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劳动实践

篇1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积约10亩,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大桥相伴,古樟辉映,校园面积宽阔,环境舒适优雅。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为依托,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及时总结经验。

(二)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有的说必须翻秧,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在这种情况下,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形成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自我认识

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是非标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成为了小学教学的核心。

一、加强德育教学,培养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德育教学中,在明确告知学生正确、不正确,道德、不道德的是非标准时,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好表现、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心理特征。比如说,告之他们要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基础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表扬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尊自爱。还应当注意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在许多同学面前批评教训,避免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

二、参加实践,培养品质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树立小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必须的。然而现阶段,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具有丰厚的物资生活条件,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校园大扫除、清洁校园等劳动教学,并对劳动积极,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嘉奖和表扬,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积极者楷模,大力宣传小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力度,让小学生充分养成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培养公德

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自我反思。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举措。小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改正在道德品质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开展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鉴定,小学生才能积极改变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德理念。

篇3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篇4

有人将中国中小学生和美国学生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中国中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很扎实,劣势是创新和动手能力比较差。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深入地探讨一下。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能力差和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

我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其主体文化和思想观点都是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认为想要实现“治国平夭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由此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忽视自然科学,轻视动手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倾向,认为“君子远庖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认识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暗示我们美好生活不是来自于劳动,只要读书就可以了,而且动手劳动是可耻的,是下等人才干的事。这样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里,成为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旧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旧中国传统教育讲授的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讲课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中,学生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僵化。在摇头晃脑地诵读中反复强化记忆,让统治者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深入到人们的骨血里去,变成思想上的自觉,这个教育过程不可谓不蛮横霸道,它对人思想的禁锢和改造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漫长的封建统治,人们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已经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了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的需求,这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传统教育有关

这里所讲的传统教育是与现代教育相对的教育流派,专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后赖恩把原来的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5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流传甚广,对欧美教育有很多影响,20世纪初传人中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由于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缘故,曾经几乎一统天下,成为唯一指导思想。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动手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影响关注较少等等。这些思想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四、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关

传统教育的授课形式主要就是学校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典型的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也越来越暴露出其缺点。

优越性: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事情显而易见,班级授课制虽有很多优点,但它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各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个原因。

五、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选择班级授课制,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班级授课制比较省时、省力、省钱。我国人口众多,多年经历战乱,底子薄,在温饱时期能通过班级授课制学习到一些知识、经验就已经不错了,对素质教育就考虑的比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2003年下发了《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为培养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然而,我国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受当地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差异,如:经济发达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差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异,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异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有现代办学理念和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认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冲突。这些制约因素是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国家和时代要求我们克服困难,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使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国家提供大量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动手能力所需要的办学条件在学校教育实际中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的配备、物质器材的配置以及场地的建设。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动手劳动教育费时、费力、费钱的状况,提出的一个办法,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的国家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一样有条件动动手,实际地直观地体验一下,而不是只在课堂上想象。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的这个愿望奔走、呼吁。

在教育中,必要的投入还是需要的,因为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

六、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家长观念有关

在高考指挥棒引领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学校全都不太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因素。家长只重视中小学生的书本学习成绩,成绩好了,就万事大吉,动不动手、会不会干活都无所谓。学校也没有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虑,社会和家长都只重视高考成绩,那么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也就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本教学上来,表现在中小学生每天上学、考分、做试卷,学生一天除了作业就是考试,都成了做试卷的机器了。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劳动实践课教师,兼任老师受专业水平和精力限制上课走过场,劳动实践课的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

虽然中小学生对学习劳动实践课的兴趣很足,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也认识到劳动实践课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相当正面的影响和作用,但基于对高考成绩的追求,放弃了对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5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品德与社会是重要的课程之一,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课堂效率也得不到提高。随着我国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现状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而提出有利于提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趣味教学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对小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习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一、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教育小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常识,使得小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范,进而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但是,现今我国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德育的真正功能并不能得到有效地l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单向的灌输为主,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往往忽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生活型以及综合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拓展不到位,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相脱节,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不能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就造成了课本中所蕴含的那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部分品德教师只注重传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观念。并且在课堂上师生缺乏交流,教师以获取高分为目的,单纯的让学生勾画和背诵考试的知识点,学生缺少自主探究,以致于使得学生在道德反省和道德认知上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课堂趣味教学的策略

(一)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爱学、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龄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等情境,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活动,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有利设施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我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表演情境,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地通过表演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的家庭情境,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角色的扮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庭情境,并作出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真实的家庭体验中获取自己的感悟,提升也使得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在现实的表演情境当中进行升华,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插入一些音乐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这节课中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同情,帮助小学生培养尊重、同情心和博爱等优良的品质,取得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可比拟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采取数字故事的方法

听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数字故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它集文字、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元素于一身,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课程的意义。数字故事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口头讲故事的方法,把数字故事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以及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成果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着重突出时间,例如:天刚蒙蒙亮、中午时分、两天、三天…每天都在忙碌等词语,最后再突出表达: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从事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的辛苦,了解到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之间在生活中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我们生活中缺少哪一个行业都是不行的,最后引导学生尊重并且感谢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工作和劳动成果的正确态度。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也是促进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去感悟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雷.论情景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合理应用,学周刊,2013.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意志力培养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意志又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意志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一,意志影响着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小学生在进行认识活动(主要指学习活动)中难免会面临困难,这时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假如没有意志行动,那么小学生就不可能有认识活动,同样学习任务也就不能得以顺利完成。第二,意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情绪。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小学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意志坚强的学生则可以凭借意志力来控制这一不良情绪,从而使行为服从理智,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第三,意志对小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意志特点将成为其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P于意志的名言有很多,比如:战国时期的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也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等,可见意志在人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小学生意志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加强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更是时代的要求。

二、对小学生进行意志培养的措施

(一)从小着手,进行意志的培养

意志行动是有一定目的的行动,在实践过程中,要想使行动坚持下去,那么目的则一定要明确。在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来进行的。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对活动目的性的认识,从而为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提供帮助,这是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在进行道德信念和理想培养时,要从小抓起,不能有精神上的松懈,虽然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年纪尚幼,但他们此时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正在逐渐萌发,这个阶段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要从小着手对小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的培养。在升入小学后,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对他们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他们理性和感性认识的体验,比如参观活动、听寓言、故事等。另外,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儿童学习、工作的具体目的与国家长远目的的共同点,并以此将两者紧密结合到一起,从而开创出新的教育模式,既照顾了小学生在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赋予了教育新的意义。在对目的性进行培养时,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这样以来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是极好地锻炼和培养小学生意志力的手段。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人物可以从科学家、发明家、革命烈士、英雄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中选择,这些人物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而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具体,有着浓重的感彩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量,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模范。除了这些还可以从优秀的学生中去选择,这样比较贴近生活、学习,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另外,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因为,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完美高大、知识渊博,甚至可以和“神”比拟,所以,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意志力,教师一定要做出表率,充分发挥好教师榜样的作用。

(三)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的意志力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常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找出每个学生的薄弱的地方,做到因材施教。在进行培养时要制定出几套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选出最为合适的一个。给他们布置相关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并在他们执行解决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使他们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挑战,从而使意志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意志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做到严格,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授课内容则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既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又要有学生不感兴趣的,课后作业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手段。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最终意志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组织小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和体育活动。参加劳动可以让他们对劳动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耐劳性,锻炼他们的意志。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例如打球、赛跑等项目可以锻炼他们勇敢果断、坚韧顽强及自制力等良好意志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意志品质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培养态度,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将相关培养措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工作,真正地提高他们的意志力,从而才能更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意志力的培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6).

[2]邵明利.小学生意志力培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6(5):76-77.

[3]叶升.小学生意志力培养方法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01(10):78-79.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国庆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建一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兴趣 情感 创造力

《纲要》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照素有“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称,有着传统人文教育的详实素材,丰富的乡土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活教材,是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因此,家乡的农民画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如何把这些艺术财富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受到高尚艺术的熏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现在谈谈我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地方特色农民画作品欣赏,培养孩子对家乡农民画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欣赏活动中,他们喜欢欣赏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结构清楚、饱满的画面。而日照的农民画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多变的色彩、夸张的变形及其装饰,洋溢着浓郁的乡俗乡韵,给人以强烈的美学享受。春耕秋收、养鸡养鸭、采茶捕鱼、休闲娱乐等生活与劳作场面,在老艺术家的笔下显得生龙活虎,构图大胆,色彩强烈,情感真挚,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成为让小学生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适合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的农民画,并慢慢扩大选择范围、加深程度,激发小学生欣赏兴趣!

日照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最让人们骄傲的就是这些农民作者、农民画家画的画了。在休息的时候用手中的画笔画自己的家乡,把白天劳动时开心、热闹的场面画下来。在组织小学生参观日照市著名农民画家乔诺作品及衍生产品展过程中,时不时就能听到小学生赞叹的声音。听,“啊,画的真好啊!”“这鱼真大,上面还有好多花纹呢!快看,鱼都要跳出来了!”“这个辣椒好长的一串,好几个人抬呢!”“编筛子啊,我奶奶就会编!”“颜色真漂亮!”“老师说过,这是对比色”“这个靠垫真好看,我也想要一个”……听到孩子们在对自己所见所闻所发出的感慨,发现孩子们由最初发现画的内容是展示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转到了对画面色彩思考,这一切均在参观过程中自发、自觉的进行着。这次参观中,不由地会发现孩子们对家乡农民画的浅层次了解,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与他们心理上的愉有着一定的联系,要让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达到精神上、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还需要更进一步进行引导。

二、运用多种的指导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艺术的美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照农民画大多是展现他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些画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专门美术训练的普通农民,在劳动之余,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劳动情趣,拿起画笔创作劳动时开心、热闹的场面,是他们追求健康、积极向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反映。

1.在开展校本课程《家乡的农民画》的主题活动中,将日照农民画布置在小学生的大环境――楼道,不定期更换农民画作品,让小学生在上下楼梯中,时常会看到家乡农民画,让家乡农民画走进小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一幅幅农民画,你时常会发现孩子们的不同发现。如在指导孩子们欣赏《牧鸭图》这幅画,孩子们就会说:这幅画里画着一位爷爷坐在竹排上,嘴里叨着烟,竹排的两边是一群鸭子在开心飞舞。鸭子吃饱了,开心地嬉戏,老爷爷也就非常悠然坐在竹排上,嘴叨着烟,开心地看着天天长大的鸭子。孩子们开始慢慢读懂了这位农民作者意图,知道只有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利用课件,将农民画作品中的独到之处编成小故事介绍给小学生听,使他们对农民画的作者产生亲切感、对作品有整体印象。把现实农民劳动的场景拍下来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小学生看,引导小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场景,你会把它画下来吗?你会怎么画?然后在展现作品时,时常会发现小学生们的惊讶表情,好像在告诉我们:噢,他是这样展现作品的!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小学生对作者的实际劳动、生活的场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画面正是与小学生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因此,在指导欣赏农民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利用课件、照片编成故事,使小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汲收传统的艺术特点,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

艺术创作需要直接的生活体验,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大多是当地风情、习俗以及生产劳动过程,同时新的生活变化也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在欣赏的过程中,大胆自信的画风、饱满的构图、造型变形夸张、色彩鲜艳明快、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让小学生喜欢不已。第一,色彩鲜艳、明快,如《春姑娘》就用了红、黄、蓝、绿、紫等许多颜色,使画面看起来特别鲜艳、对比强烈。第二,画面构图饱满用了很多的装饰花纹,使图画看起来丰富、充实。《福到了》画的是日照农民过春节前贴福字的热闹场面,用了很多日用品、线条装饰画面,使整幅图画看起来很饱满。第三,把人物造型很夸张、有趣,如《打夯》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启发,激发小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小学生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

篇9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超出了学科界限,重点强调以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转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强调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各类学科的高度综合,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其体现了社会、个人以及自然的内在整合,也体现了艺术、道德与科学的内在整合。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比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与社会道德相关的现象同相关的德育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地探讨与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艺术与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通过学生在社区中以集体或者个人的形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将知识与劳动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直觉去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首先,选择良好的德育课题,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好的德育课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备思想性与启发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二是具备贴合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否则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粮食的研究”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让学生了解非洲贫困地区的艰难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开展“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清理校园、修缮花坛,在公告栏中张贴珍惜粮食、爱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功能。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常常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总结等,对于实践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般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小结

篇10

一、利用生动教学情景,培养学生主体积极向上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情感工程。小学生在学习探知进程中表现出两面性:一面是对未知事物或社会现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表现出能动性和主动性,另一面是对外在环境、他人评价的影响性和感染性,表现出波动性和曲折性。积极、融洽的教学氛围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总是对小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产生深刻的激励和促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紧扣主体认知实际,更凸显视觉效果,展示情感激发功效。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情感资源及有利条件,将数学学科显著的直观性、生动的现实性、广阔的应用性及深刻的形象性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立体式的展示,以期让小学生产生情感波动、内心触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切生日蛋糕”问题,搬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小朋友过生日,将蛋糕平均分给小朋友”的实践场景,组织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味感知,增强参与意识,提高积极情感。又如在“圆的周长”知识教学中,教师设置出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实践任务,组织学生运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开展动手测量圆片周长的动手活动,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亲身参与中主人翁的地位得到展现,学习情感受到激发。

二、利用案例探究功效,培养学生主体勇于克难求进情操

教育运动学认为,问题解答过程,就是动手探究、动脑思维的前进发展过程。问题教学具有强烈的探究、实践功效,有助于学生群勇于实践、知难而进良好学习情操的养成和树立。小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险阻,一般会产生畏难、畏惧心理,表现出绕着问题走,绕着困难走,见问题就躲,总是希望别人解决困难,自己直接享受“劳动成果”,缺乏直面困难,勇于攻坚的学习精神。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强化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活动,使数学问题案例成为培养小学生勇于克难求进的有效载体,在组织他们探究数学条件、解决解题疑惑、探求问题思路等进程中,切实感受探究数学问题的劳动成果,享受获取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攻坚克难、知难而进的良好学习情操。

问题:东风小学学生食堂每周要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是2600双,已知每双筷子的单价为0.03元,则学校每周要消耗掉多少元的筷子?

小学生探析案例:“这是小数乘法方面的应用题,是关于求一周使用筷子的金额的问题。”

在探寻解决问题要求进程中遇到“利用何种公式进行总价计算”“疑惑”,教师进行疏导和讲解,指出:“可以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公式进行求解,同时要切实做好小数乘法算式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意识到:“本题实际是运用价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小学生开展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略)。

教师组织小学生总结提炼解题方法:“本问题设置的意图是考查学生小数的乘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借助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这一公式。”

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既获得亲身动手探究解析的机会,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策略,更是从内心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深刻意义及“劳动最有滋味”的深远功效,内心的克难求进学习情感更强烈和坚定。

三、利用互助合作手段,培养学生主体团结协作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