,逐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努力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在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上均实现了较大的飞跃。2007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达91.64万平方米,其中全封闭式市场营业面积11.19万平方米,占全部面积的12.21%;露天式市场营业面积6.20万平方米,占全部面积的6.77%;半封闭式市场营业面积74.25万平方米,占全部面积的81.02%。

二、存在的问题

1、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普遍偏小

西宁市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相比起步早,发展缓慢,规模偏小,营销方式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应变能力差,流通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综合性的组织服务能力薄弱,用现代商品流通标准衡量,仍处在传统商业阶段,亿元市场整体辐射能力比较弱,基本上是满足省内消费,还未辐射到省外。规模集聚效应作用不明显,缺乏大市场、特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商品的集散能力有限,区域性带动效应不强,与工业生产领域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格局,限制了市场建设与发展步伐。2007年,全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中出租摊位在1000个以上的市场只有北山家具灯具装饰材料市场,年成交额最大的市场是人杰粮油市场为9亿元,还不到10亿元,其次是海湖路蔬菜批发市场为5.99亿元。

2、市场建设快档次低,低档商品占主流

一些市场的设施条件还比较简陋,档次低、条件差,无停车位,缺少必要的综合配套设施,与现代化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市场内的交易和结算方式仍比较原始,大多采用摊位式交易方式,没有中间,也不能搞统一结算,没有建立起交易及市场统一结算的平台。日用百货、小商品的质量较低,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缺乏高档次,高品位的综合市场。

3、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信用环境仍需加强

目前,西宁市市场内的流通主体较为分散,大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市场经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部分经营户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制约了市场整体健康发展。有些市场管理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市场摊位布局杂乱、经营环境差,致使不文明、不公平交易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形象,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4、一些市场经营组织管理不力

为了加快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各市场相继组建了不同层次的市场管理机构,然而有些市场的管理机构重收费,轻管理,对摊位租赁者和进驻厂家、商家没有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只租赁不管理,导致假冒伪劣、计量单位不准、占道经营、消防安全保障措施不健全等各种问题都相继暴露出来,经营场所气味难闻,“脏、乱、差”的状况突出,个别市场卫生条件很难适应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5、农贸市场起到了便民利民的作用,但布局不合理

农贸市场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然而马路市场越禁越多。按城市建成区人口107.17万人计算每个农贸市场供应2.19万人,高于国家对城市农贸市场规定的3-5万人设置一处农贸市场的标准。农贸市场是相对计划经济而产生出的自由经济形式,一开始人们称它为自由市场,在这里购物人们感受到是一种解脱,但是超市、连锁店、专业店,甚至仓储店等新型业态产生,必然对传统流通业,包括农贸市场带来冲击。如:商业巷早市大约有300个摊位,大部分是商业巷市场的业者,它们本来都有安身之处,如果你建了一个农贸市场,很可能建成之日又多出了空壳市场。

三、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1、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发展

市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购买的主要场所,在全市流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和改善市场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市场监督管理水平,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职责,实行市场属地管理,进一步严格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完善市场管理制度,依法治市,保护开办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建立起环境整洁,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经营规范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2、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是推进商品交易发展的关键

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整洁、舒心、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实现对市场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推进食品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是政府职责所在,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3、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功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作为流通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品交易市场,必须走出传统的只注重数量增加而忽视质量优化的发展模式,在重视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场软件建设,完成市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把市场发展重点放在市场功能的完善上,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改造、扩建和软件设施的配套建设,来扩大市场规模和经营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综合性市场需按经营品种的商品特性进行分类,建立专业交易区,专业性市场要重点培育代表市场特色的品种,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市场群体;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4、统筹规划,保证市场合理布局

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应作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总量,合理布局,严格审批,按照我市市场总体规划,确定交易市场的位置与面积,根据国家对社区人口要求,设置农产品零售市场,彻底改变现有市场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状态。

篇2

创建软件名城

4月27日~2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围绕技术、标准、人才、市场、资金等软件产业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探讨了软件产业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无线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与融合发展。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直被作为成都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近年来,成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超过35%的年度增速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配套日趋完善,大企业、大集团加速聚集,在IC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领域竞争优势显著,在政策、人才和载体建设等产业环境方面吸引力突出。

2010年1月11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成都成为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为此,成都市政府了《关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提出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软件人才培育引进、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拓展软件服务市场、支持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

软洽会上,相关领导介绍,成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产业规模跨上千亿元平台。据统计,201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含运营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2亿元,其中软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63亿元,占西部总量的50%以上。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839家,通过CMM/CMMI认证企业53家,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7家,累计上市软件企业5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成都软件业务结构也得到加快调整,产业质量得到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会上说,成都市应该把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与建设智能城市两个重要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力地支撑城市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带动性,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智能城市的隐形支撑

在本届软洽会上,无论是从大会主题还是与应用结合更紧的、越来越多的分论坛设置上,记者隐约看到软洽会的一种趋势,那就是软件隐形、应用为王,像智能城市、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主题论坛精彩纷呈。

以智能城市为例。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战略顾问Frans Anton Vermast在论坛上介绍了阿姆斯特丹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覆盖人、自然、社会的感知网络,动态感知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发展,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互联互通与控制,构建一个智能的阿姆斯特丹的经验。

谈到智能城市建设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业务与Google earth类似,已经在移动测量和实景三维GIS技术领域耕耘十几年的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郭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使用的单元网格管理是非常成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实景三维技术能使平面的网格化管理升级为实景化管理,使用街景影像,不管是城市管理还是生活搜索都能更加直观、方便。他介绍,实景三维影像数据结合传统基础数据构成的实景地理信息数据集,能大大提高平台性能,为城市管理部门和各行各业提供看得见、读得懂的“一张图”。

“摄像头拍的影像只能作为监控参考,无法提供有效的地理位置信息。比如某街角发生抢劫,监控录像只能起到发现和作证的功能,而实景三维地图则可以提供其地理位置数据,查看如离这个街角最近的派出所或者执勤民警的位置,测算距离,更有效地出警处理险情。”郭晟在向记者解释三维实景图的用途时举例说。

据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公司已经与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中心签署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数据服务合同,向后者提供所有公共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更新服务,共同研究和开展行业应用。郭晟认为,未来地理信息的应用会更加火热,尤其是在与生活相关的互联网应用领域。更深度地通过互联网、IT终端等媒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相结合,在郭晟看来是地理信息位置服务的趋势。

日本震后的软件产业转移

软件外包一直是软洽会的重要议题。在其专业论坛之一――“中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日本是世界软件产业大国,其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由于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语言和文化方面具有合作的天然优势,在产业的发展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已成为日本软件及服务离岸外包的主要发包目的地。

日本3・11大地震及核泄漏在重创日本东北部的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波及了其产业链上的软件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业等,促使其中的部分企业对企业经营环境、数据中心等产业基地的安全开始进行再审视,极有可能加快其产业的转移。成都就是其最佳选择之一。

深耕对日软件外包多年的成都维纳软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的对日外包企业直接与日本东京市场对接,从商业模式的创新入手,整合资源,架通了成都与日本直接对接的桥梁。

据悉,对日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平台已经与冲绳县政府、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中经济协会、日本原创软件协会、冲绳县信息关联团体联合会等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富士通、SONY、野村综合研究所、丰田等日本企业建立起了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信赖关系。

链 接

篇3

《纲要》的意味着中国大数据发展迎来顶层设计,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解释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明确提出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此次《纲要》,对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推进计划,落实《纲要》。

从数据大国到数据强国

大数据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规模迅速增长。邬贺铨认为,《纲要》的将进一步促进大数据应用,引发新一轮大数据热。《纲要》提出,到2020 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

《纲要》的意味着中国大数据的建设即将全面提速。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由2014年的767亿元扩大至8228.81亿元。

对于这一发展目标,易观智库分析师任伟巍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认为,单凭政策支持不足以催生如此大量的优秀企业,只有市场竞争才能让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利于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据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梓钧介绍,2014年,中国大数据IT市场规模达93.1亿元,增长率为37.3%。预计2015年至2017年,中国大数据IT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能达到33.3%。

政府数据率先开放共享

目前,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7月底,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12.9亿户,固定宽带用户达到了2.1亿户,中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突破了4万亿元,达到了4.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3.7%,共有11家企业进入了全球互联网上市企业前30强。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数据大国。

任伟巍将目前中国市场的大数据厂商分为两大类:方案类大数据厂商和服务类大数据厂商。前者偏重于技术研发以及钻研对数据本身的管理,后者则包括大数据营销厂商以及嘀嘀打车、蚂蜂窝等互联网厂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销售的是技术方案,而后者销售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带来的精准、高效的服务。

除了市场上的大数据厂商外,政府大数据被认为是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中之重。

《纲要》中提出,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要在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在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邬贺铨也认为,政府大数据的开放共享,也有利于国家反腐工作的开展,加强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使得政府的执法更加透明。

目前,中国数据价值链和产业链已初现端倪,但各政府部门、各行业仍各自为营,数据流动性开放共享仍需时日。虽然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纷纷成立,但是目前,大数据交易仍在探索过程中,中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面临很多制约,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国拥有政策优势、人口大国优势、互联网大国优势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邬贺铨认为,《纲要》的正当时,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行动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纲要》的顶层设计对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对于大数据开放共享,亟须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依据,明确哪些数据在开放共享范围内,哪些数据应当给予保护。对于政府数据而言,不涉及公对公的数据交易问题;而对于企业而言,数据开放共享不能强求。“要求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开放共享大数据,目前来看并不现实,也不利于数据保护。”邬贺铨建议,大数据市场交易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是建立在企业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数据价值如何衡量应由市场决定。对于全球大数据产业而言,衡量标准只能等待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在积极投资大数据交易平台,邬贺铨认为,《纲要》释放的信号显示,并不提倡盲目建设,大数据的挖掘虽然是大方向,但是相关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大数据应用比较简单,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他认为,《纲要》后,政府财政会推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个主要任务

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

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

七大政策机制

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

加快法规制度建设,积极研究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制度。

健全市场发展机制,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示范工程。

篇4

“一个转变”,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桐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全国百强排名迅速前移,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这两个重点,按照产业发展目录,加大技改力度,改造提升建材、化纤、皮鞋、毛衫针织等传统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关停砖瓦厂,淘汰水泥机立窑;化纤要稳定总量,在此基础上,涤纶长丝产品要逐步转向差别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皮鞋、毛衫针织要从贴牌生产向自创品牌发展。制订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逐步淘汰落后、污染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人才信息要素集聚平台,以最快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继续加强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

三是加强和提升招商引资能力。优势资源继续向重点地区倾斜,进一步强化“三部四块”招商选资的龙头带动作用,锁定地区、锁定国别、锁定产业,根据不同产业定位,突出产业链招商、高新技术招商、生产业招商,在引进产业带动强、投资强度高、国际品牌响和提升作用大的重大项目上求突破,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市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外商投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新城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发展IT、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新型纤维材料基地;濮院毛衫城要按照打造“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针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定位,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努力形成纺、染、设计、制衣、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建设毛衫针织服装产业基地;发挥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建设崇福、洲泉皮毛、轻纺产业基地和化纤产业基地。全年实现到位外资高于嘉兴地区平均水平。

“三个突破”,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业和优化环境上求突破

1.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桐乡明年工作的重点。我们将继续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工作机制。一是继续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桥梁改造和连村通组道路建设,2005年实现城乡二级公交通达率100%,进一步推进三级公交;加快运河水厂和三级管网建设,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统筹规划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推进全市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落实城乡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充分发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作用,全面实现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推动农村向社区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农村的城市化程度。三是抓好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的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2.在服务业发展上求突破。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创造绿色增长方式、服务工业发展、拓宽就业空间、降低创业门槛的重要途径,努力在优化、提升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桐乡城市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具体做到“两个优化、两个提升”。“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服务业规划布局。按照“一主三副”城市布局,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现实优势,对全市服务业发展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坚持中心城区与镇区的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区域服务业发展重点和设施平台,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板块。二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省委鼓励加速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安排、项目建设、运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综合协调,为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育,聚拢一批服务业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两个提升”:一是提升专业市场规模实力。依托工业基础,发挥毛衫、皮草、皮鞋等优势产业作用,发展提升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大市场。推进濮院羊毛衫市场改造提升,加快针织辅料市场、国贸大厦等一批商贸项目建设,打造国际针织服装产销研基地;推进崇福皮毛市场向原

料和成品综合市场转变,扩大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加快建设皮鞋、蚕丝棉等重点专业市场,通过提升专业市场规模实力,进一步集聚货源,集聚人气,集聚要素,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二是提升旅游业层次水平。桐乡拥有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乌镇,2005年预计有180万人次来乌镇旅游。明年,面积约3.5平方公里、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小镇为目标的乌镇景区二期将全面对外开放。我们将以古镇旅游为龙头,结合丰子恺故居、福严禅寺、桂花村等景点,以及华章农业生态观光游和崇福、濮院旅游购物等,串点成线,放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一品牌效应,构筑大旅游格局。继续办好节、毛衫博览会、皮草博览会等节会,打响“菊乡、古镇、市场、名人”四张名片,提高桐乡知名度。同时,我们还将推动经营业态创新,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加快商业步行街建设,完善消费产业链,吸引周边更多的人来桐乡消费,努力形成服务业知名品牌。

篇5

针对建筑产值增速低于省平均水平的问题,经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目前有170余家建筑业企业,其中: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28家,大多都是三级或劳务分包企业。而全省有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170家,二级企业2100余家,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水平明显落后于省内的其它城市。

二是我市建筑企业占有本市建筑市场的份额低,对外承包工程规模较小。建筑业产值是按照企业注册地(含外地企业设立的经工商、税务登记的分支机构)进行统计,外地施工企业的产值是不计入我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按相关规定,外地施工企业在我市承接工程只实行中标后的备案制度,入市门槛低,导致今年外地施工企业大量涌入建筑市场,且这些外地企业大多资质等级高,承揽的多为规模大的项目,如S305改造工程、檀木林国宾府、龙城国际、南湖体育中心场馆等。根据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站的统计,年、年、年外地企业在本市承揽工程的中标金额分别占全市招标项目总金额的13.48%、18.97%、32.78%,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今年外地企业中标项目的金额比去年猛增约14个百分点,导致我市建筑业产值大量流出。而我市只有市建一司、市建二司等少数总包企业在外地承接工程,且总承揽任务偏少。

三是年“5·12”地震造成重灾区当年的建筑业产值较少,而今年的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项目的实施,使得年全省建筑业产值大幅增加,主要贡献地区为、、、等重灾区,因而我市建筑业产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工作措施:

1、着力将建筑业放到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把做大做强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各种资源,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抓紧培育和完善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加强对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加大服务力度,加快建筑队伍的教育培训、鼓励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和对外承包工程,充分发挥建筑业的支柱产业作用。

2、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大建筑业战略,着力进行经营结构调整,鼓励建筑企业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材生产经营和其它新兴三产行业发展。要加大对具有一、二级总承包资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催生一批更高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最近我局就新审批了有较好前景的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力工程总承包资质。合理发展专业承包企业,优先发展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承包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

3、优化建筑市场环境。结合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建筑市场规范和监管,认真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建设中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转包、乱挂靠、“阴阳合同”、“恶性竞标”等问题。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加快建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程投标担保、支付担保、履行担保等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支付监管等制度。加强外进队伍管理,完善外进企业管理办法,落实外地施工企业、监理招标企业进入我市建筑市场备案登记制度,为本地建筑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年房地产开发市场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

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大幅增长。年1-10月,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5.152亿元,同比增加7.363亿元,同比增长41.4%;增速同比加快11.3个百分点。年1-10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8.9%,我市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幅高于全国水平22.2个百分点。年1-9月全省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4.3%,我市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幅高于全省水平37.1个百分点。其中,1-10月累计完成住宅开发投资18.7214亿元,同比增加6.847亿元,同比增长57.7%。

2、商品房在建规模同比增大。年1-10月,我市累计商品房施工面积324.97万㎡,同比增长7.4%。其中,1-10月累计住宅施工面积271.36万M2,同比增长8.5%。

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年1-10月,累计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36.51万㎡,同比增加30.07万㎡,同比增长28.2%。增速同比放慢3.2个百分点。其中,1-10月累计住宅新开工面积108.57万M2,同比增加17.75万㎡,同比增长19.5%。

4、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年1-10月,累计商品房竣工面积70.23万M2,同比下降14.3%。其中,1-10月累计住宅竣工面积62.15万M2,同比下降6.2%。

5、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大幅增加。年1-10月,累计商品房销售额28.18亿元,同比增长77.3﹪。其中,1-10月累计住宅销售额25.48亿元,同比增长80.6﹪。

6、销售面积同比增加。年1-10月,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110.61万㎡,同比增加33.33万㎡,同比增长43.1﹪,增速同比加快57.7个百分点。其中,1-10月累计住宅销售面积103.89万M2,同比增加30.75万㎡,同比增长42﹪。

7、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年10月末,我市商品房销售均价2548元/㎡,同比上涨23.75﹪,环比基本持平。10月末,住宅销售均价2452元/㎡,同比上涨26.92﹪,环比基本持平。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9%,环比上涨0.7%。

8、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大,但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同比下降。年10月末,我市商品房空置面积46.96万㎡,同比增长12.3﹪。其中,住宅空置面积22.69万㎡,同比增长102.3﹪。

年10月末,我市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22.82万㎡,同比下降37.17﹪。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住房面积7.61万㎡,同比下降20.65﹪。

9、土地出让规模同比大幅增长。年1-10月出让经营性用地仅16宗、62.13公顷(931.99亩)、土地成交价款81147万元,比9月份出让经营性用地2宗、2.99公顷(44.83亩)、土地成交价款5288万元,呈大幅增长态势。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及住宅开发投资的同比大幅增长,商品房在建规模同比增大及新开工面积的同比增长,表明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在消化生产成本上涨因素的同时,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规模在进一步增大。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开发市场格局没有变,住房需求和消费主导了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我市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开发品质有待提高。质感明快、尺度宜人的公共建筑和特色鲜明、环境舒适、韵律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宜居楼盘较少。

2、土地出让成交量较小,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后劲。

3、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汇东个别楼盘销售价格已接近或突破4000元/平米,我们应给予特别关注。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加快房地产项目推进速度,破解拆迁难等难题,力促已开工房地产项目加快开发建设进度,未开工项目尽早开工。

篇6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各级政府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生态、高效等现代农业,鼓励支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06万吨,花生24万吨,果品88.5万吨,水产品213万吨。农产品出口额11亿美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农业的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特色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一是突出特色产业。立足我市种植业资源优势,提升花生、果品的质量和数量,巩固蔬菜、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无花果、大姜、茶叶、草莓、蓝莓、加工型甘薯、休闲农业等新兴特色产业。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是国内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之一,日本的大粒花生90%以上来自产区。水果总面积70.7万亩,总产量87万吨,其中苹果53.6万亩,总产量77万吨,占全省的12%,是农业部确定的苹果优势产业带和我省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2012年市政府将苹果提质、扩量、增效作为苹果产业化工程,投入100万元用于现代苹果栽培、郁闭园改造等项目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果率由40%提高到80%,纯收入提高了15%。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年出口蔬菜18万吨。西洋参等中药材基地发展到5万亩。无花果也逐渐成为我市的标志性产业。二是做大做强海产品产业。我市海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浅海(水深15米以内)滩涂330万亩,近海生物300多种。水产养殖面积86.8万亩,产量127.5万吨,海洋捕捞85.6万吨,水产品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海带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海带40万吨,占我省的70%,全国的50%,是“中国海带之乡”和最大的海带加工基地。2010年,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663亿元,水产品产值218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5020元。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是畜牧业已经形成奶业、生猪、肉鸡、裘皮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53亿元。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3万吨、11.49万吨和22.19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四是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532万千瓦,各类农用机械及配套机具70万台套。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规定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上档升级。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已形成了以华隆食品、荣成副食品为代表的花生加工企业,以山泰食品、文泰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以鲁菱果汁、青山包装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好当家为代表的海产品养殖、加工、出口企业,以健悦、荣成宝竹为代表的肉食品屠宰加工企业等等。农业部门积极帮助企业争资立项、申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业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0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其中亿元以上的120家,10亿元以上的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全省共90家我市10家,居全省第三;省级龙头企业全省695家我市50家居全省第五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市政府制定了《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自2012年起,市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奖励资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渔业、畜牧业、农机、供销、贸易等部门积极指导发展合作社。荣成民兴生猪合作社、人和果蔬合作社、汇通果品合作社等一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应运而生。荣成花山果蔬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55多家,辐射带动了15万农户。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打造和农产品出口相互促进。市政府以推行国际标准,打造品牌,促进富民强市为目标,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按出口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相关部门抓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关键环节,设立了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基地管理和市场流通管理三道防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农民日报》开设“质量监管看”专栏,分5期连续报道我市“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城市”的工作经验。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深入推进,赢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赖。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同比增长28.5%。荣成市、市、市成为首批“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市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市被省政府授予“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被商务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在农产品出口推动下,品牌建设有了新突破,全市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995个。“大花生”、“苹果”、“野生刺参”、“无花果”“大姜”等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好当家、等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35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鲁果汁、荣成和好当家的冷淡调理水产品)。

(五)注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网络。全市已发展生鲜连锁超市1257处、连锁专卖店507处,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和乡镇。实施了“超市+合作社+基地”等“农超对接”工程,现已有150个合作社参与了“农超对接”销售网络。家家悦、华隆食品公司成为全国、全省“农超对接”试点企业。2012年,商务部在我市召开了“农超对接”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我市的经验。启动了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扩建工程,建设改造了荣成广源、金谷园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了市区水产品市场、贸易城中心市场等农贸市场,农产品集散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还借助展会平台拓展销售渠道。2012年以来,组织了100多家农业企业先后赴香港、北京、深圳、长春、武汉、青岛等地参加了14个大型农展会。今年9月好当家、宇王等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了我省在烟台举行的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博览会。

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市的农业经济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产业化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一线农民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现代科技接受能力较弱。二是受传统观念和我市耕地较少等因素影响,耕地流转阻力较大。三是利益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服务、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流通链条过长,市场效率较低。冷链体系发展滞后。农产品冷链保鲜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而我市肉禽冷链流通率不足40%,蔬菜水果不足20%。由于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阶段性和季节性的“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不断完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和配套政策,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政策的实效性。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现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挖掘增产潜力,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建设和扩大专业化产业园区,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园区集中。做大做强花生、苹果支柱产业,扶持大姜、无花果、西洋参等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打造高端水产养殖业、现代海洋捕捞业和精深水产品加工业,保持渔业强势地位。壮大和发展畜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

(二)优化发展环境,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客观上要求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只有具备一定的土地规模才能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机械化和企业化,才能增强农业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根据我市土地承包分散,流通阻力大的实际,在目前土地流转平台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以及公平、公开的市场运作规则,把有限的土地经过市场运作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同时还要有效地保护土地承包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解决其合理收益和就“地”就业问题,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营造适合我市季节特点的农产品物流环境。鼓励发展物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物流损耗和流通风险,促进错季供应,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流通服务。三是培育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继续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和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形成以农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机制,鼓励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带农”的发展格局。

篇7

关键词:

对外投资;投资环境;韩国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9202

1我国对外投资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入世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开放程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在对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联合的《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74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

其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依然是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密集地点。

2韩国投资环境分析

2.1国家概述

韩国曾经是贫穷的农业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1962年开始,韩国着手发展经济,30多年来保持了年均8.6%的搞经济增长率,经济规模,社会财富、基础设施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在短短30多年间,韩国从成立之初的贫穷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总额据世界前列的新兴工业国。1995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1432美元。(中国在2009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50美元)

2.2产业结构

目前,韩国的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首先,制造业发达。韩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主要产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制造业。电子工业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

其次,服务业较为先进。韩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银行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寿险和财险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名列世界前茅,证券市场的主板和二板市场也很活跃。批发零售、旅游、运输、文化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

第三,农业脆弱。韩国的农业总生产值在上世纪50—60年代增长较快。之后农业增速放缓,但韩国人的主食——大米自给自足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韩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发展农业依靠提高产量。因此,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的问题,韩国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2.3外商投资环境

(1)吸引外商投资任务。

(2)投资环境。

① 交通运输:韩国陆海空交通运输均较发达,全国已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国内的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运输。由于韩国三面环海,航空业也发达,海上运输和航空运输在国际运输和国内的长途运输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韩国总的货物运输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国际货物运输量每年都在增长。

②通信设施:截止2009年2月底,韩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4599万户。截止2008年底,韩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536万人,人口覆盖率达到77%。韩国是全球3G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和手机定位等3G业务在韩国都发展得有声有色。韩国3G业务发展一直领先于欧美国家。截至2008年11月底,韩国3G用户数量约为1586万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34.95%,比欧美国家28%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③ 能源状况:韩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要(转引自韩国统计厅)。

④ 产业格局:根据标准产业,韩国的1121个行业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不适合外商投资的行业,其中公共行政,对外事务,军工,邮递,证券交易所等金融管理、宗教团体等63个行业列在外商投资对象之外。第二类为适合外商投资,其中只有电视传播和无线电广播业2个行业尚未正式开放,禁止外商投资。第三大类为限制投资行业。报纸发行,定期刊物发行,沿岸渔业,发电送电及销售等27个行业部分限制外商投资。第四大类为其余的1029个行业,外资可以自由进入。

⑤ 建立东北亚物流中心:韩国正联合中国和日本,建立东北亚物流中心。建成之后,对东北亚的运输往来具有极大优势。

(3)投资法律与政策。

①贸易投资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法》和《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是韩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这两部法律与《外汇交易法》、《关税法》及其他专项法律、法规等构成了韩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② 促进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通过《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对外商投资的范围、允许投资类型、投资程序、投资之源等做了有效规定。

③ 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政策:韩国关税在实际执行中,超过99%的商品按从价税征收。同时,反倾销税、调节灌水和物价平衡关税所占比重最大。

④ 投资政策分析:现在,韩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很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指数高达99.8%,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了促进外商对韩投资,韩国中央政府允许各地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基于外资超过中央政府范围内的优惠待遇,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以及设立方便外国投资人的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

(4)投资风险。

① 国内政治风险:韩国政局稳定,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剧烈的政治变动或社会动荡。

② 地区安全风险:韩朝关系、韩美关系、韩日关系都会影响到我国在韩国的投资。

③ 国内经济风险:随着韩国外汇储备和纯债权的不断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大幅提升,加上外债结构比较合理,韩国的信用风险大幅降低。

2.4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状况

(1)中韩双边贸易。

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在短短20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2010年,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2005年底,韩国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中韩企业开展贸易的环境更为公平、公正。同年,韩国成为继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之后第六个与中国贸易规模超千亿美元的国家。

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整体规模不大,平均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几万至十几万美元,百万美元以上投资企业少;二是服务类企业居多,主要为金融、航空、海运、旅游及劳务、贸易分公司和代表处等;三是实业类企业并购、参股合资方式投资呈增势并趋于大型化;四是大宗收购项目对象主要为中间产品和元器件生产企业;五是投资主体国有或国有参股企业居多。

篇8

[关键词]旅游行业;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9-05

1旅游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教学计划制订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为保证三年后学生顺利毕业,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奠定基础。

11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意见》中又将休闲服务产业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的拓展领域,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2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把休闲旅游作为北京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规划》指出,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到2015年,北京市的旅游产业力争达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10%,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以上。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13首都休闲娱乐中心(CRD)的建设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旅游产业布局,应对“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市场趋势,在市域内推动以“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为重点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石景山将主要围绕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西部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服务基地。

石景山区CRD发展定位正式纳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为石景山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14首钢搬迁所留遗址为发展工业遗产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10年12月,随着首钢最后400万吨钢铁的正式停产,如何将工业老厂房“变废为宝”,政府正在将坐落在石景山的首钢工业产业园区成功向“博物馆”类型的遗产园区转型。这次转型将会给首钢废弃工业园区重新带来活力,也为石景山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首钢工学院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隶属首钢。石景山旅游业的发展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定位以及首钢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前景,都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石景山的CRD将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旅游市场需求人才,既能满足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又能满足北京市石景山区休闲娱乐中心、首钢工业园区旅游的发展需要,最终达到校企双赢。

从目前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来看,培养方向相对集中,缺乏旅游业急需的“10个方面”的人才。现代旅游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概念,结构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人才培养应关注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10个方面人才。而目前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10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已成为旅游休闲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面对新形势,承担着培养10个方面人才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从我国的旅游发展目标到北京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石景山区的旅游发展体系和首钢工业园区改造规划,培养旅游业紧缺人才,现在正是黄金时机。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满足旅游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北京市“十二五”旅游规划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还可以服务于北京园区――首钢园区规划的需要,将课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时采取以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为中轴,以北京“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内容和首钢园区规划为辐射内容,构成立体的有机教学体系(见表1)。

表1课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岗位层次具体岗位对应课程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全陪领队休闲项目服务岗1全国导游基础

2导游业务

3北京主要景点与导游模拟

4首钢工业园区概括

5旅游法律与实务1休闲项目实务2旅游专业英语发展就业岗位计调与外联1计调与外联实务2旅行社经营业务旅游产品营销与策划1旅游策划实务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1旅游资源与景区管理职业提升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旅游(休闲)企业管理者1旅游管理

2旅游心理学

3旅游电子商务

4旅游岗位实训

5毕业实训

3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就业岗位分析

31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需求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由此可见,该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旅游休闲服务行业将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休闲产业在未来的五年行业人才需求是呈上升趋势。从对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的数量来看,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

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提出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明确方向。

3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按照职业发展阶段分为初始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岗位和职业提升就业岗位。各阶段就业岗位职业要求能力见表2~表5。

表2初始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初始就业岗位导游地陪按计划接待来本地的旅游者,为其提供相关导游服务,直至将旅游者送离本地接送服务

导游讲解

安排协调

事件处理1掌握导游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导游业务知识进行途中导游讲解、景点、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妥善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能妥善处理游客要求及投诉

5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体魄;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讲解解说以及组织策划、团结协作、参与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备自我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的专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陪按计划陪同旅游者全线游览,配合、协调和监督各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

讲解安排1掌握全陪接团前的准备、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送团服务、旅游团离开后的后续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语言艺术

2能运用旅游交通知识进行全陪景区服务、餐饮、购物、娱乐、参观及委托事宜服务、返程服务的基本技能

3能运用相关知识安排参观游览活动、导游讲解、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4会运用导游带团技巧及有关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妥善处理游客投诉领队按计划帮助旅游者离境,配合、协调和监督异国/地的旅游服务、安排和质量,直至入境结束全线旅游活动出入境办理

告诫提醒

协调配合

事件处理

监督反馈1掌握领队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入境领队业务主要程序及内容

2能运用领队业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熟练办理出入境手续

3知道客源国/地区概况并能胜任领队工作

4知道领队处理问题的程序与措施,能处理领队过程中的各项突发事件旅游

(休闲)

项目

服务

岗按照相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完成本岗位的基本服务任务1提供相应岗位服务

2保持高效率的服务水准

3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4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

5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

6能够运用工作规范进行规范的服务接待工作

表3发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计调根据要求设计旅游线路、组合相关旅游服务安排,并保证旅游产品实际运作的顺利进行线路设计

产品组合

团队管理1熟悉计调部确认接待计划、落实接待计划、编制团队运行计划表、选派地接导游员、递交财务预算单掌握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基本知识

2能进行计调部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

3能进行计调部操作的计价和报价

4对计调部的组团准备、组团操作、组团管理、组团结算等基本技能外联销售门市接待通过市场分析确定销售群体,采取有效营销方案,最终获得稳定的购买客户市场分析

客户管理

业务拓展

营销选择1掌握外联部的市场分析方法与营销组合

2能进行外联促销策略和计划外联销售的计价和报价

3能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法进行旅行社营销策划和创意

4掌握旅行社业务市场拓展的各个环节及主要工作内容及程序

5会正确进行人际沟通,并能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建立

6进行旅行社外联部管理的能力热情迎接顾客的到来,在了解顾客旅游需求后,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介绍,达成顾客满意真诚迎送

宣传介绍

倾听建议

客户管理1掌握知道形体基本功、服务基本姿态、礼貌用语、接待不同客人基本礼节、各岗位上的礼貌服务基本技能。

2能进行门市业务操作与对客服务

3会运用门市接待技巧进行旅行社销售的促成

4理解门市顾客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的关系

5能分析门市顾客购买决策

6会进行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旅游产

品营销

与策划通过市场调研,精心策划,开展营销,获得企业效益市场调研

营销选择

企业宣传

广告策划1熟悉景区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2掌握景区营销策略

3熟悉广告策划、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表4拓展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拓展就业岗位景区服务、旅游行政管理等票务接待立足景区特色开展票务工作,出售给游客,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相关游览帮助票务管理

咨询服务

导游讲解

事件处理1掌握景区票务类型、设计、运作并能进行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

2掌握景区讲解服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

3会运用导游讲解的基本技巧和语言艺术进行景区讲解服务

4熟悉景点导游殊问题的预防与处理

5熟悉景区咨询对客服务技能日常管理通过对景区的日常巡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游客的游览休憩巡查安防

设施管理

游客管理

事件处理1能分析景区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

2能进行景区巡检、咨询对客服务

3掌握景区游客管理方法

4熟悉景区设施分类及维护

5了解景区安全防治和管理知识

6会处理景区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7了解景区危机管理技巧和方法表5职业提升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技能素质职业提升就业岗位旅游(休闲)项目管理者1主题公园的管理

2旅游休闲俱乐部的管理1项目范围管理

2项目时间管理

3项目费用管理

4项目质量管理

5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7项目沟通管理

8项目采购管理

9项目收尾及后评价1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2能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项目管理中

3能够对项目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旅游企业管理者1旅游度假村的经营管理

2旅游休闲的自主创业等1计划管理

2组织管理

3物资管理

4质量管理

5成本财务管理

6劳务管理

7营销管理

8文化管理1具备企业管理的管理职能

2熟悉作为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

3具有相应的企业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思想技能、业务能力、管理能力

4结论

总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特点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而制订,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定会受到社会和需求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现代服务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14-02

目前,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60%;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的1/2左右。在此背景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一、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得改革开发风气之先,广州的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国内城市中位于前列。特别是“十五”时期,广州服务业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但同时,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产业素质不高、对外辐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和创新乏力等问题。

1.规模稳步扩张,结构不断优化

2006年,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503.52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872.44亿元,年均增长13.62%;总量规模列全国大城市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7.7%,仅次于北京,居第二。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达35917元,位居大城市第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47.2%,就业贡献率64.1%。以物流、金融、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民营、外资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迅速扩大,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广州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2.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产业地位日益提升。

服务业在拉动绿色GDP、支撑新型工业化、促进充分就业、壮大地方财力和增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生产服务业在广州新型工业化带动下迅速发展,同时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业提供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3.1%上升到2005年的71.6%,成为地税的支柱税源。现代服务业发展,促使广州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强化了广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快了广州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步伐。

3.整体素质仍需加强,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广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只有57.7%,而全球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都在70%以上。尤其是广州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全国一线城市中排名靠后。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及占GDP比重分别为:2721亿元,66.19% ;2187.32亿元,61.35 %;1273.19亿元,50.02%,广州现代服务业无论总量还是比重相比都较低。另外,广州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服务标准化建设意识不够,扩张能力较弱,缺乏一批大规模、高层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导致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亟须强化服务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二、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1.提高与信息相关的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ICT(信息通信技术)是典型的通用技术,与其他技术有很强的互补性,对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起着引领的作用。开始时它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当它扩散到相当程度和范围时,就能在生产率的统计上表现出来。

2.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及服务业内部的融合渗透,产生了新兴产业

ICT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越来越柔性化,大量的被固化在企业内部的服务职能从附属地位中摆脱出来,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力量。

3.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实现了收益递增

信息化改善了服务提供的质量,降低了服务价格。

4.扩大服务业国际转移规模和专业化分工水平

信息技术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远程服务外包的兴起。事务处理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外包服务快速发展。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86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预测,未来几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

三、城市服务业信息化存在问题

首先,总体看,广州以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技术普及与应用、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指标衡量的服务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下,不能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绝大多数领域服务业信息化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有些行业信息手段落后已成为其发展瓶颈。

其次,信息资源建设协调不够,电子政务建设滞后。由于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加上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重视和协调不够,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一些电子政务关键业务不能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了许多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了电子政务功能的发挥,使得广州在该方面竞争力不强。

同时,缺乏良性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实践表明,广州在信息化上投入很大,但是真正收到实效的项目不多。而且,大部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信息化投资,需要不断开发信息资源,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做到同步技术升级很重要,需要持续地投入。但是,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比较有限,这种状况说明目前政府科研投资体制已经不适应这种不断升级的投资要求。

四、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公共信息基础建设,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造及其产业化进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和主导一批新兴服务业,而且部分传统服务业还可升级转化为现代服务业。

二是大力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针对现有服务企业普遍“小、散、弱”的现状,必须加快产业组织优化,加快培育和引进现代服务业集团,从而带动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区域经济辐射力。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信息有效流通与合法使用的管理办法早日出台,建立统一的、权威的、规范的信息技术标准,提高信息化质量。

四是营造吸引国际投资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现代服务业最适于在中心城市集聚,它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具有强大辐射性的高层次产业,对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功能配套要求很高。就现代服务业需求而言,除城市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外,政策法规体系、行政运作效率、人力资源储备、信息资源开放度等一些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张强,如何加快广州服务业的发展[J],开放时代,2003增刊

[3]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现代服务业规划与政策选编》[C],2007

篇10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2.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土地产出、资源利用、灾害防控、科技支撑、社会化服务等五种能力。只有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才能有效提升上述5种能力。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工资性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依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来实现,亦即通过增加产量增收,提高质量增收,节约成本增收,降低能耗增收,延长产业链增收,以及增加附加值增收。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才能够实现。?

4.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粮食要做到基本自给,供求不平衡压力巨大,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速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单产水平,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纵观全县农业发展历程,会泽县农业发展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会泽县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农业功能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来抓,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了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局面。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政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不断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达3.7082亿kg,比上年增2.72%,农民人均有粮410kg。

2.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全县各地严格遵循“依托资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有了初步改变,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和花卉、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效益逐步显现。2010年,全县共完成马铃薯种植65.4万亩,预计实现产值8.34亿元;完成蔬菜种植33.22万亩,预计实现产值3.8亿元。完成中药材种植10500亩,预计实现产值0.4亿元;完成花卉种植5600亩,预计实现产值0.84亿元。完成水产养殖面积5.81万亩,预计实现产值0.68亿元;水果种植面积达5.6万亩,预计实现产值0.8亿元。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立足全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培育和引进并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0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48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3家,较去年增8.3%。全县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结基地40余万亩,组织农产品销售110万t,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带动农户11万户,促进户均增收400元。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进程。《会泽马铃薯》和《乐业辣椒》两个综合标准,上升为云南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制定地方标准最多的县市之一。全县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A级”2个,有机食品5个。会泽宝珠梨、盐水石榴、乐业辣椒、大洋芋等5个农产品通过了云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品质鉴评。

三、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不牢

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2009年末,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6.14万亩,有效灌溉率为54.68%,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稳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低,仅为39.5%。农业装备水平较低,农业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重发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还未改变,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不断加大对“大农业”的投入力度,但对种植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全县至今还没有一个成形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留守族”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3.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引领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不强

全县龙头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虽然初具规模,但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保障不力

农业本是一个先天弱质性、低益性、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会泽县除干旱洪涝、病虫侵害等自然风险外,其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由于全县农(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只是以路为市,以棚为场,市场组织体系、政策保护等方面还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大农业发展需要,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样板区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功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快捷的速度、最直观的方式、在最短的有效半径内送达生产一线。

3.转变农业生产条件

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完善和病险山塘水库的整修,不断加大地边小水窖建设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兴建集雨节水窖,全面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冷浸田地改造、水浇地和坡改梯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技术推广力度,采取绿肥种植、秸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基本农田高产稳产,切实从根本上扭转“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4.转变农业发展结构

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围绕“扩面积、创高产、保增产、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马铃薯、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推广农作物间套作种植,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全面提升全县粮经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科技空间。

5.转变农业劳动者类型

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专业型、特色型专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培养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注重对农村村组干部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市场意识较强、生产技能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6.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系列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建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以互换、承包、入股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土地的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同时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围绕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建立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切实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多环节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