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高校;政府;成果转化;政策建议

引言

在创新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在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及科研机构成为“产学研”的重要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实践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产学研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政府主导下,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高校同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特色和新亮点。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一)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打破现行的成果鉴定办法重学术价值、轻应用价值,重研究、轻推广的评价标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需要。

(二)改革大学实力评估办法

改革现行的大学办学实力的评估办法,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科研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21世纪高水平大学的特别职能之一。

(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及备案制度

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给予资助的,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将企业与研究单位签订的技术开发项目作为成果转化进行预审备案,并追踪转化情况。

(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

复合型人才流失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此应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兴办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按企业化运作,从事人才交流,孵化培训一批既有扎实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门人才。推荐和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的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需求。

二、发挥监管职能,优化转化环境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要严厉打击不遵守科技合作合同的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并建立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定期予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实施检查与监督,今后在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中,将更多地由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共同参与,除了民事、行政审判,更注重刑事审判,通过加大刑事手段的利用,提升威慑性,使知识产权维权更有力。避免高校在实施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流失以及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的权属纠纷,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明确分配

要明确落实高校的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政策,尤其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控,消除高校的顾虑。

(四)规范成果价值评价

建立权威的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机构,消除高校与企业在成果价值认定方面的分歧。

(五)注重技术许可管理

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具备转化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技术所有人许可实施时,经论证考核后发挥调节作用,必要时适当缩短强制许可期限。

三、完善转化体系,转变服务职能

(一)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功能性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技术扶持力度,提高其项目孵化能力;建立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其投融资能力;搭建成果转化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其信息共享能力。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非盈利中介机构,以优惠价格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二)提高技术供需平台服务能力

经调查,74.19%的企业认为技术供需信息平台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有22.58%的企业根本没有关注过技术信息供需平台。为提高技术信息供需平台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疏通高校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需求分析机制,精准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方向。与机构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融合,使信息充分畅通,充分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充分转化。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加大力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及其设置企业需求的开放课题,鼓励和支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将高等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等新模式。

(四)加大税收减免力度

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求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税收减免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快落实国家对于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地方税务部门对大学科技园自用及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有关税收政策尚未出台之前,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所产生的所得税能由财政垫付,以解决科技企业初创阶段的生存问题。

(五)完善金融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财政部分出资、银行资金参与的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招股、发行债券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吸纳居民投资、社保资金和引进外资,以建立规范运作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最终建立以商业性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资机制。

(六)明确高校与企业的两个主体地位

高校是知识创新主体,提出成熟或先进科技成果是它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成果转化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以向高校主动提出技术成果需求和产品需求为目标。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相应的特长。

四、加强课题管理,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改变以往的项目立项方式,以市场应用开发前景为导向,提高企业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参与度,从源头上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一)把好项目立项关

任何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立项,必须要求实施人中至少应包括一个企业,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可以以技术人员参加或按比例追加研究经费,企业、高校和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成果知识产权的行使方法。

(二)把好项目结题关

任何应用型项目必须以在企业的中间实施作为结题的条件,或至少由一家企业提出工艺应用性或经济效益报告。

(三)把好项目评审关

要求项目评审、实施、鉴定等各环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以该项目是否适宜工业化生产、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审、鉴定的重要指标。通过强化企业的作用,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有效调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成立专项资金,完善经费管理

(一)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

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应努力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比例。提高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比例。

(二)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政府应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奖励等。

(三)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很多企业没有获得过政府科研基金的支助,因此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助力度势在必行。建议根据国家有关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承担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对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给予政策性优惠和支持。

(四)改革人事考核制度,建立成果转化机构

由于高校科技成果种学术水平,轻市场前景,导致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针对这一现状,为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建议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负责校内外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的搜集与沟通,负责组织学校相关单位或研发团队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产生的技术股份的管理等相关工作。

(2)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兼职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转让职务科技成果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奖励科学技术人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单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3)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人事考核评定指标

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并在职称晋升上单独下达指标。对教师知识产权转化比例提出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在教职工考核和绩效发放上予以体现。

(4)改革职称评定考核制度

在职称推荐中,增加成果转让、成果服务及成果产业化等权重,并将科技成果是否成功转化作为该研究人员职称评聘定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要加快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合理吸收国内外其它高校的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针对高校和企业实际,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转变,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转化环境、完善转化机制,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业和中介服务业,形成经济与科技的良性互动、企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学校与科研人员的良性互动,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良性互动。

参看文献:

[1] 陈国顺. 湖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2] 徐鹏杰.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239~241

[3] 钟鸣.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及其法律[J]. 全球科技经济望,1999,(5): 58~59

[4] 李玉清,许朗.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4): 128~131

[5] 邱晓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对策[J]. 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1999,(6): 33~34

[6] 张孝远.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 甘肃社会科学,2003,(3): 151~155

[7] 刘庆贤,陈善忠,黄为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2): 23~25

篇2

一、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十五”以来,分别承担海洋领域国家“863”和“973”计划约50%和80%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发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全市不断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海洋生物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开展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药物及医用敷料产业化,推广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精细海洋化工。现有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业30多家,9个海洋类新药已取得一类新药证书,其他类别的药物有近20个,一批功能食品、化妆品、生物制品及其中间产物正在研发或进入生产阶段。

二是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引进南车汇通与青岛华轩合作,建立国内最先进的反渗透膜生产基地;时代新材料、海诺水务等正在建设中空纤维超(微)滤膜与水工业装备产业化基地,已具备生产年加工处理能力为20-30万吨海水综合利用装置的能力:青岛碱业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7000吨/日)建成投运,在国内首家实现了“纯碱-海水淡化-热电联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海洋新材料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明月海藻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海藻酸钠年产量达1万吨,位居世界同行业首位;中科院海洋所获批建设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与日东电工等国内外十几家企业开展产业化项目合作;海洋化工研究院在海洋防污防腐涂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总体配套的舰船涂料研发及生产线,具有年产水性涂料1.5万吨的能力,占据军方60%市场份额。

四是海水养殖新品种不断增加。成功培育“黄海1号”中国对虾、半滑舌鳎、条石鲷鱼等养殖新品种;引进培育大菱鲆、黑石斑鱼、星突江鲽等鱼类新品种;“中科红”海湾扇贝、“龙须菜良种981”、“蓬莱红”栉孔扇贝等新品种通过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审定。目前,青岛已有规模化养殖场450余家,养殖名优品种达22种,水产品加工出口分别占全省、全国的40%和10%以上。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应用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本保障。青岛市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着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8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30家。其中,2012年全市15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204.68亿元,实现资产总额达3405.08亿元,净资产1185.3亿元;企业增加值639.8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20.77%;拥有专利总量超过2.6万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45项,获经费支持4亿元。

二是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青岛市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管理办法》,完成四批32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认定工作。前三批22家市级联盟中,企业数占联盟成员总数的76%,基本形成了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机构参与,行业协会支持的发展格局。22家市级联盟已经启动应用类研发项目累计185项,投入近13亿元。数字家电联盟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承担的国家核高基项目新增产值1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链总产值将达1500亿元。

三是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培育计划,对经认定的研发中心培育基地给予一次性资助。计划到2016年实现企业研发中心数量、投入、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四个“翻一番”和对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全覆盖”。提升研发中心建设水平,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市已拥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100家。

三、加快创业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为鼓励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来青岛市创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在青岛转化,青岛市不断加快创业载体建设,聚集科技创业资源,为成果转化、孵化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与全方位孵化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2012年,青岛市启动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工程。已编制完成《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明确6大领域22个产业方向和规划;当年开工251万平米,实现投资50亿元,入驻企业及服务机构122家。到2016年,全市各类孵化器面积突破千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累计达到10000家,毕业企业1000家。

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全市孵化器研发服务建设需求,规划建设20个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公共研发平台和30个运行高效、开发共享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梯次推进”的原则,已完成9个平台的可行性论证,橡胶新材料、软件信息与服务2个平台已开工建设。

三是加快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建设。“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先后引进建设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光电院、兰化所、软件所、长春应化所、声学所青岛基地,形成了“2所+5基地”的中科院院所架构体系。2010-2012年青岛市与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共计238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利税7.4亿元。与中海油、中船重工、中电集团、钢研集团、北方化工、航天科工等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引进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家电院华北分院、中船重工710所和725所、航天三院三十三所和三十五所等应用开发类研发机构。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加快转移转化进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资产的交易、开发与利用,加强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根本出路。青岛市遵循市场机制,通过科技、产业、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工具,积极推进活跃而高效的技术转移,加快成果转移转化进程。

一是深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与青岛银行、青岛担保中心合作,设立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实现财政科技资金25倍放大效应。与国开行、中国高新投、建行、招行、光大等21家银行及投资机构开展合作,获授信额度400亿元。市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本市首家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2012年全市获批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今年,将继续全面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国家试点,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开展公共研发平台大型仪器设备融资租赁工作。设立科技金融超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丰富科技金融手段。强化市、区(市)科技金融工作联动,年内与5家区(市)合作共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为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科技信贷支持。

二是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全市技术经纪机构达186家。已建成“永不落幕的网上技术市场”,每月组织成果对接活动。规划建设具有技术交易、科技成果、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板块的技术市场交易大厅,建设技术交易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形成科技成果网上交易网下对接相结合,技术、资金、人才相融合,具有交易、交流、服务、融资功能的综合性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成果信息定期制度和产学研洽谈对接常态机制。自2008年起,青岛市每年联合中科院举办“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五届洽谈会累计参会院所和大学142个,企业1500多家,签订合作协议101项,达成合作意向500余项。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2009年,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运行,面向全社会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事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服务四大类服务。2010年,开通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2012年,市财政投资400万元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数据集成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系统,提供综合性创新服务。截至2012年年底,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服务平台收集大型科学仪器信息2133台(套),原值超过15.7亿元,为近50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仪器共享及研发检验检测服务2300余次。

五、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青岛市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转化。

一是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1999年《青岛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市政府令97号),从明晰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成果转化实施主体、鼓励技术产权交易等方面,制定了引导和激励政策。2002年出台《青岛市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市政府令133号),设立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2011年出台《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针对科技创新与应用、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等提供立法保障。

篇3

1、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备案等相关手续根据税务机关相关规定办理。

2、鼓励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实施科技项目

(1)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经费安排及管理按《*县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配套补助

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同一承担单位已经承担2项同一级别的上级科技项目且均未完成的,不再推荐申报相应级别的上级科技项目。

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上级科技经费补助且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县科技经费给予配套补助。

具体配套标准:列入国家级、省级创新基金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按30%-50%的比例给予配套;列入国家级、省级其他类别的科技项目且上级科技部门要求配套经费的,按20%-30%的比例给予配套。配套经费实行最高限额,国家级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省级项目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同一项目或主要研究内容相同的项目已获县财政科技经费补助的,已补助部分计入配套补助额。

上级科技补助经费和县科技配套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各级科技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3、扶持企业建立创新载体

县级企业研发中心由企业提出申请、县科技局组织认定并发文公布。已经被各级科技部门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不再认定县级研发中心。

市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

4、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企业在县政府组织的重要科技合作活动中签约的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地点在国外、国内的,每项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县科技计划项目时优先立项,优先推荐申报上级科技项目。

5、培育扶持各类科技型企业

县委〔2009〕7号文件所指的"科技型企业",是指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试点示范企业及其他由各级科技部门组织认定的示范企业。

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由县科技局择优推荐申报。

6、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实施产业化

企业从县外引进科技部门三年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县实施产业化,且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分别给予国家级8万元、省级3万元、市级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7、鼓励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对获得授权、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给予补助。授权专利证书中的第一专利权人地址在本县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在获得专利权之日起一年内,可申请补助。授权专利补助申请全年受理,分批兑现。

8、设立企业创新奖,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县企业创新奖的评选和奖励根据《*县企业创新奖奖励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管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安排和管理根据《*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10、其他

篇4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 验收 财务 审计

2008年9月27日根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浙江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管理办法(试行)》(浙科发计[2008]241号),要求对拨款20万元及以上的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由第三方进行审计,20万元以下的项目,要求编制经费决算。两个《办法》的实施对规范科技经费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11月18日浙江省科技厅根据《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对中介机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有116家,作为首批参与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的中介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投入了较大的审计资源,加强学习与培训,注重审计质量,提高为科技创新及企业的服务能力,起得了较好成绩。

一、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的性质

(1)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2)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属于“五、财政预算资金相关业务”中“95.财政科技经费(课题经费)专项审计”的业务范围。

属性:其他审计业务(法定业务)

内容:针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率予以审计

报告使用者:财政部、科技部、纳税人等

委托人:浙江省科技厅

专业能力胜能要求:精通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流程和控制;熟悉与财政科技经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执业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其他项目归口与省科技项目类同。如:

科技部项目:973、863、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创新工作方法项目、创新基金项目

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环保部、农业部、工信部、住房和建设部等部委的重大专项

军工项目: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

(2)浙江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管理办法(试行)

办法所指财务审计是指科技项目在结题验收前对合同规定的研发总经费收支情况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适用范围:财政经费分期补助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科技项目。

(3)《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浙财教〔2010〕382号)

根据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特点和规律,省级科技项目经费分类采用分期拨款、事后补助、贷款贴息等资助方式。

科技经费主要是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研究机构或经济主体在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所获得的省级项目支持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研究、钱江人才等专项资金安排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创新团队、重大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用省级财政资金实施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项目验收财务审计制度。补助总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由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总额在20万元(含)以上,项目承担单位有内审机构的,可以由内审机构进行审计,没有内审机构的,由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总额在20万元以下的,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编制决算书。

二、有关审计工作要求

(1)审计内容:对以分期补助方式资助的科技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合同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财政经费是否按时下拨,配套、自筹经费是否足额到位;

2.项目合同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有无截留、挪用、浪费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项目经费管理情况。项目经费是否单独建账、独立核算,项目完成后的决算编制是否真实、可靠,有无弄虚作假现象。

对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方式资助的科技项目进行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对照《浙江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核定范围,提出是否属于技术开发支出和贷款范围的审计意见,并对决算编制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2.对技术开发支出或贷款付息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项目合同预算有变更的,按经批准的变更预算进行审计。项目合同涉及经济指标任务的,应当对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2)科技项目验收财务审计机构及委托

省科技行政部门受理项目验收申请后,以书面形式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审计委托书,并提供相关的验收资料。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到委托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计事宜,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省科技行政部门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数据库,并根据审计信用和质量,进行目录制动态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采取自愿申请、资格审核确认的办法。

(3)申请参与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条件

申请省级科技项目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3年以上,近3年内无不良记录;

2.注册会计师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

3.熟悉科技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

(4)审计工作组织要求

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创新专项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性资金。

第三条创新专项资金的安排应坚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

第四条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一)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好,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和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

(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为全面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和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开展提升设计和工艺制造水平,解决行业产品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或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技术创新项目;

(四)四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主导产品和成套整机技术升级项目及为骨干企业龙头产品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攻关项目;

(五)以国家重点工程成套为依托,以工程配套为重点,以提高产品光、机、电、液、仪一体化水平为目标的技术装备研制项目;

(六)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内企业的创业项目;

(七)科研院所、行业研发机构、大学以及国际技术向科技企业转移的技术转移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项目;

(九)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

(十一)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支持的科技项目。

第五条创新专项资金包括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以及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等。

第六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本市实施转化的项目,支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重点、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七条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一次性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补助。

第八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各类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二次孵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补贴,用于支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用于支持认定的从事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和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九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孵化器内企业以及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技术的第一次商品化过程。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第十条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对我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支持专利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自主制定或参与制定重大技术标准。专利申请资助,按照《**市鼓励专利申请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本市和落户本市的优秀专利产业化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第十一条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金融机构、贷款平台和担保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对符合**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贷款企业提供的贷款贴息,贴息比例一般不超过贷款利率的50%,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二条根据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专项资金分别以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第十三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创新专项资金一般不再予以安排。

第十四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分工,每年会同市财政局归口管理资金的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

第十五条凡符合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规定提供相应申请材料。

第十六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按照有关要求,归口组织和受理项目申请并负责程序性审查,组织成立由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估或评审。

第十七条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评审,并出具明确的评估、评审意见。

第十八条市财政局负责确定创新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参与审议创新专项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会同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审核并下达项目计划,下达并拨付创新专项资金。

第十九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收回资金、取消申报财政性补贴资金资格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企业收到创新专项资金后,按照**省地税局、**省财政厅《关于企业取得财政拨付款项计征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地税[20**]20号)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篇6

关键词:技术转移 经验借鉴

1、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

1.1 北京市技术转移现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经济基础,技术转移活动频繁。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开展协同服务,推动北京技术转移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已有13家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国家认定的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技术转移机构。为更好的促进技术转移行业的发展,北京市打造了资源、信息和协作的三个平台。首先,打造资源平台,优化技术转移环境。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优化技术转移环境。促进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并成长为品牌机构,使北京市的技术转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第二,打造信息平台,夯实联盟凝聚力。不断加强网站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网站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平台网站,凝聚资源为企业创新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第三,打造协作平台,开掘深层次服务。兼顾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方、中介服务方三方资源,按照专业、领域、擅长等进行科学分类,形成技术转移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创造合作点。

1.2 广东省技术转移现状

广东省非常重视科技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在政策环境方面,出台了有关投融资、税收优惠、科技中介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如《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文件。一些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如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推行,对广东省技术转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广东已基本建立起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据统计,全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术贸易机构6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从业人员超过l5万人。

为进一步推进广东地区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寻求行业技术需求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广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运用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收集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了多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找寻了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中,广东省政府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合作的平台,使产学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使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更贴近企业需求。

1.3 上海市技术转移现状

2007年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市青浦区科委共同签订了在青浦区建设创新驿站的协议。至今,青浦创新驿站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共同走访企业186家,收集企业信息2811条,其中有效技术需求信息231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29项。根据市科委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创新驿站”的模式将推广到松江、长宁等9个区,覆盖全市19个区县以及张江、漕河泾两个高新技术园区,最终形成“19+1(技交所)+2”的技术转移网络。目前,“创新驿站”已逐步向整个长三角区域拓展,目前创新驿站辐射范围已由上海拓展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南通成为长三角第一个签约城市。另外,上海市科委牵头发起组织成立的上海技术转移协作网,是为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服务平台,是上海市研发公共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上海市技术供需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2、国内先进省份技术转移经验借鉴

2.1 结合省情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相关政策

国内先进省份对技术转移工作都十分重视,除了认真贯彻《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等国家颁布的促进技术转移相关政策,还都结合各地区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涉及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机构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针对各自地区具体情况制订的政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技术转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强化技术转移相关政策的执行能力

国内的发达省份在制定了技术转移地方政策之后,充分认识到执行环节的重要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在政策颁布后,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了解政策的内容,增强了政策的知晓度;二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推行各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2.3 加大政府对技术转移工作的支持力度

从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可以看出,政府对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各发达省份地方政府都根据各自省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促进当地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江苏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针对一些对本省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提供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升级,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东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通过制定技术路线图收集并分析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行业发展方向,确认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对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型

1.引言

近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科技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各地大范围的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由院士或知名专家领衔,外来的专家团队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自2009年,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相继成立以来,以大型民营科技企业为主要合作对象,同时兼顾中小科技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作用,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一定的成效。

2.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发展现状

2009年,成都市科协联合市人事局先后组建了攀成钢公司等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3月,联合市经委、市人事局、市科技局和市工商联共同出台了《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管理办法》,对建站宗旨、运行机制、主要任务、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工作站的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10年6月,召开了推进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席会议,成立了由上述5个市级部门组成的推进办公室,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建立了分工合作、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各区市县科协,广泛宣传、动员和推进建站工作。2010年,新建宝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截止到2010年底,共建设1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

为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工作,成立了市科协牵头,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工商联等组成的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建设推进办公室,明确了部门分工和职责,建立了分工合作、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推进院士工作站工作联席会议。先后起草并出台了《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管理办法》、《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科协〔2011〕107号)、《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成科协〔2011〕106号)等文件,建立健全了院士工作站运行管理政策体系。

突出产业导向,引进高端人才

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加快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全市已建立了46家院士工作站,引进中科院张景中、李乐民、郭孔辉、郑厚植等院士、专家297人。其中,国营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10家,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35家,园区建立院士工作站1家,引进院士创新团队32个、高层次专家265名、高端科技项目120余个,已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7余项。

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政策配套

对经考察批准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的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30万元的经费补助。与此同时,由市财政局对院士工作站配套一定的工作经费,市人社局对引进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等资金支持,市科技局对建站企业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等给予优先扶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筑巢引凤”,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配套导向。通过对院士工作站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年度目标考评,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督促企业不但要“建成站”,更要“建好站”,切实发挥院士工作站在“产学研”结合和高端人才引进上的平台载体作用。

提升研发能力,加速成果转化

四川省出台的《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确定了1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共1500个项目,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可望实现带动1.2万亿元产值。其中,重点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融资等7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四川省将实施3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带动企业投入40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24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获国家和省科技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技术转移落户我省的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重点实施4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努力建成整合全省科技资源、覆盖全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公益性技术转移中心。

3.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型构建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的一种新型产学研模式,它是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根据课题组实地调研结果,我们确立了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模型,即“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为根本”,做好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如图1.1所示。

“以需求为导向”

成都市科协应围绕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发动企业科协和有关单位,合理征集新产品研发项目、技术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关注第一、第三产业,弥补研发项目在第一、第三产业中的空白。同时,征询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后对收集的需求进行论证、筛选和凝练之后,选择一些亟待突破技术障碍的项目信息,提供给具有专业优势的院士专家。除此之外,成都市科协还可以充分依靠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收集企业需求,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开发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以项目为纽带”

了解企业需求后,成都市科协需要精心组织“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家、科技人员面对面交流创造机会和条件,根据实际需求探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初步对接的基础上,再对项目进行细化研究,在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以企业为主体”

企业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主体,它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重视程度、合作的强烈意愿、科研实力以及服务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长效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把院士专家与企业、科技、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以服务为根本”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过程中,成都市科协需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保护并发挥好科研院所、院士专家与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定期与科研院所、院士专家与企业沟通建站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积极解决建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结论

实践证明,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推进成都市“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模型强调了企业需求的同时,充分给予院士专家工作站参与空间,使高校院所的团队与企业紧密结合,使企业拥有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与研究成果。企业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合作,丰富了产学研的合作手段。从成都市产学研现状来看,不少企业都具备引进高科技人才资源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者单位:成都市企事业科协研究会)

本文系成都市软科学项目“建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推进成都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研究”(编号12RKYB187ZF)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季学猷.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产学研合作[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03):71-73.

篇8

1.学科发展水平不一,科研管理环境错综复杂

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和资金投入等原因,科研水平差距较大。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因发展早投入大,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而有些学院因为起步晚、发展相对薄弱或教学任务量重,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其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等科研成果无法与传统优势学院相提并论。校级及二级学院之间科研情况差别较大,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数量普遍不够,尤其是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有些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担任,由于其本身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放在科研管理工作上的精力就有限;有些学院专职科研管理人员还兼任重点实验室秘书、学科秘书、研究生秘书等,兼职多、负担重。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堪忧,评优、福利、激励等方面没有政策性倾向。随着各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二级学院的科研任务量越来越重,而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重用明显不足,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2)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运用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而实现的[1]。高校中科研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例如,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年度检查、结项等环节中,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起到传话的作用,对科研团队及教师的科研状况和进展情况不甚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影响了整个科研管理水平。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把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每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密切联系起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不强,无法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规划统筹,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弱,加上自身工作的倦怠情绪[2],使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

3.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纵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项目的申报、年度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很多高校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国家基金委政策,对申报指南不熟悉,导致在形式审查和人员限项等问题上不能起到把关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二级学院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秘书不能熟悉掌握学院老师的科研活动进展,“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由于缺乏规范的验收制度,很多老师不通过学院自行联系组织结题会,导致学院不了解项目结题情况,验收材料没有存档。在横向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中,一些科研管理人员与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组织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对项目的研究进度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对项目能否按照合同有效执行、能否按时结题缺乏监管和惩罚措施。科研经费管理同样存在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观念存在误区。部分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主管院长对有关财务制度的认识不足,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介入不够,将经费管理全部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又缺乏科研管理部门的配合与指导,常常导致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执行困难。二是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健全。不同级别层次的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由于其经费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实际科研经费的支出比例较难控制,预算与实际支出差距较大,缺乏有效的经费管理办法。三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3]。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绩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高校更加注重纵向科研的申报及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各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头戏,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而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学院忽视了许多有市场潜力的实用型科技项目的研究,与企业、行业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中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绩效奖励机制,许多高校只注重“学”和“研”,对教学工作量和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科技工作有绩效奖励,而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使研发人员对技术转让和形成产品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从而忽视了“产”对于高校学术地位的影响力,因此,应逐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绩效奖励机制。

5.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导向问题

许多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仍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要包括高水平论文、著作、科技奖、专利和科研项目等。而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也多以此为评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奖金。过度量化考核导致了学术功利与浮躁,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引用率低;完成的项目多但专利少、成果转化率低,能出产品的少之又少。出现学术研究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效应等不良现象[5]。

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根本来说是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的,因此首先要加强服务理念,要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明确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技能与素质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三大任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和通知传递给学院每位科研人员,协助科研人员完成诸如项目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建立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主动有效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廉洁自律,对各种内部消息、文件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严守保密原则,对各种科研档案进行有序管理。

(2)熟悉各级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政策,熟悉所在高校的科研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掌握各种科技工作的办理流程,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制度及办事流程的解释和说明。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树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3)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掌握全校科研状况,对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报奖等有全局性考虑。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熟悉自身所在学院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及时了解已完成和正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情况,便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了解本院各研究团队在其学科领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和科研人员就本院各方面情况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7]。

(4)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负责高校及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科研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多方联络,发挥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集中各学院、各研究团队的力量,发挥综合优势,协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8]。

2.健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制度

(1)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

针对项目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改变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办事程序。科技处及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支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执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办事效率。其次,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再次,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掌握项目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对项目的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年度进展报告、阶段小结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等材料应做好存档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投入到项目的申报、检查和验收工作中,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进展情况。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观念,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改变少数科研人员经费私人化的错误思想,使科研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科研经费。其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课题,对其科研经费制定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细则。对纵向项目的经费预算进行细化,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差距。对于横向项目的资金管理坚持效益原则,对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项目采用不同的经费分配比例,资金使用可以适当“宽松”。再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审计机制,使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全过程配合协作,共同监督[8]。

3.完善成果转化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产学研协作

篇9

关键词:松溪县;科技管理;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

1 科技管理的概述

科技活动是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内,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全部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科技活动。

科技管理是对管理科学的运用。是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人员、设备、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统一管理的行为。通过科技活动进行有限的调节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目前科技管理是通过科研项目组织、控制生产管理工作,整合并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过程。科技管理的成效与认真贯彻科技政策、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潜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省(福建)科技部门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关于科技的相关规章制度;我县也相继出台了《松溪县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松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主要是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意识。但是受到传统理念与工作方式的制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摸索和解决,走一条适合我县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科技进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科技管理的作用

科技管理的内容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而各有不同,工作重点有所侧重。有的注重专利申请,有的重视科研项目D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工作,有的支持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等,随着科技管理业务重点的改变,相关的科技管理内容、手段也随之变化。科技管理工作是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的得当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3 松溪县科技管理的现状

3.1 松溪县科技的基本情况

现有科技管理人员4人,其中行政1人,全额拨款事业3人、知识产权局1人、情报所1人。内设机构有计划股、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情报研究所、科动办、地震办,下属单位有知识产权局(副科级事业单位)。上一轮机构改革科技局并入县发改局,属挂牌机构,实际上独立。本次机构改革(2015年)科技局完全合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已为松溪县企业科技发展得到不断提升。

3.2 全县科技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2013年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全县有23家企业获得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授牌。自主知识产权成效明显,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再创新高。全县共有创新型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科技项目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设立“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16年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共7个,组织县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1个,创新资金项目16个。项目实施内容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品开发的技术引进和推广、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方面。全县R&D经费研发投入比上年度增幅28.9%(上年度3193.2万元,本年度4116.5万元)。

3.3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和实施的主体。我部门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专利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专利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利用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宣传活动周,向企业群众宣传专利基础知识,发放《专利法》《专利申请资助办法》《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县政府关于调整县专利奖励金额的通知》《松溪县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资料,积极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二是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机构主动上门服务。逐家走访企业,面对面,一对一现场为企业提供专利研发、申报和保护等方面的服务。邀请福州博深专利律师事务所林锋多次到科技型企业,指导专利申报,仅我县永顺机械有限公司获得有效专利数近60项。

2016年,我县专利申请量共23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80项,外观设计专利34项;1专利授权量共15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同比去年有增长194.1%。

4 科技数据建库工作创新管理

通过科技数据建库工作创新管理不断完善为更好地为企业规划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我局坚持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一是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我局多次组织业务科室人员深入乡村、企业,了解企业、合作社技术研况,掌握技术研发动态,引导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二是建立企业项目数据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编制、储备一批对全县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牵动性、前瞻性、高质量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及时根据政策要求联系、指导、帮助企业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申报科技发展项目。对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和存在问题,督促企业按时保质完成科技项目实施并及时验收。三是建立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在全县范围内初征研发经费超过1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备案工作。

5 拓展促进企业“产学研”成果对接

积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将先进的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做好科技成果对接工作,先后帮助我县华韵竹木、金花葵农业发展、普伦斯泵业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项目。项目成功对接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对我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6 抓平台建设,推动科技的进步

着重抓好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带动双创工作,我县的畅宏公司运营的畅想空间被列入省级“众创空间”是我市5个县级众创空间之一。同时抓研发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目前用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2016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12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1家高新技术企业。

7 加强科技部门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做好科技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工作是科技部门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今年借助各类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宣传。2016年4月18日参加县工商局召开的全县规上企业培训会;组织开展4・26宣传周活动摆摊设点,向参加的群众发放《专利基础知识宣传手册》等专利材料;组织开展的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开展的科普宣传日活动。同时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咨询人员,管理和项目咨询、培训服务等领域提供更权威、专业、高效的科技咨询服务,多次邀请福州联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福州博深专利事务所、福州鼎新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福州远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与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专利申报等。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novation station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modes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re discus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关键词: 江苏创新驿站;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Key words: Jiangsu innovation station;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77-02

0 引言

创新驿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利用科技资源,形成跨区域、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创新驿站最早起源于欧盟。它作为一种知识集散中心,创新驿站解决了技术提供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是技术转移的新模式。伴随着江苏科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探索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背景

江苏科技服务业基于欧盟创新驿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结合本国创新驿站建设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科技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对全省的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好的贡献。

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1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 ①科技资源丰富。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丰富,高等院校100多所,科研机构众多,科研人才数量多、人员素质高。高校、人才、科研实力、经济实力的良好基础为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大项目。由省科技厅成果处组织牵头,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申报《江苏创新驿站区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课题已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成功立项。2012年8月,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成为中国创新驿站江苏省区域站点,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批准成为基层站点。③完成了三批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2012年和2013年,江苏创新驿站共举办了三期江苏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全省地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40多家单位、2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技术经纪人培训。培训重点围绕解读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总体构架、服务流程及工作体系、技术经纪实务及相关政策法规、国家税收改革新动向、技术合同实务与案例分析等。

2.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劣势 ①起步晚,政策体系不完善;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社会化能力较弱。

3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与创新模式

3.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 ①实施“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江苏创新驿站以建立和完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加强基层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大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全省科技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②完善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训、管理及签约制度。创新驿站不同于一般的中介行业,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为支撑。我们应该借鉴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激励江苏区域创新驿站运作的良好机制,同时协助科技部制定好中国创新驿站签约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建立起江苏创新驿站框架体系下的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③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依托江苏省技术市场现有的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产权与股权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常设机构与多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所,鼓励各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产权交易所或其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各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巩固和加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创新模式 ①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模式。创业导师是指对有志于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援助,提高创业本领,规避创业风险,增强创业实效。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创业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提供行政服务。着眼于全省孵化器内在企业创业成长需求,江苏将启动创业导师行动计划,推动创业导师标准化建设,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强化孵化器驱动资本的能力,推进孵化服务专业化,不断满足孵化企业对产品、技术、人才等需求对接,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促进企业的加速成长。②启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孵化器服务于企业的初创阶段、加速器服务于企业的成长阶段、科技产业园服务于企业的成熟阶段,彼此接力,形成梯形结构,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稳步发展。江苏将积极推广“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解决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让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果能够在这个体系的服务下,得到茁壮成长,带动和辐射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③考虑三级结构的创新驿站网络架构模式。江苏的高新区、科技园区众多,集聚了大量优质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摇篮、吸引高科技人才创业的首选场所、集聚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江苏创新驿站可以考虑三级结构模式(如表1所示)。

4 对策与建议

4.1 需要政府大力组织协调、财政的大力资助与倾斜

安徽省、上海市、深圳市政府对创新驿站的建设尤为重视,政府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财政也大力支持与倾斜。江苏省也可考虑成立专门区域创新办公室。省财政可设立重大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创新驿站建设,每年另设工作经费用于分批资助服务站点的业务建设,引导服务站点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专注专业化服务。

4.2 需要出台相关规范性制度及措施 ①出台相关规范或制度,适实地调研和监督检查各服务机构;②出台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管理办法;③基层站点工作服务手册;④制定创新服务站点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对技术经纪机构促成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交易额予以资助。

4.3 拓展国际化合作的视野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走出去”的战略规划,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5 结束语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实施区域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效率创新驿站平台体系的建立对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科方,钟书华.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1,4(3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