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3-01
作物的栽培管理,与病害的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选种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丰产和稳收。结合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农作物栽培管理探讨如下,以为农作物栽培提供指导。
1 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1)播种后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材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2)有时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并不能用处理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隔离区播种,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
(3)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期间还可以继续发展,不仅造成损失,对加重来年病害发生也有关系。因此,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做好安全贮藏非常重要。
2 轮作
由于长期连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应合理进行轮作。以棉花枯萎病为例,棉花连种1、2、3、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0%~1.5%、4.0%~31.5%、36.0%~42.0%、58.0%~71.0%。
为满足生产要求,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1]。一方面,要求轮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行确定。根据当前生产的要求,为保证病害的减少,同时使作物能够得到种植,所以一般都是进行较短年限的轮作,达到减轻发病程度。另一方面,对轮作作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开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严重,如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地区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佳,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
3 整地
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在低湿地播种时要做畦或做垄,开沟排水,改善通气性;在风沙地区,表土层不宜过细过平,应保持较大土块或开沟做垄减少风蚀[2-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否则将松多深干多深,跑墒严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我国北部地区,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坡耕地为减轻水土、肥料的流失与截留雨水,应进行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4 播种期
不同的播种期,其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一是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病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明显。如小麦早播的秋苗,由于前期生长温度高,小麦叶锈病菌容易滋生,造成冬麦叶锈病重[4];二是播种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喜温作物水稻、棉花,早播水稻易出现烂秧,棉花容易发生立枯病。三是播期对寄主作物、作物病原物同时产生影响。如低温有利于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不利于小麦幼苗生长,所以春麦早播或冬麦晚播延长病菌侵染的时间而发病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科学选择播种期非常重要。
不同真菌的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谷子粒黑稻病菌的冬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温度,而低温更适宜白发谷子病菌卵孢子的萌发,所以春谷早稻的白发病重,晚播的黑稻病重。
5 水肥管理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当地的农艺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为协调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5-6]。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
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发生。
6 中耕松土
中耕的主要目的是疏松耕层。耕层(又称熟土壤)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为15~25 cm。耕层构造是指各层内各个层次中的矿物质、(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3页)
有机质与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是由各层次中的固相、液相的三相比所决定的,对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湿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7 田园卫生
田间病株残体上残留大量的病原物,将其作为肥料施用到田间,容易将病原菌带到田间。因此,收获后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通过充分腐熟后施用,或通过机耕将残株深翻入土,可有效减少病原的产生。
8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宁明宇,何艳琴,等.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发展前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4):15-16.
[2] 李锦江,熊海蓉,熊远福.种衣剂及其在我国水稻上的研究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5(1):3-4,2.
[3]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4] 方格.南方早稻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农家之友,2011(7):12.
篇2
当前,农业产业管理技术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长方式正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过渡。合理的进行农业产业管理,将有效解决“结构、品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总的来说,新时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管理,将成为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2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2.1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
作物栽培技术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光合作用、生理特点、生态因子调控等,以超高产的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确定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有资料证实:限制高产和超高产的诸多因素中,“库”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高产的目标,籽粒库的增加速度必须要小于“源”的增长速度。科学合理调控栽培密度,“库”范围内产量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源过大或源质量下降,源库比例失调是小麦超高产的主要矛盾。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和形成,是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关键。
2.2优质栽培技术为导向
这些年,“绿色产品”占据主导消费地位。更多的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关键中的关键。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优质专用产品,尝试推广使用无公害化栽培技术,有着迫切的市场切入点。在此,今后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建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适应新时期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向,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将成为大趋势。
2.3规范化栽培管理为途径
当前,农作物产业化发展趋向明显。伴随产业化发展,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近些年,从种植栽培发展趋向来看,基地化生产将成为大趋势。基地化发展,更有利于技术推广。而且,在辽宁一些地域,基本上已经实现“统一供种子”、“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广,从另一发面也体现了当前作物栽培的大趋势。今后,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将成为作物栽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3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的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对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进行科学管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1结合栽培制度,优选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的选择,结合地方栽培制度,注意季节衔接,根据茬口调整,适合地方自然和生产条件。在品种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如下问题: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3.2有效轮作栽培,促进高产稳产
作为传统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在高产稳产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效轮作栽培,将有效降低栽培成本。总之,在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升生产效益,降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合理轮作必须要综合考虑。
3.3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提供适宜土壤环境
改善土层环境,整地是关键。通过整地,有效调整土层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播种、作物生长、田间管理等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由此,本着改善土层环境的目的,建议播种前及时整地,平整地面,耙细土块,确保上虚下实,深浅一致,保证出苗的一致性。总之,播种前,必须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
3.4加强水肥管理,减轻病虫害
科学的水肥管理,将有效遏制病害发生。科学的水肥管理,包括肥料种类、数量、日期、方法等,都要经过科学的配比,并根据反馈做针对性调整。水肥管理,需根据肥料种类,科学使用氮、磷、钾等,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5保持田园卫生,减少病原产生
篇3
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中应用体现在有机农作物的生产投入成本、产量、农作物管理等方面。在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物质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机器使用成本等,通过计算这些成本投入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结合有机农作物的带来的经济收入,综合分析比较这些投入成本的利弊,对于需要加大投入的成本,种植户要加大投入,对于不必要的成本,则尽量减少,通过经济效果的比较,适当调整成本投入的比例结构,达到成本结构的优化,已达到用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对于有机农作物的产量问题,实践证明,有机农作物接近常规农作物的产量,且更具有竞争优势,其经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作物。
在农作物的管理环节,有机农作物管理的首要涉及的是土壤的经济效益比较问题。由于有机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较多,涉及的面较广。因此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与土地所要求投入的资金是不同的,不同投资结构会产生不同经济效果。对于这些经济效果,我们要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因地种植。
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土地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经济效果取得最大化前提下,有机农业的合理投资结构;二要清楚农作物的经济效果的大小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例如采用间套轮作制、二年三熟的农作物比一年二熟的经济效果更高,当作物的耕作条件变化时,结果会有不同。这要求我们在比较经济效果时,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调整生产。
二、有机农业经济效果比较法的特点
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创造的产品不仅取决与人的劳动,更取决于土壤的质量,因此,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有机农业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有机农作物由于自身的生长规律,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产量是不定的,因此,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经济效果的比较是相对的,种植户要因地种植,了解农作物发育规律,这是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有效方法。有机农业生产措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一种生产方法不一定适应整个有机农业。因此,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要统筹兼顾,在生产措施产生效力的近期进行评估,否则会造成经济数据的紊乱。
三、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重大,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复杂、涉及面广。经济效果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清楚认识在生产管理中,各部分投入所取得经济效果,有助于种植户评估有机农业各部分的产值,调整成本投资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对于提高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
四、总结
篇4
三大挑战
在科学家看来,粮食生产者未来面临至少三大挑战:气温、水和污染。这些因素将左右全球粮食产量,从而加剧粮价波动。
研究显示,自19世纪初叶以来,地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7摄氏度,而温度持续升高,将减少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粮食产区的产量。在一些北半球国家,随着气温上升,部分中高纬度地区的粮食生产可能受益,但低纬度地区的成熟农作物带可能减产。
污染是威胁粮食生产的又一因素。在北半球地区,不断增多的地表臭氧正在威胁农作物生产,可能给农民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地表臭氧的形成和聚集与大量工业及汽车废气的排放有关,特别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林地区,地表臭氧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等主要稻米生产国,地表臭氧聚集已经达到足以损害农作物的程度,许多地区的生产潜力正在因此减少。
极端气候
气温变化改变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降水等气象条件,因此,气温升高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在低纬度地区,气温仅升高1至2摄氏度,农作物产量就可能减少。在中高纬度地区,如果气温升高不超过3摄氏度,且具备足够的水源,农作物产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是,一旦升温超过3摄氏度,农作物产量反而受到抑制。
全球变暖的另一种后果是极端气候的增多。总部设在菲律宾拉古纳省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赖纳・瓦斯曼说,极端气候伴随全球变暖而来,“有些地区会有更多的干旱,有些地区会被洪水淹没,而有些地区会同时遭旱涝灾害”。瓦斯曼说,这对作物种植方式带来新的挑战,且影响不会仅局限于育种、播种,“我们也需要提高农作物管理,发展节水技术”。
作物品种
生物学家提醒说,除了适应气温和降水变化,未来数十年内,粮食生产者可能还得适应不同于现在的作物品种。
篇5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2017.10.008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高低的评价尺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以科学统筹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优势
1.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的数字媒体领域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加快科学和技术信息发展、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形式的信息覆盖。追溯到1980年,在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方法推进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1987年设立的国家农业信息中心,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起始点,逐渐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试点,应用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等技术,实现病虫害预测、模拟物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1994年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在操作运行,代表着农业生产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弯道超车”的时期。1997年全国信息技术会议在深圳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支持社会经济、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我国相比发达国家较弱,但发展速度不慢,特别是有关农业的科学计算、农作物病虫预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的信息化,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并通过二者有机集合,实现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将数据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精准的数据决策分析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大促进了农业节约的效益意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人力和牲畜,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有效利用了资源,如肥料、种子、农药,强化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此期间,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大规模粗放式的栽培种植方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集合各种模型,通过多样化选择农业生产方案,以低成本并获得高收益,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成为现代涉农企业的重要方式。通过依据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配方进行合理化分析,挖掘家畜营养需求量、企业饲料的供应量,得出最适宜的配比方案。
2.2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是专门服务于农业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程序的,将涉及到农业的知识库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人工智能分析的能力,通过使用推理、知识表示、收集等技术,使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重塑,结合智能自主应答库,实现知识共享和传递。
此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作物管理系统、病虫害诊断系?y、营销等系统。通过作物管理系统进行栽培管理制度的知识共享,指导农民科学选择整个播种、收获;病虫害诊断系统诊断各种环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科学防虫治害;营销系统搭建通畅的市场运营机制,通过提前引进客户、订单,达到农作物的预定销售,避免收获后的积压,出现经济损失。
2.3气候气象预测的应用
农业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气候预测试验,以期通过信息化预测气象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避免灾难性灾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预测主要通过气象数据数值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气候的发展趋势,从而了解地区气候变化,做好农业防范工作。当前研究的主题是气候调控试验,通过计算机分析物联网传递的数据,即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与设定的目标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环境的控制变量,再通过改变温度、光照、气体浓度等方式,实现环境的综合控制。通过气候的变化寻找有利于作物生产的环境,从而在作物的初期就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育,而且还能改善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该试验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提供很好的范本,在农业种植实践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投入;社会经济体系;耕种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经济发展,重视代际之间需求的持续满足,让环境、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粮食安全的隐性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文我们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农业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投入系统和各种耕种制度。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围绕它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的方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和道德责任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以不损害环境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可持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指土地和土壤这种自然生产因素,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视,农业废物管理也成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一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压力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现象日益凸出,这是相对于高数量人口我国土地稀缺的必然结果。农业内部土地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经济作物效益的增加,更多农业生产者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放弃传统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农村违法占用耕地乱建住房的现象比较多,这都影响土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维护其一定结构和保持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模式和区域分类,建立农业生态区,把农业生态区作为土地资源群,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和限制,为土地的持续利用设置一定的计划,发挥土地潜力,限制进一步退化。
(二)农业废物管理
农业废物是农业生产残留的有机类物质,会通过多样化农业活动生成。农业废弃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田上的废弃物和加工后的废弃物。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在作物生产成倍增加的同时,联同的废物和作物残留物相应增加。我国农业在生产加工方面的废弃物较少,更多的是农田上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大部分废弃物被当作垃圾丢弃和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将来的农业生产首先要改变理念,重视农业废弃物,从政策法规加以约束,建立关于农业废弃物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体制和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水平,把农业废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有效利用,通过经济的方式有效使用农业生产和联同的废物,开发先进技术重新利用或回收发挥废物的价值,提高其商品价值。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受社会经济体系的影响。社会经济系统首先强调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稳定获得水资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因而建立储水系统、高效灌溉系统最为重要,特别是对一些缺水区域,投资在微灌技术上将带来良好的水储存和利用。在我国由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综合效益不高、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基础设施投资还需增加并加强监管。同时可通过建立安全贮藏生产的基础设施减少浪费。
此外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效益和风险管理。让农民通过科学生产和管理提高收入,如采取最佳的种植、可用脱粒、存储和加工措施获得经济效益,鼓励从植物或动物每部分的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不仅导致农产品质量提高,也有助减少食物供应链中农产品的浪费。对于可持续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要由政府或者專业组织给予奖励或者建立稳定的财务机制达到长期激励。因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利益是他们生产考虑的前提因素。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维度
投入对于农业生产是基本的,它有利于更好的作物生产。投入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包括肥料、农药、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和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物资产品。农业既要营利又要持续发展必须依赖非农投入,而且还要保持非农投入适当的比例,以不损害环境为前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非农投入中,最重要的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它们会消耗较大的能源,其使用要考虑环境的要求。
第一,化肥对于农业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为土壤提供氮、磷、钾,当施用时有些能被作物使用,有些保留在土壤中,会从水体表面冲洗掉或丢失到空气中。当肥料超过安全限制时他们会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直接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第二,农药具有特性,可作为引诱剂、驱虫剂、化学杀菌剂、激素类药物。它是用于预防、控制、摧毁或减轻任何病虫害的物质。虽然对病虫害有效,但施用农药后一些杀虫剂仍会停留在土壤中,这些可能会影响到非目标生物。在很多情况下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使目标生物对杀虫剂会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用药量的持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对农业持续发展也有间接影响,首先机械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会解放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者,造成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结构变动,影响农业生产。机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为机器在耕作时会放大土壤,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容易流失。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种维度
耕种系统包括土壤、作物模式、作物和气候等因素。耕种系统内部有一个稳定的农业生态体系,包括作物类型、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技术等。耕种系统是最直接的实践活动,最小化的耕作风险和良好的耕作种植系统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现实,对于农业耕作系统,最重要的维护和保持耕作种植系统、甚至以少耕和免耕提高农业生产率。
我国农业生产一般是使用传统的耕作种植系统,主要是田间作业,它能兼顾农作物的生命特征,有利于精耕细作,科学的耕作种植系统核心是要实现作物模式和作物多样化。作物模式即粮食布局是耕作系统最基本的因素,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科学的作物模式。首先,要选择适合耕作系统的作物,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考虑地域土壤、阳光、降雨等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有利于最大提高生产率。其次,选择种植方式,可以通过多样化技术作物轮作实现,混合种植、双种植、间作、也包括生物固氮的作物。农作物多元栽培如农作物轮作和使用土壤覆盖作物可以减少杂草和降低害虫(昆虫、真菌及其他生物)的攻击、保持土壤健康、增加水土保持,最终增加产量。我国农民长期采取低水平的粗放耕作方式耕种,频繁翻耕,作物模式单一,农作物单一,农业现代化虽然在推进,但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以家庭小农场和分散的小农为主,只有一些发达地区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但落后或不发达地区仍然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国的农业耕作系统在长期发展中需把保护自然、生态和高效兼重。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要点,上文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维度:自然、社会、外在、内在维度,都离不开系统的分析方法,介于此,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手,探讨其出路所在。
(一)农业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审思
农业系统要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农业和其他有关组件放在一起,从而帮助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其必不可少的组件包括土壤、水、牲畜、劳动、资本、作物、耕作制度以及能源和融入。这一切基于一个前提,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在经济和社会框架之内必须审慎地使用资源并关注其带来的变化。随着有效资源的大量利用,相关的能源相应减少,它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农业生产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内部组件的能源消耗,把资源的维持和利用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
农业系统要求以更有效的劳动力投入,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耕作制度,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使作物和牲畜良性生长,努力防止和扭转资源退化。把能源管理作为重要任务,使世世代代能够享有所有资源带来的受益。利用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的最大可持续潜力,把太阳能和风能用于沼气的混合组合,并利用新的通信和计算技术像遥感和其他空间卫星输出,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使农业系统或土地使用可持续。
(二)自然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载体
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自然系统指以天然物为要素,由非人力的自然力形成的系統,如气象、生物、生态等,其重要的因素指水和土地,在维持水土的前提下,减少农药对作物的伤害,获得作物的营养。可持续的作物生产强调要使用适宜品种、有效的土壤和水的使用,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品种参差不齐、水渗透、水质量下降、土壤盐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种情况。
水是自然系统重要的资源,是生命所必需的自然元素,可持续水管理对于作物生产、人类和动物是必需的,大气现象的反常和城镇用水量的增加使部门竞争加剧,导致减少的水分配到农业部门,而事实上水在农业部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灌溉技术落后,这可能导致水危机。相关部门要增加农业用水分配量,提高灌溉技术,减少技术落后导致的水渗透和湿气遗失等。建立应对干旱气候的储水和用水设施,避免因为水的压力作物减产或者消除。在农民中提供知识、高效和有效的工具和技术,激励农民维护自然系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浙凤甜2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甜玉米浙凤甜2号是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以及勿忘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方通力合作下成功选育而出的具有优良性状和外观的新组合。经过这多年的试种情况,发现浙凤甜2号具有诸多特点,其综合性状优良,长势整齐,高产,并且适应性强。在2004年9月,该品种就已经通过了浙江相关委员会的审定,其适合在浙江地区净作和间套种植。
1 选育经过
浙凤甜2号是甜玉米的单交种,其母本是D106,父本是E311。母本来自日本,从早熟的黄粒种中挑选发生变异的白粒种,让其自交,经过多代而成。父本来自美国的品种,是让早熟的黄白种中的黄粒株系和当地的Q2-3进行回交而选育出的。在2000年的春天进行了配组定型,在2002年时参加了浙江农作物管理局的联品实验,在之后3年时间里进行了省特种的甜玉米试区以及实验。
2 产量表现
在玉米试区浙凤甜2号的比照组是超甜3号,从2010到2012这三年的试验结果显示出,浙凤甜2号的鲜穗产量比对照组产量高15%。不光在试验区,在浙江的其他试种地区如杭州临安龙岗试区、杭州拱墅石桥红向阳试区、金华义乌苏溪试区,浙凤甜2号的产量都是令人欣喜的,均比超甜3号的鲜穗产量高,都有明显的增产。
3 特征特性
3.1生育期
据区试结果,该品种在春天播种时,自播种到出苗需要10d,从出苗到收获需要74d,也就是说,其整个生育期只需84d,相比超甜3号提前了6d;在秋季播种时,从播种到出苗大约需要5d,从出苗到收获大约需要65d,其整个生育期也只需70d,与超甜3号相比提早了4d。
3.2形态特征
总的来说,浙凤甜2号性状优良,株高相差无几,很整齐,属于半紧凑的株型,在它生育期的中后期叶子呈现深绿色,长劲十足。具体来说,浙凤甜2号在春种时,其株高大约是210cm,秋种时大约是180cm,鲜穗所在的高度与整个的株高的比大约为0.33。
3.3经济性状
浙凤甜2号结出的果穗呈长筒的形状,内部的籽粒是黄白相间的。经过对其多年多个地区的试种,在其种植密度为每hm25.25万株时,它结出的果穗长度在21.0~22.3cm的范围内,直径在4.5~5.4cm的范围内,每个果穗内大约有15行的籽粒,每行大约有40粒,100颗籽粒的重量大约在29~34g之间。
3.4品质特性
浙凤甜2号长出的果穗外观性状非常优美,具有很高的商品性,蒸煮的鲜穗风味品质都是很好的,并且柔软皮薄,甜味十足。据浙江相关农业检测站的检测分析,浙凤甜2号的鲜穗籽粒中含有高达11.86%的可溶性糖。
3.5抗逆性
据试种结果,该品种具有优良的抗倒性、抗疾病性、抗虫害性。
4栽培的要点
4.1适时播种
若在春季播种,时间应选在3月下旬或者是4月上旬,若在秋季播种,时间应该在7月中旬到8月初。为获得较高的出苗率,在播种前必须做些准备工作,如挑选种子和晾晒种子1~2d等。农民可以将玉米播期岔开,采用多种方式来种植,如大棚等。
另外,在种植甜玉米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开,防止花粉出现串粉、授粉的现象,影响甜玉米的品质。
4.2苗期管理
甜玉米在幼苗时期生长的态势较弱,是由其种子籽粒内淀粉的含量低导致的,因此须提醒农民朋友在苗期要加强管理。
4.3宽行密株
浙凤甜2号可净作,可间作。在净作时,其畦宽1.2m,每畦可种2行,其中大行的距离为0.9m,小行的距离为0.3m,每株之间的距离是30cm。间作时,畦宽为1.7m,同样每畦可种植2行,其中大行间距在1.3~1.4m之间,小行在0.3~0.4m之间,每株间的距离相同。
4.4合理密植
浙凤甜2号种植应注意,春季播种时要稀疏,而秋季要密集些。
4.5科学施肥,换茬轮作
基肥(如钾肥、磷肥等)需要施足,攻穗的肥料要重点重量的施加。两者的施用可按照5∶5或4∶6的比例分两次施入。其中,田块有较好肥力的可以减少肥料的用量。
该品种可以换茬轮作,实行水旱地轮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重茬,还可以使地下害虫与土传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4.6防治虫害,适时采收
在甜玉米的苗期要重视其地下害虫,在中后期要注意防治螟虫、蚜虫,还需预防茎腐病,在选用农药时要保证用药的安全。
鲜食玉米的采收期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在其春季开花授粉20~23d后才可采收,秋季的气温偏低,其采收的时间应该延迟。
参考文献
[1]姚坚强,朱金庆,鲁长根,吴早贵,任永源,张莲英.超甜玉米浙凤2号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5(6).
[2]朱金庆,鲁长根,姚坚强,吴早贵,赵伟明,任永源,顾宏辉.超甜玉米浙凤2号的特征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5(3).
[3]钱秋平,程林润,朱璞.甜玉米浙凤2号秋季播期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篇9
摘要厌氧微生物直接对秸秆的降解消化能力较弱,用于沼气生产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原料预处理过程。秸秆不具有流动性,进出料困难,生产沼气需增加菌剂、氮素、揉切等多项技物支出,成为制约盐城市秸秆沼气发展的问题。通过成本测算和分析,重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实施沼气标准化并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包括联户供气工程、自研菌剂、引进新型反应器)等对策,为指导江苏省沿海地区秸秆沼气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秸秆;沼气技术;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沿海地区
秸秆经揉切、加菌剂拌制、堆沤后入池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在技术上已全面成熟,是目前最为有效并已取得不凡实绩的成功技术,自推广以来,有效地解决了秸秆的沼气化利用。但在实践推广中,也逐渐暴露出成本增加、技术普及不全面、后续管理脱节等不足,在盐城市的部分地区甚至根本无法顺利继续推广应用该技术。针对发展秸秆沼气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秸秆沼气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1发展秸秆沼气的特点
秸秆沼气的原料广泛、充足,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秸秆及棉花壳、花生壳等都行;产气率高,新池启动能缩短3 d的时间,一次装料可满足3~5口之家半年的生活用气需求,降低了劳动强度。操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产沼气后的沼渣还可以作庄稼肥料,可谓一举多得。通过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得出沼气发酵与直接燃烧比较,提高了能量的转换和利用效率,秸秆沼气发酵比直接燃烧能量利用效率提高0.2~0.9倍。沼肥还田使农作物秸秆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状况。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7%、全氮量0.08%、密度1.189 g/cm3、孔隙度55%,与施用无机肥的土壤相比,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分别增加0.8%、0.018%、6.3%,密度则下降0.199 g/cm3。另外,常年施用沼肥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总之,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无论在能量利用、物质循环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都比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显著[1]。
2秸秆沼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作物秸秆细胞非常坚实,细胞壁的结构高度木质化,且细胞壁构成干物质的80%。其中的木质素作为秸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构成木质细胞壁的15%~30%。它在结构中含有生物化学上十分稳定的各种复杂结合形式,难于被一般微生物分解。尽管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类有机物质容易被微生物或酶分解,但是木质素与半纤维素在一起,将纤维素紧紧包裹在内,成为外围基质,阻止纤维素与微生物和降解酶的接触。另外,秸秆中无机盐含量都很低,而且明显缺乏钴、铜、硫、钠、硒和碘等元素。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分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更达到12%以上。细胞壁中较高的硅酸盐含量,易造成秸秆原料的结壳,并严重影响秸秆正常的持续发酵。
在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中,厌氧微生物直接对秸秆的降解消化能力较弱,导致水解过程缓慢、水解程度低,从而影响随后的酸化和气化过程,表现为作物秸秆的厌氧消化时间长、消化效率低、产气量少、投入产出效率差等,因此农作物秸秆用于沼气生产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原料预处理过程。相较于已成熟多年的传统沼气,秸秆沼气在拥有节能节本、产气含硫量低等多种优点的同时,必须增加菌剂、氮素、揉切等多项技物支出,成为制约盐城市秸秆沼气发展的最大问题;秸秆不具有流动性,无法进行连续消化,且密度小、体积大,进出料困难,生产效率低,大换料期间的供气、大出料等物管类问题也是发展秸秆沼气的另一瓶颈;此外,现有沼气反应器主要是畜禽粪便消化或污水处理用反应器,缺乏适合秸秆物料特性并能稳定、高效运行的专用反应器也是制约因子之一。
预处理成本测算为:一是典型户用沼气池。以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8 m3沼气池为例,需准备粉碎后的干秸秆400 kg、碳酸氢铵20 kg、绿秸灵秸秆预处理复合菌剂1 kg(即1袋),网眼袋50条。按碳酸氢铵700元/t、尿素1 700元/t的价格计算,1个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年均需氮素开支约为62元左右(按麦草、尿素计)。以1 000 kg/h功率的典型秸秆揉搓粉碎机9RQ-410A型揉搓粉碎机(北京合百意)为例,配用10.26 kW的ZS-195型柴油机,处理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秸秆原料耗油18.6元/h(3 L/h,6.2元/L),共需柴油开支为25元左右(按稻草计)。秸秆菌剂34.00元/kg,秸秆原料∶菌剂按400∶1的比例,年产沼气350 m3的普通8 m3沼气池约需3.36 kg,需菌剂开支为114元左右(按稻草计)。塑料薄膜、网眼袋开支约10元,总开支为211元。二是典型秸秆沼气工程。以较小的50 m3沼气工程为例,年产沼气12 800 m3,沼气原料麦秆、稻秆各占1/2,约需准备粉碎后的稻秆24 576 kg、麦秆23 680 kg,需添加尿素1 225 kg或碳酸氢铵3 323 kg、绿秸灵秸秆预处理复合菌剂120 kg。按碳酸氢铵700元/t、尿素1 700元/t的价格计算,年均需氮素开支最低约为2 080元左右(按尿素计)。以1 000 kg/h功率的典型秸秆揉搓粉碎机9RQ-410A型揉搓粉碎机(北京合百意)为例,配用10.26 kW的ZS-195型柴油机,耗油18.6元/h(3 L/h,6.2元/L),共需柴油开支为898元左右。秸秆菌剂34.00元/kg,总用量120 kg,需菌剂开支为4 080元左右。塑料薄膜、网眼袋开支约100元,总开支为7 158元。三是秸秆沼气池的换料、出料及物管维护。经过10多年沼气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秸秆揉切粉碎、抽渣吸运、出料等配套机具已被全部研发成功。但是,这些配套机具虽不昂贵,但都是专具专用,农户自行购置不划算。秸秆技术优点很多,发酵剩余物经简单的过筛和短时间的堆肥即可用作园林肥料或农作物肥料;发酵前不需花费人力和设备将塑料、木块、沙石等捡出。但有的农户缺乏安全知识,由于闻不到普通沼气池内硫化氢的味道,就自认为无毒,擅自开盖维修,带来了安全隐患;沼渣等优质肥料不合理使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打了折扣。目前,在秸秆沼气的推广实践中,预处理开支和秸秆进出料等物管费用是由沼气用户自行承担的,户用型最低需要添置498元抓卸器1台,并每年支付211元;沼气工程则需添置3项机械开支7 080元,并每年支付7 158元。过高的、没有被摊低的成本,降低了农民发展秸秆沼气的热情。
3对策
3.1科学进行秸秆沼气建设规划
在秸秆沼气规划中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户用秸秆沼气建设方面,建设的模式、规模、速度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秸秆沼气与传统沼气相比,有成本上先天的劣势,在规划上必须严格错开,对有稳定的畜禽粪便发酵原料的地区,一般不鼓励发展;对种植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区则要重点投入,不搞一刀切和盲目跟风。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的原则。将秸秆转化为沼气(即秸秆常温气化),其技术参照比较对象只能是存在投资高、热值低、管理难、易积焦等诸多难题的秸秆高温气化技术,秸秆沼气工程、技术总体上属于新生事物,要以各级示范村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逐步提高群众的认识程度,以此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安全为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现象,建立完善秸秆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站(队、所),确保秸秆沼气工程建设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禁绝沼气户自行出料现象,以避免安全事故,出料严格限定使用人工出料抓卸器和电动抓卸器,如使用多齿耙则必须加长手柄。四是坚持自觉自愿原则。沼气物业管理的管理者、服务对象都是农民,农民理解不理解、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是开展沼气物业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在试点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管理办法、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管理员推选等的讨论中,让农民唱主角、让农民拿意见、让农民作决定。五是要体现优质气专用原则。秸秆沼气含硫量可低至50 mg/kg,是可以不经洗气就可直接供沼气发动机使用的优质气,当作一般沼气作燃料体现不出它自身的价值。在僻远农区、水产养殖区要着重发展沼气电力和沼气热机,在市、县近郊有条件的点要逐步开展CNG(压缩天然气)试点工程建设。
3.2大力推进沼气标准化进程
严格规范的管理既是秸秆沼气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将沼气标准化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在秸秆沼气标准化建设上,重点是严格质量管理、检查和验收制度,实行“五统、四包、三卡”。“五统”即统一培训、统一安排施工人员、统一施工图纸、统一供应沼气配件、统一验收标准;“四包”即包建、包维修、包教会使用、建坏包赔偿;“三卡”即建立建池卡、验收卡、保修卡。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专门管理人员驻村入户,监督、协调设备供应、工程建设质量和速度,督促施工单位和设备供应商做好售后服务[2]。
3.3自主推进秸秆沼气技术服务创新
秸秆沼气技术及服务的创新,是秸秆沼气技术能否成功推进的动力之源。盐城市在秸秆沼气推进的实践中,积极开展秸秆沼气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并已用于江苏沿海地区秸秆沼气的推广实距中。一是针对户用池大换料期间的供气问题,在盐城地区主要探索了联户供气模式,多座户用沼气池共用1个贮气柜或多户输气管路并联进行调节供气,当其中某一户沼气池进行换料暂停产气期间,由共用贮气柜继续保持供气,确保了所有沼气用户能持续稳定用气。二是菌剂成本占到原料预处理成本的1/2以上,降低菌剂成本是能否推进秸秆沼气技术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引进菌剂自繁配方,鼓励沼气工程管理单位对菌剂进行简单自繁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分离纯化筛选并经紫外线诱变获得纤维素酶高产木霉菌菌株ZQ1[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真菌门(Fungi)、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曲霉属(Aspergillus)]。以该菌株为有效成分的“沼气1号”菌剂成功研发推广并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表彰,现正进行小规模试推广应用,麦秆型菌株ZQ3在盐城市科技局项目资助下也已开发成功,1 t处理成本现已逼近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秸秆化学药剂预处理法60元的水平[3-4],典型50 m3沼气工程实测仅需要约2 900多元,可降低处理成本29.04%以上。三是消化引进了特氟龙涂布高效“卧式”厌氧发酵反应器。由于秸秆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入料后容易膨胀、飘浮,厌氧菌与物料接触不充分,营养传送和传热传质效果差。针对秸秆发酵这一特点,参考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新型高效的反应器系统,并引进了特氟龙涂布工艺,设计安装施工的反应器内壁有优异的不沾性、极佳的耐磨性、极低的摩擦系数、优异的抗氧化腐蚀性,大大改善了导热传质装置的性能,进、出料也配套采用了螺旋和输送带,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4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切实保障投入效果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级财政应当增加沼气热机、沼气发电机的购置补贴资金,将沼气热机、沼气发电机等机具也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在沼气发电机、沼气热机的政府统一招标中要将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范围纳入应标的先决条件;将秸秆沼气利用纳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细则当中,相关政策支持应“应享尽享”;交通管理部门应采取特事特办,对秸秆运输作业实行宽松政策,在规定时间内为秸秆运输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既能完成(下转第249页)
(上接第240页)
秸秆禁烧区秸秆收购任务,又不影响交通安全。二是设立沼气物业管理专项补助。沼气物业管理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正常运作需要一定的费用,而盐城市农村还不富裕、农民承受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更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在试点中,通过“政府补一点、沼气用户出一点、上级部门争取一点”的办法筹集物业管理费,并对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点购置的沼气池出料、沼肥运输、沼气池维修等机械设备给予重点扶持,为起步阶段尽快运行提供支撑,创造条件给予解决,这是开展沼气物业管理工作的关键。
3.5探索一条规模秸秆能源环境工程商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是研究现有的工程运行情况和综合效益,做出秸秆沼气技术的市场评价,找出影响商业化发展的政策、技术、融资、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二是结合生产实际,研究秸秆的收集、处置、利用与生产2个系统科学融合的新系统,以降低秸秆沼气工程的综合造价及生产运行费用。三是研究能实现能源基本自给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场模式,在将建的试点验证。四是结合盐城市情况,研究几套适合不同县市的优化工程技术,选择资源和经济条件适宜的地点,建设商品化示范工程,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商品化工程展示的窗口。五是企业应以优质的产品服务于农村,以合理利润为目标。引入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为,建立商品化沼气池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良好的沼气产业。六是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沼气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产、学、研发展格局,保证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 庞凤梅,李玉浸,杨殿林,等.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J].中国沼气,2008,26(2):34-37.
[2] 薛民琪,倪圣亚,任彬,等.沼气标准化——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J].中国标准化,2007(1):63-64,71.
篇10
根据《**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生态环境分局认真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情况
(一)领导重视、亲自部署。**生态环境分局主要领导亲自对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生态环境分局生态办协助形成合力,保障专项行动圆满完成。
(二)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去年,**危险废物管理系统中产废单位为225家。通过排查,截至目前在监管系统中新增66家医疗单位(卫生服务中心),4家机动车维修行业。督促产废单位在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执行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情况报送等制度情况,督促相关企业如实通过信息系统申报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情况。
(三)组织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组织业务科室和执法人员学习新《固废法》,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违法行为的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和机制,严格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并组织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开展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会》。
(四)开展涉危废企业专项检查。2021年1月至9月**生态环境分局共对16家涉危废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1人次,发现问题企业1家,罚款19.9万元。
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情况
(一)加强宣传、提升企业认识。为更好的开展自动监控工作,**生态环境分局于2021年7月8日召开了自动监控数据培训会,**重点排污单位及所有涉自动监控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市局专家对企业自动监控工作进行了指导。
(二)开展自动监控数据造假专项排查。**生态环境分局根据方案要求,结合**重点排污单位规范化环境管理检查工作,以企业在线超标数据现场核查为抓手,推进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工作。2021年1月至9月田家庵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共对72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63人次;其中根据自动监控系统线索,检查发现1起涉嫌比对检测伪造监测数据案件,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