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国内外科技水平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在科技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上,科技管理体制是规范科技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能够对科技创新内容和创新能力起到主体作用的有效机制。因此,科技体制的管理改革对科技创造力是起到一个解放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做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化科技发展,进一步起到强国强民的科技效应。本文根据我国整体科技管理水平情况,阐述了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部门忽略管理过程,只注重立项
我国传统的科技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只是注重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各个科技管理部门中,工作重点一直都放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团队的管理上,在管理范围上较为宽泛,工作虽然细致但是过于墨守成规,死板老套,对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细节管理方面不能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完全发挥出来,受到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科研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信息对接上经常出现不对等,导致双方成为了一种科研传递关系和关系。同时,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上仍然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些不良方式争取的科研基金对科研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隐患,而且科研结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1.2科研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需求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整体改革上慢于市场进步的步伐。在科技资源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在发挥其有效的指导作用时没能充分的释放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科技项目在整体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现分离,同时也使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现象汇总可以看出,在国内的很多科研成果都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微乎其微,这也使科技部门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作用效果不大,在各个科研机构和部门研发过程中缺少足够的联系,从而导致了转化率极低的现象,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同时在各种科技含量上表现为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3科技管理体制层次不合理
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运行中,受到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影响,层次划分不合理,并且行政色彩浓厚。这就造成了科技发展的“瓶颈”,条块的分隔和各自为政的局面普遍存在,科技管理部门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技术开发机制,在各位研发人员中,目标定位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2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能够促进社会科技和社会经济的结合,因此,科技管理体制应朝着改革科技运作模式的方向发展,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分层管理上,通过整体的商业运作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明确主题和个体的关系,在政府、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链接,在各个主题科技管理中明确定位,最后整合科技资源,明确方向和价值。通过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智能划分,建立合理的秩序,科学的科技发展手段进行有效配置。
2.2转变观念,重点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要通过改变传统观念开始。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中,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往往占有重要位置,在繁琐的科技任务中会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不当和科技项目在市场中的脱节。在这种管理思路的转变中,应重点定位政府职能。应将政府作为科技管理的重要决策者,对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执行和有效的监督。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从科技管理部门繁重的管理实务中进行剥离,让科技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3优化科技成果,有效进行体制转化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带来了较多的外来思想,在人们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受影响的人更会急功近利,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项目上拼命争取,疏于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的过程中具有价值的放在首位,更多的精力在于如何拿到项目,而不是如何更好地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科技管理体制的根本出发,设计好合理的奖金和科研奖励来进行评比,只有这样才能优化科技成果,实现管理体制的转化。
3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来做支撑。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会对我国的科技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仍需要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的整体科技发展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拉近距离。
作者:章力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智慧.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系统思想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02):183.
[2]黄涛,张瑞.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36-38.
[3]徐立.王选与科技体制中的马太效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08):86-87.
[4]钱斌.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类型分析[J].科技风.,2011,(11):130-131.
[5]黄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J].科技导报,2010,(02):145-146.
篇2
关键词: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合理实施可以对社会科技活动起到高效的控制、调节作用,而创新其管理体制也有利把握科技工程的总体方向,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因此,提高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构建信息化的开放式科技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状况。
一、科技管理的实质
1、科技资源配置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新的影响,国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从资本、经济等方向朝着科技实力竞争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整体,更是涉及到了国际层级的角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有计划的组织、调控、领导其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工作,合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扩大到最大。
2、科学技术源泉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进步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心化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对科技管理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化整合,达到与预期一致的管理目标。
3、科学技术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得以合理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可以贯彻落实科技政策,并发挥其科研项目的潜力,并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经济变化,实现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摆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方向,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也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模式;并作为保证科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存在着。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成为了如今热议的话题之一。
4、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如何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就要掌握如今的社会形势,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这些年中发生的变化,将其转化成不竭的动力;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利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既不受到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又要确保科技创新制度要符合其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从法律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上,一直被某种制度所局限;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情况;而当前科技管理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明确,但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利用和配置;因而无法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一致。资源供不应求,或存在资源稀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决策机制与发展需要不一致科技创新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决策力度与发展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其发展跟不上节奏。调控能力缺乏实效性,整体体制过于官僚化,从国家角度考虑,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的。这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有一定关系;国家和政府不能予以引导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都是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3、适应变革的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中的各级创新主体不能适应变革的速度,在中间环节面临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够问题,科研团队研制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其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失去人性化、灵活化的发展前景,人才创新力不能被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浪潮,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步伐,很多机制变得僵硬,最终淡出发展的舞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当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冲击导致的。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就要扎实稳定的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制定能够解决的策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道路,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始终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自身发展为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罐体体制,对科研活动予以级别管理,将商业运行模式作为推动其活动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体制的创先,按照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设定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和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新资源,保证创新价值的灵活性,建立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创新体系,在制定并确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明确国家在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公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保证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并对机构体系职责加以明确。
四、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很多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法律框架,科研项目的发展也随着科研组织的不断壮大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加以定位,但是在大部分的科技研究组织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1、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从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客观需求,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予以严格的标准;充分调动社会的竞争力和市场积极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速度。
2、宏观决策机制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科技创先中的宏观调控手段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在宏观决策体制不能与实际发展情况步调相一致,加强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官僚化过于严重。科学技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诸如高层科技决策评估和监督层面上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展开。
3、科研体制受传统制度影响严重科研项目的创新主体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企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活动的适应性过低,管理体系过于僵硬,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思维,也不能与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通过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析,上述不足之处的成因还是由于旧制度及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只有不断对科技管理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为我国科技体制创新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体系重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自身发展水平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使科研活动实现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实现科技宏观管理的调节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自职能的所属范围,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及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逐步使科研机构体系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科技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立适宜的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科协或科学共同体等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在科技投入方面将企业家的捐助资金作为一个有力补充,积极引导非营利科研机构及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六、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源于传统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是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带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会促进科技管理发生重要改革,进而使有关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技管理体制信息化不仅对于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而且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辅助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对科技工作者的动态详细了解,对于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使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促进行政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要具有信息化的战略思维,成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结语
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见面礼综上,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国情,建立诸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治理结构等符合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信息化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于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赵文敬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篇3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实际的主管部门对领导与组织关系进行明确是管理体制的核心,但从我国现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制度来看,恰恰忽略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从项目管理体制的“条块”来看,专业主管机关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领导的主体,主要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之上,经济体制转变之后,行政领导关系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对以行政领导关系为主的“条块”型的体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专业型“领导”的范围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难以发挥效用。就科研档案管理体制而言,该体制只对各级档案管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过程中检查的职能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其管理执行的力度却比“条块”体制执行力度低,特别是1998年,科技档案管理信息部门被撤除之后,档案管理就成了一个孤立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落实。
2、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管理体制得不到落实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落实管理体制的重要条件,是如何实行管理体制的决定性因素,但就目前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落实现状来看,正缺乏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就“条块”制度来说,其体制发挥的功能,基本都是由专业主管的“领导”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决定,且该体制中并未提出该如何解决实行管理体制的问题,管理制度的实行取决于专业主管机关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致使整个档案管理体系失去了生机。[1]而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管理内容,即“四同步”管理、各类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管理。其中“四同步”管理的实现,是由项目承担领导者的档案意识决定,不管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会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具体单位项目档案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项目负责人的归档责任制管理中,各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应该严格履行自己在档案中的义务,如果在科技项目的委托合同里没有将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出来,项目负责人的档案义务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新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
1、落实具体措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中介管理的实行,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表现,传统的科技计划档案管理制度,由于监管措施得不到良好的落实,管理制度的作用难以真正的发挥出来。因此,将政府一部分管理职能外包给第三方中介机构,留下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专业化监督管理,这是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的主要表现,也是未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实现规范、法制化管理的具体要求。[2]
2、领导职能和主体更加明确在全新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当中,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执行项目档案工作的地位权力得到了明确,明确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职能,让其有了更好的依据来执行管理,不仅能够较好的履行项目管理的职能,还增加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3、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转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业务指导方面的职能,突显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的领导权限,对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化管理。长期以来,国内的科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基层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承担者。而这一情况已经难以与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因此,新型的科技计划档案管理体制,应该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能放在客观位置上,确保新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对策
1、对项目档案进行归口化管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总目标和质量管理标准,对单位档案工作执行单位人员的配置、机构的设置及运行经费等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该单位制定科学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并严格落实制度中有关科技项目管理的规范;对委托中介监管的项目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行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因此,对项目档案实行归口化的管理,有利于“条块”体制的转变,可以让各行各业、各种类型以及隶属关系中的项目承担者,都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直接进行归口化领导。
2、对项目档案进行实时监管当前,政府的职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也在项目档案宏观管理层面上充分体现出来,微观上的管理交给了外部的社会力量,即相应的中介机构执行。但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监管部门在性质上虽然是中介机构,但它依旧还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各项工作职责的执行者,所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领导和监督其工作过程。[3]
3、采用有效措施,处理项目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科技行政管理部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沟通,制定出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对中介机构档案管理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实时监督其执行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保障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规范都能得到真正落实,确保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再和微观层面中的档案业务有所接触,而是更加注重宏观层面上的管理。
4、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实施,首先需要从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建议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相匹配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并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与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以及各级计划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要明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文件的归档范围与质量要求,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形成积累、归档验收、立卷整理以及信息补充等进行规定。对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出合理的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以确保规定的范围和期限能够适应相关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配套的有机体系,将体系中的指导、约束以及保障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篇5
1.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激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他们的能力。例如:在跨栏的学习中,有部分的学生看到栏架就有恐惧的心里,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激励的方法,让他们克服恐惧心里,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跨过去,这样会提高他们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激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关注他们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地方,那学习的效率就会增加,一些新的观点就会增多,就能够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取得更多的学习效果。
1.3激励可以让部分后进的学生更多关注自身,发现差距
在一个班集体中,有的学生成绩好,必然有些学生成绩差,通过激励,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能够继续保持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同时也促使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更进一步。
1.4激励可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良好
课堂的学习氛围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通过办法,让学习简单有效,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指定激励措施的依据,把激励机制和提高课堂学习氛围结合起来,就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激励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激励的方法和方式缺少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他们需要的激励方法都不一样,面对同一种的激励,有的人已经很轻松地就能完成这种需求,那么这种激励的手段对于这些学生已经缺少了激励的实际意义。教师就必须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要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2.2激励的对象手段缺少变化
在教师平常使用激励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给了优等生,对这些优等生,教师对他们有更大的期望,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如果一些动作做不到位,老师总是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有一些带有打击性的语言,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提高这些人的积极性,反而让这些人不敢去学习,怕学习。
2.3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共同使用
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使用精神激励,比如口头表扬、让学生示范等,但这些激励方法使用时间一长之后,学生就缺乏新鲜感,慢慢地对于这种激励方式就失去兴趣,在这时候,我们就要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共同使用,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始终保持集中。
2.4评价手段单一,缺少实践能力
在平时上课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评价,而缺少学生的实践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考核手段还都是通过成绩,成绩是唯一能够对学生考核的手段。对学生的培养,也只是更多的注重学习,学习文化知识,而缺少了对他们其他能力的培养,往往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在考核中也最容易被忽视。
3制定适合体育课堂管理的激励机制
3.1教师应掌握好激励的时机和方式
激励时机的掌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过早地使用激励,不仅使学生感到目标太远,有点茫然,还会让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伤害,过迟的激励会失去激励的最佳时机,使激励的作用减少,甚至什么作用也起不到。激励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3.2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的成绩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方法,不光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根据学生的德、能、勤这些方面与成绩来共同评价一个学生的考核指标。同时,教师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成绩,也能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足的方面,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
4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
4.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怎么叫他学他也学不好,因为他已经没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体育课堂中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兴趣的发展是和成功相联系的,经常成功的人,他学习的兴趣更浓;而经常失败的话,练习的兴趣也就缺失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要不断地更新激励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
4.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首先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目标;其次要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觉得目标努力下能够达到,才能让他们有动力,所以,在体育课堂的管理中,目标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的需要都不一样,当一些目标定得太高时,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也就失去了对该项目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制定不同的锻炼目标,一个是近期目标,一个是远期目标,远近结合。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实心球这些目标制定的时候,由少到多,由近到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标靠拢。当一个目标实现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向一个新的目标奋进,使他们不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4.3感情激励
在体育课堂上,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努力的学习,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师所希望的努力程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唤起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和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平等友爱、理解信任,课堂上洋溢着欢快和谐的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师生相互之间的情感认同,并借助情感的表达功能,实现情感沟通,达到情感共鸣,使体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4.4特长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例如:有些学生的跑步不行,体质较差,但是他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比较好,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体操或者前滚翻这几个项目中比较优异的情况下,让这部分学生进行示范,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5竞赛激励法在平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适时地增加一些竞赛,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条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竞赛,例如:个人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男女对抗赛、小组评比赛、达标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和积极性。
5利用反馈的信息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有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例如:达成评价、鼓励评价,通过这些评价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运用这些评价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快捷、准确、有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掌握了哪些动作,掌握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的努力方向。鼓励评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激发他们练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师生的关系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面向全体学生使用鼓励的时候,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身体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自身能力有,因为他在不断的进步,哪怕进步幅度很小,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点机会进行鼓励,进行表扬。教师在鼓励和表扬的时候,应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鼓励,如我们在练习“前滚翻”动作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完成动作的学生我们给予表扬,甚至提出高的目标,使他们的动作更完美;而一些身体协调、身体柔韧性较差的学生,我们要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好!真不错,有进步!”“如果手臂再撑住就更好了!”等这样一些激励的语言来提示鼓励,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
6结语
篇6
一、组织形式:
1、以年级学科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双周一下午放学后开始活动(集体研究课时间由本备课组商议临时决定,不要利用周一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一个月备课组至少开展一次研究课活动)。内容主要是教材教法的研究,知识点的确定及学法指导。
2、全校以学科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改思路,交流教学中成功的教学经验。
3、全校语文6个备课组,数学分一二年级、三年级、四五年级、六年级4个备课组,英语为1个大备课组,体育1个备课组,艺术1个备课组。
二、要求:
1、集体备课要做到时间、地点、内容及主备人四落实。
2、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对所备单元进行深入的教材分析,使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地位、重难点及教育价值,提高教师个体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并确定由主备人对本单元(或章节)进行初备。
3、以备课组为单位对主备人的备课初稿进行讨论、修订。(主备人应在一周前把所备初稿交到任课教师手中。)这一过程应该真正成为师师互动的课程,主备人介绍了设计思路以后,其他教师可以畅所欲言,肯定设计的精彩之处,同时,对有待完善之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让大家共同品评。最后形成的教案要达到: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本学期每个学科要建立单元评估制度。
4、在集体备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结合各班学生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纸旁注部分,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
5、在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针对教学实践写出教后感(或教学反思)。教后感要有针对性,做到言之有物,客观、实际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成功经验和尚存的困惑和不足,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各备课组每月要组织一次任课教师教学反思录交流,,从而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每学期在备课组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一次教学反思录交流与展评。
6、 教师要把集体备课中研究出的结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注意事项:
1、领导参与并检查集体备课情况,及时督促各年级各学科认真开展好集体备课工作。
篇7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立合乎实际、适宜的科研激励政策,促进医院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医院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方便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清晰严密的管理制度等。具体表现为: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坚持“科教兴医、科研强院”发展思路不动摇,把科研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制定科研计划,做到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目标,明确各阶段干什么,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同时,落实人员保障,指定一名业务副院长亲自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管理知识,分析医院的科研形势,不断完善和修改细则,及时研究和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双流县第二人民医院全院职工总数1071人,其中在岗卫生技术人员892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83.29%,正高级人员7人,副高级人员69人,中级人员528人,初级人员23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9人,大学本科386人,大专429人,这些都是医院科研发展的主力军。为保证医院科研工作的有序有力推进,应按照“先机关后临床科室”的顺序,分类推进,层层深入,加强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省、市发展医学科研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保证本单位医学科研的发展方向、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及成果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篇8
关键词: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86-02
0 引言
激励机制,也可以说是激励制度,广义的说法是相关单位管理者或负责人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部门工作价值取向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的理性化管理制度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或工作表现给予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激发和鼓励被管理者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其作用正在日益被人们重视。但是在使用这一激励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管理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高校当前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目前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为完善高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1 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部分高校开始关注科研奖励在高校科研工作殊的激励作用,更有力度的激励使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采取比较多层次的科学管理积极措施,在合理科学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以下是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端:
1.1 激励措施比较盲目,没有很好的结合被管理者心理需求 对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自身对于激励措施是有不同态度的。对于他们这个群体,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作生活都比较体面满意。这就要求在给予他们激励时要考虑其个体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心理需求,结合被管理者个人的自身特点,激励措施要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必须保持管理制度与被管理者之间协调。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当前众多高校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盲目,激励措施都比较一般化,主要是考虑了管理者校方的自身需求,大多以学校的相关规则指标,考核体系作为依据,而缺乏针对教师的个性需求考虑,忽视了科研工作者个体自身的差异,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1.2 高校的激励方式比较单调,层次也不高,往往忽视精神激励 在众多的激励措施当中,激励手段看似不少,但多是以物质层面的激励为主,往往只是大量的物质奖励而很少给予精神层面的奖励。高校教师一般经济条件都不错,仅仅物质层面的奖励对他们已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是有着丰富知识,良好精神文化和注重生活品质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一般的企业劳动者,高校科研工作者对精神层面的奖励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
1.3 奖励力度不足 高校教育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新性的脑力劳动,耗时比较长,花费的精力很大。为了鼓励人才冒尖,多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高校应该提高奖励标准,加大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
1.4 激励政策连续性不强,不够稳定 激励机制应该是比较完善的鼓励保障措施。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合理的稳定性,保证激励措施的连续实施。激励政策不能频繁更改变动,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则整体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总览全局,高瞻远瞩,平衡把握,制定适合一定时期的连续稳定激励政策。
1.5 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方面的文件、管理条例、制度等还不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评价之上,而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方法存在许多问题。科研激励机制建立在量化的考核评估体系上,以教师完成的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赋值,每一个分值赋以一定的奖金数额,以此确定教师的科研成果奖励。一些非常深刻乃至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是绝对不能仅凭量化来评价的。现行的评价指标无法充分体现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1.6 考核评价周期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绩效考核多数是一年一次,而事实上,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评价周期的不合理,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忙于应付各类评估、考核,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更没有决心做一些大的学问,不愿意花上数年的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只能促使教师疲于应付急功近利,消弱了他们的创造力。
2 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激励机制制度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源于科技人才的辛勤努力科技攻关。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没有什么比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重要了。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全面考虑人的价值,重视人才,重视个体的价值,在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推进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在制度化中纳入人文关怀。
2.2 构建公平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研教师的考核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公平,公平的体现每个人的科研价值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激励。
2.3 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模式 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作用更大、更稳定、更持久。采取的精神奖励方法有授予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优先选拔晋升职称/职务等,还要在校级甚至规格更高的新闻媒介加以宣传,使其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激励他们的荣誉感。
2.4 建立科研数据公布制度,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研究统计数据公布制度,每年定期公布全校科学研究的有关数据,及时向全体科教人员通报有关科研工作发展动态,使大家认识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竞争压力。没有竞争,就不会有突破,就不能有创新,高校应运用竞争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高校只有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2.5 完善横向科研激励机制 横向科研激励机制对于促进科研人员扩大研究范围有着很好的作用。在高校科研和社会、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高校加强对科研的横向激励有助于把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结合。提高产学研的效率,共享科技资源。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3 小结
科研激励是一项比较繁琐的任务,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在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样化激励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发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能力,确保科研质量,进而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彭怡婷.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J].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47-51.
[2]刘洁.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J].学习月刊,2012,504(4):95-96.
[3]雷三容.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45-48.
篇9
论文关键词:学科 共同体 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学科的规模内涵不断扩大,不同院校同一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各院校学科发展模式有许多差异,研究方向差别非常之大。这就需要相同或不同区域间学校中的学科之间加强合作,成立学科共同体,并对其进行知识管理,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1 学科共同体的含义与发展
学科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其进人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滕尼斯发表(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算起。滕尼斯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源于20世纪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一概念,国内外研究最有成效的是“学习共同体”,随之衍生出“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早期如滕尼斯等定义的“共同体”的意义更为宽泛,而如实践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更加明确目标的共同体类型。学科共同体是指相同或不同地域间同一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和实践的教育协作组织。这一组织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旨在共同推进学科发展,形成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创新。本质上学科共同体就是以学科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实践共同体,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管理角色。
美国的学科共同体研究开始得较早,美国学科设置呈现综合化的趋势,与中国稳定的学科组和线性行政建制不同,这种组织形成打破了不同教师和学科部门间的壁垒,多是一种基于主体自愿、民主平等的专业学术组织。在这里,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基于共同价值观念或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团队合作。近几年在国内中小学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学科共同体,但多集中于传统方式,对于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实现网络环境下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解决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建立学科共同体,实现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己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对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是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的管理。UanLeI L U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知识管理有成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教育中应用并不多。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如Blog,Wiki等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也使教育界开始逐步重视知识管理。在我国,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最早见刘毓于1998年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他认为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共同体是很重要的知识共享场所,因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非正式的、自组织的学习性网络所创建的。共同体里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文化适应、知识共享、协作的过程,被广泛认为是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有效工具。特定学科领域的人员通过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并围绕这一学科领域发展分享知识。
3 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要素
3.1共同目标
学科共同体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在学科共同体成立之初,开展讨论以确立共同体目标有助于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些讨论可包括共同体讨论什么内容?最终期望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学科共同体等.
一个学科共同体与一个任务组有所不同,任务组通常是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形成的,目标完成之后解散。而学科共同体通过把学习和共享融人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能够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共享。学科共同体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机制,学科共同体的人员构成、内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学科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科相关人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科的创新和集体创造力。
3.2接受规则
与一般的学校管理不同,共同体的成员管理相对比较自由。这就使得激励机制和组织契约变得尤为重要,参与共同体的成员自愿接受规则,形成透明、公平、民主化的机制和规则。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知识创造者的价值和作用。在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则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对于有效的知识共享,共同体参与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对意义有相同的理解。成员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中的关键词汇、术语进行辨析,从而达到一致理解和共识的过程。通过对关键词汇、术语意义的讨论,经过补充、纠正、完善等环节,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共同体的共享理解。
3.3互相信任
一个信任的氛围是使得知识共享变得简单的法宝,而知识共享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意义所在。信任应该存在于学科共同体成员之间和学科共同体的交流渠道中。
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隐藏我们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这是天生的倾向。因此,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成员们必须具有高涨的积极性,给予共同体成员充分的信任。信任和相互依赖是维持个人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也是共同体成功的先决条件,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可以保证有效的交互和持续的知识共享。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个体间的接触和信任的确立是密切相关的。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打破个人和组织的障碍,促进共同体成员共享知识和创造知识。
3.4合理结构
传统的正式学科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有利于知识进行分离和积累的创造性方式。
3.5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科共同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学科专家通过示范和发起话题等方式组织学科共同体的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体核心成员一般拥有敏感的、外向的、温和的、开拓性、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而社交性、开放性和利他性对沟通技能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
核心成员可以通过向他人总结和报告知识,通过基于知识使用的角色扮演和游戏,以及通过与知识提供者保持密切的相互关系而获得知识,能够实现更主动的关注知识。
4 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曾将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模式分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存储模式是指知识被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人物化管理模式是指知识与知识的所有人没有分离,他的知识通过人员的直接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学科共同体可以综合两种模式的优点,由专家或学科领域的领先者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形成的显性知识由专门人员形成数据库,供共同体成员参考和查阅。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过程知识。传统的学科知识交流是单向流动,交流的主要是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显性知识,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很少。而互动正是基于网络的学科共同体的优势,核心成员与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互动,这就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共享效率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职;课程体系;校办实体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通过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及商业策略,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特色分析,依托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探索搭建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学生管理会计技能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特色分析
职业教育的特征包括:“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的内容特征;学校教育途径和手段与社会实践、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计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特征;“知识(技能)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的理念特征。因此,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也必须考虑自身的特色。
(一)课程内容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管理会计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不是全盘照搬,泛泛而学,而是要紧扣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在适用性方面,主要考虑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的层次相匹配,教学难度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契合,内容的选择与中小企业的业务、财务相关联;在实用性方面,强调教与学的管理会计理论、工具方法等,能够实际运用于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根据中外管理会计概念,它是管理与会计的融合,也必然是一种实践。因此,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与训练,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与剖析、实际业务的承接与完成,不间断的往复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与知识积极互动的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管理会计能力与技能。这种实践性要求教学的灵活性,不拘泥于课堂,课堂教学与会计公司实践穿行,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学习无时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影视剧、小说都可以引发讨论和思考。实践应用使师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兴趣,更主动地去思考和寻找新业务,实现良性循环。
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两翼三层”的课程体系架构
根据上述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管理会计的课程特征,架构高职管理会计“两翼三层”课程体系。1.相关概念。两翼:是指“课堂教学”与“公司实践”。以专业和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和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作为学习与实践的阵地。三层:包括知识层、能力层和价值观层。知识层:管理会计基础理论。能力层:广义概念,既包括管理会计技能、工具方法,也包括超越具体领域的通用能力,如思维、沟通等。价值观层: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即对事物的判断,在此是指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判断与解决实践。2.课程架构分析。“两翼三层”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以培养深度学习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避免学生的低效学习。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将管理会计知识与能力割裂,更难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管理会计技能的人才。“两翼三层”,一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知道为什么学习管理会计,将来在哪个领域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现有的其他知识的关系;二是在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中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剖析的基础上,通过真实业务承接和完成,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持续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三是将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承接业务实践中所获取的中小企业案例,结合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反馈回课堂,用于本届学生工作反思、复盘和以后各届案例教学。同时,能够进一步充实丰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案例库,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综上,高职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现阶段可以根据财政部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及各项应用指引,编写兼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校本教材进行呈现。几点说明:(1)一些假设条件严苛、使用成本较高、明显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工具方法,如标准成本法等,简要介绍或直接舍弃。(2)部分与财务管理课程重合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等,在开课前明确主讲课程,以避免重复。(3)具有“灵活性”。由于公司业务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需根据实际发生穿插于全学期教学进程。
(三)课程实施关键点
1.校办实体的业务资源是前提。如何使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解决的方法是:学生在学校多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多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多见识各种情境,多做真实的业务,基本了解一般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多思考。学生经过这些培养训练,进入企业后,才能结合企业业务与实际情况,提出思路和解决方案。一条可行的途径是:依托校办的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发或承接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相关业务,通过项目式运作,高质量完成咨询服务业务。基于前述现状分析,中小企业主动上门的业务不会太多,有为才能有位,这就需要校办公司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开发业务,如与校企合作的事务所协商,分流其旺季的部分业务,或先免费为其代账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会计方面的服务;或通过毕业生库,寻找对口就业的在岗毕业生,就其岗位合作管理会计项目等等。珍视初创期的业务资源,打造品牌,切实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或价值创造。2.相关能力培养是核心。采用“两边都向对方靠”的培养方法。教师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不断训练学生“两边都向对方靠近”的能力,即知识向问题靠:每学习一个管理会计知识时,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客户企业什么问题;问题向知识靠:遇到客户企业任何问题时,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思考哪个知识能解决此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培养途径是:将课堂、第二课堂与公司实践相结合。一是案例教学。在收集、预习、讨论案例等各环节,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并提交相应报告,培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开设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组织各类内容与管理会计相关的活动,如经典阅读、影视剧观赏、编排情境剧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力。三是学生进入公司开发或承接的业务项目组。一般由项目经理(专攻该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完成客户企业咨询服务工作,必要时邀请校企合作的事务所资深专业人士支持工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职业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练型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管理会计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打破行业边界的探索之旅。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保障。优秀的管理会计教师,应该是既能胜任有效的课堂教学,又能高质量完成对客户企业的咨询服务的双师型教师。而这样的师资队伍,依托校办公司进行校本培养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校办实体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合作,签订产学研业务合作协议,承接业务后直接按专门研究方向归类,每一业务方向的项目经理由教师和事务所人员共同担任,以教师为主,带领、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工作。教师在正常的业务处理、对学生的系统指导之外,还要承担案例的撰写、提炼与归档工作。通过实践工作,教师能够快速提升业务、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成长。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