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风险评估的核心问题

篇1

关键字: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TK28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依据漯河市防雷减灾中心提供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历史资料,漯河市共发生雷击事件100多次,其中雷击死亡8人,伤2人。由此可见,雷击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雷击的发生频率有所提高,而且严重化程度以及多样化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近年来逐渐重视,漯河市气象局在其部门职能中对此就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各部门要积极探索顺利开展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途径和对策。

如何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首先要认识和了解雷击风险评估。雷击风险评估是研究系统性防雷和区域性防雷的技术支持,是准确定位防雷建(构)筑物类别及合理设计防雷工程技术方案的必然要求。简单来说,雷击风险评估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雷击风险评估现状

(一)、依据法律法规开展雷击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3)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以及地方的气象和物价部门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各个地区政策参差不齐,部分省份的收费不够明确,这对于评估必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和雷击风险评估收费标准。

(二)、雷电风险评估方式及内容

1、工作形式:根据气象管理部门的要求,并得到气象部门的许可,指定风险评估单位,然后依据一系列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为项目的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由于雷电风险评估,国内仍属于初级阶段,因此现在主要只是做建设项目方案的评估。对大型厂房、高层建筑等等雷电危险系数大的建筑物,进行雷电灾害分析,防雷设计的指导,并给出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防雷评估的推广问题

1、、宣传、认识不足:根据日常受理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建设方在办理防雷相关手续时并不知道有雷击风险评估这一项目的存在。即使工作人员做出说明,通常也会对其必要性提出异议。经常将前期可行性评估与雷击风险评估混为一谈,因此在宣传上有很大的欠缺。

2、在建设施工方面,绝大多数存在到气象窗口报批施工图防雷设计审核前施工图已经出了,才补办雷击风险评估。评估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筑防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做的话就不能真正的发挥雷击风险评估对设计的指导作用。

(四)、设备落后、人员缺乏

1、由于对雷击风险评估重视不足,导致设备缺乏或者是设备更新不及时,各个地方闪电定位材料的不齐全,造成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最终导致这项工作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水平。

2、专业技术人才是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保障。关于人员问题,由于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时间较短,技术水平有限,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再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那么在技术这一块就会达不到标准。

对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思考

核心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保证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质量和水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动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拓展防雷技术服务新领域。还要对雷击风险评估有正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统筹兼顾,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

、关于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管理

1、仪器设备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扶植力度,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引进是技术保证的前提。对基层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因为基层是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

2、人员方面:要招贤纳士,多引进雷击风险评估方面的人才,学习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评估的效率与准确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办事效率,保证每个评估报告都有质量的完成。我们也应该因地制宜的研发出适合本地区的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积极研发和推广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系统,使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简化。

3、完善制度: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发展时间短,制度也都有一些漏洞,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制度,以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水平。每个从业人员必须都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确保雷击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服务都达到标准。

(二)、关于制度的完善

1、雷击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有些地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收费模糊,工作的内容不够明确。对此政府部门要提高重视,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细节制度清楚。进而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雷击风险评估机构制度:机构内部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制度、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的完善工作。

、推广宣传工作:由于大众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陌生,造成了对其的不理解,使其在推广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利用宣传材料、网络以及其他的媒介进行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雷电的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对评估的全面认识。全社会重视起来了,实施落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结束语: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气象法律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防雷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防雷法律法规的出台与落实而得以保障。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防雷相关法律法规中的重要程度仍有待提高,以使其重要性与其在法律上的体现相匹配。在提升雷击风险评估在法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其细致化规范进程。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雷电风险评估需要较高的科技含量,要避免盲目性,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评估报告具有权威性。让更多的人知道,雷电风险评估是雷电风险灾害管理的关键措施,具有控制和消除隐患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仲江.雷击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10:21-25.

篇2

【关键词】 轨道交通;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索赔

目前,随着各地加大轨道交通工程的投资力度,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纷纷采取了BT模式参与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BT模式的含义: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BT模式下施工企业承担了投资建设的全部管理职能,蕴含了巨大风险,此前承揽-施工简单经营模式下的仅限于理赔的保险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加强BT模式下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保险研究与管理,对于控制投资建设风险,保证工程顺利建设,确保项目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概述

在BT模式下,轨道交通项目工程保险主要涉及两类,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和建设工程团体意外险。

工程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通常是由业主投保,BT模式下,由施工企业组建的负责投资管理的项目公司投保。工程一切险主要保障工程本体发生损失的风险,含设计、监理、施工、供应商等各参与方;第三者责任险主要保障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导致第三方损失的赔偿风险;雇主责任险主要保障公司员工履职过程的风险。

建筑工程团体意外险由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企业投保,主要保障施工过程中发生人员伤害、伤亡事件的风险。

二、轨道交通BT项目保险方案的设计

1、保险方案的设计主体

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方案的设计主体主要有:地铁公司、施工单位、项目公司。

地铁公司作为最终用户,往往深度介入轨道交通BT项目的管理,对投保方案有着巨大影响。地铁公司对工程保险着眼点是保险的全面覆盖,追求较高的赔付率,保险方案比较保守,投保成本较高。因此由地铁公司主导的保险方案,加大了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影响了BT项目的整体效益。

施工企业和项目BT公司主导保险方案的优点是,施工企业建设和防控风险经验丰富,能够结合施工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工程保险处于一个较为适宜的水平;同时也便于和保险公司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控制保险成本,有利于调动施工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工程BT项目的积极性,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的持续快速发展。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的基础。保险风险评估是指从保险的角度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的内容和性质、确定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保险方案并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和施工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寒潮等给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的地质、水流等自然危害和材料设备及各种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投承保双方在进行保险谈判之前都会对投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但因两者出发点不同,评估的结果会有差异。

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方应结合保险公司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及时做好补充完善,最大程度地确保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深入和准确,给保险方案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即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而确定具体保险方案――决定投保方式、保险费率、免赔额等保险核心问题。

3、工程保险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1)轨道交通工程的投保方式。投保方式主要是在项目整体投保和分项(或分标段)投保之间做好组合权衡,争取实现保险成本的最优化。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整体投保的优点是覆盖面较广,能够实现工程的全面覆盖,缺点是因地下区段保险费率较高造成保费总额较大;单项工程(或分标段)投保的优点是能够依据不同的单项工程(或工程标段)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保险费率,甚至对风险较小的单项工程(或工程标段)不投保,争取项目总体保险费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保险的覆盖不如整体投保全面。

(2)保险免赔额与保费。保险免赔额和保费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免赔额高保险费率低,免赔额低保险费率就高,设置过低的免赔额,保费总额就过高,实际上是保险业务的不经济。但免赔额过高,则大量的小额损失将得不到赔偿,达不到保险的目的。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统筹小额损失发生的概率和保险费率因素,合理设置免赔额。

(3)重视第三者责任险。除去极端的本体受损的保险事故,大部分保险事故都属于施工造成地面开裂沉降、管线破损等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三者责任险保障的范围。因此,应依据项目的地理位置、施工工艺和对相邻人财产和人身造成伤害的概率,合理设置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金额、免赔额、赔偿限额,在承担赔偿责任时既能得到足额赔偿,又不因不合理的设置增加额外保费。

4、保险承保公司的选择

选用保险公司应当遵循:第一,保险公司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力量对项目进行深入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完善的承保条款,制定有效的保险方案;第二,保险公司能及时进行项目再保险,合理安排和有效转移风险;第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定期到工地察看,提出防灾防损建议,帮助投保单位规避风险;第四,在项目出险后,保险公司能及时开展合理的理赔定损工作,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保障,补偿项目损失。

三、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的索赔

1、加强工程保险合同的索赔意识

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受关注度较高,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面对保险事故,担心事故因保险理赔暴露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往往采取不申请保险理赔,这实际上是失去了投保的意义。事实上,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险公司除理赔外还能依据其专业能力和经验提供专业建议,总结经验教训,在后续建设中降低风险。

2、加强轨道交通BT项目工程保险索赔的组织

保险的索赔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索赔不能最终实现。同时,保险理赔工作中诸如责任划分、定损、赔付等都是非常专业的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因此在轨道交通BT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设立专门的保险管理岗位,专职负责管理和索赔工作,争取保险业务发挥实际效用。

3、重视事故原因的证明与说明

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尤其是地下区段由于地质复杂,情况不明,工程事故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一般都是多因一果。因此事故原因的分析既要做到客观、真实,又要结合保险合同的约定,避免因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不妥造成拒赔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津生.建筑工程保险实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 弥宏亮,刘浪,顾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保险实务与应用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10.8(增刊2).

篇3

【关键词】地铁 盾构 施工 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盾构法施工因可在较大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使用,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安全、无噪音,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主要施工方法,然而由于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应用时间不长,加上盾构技术复杂,施工工序多,使得盾构在施工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一、盾构施工的风险源

要保证盾构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管理工作:地质、设备和人。这三方面是盾构施工的三大风险源,某一方面出现问题都极易引起事故的发生。地质是基础: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对于地质情况的掌握与分析是确定施工方案、设备型号选取及施工技术人员配备是进行盾构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估、防范的基本出发点。设备是关键: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合适的设备,与地质匹配的刀具等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首要条件,同时,在盾构施工过程中,技术员的操作不当、保养不当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人是根本:通常情况下,地质情况和盾构设备的选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此时人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由于地质情况的分析、设备的选择等都是依赖人来完成。因此,人也是盾构施工过程中最根本的风险源。

二、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 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 风险大, 无论是设计、施工、决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城市繁华或周围环境复杂的地带, 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要涉及到过多的拆迁、对周围环境及管线的影响, 如果决策考虑不周, 在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均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重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

例如: 在上海地铁四号线2003年7月1日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 规避盾构施工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然要借助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 并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 降低各种工程风险, 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风险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建设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说, 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领导层决策时信心的增强、对工程进展情况的掌控以及对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上。而工程风险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工程精算”, 即所有的风险子项均可由费用损失来表示。图1为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分析图。

图1 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分析图

三、盾构施工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盾构掘进

土压平衡盾构正面阻力过大; 土压平衡盾构螺旋机出土不畅; 盾构掘进轴线偏差; 盾构过量自转;盾构后退; 盾尾密封装置泄漏; 盾构切口前方超量沉降或隆起; 盾构推进系统无法动作; 液压系统漏油;盾构刀盘轴承失效; 盾构推进压力低,这些都是盾构机施工中积极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步骤。

2、管片拼装

运输过程中管片受损; 圆环管片环面不平整; 管片环片与隧道设计轴线不垂直; 纵缝质量不符合要求; 圆环整环旋转; 连接螺栓拧紧程度未达到标准要求; 管片拼装过程中碎裂; 管片环高差过大; 管片椭圆度过大; 管片压浆孔渗漏; 管片接缝渗漏。盾构管片预制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的外观质量。

3、穿越重要建筑

地面沉降量过大; 建筑基础下沉; 建筑倾斜量过大; 建筑结构裂缝过大; 建筑倒塌。

4、穿越重要管线

地下管线水平位移过大; 地下水管破损; 地下煤气管破裂; 地下通讯电缆被切断; 地下输变电管线沉降量过大。

5、联络通道

地面沉降量过大; 土体加固措施不恰当; 盲区地基加固处理欠妥; 大量涌水、冒砂、冒顶; 开挖过程中临时支护强度不够, 变形过大; 地面重要构筑物下沉、倾斜。

6、其它常见风险源

(1)始发方向失控、掌子面土体失控。

(2)盾尾卡死,衬砌质量下降。

(3)地表下沉或隆起, 造成建筑物损坏。

(4)刀具、刀盘损坏, 根据掘进地层的稳定区段情况, 有计划地对刀盘进行检查和刀具更换。

(5)机械系统故障和损坏, 需安排人员对盾构机施工状态过程检测。

四、盾构隧道施工常见事故的规避措施

1、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的规避措施

国内盾构施工经验表明,盾构进出洞过程中,最大的风险为洞口土体的稳定,目前国内多起盾构法隧道施工事故均发生在盾构进出洞上。端头加固效果不好,会造成洞口面流水,甚至导致盾构出洞时工作面出现大面积塌方,更严重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应制定有效措施,保证盾构顺利地通过进出口地段。

(1) 认真研究盾构进出洞端头的地层条件,保证盾机进出洞端头地层加固长度不小于盾构机的长度,对土体开挖面稳定性不是很好的地段,还要采取降水的措施进行加固。

(2) 洞口打开前,必须对地层的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保证符合规定后方可打开。

(3) 在始发阶段,由于盾构机推力较小、地层较软,要注意防止盾构机叩头。

(4) 由于盾构与地层间无摩擦力,盾构易侧滚,因此始发掘进速度宜缓慢。

2、开挖面失稳风险的规避措施

在有微承压水的地段,一旦土压力设置不合理,容易引起开挖面失稳、流砂现象,更严重会直接危害到地面安全,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开挖面失稳。

(1) 可在正式掘进之前,采集区间地层碴土进行改良实验,以取得第一手较为合理的参数,使开挖下来的渣土具有塑性流动性、止水性,并使渣土充满压力舱。

(2) 控制好土仓压力,防止开挖面失稳。

(3) 控制推进速度和渣土排土量,维持排土量和开挖量的平衡。

3、地表发生过大沉降风险的规避措施

地铁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土体产生扰动,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位移和变形,如果发生过大的沉降,就会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盾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地表的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沉降。

(1)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加强对周围道路、管线和临近建( 构) 筑物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盾构推进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2)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若发生沉降或沉陷,应派专人巡视,严密观察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3) 通过同步注浆以及二次注浆及时充填盾尾建筑空隙和因原有浆液固结收缩所产生的空隙,注浆时应严格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减少施工过程土体变形。

(4) 如果沉降过大,可在沉陷区域内用钻机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来增加地基的强度,防止沉降扩大化。

4、洞内塌方事故风险的规避措施

掘进过程中如果发生塌方事故,应该立刻分析事故原因,果断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表沉降扩大化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确保盾构机安全通过沉陷区域。

(1) 事故发生后应尽快拦截塌陷四周的地表水,防止地下水渗入坍塌范围内,并对塌孔进行回填压实,使填土形成一个相对的隔水层。

(2) 加大注浆量,控制好注浆压力及注浆的质量,防止地面沉降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3) 控制好盾构的掘进速度和出土速度,控制好土压,保证土压平衡,减少地表沉降量。

(4) 工程技术人员应注意地质水文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掘进参数。

结论

盾构施工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应该贯穿工程建设土建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其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具有普遍性,也可供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和敞开式盾构等开挖的区间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参考。盾构法隧道施工,掘进速度快、质量优、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施工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盾构施工技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适应盾构施工的特点,才能利用盾构的优势、克服传统隧道施工的劣势,真正做好轨道交通的安全工作。辅之以信息化监控技术和第三方监测制度能极大地发挥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以上风险的控制,在上海、天津、苏州、成都的盾构施工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成功的规避了风险。文中不足之处,恳请给予指正为盼。

【参考文献】

[1]肖广良.盾构在软土地层穿越既有铁路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8(3).

[2]李文新.双护盾.TBM 选型及技术配置[J].铁道建筑技术,2010(10).

[3]周文波.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内部审计如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最新审计理念为导向,重点阐述了风险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商业银行推行风险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实施风险审计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

(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

篇5

关键词:桥梁工程;耐久性;安全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整个桥梁工程项目的重点工作,直接影响着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桥梁倒塌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随之成为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对桥梁设计的原则要求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基本上涵盖了人们所重视和关心的重要问题。然而,纵观这几年桥梁倒塌事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桥梁设计的欠合理、耐久设计没有明确说明、数据计算错误、施工偷工减料等原因。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必须要注重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设计,在设计上确保桥梁使用的安全、合理,满足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推动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文章就桥梁设计中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解决和提高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设计措施,以便能更好的确保桥梁建设使用的安全、合理,满足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

一、影响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

影响桥梁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缺乏完善的设计理论和结构体系

在桥梁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安全、耐久设计理念,对结构构造的设计体系不完善,造成了桥梁安全性、耐久性较差。结构设计首先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桥梁结构方案,其次是对结构分析并进行构造设计,同时要依据有关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和安全系数进行设计,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然而,有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生搬硬套比较严重,设计与施工相脱节,造成设计环节频繁出现人为错误,降低了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有的设计受力路线或者计算图式不明确,造成局部应力过大;有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施工工况,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有的结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整体性不足,冗余性小;有的设计的混凝土强度偏低、钢筋的选择过细,保护层厚度过薄等等都降低了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到桥梁工程的耐久性。

2、施工、养护、管理的水平偏低

桥梁出现破坏与倒塌事故,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较为典型的问题主要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施工工艺不合格等。其次,桥梁结构建成后的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混凝土的老化加快,钢筋的锈蚀等。再者,桥梁结构产权部门的管理不善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淡薄,更是对桥梁工程的安全性造成致命的影响,使桥梁工程远远达不到预期的使用寿命。例如,船舶撞击桥梁和汽车超载问题等。

二、设计提高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措施

针对桥梁工程中出现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差的问题,在设计时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改善桥梁使用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1、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结构方案

符合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的结构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桥梁的使用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在进行桥梁结构的设计时,要根据施工建设的实地环境,结合工程的使用要求,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通常情况下,一般桥梁首选造价经济、施工简便、预制配件标准化的标准跨径的预制拼装结构,条件受限时可选择现浇结构和大跨径常规结构。不宜过分追求景观、地标建筑、长官意愿而采用特殊结构,增加工程造价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设计选用材料时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

目前,国内的桥梁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钢筋混凝土的合理使用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混凝土材料的配置构成是决定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其水泥砂浆的强度、水灰配置比例等都对它的安全性、耐久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来设计和选择施工材料和匹配比例,适当增加钢筋混凝结构层上保护层厚度,控制伸缩缝的设置和宽度,科学合理的选择实际需求的建筑材料,使桥梁工程既能达到使用安全和期限的标准要求,又能提高它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桥梁疲劳损伤问题的设计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仅仅指对整个结构而言,事实上桥梁结构常常由于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例如斜拉桥拉索锚固端的疲劳损害。

4、对桥梁全寿命进行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的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行性研究阶段将面临着投资成本风险。第二,设计阶段是整个建设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环节,设计方法,设计理论的选取将直接关系到大桥的建造和使用的安全和耐久性。对一些大跨径桥梁,要注意根据一般工程经验建立的桥梁设计规范是否仍然适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设计阶段采用和参考的各种设计规范的水平和可用程度进行评价,对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进行风险评价。第三,施工阶段将面临更多的不可确定因素,将是风险分析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施工方法方面,将可能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对施工中频繁出现的人为错误规律和对策进行研究。第四,桥梁运营阶段将面临着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还存在着超载、交通事故等人为风险。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我们在设计施工阶段就要正确评价这些风险,认识到这些风险和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后,业主可根据自己的接受的能力来选择能够承受的风险和投资水平,从而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要求和施工技术。不要等灾害事故发生以后,才意识到风险的严重度后果。

故对桥梁全寿命进行风险评估是新设计理念中的关键技术,在设计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就应该充分考虑桥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风险,认识到桥梁在其生命过程的每时每刻中都面临着风险,尤其对于一些大跨度的桥梁,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运营、维护,必须对桥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权衡,对于影响桥梁正常使用的各种损失和破坏有充分的准备,即需要对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

5、树立正确的桥梁工程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所建造的各种大型工程结构物,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国际上称之为“超级工程”。这些工程的特点是: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环境影响严重,袭击破坏机率增大(风、浪、地震海啸、船撞、破坏等等)和维修、养护、加固难度大。因而,过去只限于设计、施工质量的单一层面上去寻求结构的安全性就不够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国内外专家在分析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除强调结构设计和建造时期的安全性、耐久性、整体牢固性的要求外,逐步讨论了结构在使用期间的检测、维修、加固的新技术,对不同工程结构物的灾害和可接受的危险水平和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耐久性设计的概念。结构耐久性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经济、合理的使用年限问题,即结构寿命期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就要挑战传统设计理念:对设计工程师要求对结构设计时应使结构具有六大特性,即可检性,可修性,可换性,可强性,可控性及可持续性。工程师必须清醒承认整体结构的寿命和各部件的寿命是不等的,如橡胶支座寿命不超过20年,拉索的寿命仅10~40年,拉索的护套寿命不超过20年,钢结构的油漆保护最优为20年等等。只有对这些自身寿命期低于结构设计寿命期的部件必需要在构造上保证可查、可修、可换、可加强,对结构在外因变化剧变情况下,结构的变形要在构造上“可控”,才能够在运营阶段对桥梁进行维修、加固等措施,从而保证结构的耐久性。6、重视应用防腐材料

环顾世界各地的桥梁,由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必然地带裂缝工作的结构,随着服役时间的推进,裂缝自然出现了,如此桥面水容易渗入其中,使得负弯矩处长期遭受浸蚀,此处的钢筋锈蚀问题就不能不重视。此外,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调查还发现了锚头区出现了钢丝锈蚀的问题,有些甚至因此而导致了桥梁倒塌的事故,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设计中张拉结束后,应该立即用环氧树脂砂浆封堵锚头,如此以来能够有效地防锈。

7、加强桥面铺装层的防水设计

在桥梁的耐久性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应格外重视,那就是桥面渗水的排除和防渗漏问题。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在桥面铺装防水层能够有效保护桥面,因此精心设计与施工。在桥面铺装层材料的选择上,混凝土应选用密实性较好的C30以上的等级,设计上,混凝土铺装层内应设置钢筋网,起到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作用。采用复合纤维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如赛柏斯),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剑.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以地下工程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专业性强、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建设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大、不确定性因素多、施工工法多样、工程风险突出等特点。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大、涉及而广、社会关注度和公共安全要求高,一旦出现事故易引起社会放大效应。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对潜在的技术风险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以及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因此,安全风险的科学管控,已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特点

要想对我国轨道交通安全进行良好的治理,就应当先从事故发生的特点入手,从其发生的原因对其进行基本的掌握。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全年的城市轨道交通事故中,由于物理打击而引发的事故占据全面事故总数的50%以上,而后续容易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则分别为物体坍塌、施工机具伤害、从高处坠落、触电等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的,而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从事故发生的源头即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细致的排查,可以有效的对事故发生率起到降低的作用。

二、安全隐患管理体系

(一)相关定义

对于轨道交通安全来说,其隐患主要是指对所在城市交通相关的一些法律、制度没有做到严格的遵守,或者施工单位的自身在相关的安全管理以及技术上或制度上存在不足,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安全要求没有实施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坍塌、打击等事故的出现。同时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其原因复杂、数量多、涉及专业广、管理不到位等特点,为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的安全排查以及质量监督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使得轨道交通技术迫切的需要一套良好的排查及管理体系。

对于城市中的轨道建设,其安全体系主要建立在城市中的土建工程、站点维修、轨道作业等等阶段,并在各个阶段中对其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细致的评估、排查,同时对相关阶段项目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良好的制度,并借助于现代化科技设备来对其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从而能够以全面、动态的方式对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并根据隐患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以此来最终达到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安全隐患排查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城市中轨道交通建设的实际规模、地质情况等因素来建立出与之相应的、符合实际需求的组织机构。通常来说,根据我国相关隐患排查体系的组织特点,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应当包括施工企业、监管单位和相关的问题问询单位。

而对于体系的管控模式来说,根据建设所在地的实际规模与特点总体分为两种模式:大中心模式与小中心模式。其中,大中心模式主要是指以建设企业为主体来对隐患控制部门进行建设,并在细化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建立出一支分工明确、职责合理的治理队伍,对工程隐患的排查与治理进行保证。而小中心模式则是指在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对隐患控制部门进行建设之后,在部门中只设置少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主要的排查工作则由相关的监理企业来进行。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的措施

(一)遵循国家和各级政府法令法规

加强施工安全生产,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投入支持上足额到位、奖罚激励上界面分明、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以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监测管理办法》、《首件工程验收规定》、《关键节点验收规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专业抢险队伍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

(二)遵循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先进的防治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知识库、专家系统等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以科技支撑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建立或实施专家评审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第三方监测机制、现场巡查机制、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综合监控机制、应急救援机制等预防和控制各类工程安全风险。

(三)加大投入

为了加大安全生产的治本力度,南京地铁业主本身和各承包商对加大了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形成有利于工程安全风险控制的有力态式,为工程安全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中业主自身出资,通过投标等形式选定定第三方监测单位、风险评估单位、现场巡视单位、安全风险监控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等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业主对施工安全进行管控,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安全风险责任状,实行重奖重罚。

(四)组织安全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应实行政府安全行政监管、业主管理、监理单位监理、企业负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级组织保障体系。

2.技术管理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工作涵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勘察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各阶段技术管理主要内容见图1。

图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系统

3.安全监控体系

全面监控,是指对工程状态通过监控量测数据、现场各单位安全巡视及施工单位的施工报告进行全面监视,保证对安全状态的变化在第一时间得到掌握。

(五)安全文化建设

1.教育培训指导机制

1)政府各级安全主管部门或监督部门将对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指导。

2)业主将对标段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安全总监进行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监测机制和安全行为等组织培训和技术交底。

3)各标段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要体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原则,覆盖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分包单位人员),贯穿于从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到竣工交付的各个阶段和方面,通过动态控制,确保只有经过安全教育的人员才能上岗。

4)各标段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应按等级、层次和工作性质分别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操作者的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2.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1)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潜能,各标段要将必要的生产和管理知识,传授给施工的每一位员工,要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各标段的每一位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安全知识,才能在施工中运用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施工中奠定安全的基础,避免因技术技能的因素造成安全差错,带来安全风险。

2)为员工搭建充分展示其聪明智慧的舞台

各标段应当为发挥员工的智慧提供广阔的平台和条件。通过合理化建议等方式,鼓励员工多为施工安全献技献策,充分依靠员工共同搞好各标段的安全生产。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落实安全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南京地铁通过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建立较为完备的安全控制体系,以防为主,依靠科学,规范管理,为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水平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淑嫱.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Jisheng,Xu Yunpeng

(Shandong Jining Information Center,Jining272017,China)

Abstract:E-government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s a combination,just lik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its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to be ignored.This will be its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needs analysis,security threats in a bid to build their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to give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Keywords:E-government;Information security;System management

所谓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依据电子政务安全需求,安全威胁来源而建立起来的有效防治安全威胁、保证电子政务安全有序运行的保障体系。因此要构建一个完备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对安全威胁有清楚的认识并加之行之有效的管理。

一、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电子政务涉及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因此有严格的安全要求。如严格的保密要求,信息准确交换的要求,严格的权限管理要求,严格的程序和流程要求。电子政务内部信息网站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无从保证,更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威胁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是物理安全威胁,网络基础平台安全威胁,信息资源层安全威胁,业务应用层安全威胁等。物理安全威胁主要是物理通路的损坏、物理通路的窃听、对物理通路的攻击。网络基础平台的安全威胁是非法用户与非授权客户的突发使用,造成网络路由错误,信息被拦截或监听。而信息资源层安全威胁是主要安全问题,要求保证客户资料、操作系统访问控制的安全,同时能够对在该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进行审计。业务应用层安全也很容易受到攻击,应用系统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其安全问题最多,包括规范化操作、合法性使用、系统本身安全漏洞、信息泄露等。二是安全管理方面,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通常存在的管理问题包括管理组织、管理规范、技术管理、日常管理等。管理组织不完善、管理规范未建立、技术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几乎空白等。

由于电子政务对过度开放的网络的高度依赖,以及当今电子政务安全技术的缺陷导致电子政务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因为电子政务是建立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上,而互联网是一个缺少安全管理的开放性平台,安全隐患特别多,给予网络黑客或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还包括网上犯罪、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安全产品的失控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的滞后等。

三、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上述的需求以及各方面威胁的来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能够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保障体系、管理运营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

(一)构建技术保障体系。由于电子政务的国家性,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安全保障需要各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全面推动自主研发和创新这些技术和产品是电子政务安全的需要。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保证在安全保卫战上的主动性。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和信息认证技术。鉴于现今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各地政府部门所用的信息平台大多属于国外技术产品,这更加加大的信息安全的风险。因此加快技术研发、技术产品化及产业化迫在眉睫。

(二)构建管理运营体系。有了行之有效的技术保障体系后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的跟进啦,构建安全管理系统是电子政务安全进行的重要基础。从管理体制上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认证机制。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安全组织,安全策略和制度,安全评估和安全审计等。

1.安全组织。建立安全决策组织、安全指导小组、安全专家小组、安全领导小组,建立网络日常管理机构,建立维护单元等。只有建设一个国家到省市纵向和横向各部委、厅局架构的安全管理组织,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安全等级保护。

2.安全策略和制度。安全的政策和制度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必须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保障。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限制安全威胁。

3.安全评估。安全评估主要是分析潜在威胁,威胁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系统应对的安全措施等。

4.安全审计。在上述各项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定期对各项安全举措执行情况进行达标审查。检查体系运行情况,并做出下一步工作方向。

(三)建立稳定的服务保障体系。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新阶段,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安全稳定的服务保障体系则是提供可持续服务的基础。其服务对象是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基数庞大,且利益重、影响大,更加大了服务保障的挑战性。而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都与缺乏服务密切相关。包括重建设轻应用;重内部网络,轻门户窗口;重投入轻维护;重部门建设,轻跨部门合作;对公众服务创新较弱等等。归根结底是没有树立起以公众为中心的的服务意识、态度和能力。对于服务体系要进行严格的划分。按服务对象可分为面向公众的服务、面向企业的服务、面向组织和部门的服务。按服务内容的层次又可以划分为基础、创新和个性化服务等,依据各种类划分严格建立体系相应机构。

参考文献:

[1]翟亚红.浅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的关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4

[2]赵章界,李晨D,刘海峰.信息安全策略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3

篇8

(一)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数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通常是在经典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般包括两个操作步骤:(1)将企业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分类,如果从资产负债角度划分,风险主要包括资产风险、负债风险以及资产负债的配比风险;(2)对其中认为重要的风险进行评估,利用各种工具加以妥善保护。这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忽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我国保险模式是基于各个风险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之上,但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利率风险会诱发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会诱发融资风险等。风险的相互关联性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酿成可怕的后果。因此,这种只重视关键风险的单独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可行的。

2、忽视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相同的风险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结构其后果不尽相同。以人寿保险公司为例,公司一般会同时经营年金产品和死亡保险产品。这两种产品均面临着死亡率风险,按照传统模式毫无疑问要分别对这两种产品的死亡率风险进行管理。但这样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原因在于年金产品的死亡率风险与死亡保险产品的死亡率风险存在一种天然的对冲关系,即死亡率上升,年金产品盈利而死亡保险产品亏损;死亡率下降,年金产品亏损而死亡保险产品盈利。所以,人寿保险公司如对死亡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全面考察,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管理。

(二)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第一,保险企业实际运营中对财务指标比较重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第二,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衡量业绩的主要指标仍然是保险费收入,保险公司的决策和发展规划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

2、注重内生风险,忽视外生风险。第一,在展业过程中,片面强调保险业务增长量和保费收入规模,重保费、轻理赔,盲目承保。第二,保险决策和经营中目光短浅,不注重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四,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增加。

通过分析,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使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我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二、我国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策略选择

(一)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风险抑制是贯彻整体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程度和频率来减少损失期望的各种行为。现代保险企业的经营大致分为两部分: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保险业务即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准备基金,进行保险给付。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核保与理赔过程中,是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控制。保险企业投资业务是指将保险准备金投资出去,获取更高的收益,满足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保险准备金属于负债资产,显然不能将其运用到具有过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中去。保险企业内部以及监管当局要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严格监督,以防范潜在的巨大投资风险。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要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整体风险管理正是在成熟的风险控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内部风险抑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经营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投资”,即对保险企业的风险损失分布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保险企业的经营多元化主要是指险种的多元化,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保险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必须反映企业的内部结构,因此企业内部的险种设置成为构造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另外,保险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对企业中各个风险的损失分布、总风险的损失分布、各个风险之间以及单个风险与总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充分的估计,这实质上正是“信息投资”的主要内容。保险企业要实施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就应当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

(二)将风险融资作为整体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融资指的是用获取资金以支付或抵偿风险损失。风险融资通常有四种手段:一是自留;二是购买保险合同;三是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四是利用除上述手段以外的一种或多种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结合保险企业的实际,保险企业的风险融资主要是风险自留和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由于保险企业的经营目的为承担风险,获取收益,因此在风险融资策略中保险企业更侧重于风险自留,只有当风险潜在损失极大,使得企业无力承担时,才选择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即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

保险企业的风险自留策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如何确定保险企业的自留风险水平和选择何种自留方式。风险自留水平的确定,取决于保险企业自身的整体风险水平,即风险评估问题。自留方式的选择则取决于各个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具体安排。

保险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是在企业风险充分自留的基础上,处置余下的风险暴露部分的基本策略。保险企业的风险转移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传统的再保险;二是利用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三是利用保险市场连接型证券。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保险连接型证券可以将保险企业的负债风险以证券的形式转移到资本市场。

(三)建立健全我国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路径选择

1、应合理地进行分权集权安排。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是股份制保险公司,其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由于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授权管理体制是必然的选择。对各级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既要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其中权力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因此,保险公司如何确定各级公司的责任、权力是实施整体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

篇9

关键词:送电线路 工程量清单 报价

一、送电线路工程量清单报价概述

简单的讲,工程量清单报价就是按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投标人依据自身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等要素计算出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和利润等,并考虑地形与风险因素),同时按招标图纸计算出施工前后以及施工期间必须或可能发生的各项措施项目、其他项目、零星项目等费用,再加上规费及税金所形成工程总报价的一种报价方法。

二、送电线路工程量清单报价的优点多年以来,我国送电线路工程报价主要以《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和《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为依据。

现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和费用计算标准是按全国行业平均水平编制的,其形成的工程造价是社会平均价格,随着电力建设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做法不能反映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改变工程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是满足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能推动建设市场的良性发展。工程量清单报价中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没有具体的消耗量,利润、管理费没有统一的取费标准,措施项目、其他项目、零星项目费用没有具体的计算方式和标准,由投标人根据施工组织方案、自身技术专长、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定额、拟建工程特点和掌握的市场价格信息等自主报价,报价权完全属于企业,能充分体现与发挥市场规律中的“竞争”和“价格”作用,是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形式之一。

鉴于与传统的定额加费用计价方式在适用范围、计价方法、项目划分、报价编制依据、工程量编制人及风险承担者、费用构成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工程量清单报价有着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不同表现主要在:

1、工程量清单报价均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工程直接费、工程间接费、利润和应上缴的各种税费等,与传统的定额加费用计价方式相比,工程量清单报价显得简单明了,更适合工程的招投标;

2、工程量清单报价能清晰反应工程的实物消耗和有关费用,易于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报价,施工企业通过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的运用,逐步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体系,以满足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的需要;

3、对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并采用单价承包合同模式的工程项目,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周期长,外部影响因素复杂,工程变更多,风险大。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业主承担工程量计量误差和变更的风险,投标方只对自己所报的成本、单价负责,这样符合责权利对等的一般原则。

三、送电线路工程量清单报价策略根据自身对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学习与感受,结合我公司几个采用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的送电线路工程投标项目,借此机会,将有关报价过程的经历与感受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交流。

1、组建合理的报价班子经验丰富的报价班子对于能否报出合理价格、提高中标率来说至关重要,理想的报价班子通常应由以下人员组成:

(1)有类似工程经验并拟担任投标工程项目经理的人员:一个有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经理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全过程,并了解拟采用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同时已经积累了类似工程相关成本价格方面的宝贵经验,有利于在报价时充分把握施工过程中将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有关费用,从而做出合理报价。一旦工程中标,既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又清楚该工程投标报价过程,这样有利于我们的项目经理对如何顺利完成该项目施工有一个通盘考虑与部署,有利于理顺与业主、分包、政府等多方关系。由于项目经理及早的介入投标过程,能充分理解业主的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等相关造价资料,加之已有相同或类似工程的索赔结算经验,有利于在报价时合理应用投标技巧,为日后中标及获取更多利润打下伏笔。

(2)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中,投标人如何准确地根据自己拟采用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水平及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实力计算出工程成本、费用、风险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实现将市场价格与企业价格的完美结合,造价工程师应该是首当其冲担此大任。随着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的不断推广,对“定额”依赖性将会越来越少,市场意识与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多,造价工程师应成为即懂技术又懂经济、即懂工艺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施工经验与报价经验丰富的资深报价人员也应在工程量清单报价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熟悉当地建设市场的专业工程师:

如何准确把握占工程总造价一半以上比例的材料价格水平,对报出合理的投标价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熟悉当地建设市场的专业工程师来说则是理所当然的职责,即使没有专业工程师熟悉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建设市场,在工程现场勘察时也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

2、仔细分析报价说明及工程量清单,验算有疑问的工程量招标图纸、报价说明、所采用的规范及清单注释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仔细阅读,理解吃透,这样报价时才能清楚清单所列工程量所包含的工作内容,避免漏项或误解,必要时需对工程量进行复核。根据合同模式的不同,复核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 总价承包项目(包括一定量差范围内的总价承包项目):即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合同模式为招标施工图范围总价包干。此类项目的工程量复核相当重要,因为招标文件虽然提供了工程量清单,但该清单只供投标单位参考,工程数量与项目的准确与否完全是承包人的风险(一定量差范围内的总价承包项目在量差范围内风险由承包人承担,业主只对超出规定量差范围外的超额部分进行结算调整),也就是说业主将工程量的量差与漏项的风险转嫁给了承包商。而根据我公司参与送电线路工程投标的经验,招标阶段的图纸很不完善,造成工程量无法准确计量。所以对于总价承包(一定量差范围内的总价承包)项目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对全部主要工程量的复核和重新计算十分重要。

(2) 单价承包项目:这种模式在工程结算时工程数量可以按实调整,单价固定。业主承担量的风险,但我们仍然有复核工程量必要。因为主要工程项目的工程数量及有无漏项情况,是后阶段采用报价技巧、风险分析的数据依据。

3、积极参加实地勘察及投标答疑对于招标文件不清、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应积极参加业主组织的现场查看并主动复查,或向招标方提出疑问,要求明确答复。施工地形难易、周边环境、交叉跨越、材料运输及周转状况等将直接影响投标报价的措施与其他费用和相关工程项目综合单价,所以在勘察施工现场时应该详细查看沿线的交叉跨越情况、考虑扰民与民扰等政策处理因素、施工通道、现场临建的布置、古文物保护情况,基坑开挖施工的地质勘探资料等。针对现场一些确实存在的特殊情况,可合理拟定施工方案措施,同时相应调整报价水平,则可以增大以较合理的价格中标的可能性。

4、有针对性的对清单进行拆分材料价格及人工在总造价中占有重要比例,对材料应进行多方询价,同时让专业分包商对专业项目(如灌注桩基础施工、材料供应)进行报价。在投标前将清单进行适当拆分,让材料供应商、专业分包商(或以及当地的劳务公司等)分别进行报价,根据不同情况也可与之草签协议,汇总这些价格并综合管理费、利润、税金等再计算出我们的报价。这样做既能降低报价水平提高中标机会,也可为今后的分包工程做好铺垫。

针对材料询价方面,尤其是对那些新型的不常用的或进口的材料应该引起特别关注,对于地材等价格相对容易把握些的材料,但因其所占比重较大,哪怕是较小的价差,而对总价的影响也是立杆见影而相当大的,所以也应多家询价,为准确报价创造条件。措施项目、其他项目、零星项目费用等一般为包干使用,结算时不做调整,在报价的过程中应与做技术标的相应人员多多沟通,加强联系。技术方案中的施工现场布置、跨越架搭设、工具与材料运输方式等一切与完成该工程有关的施工技术措施与费用在计算时都应充分考虑,除招标方提列的相关项目外,投标方也可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及自己的现场调查与经验合理增列,并计取费用。作为投标人,应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一机会。

5、对单个项目综合单价的布局和调整上述各项工作完成之后,在确定每个单项单价的时候通常采用一定的报价策略,不但可以提高中标的可能性,也有利于中标后项目的顺利实施,通常可采用不平衡报价。即在投标总价确定后,在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可对内部各项目的报价作适当调整,主要有:

(1)工程中的单价承包项目:对图纸不明确或有错误,估计今后工程量会有增加的项目,在报价合理不至于引起业主反感的前提下单价可适当报得高些;对工程内容说明不清楚,同样估计今后工程量会取消或减少的项目,单价可适当报得低一些,以利于将来的索赔,达到多营利的目的。

(2)措施项目、其他项目、零星项目一般为一次性包干费用,结算时不可调整。在投标总价确定后,通过对清单工程量的复核,如果估计日后工程量会有所调减,则在保证总价不变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该些项目相关费用的比例,降低工程量可能调减项目的单价,这样在不影响投标总价与中标机会的同时,增加工程收入。

(3)若招标时存在一些只填单价而无工程量的项目,或存在一些暂定工程项目(不计入投标总价,但估计今后可能会发生),则单价宜报得高一些,因为它不会影响投标总价,而一旦实施,则可多得利润。否则,单价宜定得低些。

6、成立投标风险评估小组投标风险评估小组在投标期间组织有关人员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如工程中的总价承包项目有无工程量量差的风险,根据以往经验及对市场材料价格涨落形势的分析,判断材料有无价格方面的风险,是否存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及其他特殊要求等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有因延误工期引起的罚款、管理费的增加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用等等。投标阶段正确评估与规避风险,有利于中标后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投标目的。

四、结束语

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进行投标的工程,工程报价是核心问题。根据目前电力建设行业中标工程惯例,报价过高就会失去竞争力,工程就无法中标,如报价过低即使中标,也会给工程带来管理与成本上的风险。工程量清单报价的风险高于传统的工程造价报价风险,因此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工程投标方式,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装备等综合实力的要求。施工企业应从宏观角度对工程总报价进行控制,力求报价适中,即能达到中标的目的,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篇10

关键词:企业;投融资;管理;风险;资本结构

Abstract: the financing activities are listed compani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can melt to funds, to pay what kind of price, directly determines whether the enterprise can survive develop. Investment activity is for enterprise to obtain income means, the investment can be retrieved and there are additional benefits to the enterprise, can maintain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influence is very big. Many enterprises have just because a certain financing or investment decision failure to bankruptcy. Therefor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anagement, reduce the risk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risk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asons, finally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anagement; Risk; Capit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企业融资时间长、规模众多、参与方多、结构复杂,因而企业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在我国,由于企业融资起步较晚,许多环节尚处在探索阶段,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水平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融资在我国的发展,也使企业融资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来,我国企业投融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企业投融资存在审批管理程序繁琐,增大投融资审批风险

因为缺乏专门统一的立法,我国目前对企业融资的管理基本上是套用现有外资法律或法规,同时参照一些国际惯例。但由于融资的项目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现有的法规、管理办法不能涵盖其全部,因此审批程序十分繁琐,甚至有些混乱。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审批风险。

(二)风险管理客观条件欠缺,制约风险管理发展

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客观条件的充足往往对这一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基础薄弱,许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担保方市场尚未形成,再加上保险公司的业务开拓能力不强,缺乏工程风险管理的中介咨询机构等,这些客观条件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二、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原因

(一)融资活动存在风险的原因

1、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现代企业的融资决策中,资本结构是核心问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负债比例过大,本应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大多数要用于偿还债务,使得企业可持续增长受到严重限制。那些错误的融资决策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融资风险。

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

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在资产中,长期资产所占比例过高,而负债中流动负债比例过高,用短期债务支撑长期资产,同时却没有相应的长期负债相匹配,从而会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汇率、利率的影响

现代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等资产价格瞬息万变。当这些重要的资产价格发生不利于企业的波动时,就使企业处于成本上升或利润损失的风险之中。

管理水平低下导致融资风险

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和管理环节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对市场的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

由于管理上的种种缺陷,致使企业的后劲不足,从而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非常谨慎。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能够生存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因此,中小企业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融资风险往往很大。

(二)投资活动存在风险的原因

对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当

不少企业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可行性论证是关系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一环,是分析、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目前许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为:第一,国家对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定了一定格式,其本来愿望是好的,但引发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依样画葫芦、主观制定、自行编造等。第二,可行性论证格式中虽含有风险分析部分,但所占份量较轻,而且局限于简单的定量分析,过于死板,可行性论证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或机械运用,或做无意义的数字与图表游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其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

当企业发展顺利时,经营者容易被良好的市场形势所迷惑,过分追求扩张。但是常常并不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速度过快使企业资金链条紧张,形成财务风险。很多企业盲目扩张,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融资,不顾风险急于扩大其规模,急功近利大幅度做广告,结果导致企业竞争失利,最终走向危机。

错误实施多元化经营

企业为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往往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期不断开拓新市场,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部分企业在融资后,盲目多元化投资,频繁涉足新的行业和领域,使公司资源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结果其市场份额和公司的盈利水平、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净利润中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逐年减少,而其他业务利润又难以持续和稳定,最终加大了财务风险,造成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加强和改善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要明确投融资的原则、审批权限和数额

企业应当在保证能及时足额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国家专项资金专项运用的前提下对外投资,但下列资产不能用于对外投资:国家指令经营或专项储备的物资;申领的进出口许可证、配额;其他按国家规定不能用于投资的资产。

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坚持确定合理资金需要量的原则;筹资成本最低原则;最佳筹资组合原则;筹资方式可转换性原则。要认真研究所筹资金的成本高低、风险大小,以及筹资的方便程度和调整弹性期限长短。要选择有利的、有效的和具有弹性的筹资方式,形成企业最佳的筹资结构。

(二)完善风险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收集市场风险信息,收集经营风险信息等等。在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作出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估由识别、分析、评价三部分组成。风险识别是发现整个投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对这些发现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指出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说明哪些风险是关键的;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各类风险的权重关系等。

(三)改善企业投资管理的措施

加强对各种投资形式的管理

(1)固定资产投资

企业在优先满足经营资金需要的前提下,以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杜绝盲目投资。凡经营资金不足或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一般不能购置和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按基本建设程序立项并按基建规模、审批权限上报审批;未经批准的,除追究经营者的责任外,对新建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要另行处置。

(2)证券、期货投资

企业进行股票、期货、有价证券投资,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民主决策,不能授权给任何个人操作。财会部门要按“交割单”及有关凭证据实入账,实行月清季结。

(3)无形资产的投资

企业以本单位自创、接受投资、接受捐赠、购置的商誉、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未确认价值或虽已确认价值但已超过期限的,要请有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后才能进行投资,财会部门按评估值记账,不能按自估值进行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

(4)融资租赁的投资

企业以站台、码头、车船、房地产和大型机械设备等以融资租赁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应请有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后才能进行投资,财会部门按评估

值及时调整账户。企业不能按自估值进行融资租赁

提高对宏观经济的预测能力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当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即从市场的总体走势出发,进行投资决策。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企业的投资只有与市场总需求发展趋势相吻合,才可能形成有效供给,防范投资风险的发生。为此,投资主体应投入足够的资源,加强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的预测。

3、加强对各经济变量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的重点应集中在供给结构、机会成本和产品寿命周期等经济变量方面。我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使一部分企业在面向市场时,只习惯于需求分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投资” 的固定模式开展投资活动,忽略了从供给方面对供给结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但事实上,面对同样的市场需求,如果企业供给结构趋同, 势必导致行业性生产能力过剩,投资风险骤然上升。

(四)加强企业融资管理的措施

1、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制定融资策略

企业的融资策略制定必须依附在科学的战略上。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策划时,需要提前完成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制定出合理的长短期发展计划。在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以后,依据企业的实际来调整企业的融资结构。当然融资策略不能进行单一确定,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周期进行融资规模的调整。

2、优化资本结构

融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核心,对融资风险的管理是以资本结构控制为起点的。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和所处的生命周期,对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周转快,处于成长、成熟期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提高;对经营状况不好或不稳定,资金周转缓慢,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则其负债比率应适当降低。

2、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

我国长期以来,仅有10%左右的直接融资比重,整个企业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间接融资。金融结构中偏重于间接融资的企业,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等。20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重要原因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因此我国做出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的部署。启动公司债券发行,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新渠道。所以一些资质优良、负债率低的企业应发行公司债券,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结语

综上,我国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投融资的风险。因此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强化投融资风险意识。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要善于高瞻远瞩,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提高宏观经济的判断能力,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将投融资的风险降到最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眭水炳,何有世.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3.

[2]赵国忻.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J].经济经纬,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