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

篇1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 审计 必要性

一、前言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金融业的管理质量不但关系到金融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金融业能否对实体经济实现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益,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成为了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信息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科技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有效化解科技风险,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推动科技风险审计全面开展。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背景

在金融业发展中,为了有效降低信息化系统应用带来的科技风险,国家银监会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指引》这一具体办法,旨在规范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为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保证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之所以制定这一管理办法,主要是基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系统应用转变。虽然信息化系统相对传统的手工记账等会计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其系统相对复杂,管理节点多,系统本身的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存在,如不对这一科技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不但会危害金融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金融业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成为了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不但使金融业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也降低了科技风险,有效满足了金融业发展需要。

三、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

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同时,信息化在给银行业带来发展和效益的同时,其所形成的风险与传统金融操作风险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是防范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评价审计,可以发现信息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了解并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了解现有安全措施与《管理指引》要求的差距;可以使管理层的信息安全建设决策有据可依。对审计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并实施相应安全措施,达到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同时,银行机构进行内部审计或参与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在金融业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也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

四、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保障金融业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来看,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整体管理效益的必要手段

对于金融业而言,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可以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能够对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并为金融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二)科技风险审计是降低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由于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只有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保证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达到保障金融业有序运行的目的。

(三)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基于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对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应将科技风险审计作为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应在金融业工作中将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来开展,保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取得实效,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宋玉,晁军宁.CPA审计意见视角的财务动机关注域研究――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周代聪.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4]王胤宇.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篇2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有效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于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首先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次,系统梳理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活动;最后,试图提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若干建议,以此为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增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准公共产品;科技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

作者简介:刘小溪(1990-),女,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占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涉及的领域不仅局限于科技服务业,还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基础产业领域,已成长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的重要力量之一,更以其自身特有的创新性、高成长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新生力量,在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一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较为谨慎,造成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致使其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现阶段,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方式补偿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产生的损失,以此来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而这些补偿方式可视为一种金融类的准公共产品。

综观已有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根据产品的不同消费特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公共产品的概念由大卫·休谟最早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加以规范。萨缪尔森认为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进行了俱乐部产品的跨越性研究,指出俱乐部产品实际上就是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没有外部的影响三个条件,劳埃德·雷诺兹则将准公共产品定义为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如果一种产品只满足前两个条件即竞争性、排他性,而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时,那么该产品就属于准公共产品。

1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分析

准公共产品的概念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过程中,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是具有排他性的,并且在给定生产水平下,政府向另外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成本并不是零,所以贷款风险补偿又具有竞争性,除此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还具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综合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机制等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需要政府以协调和引导者的身份制定有关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改善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决策差异,以提升企业创新贷款及创新活动的效率。

1.1 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政府对提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具有不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由于财政补贴的总额往往是既定的,银行获得的补贴额度要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投放额度来进行衡量;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才能获得财政支持的贷款贴息、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

1.2 正的外部性

准公共产品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又称共用资源)类、交通运输类、能源类、教育类、卫生类、通讯类、公用设施类、传媒类和金融保险类等九类。政府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采取的财政支持措施,如利息补贴、损失补偿或奖励基金等属于金融保险类的准公共产品。从微观角度来讲,该类准公共产品可以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宏观角度来讲,可以促进人口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和出口等。就整体效益而言,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收益大于补偿成本。

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供给与需求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会出现一定的损失。由图1所示,S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曲线,由该贷款风险补偿的边际生产成本决定,D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需求曲线,由补偿价格(新增贷款余额补偿比例和贷款损失补偿比例等)决定,MU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社会边际效用曲线,代表社会对贷款风险补偿这种准公共产品的价值估价。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政策、机制等作为金融保险类准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因此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在需求曲线D的上方,且外部经济效应越大,曲线MU就越高于需求曲线D。在政府未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风险补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只会考虑自身的效益,因此在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1处实现均衡,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消费量分别为P1和Q1;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供求均衡点却是社会边际效用曲线MU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E2。在消费量为Q1时,社会愿意支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价格为P2,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供给成本P1,因此存在帕累托改进余地。在E1点实现供求均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增加的收益为四边形P2P1E1M,而此时社会的损失为五边形P2P1E1E2M,因此存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即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在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财政支持后,社会资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如图2所示。政府采用财政手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有助于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因此供给曲线由S移动向右下方至S’位置,可以看出财政支持弥补了部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如果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供给量继续增加,则供给曲线继续向右下方移动至S*,此时政府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弥补了图1全部阴影面积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也就是说政府对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能够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方面的实践活动,且各地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风险补偿比例及合作银行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对比见表1。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阶段补偿的基本思路应为: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以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为切入点,以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为主导,以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

3.1 健全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在法律层面对补偿机制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受明显的区域、条件等因素限制。因此,立法部门应修改和剔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利的法律法规和歧视政策,加快和推动相关融资、担保等机构的立法建设,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在实施过程中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健全由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在补偿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3.2 各级财政资金入股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体系的关键点是明确财政资金的筹集与补偿渠道,推动多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设。在资金来源和补偿方面,坚持“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出资为辅,社会性资金为有益补充”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确保中央财政资金在补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省、区(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3.3 财政资金支持建立统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

属于新兴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等诸多特点,很难从重抵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因此有必要依靠财政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和培育信用制度相结合,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参照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建立,完善信用登记、信用征信、信用评估和信用等各环节的规定,并逐步将民间信用中介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娟,费颖新,刘春辉,等.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2 陈其林.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J].经济学家,2010(7)

3 何崴.浅析我国准公共物品中的垄断及其改革[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6)

4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6 李晓飞.内蒙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7 左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供给模式及风险补偿路径选择[J].武汉金融,2010(10)

篇3

[关键词] 物流金融 信用风险 指标体系

引言

物流金融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物流中来,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因此,很有必要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出物流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

一、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意义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中小企业作为授信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是指处在物流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物流金融的运营风险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质押货物风险、产品风险、质押物变现风险等。在物流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经济能力的限制,面对危机的自我反映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受到物流金融运营风险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和难以克服。

而本文所建立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风险的考察,也转变为对企业所处物流金融运营过程及其交易风险的综合评估,进而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该信用评价体系与目前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最大的差别点就在于它不仅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还包括对物流金融运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现金流量分析和履约状况。这8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3.物流金融运营状况。中小企业所处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物流金融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反之,则加强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使其信用状况恶化。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通过物流金融运营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质押物质量等要素来反映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状况。

三、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前文讨论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三类主要因素,设计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及向专家学者请教,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指标参考权重,针对不同的区域,权重可以适当进行调整,重新确定。

四、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的一条捷径,因此加快物流金融的发展,将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机制及长远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改造升级自身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刘 青:中小企业利用物流金融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02)

[2]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7

篇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科技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风险,然后结合新疆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以寻找适合新疆科技金融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 科技金融;新疆;金融模式

【作者简介】梅冰菁,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科技金融的含义

科技金融的含义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科技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又会给科技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如果把科技与金融结合起来,会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要承受行业的高风险,而且它们的资金需求都很大,所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说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简单来说,科技金融就是服务于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成果发展、创新的多方资源体系。依靠把专业化的服务扩展到科技研发的领域,科技金融给科技研发和金融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机遇。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逐渐升级,从而提升了对科技金融的需求。如何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利用政策和制度创新把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合并,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新疆科技金融创新的风险形式

科技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专业性强、跨度大、变化快、模式新等。相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金融机构想要获得相关技术和市场的信息一般更加困难,也更难预测、把握资产的风险,从而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新疆现有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缺乏治理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很容易产生导致市场失灵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疆科技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风险更大。例如,新疆金融机构普遍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同时缺乏信用和风险评级机构。新疆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模小,金融领域的投资和融资顾问、信用保证、科技中介服务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机构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部分,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技术,信息透明度低,所以,新疆的金融机构全面、准确地获取这些中小企业和机构的信息需要很大成本,难度很大。

(一) 投资风险

科技金融风险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投资机构能力和水平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整体专业能力不足。新疆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对市场发展方向的把握很不准确,不能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投资后又不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管理,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功能都不能体现出来。②报酬机制不合理。新疆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管理模式传统,并没有建立起适合新疆风险投资市场的机制,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所以也无法增加新疆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竞争能力。③具体运作不规范。新疆的风险投资市场存在着由于短期盈利压力太大,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进行短期炒作的行为。另外,由于风险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也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新疆的资本市场机制还存在风险意识不够高与控制能力不够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必须对新疆的资本市场结构进行完善,而且要丰富退出渠道。

(二) 银行贷款风险

对现在的新疆商业银行来说,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应严格遵守实施相关制度,对于不良贷款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在开始阶段就要提防不良贷款的出现。因为科技金融的行业和技术风险很高,导致了银行在给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时可能承担高风险,而收益却不高,这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对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现在新疆也有一些新的质押贷款方式,比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电子商务信用贷款等创新融资模式,但是这些质押方式的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评估难。新疆缺乏一套科学的对知识产权、股权和电子商务信用的评估机制,而且现在的评估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二是变现难,中国尤其是新疆现有的产权交易的相关渠道很少,程序繁琐,花费很高。除此之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也有难度,很多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除此之外,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相关考核机制还不成熟。因为现在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为了减小风险,新疆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担保机构都在考核担保的过程中,要求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严格追究亏损责任。

(三) 科技保险风险

我国的科技保险业务已经发展了10 多个年头,但是发展的进程却不能令人满意,新疆该业务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还较低。主要是由于:第一,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完全的科技保险意识,参保的企业数量很少。第二,新疆的科技保险可供选择的险种很少,而在关键的科技创新领域的保险种类就更少,开发水平也有限,产品内容匮乏,不能够满足现在科技金融类企业的要求。

三、新疆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现状

新疆近些年来积极尝试把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一起,努力创新,大力开发,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1.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为了支持科技金融类企业发展,自治区政府与科技厅对银行机构采取了积极鼓励与引导的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有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信社、华夏银行五家金融机构向13家科技金融类公司提供了超过3.135亿元的贷款。另外,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也为24家科技企业融资2.85亿元。这样创造了一个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各种合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疆2009年开始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对于那些有融资需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会给它们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服务,帮助它们拟定融资、担保方案,协助银行和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到目前为止,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各金融机构已经给十多家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4450万元。

(二) 存在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虽然新疆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已经有10 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可以看到,银行还是这些科技金融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其他的融资方式很少。

2.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科技创新。现阶段新疆地区的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跟不上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担保机构和评级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专业化要求上都很不完善。金融创新手段的落后不仅仅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也很不利。

四、新疆科技金融创新合作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让政府发挥其主导市场的作用:第一,政府可以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为中小型科技金融类企业提供贷款。第二,为了吸引银行加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项目,可以让银行出少部分的资金,政府和担保公司加大出资比重。

参考文献

[1]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2]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4]洪银兴.利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篇5

一、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关键词】模式,探析,运行,及其,保险,科技,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持,而其中所面临的科技风险又需要科技保险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和分散。

篇6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

一、利率风险及分类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使商业银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按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被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它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付息,而定期贷款实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即这部分资产实际上是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变动而变动。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收益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因为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会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也被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指同一期限的资产、负债由于利率波动幅度不完全一致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而减少的风险。在我国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情况下,基准风险表现为同期存贷款业务利率变化的不完全相关。

二、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

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来源,而净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利率有直接关系,净利息收入受到利率变动影响的同时也是利率风险计量的重点,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造成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上。

(二)利率变化的市场效应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银行当前收入的基础,在市场发生某些不利变动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银行价值可能远远偏离于银行的实际价值。而一家银行承担风险和抵御风险的基础是其经济价值,所以要全面分析与评估利率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就必须将经济价值因素列为考虑范围。

(三)利率变化的动态效应

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导致的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的变化,称之为动态效应。除此之外,利率变化还会导致银行负债数量、资产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方面,利率上升或下降,会引起客户提前提取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引起银行的资产负债数量及其结构的被动变化;另一方面,银行部门为了防范风险,会适当主动调整其资产、负债的数量及结构。

三、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国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缺口管理法,衍生工具管理法,VaR管理法。

(一)缺口管理法

缺口管理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负债的内部结构,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主要分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

(二)衍生工具管理法

衍生工具管理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资产或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衍生工具管理方法主要有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方法。

(三)VaR管理法

VaR管理法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度下,在给定的持有时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这种方法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市场风险的综合性度量。VaR管理方法主要有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积极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利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银行体系的承受能力和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做好利率风险防范工作。

(二)完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相互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和货币政策信息,加强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三)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

一是要建立公平、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二是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从而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其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五、结语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为保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在外部,要积极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建立完整有效的银行市场风险的指标监测和风险防范体系;在内部,银行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机制,减少和对冲在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利率风险,相应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海昕.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与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2]王兴昌.浅议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3]胡钊涵.浅析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

篇7

论文提要:如何进行金融电子化风险控制就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化程度的扩大,金融电子化风险逐渐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及其电子金融机构业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各个环节的今天,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防范,不仅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和经营竞争的成败,也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一、金融电子化风险分析

1、制度风险。制度风险是指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一是密钥口令管理混乱,定期更换口令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二是由于目前在金融系统还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电算化制度,使得各金融机构执行起来无章可循;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金融电子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的银行虽然有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内容陈旧,已不适应当前电子化应用需要。

2、系统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电子化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它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很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由诸多因素造成所研制开发出来的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金融电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等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引起的风险问题。目前,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网络化程度很高,所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通信、供电、机房环境与众多技术环节,还会遇到外部的雷电、电磁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问题。

3、管理风险。一是由于银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有偏差,只注重计算机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的应用,而忽略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容易给工作留下隐患;二是业务操作培训不规范,对金融电子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不够;三是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但由于一些银行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扯皮,致使个别银行计算机管理无人问津;四是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传统的检查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电子化发展的形势,致使稽核检查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

二、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对策

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普遍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形式。需要不断研究新变化,要与时俱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针对目前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应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应当使大家建立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意识,在系统设计、开发、验收、运行阶段将应用与安全同时考虑,做到安全促进应用,应用立足于安全。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设置层层防线,尽可能地提高防范能力。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应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软件系统应具有容错,尤其当用户在对重要数据进行删除修改操作时,应有提示,以免误删误改。容错性是一个预防措施,容错性的设计应贯穿系统的始终,体现软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计算机处理业务的特点,对于实时发送电子数据的业务宜采用事后监督,监督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必须分离,监督人员对所监督的情况要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业务主管,业务主管对监督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3、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整个金融电子化安全的基本前提。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机房建设标准,做到防盗、防火、防水、防鼠、防尘、防雷电、防电磁辐射和干扰,接地电阻必须达到安全值。配置符合标准的电源设备,配置防雷设备,配置必要的后备机器,保证在工作机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加强设备的管理、维护、检验、更新工作,确保相关设备能正常运转。软件运行环境的关键是采用反病毒技术防止病毒侵害,保证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复杂,破坏性也越来越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安全。反病毒技术应针对病毒传播的途径和破坏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完善的防护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静.21世纪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展望[J].中国金融电脑,2008.10.

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 区域集聚 循环累计效应 空间邻近效应

1.风险投资区域集聚现象

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的诞生,至今风险投资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来看,风险投资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美国的风险投资主要聚集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麻省的128号公路区及纽约州。这些地区集中了全美国70%的风险资本和60%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英国,大约75%的风险投资公司位于伦敦和东南地区。在世界其他各地,如加拿大的渥太华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也凸显出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现象。

我国的风险资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城市。2010年,这三个城市所集中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近1200亿元,约占我国风险资本额的50%。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现象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风险投资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风险投资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对于各地区制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风险投资主要集聚地区及其特征

2.1北京地区

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诸多的金融机构、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全国性保险公司等都汇集于此。同时,北京还是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所在地、大量境外跨国公司中国地区总部所在地等。北京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智力资源密集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一直处于我国前列。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因此,众多的VC/PE机构落户北京并从事风险投资活动。北京地区的风险投资发展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CVCRI统计,从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地区的被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获得的投资金额都是最多的,其中,被投资企业有176家,占总的被投资企业的23.44%;北京地区获得的投资金额为299.02亿元,占总金额的29.30%。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聚集着全国重要科技战略资源,蕴涵着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始终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凭借这些优势,中关村成了众多投资机构入驻首选地之一。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入驻中关村西区的股权投资机构已达188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2.2上海地区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可以说是风险投资机构云集之地。数据显示,2010年1月一9月,上海合同利用外资11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92.86亿美元,占比达81.9%;实际利用外资81.82亿美元,同比增长3.8%。据CVCRI统计,从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域分布来看,上海被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获得的投资金额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其中,被投资企业数为88家,占总的被投资企业的1172%;获得的投资金额为84.46亿元。

上海作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业。为吸引股权投资机构落户,上海比照国际金融机构奖励政策而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补贴、现金奖励、人才吸引等办法。同时,上海市黄浦、杨浦、徐汇等区也纷纷出台了区域性的激励措施,筑巢引凤。此外,上海也十分注重结合地区特点,在吸引外资投资机构发展上大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出台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相关办法,在吸引海外投资机构落户上形成特色。

2.3深圳地区

深圳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也集中在企业,使得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消费者展开研究开发活动,形成了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全国平均不到20%)以上。

作为中国第一个风险投资试点城市,深圳较早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全国风险投资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由项目、资金、股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创业投资市场体系,风险投资已成为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十多年来,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创投资本总额等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私募基金300多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约为2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35%。其中创业投资基金的总规模为600亿元,其他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900亿元;管理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中信托私募证券管理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的30%。2010年深圳的风险投资发展依然迅猛。据CVCRI统计,深圳市被投资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占比达7.32%,位于上海之后;投资金额位于第七位,占总投资额的3.48%。

3.我国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原因

篇9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新晨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