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校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校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思路

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和民俗特色的继承人才,是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首要目标。职业院校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新时期,国家也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建设的联系,建立文化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大力提倡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

一、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其中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等,民间传统工艺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民间传统工艺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和审美倾向。我国古代人民利用物质精心打造工艺品,美化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民间传统工艺体现了国人的精神追求。地域性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特点。各地区和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都代表了各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各种各样,具有较强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代表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于创造的传统美德。

二、职校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各地区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区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纷纷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目前部分职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其应该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对专业建设的思想进行创新,更好地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才培养为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编写和开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教学体系过程中,职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设置,优化教学环境,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并将其作为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核心。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结合传统工艺师的优秀特点,寻找不同工艺制作的方法。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写和开发,在教材编写和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并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艺。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职校要结合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建设符合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2.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

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虽然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且代表了地区和民俗的形象,但就目前专业设置而言,影响力和规模小是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的专业认知较少,因此报读该专业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解决该现象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各校相互联合。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提高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常情况下,各校间联合发展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域内所有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种是开设专业种类相同的职业学校联合。

3.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对该专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大力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学校加强了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但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也会影响到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就目前而言,该专业的师资来源均为民间,各大院校还未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民间传统工艺技能的师资力量。因此只有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为院校提供更多的师资。

三、结语

目前职业学校民族传统工艺专业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民族传统工艺专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以往传授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途径是师徒传授,在新时期,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等多种方式实现该专业建设,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论中职民间工艺专业建设.职业,2013(33).

[2]董馥伊.民族间传统工艺数字化教学的思考.装饰,2013(6).

篇2

1.目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中职学校受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含糊不清,教学计划安排理论课时占的比例较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匮乏,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使营销人才市场结构性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1.2 市场营销教学理论与营销实践严重脱节。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并没有真正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只会讲而不会做是普遍现象,缺乏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教师队伍,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深入企业参加营销实践活动的时间较少,所以在教学中营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较严重,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营销问题,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3 缺乏与市场营销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一一讲解,学生被动去听,即使采用一些营销案例教学,也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只不过起到师生双边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1.4 校内营销实训室建设与校外营销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据调查,到目前为止,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与当今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营销实训室。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资金投入较小,另一方面是营销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的学校不积极创造有力条件支持专业教师认真思考、研究营销实训室如何组建,才能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从而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同时,缺少校外营销实训基地,这无疑是影响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2.加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胜任营销工作的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切活动和措施办法都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营销基本理论知识、营销基本技能强、素质高为特点,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市场营销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 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使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体验营销实践,尤其要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与营销全过程,克服教师只会讲不会做的现象。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使提高专业教师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每学期要聘请企业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人员给学生上课,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外聘教师的课时比例应占专业课时比例20%以上。同时加大对教师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的力度,现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有企业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建立和完善校内市场营销专业模拟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室可以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下设若干个部门,如市场部,营销策划部,业务部等,并有相应管理制度。各部门人员分工完全由学生担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可以进行开业庆典、促销活动方案、营销策划等一系列营销活动。学生定期轮换各种角色,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实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技能得到综合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是建设中职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把学生定期送到企业去实践。在企业实习中,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传帮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学生的营销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以运用并予以纠正,使学校与企业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的营销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篇3

关键词:日喀则职业学校师资建设 设施设备建设

中图分类号: U4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科学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态势。在80%以上人口是农牧民,让这一部分人掌握一技之长,多一项致富增收的技能,这就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了。针对职校中的汽修专业,其加强汽修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培训水平,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

一、我校加强汽修专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2009年3月30日,总理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伴随着普九任务的完成和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趋势,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寓意深远,极具紧迫性。据中华英才网2004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据2010年统计,拉萨市每12人就拥有一辆私人汽车,是全国平均拥有量的3倍。而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日喀则有一百多家汽修厂,从业人员仅一千多人,对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

从上面的引用数据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汽修专业建设要适应汽车市场的需要,真正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力求在办学方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建校10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多样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不拘一格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将我校打造成了一所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一流并在后藏大地享有盛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汽修专业的发展。先后有7人参加国家级,省级汽车维修培训;其中2人派到德国进修学习。建设了一间汽修厂,四间实训室,一间仿真实训室。但是由于职校毕竟底子薄,在基础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和设施是职业教育缺一不可的。教学质量即教师质量。职业教育要想稳步发展,其师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思想的贯彻者,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学校中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必备条件,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使专业健康发展。专业的特色,关键是师资的特色;专业的质量,关键是师资的质量。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有别于其他教育层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经验。迄今为止,师资问题,特别是专业师资仍然是制约我校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因素。

1、师资队伍现状

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尤其缺少“双师型”教师。我校汽修专业现专职教师只有4人。师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截止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601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少,没有形成较强团队和合理梯队。“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的比例偏低,只有3.21%。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己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我校汽修专业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转型的,缺乏理论和实践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水平较低。因此,“双师型”教师培训任务非常艰巨与紧迫。

(2)、数量不足,近几年我校招生不断扩大,我校2011年面向全区招收1950名普通中专生、400名成人中专生,面向本地区招收300名职业高中生。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3)、专业教师实践机会少,尽管《职业教育法》已出台多年,但是由于没有鼓励性和强制性的政策制度,真正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教师能够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机会不多。我校汽修厂现有一家企业经营,但是由于没有鼓励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教师实践机会还是很少。

(4)、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切实有力的制度,如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建设的积极性。

(二)设施设备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学生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教学设施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如现代化装备的专业教室、用于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实验室和实验场地,以及对口的企业、行业实习基地等等。那种“黑板上修车”,教室里学来的“操作技能”是适应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事业单位不欢迎这样的学生,从而造成一些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缺乏、教学手段落后、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良好的教学设施、完善的实验条件和配套的实习基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是职业教育办学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1、设施设备建设现状

2009年底,各级职业院校在校生5000余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1357人。初职在校生26000余人。各类县级职业培训培训量达到3万余人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基本接近6.43:3.57,但与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4:6的目标正好相反,在5年内实现大的扭转和进行大幅度的规模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2006―2010年,中央财政向自治区职业院校投入资金3.1亿余元,支持6所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1所,建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2个。“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专项经费1.19亿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职教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四大计划,资金投入基本覆盖了区内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投资280多万元,建设了汽修厂、实训室等。今后继续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和如何利用好现有条件是关键。

2、我校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虽然近几年国家及自治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几个实训室,但我校专业教学设施还是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专业教学设施普遍缺乏,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实践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从教学设施看,个别学科条件得到改善,配备较为齐全。但有的学科则因为设施的技术档次落后,学过的东西到社会上不能用。有的则因为设施数量过少,而“只能看、不能动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另外,职业教育很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操作机会和条件,没有足够的、合适的实习场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校汽修专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与企业、行业联系不足

缺乏创造条件、积极协调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能动性。缺乏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这里的产学结合教育一般是指学校与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互为依赖、互为支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合作最关键的是真正的合作、双赢的合作;而不是学校的单边行为,经济部门的做秀;产学合作的实质内容是:学校主导、双向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但目前不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缺少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经营单位等合作的新途径,没有扩展、开辟产业与就业的新空间,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和社会影响力。不能较好的让企业完全参与进来,企业没有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学校不能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岗位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就业环境。

(3)教学现代化有待加强

教学模式落后,方法单一,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黑板上“维修”的现象较为普遍。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职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突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4)模块化教学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还在套用以往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体制等老方法;缺少 “大专业、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和“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摆脱不掉书本、课堂的制约。还是运用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与企业需求之间没有形成“无缝对接”,从而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和市场竞争力。

三、措施及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企业挂职实践,实现双师培养常态化

学校应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轮训,并制订详细的挂职实践计划和管理办法。使教师到企业实践常态化,确保每一位专业教师均能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去修车,真正体会这些工作岗位的辛酸苦辣,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学期我们有机会到学校汽修厂参观学习,对我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十二五期间,我校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拟规定每年至少有2个月到企业实践。我们要利用好每次实践机会。

2、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面对21世纪对教育的严峻挑战,单靠教师本人刻苦地自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教师创造新的继续学习的环境。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教师培训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的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由于近些年来,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教师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窘态,因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除了教师本人的个人努力之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多层次、多渠道、有计划的进行教师的再教育。不要让继续教育与培训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以上种种因素,学校要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使教师意识到这种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的良好途径。

当前,为确保“双证书”制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把是否具有“双证书”做为评职晋级的先决条件之一,以调动专业课教师提高实践与动手能力的积极性。从2007年起,我校每年有教师到内地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汽修培训,对我校师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相继有4位教师获得了汽车维修等级证书,但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还是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教育厅在2011―2015年,每年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300名左右,用5年的时间将我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遍。每年选派的300名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20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30名,县级职教中心教师150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提高我校的师资力量。

3、加强人才引进

主要途径有:①、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录用;②、可以大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将他们培养成学校新型的师德好、技术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形成知识、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教师队伍,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能力,最终建立起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在此,要强调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专业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在我校十二五规划里有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本人认为以现有的师资力量,从社会和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设施设备建设

(l)加强多渠道筹集资金

职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又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验、实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与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密不可分的。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属于高成本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在汽修专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我校要想发展更大、更快、更好,就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2)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

为了学生有实习机会、实习场地、实习用品,提高实习质量,学校还应重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的合作。值得效仿的是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和瑞士“三元制”办学模式,理论学习在学校,实际操作在企业。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又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都是受益者,一举多得,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合作办学之路。我校从今年开始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今后探索合作形式,合作机制是我校汽修专业的重要课题。

(3)加强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陈旧的教学方式己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了。大规模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所有的学校来说,不管它们己经发展到怎样的水平,都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均意识到硬件设施的配套可以使专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充足的生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各学校都在利用有限的经费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加大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只有教学设施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现我校汽修专业教师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未来我们实施“无尘”化教学是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4)加强科学合理的布局

以本地区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突出“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按照培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创设与企业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实训室、汽车一级维护实训和钳工实习室等。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为使日喀则职校汽修专业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在师资建设、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方面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越友 琼达卓玛职业教育发展探究

2、张济民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发展

3、李清连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4、楼世洲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5、斯英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研究

篇4

一、农村职校汽修专业现状[SS]

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汽修专业,农村职校也不例外。然而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农机维修专业转化而来或是刚刚起步的新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几乎没有或是相对落后,无法承担当前中职课改所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农村职校汽修专业教师主要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他们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要求。高校出来的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由物理、机械等专业转型过来的,又没有系统学习汽车的相关知识,只能教授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只能由教学多年的教师来完成,比如农村职校汽修的核心课程由原来教学摩托车修理多年的教师完成。

农村职校学生主要由初中分流出来的学困生和因家庭经济而造成的贫困生组成。不管是学困生还是贫困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强、心理自卑。其实他们只是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其他方面并不差,甚至在学习技能、生活自理方面更胜一筹。

二、当前教学模式[SS]

虽然大家都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现在多数农村职校汽修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带学生在实训室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特点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于中职生缺乏对汽修结构抽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进行,造成理论跟实践严重脱节,因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容易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实训画面。实训教师也不得不反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最后也完成不教学任务,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这种模式也违背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着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和学会学习的要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三、“滚动”教学模式[S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两者都强调了职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授之以渔”。目前许多城市中职学校采用角色调换的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农村汽车市场的发展,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滚动”教学模式。

所谓“滚动式教学”就是使学生轮流成为课堂相应内容的主角、文本主要导读者和疑难问题解惑者。这里的“滚动”一词,包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自身各种素质之间及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操作能力间的相互带动发展。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下,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滚动式模块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完成应知、应会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是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训任务,任务完成后跟其他小组互换完成另一个任务,直到这大组的全部成员轮流完成相应模块,再跟别的大组更换学习其他模块,这样就完成一个滚动教学过程。比如以汽车底盘实训为例,底盘分成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三大模块,其中传动系模块有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转向系模块有转向器、转向操作机构两个任务,制动系模块有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两个任务。把整个年级九个班学生分成A、B、C三大组,A组在两个月里学习传动系模块,B组学习转向系模块,C组学习制动系模块。A组学生分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对应完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相互更换完成任务,在此期间B、C两组类似A组的做法,直到A组学生全部完成传动系模块,A、B、C三组再相互交换学习模块,这样就完成了汽车底盘的滚动模块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点:每位教师就专门在一个模块教室教学,是固定不动的,减少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以往教师间上课抢实训设备、教室等现象的发生;学生是流动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避免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合理使用实训设备,实训教室不再发生空荡荡现象。

二)学校教学与企业见习同质化

在校学习期间二年级学生利用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2~3个月的时间在校外合作汽车企业工作岗位见习中,采取“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按“滚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行为,促进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适应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较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的汽修专业教师应不断根据汽修企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模式中去,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总之,“滚动式”教学模式[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 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使中职生越来越受企业青睐。

参考文献:

[1]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专业建设;动态视角

专业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职校内涵发展、上台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得到显现。目前,专业建设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所职校和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

目前,从我们绍兴县的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应该说通过网点的调整和重点职校的创建,学校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大,专业的开设也有了相对的集中,但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相对照,光做大学校规模是远不够的,我认为:在做大学校规模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做大且做精现在已相对集中的专业,继而达到做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样,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期望,更是教育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学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课程的改革、专业目标的确定上,就必须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建立起一个有专业、课程、目标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体系,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以下三个动态视角就是我对专业建设的初浅认识:

动态视角一:专业设置要新

专业设置要与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在以专业调整的基础上,做到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做大做优专业为目标,在巩固老专业、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避免低层次的扩大规模,要通过调整,开发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达到最优,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创办自己的特色。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要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有用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稳、健康、正常。

但是,目前好像存在着一些偏激与浮躁。把课程改革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规定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要出成果。不是探索课程改革所应该走的光明而有前途的道路,而是把课程改革当作一场疾风暴雨的运动,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力图追寻课程改革的光环与金杯。仿佛是教育官员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够跨上课程改革的同一个平台,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掉。

既然是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课程改革就不应该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按照内在的规律办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就必然是稳定发展的。教育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发展。稳定出质量、稳定出效益。

动态视角二:专业设施要精

实习实训设施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必要条件,学校应该在加快校内教学实习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同企业合作,建立固定的多层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校内实习实训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专业老师的课程教学实习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适用于学生的见习与生产(毕业)实习。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促进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积极实行产教结合。要采取激励政策,让企业界、科技界及社会各有关方面通过参与校董事会、专业顾问委员会等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工作,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在目前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产教合作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形成有利于产教结合的新机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发展依靠职业教育的紧密关系,力争创建互动、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二是要建立由企业参与的学校董事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三是要组建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工人组成的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动态视角三:专业师资要优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学校建设的水平和专业的发展潜能。针对当前专业教师偏少,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师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氛围及激励机制,使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技能型”;“专家型”。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双师型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是职教发展面临的大课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强调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技术集成创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培养人们这方面能力的教育者。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未来的职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面,较强的相关专业的实践运用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作为职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二)新时期科技进步的要求

科学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社会职业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难以区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种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如机械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机械知识和普通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三)新时期职校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由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机械专业应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设立数控专业,减少普通机械加工专业,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我校这两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局面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和进入高等学府)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如机械专业除了普通机加工的技能外,还有CAD/CAM软件应用技能、数控操作、维修技能等)。

(四)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意见,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笔者在主编《数控系统》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增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上。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该领域的最新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践技能。如:《数控系统》这本新教材,它不仅包涵了数控的硬件、软件知识,现代控制、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通信、网络、接口等理论知识,而且相关的知识点均针对性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一)“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

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时期“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为:

1.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即能掌握教学规律,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学生管理的能力等)外,还应具备不仅能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2.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讨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领头人。

3.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或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如机械专业中的CAD/CAM软件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等)。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1.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双师型”专业教师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建议学校开设合适的专业课程,使学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保证毕业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2.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内容丰富,概念清晰,方法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及时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而且能及时介绍新工艺、新技能。此外,还能打破原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格局,减少学生无谓的重复学习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有助于产学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从事产学研的开发,其成果会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和先进性,其产品会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撰写的科研教育论文更具有创新性、开拓性。

4.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要想在实践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训,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这样就能以“一”带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亟需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3)建立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2.“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1)新教师见习期培训。作为刚走出校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见习教师,由于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接触实践较少,故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德国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法值得借鉴。在德国,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们要掌握的是专业科学、专业教育法、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是为期二年的见习期,主要是为了能让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实践教学、提供咨询、辅导学生,并致力于学校的技术革新等,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这期间的培训是由职业教育部门直接组织安排的,只有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

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建设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8-01

一、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营销专业人才整体需求增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所以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我国房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房产推销员;汽车业的发展,汽车营销人员也将走俏职场;保险推销人员,也将成为热门职业。可见,现阶段市场上市场营销人才的总体状况为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缺口较为明显,就业前景较好。

(二)市场营销专业对学历要求不是很高,显示出社会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渴求。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为企业培养有技能的“蓝领”人才成为就业新宠。

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顺应社会经济大潮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新兴专业,它还在探索和思考中前行,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从近几年我市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数量与需求差距很大。以2010年为例,全市市场营销共有就业岗位一千多个,共有毕业生六百多人,但面向企业的就业班学生数只有近四百人,供应与需求严重不平衡。

(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严重脱节。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较为欠缺。上岗前,一般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职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较大差距。

(三)市场营销专业不能对接产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市各种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中高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我市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人才数量的结构性失衡。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准,与企业发展的现状较为隔膜。不能根据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标准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内涵和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融合,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没有彰显中职学校以“能力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忽略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片面强调理论的学习。

(二)职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缺少针对性。

中职学校由教育部门主办的,缺乏清晰的行业背景,政府和社会也没有相应机构为职业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服务指导,面向市场办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体现在专业的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等方面应变能力比较弱。

(三)校企合作的社会环境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和专业两分离。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如企业接受职校毕业生就业以及聘请企业、行业专家、领导做讲座等。在教学计划的制定、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学结合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环节均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四、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新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

当前中等职教教学的普教化色彩仍然较为浓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列入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定位好职业学校市场营销毕业生在新就业人群中的岗位层次,关系到社会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认可。因此,必须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出适应本专业方向特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将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列为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变革。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岗位职业资格为依据,确定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要符合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

(三)积极探索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平台+模块”,即“大类专业+专业方向”,专业方向采用灵活独立的学习模块,最大可能地对接市场实际需要。二是实行“订单式”培养。在办学体制上,建立地方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中职学校与企业股份制办学,成立集团理事会。

(四)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中职学校要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主体,引入现代学校制度,成立由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经济部门及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教师组成,共同规划专业计划开发、专业市场分析等,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发挥决策和参谋作用。

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每年组织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设网上课堂,提供在线培训等,主动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和高效化。

中职学校如何有效培养出企业欢迎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市场营销教学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加强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报

[2]肖双喜.管理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二合一”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的简称。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研究较少,科别分类下的实训空间设计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建筑设计的角度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使用现状问题,对调研实训用房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钻井液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丰富钻井技术专业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教学角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建设标准较少,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简称“92指标”),以及《技工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已实行二十余年,与现状脱节,设计指导意义减弱,亟须修订与完善。[1]很多高职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参照普通高校的设计模式,各个专业的实训空间没有按照课程需求设计,造成了实训空间面积不足或浪费的现象。

1.2钻井技术专业

钻井技术专业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下的石油与天然气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专业代码为540401,钻井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石油工程院系的一个主要专业。钻井技术是以整个钻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3钻井液实训空间

钻井液实训是钻井技术专业实践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钻井液实训空间主要包括实训室和准备室两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掌握常用处理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钻井液实训用房现状调研

2.1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分析法本文调研选取YA职校、TJGC职校和CDSY高专为对象,对调研对象进行建筑图像采集、室内外环境调研、建筑平面测绘和师生访谈,然后绘制实训用房平面图,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为课题研究获取详实有效的实证信息。(2)对比研究法综合上述已有资料,从建筑学角度进行论证,对实测内容进行分析绘制数据表格,从而总结其空间的相似性和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3)相关学科交叉分析法高职院校的实训建筑与教育学、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有联系,结合上述学科,综合分析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设计,系统地对实训空间设计模式进行研究。

2.2平面布局及使用现状

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没有相应的建筑设计参照,现有的实训空间多数按照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设计,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

2.3影响钻井液实训用房的因素

(1)学生数量。实训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学生,上课学生数量决定了实训空间使用的舒适度,一般情况下2人一组进行实验,分15~20组,生均指标是衡量实训室使用舒适度的标尺。(2)学科建设。各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重点、招生数量不同,对实训室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化,所以在建设初期面积的差异化就体现出来。(3)实验要求。实验需要良好的通风系统、上下水系统,以及钻井液废液处理处。

3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3.1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实训空间的建筑尺寸、空间组织、面积配置等,结合实训设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量化标准。高职教育的实训应按自身定位创建特色。课程设计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钻井液实训用房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原则。实训用房应以标准的实验台操作距离设计,实验台有良好的上下水系统,在实验台两侧设置交通空间,形成标准化的实验实训空间。(2)规范化原则。实训空间应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规范化的建筑模数。(3)实用化原则。空间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空间满足操作需求,体现实用化原则,使实训用房使用较为合理。

3.2优化方案

笔者在CDSY高专的钻井液实训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1)调整理论教学方向,并将实训设备区域放置在教室一端,留出一角专门用于钻井液废液收集。(2)在原有黑板处放置实训仪器存放柜,方便仪器保存。(3)在实训室一侧设有准备室,为教师提供操作准备区域。(4)钻井液实训室同时满足40人操作实验,2人一组,共计20组。钻井液实训室实训设备为中小型设备,对层高无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具体的设计方案及对比如表2所示。钻井液实训空间需要容纳学生操作的实验台,应有良好的给排水、通风系统,且需设置钻井液废液处理处。各院校在建设钻井液实训用房时可根据院校特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

4结论

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应结合院校特色和需求,以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为原则。实训空间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建筑的理论研究较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细分化研究,丰富高职教育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罗琳.关于西北地区职业技术院校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思考[J].南方建筑,2013,(03):35-37.

[2]叶莉.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文化建设思路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12):67-68+72.

篇9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校外实训基地 困境 对策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一)职业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 学生在校内所进行的会计理论学习和实训,为其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校内实训只能做到仿真,与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条件还存在差距。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想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必须经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通过在校外基地的实训,学生对自己平时在校内所学技能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其职业能力会更快提高。

(二)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起点 职业素养包括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方面,其形成除了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校内实训中不断强调与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与锻炼。如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校内实训中学生所接触的财物只是虚拟的账面数字。但在校外实训基地却都是真实的财物,校内平时对学生的教育能否经得起真财实物的考验,才是会计职业道德真正形成的重要起点。

(三)节约企业用人成本和人才搜寻成本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使用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企业的一些短期项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较好的参与,保证这些短期项目的及时完成。另外,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能仔细观察有潜质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留用所需人才。

(四)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蓝领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讲,尤其缺乏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前期培养上千万高级蓝领人才的职业教育任务,这也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校外实训基地能够为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池”(talent p001)进行人才挑选。因此,建立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一项双赢工作,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成长都有极大益处。

二、离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邮寄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调查了省内外约30余所高职院校,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整理为(表1)和(表2),并分别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暴地数量与所在产业分布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东部与中、西部高职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严重不均衡。近些年,由于会计专业就业好,很多高职学院都设立了会计专业,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却相对滞后。以笔者所熟知的某中部高职学院为例,该校会计专业目前共有校外实训基地20余个,均与学校签有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尽管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训条件,但由于基地数量有限,而该校会计专业应届学生由原来的100多人扩大到现在的近300人,平均每个单位需接收近15人才能完全满足校外实训要求,对于大企业来讲还可行,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却是难以实现的,尤其对会计专业而言。有些单位自身规模较小,正式的会计人员可能只有3~5人,因此依赖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全部吸收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校外实训是有困难的。而东部高职院校由于其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相对较多,也容易选择。从(表1)可知,东部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将近是中、西部学校的一倍,这也很好的印证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东部与中、西部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在各产业中的比例差异明显。从(表1)可知,东部地区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中占绝对优势,而中、西部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集中在第一、二产业中,且第一产业占多数,这也与中、西部资源型企业占优的发展现实相吻合。根据发展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中,其产业比重是从一、二、三产业依次向前递进的,即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先进,第三产业比重越大,本文的调查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远高于第一、二产业,经济要发展、提速,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是必然结果,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将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有极大的益处。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质量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对(表2)进行分析可知:整体来看,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质量不太高。(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质量好的分别只占29%和43%,不到实训基地的一半,这说明尽管一些学校的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均不太满意,没有达到良好的顶岗实训的目的。有些学生反映,他们去单位实训时对方会计人员只是要他们做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事情,如档案整理,装订会计资料等;或者只允许学生看,没有给其实际操作的机会。东部与中、西部高职校外实训基地质量参差不齐。从(表2)中还发现,中、西部地区的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要好于东部地区,原因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学校可以通过上级行政部门出面与企业联系,企业不易拒绝。而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占绝对比重,私营企业对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热情肯定不如国有企业,另外行政部门对这些私营企业的干预也有限。

三、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会计工作不同于普通的经济管理类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上岗实训意味着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接触的都是大量的真实钱物。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心存顾虑,担心学生只有一般的理论知识,不了解企业特殊业务情况而做不好;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也缺乏必要自信,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担心用不上或用不好。这些原因造成企业不太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实际上岗操作,即使接收数量也非常有限。

(二)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 有些实训基地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如果实训学生少还能够安排,多了则勉为其难。如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一般只能接收3~5名学生实训,大型企业相对好安排一些,但这也要根据其岗位设置与人员分工来决定。

(三)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有效的支持 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在与企业领导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交流时,获知其一些真实想法。虽然有些企业碍于情面接收了学生来实训,但如果实训学校和学生只将企业作为免费的试验场来“练兵”而已,企业是不欢迎的。有单位反映在实训结束时想正式录用优秀学生来工作,有些学生或是觉得实训单位小、条件不好而不愿意;或是留下工作不久就跳槽去了别的企业,造成企业对作为实训基地缺乏热情。

(四)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有些地方(如北京市)教育部门就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门制定了政策,但大部分地区仍无相关措施出台。笔者认为,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一样,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能厚此薄彼。有些地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只偏重于理工科,对于会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关注与投入都很少。

(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非常缺乏,大部分只是农村劳动力对城市的转移,这部分人员受到的义务教育尚且有限,更毋谈职业教育了。而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主要还是以粗放型的资源投入产业为主,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业务较为简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劳动力市场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逐步到来,对外经济交流的逐年增长,高素质会计人才缺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为此,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迫在眉睫。

四、西方国家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经验

(一)美国 美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既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有发达的社区学院教育体系。美国的社区学院类似我国的高职学院,也十分重视校外实训(off-campus internship),很多社区学院都设有专门的职业服务(Career service)机构或职业培训(Careerdevelopment)机构,负责训练学生的求职技巧,介绍校外实训的工作机会,加强与工商实务界的联络。以位于纽约的伯克利学院(BerkeleyCollege)为例,伯克利学院是一所以商科闻名的社区学院,成立于1931年,目前在校学生近5000人。其培养的学生以既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该校将校外实训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规定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要取得校外实训的相应学分。为了搞好校外实训,该校有由专职人员组成的职业服务机构为学生联系校外实训工作,并建立了与工商界的广泛联系。在实训过程中,有指导老师与学生定期联系,了解学生实训情况。在工作岗位中,企业对实训学生也会安排专门的指导人员给予实训指导。学校根据实训单位的反馈,结合老师的考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评定实训学分,作为颁发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美国还设有“美国高校大学一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另外,社会中也有一些专门介绍校外实习工作机会的服务中介机构,其会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简历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只是这些机构要收取一定金额的手续费。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TAFE是其实施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TAFE(Technical andFurtherEducation)的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后吸纳学生数量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TAFE相当于我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了AFE的校外实训基地都设在企业,澳大利亚政府在相关法规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企业录用的员工必须经过了AFE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实际上企业与了AFE是利益联合体的关系。学生在企业实训,企业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报酬,对接受7AFE学生实训的企业,学校也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企业与学校形成了良性互动,对双方都有益。

(三)德国 德国的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其“双元制”很有特色。在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既是教学主体,又是经费主体,还是法律主体。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学生要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首先必须找到相应的工作职位,并与所在单位和学校同时签定合同。根据合同,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余时间则在企业从事实际工作,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四)瑞士 瑞士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内陆小国,却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之一,究其原因,职业教育功不可没。瑞士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其学徒制。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一般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要成为学徒,必须先找到接受的企业或单位。做学徒不需要考试,但接受单位必须有持合格证件的师傅。只要双方同意便可签订合同,再到教育部门备案。学徒期2~4年不等,经考试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正式就业。学徒每周在校学习1~2天,其余3~4天在企业实习。瑞士各工商企业、行政机构都愿意出资用于职业培训,以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五、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并制订相应法规制度尽管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府的作用。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成功与否,是与政府大力支持密切相关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差距还很大,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不相适应,需要政府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事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完全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国家应在《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制定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出台国家统一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规范其建设过程和运作过程。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浪费,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支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政策法规支持外,还需要资金投入。国家可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资金支持。财政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拔款,并划拔专项资金用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税收方面,对一些承担校外实训基地任务的企业,政府可以在所得税上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金融方面,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在银行贷款的金额、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二)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 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除了政府的支持外,行业协会的帮助也非常大。如果说政策支持是间接的话,行业协会的支持则是直接的。做好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当地的工商企业协会、会计审计行业协会联络实习单位。目前一些学校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如有些学校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联络,安排学生进入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一方面,行业协会的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企业都非常看重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企业的产品标准就是由所在行业协会制定的,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行业协会的联络也便于集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实习企业。另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其人才优势,为行业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做到双赢。

(三)广泛通过校际协作共同开发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要开展校际合作,通过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发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例如常州高职园区实训基地的建设。该园区实训基地已经征地千余亩,由研发中心、实训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四部分组成。除常州市政府投资外,江苏省教育厅给予专项补贴。园区内的五所高职院校都进行专项投资用于基地建设。领导方式是由园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全过程管理,运行机制则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篇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技能培训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7-01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1.1 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学校要深入企业、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进行分析、研究与磋商,将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锻炼与企业结合起来,走校企合作之路。

1.2 坚持开辟新路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校企合作为职校办学开辟了新路,在注重教的同时,渗入了产业的因子。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强调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识规律。

1.3 坚持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要灵活调度教学与生产的安排,既确保生产任务的及时完成,又使学生和教师得到锻炼。

1.4 坚持学校管理与企业规范相结合

实施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决定了学生的双重生份,要求对学生实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措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长。

1.5 坚持合作互利

学校有一批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双师型”或“多师型”人才,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长处,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

2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改革

2.1 计算机平面专业毕业生要求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综合素质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就业前景乐观,可以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工作。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授课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 推广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技术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

2.3 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通过对学校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

2.4 课程体系建设

改变已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制定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并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体系”、“电子教案”及“课程考核体系”。

3 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方案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否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建设是关键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熟练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训内容广而新并符合科技发展的最新要求是现代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室建设应体现出一个“仿真―生产”一体化理念,在功能方面应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做到真正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增建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图形图像处理“理―实一体实训室”建设方案图形图像实训室的功能。

学校的“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动画、计算机平面设计”等相关调和提供实验、上机场地。

可完成的实验项目: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入实验、扫描仪图形图像输出实验、语音输入输出实验、数据压缩、解压缩实验、光盘刻录实验、3Dmax应用实验、Photoshop应用实验、AutoCAD应用实验、Flash应用实验、Corel draw应用实验、illustrator应用实验、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制作实验。

教学软件:Windows 7、Photoshop cs5、3Ds max2012、coreldraw简体中文版、dream-weaver cs5、Flash 8、illustrator cs5、会声会影x12、office 2007,添加高亮投影机或大屏幕液晶电视机。

4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与平面设计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除了能完成校内学习、实训等任务外,还能与合作企业取得密切合作,从企业中得到一定的平面设计任务,为他们完成一定的项目,实现“产学结合”的理念,这样既帮助了企业,同时让学生在项目制作和完成过程中体会到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使他们明白今后该学些什么,如何去学。因为他们有了为什么而学的目标,还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动力。通过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会充分发挥它潜在的作用,正向发展下去,可以跟合作企业的平面设计公司相联合建立下属分公司,专门承揽一些平面设计和制作任务。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专业“理-实”一体化建设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平面设计和制作水平,使中职学生更能把握目前市场动态和前沿的设计思路,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能为“工作即能用”的企业用人思想接轨,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