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午9点多,因为感冒而有点迷糊的我来到靖江一小,到了活动现场,看见听课席上已经放好了本次活动的素材,而且依据材料封面的颜色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区块,真好,我们听课的老师很自然地分好了组,我们要落实的课堂观察项目,自然也一一落实到了老师们的身上,这减轻了不少前期人员调配的压力。指定了四位组长,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我们进入了听课的环节。
两位老师,根据“感恩”的主线,分别演绎了《同学,有你真好》、《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不同关注点的研讨课。对于课的呈现,我就不再多说。
在课的运行过程中,我注意地在观察我们听课老师的举动,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一次的研讨活动,实实在在地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状态: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在那里依据自己课堂观察的切入点,细细笔记、认真揣摩。这一次的研讨,在汲取闻堰镇小活动的经验基础上,我们主要从“教师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参与度、生成性资源的把握艺术、教师的行走路线|”等维度,对两堂课进行深层次的解剖,期望在这样的深入观察中,明确教师在课堂操作中的细节性亮点和问题,促使教研活动的扎实有效。
整个教研活动完整的进行下来,我发觉,这样的教学研讨,老师们经历了“幸福的教研”,同时,老师们拥有了“幸福的收获”。这两个“幸福”,不是空洞的说辞,我觉得是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基点:
首先,这一次的活动,我们实现了“从投石问路向抛砖引玉”的转变。二月份,我们在闻堰镇小举行的专题研训活动,当时我们也是采用了分系类观察并剖析课堂的研究形式,但当时在我们还是首次介入,大家心中都没有什么底,甚至于对于课堂进行怎么的关注,都有些不太明确,因为,这样的分系列观察课堂,要求更细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丝毫不遗漏,否则拿出的结论就缺乏科学性。由于当时在活动预设中存在太多不清晰的因素,当时每个项目只安排了一位老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导致参与活动的教师面,达不到最广泛的程度;但是,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有具体的观察研究目标,因为有任务,所以我们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深入细致了,我们要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和个人观点,那么,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了“欣赏+研究”的姿态,这两者的结合,我觉得,是一种质的飞跃,因为从发言的结果来分析,我们完全避免了曾经惯用的“这里好那里好大多都好+适当补充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之类的无关痛痒式的评点,而是在很客观地还原课堂原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家的认识与思考,这不是心血来潮的虚假忽悠,而是依据大家深入的课堂解剖基础上的集体智慧。在这一点上,我们真正走向抛砖引玉的理想研究,因为今天我们所提供的研究的载体,必将对老师们今后的常态教学产生观念上以及操作层面上的影响。当一个教研活动每一个人都有事干了,而且确实有收获了,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这一次的活动,我们实现了“从外围关注向微观深入”的转变。在解析这一观点之前,我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否认了原先我们所采用的教学研讨的形式,这么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收获,大家应该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但是教研发展到现在,我们发现多年来不太有多少变革的运作形式,确实也让我们产生了些许的感觉疲劳,这样势必会让大家更加渴求精品课堂,因为只有精品的课堂大师级别的课堂,才能够触动我们老师的神筋了。但是,接触大师、接触精品的机会能够有多少?我们改变了课堂观察的关注点,因为抛开了许多潜意识里的束缚,让老师们真正意义上地去静心研究一堂课,在深入观察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着积极的思维碰撞,这很明显,这改变了听课者的一个常态,确确实实促使老师们从原先意义上的一个旁观者向着“我也是研讨活动的主体”意识的转变。这样的角色意识的变化,研究活动的整个环节,参与的热情自然就高很多了,因为关注点的侧重不同以及微观深入,我们能够听到来自不同老师的不同声音,绝对避免了“感觉疲劳”弊病的发生。一个能够不断获取鲜活观点的研讨活动,怎么会不幸福?
当然,在享受这一份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发现,在这一活动形式下,我们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调整的结点。
首先,分块关注与整体把握,应该找到平衡。我们在尝试了新的教研模式之后,似乎完全丢弃了多年的传统。诚然,这样的分主题的关注剖析,能够使得教研活动更加的深入细微,但是,因为只有分的落实,没有了整体性的把握,使得们在研讨完后对一堂课的完整性把握没有了一个具体的思维。分块关注,在解决某一些的实际问题上,必定会产生神奇的效力,但是,这样的分解,会不会打破我们思维的完整性,所以,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安排一批老师,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从整体上对课进行分析,这样,分合联动的举措落实,也许会产生更加全面的研讨的效应。
篇2
以《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为指导,以推进《xx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区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1.《“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教科任务
(1)开展“学情”专项研究。依托《本质回归:校本教研的实践创新》深化研究项目组的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做好学情研判的技术分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项目的展开提供方法与技术。
(2)编制《XX年“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究选题指南》。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选题指南,结合XX年市级各类课题立项、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等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围绕“促进有效学习”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课堂变革。
(3)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研究,做好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学生学习力调查,筹备“课堂变革”论坛。研制《“学为中心”常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制订《课堂变革试点项目联盟组织管理办法》。
2. 教科研管理、指导与服务
(1)扎实开展“首批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依据《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首批6项立项研究型课题成果79个实施单位的应用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基地学校研究活动,做好各课题的中期总结。
(2)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修订《xx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协调做好全市各类课题统一立项申报、论文、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快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推行课题研究课,探索适合教师的实践研究形式与成果表达方式,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
3.课程建设
(1)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讨。征集xx市不同学段学校的课程规划或课程方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2)组建市级精品校本课程群。在前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评选的基础上,根据xx市基础教育区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对已有“精品课程”进行归类梳理,形成课程群,推广精品课程。
(3)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启动“公民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等专题课程研发。成立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开展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4.德育专题研究
以德育微课程建设为载体,梳理近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中的德育校本课程,筛选特色精品德育课程,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召开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德育微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广精品德育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研究,召开全市学习心理辅导暨中高考考前辅导研讨会,继续举办“晴朗六月”考前辅导系列活动。
篇3
“三大措施”抓实常态培训,培养更多的业务尖子和工作能手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坚定青年警察政治方向。坚持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团章、纪律规矩和系列讲话学习,团员青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增加学习政治理论趣味性,各基层团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新成果;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座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新成果,坚定团员青年警察理想信念。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青年警察执法能力。结合监狱工作实际,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岗位大练兵,通过业务知识竞赛、工作技能比武、工作检查考核等方式,促进青年警察掌握业务知识、熟练工作技能。利用专题讲座、视频制作播放和参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形式,组织青年警察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履行本职岗位的本领,维护监狱安全稳定。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打造青年警察队伍新形象。在加强团员青年警察管理教育培养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制作警务礼仪规范PPT、视频碟片和书本手册等,深入开展青年警察警务礼仪培训,塑造新时期监狱人民警察新形象。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纪律规矩教育,巩固青年警察讲规矩、守纪律行为养成,坚持公平规范精细执法,筑牢青年警察拒腐防变底线思维。
“五项举措”抓实特色培训,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监狱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凸显青年工作特色,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突出法律知识培训,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高素质执法队伍要求。鼓励青年警察参加司法考试,推进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如省杨林监狱组织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证的警察成立“法学兴趣小组”,对相关法律法规、涉访涉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次组织到县级、市级等法庭现场参加旁听,扩大与检察院、法院、公安、司法、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交流学习,加强了对外联系,为监狱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是改进培训激励方式,增强青年警察培训效果。根据青年警察队伍的学历层次、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等特点,结合工作需要,各监狱改进和制定自学培训方式,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青年警察紧贴自身学习的实际,充分利用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网络教育和高等院校自修、选修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加自学培训,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的青年警察给予物质奖励,促进青年警察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发展需要。同时深入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在“世界读书日”前夕,与新知图书城合作,为在职年轻党员办理爱读卡,以满足党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鼓励党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三是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完善青年警察培训体系。帮助青年警察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组织青年警察积极开办各类文体兴趣班,组建文化建设协作会,举办球类、摄影、书画、写作、歌唱、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寓培训于服务中,组织团员青年进社区服务、参加志愿者活动和到社会做角色体验,增加阅历和砥砺品质。如近年来,省杨林监狱组织青年警察走进高校,举办“禁毒防艾”、“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专题讲座,到小街村委会、牛栏江镇社区进行法制宣讲活动;省丽江监狱到孤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进一步扩宽了青年警察培训面,扩大了监狱文化的影响力,努力使青年警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篇4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一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校内、校外社会实践、专题调查、参观学习等途径,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营造大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践教学原则
1.注重体验性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职业岗位、体验人生,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真正体验到人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
2.突出职业性
以服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旨,从职业规划的设计、职业榜样的树立、职业角色的定位、职业法规的遵循四个方面形成实践实训环节的内在主线。
3.强调探究性
采用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社会、走进企业。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实践实训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反思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归纳,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二、实践项目设计
1.课内实践项目设计
(1)项目一: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找到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2)项目二:大学学习计划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准确评价自我,具有制定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
(3)项目三:专题演讲“天下兴亡,我之责任”。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爱国、爱岗,具有社会责任感。
(4)项目四:制作“北大荒精神”手抄报。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资料的收集与筛选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项目五:专题研讨“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分析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选择正确的人生观。
(6)项目六:“成功职业人”——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7)项目七:“公德剧场”——发现与评判校园、社会、岗位上的不道德现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提高修养的方法与途径。
(8)项目八: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了解本专业特点,能对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建议。
(9)项目九:生活中的法——案例分析。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掌握并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10)项目十:模拟法庭——《劳动合同法》案件审理。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运用诉讼程序解决职业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项目设计
(1)加强与校学工处、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联系,把实践教学与各种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安排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举办业余党校,进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等等。
(2)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或自由组成实践小组。教师在学期初布置校内实践项目,可提供一些选题给学生参考,也可由学生自定;教师在对学生实践项目的策划和总体思路进行指导之后,由学生具体执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终撰写成调研报告,期末上交。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考核。
(3)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开展“双基地”实践教学。在学生实习的同时,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处事态度及维权意识等,实习完之后学生按要求制作实践报告书,内容包括对企业的了解、实践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三部分。
三、实践条件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采用边学、边干、边探索、边总结的做法:
(一)深入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就家庭环境来说,我们调查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家庭独生子女依赖,自私、不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富裕家庭子女乱花钱、贪享受、高消费、勤俭观念差;破裂家庭子女情感受挫折,缺乏家庭温暖,孤僻,自卑;不良家庭子女棍棒教育,经常被训斥,打骂,逆反心理重。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疏导,使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营造一个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容易进行思想沟通,才能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发生情感感应和情感支持等作用。
(二)确定实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在价值取向、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德育工作有所不同。我们结合基础教育性质和特点,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有“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课程体系里并融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中,构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学科结构的限制,弥补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完善教学目标体系。
(四)呼唤乐学回归
乐学是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甚至拒学情绪,扼杀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功感、自信心,就会妨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心态的平衡,寓教于乐,实现成功教学、和谐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慰和满足。
(五)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上课时会在课堂上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教师各方面的表现都能被学生观察到、注意到、进而仿效。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容易出现暴躁、焦急、恼怒的情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所以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克服师道尊严,教师决不能讽刺挖苦,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对教师疏远甚至畏服,最后导致出现逆反心理。
二、在职业学校中要建立起必要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在职校中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职校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建立舆论导向机制
1.舆论导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做指导,也很有必要更新观念,转变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2.理论指导。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循序渐进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家长,尤其是有实验班的学校老师、学生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3.目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正常的智力,并且有较好适应能力,把他们锻造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总体要求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培育目标,在家长心中必须明确孩子发展的方向。
(二)评估机制每学期可以建立两次“负担监测”制度
通过座谈、抽样调查、普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调控,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建立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每年的“评先”,每学期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各种奖励活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实验,大胆探索,对改革实验有成效的给以奖励。
(三)参与机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1.领导重视。我校的实验得到了各方面有关领导的支持、关心。领导经常亲临班级,鼓舞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专家指导。建立了实验领导和课题研究机构,学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并请专家教授作为我们课题组的顾问,开展指导。
3.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每个年级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人人有课题。老师们积极投入实验,热情很高。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而高职的素质教育必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热门专业,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在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必须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革新改进,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
网络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职专科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网络应用维护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开发技能的,能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适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本专业特别强调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讲求实践能力,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实践课程是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操作教学与训练,许多实训项目必须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才能摆脱学院式教育的限制,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办公实务、Internet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局域网组建、网站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等实践课程,同时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制定教学计划,可使整个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适应性,能在较大的专业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出多个培养方向,培养出具备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素质教育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践、职业资格鉴定与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就业指导等方式,自始至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生专业教育只有爱岗才会敬业,新生专业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建立专业信心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通过专题讲座、师生见面、新老学生交流、毕业生访谈、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相关情况,如专业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为学生今后三年的学习树立目标与信心。
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能与法律知识,更要求与同学相互沟通、密切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关键而有效的。专业技能实践要循序渐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等可以采用条状方式,即每周4课时,理论教学+上机实训+课程设计。其他课程如“网页设计”等可以先条后块,即先开设每周4课时的理论教学+上机实训,然后在后半程引入整周的课程实习。另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可以完全采用块状方式,即整周分单元进行,例如“网络安全技术”课可以在带投影设备的网络实验机房连续上3周,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交替进行,实验时间长短因内容而定,如“配置文件系统安全性”实验45分钟,“病毒代码特征分析”实验90分钟,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这种集中式单元教学对于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课程特别适用,与传统每周4课时的教学相比,学时安排不必拘泥于每次90分钟,而是可以根据课题难度动态设置。在这种集中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更为活跃,容易取得阶段性学习成果,特别是当网络攻击者被捕获时,学生极度兴奋,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一个单元的强化系统训练,可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专业技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转贴于
这些需进行整周教学与实习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学期:办公实务实习1周,要求掌握办公软件及设备的使用。
第二学期:Internet应用技术实习1周,要求掌握TCP/IP协议、IP数据报转发与子网掩码、域名系统、上网配置、Internet网络资源利用。
第三学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1周,要求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性能指标,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及相关设备的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软件故障诊断与排除、病毒预防与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素材处理实习1周,要求掌握各种图像处理技能。
第四学期: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习1周,要求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HTML语言基础,Dreamweaver静态与动态网页制作、ASP操作数据库等;网络规划与设计实习1周,要求掌握网络开发过程的需求分析、网络逻辑设计、结构化布线等各个步骤以及撰写物理设计文档的方法。
第五学期:大量增加阶段性实践课程,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包括网络协议3周、局域网组建3周、网络管理3周、网站建设3周、网络安全技术3周、综合布线工程3周。
第六学期: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6周。
以上这些课程除安排在校内的实习实训场所外,还应尽可能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其所承担的实际网络设计施工工程和网络管理维护过程中,体会在模拟环境下不可能触及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质量意识、合作精神、社交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鉴定与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根据实践课程完成的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使其获得走向就业市场的通行证,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学习动力。所选择的技能鉴定与考证必须是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认证体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通过率才能相应提高,如CEAC网络管理员、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CEAC网络管理师、思科系列认证的CCNA、CCNP、CCIE等等。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软件水平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就业指导一方面社会上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就业门槛越来越高,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希望与挑战并存。面对这种形势,让学生及早接受就业和创业教育,根据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进行自我培养与塑造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在第五、第六学期连续开设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是就业形势分析、高职生的自我培养与塑造、择业目标与自我定位、应聘技巧、自我保护、自主创业、如何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等,要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处理好就业与升学、就业与创业、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关系,引导毕业生走上正确的就业之路。
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必须多方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利用广播站、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实践证明,采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受学生欢迎。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采用师生联谊、新老学生联谊、网上交流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非常好。
篇8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课程
在20多年办学历程中,我们深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质量与现代企业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失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混文凭不思进取者有之,学习马虎不认真者有之,怕苦怕累者更多;一些毕业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有的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如此情况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一线产业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为此,我们开展了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职业道德和精神、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强调“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可见,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我们采用课程实验模式,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密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规划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方案,开设专门拓展课程,编写专题讲义,选定试点班级实施教学培养。教学过程中,重点从教学方式上加以改变,采用活动或训练的形式而非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职业素养训练效果。
我们制订调研计划,设计调研表格,采用重点抽样的统计方法分别向行业企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组织专题研讨会,对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各自的合理化建议。根据调研报告的结论及建议,制定细化了研究计划,并用两年的时间落实实施工作任务。
通过实际研究,我们认为,在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培养职业人、合格市民的大背景下,与未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班级相比,试点班级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尤其是礼节礼仪、安全意识、心理健康、口语表达、团队凝聚力、职业意识等等方面,效果明显。试点班级的风气普遍良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通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职业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而目前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令人堪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职学校开设与德育有关的拓展课程非常必要,且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配套合适的特色教材。学校教育是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社会、家长、学生的迫切要求。因此,学校应担负起应该承担的重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需要,灵活机动地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但是,毕竟学校之间由于存在区域差异,应根据各地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配套教材,从而使职业素养教育有有效载体。
篇9
关键词:五位一体;大学新生;首因效应;养成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对帮助新生适应角色转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紧紧把握新生入学阶段的重要契机,按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挥全员育人的强大作用,在加强新生养成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引航大学美好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内涵:理念与思路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提出,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1]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往往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其以后的认知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学院始终重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努力构建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体系,为新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新生成长,引航大学人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较为清晰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工作目标和思路:以完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为理念,以强化新生日常习惯养成教育、提高适应大学生活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给力、辅导员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新生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格局。
二、实施探索:方法与过程
(一)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一是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增强人际关系适应。以专业为单位,以新生辅导员和学长为管理员,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组织开展“带上广商君说感恩”新生照片征集活动,增加新生与辅导员和学长的互动,提升新生对大学人际环境的期待。二是开展校园团体竞赛活动,增强生活环境适应。整合学校定向越野协会与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资源,组织新生开展“广商一日游”定向越野活动,引导新生通过团队配合和路线导图,以竞赛方式尽快熟悉学校地理环境,为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基础。三是模拟使用教学设施,增强学习环境适应。开展“我与图书馆有个约会”活动,引导新生模拟图书馆借阅流程,学会查找图书文献及电子资源,学习使用自主学习中心,提升学习环境适应能力。(二)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一是学院领导亲自上阵,强化严肃性。学院党政领导均参加新生家长座谈会,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纽带,形成家校共管的有效合力。党总支书记以校训“求真立信笃行”为主题向全院新生作专题报告,直接向新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重视程度。二是教育内容“三个统一”,强化标准性。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遴选校规校纪中最为重要且常用的内容制作成统一课件,组织全学院辅导员按照统一模式向新生开展专题辅导,并实施统一考核,提升新生对校规校纪的认知程度。三是督促检查有效落实,强化执行性。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发动学院学生干部坚持每天深入新生公寓,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讲解学校的校规校纪,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程度。(三)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一是举办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印发《校园安全实用手册》,观看视频,邀请社区民警、保卫处领导及国防安全教育专家授课,多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系列活动,尽早尽快提高新生的法制安全意识。二是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开展团日活动、班会、专题研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精心打造“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文化周的品牌活动,引导新生掌握应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三是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密切配合学校保卫处、学生处,组织全体新生参加消防安全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学习以及急救措施培训等实操活动,提高新生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访谈活动。邀请心理专职教师与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对全院新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二是实施面谈咨询制度与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制度。对于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来的特殊学生,新生辅导员逐个进行面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状况。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新生,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咨询,同时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三是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学院设立心理健康预防站,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宿舍设立心理组长,多级次多人次实时关注全院新生的心理状况,尤其重点监控重点关注对象。(五)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一是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传统活动。举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中华经典名著读书分享会”,以阅读经典的智慧提升新生的文化修养,以分享圣贤的思想提升新生的道德修养,提升新生对文明修养的理解力。二是组织“学礼以立,守礼尚行”教育实践活动。以教师节为有利契机,引导新生在校园内主动向教师、军训教官及学长问好,自觉遵守校园文明礼仪,提升新生对文明礼仪的执行力。三是实施“书香外语,温馨社区”系列活动。以宿舍为单位,按照高于学校标准制订各具特色的《我爱我家———宿舍文明公约》,在经辅导员审核后张贴宿舍门后,使之成为规范宿舍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提升新生对宿舍文明的参与力。
三、特色思考:成效与亮点
(一)主要成效1.实现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实施“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以来,新生逐渐熟悉、适应了大学生活,对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等功能区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新生普遍能理解同学中的地域差别、生活习惯差别、语言差别,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原则,主动适应大学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并不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据调查,新生大学适应状况总体良好,95%以上的新生自认为能适应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的差异,养成自主自立自律的生活习惯,较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促进新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行为方式转变。调查显示,经过“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的行为方式实现了由被动监督向主动自觉的转变。新生积极参加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出勤率都保持100%。早读、上课及晚自修出勤率都在98%以上。此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校园文化、社团招新等活动,实现以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素质,以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成长成才。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报告新生参与率始终保持100%,70%以上的新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校院两级学生社团。3.推动新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目标转变。通过开展“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将个人前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关心学校历史与发展概况,关注学院专业建设与就业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认可度。同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奋斗期望值。80%以上的新生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盼。这表明新生对未来的思考达到新的高度,已经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2](二)特色创新第一,实施特色方案是关键。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以新生入学为工作契机,以强化首因效应为工作理念,实施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案,已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特色品牌。因此,只有坚持并实施特色方案,才能找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第二,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创新入学教育的模式,完善入学教育的内容,健全入学教育工作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才能确保入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切实提高新生适应大学的能力,是推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核心。第三,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通过发挥学院领导给力、政工干部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带班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创建“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局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新生入学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徐超 单位:广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一、总体情况
1、各校普遍重视本次考核工作,校级领导均到位接受考核,教师都能配合参加各种会议,并积极上网测评校长。
2、 各校普遍重视制度建设,各种制度注意汇编成册,台账材料丰富。在考核时,有专人配合,及时提供材料方便考核组检查。
3、 各校普遍重视安全工作,无论是台账上还是校长汇报中,都能突出的反映出来,教师也很认可“安全重于泰山”。
4、 绩效工资政策普遍受到山区教师欢迎,关键是70%发到卡上就已经高于原工资,山区老师已经看到实惠。老教师也认为,即使后30%都没有了,也心满意足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质量普遍比较低下,教研活动质量不高,以课题研究方式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学校极少。
2、 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活动开展不多,特别是科技活动甚少。
3、 德育工作专题研讨极少,一般都是散见于周一教师会议。由于教师对每周长会比较反感,使得德育工作没能真正受到重视。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尽管名义上都配备了兼职教师,但真正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的寥寥无几。
4、 管理水平不高,远未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一些学校靠心地善良治校,一些学校靠高压手段治校,一些学校靠粗暴方法治校,还有一些学校校长进取心不强,能稳住学校就算万事大吉。更多的学校班子集体领导力欠佳,许多中层干部校长唯上,缺乏主人翁意识。与校长关系好的,鞍前马后,沦为跑腿;与校长关系不好的,故意扯皮,工作晾着。
三、考核结果
考核分较高的学校是枫林福和希望小学、岭头中学、张溪学校、鹤盛中学、岩坦中学。考核分较高的校长是上述学校的校长及其他校级干部。没有低于考核平均分80%的学校,也没有低于考核平均分80%的校级领导。
(说明:校级领导还没计入局领导测评打分,最终结果可能会有变化。)
四、几点思考
1、 教育规范管理中“度”的把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过于强调量化,过于看重台账,可能会造成弄虚作假盛行。一旦虚假成为习惯,将贻害无穷。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不行的。如“校长合格不合格,教师说了算”,如果真是这样,就是简单化的评估,又是典型的人治表现。我们的考核,既不是教师说了算,也不是局领导说了算,也不是考核组说了算。我们是综合考核,追求的是科学管理。
2、 绩效工资的正当性问题
国家总方向没有错,反对平均主义,倡导多劳多得、优效优酬。但如何界定实绩,必须慎之又慎地思考。如果将违反教育原则、违背教育规律、与教育法规不符的做法,作为奖励内容,可能会导致教育科学发展的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