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卫生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09: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卫生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老年病人 安全隐患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9-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老年住院病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老年病人的住院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的有效预防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管理质量及医院的信誉度。
1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 病人及家属原因。
1.1.1 年龄大,生理功能退化,多科疾病共存。
1.1.2 直立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1]。
1.1.3 药物治疗因素。
1.1.4 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角色改变,使老年病人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不愿意给家人添麻烦,事事愿意自己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估计不足,而造成活动中发生跌倒,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的态度,采取自伤的行为。
1.1.5 老年患者的违医行为。
1.1.6 家属不重视,无陪护或陪护理不到位,或缺乏顾病人的科学方法。贴于中国论文下。
1.2 管理及护理人员因素。
1.2.1 规章制度不健全,乡镇卫生院无专责护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缺乏安全管理措施。
1.2.2 护理人员缺编严重或者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使护理人员忙于治疗而疏于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宣教工作。
1.2.3 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或维护不佳,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抢救仪器,疏于管理,造成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1.2.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
1.2.5 护患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有效沟通。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在做解释工作时,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容易失去了信任感[2]
1.2.6 健康教育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以治疗为主,不重视健康教育。
1.3 环境因素。
1.3.1 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病床无护栏、病床过高,不易上下床,病房无单独的卫生设施或厕所设门槛,没有扶手,走廊两边无扶栏等。
1.3.2 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如病房地面湿滑、高低不平,病房灯光亮度不足,病室内物品堆放过多、拥挤、不够宽敞,污物桶放置不当造成病室环境污染等。
1.3.3 危险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筒、氧气管道等检查不及时或操作不当,造成管道泄漏或火灾等潜在的安全问题国论文下载中心。
2 对策
2.1 设置专责护理管理人员,加强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抢救仪器的调试和维护,以备急需之用,结合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实例对护士进行安全护理教育,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2.2 合理配备护士人力资源,保障和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士人力配置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密切相关。故应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间段(如中夜班)的护理力量,动态安排人力资源,确保患者安全。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护理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规范工作流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3]。
2.4 加强对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安全防范教育,在病人住院时,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启老年患者健康教育。通过直接询问病人或间接询问家属方式,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躯体功能状态,改变不服老、不麻烦人的心理,对高危险病人予以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床前做标记,以引起医护人员、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警惕,以确保老年病人的安全。
2.5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给予老年患者多关心,多问候,多观察了解和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主动帮助有需要的患者,如上下床、坐立、进餐、如厕予以搀扶,信号铃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夜间在床边放置便器等做。
2.6 改建病房及住院环境的安全设施。①病区的走廊、楼梯口要设椅凳,以备行走时短暂休息;走廊、楼梯、厕所及浴室要设扶手,老年人的卫生间,最好是坐式位置。床单元设置合理、病床高度适宜并配有护栏。②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床边灯及洗手间夜灯等。③与后勤部门通力合作,保持地面的干净和干燥。病室内物品放置有序、病区走廊安装醒目的安全提示牌,以保障老年患者在病室、楼道内活动的安全。
2.7 重视陪护管理,与病人家属及护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家属或护工对病人病情的反应,同时要观察他们护理病人的方法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护理老年病人的能力。
2.8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对于有轻生念头的老年患者应及时疏导患者情绪,避免意外伤害。护理人员要做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对容易引起并发症的注意事项要采取口头、书面教育方式,并且要反复多次的讲解,体现其个性化。
总之,通过对乡镇卫生院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危险因素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防范意识,减少了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桂程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不安全原因分析与对策.FANILY NURSE September,2008 Vol.6 No.9B
篇2
关键词: 敬老院老人 社区护理 经验 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1]。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2 护理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护理内容。
2.2.1 饮食保健指导 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运动保健 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1]。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 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3 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经验与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情,也衍生出一系列老年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是医疗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人员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医院走向社区,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直接、连续、全面、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护理[1]并进行多方面护理指导、卫生宣教。社区护理是应用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的理论,以预防疾病、保护群体、促进健康为目的,并应用先进的整体的方法,直接向个人、家庭和团体提供连续性、全面性的护理服务[2]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65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6亿,其中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3亿。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社区老年人将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笔者对该社区老年人的护理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重视观察病情
老年疾病的病种多,社区护士要勤于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老年疾病的病程长,护士应了解病情,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行健康指导,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有关疾病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档案,了解社区每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2 重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了家庭,所以家庭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依托,关心、亲近他们的人越多,家庭关系越和谐,生活越充实,老年人就越积极向上、越健康,社区护士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经常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主动与他们打招呼,选择确切的称呼,亲切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耐心听取意见;社区护士应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除了会应用语言交流外,还应该学会增加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鼓励其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获得他们的信任。另外社区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应多与老年人的家属联系,教育其家属积极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努力营造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让老年人身心愉悦。
3 促进睡眠
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少,而且多失眠,易醒,所以给老人创造一个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的睡眠环境显得相当重要,对失眠者要鼓励其保持稳定的生活规律,晚间不要过度饮酒或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睡觉前可用温水泡脚,以促进睡眠,必要时合理应用安眠药。
4 用药指导
老年人由于喜看广告,迷信新药、贵药,爱胡乱投医购药,缺少基本的科学态度。因此要了解每一位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病指导其合理用药,在药品包装上用大字标注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并详细交代清楚药品使用常识:有效期、生产批号、副作用说明等。以避免使用过期的药品,并嘱老年人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漏服、重服,切不可随便加大或减少剂量。
5 皮肤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萎缩,皮下脂肪变薄、皮肤抵抗力下降、生理功能逐渐老化、减退,受不良刺激易发生瘙痒,要根据气候注意保暖,除炎热的夏天外,不必过勤洗澡,水温也不宜太高。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卫生。老人的居室地面要平整,并保持干燥,勿乱防止障碍物。久坐或卧床起来时不要太快,防止性低血压发生,防止跌倒。
6 积极锻炼
组织老年人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丰富老人的业余活动,积极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如唱歌、下棋、听音乐等。另外老人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补充含高纤维的蔬菜水果,适量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对已发生便秘的,可用针刺疗法、腹部环行按摩,对于严重顽固的便秘者可使用灌肠术治疗。
7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老年人由于病种多,病程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习惯于别人照顾,养成依赖心理,因此社区护士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针对不同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康复功能训练计划,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对于卧床患者告知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及正常运动模式的重要性,指导其早期进行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方式,能下床的鼓励其早期下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重返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华.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实习护理杂志,2000,16(2):57.
篇4
通讯作者: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要。方法 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样的60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别人群在健康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100名随机抽样人群,经社区心理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增加,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结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需求; 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2亿,超过总人口的10.9%。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这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区护理机构以它的专业、方便、快捷担当起这个重任。国际老龄协会不止一次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说明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服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医疗为中心转向以护理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发显得重要。
据调查表明,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社区护理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64%,其中15%的家庭处于等待服务状态。社区护理机构能够贴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社区健康信息系统,搭建起患者与医疗之间的桥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华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况、社区护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状况和护理需求,以指导社区护理的开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市现状的社区老人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街区4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层抽取获得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无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课、入户调查、现场咨询、造册建档、跟踪随访的形式,反复细致地向老人们介绍调研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对调查研究的各个项目逐条逐句地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获得所需的原始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现状和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共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调研对象的100名老人,年龄60~98岁,平均67岁,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为2:3。被调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调研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况(%)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较高,体力劳动者占调查对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应注意具有针对性。调查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显示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与国际关于人口老龄化报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调查老人中丧偶者比例为28%,有研究报道,丧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与配偶健在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显示出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4%,独居者为26%,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者占20%。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负担,但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鉴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调查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仍以自费为主。经济的原因使多数老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约45%的老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维持和改善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为出”的收费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健康目标,将是我国基层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今后为之奋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本调查发现,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健康咨询护理。其中文化层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层次低者要求简单,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调查表明,文盲老人对社区护理持否定态度的前两位原因是经济困难和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对定期的体格检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健康参与”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
3.4 心理护理对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家庭,与老人的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袒露,便于护士对老人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提高老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给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消除其忧郁、烦躁情绪;同时和老人的家人、居委会配合,共同关心老人,使老人没有了孤独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生存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老人的负性情绪得以缓整,由悲观、恐惧、轻生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并成为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义务宣传员,引来更多的老人前来参加“全民健康”活动。
篇5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临终;临终关怀;现状;对策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4]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
篇6
关键词:老龄化 社区卫生 医养结合
宁波市在1992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于全国平均水平7年。按照国际惯例, 老龄人口超两成意味着一个城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年末, 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125.5万, 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据宁波市民政部门预测, 到2020年, 本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60万, 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高龄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对养老机构和医疗的需求同时增加。虽然宁波市养老床位远远高于全国、全省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的平均水平,但这些养老机构大多以“养”为主,遇到老人生病,往往只能由家人送到医院,使老人和家人不断地奔波于养老院、家庭和医院之间。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为了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享受医保报销,“押床”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就把急需住院的病人挡在了医院大门之外,使医疗资源更加紧张;或者大多数老年人在医院只能住十几天,就被动员出院,得不到很满意的治疗。
当前宁波“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是签约家庭医生,虽然签约率全省最高,但也不能满足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病老人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础医疗机构,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护理区对必须住院治疗的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
一、宁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护理区的现状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但宁波市尚未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结合护理区的相关政策,基层单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宁波市江北区甬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于2012年年末,2013年初开始运行,建筑面积7千多平方米,按二级医院的标准建设,并配有康复治疗室等科室,设备齐全,一层病房30张床位没有充分利用。因为地处新区,人口密度不大,这为医养结合病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但因没有利润,又没有硬指标,所以病区也一直没有投入运行。
(二)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因为主管部门尚未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结合护理区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加大投入,基层单位比较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工作激情不足,以观望为主。医养结合的服务重点在“医”,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充分利用上级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为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医疗联合体的帮扶作用。上级医院不仅仅派驻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指导医疗诊治工作,还需从长远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护理团队,使整个医疗联合体团队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宁波海曙区望春中心病房、南门中心骨科病房由市第二医院建设和管理;江厦中心病房为市第一医院康复病房;西门中心病房是我区唯一开放并自行管理的病房,共开放床位100张(其中50张属于医养结合);其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暂时未开设住院部。以宁波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病区为例,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患慢性病的老人、手术后留院的老人、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残障老人及恶性肿瘤晚期老人。大部分医疗费用可以走医保,护工费自己负担,而且一个护工可以照护两个以上的老年人,护工费成本明显下降。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很受老年人的青睐, 现在是一床难求。一个医养结合病区50张床位,共6医6护,24小时值班,年人工支出约180万。床位收入(按天天满床算)35*50床*365天=638750元。每天做40人次理疗(最大极限),一年收入不到30万,加上出入院的检查(平均病人出院日超出一个月),加起来约120万的收入。医院要亏60万/年。还不包括设备、房屋、水电及其他费用。这样推算,一个50张床位的医养结合病区,政府每年至少要拨款60万,这些经费从哪里开支?
宁波市鄞州东钱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普益医院,创建于1928年,是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区内唯一的一家县级综合性医院,与东钱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钱湖预防保健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运营模式。该中心承担了区内基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兼有妇儿保健、计划免疫任务。2011年4月18日,医院搬迁至新大楼,新落成的钱湖医院占地面积35亩土地,建筑面积2.3万O,业务用房面积1.363万O,医院现有职工270余人,其中中高级卫生人员40多人,医院开设内、外、妇产、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中医、妇保、儿保、防保、影像、检验、药剂、护理、急诊等业务科室。日门诊1600人次左右,年门诊量54万人;日门诊收入14万元,病床使用率40.8;对外开放病床数100张。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一直在计划申报成立医养结合护理区,市民政局等单位也去调研考察,因为怕亏损怕担责任,一直没有正式运行。
(三)由卫计委单一管理,政策扶持难以落实
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普通的养老机构,老龄办组织实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卫计部门认定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社保部门管理医保报销,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的问题,如民政部门进行年终考核时要审核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资质设备等项目,这就与卫生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导致管理部门和养老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同时,医养结合的普通养老机构有机会获得政府一次性建设财政补贴和运营补贴,但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却得不到任何补贴,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归属卫计委单一管理,政策扶持难落实。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养护理区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推进各项优惠措施
政府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进行多元主体的整合,形成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供给链条和服务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模式纳入医疗资源分布规划。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各项优惠政策,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相应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护理区给予整体的资金扶持,积极开展城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试点。政府层面首先要破除医养结合政策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的同时,也要转换资金的投入方式,不仅要补给供方,也要补给作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方的老年人群。另外,要制定优惠的政策,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如果病区是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的,运行资金基本要靠财政投入。最关键的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养结合病区的顺利运行。医养结合牵涉到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所以卫生和民政等部门要密切联系并加强投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医养结合不仅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方式,还应是一种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仍是采取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因为相较于预防、保健而言,治疗在服务对象身上更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加强医护队伍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短板在于缺少专业化的医护人员,以及现有医护人员的医疗与护理能力较弱。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既有专业技术又善于与老年人沟通的医疗护理人才。为了吸引专业人才服务基层,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必须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需求,而且要不断完善政策,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医生、护士的福利待遇,同时在编制、培训、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要建立有效的医护人员绩效评估机制。很多时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较差,对待老年人的服务态度有待改善,中心应该就此建立绩效评估、服务回访机制,有效监督中心医护人员实施医疗服务,并激励他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针对医护养专职人员缺乏这一难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培养养老和社区医疗的人才。符合条件的高校可增设老年护理、社区医学等相关专业,并制定出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从而为社区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专业化的道路。
(三)开办营利性医养结合护理区的探索
在缺少政府投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索以下两种模式:
1.做高端医养结合护理区
走精品路线,按市场经济自主收费,做营利性质的高端病区。假设每床每天收费70元,床位收入(按天天满床算)70*50床*365天=1277500元。这样,医院是可以营利了,事业编制退休的老年人也可以承担。医保每天承担35元床位费,个人每月床位费承担35*30=1050元,护工费2400元(两个人拼一个护工)。床位费和护工费每月合计是3450元(还未包括医疗及康复费用,如果是民营的话,医疗及康复费用不一定能进入医保。不过这些费用可以用个人购买除城镇或居民医疗保险以外的商业保险来支付),宁波居家半天钟点工收费是每月2500元。2015年宁波事业编制人员退休金平均每月4000元左右。一个人的退休金基本可以维持,如有老伴及子女的帮助那经费就更没问题了,所以,走高端路线是可行的,费用可以由自己、医保共同承担。事实上,长期护理保险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在国际上已有成熟的经验。例如,目前德国强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90%的德国人得到了这种保障。在我国,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来促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并鼓励保险机构与护理机构相互合作。事实上,我国个别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相应的护理保险制度。如青岛于2012年建立了对失能老人“医养结合”的护理保险,人保寿险北京分公司与北京海淀区民政局合作推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海淀区所有18岁以上的户籍居民,对重度失能老人,政府最高补贴50%的保费,享受最高每月2500元的上门护理服务。
2.开办具有康复功能的医养结合护理区
护理区由政府主导,具有非营利性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实行具有康复功能的医养结合。建议医联体主导医院将术后需要康复的老年病人按辖区转到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的医疗队伍和医疗设备及时跟上三甲医院的康复需要。按平均每月床位费1050元、医疗费1000元、康复费3000元等由医保部门将其纳入医保,护工费2400元(自理,两个人拼一个护工)。这样在病人数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收支能保持持平。民政、卫生、医保、残联等部门应协同建立规范、统一的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标准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老年康复医疗机构的管理、老年人疾病预防、营养指导、用药安全、健康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和管理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翼. 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1):76- 80.
[2] 郭斌. 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39- 41.
[3] 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2- 105.
[4] 朱银波,曾益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服务模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实用医学,2014,30(5):322- 324.
[5] 王簧,曹勇,唐立岷. 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 .卫生软科学,2015,29(2):72- 73.
[6] 成秋娴,冯泽永. 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A):78- 80.
[7] 赵艺, 马欣婷,曾玉娟.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 管理观察,2014(24):187- 188.
篇7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老年患者的逐年增多,对老人的护理服务也相应提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老人院发展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使我国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
【关键词】老人院 人口老龄化 老年护理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1]。当前,老龄问题已成为各国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家庭养老必然向社会化养老发展。下面就来谈谈国内外老人院的发展现状:
1 北美国家老人院的发展
1.1 美国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根据养老院的不同功能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为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院,主要收养需要24小时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院,主要收养需要24小时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第三类为一般照顾型养老院,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舍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24小时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1.2 加拿大 依据护理的需求程度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型:(1)高龄人士公寓:入住者基本上能自我照料;(2)退休人士之家:住客大体上能照料自己,但每天需要约一个小时的医护照顾;(3)老人屋:住客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个人生活和健康都需要人照顾的人士;(4)护理安老院:入住者完全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长期全面照顾。
2 欧洲国家老人院的发展
2.1 英国 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住宅有三类:第一类对于可以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内部无障碍设计的老年人住宅;第二类是在上述住宅的基础上增设常住的特别管理人员,负责与有关单位进行联系或调节;第三类是基于以上住宅服务,服务对象扩大到了身体衰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2.2 德国 它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其养老护理制度是符合其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基本国情的。他们通过养老金、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专业机构养老等多种途径解决养老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
2.3 挪威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和护理基本形式有四种,即居家养老护理方式、老年中心护理方式、老人护理院护理方式和老年疾病医院护理方式。 转贴于
3 亚洲国家老人院的发展
3.1 日本 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老人院分特别养护老人院、养护老人院、低收费老人院和收费老人院等几种[4]。特别养护老人院的服务对象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在身体、精神上有明显缺陷,需要全天护理,而且在其住宅内护理有困难。养护老人院接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家庭照顾有困难的都可进入养护老人院。低收费老人院及收费老人院接收对象是没有疾患的老年人,居住者需要交一定的费用或费用全部自理。
3.2 我国老年护理工作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还没有独立的机构和完整的体系。
3.2.1 香港 医疗保健事业体系比较完善,老人院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一大内容。老人院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和细致的分工,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5]。
3.2.2 天津地区 老龄人口在2000年时已达到常住人口的13.6%,通过以医院为依托建立的老人院,从管理与服务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办院经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海截至2002年6月底已注册的老年护理院达67家,较好地满足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需求。广州市老人院截止到2006年10月已是一所具有780张床位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它集休养、医疗、护理为一体,为住养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康复等服务。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据联合国2001年预测,到2050年全球除非洲以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或接近30.00%,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3.7亿人。目前,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质量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满足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的老年型社会国家存在很大距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相信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老年护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徐福来,丁敏冲.老年人住宅建筑浅析[J].山西建筑,2008,34(30):65-66.
[2]程牟华.老年公寓建设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梅红光.德国养老护理制度的启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11:40-41.
篇8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篇9
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渐严峻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高龄老人的失能问题更是摆在了面前。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身体不健康的占10.6%,生活不能自理,即“失能老人”为2.3%,人数达52万余。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快速加剧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失智、失能老人迅速增加,需要医疗照护和生活照护的老年人数量也将迅速增长。
然而,家庭或一般养老机构难以处理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养老费用的增加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同时,医疗方面也面临医院运行成本加大、优质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
过去,养老任务清晰,民政养老、医疗治病。现在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增长、人数和绝对年龄的增加,养老和医疗呈现出逐渐过渡到无法区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必然。
然而,医养结合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只是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一个“片段”。现在许多部门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医院办养老院”“养老院办医院”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提出了10个事实,认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急剧增长,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居多,中、低等收入国家的老年人与富裕国家的相比,承受了更沉重的疾病负担,这种负担主要来自非传染性疾病,因此长期护理变得日趋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陈冯富珍曾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方式,我们要打破碎片整合服务。可以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未来失能老人照护危机的根本出路。
世界卫生组织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原则是:体现个人和公共价值观念;发挥政府和私立部门的作用和责任;教育公众;尊重照护者的责任、作用和权利;鼓励非正式照护者;保障基本条件:公平、受益范围、准入、卫生与社会保障和适宜的基础设施;统筹长照资金;技术支持;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
长期照护目标是老人能够参与社区、社会和家庭活动;住房环境和辅助设施适应;评估、评价社会照护和卫生保健状况;有照护计划和实施人员;制定目标降低风险,减少进一步失能;对精神、情感和心理提供支持;提供舒缓治疗;对家庭、亲友和其他照护者给予支持;必要时进入专门机构实施照护;由专业人员提供生活和医疗卫生支持和服务。
建立中国式长期照护体系
针对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我们应当建立的对策是:以人为本,全面整合,构建中国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长期照护体系建立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三个方面。保基本是全面实施医疗保险与照护保险、商业保险、高龄补助金的全覆盖,个人付费应当在退休或养老金能够支付范围之内。强基层是以社区居家照护为主,机构包括养老院、护理院、日间医院、医疗机构的养老和失能照护为辅。建机制是通过分级管理、无风险衔接,综合功能评估,跨学科团队服务,建立有序的老年医疗照护连续服务模式。
针对目前的现状和管理模式,建立中国的长期照护体系需要做到四个整合。首先,横向管理整合。通过老龄委的统领作用,整合民政部、卫生计生委和人力资源社保局担负各自的职能。这需要顶层设计,整合统一制定相应的养老和长期照护方案。
其次,横向支付整合。整合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支持、补充保险等多种费用支付方式。加上一定比例的个人支付全面覆盖老人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和社会支持所有的费用。
再次,横向服务整合,即服务于老人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支持服务人员需要无缝隙的服务整合。不同专业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各自履行不同的职责,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最后,纵向的机构整合。通过综合功能评估决定失能老人应当在家庭、社区中心、养老院、医院、康复院还是护理院进行医疗和康复,而不是随意的、无序的流动。同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实现高品质的服务奠定了基础,因此还要加强信息整合,要把社区的健康档案、医院的医疗档案、民政的福利支持档案等都整合在一起,通过移动医疗护理服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设备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失能老人的照护环节中,无论是慢病管理、亚急性医疗康复、临终关怀服务还是长期照护支持服务都应当是以居家照护为主,机构照护为辅。其中,个案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是整合的剂。
篇10
江苏省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 目的 对某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发生的一起急性老人群体性肠胃炎疫情中采集的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 方法 采集该老年公寓患病老人、护理人员的肛拭子共8份。 结果 本次疫情中,在5份患病老人和2份护理人员的肛拭子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Ⅱ型(GⅡ)。 结论 本次疫情爆发蔓延可能是由于带病上班的工作人员在护理和分发餐点过程中将诺如病毒传染给老人并引起交叉感染所致。
[
关键词 ] 诺如病毒;老年公寓;实时荧光;胃肠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31-02
诺如病毒又名诺瓦克病毒,属于人类杯状病毒科诺瓦克样病毒属,由其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该病毒传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生活接触或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传播[1]。由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胃肠炎疾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本次实验利用RT-PCR检测技术,对常熟市某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发生的一起急性群体性肠胃炎疫情中采集的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确定病原,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此次事件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
2012年12月10日常熟市疾控中心接某社会福利院电话报告,称该院有一个病区自本月初以来先后有十多名老年人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调查,该院共收住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410名,工作人员180名。住院老人饮食主要由该院食堂统一加工后送至各病区,再由病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分餐送给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理人员喂服。目前腹泻、呕吐病例均集中在某一病区,该病区共有2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分别住在8个房间,由9名护理人员轮班护理。
1.2流行病学资料
1.2.1主要症状经现场调查,该病区自2012年11月29日起—2012年12月9日,先后有15人(男8人、女7人)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布为:呕吐7例(100岁、93岁、79岁、78岁、76岁、47岁、45岁各一例)、腹泻3例(86岁两个人、74岁一人)、呕吐伴腹泻5例(87岁、83岁、72岁、42岁、51岁各一人)。
1.2.2患者治疗情况其中一例患者因两次呕吐呈咖啡样呕吐物,且年龄过大(100岁)而由院方动员其家属外送医院治疗外,其余患者均由该院卫生所负责治疗。患者经对症治疗,愈后效果良好,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1.2.3首发和次发病例首发病例为一男性老人,于2012年11月29日出现发热(38℃)、恶心等症状,伴呕吐、腹泻各一次,次日起每天腹泻2~3次,无呕吐。次发病例为该病区一女性护理人员,于2012年12月1日出现呕吐症状。
1.2.4患者年龄及空间分布15例患者中11例为该病区住院老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分布在该病区7个房间(病区共有8个房间,目前除104室无相同症状病例外,其余房间均有病例发生)。其余4人为该病区护理人员,主要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及饮食分发等工作。
1.2.5发病时间分布发病时间与发病人数见图1。
1.3材料
1.3.1标本与12月10日采集该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急性胃肠炎患者肛拭子标本8份,其中患病老人6份,患病护理人员2份(同一护理班次)。用无菌棉签采集肛拭子置于病毒采样管,冷藏运送至实验室检测。
1.3.2试剂核酸提取试剂、诺如病毒GⅠ/GⅡ双重荧光核酸检测试剂均由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3仪器ABI7500fast实时荧光定量PCR仪;FRESCO21高速冷冻离心机;HFsafe-900Ⅱ级生物安全柜(上海力申)。
1.4实验方法
1.4.1提取病毒核酸取200μL病毒采样管中的保存液,按照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核酸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手工提取核酸,得到约50μL的核酸提取液,备用。
1.4.2实时荧光RT-PCR扩增反应:采用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诺如病毒GⅠ/GⅡ双重荧光核酸检测试剂。根据本次实验的标本数和阴性、阳性参考品各一管,配制共10份20μL/份的反应体系于扩增管中,吸取备用的核酸提取液5μL加入扩增反应体系,于最后两孔扩增管中加入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盖好盖子,密封扩增管。将混合好的扩增管在ABI7500fast实时荧光PCR仪上进行扩增反应。扩增反应体系的配制和荧光PCR反应参数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5质量控制
1.5.1阴性参考品RT-PCR反应结束后无典型S型扩增曲线。
1.5.2阳性参考品RT-PCR反应结束后呈典型S型扩增曲线或Ct值≤30。
1.5.3在本次实验中,需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否则本次实验无效。
1.6结果判读
实验检测采用ABI7500softwareV2.0.6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在仪器正常,阴性参考品、阳性参考品均符合质量控制条件的情况下,FAM通道扩增曲线呈典型S型曲线且CT≤35,判断为诺如病毒GⅠ阳性;无典型S型扩增曲线或者CT>35,判断为诺如病毒GⅠ阴性。VIC通道扩增曲线呈典型S型曲线且CT≤35,判断为诺如病毒GⅡ阳性;无典型S型扩增曲线或者CT>35,判断为诺如病毒GⅡ阴性。
2结果
2.1病毒检测
采集8份患者肛试子,其中5份患病老人和2份护理人员的肛拭子标本检出GⅡ,阳性率为87.5%(7/8),1份患病老人肛拭子标本未检出。首发病例和次发病例均检出GⅡ。各房间老人及护理人员的检测结果见表1。
2.2控制措施
①对老年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一旦有重症病人立即转市级医院治疗。
②检出阳性的护理人员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特别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物的工种,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方可恢复相关工作。
③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管理,注意分餐环节的规范操作,该病区的餐具使用后经充分清洗并消毒后再放入保洁器具内保存备用,且不与其他病区混用。
④对该病区的配餐间、开水间、卫生间、病房及其他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⑤加强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的消毒处理。
2.2.6对全院员工,特别是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急性胃肠炎相关知识,提高意识。
3分析与讨论
根据此次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认定为一起诺如病毒Ⅱ型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发生疫情蔓延的原因可能是由带病上班的工作人员在护理和分发餐点过程中将诺如病毒传染给老人并引起交叉感染所致。分析资料和检测结果,主要依据如下:①基本排除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因该社会福利院所有老人餐饮均由该院负责供应,所有老人有进食相同食谱史,而发生胃肠炎症状的病例均集中在某一病区,并且该病区先后出现患者共有十多天,无集中爆发时间段,其他病区无人员出现类似症状。②本次疫情中暴露和发病时间存在一致性,随着时间推进,患者人数出现明显进展性,符合人-人传播模式。③首发病例老人一处于封闭居住状态,接触外环境感染可能性小,而次发病例护理人员一和首发病例老人一出现症状的间隔时间较短,可能是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患病护理人员一在护理工作时将病毒传染给抵抗力较弱老人一,导致病毒在该病区的102室的老人间传播,并且感染同一护理班次的护理人员二,两名患病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其他房间内的老人使GⅡ在该病区内进一步扩散,造成该次疫情爆发蔓延。④随着检测确定病原,实施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无新发病例出现,有明显的终止效应。
随着RT-PCR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几年国内多次报道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疫情,证实诺如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爆发流行的主要病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3]。国内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好发于冬春季节,属于自限性疾病,能加重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病情而引起死亡,病原学检测以GⅡ感染为主[4-6]。本次事件中8份标本检出7份GⅡ阳性,符合相关报道。荧光实时RT-PCR检测技术特异、快速、灵敏的特点在本次应急事件中充分体现,为确定病原,制定正确处置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大大提高应急事件响应处置效率和效果,值得基层疾控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施超,钱燕华,邵洁,等.诺如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1):25-27.
[2]桑少伟,赵仲堂,索继红,等.国内诺如病毒胃肠炎爆发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45-4247.
[3]徐友富,童贻刚,茹志涛,等.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概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5(18):949-951.
[4]闻栋,顾朝阳,祖荣强,等.一起诺如病毒致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5):4-7.
[5]刘运喜,刘丽娟,索继江,等.一起老年病区诺如病毒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3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