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金融行业市场

篇1

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行业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更是与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金融行业、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归功于广大人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能够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在还没有完善相关的金融市场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很多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给消费者产生了障碍。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

1 金融消费者

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概念。所谓的金融消费者是指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在能够承担金融行业风险的前提下,不断购买金融商品,或者是接受金融行业的各种服务,而在金融市场获得一定收益的人。金融消费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消费者,是一个特殊意义的群体。

对于法律而言,金融消费者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意思。首先,为了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金融消费者不能是法人组织,只能是普通的自然人;其次是金融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只能是在生活方面上的各种消费,对消费者消费本身的需求层次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定,表现出在金融行业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最后,金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既涵盖对商品的消费,也包括对各种服务行业的消费。

金融消费者的特点。在消费者这一较大的群体中,金融消费者有着特殊的意义。金融消费和普通的消费有所不同,金融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能够产生很高的收益。根据与普通消费者进行比较,归纳出金融消费者所具有的特点。

金融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的对象比较特殊,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例如证券、基金以及不同的理财产品等这些方面,在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易时,金融消费者不是独自进行的,是需要通过将消费者自身的个人银行账户、资产状况等个人金融信息托付给金融行业进行的,这些都是金融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消费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融消费者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由于在金融行业存在的复杂性这特点,使得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不能够辨别金融商品的真假性。加之,在金融市场中,销售对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方面的诱导以及没有经过全方位介绍,使得金融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没有经过全方面的认识或者对商品没有正确的认识,使消费者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也就是说金融消费者在金融行业、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金融行业的稳定性需要借助金融消费者来进行维持的,如果金融消费者在金融行业中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并且此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那么金融消费者很可能就会对金融行业失去信心,离开金融市场,这样就会降低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群体。

2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及其相应的保护制度

金融消费者权利的相关内容。金融消费者除了具有普通消费者群体所具有的权利之外,因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等特点,使得金融消费者还具有一些与金融行业相关的权利。其中金融消费者应该具有三种特殊的权利,分别是知情权、隐私权以及公平交易的权利。下面对着三种权利进行具体的解释和介绍。

首先,是金融消费者应有的知情权。前面提到金融消费者一直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主要是因为金融消费者在进行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是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没有经过对其全方面的认识,使金融消费者对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够,使消费者有一种被忽悠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金融行业应该确保金融消费者有一定的知情权,也就是说金融消费者有权利知道金融产品的信息以及金融行业的相关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将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所承担风险的程度,而不至于使金融消费者进入购买的误区。能够让消费者全面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进入消费者的知情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金融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金融消费者应该有的隐私权。所谓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方面的信息有不公开透露,不被他人利用、知晓的权利。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和普通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同,它主要指的是和财产方面相关信息。在金融行业的市场中,金融信息和金融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金融消费者应该保证自身的隐私权,这也是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前提。

金融消费者的最后一项权利是公平交易权。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遵循公平、诚实的基础上,在向金融机构如金融单位、保险公司等形成具有法律效益的关系时,金融机构能够不勉强提供金融服务,不违反法律法规,使金融消费者享有一种公平、公正的权利。

我国金融行业开放的较晚以及开放程度的不高,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竞争意识不强烈,服务意识就更加淡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设置也有待创新,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长期以来只是以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为主,忽略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意义。而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片面的只以增加利润为目的,并没有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使得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得不到重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才有金融消费者在银行的营业柜台上不断的存取一元钱折腾占用银行资源的激烈行为发生。此外,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匮乏和反向识别金融诈骗能力较弱,但随着金融消费者不断加强金融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相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权利,这将更加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完善。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制度。金融消费者主要具有三种和普通消费者不同的特殊权利,并且这些权利需要经过保护,才能确保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合法权益。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制度一方面是倾斜保护。要想消除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就必须给予金融消费者一些特殊的权利,以扭转这种不平衡的趋势,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应做到公法保护制度。因为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中,很多金融消费者的权利都有医生程度的损害,有很多难题尚未达到解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强大力量,不断从立法、执法等多种角度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向金融消费者转变。

此外,还应遵循效率的保护制度。所谓做到遵循效率是为了能够及时解决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困难,以降低这一过程中对金融行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制度。单纯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并不能够就代表着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害,所以应该不断地完善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制度,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不断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明确消费者所应有的权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其次,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具有的知情权、隐私权以及公平交易等三方面的权利,为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金融市场中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及时明确责任,而不是一直让金融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

篇2

当2008年年初,丰田和通用还在争论谁是世界第一的时候,一场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危机初露苗头。接着就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并演变成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破产,让危机严重程度一度达到了顶峰,美国政府几经波折通过的救市方案,仍没有恢复股市的信心,道琼斯跌破万点,坠入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金融危机迅即扩散到世界各地以及各个行业,欧洲各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地区均未能幸免,汽车行业则被再次卷进灾难的漩涡。

有望明年春季实施的250亿美元贷款,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美国9月份的惨淡销售数据让美国汽车市场更显得风声鹤唳。

北美市场第一次所有汽车公司的销量都出现下滑,整体市场平均下滑26.6%,创下了50年来的最惊人纪录。克莱斯勒、福特、丰田、本田、通用、日产、奔驰、现代、大众、宝马无一幸免。

同时,日本、欧洲市场也陷入持续低迷,宝马公司就曾经警告称,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该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盈利减少2.36亿欧元。英国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协会负责人也表示,英国汽车业正面临17年来最困难的经济形势。而一直被视为汽车界盈利强劲的丰田汽车,也自2008年以来冻结新人录用计划,并将日本国内工厂员工裁减两成以上。

世界汽车行业遭遇的已经不仅仅是来自于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也不仅仅是油价一度飙涨带来的市场消费结构与理念的转变,金融危机带来的是整个世界市场财富的大幅缩水,以及因此而来的消费水平的大幅下滑。而动荡的市场更让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那里可能隐藏着可以吞噬一切的无底黑洞。

当今的汽车行业,全身上下已经浸满了金融的细胞,金融已经成为支撑汽车行业发展的流不停歇的血脉。但是,依赖愈深,危害愈甚。

不像中国刚刚起步的汽车消费信贷,欧美市场的消费信贷占有整个消费额度的绝大部分,在欧洲是60~70%,在美国则高达80~90%。如此高额的比例,在金融市场状况好的时候,自然成为繁荣汽车市场的功臣,但是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汽车消费信贷当然也如釜底抽薪,汽车市场下滑在所难免。

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信贷,金融危机的表现之一还在于企业信贷环境恶化。现代企业的正常运转几乎离不开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金融危机,把这条生态链硬生生地割断,断了资金支持的汽车企业,却面临着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消费者因应油价上涨而转变的消费观念带来的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向节能环保的转型,而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汽车企业被逼到了一个资金供求的死角。

以通用为例,摩根大通曾经预测通用今明两年将需要18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通用虽然希望出售包括悍马资产等压缩成本的措施以筹措所需资金,但是9月的销售数据足以让通用的资金需求捉襟见肘,25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贷款支援,估计分到通用头上的,也是杯水车薪。刚届百年的通用汽车,能否延续下一个百年辉煌,着实让人有些担忧。

一直被希望能够担当避风港的中国市场,这次恐怕也帮不上这些汽车巨头的忙。连续数月市场销售出现下滑的中国市场,已经自顾不暇。

一位跨国公司总裁这样描述金融危机的严重:“金融危机显然把汽车行业拖向危险的领域,事实上我们无法免疫。”

篇3

关键词:银行业;审慎性监管;竞争性管制

JEL分类号:G2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f2012107-0095-02

一、竞争性管制的必要性

(一)金融业的二重性决定了金融业既需要审慎性监管,也需要竞争性管制

金融业的二重性指其脆弱性和强势性。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概括为:(1)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性与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的共同作用;(2)金融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与金融创新的冲突;(3)负债与资产期限上的错配;(4)金融活动的溢出效应与传染性;(5)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金融业内在的脆弱性使得金融管制成为必然,以确保金融业稳健运行。这种以稳定为目标,基于金融业内在脆弱性的管制。称为审慎性监管,由中央银行负责执行。

金融业另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特性是其强势性。它源于金融市场的特殊结构特征:(1)短边市场特征。人们对金融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使得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短边市场特征,即显著地供小于求;(2)供应边刚性。供应边刚性多由管制产生,它创造了金融业高的“特许权价值”;(3)高转换成本。转换成本通常出现在那些重复消费的市场上,金融市场就是这样一个需要重复消费的市场,它有弱化替代品竞争的效应。金融业强势性的存在,决定了金融业需要竞争性管制,它通常由一国竞争权威实施(在有些国家,竞争性管制由审慎性权威实施)。

(二)对竞争与稳定关系看法的转变

长久以来,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条是,竞争与稳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过度竞争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恐慌等后果。不少国家早期都将金融业作为反垄断适用除外情形,美国直到1963年才真正实施反垄断,而欧洲则到1981年才有真正的反垄断,原因在于人们认为过多的竞争有损于金融业的稳定。“特许权价值”假说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假说认为:竞争弱化了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强了金融机构过度冒险的动机。但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假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竞争与稳定并不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适度竞争有助于金融业的稳定和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各国重新开始加强对金融业的卡特尔、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力行为的管制。

(三)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需要竞争性管制

三十年金融业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加强金融业的竞争性管制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竞争性管制,塑造国内外金融机构有效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性管制,约束和规范跨国金融机构的不当竞争行为,保护我国金融安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

(四)美国掠夺性借贷的实践表明金融业的稳定需要竞争性管制

美国“次贷”危机中,银行从事掠夺性借贷实践,明知这种贷款有很大的违约可能,但由于它可以将这些贷款打包设计成抵押贷款证券(MBS)的形式卖给投资银行,而且即使违约,它可以获得借款者的房产作为补偿,只要房产的价值高于贷款总额,它总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商业银行有动机实施掠夺性借贷。政府部门拒绝制订恰当的管制规则去遏制掠夺性借贷,也没有采取行动打击它,所以造成了商业银行肆无忌惮地大量从事掠夺性借贷实践。

(五)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性管制十分薄弱,更需要加强竞争性管制

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性管制十分薄弱,表现在:(1)中央银行是否承担竞争性管制职能并不明确;(2)缺乏管制金融业的卡特尔、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力的相关法规和具体指南;(3)消费者对理财产品欺诈、信用卡欺诈和银行违规收费等的投诉时有发生;(4)没有建立竞争性的准人和退出规则;(5)没有建立有效的消费者保护体系;(6)缺乏对金融机构反竞争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专业人才。

二、完善我国金融业竞争性管制的对策

(一)赋予中央银行竞争性管制的职能

从世界各国竞争性管制的实践看,大多数国家由反垄断局承担金融业竞争性管制的职能。也有的国家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承担金融业竞争性管制职能。还有的是两个权威共同承担。就我国现实来看,由于我国2008年才颁布《反垄断法》,反垄断的实施主体还不明确,特别是对金融业来说,金融业是否实行差异性的反垄断政策,是否应由特别的机构来执行竞争性分析的职能,这些都不明确,鉴于此,建议可由中央银行承担金融业的竞争性管制职能,因为中央银行的管制更加权威、更有信息优势。

(二)确保可竞争性市场的进入与退出规则

1、消除不当的规制性准入障碍,适度放开对外资银行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银行业。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放松银行业准入管制的重大突破,将大大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

2、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风险处置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规体系;二是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选择行政接管、重组、并购、撤销、关闭清算等多种市场退出方式,以尽可能小的社会震动和处置成本、尽可能少的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的利益:三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危机救助机制;四是建立市场退出问责制度和事后评价制度。

(三)消除竞争障碍,规范同业竞争

1、制订针对金融卡特尔、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力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专业经济分析人才。

2、降低金融业不合理的转换成本,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金融业的有些转换成本是合理的,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品牌、声誉等导致的转换成本:但有些转换成本是不合理的,如对跨行刷卡收费的规定、对使用支付和结算系统的限制、阻止顾客转换的捆绑销售等,应明文予以禁止。

3、健全信息登记,加快金融标准化建设步伐,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四)消费者保护

1、金融教育。金融产品结构复杂,消费者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风险,因此必须进行金融教育。中央银行应为消费者金融教育建立专门的网页,成立专门的基层金融教育工作小组,深入、细致、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篇4

数字化改变市场生态

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32亿是全球之最,手机网民已经超过5.27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5.9小时,网购市场达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之最,网购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腾讯微信的月度活跃用户达4.68亿――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李纲近日在主题为“数字融合市场,中国企业跨界增长指南”的媒体见面会上指出,数字化消费驱动商业转型,而中国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埃森哲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市场生态和行业竞争格局正在中国兴起:数字化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帮助企业实现跨行业经营,如一些互联网或其他行业企业迅速进入到原来门槛很高的银行业,海尔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支付等金融服务;数字化降低了渠道成本和研发成本,使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数字化还不断改善消费者体验,促进供需之间的匹配,如租车服务应用和各种打车软件的涌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众多企业都在自身行业以外的全新市场寻求跨界经营机会。中国企业高管普遍认为,数字技术能够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提升客户体验,因此获取数字能力是实现跨界发展的关键环节。

总而言之,很多企业正在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消除中介,基于消费者洞察提供价值服务,实现跨界经营,争取新的市场制高点。埃森哲将这种数字化促生的新市场生态和行业融合称为数字融合市场。

在数字融合市场中,数字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新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者新的产品。因此,一方面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以创新的模式获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传统企业也在借助新兴技术谋求发展和转型,它们围绕着消费者形成了比原来更大、更复杂的生态圈。在数字融合市场中,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既有竞争也展开合作,原有行业和市场的价值链逐渐重组,形成新的价值组合。

四大领域数字融合市场兴起

埃森哲认为,相比美国,数字化对中国市场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到2020年,中国数字融合市场的增速将比美国高出约5%~7%,市场规模差距将明显缩小。

埃森哲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研究发现,数字融合市场已在教育、医疗、制造、金融服务和交通等领域蓬勃发展。但在中国,数字革命主要由消费者推动。和其他产业市场不同,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开放,具有高度竞争性,为技术和业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埃森哲观察认为,中国的数字融合市场已在支付、购物、视听、出行至少四个领域兴起和发展。

在支付领域,支付融入端到端的消费互动中,移动支付将成为主流,除金融服务机构以外,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非常活跃。非金融服务行业企业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数字化支付手段、创新的业务模式和全新的消费者体验。

在购物领域,零售市场的跨渠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非传统零售企业都能借助电子商务直接参与到零售市场,零售商则通过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无缝购物体验。

在视听领域,消费者热衷于多屏互动。围绕消费者在多种屏幕上的收看、收听习惯,传统内容提供商和数字内容提供商都试图通过互联网提高目标受众的黏性。

在出行领域,交通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更加轻松地安排旅行和使用交通工具。各类出行服务商合作互联,以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高效出行的需求。

李纲认为,在这四个融合市场中,传统的核心行业依然是市场主导者,但是借助数字技术进入到这个市场中的生态链行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取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生态链行业中,有作为数字化使能行业的高科技、电子、电信等行业,也有借助数字化使能行业而进入到该市场的其他行业。以支付市场为例,金融服务业依然是支付领域的核心行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来自互联网、电信、零售等多个行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分享支付市场的份额。

六点启示

埃森哲认为,决定商业模式的要素有两个:其一是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价值主张),其二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挣钱)。而数字化正在改变这两个要素。

“决胜数字融合市场的关键并非赢者通吃,而是以数字能力和新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增长战略。”李纲说。

埃森哲认为,要想制胜数字融合市场,企业必须深刻理解数字化如何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和所在市场的生态,通过产品创新向细分市场领域拓展,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基于对中国、美国、英国和德国数字融合市场的比较和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数字融合市场给企业带来六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企业需要具备卓越的数字能力。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要以技术创新为利器,迅速颠覆市场业态;而那些来自业务接近行业的企业也可能通过大数据获取客户洞察并采取相应行动,对本行业企业构成威胁。

第二,数据是新的竞争命脉。企业间流动着数据供应链。无论哪家企业,只要有能力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合理决策,便会受到数字融合市场的青睐。同样,应用数据的速度也非常重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数据交到决策者手中,并且建立支持快速执行的后端流程,将是制胜的关键。

第三,消费者洞察成为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消费者最期待的是超凡体验,而提品或服务的企业却不那么重要。可见,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低,这就为寻求进入新市场的企业提供了绝佳机会,也给行业领先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数字化企业需要在获取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定位,围绕消费者的价值主张提供超越期望值的服务。

第四,培养初创心态。老牌企业必须在行动力方面向初创企业学习。随着新的竞争环境逐渐铺开,固守传统业务模式的中国企业很可能面临收益下降的风险。因此,创新思维和敏捷反应缺一不可,否则便无法将消费者的数字化需求转化为切实的企业价值。

篇5

关键词:消费金融、互联网经济、经验借鉴

一、定义

消费金融是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提高消费者目前消费能力、配置个人财富使用期限的金融服务。由于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和金融活动的复杂性,不同的国家在消费金融的统计层面对消费贷款的界定有所不同。日本消费金融的统计数据中,由于对住房贷款的界定偏投资性而非消费性,日本的统计数据中对消费贷款的界定剔除了住房贷款部分。目前央行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统计口径包括了住房按揭贷款,并且住房贷款占据了主要比重。由于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个人消费增长,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我们将重点放在居民日常性消费贷款以及非住房个人耐用品消费贷款部分。

日本消费金融发展依托于战后经济重建的高速增长期,繁荣的经济环境向内催生出由民间流通、零售企业等非金融机构主导的消费金融业务,而中国消费金融起步阶段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推进、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政策性因素占主导。目前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金融发展日新月异,由互联网电商企业为代表的新型消费金融发展模式逐渐融入大众日常消费金融生活。借此契机,学习借鉴日本消费金融发展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下更好地规避风险,推动经济发展。

二、日本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1、兴起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由流通业、零售业百货商店为主导

日本消费金融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流通业和零售业,依托战后经济恢复重建而快速发展扩张,最终形成由金融业和流通业主导、政府监管的商业模式。日本的消费金融本质上是由实体经济催生的、由贸易活动带动金融活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消费金融早期由流通业和零售业主导,以百货商店的按月分期付款为主。随着战后经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使用分期付款购买商品逐渐成为日本消费主流,分期付款从最初的百货商店扩张到日本电器产业、汽车产业,并开始出现专门开展消费金融服务业务的信贩公司。这一时期日本的消费金融业处于无政府、无领导的自发生长状态,以流通业为主导,金融机构与政府并未正式介入消费金融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初具规模,政府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于1961年制定《分期付款销售法》,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行业发展秩序。自此,日本政府在消费金融领域开启了立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模式,并在后期发展中,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立法基调。同一时期,消费金融的发展进入金融业参与的快速发展时期。1960年,前期提供分期付款服务百货商店丸井在流通业信用付款的基础上正式发行银行业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从流通业向金融业并拢。覆盖商品流通与金融服务两条业务线的大型百货公司是日本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力军。

2、扩张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行业竞争加剧,引发借贷问题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在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阶段,日本经济仍然保持较高增长。这一阶段日本经济社会的繁荣反映在消费金融领域,即是消费金融业务的全线扩张:一是消费金融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相互竞争的局势,流通业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独立的消费金融专营公司都进行业务扩张。流通业直接运营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发展模式,消费金融服务逐渐从百货公司的日常业务线中脱离出来,重整出独立的信用卡业务线,并成为集团的核心业务。例如1976年,西武百货收购绿屋百货,成立西武信用公司,专门发行统一的集团信用卡。依靠分期付款的基础业务沉淀和对消费者信息的一手掌握,流通业消费金融业务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快速扩张引发的高利率、高违约率等问题,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予以解决,导致消费金融领域成为日本经济纠纷的重灾区。直到1983年,日本政府颁布《贷款业规制法》对行业进入门槛进行规范。二是日本消费金融业务开始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是日本银行业信用卡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80年代后期,消费金融业在泡沫经济的影响下发展相对滞缓,资金实力较弱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淘汰境地,日本消费金融市场进入整改期。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业重整与立法规范

9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市场转入依靠提升服务来获取用户的阶段,业务模式逐渐成熟。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扩张也给日本消费金融行业带来更多突破性的发展。这一阶段,日本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趋势明显放缓,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贷款信息平台,因为借贷者群体较高的政治影响力、消费金融监管模糊、消费者法律保护少、过度负债定义不明确、不明朗的破产手续等原因,暴力的借贷行为多有发生。2006年日本颁布《贷款业法》,对贷款利息上线做了明确限制,并在2010年完全实施。这一法律的颁布直接限制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水平,导致了日本消费金融市场的萎缩。2011年11月,日本消费金融巨头武富士在伦敦证交所退市,成为日本消费金融行业萎缩的一个缩影。

三、中国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日本的消费金融发展在亚洲国家中起步最早,并且是以实体经济内生性发展为主,银行等金融业在市场初步成型后才进入,在日本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参与度较低,政府以辅助监管的角色存在。这一发展模式为后来的韩国、台湾以及大部分亚洲国家所借鉴。不同于日本有流通业和零售业为主导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中国的消费金融业务诞生之初就伴随着高强度的金融监管,由政府牵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发展,带有浓厚的外部政策因素,其本质是由金融活动向经济活动触发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1、传统消费金融发展模式

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商业银行开展的住房贷款业务为主,相比于从日常百货消费的分期贷款起步的日本消费金融而言,中国消费金融业务自发展之初起就带有很高的门槛。此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欲望不断增强,政府不断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出台消费信贷刺激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来全面启动中国消费信贷市场,中国的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这一时期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主要以面向中高收入者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高档耐用品消费贷款为主,普通日常消费贷款占中国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非常低。

在剔除住房按揭贷款的居民日常消费信贷结构中,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由于金融监管限制,中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卡业务的审批流程十分严格,依据个人的收入水平、家庭经济条件作为批卡的主要参考指标,把这把中国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以及没有稳定收入预期的人群排除在个人日常消费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贷款这类个人小额消费贷款依然由银行金融业主导,与人们消费场景结合度较低,中国的消费信贷仍然难以进入“接地气”的发展阶段。

除了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渠道之外,起步较晚的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初具规模。2010年银监会正式批复成立首批共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开放消费金融行业准入限制。截止至2016年9月,已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持牌资格。与日本消费金融公司诞生方式不同,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建立起来的,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的贷款业务向细分化和场景化消费方向发展,其业务范围与商业银行个贷部门覆盖的业务范围有所重合,但这部分业务在商业银行并未受重视。由商业银行孵化出来的消费金融公司本质上仍然带着商业银行的基因,在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时候并不能摆脱商业银行固有的劣势影响,虽然业务主线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商业银行不愿意投入精力的短期小额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其客户覆盖范围相比于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型仍然沿用商业银行的模式,高度依赖于央行征信体系,这使得这些新型消费金融公司在贷款审批和发放流程上并没有太多优势,在贷款发放速度和贷款质量保障之间权衡仍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面临的问题。

2、互网经济下消费金融发展模式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机遇。传统消费金融相对高标准的进入门槛和监管体系把无征信记录者和贷款风险较高的中低收入者严格拒之门外,尽管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部分人群信用不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从无到有,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从一个相对封闭、与个人现实生活隔绝开的孤岛式网络发展成如今完全渗透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大数据库。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使得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联系更为紧密,信息更加透明化。在个人身份信息依靠大数据得以低成本获取的时候,信用贷款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由此蓬勃发展。相比于传统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基于人们日常消费生活习惯形成的大数据分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贷风控模式,让以电商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得以以更加低成本、更快速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风险评估、发放贷款,并且不受用户是否有良好征信记录的限制,其用户覆盖层面更广,贷款准入门槛更低。后期与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业务绑定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人违约风险。

最重要的是,以各大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巨头公司为主导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消费金融活动与居民消费经济活动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完整的场景化消费模式,满足客户的小额高频消费金融刚需,不仅能够保留传统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去向的把控,还能做到传统消费金融行业做不到的从用户的消费需求出发挖掘消费金融需求的内生性发展。这与日本消费金融高速发展时期的发展性质不谋而合。

四、日本消费金融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经济下消费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同时中国社会中坚力量也在悄然发生转换,这给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首先是中国消费升级,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建设成果到了验收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GDP排名逐渐稳定在世界前三,中国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群体不断壮大,人们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更加追求品质消费,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其次是主流消费阶层的改变带来的消费习惯转变。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90后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于个人未来收入预期相比于老一辈人而言更加乐观,对提前消费的接受度更大。总总因素使得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可观。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多种派繁华的局面,既有传统消费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力,又有新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强势发展,但总体而言,不同流派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个人消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统一管理。因此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存在着两股力量对比:一是由政府和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系消费金融。这部分消费金融业务风控模式规范,有央行征信数据作支撑,拥有较为成熟的贷款审批流程、庞大的客户基础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二是由互联网经济发展催生的以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巨头公司主导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这部分消费金融业务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在央行征信体系之外重新构建了一套以个人日常消费生活习惯为支持的信用评估体系,可以覆盖到传统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充分释放出这部分人群的消费金融需求,因此在对传统消费金融市场空白领域的补充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内生性繁荣发展到立法调控再到经济下行和政策限制双压下的市场萎缩,日本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带来一定思考:

1、立法规范行业发展,有效地防止行业乱象丛生。

日本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立法监管起步很早,几乎与消费金融发展同步。日本消费金融市场监管主体明确,分类监管,消费者、上架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活动划分为消费信用,由日本经济产业省依据《分期付款销售法》监管,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活动划分为消费金融,由日本金融厅依据《贷款业法》、《银行法》进行监管。中国目前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主要监管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处在新兴发展阶段,尚未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相应的监管法律规范,难免出F行业乱象。因此需要加快消费金融市场整合,明确不同消费金融活动的监管主体,制定相关法律,实行依法监管。

2、借力新型互联网消费金融,以需求为导向,由外生性消费金融发展转变为内生性消费金融发展。

日本由流通业和零售业主导发展的消费金融发展从消费者需求层面出发引导到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其发展模式本身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也是基于消费者在电商企业的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二者都属于内生性的消费金融发展模式。中国传统消费金融需要借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经验,将消费金融业务更好地代入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条文限制贷款用途。

3、重视场景化消费金融与体验式消费

场景化消费在日本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流通业百货公司主导的按月分期付款,还是后来日本消费金融公司和流通也集团信用卡,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求上,从需求出发设计贷款产品。让消费者在场景化购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消费金融服务上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基于电商平台起步发展的阶段也是这种模式,消费者非常容易接受,这使得基于电商消费平台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初期的用户获取成本很低。因此,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方向需要更多地往场景化消费与体验式消费迁移。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主要涉及监管部门和社会组织两类。监管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等,社会组织是代表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组织。

(一)监管部门

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是属于国务院职能部门中的一个。人民银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规章条例的制定,提示金融风险问题,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教育宣传,信用评级体制检查核实,征信管理组织,周期性关乎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和数据情况等等。人民银行各部也开展了对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试点工作,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工作意见以及具体的实施细则也分别出台,同时也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⒉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这三个部门是国务院指数的正部级事业单位,是相对的独立的部门。目前来说,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机构已经在三会中成立了,在2011年4月,保监会正式设立了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011年5月,证监会设立投资者保护局;2012年3月,银监会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是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好消费者的投诉问题。而目前只有保监会了消费者投诉管理办法———《保险消费投诉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处理办法中对于各部门机构职责分配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公布了多样的投诉方式。

(二)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主要是指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行业协会主要是促进构建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以在本行业内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并规范协会成员行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专业协会主要是同专业的职业人员或者某些专业的公司机构组成的社团组织,比如说:会计师协会、造价师协会等等,专业协会本身根据协会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目前行业协会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主要负责公众教育职能,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也有涉及到。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部门

在监管部门方面,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各个监管部门都有进行,但是却缺少互相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几个部门都设立了消费者保护局等性质的部门机构,但是各个机构只负责自己负责的金融行业,这就使得各部门间缺少协作,没有共同协作规定,必然使得部门间缺少沟通、各行其是,金融叉领域方面必然出现盲区。

(二)社会组织

目前行业组织和自律管理都还依靠政府支持和干预,这种模式下交易所自律功能难以发挥,使得政府意愿成为管理方向,难以发挥自律功能。地方上银行与政府关系复杂,一些事情协会难以做出客观处理,所以更需要增强行业协会功能与独立自,建立行业协会权威。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主体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一行三会”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协同合作机制

金融危机给我国市场的影响的很大的,这也表明了市场自律难以起到与政府监管同样的效果。而目前真正解决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并不只能依赖社会组织力量,政府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有着金融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和协商救济方案。并且尽快促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

(二)加强金融市场公共组织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金融市场的成熟,体现在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行业自律体系的完善,社会组织也要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更应尽力提升行业协会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1.通过立法确定金融行业协会的职责,发挥能动性在立法中对于行业评价体系的建立以规范金融机构应予以授权,为了避免金融纠纷的频繁发生,社会中介组织应通过评价体系提醒消费者,并同时建立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2.完善行业协会消费者投诉解决机制行业协会与消费者之间要加强联系,服务消费者,给予投诉咨询方面的科学合理建议。赢过行业协会做法较为成熟,对消费者的投诉灵活处理,可以巧妙的运用社会效应,建立透明易操作的投诉解决机制对违法违规的金融单位机构得以应有的制裁。3.增强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台湾地区已经实行以法院赋予调解强制执行力来完善纠纷调解的效力,我们应该多借鉴学习,以借助公证机构和法院来对金融方面的纠纷进行有效的调解协调。

篇7

关键字: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现状 制度构建

一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1.1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消费者这个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一般是指为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购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公民个人或单位①。金融消费者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消费者,包括存款人、投保人等为保障财产安全和增值或管理控制风险而接受金融机构储蓄、保险等服务的人;另一类是购买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或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

1.2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了解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予以充分、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金融获知权

金融获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接受一系列金融消费中,享有获得与金融有关的必要的知识,包括服务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负有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的义务。

2、金融消费自由权

金融消费自由权是此类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其意愿自主选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均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3、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权是指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在与消费者形成合同或形成法律关系时,应当遵循公正、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合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

4、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

确保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保密安全尤为重要,这方面也最容易发生纠纷。金融单位、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等有义务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包括按法律规章和操作程序办事,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环境。

5、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

金融消费者如果发生私人财产被不法侵犯等,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对方请示赔偿,如得不到满足,有权请示法律援助、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自己诉讼,还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讼。以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监督权

这项权利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消费者享有对金融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监督和批评的权利;其二,消费者对有关部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工作有权进行监督批评。②

二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金融市场发展离不开金融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改革开放深化,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但在我国实践中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远远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1、缺乏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部金融法规。但这些法规在有关约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者、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条款。

2、监管当局没有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机构

金融消费者保护在法律上的不完善,自然而然的就导致在相应机构上的欠缺。金融监管部门只是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及风险进行监控而对个人金融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有效的机构来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

3、行业自律组织忽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③

在我国金融领域,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把保护的对象定位在处于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上,而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则显得单薄,这也使得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有失偏颇,无法对个体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作出合法的保护。

4、金融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建设远落后于金融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被金融机构侵犯的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对于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亟待有关机构和组织予以解决,这也是光大金融消费者的强烈呼声。

三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构建

3.1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国家保护原则

国家和政府是金融市场法律和规则的制定者,国家应站在金融消费者的立场,通过立法对金融机构进行适当干预,对金融消费者提供各种帮助和保护。同时,对各种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予以严厉的惩处。

(2)倾斜保护原则

金融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不仅在获取信息上依赖金融机构,在选择产品时没有充分的自,甚没有商讨合同条款的权利。面对金融机构的强势地位,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对金融机构做出一些合理的限制,以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④

(3)依据金融规律保护原则保护原则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金融参与者都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否则就会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但绝不允许假借市场规律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制度

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各种侵权行为,在遵循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制度做出一些建议及构想。

(1)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

市场欠缺规则就会出现混乱,规则是市场良性运行的基础。因此,在金融市场上,不能欠缺法律规则的维系。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尚欠缺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所以必须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仅要赋予金融消费者合法地位,而且要确定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权利以及权力行使的制度保障。不仅要对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求其充分披露金融信息,而且要建立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发生争端后的解决机制。

(2)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部门

市场不能缺少监管者,否则市场一样会显得混乱。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指出,没有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就层出不穷。因此,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不仅仅要建立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部门,更要制定监管的规则与章程,是该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的运作,真正起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3)加强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⑤。我国金融业虽然存在着一些行业自律组织,但由于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这些自律组织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因此,为了使这些自律组织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强制性地要求这些自律组织制定一系列的自律守则并严格执行。

(4)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有效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组织的参与。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专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培育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的专门知识,提示金融消费风险,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以及支持、指导金融消费者诉讼,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 结论

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概念、种类的理解,以及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我国金融市场中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我们应当在遵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使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健全相应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关权益保护部门以后,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定可以得到切实的维护,同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

②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③梁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8)

④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⑤强晓红.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J].中国商界.2008(12)

参考文献:

[1] 方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相关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0(7)

[2] 刘贵斌、原许昌、李涯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华北金融,2011(3)

篇8

观察中国银行业的关键,在于理解其位置和作用。

目前国内银行虽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优化、营利能力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已有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尚待突破。一是其主体业务集中在存贷市场。大部分业务品种借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二是交叉型、混合型金融产品少。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高端客户市场上,与在全球配置资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差距较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具备跨境处理大笔金融业务的能力。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现。银行整体的资金成本可能上升,而资金收益或有下降,净息差水平将受影响。如果现有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银行业未来能否重现高速增长无疑取决于利润结构调整的质量。今后,公司业务、零售银行、金融市场,共同引导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升级。

中国金融业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战略规划,关键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中具有最优配置的地方流动,而非将企业规模作为指挥棒。在外需萎缩和国内房地产热潮退去之后,中国的工业化缺少新的增长点。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回落速度与资本市场调整速度如此之快,从特定意义上分析,是因为还没有重新觅到像房地产业这样的增长利器。今后,中国可能步入自主性经济周期阶段。实体经济的要务已从“输血”转向“造血”。这就需要金融业坚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重塑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一边要大力“扶”——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边要果断“控”——继续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篇9

一、我国当前各层次的金融协调

金融协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当代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金融资源、主体、客体、中介等要素的流动与融合,符合现今金融发展潮流。金融协调可分为两大层次:金融内部协调,其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制度等;金融外部协调包括金融与社会的协调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关于金融协调的方式,总体有三种:计划与行政协调、市场机制协调和网络协调。

(一)金融内部协调的现状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在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融资、提高效益、加强经营管理、促进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在推动市场改革、增加市场主体、丰富市场品种、提高交易量和效益、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国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市场投融资仍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问题。

我国目前风险对冲机制缺位、金融市场流动性不高,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更是在所难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不同信用级别金融产品品种的出现,还会给银行业投资带来信用风险。同时过度依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发展落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仍占市场主体融资比重的50%以上,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二者不平衡性比较严重。

2.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协调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主要集中于机构层面,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经营为目标。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外部性,单个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并不足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许多在单个机构角度看来是合理的行为,在整体上甚至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重外部监管、轻内部控制;重市场准入管理、轻持续性监管;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监管,这些都会制约我国金融发展。

(二)金融外部协调现状

金融外部协调主要表现为金融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就我国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却难以从现在的金融体系里获得足够的服务;农村更加需要金融支持,但是农村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资金的输出方。投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大行业、大企业,小企业资金短缺但筹措资金较难,对小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强化金融协调的措施

(一)金融内部协调层面

1.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及市场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参与市场提供更好的平台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贷款基础利率,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金融监管要向着综合化方向演进,从金融机构更多地转向金融市场,从行政性的监管转向中立、专业、审慎性的监管

今后我国金融监管应努力尝试建立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实现从机构型监管模式到功能型监管模式的转变,充分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的混业经营局面。监管部门要把规范市场秩序,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实施动态、系统的金融监管,并制定一系列金融创新的鼓励政策,提高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实现金融市场的全方位、有效的监管。

(二)金融外部协调层面

1.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消费金融产业将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应重点对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服务拓展,提供透明快捷的消费贷款服务,促进消费金融普及与推广,并帮助客户建立个人征信记录,提供覆盖中低收入人群信用记录与消费习惯的“大数据”平台,并为央行征集完善其初始信用数据库,令其日后能享受到更为多元的金融产品。

篇10

关键词:汽车金融消费信贷商业银行

2003年下半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相应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使得望眼欲穿的外资汽车金融巨头们终于可以在中国这个汽车信贷大市场上开启舞步了。不久后,国内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紧接着,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也分别于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正式开业。汽车金融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营销方式。预计汽车金融服务的推广将改变自2004年5月以来车市开始持续低迷的局面,汽车金融服务作为后工业时代带动汽车全方位营销的一个龙头,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能。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概况

如今的金融业早已脱离了商业信用时代,产生了大量不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我国也是如此。无论什么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多么重要,都没有必要设立与之部门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但汽车金融公司似乎是一个例外。在美国,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除了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信贷联盟等传统综合性金融机构以外,在汽车金融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专业性的汽车金融公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种特殊性使得专业性的汽车金融机构具有许多一般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汽车金融公司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在业务运营上,汽车金融公司从金融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到售后服务都有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流程,从而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赢得了规模经济优势。相比之下,商业银行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只能算是一种附属业务,尽管都已经意识到了其市场的巨大,但在整个银行的经营中还不能算是主流业务,其服务从质量到形式都无法与专业化的汽车金融公司相比。

其次,汽车金融公司具有汽车产品的综合性经营优势。汽车消费涉及的金融服务很多,除了购车贷款外,还包括汽车消费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德国,如果你持有一张大众汽车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保险、燃油、维修、驾车旅行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消费便利,而且能获得低利率透支。相比之下,银行的服务则相对单一,产品仅局限于购车贷款。事实上,购车行为是一次,但汽车消费则属于经常。汽车金融公司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汽车消费领域,既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收益,实现了范围经济,又有利于客户风险的即时监控。

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汽车金融公司通常是汽车制造企业附属的财务公司,它们与母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与商业银行相比,汽车金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母公司汽车的销售,因此能够保证对汽车业连续稳定的支持。这一点对汽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汽车行业是一个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的行业,在经济不景气时,汽车行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这时银行完全可能收缩在这一领域的金融服务,这将对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构成严重影响。但作为汽车制造商附属的金融机构,则能够很好地与母公司协同运作。例如“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与母公司在车型选择、维修服务、利率及融资方面推出一系列促销计划,换来的是汽车销售在2001年10月份大幅增长了15%。

在美国,汽车信贷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分期付款零售方式。这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汽车零售商一般和消费者签订汽车分期付款零售合同约定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向零售商分期支付汽车价款。

融资租赁方式。这种方式与上述分期付款方式的差别在于:在融资租赁中,消费者(承租人)在租期届满后享有购买选择权,即承租人在补足租赁合同中事先约定的相应余额后可获得汽车的所有权;如果汽车现值高于约定的余额,消费者可以出卖所租的汽车,向零售商偿还该余额,保留差价从中获利;承租人也可直接将汽车返还给出租人。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融资租赁方式更显灵活。

信托租赁方式。这是信托公司采取的一种特有的融资方式。就汽车金融服务而言,信托公司为实现其财产信托职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合同安排,为汽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以汽车零售为例,汽车零售商可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将汽车零售商的库存汽车的所有权转移给信托公司,同时领取受益权证书,零售商可以以受益权证书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或者将其转让给第三人以收回货款。而信托公司接受委托后,再与消费者签订相应的融资合同(如分期付款零售合同或融资租赁合同等)。

汽车分期付款合同的转让与再融资。汽车零售商与消费者签订汽车分期付款零售合同后,可以将该合同债权转让给符合法定条件和资质的汽车金融机构。汽车金融机构受让该合同债权后,还可以再次将其转让给符合法定条件和资质的其他汽车金融机构。再融资是指汽车金融机构等享有合同债权的合同持有人,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重新安排分期付款协议内容,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之后的第二次融资。

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限制较多,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取消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限制迫在眉睫。此外,培育汽车分期付款合同债权的转让市场(再融资市场),也是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的一条途径。因此,可积极鼓励现有的汽车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融资公司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这对完善我国汽车融资体系,加快汽车金融市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光.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2.田亦夫.汽车金融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汽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