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骨外科患者;心理焦虑;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0-02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空坠落等造成的,这些伤害均属于突发性伤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出现了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本次研究重点探究最适合骨外科患者心理焦虑的护理方法,以下是我的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骨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43例,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2.6±1.6)岁。其中有10例属于重物砸伤,有13例属于高处坠落伤,还有20例属于交通事故伤。观察组为43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8例,最大年龄为59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41.7±1.3)岁。其中有8例属于重物砸伤,有12例属于高处坠落伤,还有23例属于交通事故伤。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术前术后准备、饮食护理等[1]。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焦虑护理干预方法,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沟通分析患者出现心理焦虑的原因,并应言语开导他们。实施护理前后,护理人员要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
3讨论
骨外科患者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空坠落等造成的,这些伤害均属于突发性伤害,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出现了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治病还要求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
骨外科患者的心理焦虑护理有很多内容,首先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营造舒服、安静的环境,让患者消除对医院的恐惧。其次,护理人员要把相关的疾病知识讲解给患者及患者家属,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第三,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导患者,尽量让患者放松,同时要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最后,护理人员要将手术的效果告知患者,让患者消除不安的心理[3]。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无明显区别,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都比对照组良好。在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7例,较满意的有13例,非常满意的有23例,患者的满意度为83.7%。在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1例,较满意的有5例,非常满意的有37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7.7%。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骨外科患者采取基本护理措施和心理焦虑护理干预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 张艳,唐莲,王燕燕,尹彤,李波.住院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5(03):555-556
[2] 蒋红,吕海燕,洪震,杨晓莉,赵艳,王俐稔,梁静娟.普外科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其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4(04):366-367
篇2
[关键词] 恶性肿瘤;妇科;化学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29-02
对于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延长患者生命的主要途径[1],尤其对于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化疗更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作用[2]。但是,化疗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肿瘤本身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干扰到患者的预后[3]。由于每位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不同,本院针对特异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2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1岁,平均(44±11)岁。其中,绒毛膜癌47例,卵巢癌根治术后119例,宫颈癌术后54例。病例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存在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不能进行有效交流;已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所患肿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主要包括两个调查用表:(1)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的关于患者一般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育史、家族史和家庭经济情况等。(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统计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其中总分在29分以上者为严重焦虑,21分以上者为明显焦虑,14分以上者为焦虑,7分以上者为可能存在焦虑。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试验组除采用这些方案外,在患者入院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分析患者出现焦虑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护理;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焦虑和各类病因的变化情况,若有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具体如下:
1.3.1 恶性肿瘤知识宣教 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妇科恶性肿瘤知识的了解,认为肿瘤无法治愈从而放弃治疗,或者觉得不值得遭受化疗的痛苦。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接触,主动询问患者对于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疑惑之处,予以耐心解答。结合发放宣传册、科室集中PPT宣讲等措施,让患者明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只要坚持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2 化疗前后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以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患者为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心理,对化疗的不良反应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针对此,在化疗前护士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其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应对措施有着清晰的了解,鼓励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在化疗过程中,责任护士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她克服放弃的心理,让其明白病情正在不断的好转。
1.3.3 增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压力,部分患者家属干脆放弃。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不仅要做好患者的工作,还需要努力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一方面让患者家属明白化疗的有效性与必要性,获取他们对于治疗方案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其在患者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范,不要存在失落感和痛苦感。
1.3.4 正确指导性生活 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或中年患者出现焦虑心理的原因在于害怕疾病会导致性生活质量的下降。护士结合患者的病情,向其进行正确的性生活指导:采用了子宫全切除的患者对完全没有影响;采用了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分泌物有所减少,但是不会导致性敏感下降,更加不会影响。护士同时注意与其丈夫进行沟通,让其明白心理因素才是导致患者低下的主要原因。
1.3.5 适当的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在患病前就存在容易焦虑的心理,或存在焦虑的家族史;在患病后,患者焦虑情况十分严重。针对这部分患者,将病情完成汇报给医师,根据医嘱及时而用准确地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和Excel表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93,P = 0.018)。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生殖系统的特殊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多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4]。同时,化疗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的不良心理加重,进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5]。针对患者产生焦虑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或者干预是降低患者焦虑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良好手段[6]。虽然患者存在恐癌、害怕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往针对这些心理因素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3,7],本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费时费力,护理过程没有侧重点,因而并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近年来,护理过程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护理[8-9]。为此,本院试图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在入院前,利用自制的一般状况调查用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先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摸底,总结每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找出导致焦虑的原因后,积极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焦虑的发生率由化疗前的30.9%降至化疗后的17.3%,这说明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化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未见下降,反而稍有上升。通过本次研究,提示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减少患者焦虑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欣欣,黄冬梅. 奈达铂联合化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1):799-802.
[2] 全美盈,向阳,万希润,等.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9):673-676.
[3] 祝妍华,谢小玲,黄小红,等.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1-33.
[4] 蔡俐琼,王泽华,董卫红,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4):269-271.
[5] 李莉,段丽丽,李峥.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9-801.
[6] 郝建萍.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8-49.
[7] 张绮. 20例循证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84-85.
[8] 吕晓军,董成慧,吴雪英.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6-227.
篇3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江苏连云港 222002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胃癌化疗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7、14 d焦虑评分观察组分别为(50.8±4.7)、(31.2±2.5)分,对照组分别为(56.3±4.8)、(43.8±4.7)分,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有效分别为22(44.90%)、25(51.02%),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焦虑的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明显缓解患者焦虑心理,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胃癌化疗;针对性护理;焦虑;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82-03
[作者简介] 窦欣宇(1979-),女,陕西渭南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胃肠外科方面。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而且目前其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30~40岁的中青年患者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1]。癌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和身体的痛苦,还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如焦虑,焦虑是化疗患者普遍的心理情绪,它对治疗的进度和患者的恢复存在严重的阻碍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为分析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焦虑的临床疗效,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该科收治的胃癌化疗住院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该科收治的胃癌化疗住院患者98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癌。排除有精神疾病史、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近期服用抗焦虑药物及无法独立配合的患者。将98例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9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为(59.4±11.7)岁,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4例,高分化腺癌15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9例,II期15例,III期10例,IV期5例。观察组49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0.3±12.1)岁,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5例,高分化腺癌14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7例,II期17例,III期9例,IV期6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发药,陪同检查协助采集标本等;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2.1认知干预每2h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用通俗易懂言语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胃癌化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化疗的预期目标及化疗潜在的并发症。每日询问患者饮食、休息及大小便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疑问及时解决,让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病情康复的不利影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生活背景及文化水平,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需使患者了解操作的目的,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实施,提高患者对医疗操作的配合度。
1.2.2行为干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脱发等症状时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患者此时多表现为自我克制、多思多虑却又渴求倾诉。因此,护士应鼓励患者倾诉并耐心倾听并给予正确指导,告知患者积极的情绪可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适时可给予放松疗法以减轻心理压力,如听音乐、看书、深呼吸及看电视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4]。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行为控制方法,如恶心呕吐时行意向控制或放松催眠等缓解负性情绪。
1.2.3家庭、社会支持家属的负性情绪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护士需使家属意识到家人的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家庭的影响和调节动力,教会家属心理支持技巧(如通过理解、鼓励、疏导等方法,引导其讲出内心苦闷[5])及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创造支持型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行为及心理的支持[6]。
1.3评价指标
①焦虑自评量表(SAS)[7],该量表由20个反映焦虑患者主观感觉的条目组成,分为1~4级计分,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7、14d评估其心理状况。②显效:SAS评分减少70%以上;有效:SAS评分减少30%~70%;无效:SAS评分减少低于30%[3]。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7、14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001),见表2。
3讨论
胃癌化疗患者因担心化疗的效果使得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特别是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昂贵医药费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临床躯体病症和精神障碍共病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癌症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治疗的目的应包括减轻患者身体痛苦,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患者的焦虑情绪[8]。有研究表明,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可降低治疗的效果,阻碍患者恢复的进度,严重的情绪还有导致病情恶化的风险[9]。该研究对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及家属社会多方面护理,使患者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家属的参与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督促患者的自我护理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7、14d焦虑评分观察组分别为(50.8±4.7)、(31.2±2.5)分,对照组分别为(56.3±4.8)、(43.8±4.7)分,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有效分别为22(44.90%)、25(51.02%),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周富莲[3]等在关于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一文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焦虑情绪效果明显,针对性解决患者的焦虑问题,明显增强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刘鑫.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138-139.
[2]赵彩萍,方建群,李媛,等.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5-67.
[3]周富莲,梁玉芬.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9):3032-3033.
[4]葛嘉嘉.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7):81-82.
[5]田璞.综合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118-120.
[6]汪少华.家属参与式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护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25-1626.
[7]周富莲,梁玉芬.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19):3032-3033.
[8]陈姗,林细吟,刘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51-53.
篇4
胆结石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对这一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为胆囊切除术,但是由于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而且耐受性较弱,通常会在手术前产生焦虑的情绪[1]。患者术前产生的焦虑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时的态度,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抵触的情绪,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患者手术之前焦虑的情绪[2]。本文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胆结石手术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优质护理对术前焦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在32~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包括术前准备、护理禁食以及适当饮水等,同时向患者和其家属交代病情,对手术的过程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的护理方法和内容如下:
1.2.1入院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之前护理人员就应该主动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协助患者和家属办理入院手术,妥善的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安排,做好病房的基本卫生和布置工作,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安定下来之后采用焦虑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情况。
1.2.2入院后积极与患者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顺利入院之后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与交流,对手术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一疾病的相应保养知识进行讲解,同时教会患者如何正确的摆脱和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要做好术前指导,向患者讲述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改善患者手术治疗之前的心理状态。
1.2.3创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设计病房、走廊等地方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安全和值得信赖的住院氛围,让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前日两个时间段对患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水平的测评,调查之前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告知其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意义,SAS共包含20个条目,总得分大于40分为焦虑情绪,得分高说明焦虑的程度深,两组患者的得分以总平均分的形势表示。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8.O 软件实现。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将P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评分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手术前焦虑情况对比分析
3 讨论
篇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而焦虑是出现最早而且最严重的心理反应之一[1]。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还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这些表现都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症增多,造成预后差[2]。因此,对AMI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对42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产生原因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7月在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首次住院的AMI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42~76岁。以上病例采用国际认证的Zung焦虑量表(SAS)测评,SAS总分均达50分以上,且无智力障碍,有认知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
2 情绪焦虑产生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产生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恐惧。紧急住院后又因为环境的改变,CCU的监护与治疗以及家庭经济,自我概念改变而焦虑不安,这一切可成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
3 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首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护士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AMI基础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宣教,如疾病预防、饮食控制、血脂控制、康复与运动、起居与养生等,视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状况,阶梯式进行,并向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得到理解与合作。(3)每日询问患者的饮食、休息、胸痛与胸闷情况,评估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及疏导,随时发现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危机征象及时干预,在患者面前应表现镇静、自然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每日参加医疗查房,协调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医疗措施的目的及意义、药物治疗的原理及作用,并鼓励患者参与决策。(5)暗示、放松疗法:恰当运用共情、积极的心理暗示疗法,指导患者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或用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1日2次,15~20min/次。向患者讲解平静的心境、乐观自信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积极应对能力。(6)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患者收听广播、轻音乐,阅读报刊、杂志,以减少严格的探视制度所产生的孤独感。(7)经过2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再次协助患者完成SAS的测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两者的差异。
经过给予上述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AMI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护士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克服了以往关于AMI护理中只重视躯体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状况的缺点,促进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增加了护患、医患沟通,医患、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患者、陪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脑卒中;焦虑;心理护理
脑卒中是世界上人口死亡率较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焦虑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病人不仅会加重病人的精神痛苦,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延长治疗时间及住院日数,从而使致残率及死亡率上升。为此,对我院神经内科2009-2011年106例住院脑卒中病人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减少焦虑发生的有效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龄:38-80岁,平均56.6岁,病程7-20天。全部病例均在发病24小时后由CT扫描确诊,患者意识清楚,肢体活动障碍,无智力障碍及语言障碍。
1.2方法
1.2.1 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患者焦虑情况调查表,该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自然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14个项目。第二部分为焦虑情况调查表,包括人院前后情志变化,特别是焦虑的症状及原因等。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其中存在焦虑100份,占94%。
1.2.2问卷调查时间,于病人发病后1-3天进行。由护士负责此项工作,统一指导语,由护士统一代为填写。焦虑是指内心紧张,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1]。通常症状包括: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烦躁坐卧不安、诉说内心的不祥预感,似乎将要大难临头、悲观、忧虑、挑选衣服、不停地搓手、到处吼叫或者来回走动,对日常生活事物失去乐趣、甚至自杀或自伤。拒绝治疗、护理、进食等,强烈要求回家,病人往往拒绝或不配合治疗。
2 结果
2.1焦虑发生情况106例病人发生焦虑100例,发生率94%。
2.2发生焦虑的原因 见表1。
2.3实施干预措施后效果
100例脑卒中后焦虑病人在积极治疗、护理原发病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其中46例病人治愈,47例好转,无变化7例。
3 讨论
3.1焦虑发生机制 脑内某些特定部位遭受破坏为内因。患者因躯体功能的丧失,社会或家庭地位的改变等社会、心理因素为外因,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焦虑[2]。
3.2原因分析
3.2.1肢体功能障碍 从表中可以看出,肢体功能障碍为脑卒中患者焦虑最常见的原因。因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一切日常生活均需要家属照顾,有时家属关心不够、病人对疾病恢复的时间不能确定,于是产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3.2.2肢体痛 由于偏瘫肢体过分静止引起了血运瘀滞:早期缺乏运动引起关节囊韧带、肌肉及肌腱的挛缩,不正确的被动运动,如偏瘫侧肩关节过度牵拉而造成扭伤、关节脱位等,产生肢体痛,致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
3.2.3其他 由于身患脑卒中,患者无法继续工作,导致收入下降;治疗过程中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日常生活都由妻子或丈夫照料,担心影响夫妻感情;脑卒中愈后易复发,如果再次复中,自己更无法面对生活,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拒绝或不配合治疗。
4 护理对策
4.1加强心理护理 脑卒中焦虑病人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主动接触病人,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情绪疏导的方法,教会病人学会放松,保持开朗的心境,使病人从焦虑、悲观的心理阴影中解脱出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向其讲解发病的原因,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相关知识,使病人及家属掌握防止再复发的有关知识,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正确认识此病,解除其思想顾虑,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4.2早期康复肢体功能锻炼 脑卒中早期康复是很重要的,在脑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可塑性很强,可在这个时期使病人潜能达到最大程度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挛缩、过度异常肌张力、褥疮等,这些并发症可使康复时间延长,增加了康复治疗的复杂性[3]。
4.2.1上肢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4.2.2下肢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跨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各指的活动。
4.2.3 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偏瘫病人康复的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成年病人生活自理是回到过去生活方式的第一步,生活自理对于病人很重要,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渡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日常生活活动要与训练日程相结合。②对病人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③病人必须参与到活动中去。④在辅助病人时,治疗师用于引导并入手进行活动。⑤治疗师在病人患侧对其整个身体进行引导和控制。
4.3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全面收集并评估病人个人、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充分调动起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知道提高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积极利用组织及团体并寻求帮助,使病人有心理归属感,护理人员要创造机会,增加家属与病人相处的时间,在护士的指导下,让家属直接参与病人的生活护理及瘫痪肢体康复训练,使其能充分感受到亲情及家庭的温暖,护士要耐心说服及引导对病人关心不够的家属,使其明白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使家属转变观念,自觉照顾及关心病人,给予病人精神和生活上的大力支持,定时组织并积极参与脑卒中病人恳谈会,让已经康复并走向工作岗位的脑卒中病人用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治疗康复过程:使病人树立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进而引导他们在治疗康复中能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社会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 黄子杰.预防医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
篇7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处理措施
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曾公布一项引人关注的数据: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七成以上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尤其老年人是当中的高发人群[1]。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相关的处理措施,旨在探讨更加有效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方法,提高其治愈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肢骨折后期膝关节僵硬患者56例,男31例(554%),女25例(446%);年龄59~92岁,平均683岁;其中冠心病6例,心律失常11例、高血压19例、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3例,心脏神经症10例。将5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经调整后,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疲劳等);②具有惊恐发作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病时有心悸、胸痛、窒息、濒死感等);③具有广泛性焦虑症状(临床表现为莫名的紧张不安和恐慌,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运动性不安和肌肉紧张等表现),患者由于无法忍受和摆脱症状而感到痛苦;④惊恐发作症状和广泛性焦虑症状都不能用患者本身心脏疾病解释,且症状经镇静或安慰性治疗有效;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颈椎病、恶性肿瘤合并认知及感觉性、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等生命垂危患者排除。
方法:医院的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家庭状况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后,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部分患者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应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调查。然后根据SAS和SDS的评分结果,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日常护理。
观察指标: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将资料数据输入电脑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治疗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都无显著性差异(P
焦虑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P
讨论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恶心、胃口差、头晕、慌张等负面情绪状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出现抑郁焦虑状态,有以下原因[3]:①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问题便一知半解地评估自己的病情,过分关注从而引起抑郁焦虑。②某些医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或专业知识更新不够快,又或者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有意含糊病情,误导患者,使患者对病情了解不清楚,从而导致焦虑情绪。同时,有关文献表明,抑郁、焦虑可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有焦虑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说法。这是由于焦虑情绪可增加交感神经张力,致使儿茶酚胺过多地释放,从而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弱,Q-T离散增加,因而使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冠脉事件、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等严重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2两组心理干预前后的心律失常
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819(67.86)11(39.29)对照组2821(75)19(67.86)
参考文献
1佚名.第十四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大会概况)[J].心血管病防治杂志:学术版,2011,5:40.
篇8
【关键词】 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 焦虑; 抑郁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尤其是中晚期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心理和精神上承受极大的痛苦和压力。恶性肿瘤患者多存在抑郁、急躁、恐惧、固执等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最突出,其中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可达25%~72.6%[1-2]。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会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3]。本院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0例,女30例,年龄35~78岁,平均(51.2±11.3)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选取标准:(1)患者年龄>16周岁;(2)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不限类型;(3)患者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无精神病史;(4)患者正接受标准药物治疗;(5)患者无严重残疾;(6)经确诊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7)患者均为自愿合作。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式,并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程度的改变。首次评估时间为患者入院开始时,再次评估时间为进行护理干预后30 d。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饮食护理、药物知识等讲解,主要形式是一对一讲解,辅助形式是采取健康宣传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多元化交流: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及社会地位,因此,患者的需求以及对待疾病的态度均不同。护理人员面对患者各式各样地情况,应采取多元化护理。面对文化修养高、知识丰富的患者,可向患者提供与疾病有关的知识;面对经济基础好、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患者,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各种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应反复进行讲解,帮助患者增强执行治疗的意识。(2)减轻心理压力:恶性肿瘤患者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情绪紧张、抑郁等。因此,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特征,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是提高疗效的必要条件。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和患者沟通,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优点、适应证、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消除,可增加配合治疗的积极性。(3)消除依赖心理:恶性肿瘤患者具有病情重、不易恢复等特点,在此过程中,护士应认真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自理能力。
1.3 评分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自编评定量表,患者抑郁、焦虑的主观感受采用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4]。抑郁症状:SDS标准分>53分;焦虑症状:SAS标准分>5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而且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存在严重的精神压力,对生活感到绝望以及对死亡极度恐惧;在患病后期,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起伏,脾气暴躁,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报道显示,癌症与外部环境条件、个人体质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和心理状态等均有关系[5]。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和社会心理因素是通过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双向作用对肿瘤患者的影响主要来实现的[6-7]。焦虑和抑郁症状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比正常人高[8],且存在高度相关性。心理护理可改变患者的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康复,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在特定条件下,作用往往优于技术护理[9]。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中,心理干预是经临床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康复过程极为复杂,它需要医护人员、患者等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恶性肿瘤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往往会被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从而加重原有的疼痛,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制订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由于癌症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产生原因的特殊性,目前心理干预治疗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护理干预,以帮助患者克服思想包袱和心理上的阴影、减轻心理负担为目的。本次观察组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分别给予心理疏导,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减少了患者的负性情绪 ,调动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变化较快,需求多种多样,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各自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了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疏导患者心理,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促进恢复、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Zabora J, Brintzenhofe S K, Curbow B,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 Psychological,2001,10(1):19-28.
[2] 李君,李映兰,谢咏湘.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003-1005.
[3] 韩俊林,郑连雪,王清馨.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癌症患者情绪状况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1354-1355.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
[5] 庞安琪,李丕润,缪秀珍.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4):742.
[6] 陈明明,张晓华,孙德文,等.浅谈肿瘤化学治疗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505.
[7] 陆泳诗,洪小娟,陈学英.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状况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B):122-123.
[8] 毛喜莲,张春虎,林源.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598-2600.
[9] 李君,李映兰,谢咏湘.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状态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003-1005.
篇9
方法 将68例拟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按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 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病人焦虑程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增高(P<0.01),干预组对焦虑的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能减轻焦虑情绪,提高应对手术耐受能力。
【关键词】 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04-02 中图分类号:R 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26
人文关怀的内涵是以“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专业性关怀行为中[1]。在临床护理中所涉及的人道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公正对待病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2],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但它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存在一定风险,对病人是一种重大应激源,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直接影响手术效果。而有效的人文关怀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3],为此,我科对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根据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以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脑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择期行脑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68例,均排除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精神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 32~75岁,平均年龄 41岁;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13例,颅外段血管支架植入22 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年龄 28~76岁,平均年龄40岁;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12例,颅外段血管支架植入21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患病时间及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按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手术的训练、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和辅助检查;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由在神经内科工作5年以上,大专学历,有责任心,善于沟通的护师以上职称担任。具体干预措施:①关心同情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耐心听取,认真解答,细心观察病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和情绪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病人不同性格特征给予不同的方式帮助调整其不良情绪。②发挥家庭、社会的支持作用,帮助解决困难,给患者温暖和信心。③采取温和的态度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动脉狭窄的特点,目前国内外治疗的现状,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前术后血压的调整、控制方法,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加压绷带拆除时间等。④指导患者练习卧床排尿、有效咳嗽和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⑤将我们治疗过病例的有关资料包括脑动脉狭窄部位、手术过程、术后脑动脉狭窄改善的图片、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等做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让患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及转归等,同时术前安排患者与已成功手术的患者交流一次,利用成功例子现身说法,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中的感受及术后效果体会,增强信心、安全感。
3.评价方法及标准 分别于手术通知日及手术日晨对两组病人采用 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病人焦虑程度,SAS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根据被测试者的实际感觉,按 1、2、3、4级评分,累计各条目得出粗分,乘以1.25为标准分,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50分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焦虑,分数越高,焦虑越严重。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增高(P<0.01),干预组对焦虑的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脑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是用于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技术,患者对此项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甚少,加上它是一种有创性治疗,因此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重大应激事件。焦虑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适度的焦虑可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但是过度的焦虑可使患者烦躁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应激,并伴有肌肉过度紧张、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增快等躯体应激,使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过度焦虑使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身心康复。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多数患者术前都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4],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脑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国内外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再加上价格相对较贵,一些地方刚开始开展,操作经验不足,发生并发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同时了解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因此患者信息相对不对称,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这种焦虑情绪可以使其在手术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应该重视对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
人文关怀护理就是护士通过认识患者的独特性,运用各种护理行为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压力源,提高应对能力。护理人员运用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洞察患者内心的情感,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服务。人文关怀护理是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关怀护理可以建立一种彼此相互信任与关爱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及促进健康。本研究显示,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干预组患者SAS分值显著降低(P<0.01),对焦虑的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人文关怀护理对减轻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焦虑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考虑与我们在人文关怀护理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分析和总结其原因,并有的放矢地运用生理舒适护理、心理护理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系统的作用等人性化护理措施,分散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解决患者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进而全面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能力和爱心,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在心理上获得了安全感和满足感,这对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还只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支持性干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精神痛苦,促进康复,但尚未建立系统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其可操作性和干预效果评价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0-543.
[2]陈康宁,迟路湘,史树贵,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进展[J].重庆医学,2004,33 (3):473-474.
[3]刘凌云,吴少珠,周小香,等.人文关怀护理对MRI 检查患者焦虑的影响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6):78-79.
[4]朱青峰,刘建秦.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76-78.
篇10
【关键词】 烧伤换药; 焦虑情绪; 护理效果; 门诊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36
烧伤是由热力、电、化学物质等原因造成了组织损伤的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甚者丧失劳动力或者死亡。常常是因意外因素引发伤害,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的伤害和强烈的心理刺激,而且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烧伤患者如果不及时换药容易延迟创面愈合[1]。患者处于焦虑情绪中也会影响疗效,及时合理的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2]。笔者选择本院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价,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筛选2011年3-12月本院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280例,所有患者按照就诊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0例,男64例,女76例,平均年龄(44.8±18.7)岁,烧伤程度:浅Ⅱ度烧伤患者9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42例;对照组140例,男58例,女82例,平均年龄(45.2±17.6)岁,烧伤程度:浅Ⅱ度烧伤患者9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烧伤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给予实施常规换药护理措施,心理干预组患者在前述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如下:烧伤患者初到门诊即进行烧伤治疗知识的健康宣讲,使患者了解换药的有关知识,以此消除创面疼痛和焦虑情绪,介绍低温冷敷止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不同烧伤患者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比如创面渗出液减少且伴感染的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还有颜面、关节等部位烧伤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安抚和疏导指导,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针对性给予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烧伤愈合进展和防止感染,树立治疗信心,减轻焦虑状况的不良影响,提高治疗效果。烧伤换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亲属和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观察和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安抚,避免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对所有患者在门诊初次就诊和护理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判断标准为:无焦虑情绪者评分低于50分;轻度焦虑情绪者评分50~59分;中度焦虑情绪者评分60~69分;重度焦虑情绪者评分高于70分,并进行统计分析[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表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用 字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患者焦虑发病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护理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90例,焦虑发病率为64.29%,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6例,中度焦虑患者32例,重度焦虑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50分得患者87例,焦虑发病率为62.14%,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2 例,中度焦虑患者30例,重度焦虑患者15例。两组护理干预前焦虑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48例,焦虑发病率为34.29%,其中轻度焦虑患者38例,中度焦虑患者10例。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80例,焦虑发病率为57.12%,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0例,中度焦虑患者28例,重度焦虑患者12例。两组护理干预后焦虑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焦虑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焦虑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x±s) 分
组别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n=140) 42.7±4.9 34.5±4.4
对照组(n=140) 42.8±5.2 40.5±6.2
3 讨论
焦虑情绪是指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思想和感觉不愉快的、害怕的和痛苦的经历,是能够影响疾病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4-5]。烧伤是一种突发意外时间,患者身心易造成严重损伤,所经历的痛苦具有双重性,一是烧伤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剧烈疼痛,二是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体验,其产生的焦虑情绪尤为明显,由于对自己的外貌、肢体功能的残缺、经济压力、自我婚姻关系及自身的事业等诸多方面的担忧而引发。在烧伤患者换药治疗过程中,要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恰到好处地转移患者对疾病体验的注意力,有力的消除疾病给患者产生的不良心理刺激,防止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5]。本文对门诊烧伤换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结果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有效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因此,对门诊烧伤换药患者出现的焦虑情绪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根据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轻焦虑情绪对治疗的干扰,提高患者自身调控能力,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做出有力的支持[6-7]。
参考文献
[1] 史媛,吴红梅.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17):155.
[2] 苏康勤.烧伤康复期病人的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504-1505.
[3] 贺光娇.心理干预对青年头面部烧伤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50-151.
[4] 莫佩妙,张春兰.心理干预对烧伤早期焦虑患者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6):1109-1110.
[5] 朱志华,黄敏,叶宝霞.护理干预对中等面积烧伤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1):94-95.
[6] 于颖哲.门诊烧伤换药患者焦虑情绪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06-207.
- 上一篇:基金投资的特点
- 下一篇:事业单位合同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