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读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师读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教师读书计划

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多维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64-1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把“三大构成”连续上完,在下一学年或更高年级再安排设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缺少以“多维度”为坐标轴的系统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课与课之间递进关系不强,学生知识积累不系统,思维转变不连贯,难以深入了解、实践、掌握和应用一门设计课程与方法。

设计专业课由于受到设计基础课设置影响,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的课程相隔太远,课与课之间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被动,在需要针对性课题研究的时候,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块,学生无法针对一个课题深入学习,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都大打折扣。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系统对课程整合的要求,提出一种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多维度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路是改革高职设计基础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经数年实践总结,在教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开课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内容:设计基础课《设计基础与造型训练》

授课班级:为2013级电脑艺术设计3班

课程总课时:85学时

主要教学设计:把整个课程分为造型概论、基础素描写生和创意素描、构成设计、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几个教学阶段。对于造型训练中出现的相关学习方法、操作技法等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环节以及教学评价,主要安排数字化教学,其余的训练时间则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调“多维视角”认知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堂指导、发现问题――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归纳”。

笔者所采用的“新模式”则把这个课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采集学生问题――学生互相借鉴――继续练习――教师及时整理学生问题,补充资料,整合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第二个环节――数字化软件实操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变以往教学中单视角或视角不全为多视角展示学习内容,包括某个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同视角优秀作业和问题作业的解决方法和效果的同时对比展示――教学评价――继续练习”。三、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除了具备常规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有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归纳如下:

(一)和专业课程紧密性特点

设计基础阶段作为专业课程的铺垫,但是和专业课程又有截然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既是专业设计的基础学习阶段,也是设计能力的基本培养阶段,多维度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1.关联性

上下课程有所关联,不但方便同一主题的纵向展开,在某些时候还能帮助学生设计思维的有效拓展。

2.递进性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不但要有关联,更要有递进,才能使学生思维跟随着课程的深入在同一维度上层层渐进,从而避免因课程之间的孤立而导致每个维度上的学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课程内容设置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本质,符合大脑学习知识的科学积累过程,能够使学生顺利有效地完成专业训练。而“维度训练”的教学思路,正是课程设置“关联性”和“递进性”的体现,将设计基础课程也按照“维度训练”的教学模块进行打包。

(二)科学性

正是因为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和途径,进行了合理地设计和周到的教学安排,使更多学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体会别人的解决办法,实现了以往传统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无法做到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

五、结语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出于惰性和怕辛苦、奉献精神缺失等原因,为了便于操作或应付检查,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时,只注重做一些通过搞形式、玩技巧来哗众取宠的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文章,至于实质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可能就不去关注了,因此学生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实在有效地解决。本文就传统多媒体教学的种种老问题,提出以“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新改革。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充分发掘和展现数字化教学的最大化潜能和功效,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的。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阅读兴趣 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的量上不去,写作的质量肯定也没多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阅读能培养语感,增进情感,引发创造力。对于初中生而言,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助手。结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建立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在的农村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学科增多,课业负担加重,这无形中对语文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冲击。在阅读时间减少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就不能提高。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认为比较好学的语文,其成绩也下降了,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缺少广泛的阅读涉猎,既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升,也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看着学生着急,我们也不安心。借鉴先辈和同行的一些做法,我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努力。

一、积极引导,诱发农村初中学生潜在的阅读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气。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愉悦感,不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不当做是作业来完成,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兴趣培养中,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的内在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书目介绍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走进阅读,体味阅读的滋味,感受读书的快乐,唤起并提升学生的读书欲望,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陪学生一起阅读,示范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身教重于言教,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

二、循序渐进,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过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篇目虽然很多,全部是名著,但学生对此阅读兴趣却不是很浓。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读书甚少,对外界尤其是国外生活内容知之甚少;二是许多作品年代久远,学生感觉离当代生活太远,就如同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读不太懂,读书兴趣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我们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入手,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等,还可以向男生推荐武侠小说,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等,向女生推荐三毛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等,先让他们读起来,先让他们有了一些阅读兴趣,为以后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开一个好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选择书籍。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喜欢阅读,多读通俗易懂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八年级主要要求开始选择经典、优秀作品来细读,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篇目;九年级的学生,应要求他们回归古典名著来精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鸿篇巨制的精巧构思。在读书活动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及时做出总结,彼此分享阅读的乐趣和经验,最终达到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

三、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营造农村初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城区学生,利用周末,逛逛书店,享受半天精神文化大餐,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这些对农村学生而言,就显得有些奢侈。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我们应积极争创书香班集体。我们还应争取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积极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目,每人为班级购一到两本书籍,积极充实班级图书架,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借阅,做到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学生的读书需要,这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决定小气候。在争创书香班级过程中,有个别家长也参与其中,积极读书,并与学生积极交流,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这样就能逐步营造农村初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颖、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以此来丰富阅读内容,使阅读材料形象化、趣味化、浅显化,丰富阅读内容的审美空间,给农村中学生营造一种可感可知的阅读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强化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注重评价,努力强化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4

一、课外阅读观状分析

1.课外阅读现偏差

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确实,读课外书籍很重要。可是,光喜欢读书不够,还要读好的书,才能获益。那么 ,现在的初中生课外一般读哪些书呢?我也在班上做了个调查,调查发现,他们的阅读内容是五花八门的:绝大多数学生首选漫画书;接下来是时尚杂志;然后是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童话等题材的书籍;最后才是中外名著。而他们真正需要看的可以让他们增长知识的名著等,他们却不甚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名著看起来太乏味、太吃力了,如果不是考试需要,他们根本不愿对名著有更多的接触。在这种形势下,受市场销售的影响,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已出现了偏差。

2.课外阅读漫无目的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往往只凭个人兴趣去阅读,不懂得加以选择,结果也往往适得其反。但也有些学生会选择一些有益的书籍来读,而且读得很认真,可是,他们却常遇到这样的尴尬:等到他们想要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时,却发现,搜肠括肚也想不起一个完整的片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没有计划,他们在读书时没有去想读这本书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他们只是在用眼睛看,却没有用心思考,用笔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勤思考、勤记录,才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知识;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

二、针对课外阅读现状给出的对策

1.还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减负年年喊,结果怎么样?减负以前,国家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拼命地抓学习,学生拼命地做习题。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找不到教室又不敢开口问的有之,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之,高中压得太紧一进大学就彻底放松不思进取的也有之。

2.指导学生读有益的书

开卷有益。但要看开何“ 卷”。现在市场上的书多如牛毛,良莠不齐,绝非是书就有阅读价值。这时,如果有一套系统的、质量过硬的书给他们读,并有人指导他们去读,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教育部颁布最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这种推荐阅读是使人受益匪浅的阅读,但需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较好地实行。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对初中生阅读兴趣的调动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交流会、组织读书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在有步骤、有方向的指导下读好书。

3.教会学生有计划地读书

篇5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是学生阅读走向深层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整个读书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参与活动只能停留在表层,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活动时间难以保障,必然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解决好书的问题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学初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书籍的目录及自己向学生推荐的一些课外书籍的目录,提倡学生及家长自由购书,有目的、有计划分批购买当前要读的书籍,丰富学生手中的书籍。其次,开展“走进图书馆”或“走进书店”的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或书店过“周末”。第三,与其他班级建立伙伴关系,互借书籍,实现图书共享。这样学生有了书源,读书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达成统一,便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好读的问题

主要以“三课活动”的形式探究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上好“名著导读课”。每一周(或两周)选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赏读,目的使学生正确、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其次,上好“读书方法指导课”。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方法,读书活动难有好的效果,教师选取作品作为实例,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时进行示范,展示教师品读的过程及读后成果,规范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读书活动展示课”。课堂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一个学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师事先制定计划,确定读书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读书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必读的书有哪几部及读书会活动的具体时间等,便于学生提早借阅,在本学期读书会开展之前,把相关书本读完,并做好读书会上要展示的内容、发言等准备工作,开展读书会交流,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展示各自读书积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读书乐趣和思想等。活动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可以由学生组织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单独进行活动等。

四、延伸读书内涵

学生开展读书会后,组织小组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把每个学生的读后感、读书会散记、交流时的精彩发言、读书日记、摘抄等分小组摘录下来编辑成手抄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活动分小组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交流时的发言、手抄报的编辑等情况)。班内小组间进行评比,期末在班内或校内公开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及评比结果。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结合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展朗读赛。展示读书日记、编演作品剧等活动。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之中,还在互相交流过程中的所得到的收获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深层化。

五、跟踪读书活动的过程

篇6

一、以读书为支点,打造内涵型团队

一所学校要有可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必是扎实而丰厚的,同时,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牛角中学把打造内涵型团队与读书润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1. 主动阅读,建立制度。群雁高飞靠头雁,学校的领导班子带头创建了读书小组,校长亲任组长,班子成员是组员,建章立制,发放阅读资料,这个团队以学习理论、管理书籍为主,如《忠告中层》《给校长的100条建议》《学校管理50个建议》《以自由看待发展》等,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行政会上,定期召开读书沙龙,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在书中吸取的教育管理知识,大家都边学习边思考,用理论去指导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起榜样作用,在全校读书沙龙中,全体行政首先带头,谈自己读书的体会,通过体会和谈今后的措施,实现了特色管理和有效管理。

2. 专业阅读,指导实践。意识的转变会促进个人的成长,让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转变理念,首要的就是专业引领,在这个平台上,学校把按不同学科组整合成学科团队,每个学科团队都制定好读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要求读与个人专业成长有关的书籍,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通过统一阅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确保读书、实践的效果。而有些是跟教师个人素养有关的,可以是共性的,学校便给每位老师统一购买。如佐藤学的《静静的革命》,周国平的《周国平看教育》,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等。在制度上,要求每位教师保证每学期必读2本以上的教育书籍,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3篇以上的读书笔记。为了支持和鼓励阅读,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读书情况进行统计,包括阅读量、读书笔记的撰写以及读书交流展示等,每学期全校会议上都会举办二次以上的读书沙龙,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进行“我的教育故事”征文评选等,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3. 人文读,丰厚底蕴。对于班级管理,班主任肩负的教育工作更为重要,为此,学校成立了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德育读书团队,购买和推荐了中外文化、教育经典等大量的人文书籍给教师,特别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课室的奇迹》、《魏书生工作漫谈》等等,保证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们也自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本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在“以爱促教,以细促实,以勤换实”的思想引领下,化爱于春雨,润物细无声,用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助其成长,促其成才。

二、以读书为起点,照亮前进的路

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学校以阅读为起点,丰厚学生精神食粮,点亮了学生们前进途中的一盏明灯。

1. 建立媒介,加强宣传。为突出浓郁的阅读文化,学校在走廊、宣传橱窗等醒目处张贴宣传“好书伴我成长”“我读书,我快乐,我进步”“诵读文化经典,享受智慧人生”“读书,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等阅读口号,使阅读的概念深入人心,融入思想,学校充实并打开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等,鼓励学生主动打开书本,主动开始阅读。

利用好校广播站、书香校园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开辟了“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栏目,推荐一些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经典读物,介绍一些好的文章及读书方法,分享读书的经验感受,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 推荐好书,激发兴趣。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学校向学生们进行好书推荐,除了中考要求必读科目外,列出一个初中阶段必读书目,用这些名著的光辉照亮学生们的心灵,理解人生的美好。为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灿烂,学校对不同年级分别制订阅读要求,初一学生通读《世说新语》,初二学生共读《史记》。同时,以“走进经典,打造书香校园”为阅读活动,编写了《国学经典晨读》校本教材,每天早上上课前,用十五分钟在全校开展了经典晨读,提高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各班还利用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

篇7

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就会发现,初中学科的门类比小学明显地增多,学习内容加深了,需要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加,科任老师显著增多,每个老师都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而中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不象小学老师那样经常和具体。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堂上要善于听讲,学会记听课笔记,会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把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达到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好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想达到有效地驾驭课堂,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素养。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教师教学素养的第一个方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我们聆听过许多教育名家的公开课,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首先,他们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但是他们掌握的东西要比教材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内容都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提示。也只有对那门科学知识了解的非常透彻,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心灵。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跟孩子们娓娓谈心:教师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解答。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常规的教学常识,而且深知本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唯一途径正是博览群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每天必须的精神的食粮。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提高教学素养除了读书还需要用心去积累自己的资料。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课堂反思,反思过后经过实践就成为经验。这个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为每一节课积累的资料每年都在增加,用心阅读就会成为知识财富。

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懂得研究各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生理学和特殊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的必备书。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每年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必须逐个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教育教学内容。这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往往在教学中是个失败者。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不断地有意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演讲家,但是教师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冲击学生的听觉,震撼学生的心灵。另外教师课堂语言的准确性十分重要。教师一定注意斟酌语言,少废话,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语言信息,有效进行思维和讨论。

篇8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阅读”教学。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做了具体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笔者在苏北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多年,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1 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

1.1难在无课外书

很多苏北农村中学的图书馆不过是作为学校的一个硬件设施而客观存在,很少有正常对学生开放的。学校阅览室多数形同虚设。相当多的学生除手中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书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不到20%,读过鲁迅、冰心、等经典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文学名著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一些优秀作文选、背背名著导读的考试的考点罢了。

1.2难在无支持

课外阅读所花的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虽然很多老师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希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考试的科目上,对看课外书大都不大支持。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会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读网络小说、不健康的书籍。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他们更是希望孩子能专心学习,视孩子读课外书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更不用说给孩子买些好书了。

1.3难在无时间

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只有五六分钟,而且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老师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但是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无休止的考试评比真的感觉很无力。

1.4难在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这一兴趣行成和发展的过程反应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水平。现实是不允许我们过分乐观的。我曾对班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过调查,竟有35%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苦恼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电视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形象、刺激的画面比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1.5难在无良好的方法习惯

通过调查了解到,其实多数学生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很少课外阅读,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读书无目标、无计划,有时仅仅为了好玩,寻求刺激。想看书就看一会,不想看半个月都不摸课外书。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视写读书笔记为读书的负担。

2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2.1学校要加强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投入和管理,使阅读资源效益最大化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对今天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实施“四配套工程”和省级“学校现代化验收”后,苏北农村中学其实不缺少图书的,学校要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的人员,建章立制,落实对学生全开放、全开架借阅图书。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家中的优秀藏书拿出来,交由学生专人管理,交换阅读。学生借书方便、快捷,这样一人有书大家看,众人有书大家读,使有限的图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种方法在我班实践多年,效果相当不错。一些原本不爱看书的学生,看到书就摆在自己眼前,看到别人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自己也读起书来。

2.2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在阅读需要中自主阅读,需要自己直接阅读。教师对阅读材料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作适当讲解,也可以有所借鉴和参考,但是这些都不可以替代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替代学生对阅读材料主体性的感受。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说的就是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师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要做学生自由阅读的引路人,给他们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教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方法,如介绍名著、推荐课外书刊、组织专题阅读、交流读书笔记,组织文学社团,等等。

2 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明确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每周至少写3篇不少于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习惯。

耐心指导: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学习阅读的技能技巧,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强调阅读过程,

检查督促:人是有惰性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逼”一下。因为阅读内容布置了,如何做也指导了,但如果不认真检查,那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鼓励激趣: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对学生交来的读书笔记,教师除了认真阅读批改外,对写好的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总之,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爱读书的民族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素材积累;文学魅力;自身成果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初中阶段就是为以后打基础的磨刀阶段,这一阶段的刀磨快了,才能在以后的时间披荆斩棘,才能在以后的中考、高考中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所以在初中这一阶段一定要注重作文教学的培养,因为往往这三年时间就会决定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在这里我们就讨论一下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培养,供广大教育者品评。

一、多读书,注重素材积累

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会写作文通常都是因为积累的素材不够多,因为脑子里没有概念,所以写不出教师所要求的内容,不过,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来积累素材,让脑海中形成笼统的概念。书其实是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多多少少就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思维定势,理解的知识也就多了,知识多了,那么写文章自然不在话下,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就要让学生多读书,注重知识和素材的积累。

二、品名著,感受文学魅力

书的种类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给学生带来有利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旁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书,接受误导。除了语文课本要求学生品读的一些名著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介绍一些好看的书供学生品读,这些书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有努力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督促的作用,并且这样的书籍文化底蕴特别充分,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进而会喜欢写作,自己就会深深地沉迷到写作中。

三、强练习,体会自身成果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本文作者主要总结了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并提出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思考,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高雅而又多方面的阅读情趣

针对阅读取向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我觉得教师应在了解青少年阅读目的、需要、兴趣指向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阅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兴趣方向。“阅读导向应以提高阅读品位,增加阅读文化名著、科技书籍的比重,改变阅读取向浅层化,培养高雅而多方面的阅读情趣为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既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也提倡中学生多读科学名著和哲学名著;既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注重科学素质的提高。阅读名著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时代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提倡和鼓励多读文学名著, 如为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补钙,有助成长。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的30种推荐文学名著,其中初中生必读的书目有《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社会实践意识,促进了学生提高阅读品位,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内容的排序:计划阅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

教师虽然开列了书目,但要求每位学生都读完这些课外书是不太现实的。为避免漫无边际、大海捞针式的阅读,我采用计划阅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计划阅读即按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对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排序,而且遵循课外阅读与课本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如教师在上第一册语文《论语》十则时,可向学生推荐《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其他几则。

例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为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这些简单的古文,使学生对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与认识。

再如,按照教材顺序,在上《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课时,可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小说《骆驼祥子》,通过阅读整部小说,使学生对小说的社会背景、祥子的性格发展、最后的命运结局有所掌握。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所以当我在课后设置了一个问题:在烈日和暴雨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祥子的命运如此悲惨,试问,在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或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祥子的命运会不会得到改观,学生的答案就显得比较客观、冷静而全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主题理解,最重要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取得的。而与计划阅读相结合的自主阅读就相对开放、轻松了许多。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学习;语文素质不仅是掌握语言操作技巧,还应是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择,努力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学习特长,以利于独特个性的发展。同时,由于每个人的阅读对象、习惯和方法不同,最终取得的阅读效果也不能一刀切,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形成了一个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所以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自我阅读就需要有教师的提点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建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扩展认知水平,使学生不再束缚在所学课本之上;营造畅所欲言的表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轻松氛围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发掘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通过大胆地猜测和想象对问题展开推理、总结,形成对某一知识完整的体系架构,提升自我学习和自主阅读的能力。但由于初中学生所处的特殊人生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虽然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但若没有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很容易凭一时兴起而走入误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所以,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来提供不同层次的书籍、教授不同的读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摘抄语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的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文知识也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听取对方讲述由课外阅读得来的有趣故事,再转而通过自己的理解转述给其他人,听说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接收和把握他人的讲话内容,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明显的提升。通过认真读取美妙动人的文章,才能体会表面文字背后暗藏的深刻寓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量上去了,学生的语言素材自然就充沛,从此也就不再有江山如此一句无的窘境了。

总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增加课外读物的数量和锻炼课外阅读的能力,使得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学生在听说读写时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可以灵活的运用课内课外所学知识;通过正确科学的培养、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季.阅读退化的隐忧:书刊文化影响与青少年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