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互设计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互设计要素

篇1

关键词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048-03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互通式立交达到干线公路间交通量的集散与转换的目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具有技术复杂、形式多样、占地大、造价高等特点,是高速公路的规划重点和设计难点。在互通立交设计中互通的位置选择、型式选择及平纵技术指标的选用等对互通式立交服务功能影响较大,互通设计的成败同时直接影响高速公路主线的交通安全和服务水平。

1 互通立交的位置的选择

互通式立交位置选择应根据被交公路的等级、规划路网中的作用、拟建公路的服务功能、互通式立交的合理间距、互通区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同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1规划路网中相交节点位置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路网中交通转换的重要设施,在路网规划中的重要节点、高速公路与沿线主要道路的相交点等位置应布设互通立交,以便对沿线交通流的组织和服务。

1.2被交道路的条件

互通范围主线的交通量需要与被交道路进行转换,匝道与被交道路相交位置宜选择被交道路平纵指标较高的路段。如需设置互通连接线的互通,连接线的路线线形也对互通的位置起到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1.3互通范围的地质与地形条件

互通场地一般占地规模较大,互通选址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同时选择适于互通展线的地形,拆迁量较少的区域布设,控制好互通的工程规模。

1.4互通立交的间距

互通立交间的合理间距及互通立交前后距离隧道等重大结构物的距离也影响着互通的位置选择。

2 互通立交的型式选择

互通立交型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相交道路的等级、互通所承载的功能和地位、互通立交的交通量分布、高速公路的地形特点、车辆绕行距离、行车安全性、互通场地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征地规模和环保景观等因素,做到匝道线形设计与互通范围地形、主线线形相适应。

2.1 匝道的形式

根据匝道的功能及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可将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划分为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左转匝道又可分为直接式、半直接式和间接式三种类型。

2.2 互通立交型式

按照相交道路的条数划分:三路立体交叉、四路立体交叉及多路立体交叉。

三路立体交叉中比较常见的互通型式有喇叭形立体交叉、子叶式立体交叉及Y形立体交叉。

四路立体交叉常见的苜蓿叶式立体交叉、X形立体交叉、定向式立体交叉、涡轮式立体交叉及组合式立体交叉。

多路立体交叉一般为五路和六路相交的立交形式,一般互通立交形式为苜蓿叶式组合、苜蓿叶式与Y形组合及苜蓿叶式与喇叭形组合。

3互通立交的综合设计

3.1匝道设计速度的确定

匝道的设计速度是根据匝道的型式、互通立交的类型、各转向匝道的交通量、互通区用地规模及建设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匝道设计速度直接决定匝道平纵技术参数、匝道曲线超高的确定。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是互通式立交中所有匝道中最低的,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不能超过40km/h。直连式和半直连式左转弯匝道宜参考规范规定数值中采用上限或中间值。右转弯匝道宜采用上限或中间值。

3.2 匝道设计通行能力

匝道设计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基本路段、匝道端部及匝道交织区通行能力,取三者中设计通行能力的最小值。匝道设计通行能力同时受主线的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应针对主线的变速车道长、渐变段长度、分流点的曲率半径及分流点的竖曲线半径等技术指标加以重视;环形匝道设计通行能力一般在800pcu/h~1000pcu/h,环形匝道需要根据交通量大小选取不同的半径,以满足匝道的服务水平,避免形成交通瓶颈。

3.3互通立交主线设计

互通区的主线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车易辨别性及快速、安全等原则,互通区主线平纵面技术指标要高于主线正常路段标准,这些指标如平曲线半径、横坡、纵坡、竖曲线半径、分汇流点的视距等。主线的平纵技术指标直接影响匝道的线形总体布设以及主线分合流区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3.4互通立交被交道设计

被交道为高速或一级公路,互通匝道相接位置应选择平纵指标较高的路段,同时要考虑是否有改建规划,如需改建需在项目实施时按远期标准在互通范围内一并修建,避免二次实施造成工程浪费。

被交道为二级、三级公路,互通连接线与被交道连接并设置平面交叉,选择相交位置时要充分考虑被交道路的相邻交叉口间距及被交道平纵指标,如技术指标较低应对其进行改造。

3.5 互通立交匝道设计

3.5.1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匝道的平面线形应结合匝道功能、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通行能力、互通区主线线形、各转向交通量、互通区地形、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确定。互通匝道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构成。

缓和曲线一般采用回旋线,回旋线应根据地形条件及相接圆曲线的半径来选取。一般情况下有: R/3≤A≤R ,(回旋线参数为A,圆半径为R)。1)当R小于100 m时,A宜大于或等于R ;2)当R接近100 m时,A宜等于R;3)当R较大或接近于3000 m时,A宜等于R/3;4)当R大于3000 m 时, A宜小于R/3。

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要满足规范规定,同时要保证回旋线长度应不短于超高过渡所需的长度。

3.5.2 匝道纵断面设计

匝道的纵断面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匝道起终点的纵坡,然后方能进行对匝道进行拉坡。通常在匝道设计线上距分或合流点取5m或10m取一点,通过主线横坡计算出该点的设计高程, 在与分或合流点处设计高程计算出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计算出一个纵坡, 此坡度作为匝道的起点或终点纵坡。匝道之间的分或合流点对应的匝道接坡方法与此相同。

纵断设计除规范规定的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流鼻处鉴于主线速度较高,同时为保证匝道具有较好的通视条件,匝道竖曲线半径应尽可能大,一般应满足主线设计速度为120km/h,T宜≥45m,主线设计速度为100km/h,T宜≥37.5m,主线设计速度为80km/h,T宜≥30m;同时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要满足规范规定,竖曲线的半径取两者中大值;

2)匝道纵坡应平缓,尽量避免反坡;同时要注意平纵组合,最小的坡长要满足设置竖曲线的需要。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要满足规范规定。

3.6 互通立交变速车道设计

变速车道为单车道时,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

变速车道设计中要注意下坡路段的减速车道和上坡路段的加速车道变速车道长度应根据主线平均纵坡进行修正。除了满足规范要求外,变速车道长度还应结合主线计算速度和行程关系图进行变速车道长度验算。

3.7 互通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公路互通匝道的横断面由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还应有中间带部分。匝道横断面选取依据匝道交通量、匝道长度等因素。

主线和匝道曲线部分的加宽值,应根据圆曲线半径采用规范规定数值。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置加宽过渡段时,应采用高次抛物线过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加宽缓和段按高次抛物线过渡:bx=(4k3-3k4)b,或插入缓和曲线;二、三、四级公路加宽缓和段按线性过渡:bx=kb,其中k=Lx/L;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匝道多按线性加宽。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匝道多按与主线加宽方法一致的高次抛物线加宽法过渡。

3.8 互通立交匝道超高设计

合理的超高取值决定着车辆在变速车道和匝道平曲线上的行驶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执行的设计规范未对匝道圆曲线超高的具体取值进行规定,仅指出各圆曲线半径所设置的超高值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公路条件、自然条件等经计算确定。

如互通范围内主线为平曲线并设置超高,匝道在分、合流附近匝道和主线的路面横坡相反,形成反向路拱,在设计中应控制好匝道超高过渡长度和渐变率,确保不影响主线车辆行驶。

3.8.1变速车道超高值选定

变速车道的超高设置一般分两种情况:

1)主线为直线或变速车道位于主线曲线线形内侧时,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采用与主线相同的正常横坡。

2)变速车道位于主线曲线段外侧

主线曲线段超高小于3%时,曲线外侧的变速车道CP点至分(汇)流鼻,过渡到外倾2%的横坡。曲线超高大于3%时,其外侧的变速车道在分(汇)流鼻处采用外倾1%的横坡,并且在分(汇)流鼻处的横坡代数差应小于6%。渐变段内采用与主线相同的横坡。

3.8.2匝道曲线超高取值

匝道的超高应与匝道上变速过程中的行驶速度相适应。如收费站附近匝道车辆行驶速度有所降低,超高应取小值,接近分、汇流处的超高就应大一些。因互通选型及用地规模的限制,匝道的纵坡往往出现较大。为保证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出现平面指标不高同时其纵坡和横坡均较大的不利组合,应对最大超高值做出限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圆曲线最大超高值一般地区正常情况下采用8%,交通组成中小客车比例高时可采用10%, 其他各级公路一般地区采用8%, 并规定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在一些交通组成中大型货车比例较高的高速公路设计中应按运行速度验算超高值,最大超高值应兼顾中小客车行驶舒适性,同时保证货车的行驶安全性。在我国东南区域沿海、沿江高速中互通匝道的最大超高值宜采用6%。

4结论

互通立交方案选址选型关系到整条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营水平,互通匝道的细节设计如技术标准、线形设计等决定了互通的技术合理性和工程规模的经济性。因此互通设计应进行多方案多型式的论证比选,合理选择主线及匝道平纵线形指标及线形组合确保互通位置合理、选型得当、功能齐全、指标合理、经济美观等要求,以便真正的发挥互通式立交进行交通转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杨少伟.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师;人性化;一致性;可视性

交互设计也可以称之为互动设计,是一种基于人造物或人造系统的设计行为,也是当下较为流行的设计样式,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本质上判断,交互设计是一种基于人性化体验的设计形式,其根本诉求是获得用户的良好认同,进而为产品或服务的营销做出贡献。所以,用户的体验是交互设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也是设计走向的引导力量。研讨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的核心原则,在新时期无疑具备重大现实价值。

1 人性化的根本原则决定交互设计的趋向

人性化原则应该是交互设计核心原则的核心,更是诸多原则与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交互设计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等多个角度看,用户的体验决定交互设计的存在价值,良好的体验可以促进设计师改进设计方案,提供更加优质的交互设计产品或服务。在整个交互设计产生、发展及大范围应用的全过程,“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用户的体验是交互设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坚持人性化的基本原则,这是所有交互设计人员的共识。只有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交互设计才有未来。

例如,我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就是交互设计体现人性化原则的典范与极致。众所周知,百度搜索的首页界面极其简洁,除了搜索项目和范围的少数文字提醒外,只留给用户一个长长的方框。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方框,却“包罗万象,无所不知”,能够满足用户几乎全部的需要。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百度的首页界面如此简洁,不但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和观感,而且塑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使其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所以,从百度搜索首页界面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是真正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的设计作品,必然得到用户的追捧。百度正是遵循“人性化原则”,才使其具备今日的发展规模。对于当下交互设计而言,类似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2 交互设计的可视性原则

可视是交互设计的基本目标,也是满足用户体验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交互设计是基于人造物或人造系统开展的设计,设计的作品只有首先让用户看到,才能为用户所喜爱。因此,可视性是交互设计完成的必要原则,也是核心原则。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必须认识到,设计作品的功能可视性越好,越方便用户发现和了解使用方法,越能激起用户的使用兴趣,进而为设计的推广打下基础。比如,可视物的形状、尺寸、布局和颜色是交互设计可视性的基本内容,这些要成为设计师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看,交互设计的可视性为用户的反馈和情感体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设计反馈与活动相关的信息,才能便于用户继续下一步操作。从交互设计商业化的角度考量,重视可视性原则,其实就是绑定用户、拓宽用户群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腾讯QQ,这就是一种将交互设计的可视性原则践行到机制的代表。我们在登录QQ的时候,登录面板会设定不同的风景、图像或动态视频等。每逢节假日或重大节日,QQ的登录面板都是设计温馨的场景或话语,给用户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在小小的QQ登录面板的背后,综合了设计的色彩、尺寸、形状等多种元素,目的就是吸引用户的注意,给用户以良好的体验。所以,通过QQ交互设计的可行性原则及其具体事例不难看出,要想获得用户的支持,设计就必须吸引用户的眼球,锁定他们的心灵,这也就是可行性原则的重要性。总之,在开展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可行性原则的各级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使设计真正符合用户体验的需要,真正适应更多用户的习惯与爱好。

3 一致性和普及性的基本原则

所谓的交互设计的一致性原则,指的是设计界面的一致与系统功能表现和操作的一致。只有做到了一致性原则的要求,交互设计才能受到用户的青睐。由于用户群体的多而大,导致了用户个体的繁杂与差异,这就使得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界面尤为关键。对于设计师来说,综合交互设计的功能特点与用户人群的基本需求,设定一致的界面、操作功能和系统表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做到了一致性原则,既是增强用户体验好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交互设计专业和用心的重要标志。对于业已完成交互设计,如果用户能清晰的并一气呵成的完成整个交互任务,由此获得愉悦感受应该是对交互设计师最大的鼓励。

此外,新时期交互设计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尽可能找出中间层,满足最大部分用户人群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普及性”原则。具体来说,交互设计的目标既不是吸引新手,也不是将中间用户推向专家层。真正的目标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首先让新手快速和无痛苦地成为中间用户,其次避免为那些想成为专家的用户设置障碍,最后要让永久的中间用户感到愉快,因为他们的技能将稳定地处于中间层。中间层的用户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是核心用户群,所以交互设计要尊重大多数用户的体验需求。

参考文献:

[1] 段韶华,李彬彬.以网络为界面的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J].美与时代(上),2010(04).

[2] 周睿.浅谈手机界面设计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2).

[3] 吴琼,李云,曹程,李馨.交互设计还是工业设计——苹果公司设计师弗雷迪·安祖尔斯访谈[J].装饰,2010(01).

[4] 吴伟和,强,王文涛,陈美娟.数字媒体的自然式交互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

[5] 姚逸睿,陶晋.基于行为心理引导的移动搜索交互设计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9).

篇3

1交互设计的概述

交互设计是通过增强和丰富用户日常工作、生活中与产品的交流互动,解决用户体验问题的一种设计策略。从用户视角出发,交互设计是一种探讨如何让产品有效,易用且获得操作愉悦感的技术,它致力于认知目标用户和他们的需求,认知用户与产品交互时双方的行为,认知“人”所特有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最后,还包括认知各种不同的有效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完善与扩充。交互设计应用范围广泛,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助存取款、坐地铁、打电话等都展示着交互设计的作用。目前,在交互设计领域中,人机交互作为最备受关注及重要的研究和组成部分,正成为现代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将人机交互理论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可以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的交互体验。

2人机交互设计的定义

人机交互可以被看作是工业设计在软件业中的延伸,它通过某种用户和计算机两大主体相互识别的“语言”或沟通手段来完成指令操控,是研究人、机以及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的技术,广泛地被应用于人-机-环境的系统研究中。通常可将人机交互的过程简单的区分为“输入”与“输出”两种。其中,输入是指由人完成机械或设备的操作,命令的下达或保养维护等,强调将操作者的想法和需求转变为机器所能识别的语言,输入至机器中;而输出是指由机械或设备发出来的能够被人所识别的语言,如提示、警告、故障、操作说明等。人机交互的发展。早期的人机交互主要是通过键盘、鼠标、显示器等产品进行的,而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体现出人与机器之间的识别语言逐渐变得愈发人性化。下面将对人机交互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人机交互的不同阶段所特有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深入探究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查阅,人机交互从最初的人适应机器逐渐演变成机器适应人,本文作者将人机交互的发展归纳为以下阶段。

初期阶段,用户(更多是程序员)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输入算机语言(二进制代码)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语言命令交互阶段,采用大量的交互命令与计算机交流,需要大量命令记忆,并熟悉键盘输入方式。图形用户界面交互阶段,基于位图映像显示的高分辨率图形显示设备以及鼠标定位设备的应用,加上小型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名为WIMP的界面,内容包括窗口、图标、菜单、指向装置等人机交互界面。网络用户界面交互阶段,各种浏览器、网站、超文本和HTML语言使得互联网快速发展。人机交互从单机的交互转变成在网络互联下的全球交互,搜索引擎、多媒体、聊天工具等新式的人机交互方式成为主流。通过上述对不同阶段的人机交互进行分析和描述,可以发现,人机交互的方式从单一、复杂、耗时和实体化逐渐向多样化、简单、实时和虚拟化的状态发生改变,这不仅符合了科技进步的趋势,而且使得人机交互的方式愈发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3人机交互设计的应用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终端和智能产品已经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人机交互的应用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一些新式的人机交互手段不仅为用户的交互操作提供了更为轻松、人性化的途径,而且也正在对用户的交互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下文所要描述的几项人机交互的具体应用。

(1)手势交互:手势交互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来识别人的肢体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操作命令进行控制设备。利用手势实现交流是人的天性,在人类发明语言和文字之前,便已开始使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手势交互与手势跟踪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项交互方式,它们共同组成了继鼠标、键盘和触屏之后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2)语音交互:语言无疑是人类最直接和自然的沟通方式,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方式。语音交互通过语音识别的原理,首先对接收的语音进行处理和保存,然后根据语音特征与语音信号模板进行分析和匹对,查找出相似的语音模型,最终识别出语音内容,并输出识别出的文字结果。

结语

通过整理并总结交互的概念由来理清交互的定义,帮助理解人机交互设计的定义。接着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人机交互设计的定义做出总结,即基于人-机-环境的系统,解决或改善人与机器相互“输入”和“输出”的策略方法。然后分别叙述了人机交互设计的发展过程,共分为5个阶段。对人机交互设计的要素及原则进行分析和阐释,其中人机交互设计的原则包括人机工学原则、感性工学原则、一致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功能性原则,人机交互设计的要素包括交互界面、用户、环境和操作行为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万陆洋.人机交互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2]李艳民.基于Qt跨平台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和应用[D].

[3]刘晓晖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刘宇尘.基于安卓系统的人机交互应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5]Bradweed.交互设计一工业设计在软件业中的延仲.

[6]张婷.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在产品可用性中的应用研究[D].

篇4

摘要:随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功能增多,造成用户认知的摩擦日益加剧,传统的物理逻辑层面的交互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设计师应从设计物的角度转变到设计并引导用户行为逻辑的角度,从而扩大了交互设计的涵盖范畴,并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相应的设备支持,任务流程和运行环境的交互设计,形成对完整的交互设计在行为逻辑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并将衍生出的服务式设计运用到用户体验供应链的管理当中。

关键词:交互设计 行为逻辑 体验 服务式设计

1.介绍

《Interaction Design》的作者,IDEO创始人之一Bill Moggridge曾经说道:“Design Interaction’s dead(交互设计已经消失了).”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传统的交互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并不是说产品和服务将不再被设计,而是他们将不会像过去那样被孤立的设计了。过去,我们是从如何运用交互设计设计物的角度去思考,而现在我们则需要进行从交互设计的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的转变。在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将从系统的角度,对交互设计进行行为流程的设计引导,这其中包括目标,意图,行动内容,执行,感知,解释与评估等一系列行为交互的流程设计;在实践层面,交互设计已经从产品开发的末端工作、产品的界面优化设计变为了全程参与的战略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创建与产品体验也就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讨论交互设计中的行为逻辑及产品体验设计,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关键的概念。

2.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与行为逻辑

2.1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

在传统的交互设计中,以人机交互为主流设计方向,其中人机交互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机器/系统,人和界面。设计师通过对产品的界面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在这种设计思路的指导下,UI(用户界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2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建立

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形式,而交互设计中的行为逻辑则更关注行为流程的内容,其首先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根据其行为逻辑来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的形式。这是一种新的,有着更为广义范畴的交互理念。一个普通的交互设计,是从改变触点(人机交互点)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而在这个新的交互中改变的有对象的流程,也有整个环境的改变。

2.3交互设计中的物理逻辑与行为逻辑的关系

如果说传统的交互设计着重于人机交互的关键触发点上,那么在新的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建立就是产品与服务将不再被孤立的设计。我们需要进行从交互设计的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的转变,以一个更为整体,系统的视角去看待和引导用户如何去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将用户,环境(物理环境与人为环境即服务)有机结合到一起,设计用户如何去完成一件事情,并在这个任务过程中,交互设计将提供相应软件与硬件的支持。根据人类思考与解释的本质,设计引导用户的行为过程,这其中包括目标,意图,行动内容,执行,感知,解释与评估七个阶段。通过对行为全程的服务式设计,使交互设计全程参与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为完善用户体验建立起了夯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交互设计中行为逻辑的创建与产品体验的提升也就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关系。

3.产品体验

Schifferstein 和Hekkert(2008)定义“产品体验研究”为:对由人与产品交互而引起的主观体验进行研究的领域。主观产品体验是指“由人与产品交互而引起的心理效果的知觉。这包括我们所受到的感官刺激程度,我们所付给产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由产品所引起的感觉和情绪。”

4.交互设计中的服务式设计与产品体验关系

从传统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产品的结构、造型及其他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设计完成时,产品设计任务就结束了。但要从全面产品体验的角度来看的话,包括用户采集产品信息,设定行动意图,执行并感知任务过程和对产品做出评估的消费行为逻辑,交互设计在用户消费行为流程的设计并引导着意向更重要的设计任务——服务式设计。产品为什么需要服务设计?原因有两条:1、从全面产品体验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产品零售商店中购物和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都是与产品进行交互并获得体验的过程。缺少服务设计会使产品体验不完整;2、今天的产品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传递服务的媒介,所以只设计产品而不设计支撑产品的服务,就算产品设计十分出色,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难以形成积极的产品体验。

在过去,传统公司的做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服务的不断升级,而零售体验则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人类社会正在逐渐走向体验经济的时代,差的零售体验往往会使消费者在购买阶段终止交互过程,从而使前期的广告和营销努力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消费过程的前,中,后三个时期运用范畴更为广义的交互设计,设计并引导用户的购买行为逻辑,并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我们还应该设计不同的零售模式。有些产品适合让顾客自由尝试体验,有些则适合安排专业服务人员进行讲解介绍。在这方面,宜家是个不错的例子,在样品摆放,购物路线设计上,宜家从小户型类样板房的展示,到诸多独具匠心的单品设计,过程中饮品的提供及适宜的贴心生活提示,都在为你的消费行为过程增加了诸多的情感体验。

5.总结

众所周知,设计的目的并非是纯粹的做一个有冲击力的好看的效果,而是要围绕帮客户解决其核心问题而进行。所以设计并非设计本身,而是通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好的交互设计应该是隐藏在客户解决问题的流程之中,客户并不会被你显而外在的设计所吸引,但他却可以熟练而又轻松的运用你的产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此外,完整的交互设计应该包含用户对产品的所有体验,你必须围绕最终用户的所观所感所体验,交互设计作为产品策略中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对用户体验供应链的管理来设计你的工艺和基础设施,并在之后不断推广,确保你系统的软硬件来为这一切提供支持。(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布伦纳/[美]斯图尔特·埃默里 廖芳谊/李玮译《至关重要的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4

[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张磊《情感化设计》中信出版社(2011-08出版)

[3]辛向阳 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交流会 2010

[4]薛海安《产品体验设计与品牌创建》 2009-03

[5]http:///view/426920.htm

篇5

全景漫游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设计出一个可交互的虚幻的三维空间场景,提供各种操作和功能,达到360°的全方位场景展示,实现多个场景之间的自由切换,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真实现场感和交互式的感受。目前,在房地产、景区、会所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全景漫游具有超强的真实感,能360°全方位查看、画面质量高、细节表现完美,使用户感到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么逼真,犹如身临其境,沉浸感非常强;同时具有多感知性,能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媒体形式使用户获得多种感知;另外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和导览性,使用户与环境真正的互动起来。

二、虚拟建筑的交互式全景漫游

虚拟建筑主要是指运用软件通过建模生成虚拟的建筑空间,用建模法构造的虚拟建筑空间场景具有精确的几何模型,比较细腻逼真。在虚拟建筑空间中应用全景漫游技术能综合以往各类媒介的有点,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动性、真实性、科学性。用户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放大、缩小、俯视、仰视、旋转等功能在各个方向上进行移动观看,身临其境的观察建筑空间,同时实现在建筑室内部和外部空间真实的自由漫游,并且通过超链接,用户还可以获得与建筑更多的相关系统信息。建筑空间通过交互功能的设计来实现360°全景漫游的展示,交互设计是产品、使用者和使用过程(环境、方式),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细节通盘考虑的一系列设计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增强和丰富人类沟通与信息交流的体验,让人类的沟通变得方便、快捷、舒适、流畅并且充满娱乐体验。从而拉近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缩短技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有人说交互设计是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通过创建虚拟的用户体验,是产品更加的愉人。

三、全景漫游的交互设计方法

在进行虚拟建筑空间虚拟漫游的交互设计时我们主要考虑如何将功能进行视觉化的阐释。结合小组实践设计,归纳了在进行交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色彩作为人类视觉最敏感的部分,能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联系,是交互设计视觉要素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恰当的使用色彩能为交互设计带来更清晰和准确的传达,更易获得用户的青睐。在进行虚拟建筑全景漫游的交互设计时,确定一个色彩主调,应用呈现不同明度或纯度的同类色或者使用色谱相邻区域的相近色来使交互界面色彩丰富而不至于花俏。避免使用多种颜色,多样的色彩搭配会对界面造成一定的视觉干扰,降低视觉识别效率。饱和的互补色也要慎用,虽然高饱和度能吸引较多的注意力,但是当界面使用饱和的互补色时会造成视觉假象,很快产生头晕眼花。比如在虚拟建筑全景漫游中的交互界面文字颜色搭配设计中,不要将饱和的红色文字搭配饱和的蓝底显示。另外也要避免界面的颜色对比度不够的情况,如果图形颜色和背景颜色只是色彩不同,但是色彩的对比度很弱,同样很难辨认。在进行全景漫游交互界面设计时尽可能的不在彩色文本上使用彩色背景。

(二)图形的设计是全景漫游交互界面设计的重点和关键,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信息和情感的表达。

图形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单纯直观易于记忆。在虚拟建筑全景漫游的图形设计时,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没有任何辅的文字说明条件下,用户能通过图标理解其功能,并能毫不费力的区别不同图标代表的功能。如果图形没有任何的辨识性和指向性,用户就只能通过文字说明来理解该功能了。优秀的图形设计应该清晰、简洁、具有一致性,同时使用约定成俗的、人们所熟悉的图形传达该功能,如在虚拟建筑漫游场景中旋转的功能使用环绕的箭头,主页使用房子的图形来表达都比较符合人们的认知感受,当然一定要符合美学发展,美好的事物能让用户愉悦而高效的使用产品功能。

(三)文字作为全景漫游交互设计的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我们需要根据文本的功能来确定不同的设计方法。

作为标题的文字需要醒目、美观,作为详细内文的文字需注意整齐度和舒适度,不宜使用较大的字号。另外部分软件不支持艺术字的形式时,我们可以将文字图形化,但同样需要注意图形化的文字辨识度要高,不能影响了正常的阅读。

(四)交互动态效果的设计能使漫游更加的有趣生动,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

在进行全景漫游的交互动态效果时需要保证界面各按钮的动态是统一的,杂而多的动态效果只会让用户感觉混乱,不利于用户顺畅的浏览。当确定了一种动态效果之后,请将它应用于每个图形按钮上来,使交互界面的动态效果一致。总的来说虚拟建筑全景漫游的交互设计必须界面简洁,便于使用,界面的结构清晰明了,将功能进行归纳编排,避免界面的杂乱无章。地图及常用功能的指向性强,用户能精准的使用功能。同时交互界面的风格需与该虚拟建筑空间的功能、风格保持一致,如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交互界面设计为具有古朴感的界面。

四、实例应用

篇6

关键词:交互设计;工业设计;应用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机械产品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影响下,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工业领域中,设计人员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以及要求设计工业产品,但是有的工业产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功能没有完全发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缺乏人性化设计,没有考虑到设计应用的情况,而且缺乏人机交互的理念,无法实现人机之间的交流,这不利于满足用户情感的需求,也不利于工业产品效用价值的发挥.

1交互设计的概念

交互设计是一项新型的理念,其在工业设计中发挥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在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从产品交互设计的角度出发,保证产品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工业产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能给用户愉悦的体验.设计人员为了提高设计的质量,必须对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升用户的体验.交互设计有利于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获得愉悦感,这是一门交叉学科,而且比较注重使用者、介质以及过程.使用者是指用户,用户在交互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介质主要是指可以作为交互行为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视等.过程是指用户为了提升体验感而施加其他行为的过程.交互设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中,需要做好对使用者、介质以及过程三要素的分析,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

2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目标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设计人员应合理应用交互设计理念,保证工业产品满足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的目标.用户体验主要是指在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应投入更多的情感以及趣味性,还要加强人性化设计,对用户体验的感受进行客观的评判,使产品蕴含更多的情感体验,保证用户体验效果的最佳性.可用性主要是指提高产品的可用性,降低使用的难度,保证产品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认知效率.

2.1用户体验目标

用户体验的目标主要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用户的愉悦感,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比如苹果公司,在设计苹果手机时,采用了多点控制的设计方法,这也使得苹果手机具有传统触屏手机没有的功能,在使用时更加便捷,从用户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以及行为体验出发,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手机的功能进行了一次次的优化.感官体验主要是指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入手,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的知觉体验进行不断的完善.情感体验比较关注用户的内心情感,在使用产品时,力求增加用户的创造性,保证可以激发用户的情绪,使产品设计人员与用户可以产生更多的共鸣.行为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体会到产品蕴含的情感价值,对用户的行为有一定的引导.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发挥着激发设计者灵感的作用,也发挥着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

2.2可用性目标

可用性目标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保证工艺产品具有易学性、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等特性.在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与制作时,主要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所以,设计人员应保证产品功能的正常发挥,不能只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发挥出功能.在当前信息时代下,高新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为了拓展用户群,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结合交互设计的理念,设计人员还应保证产品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用,为了保证使用的便捷性,应结合用户的行为习惯,还要结合其生理特点,对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易学性是指产品设计时,各项功能应更好的为用户所理解.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多的差错,只有保证产品具有容错性,才不会导致产品一出现故障就发生系统崩溃等问题,设计人员应事先与可能出现的错误做出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

3.1人机交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机交互理念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人机交互的概念也出现了变革,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传统的人机交互主要是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产生交互感应,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以产品功能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在当前工业设计领域中,设计人员还加入了感官与行为体验,设计更加人性化.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对其参与性以及互动的亲密性更加关注.人机交互增加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流,可以使设计者更加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

3.2触觉交互

触觉交互是当前社会工业产品体验的一种新的交互模式,可以保证用户获得直观的体验,其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较广的应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触觉交互可以使患者获得更佳的感触,比如智能手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注重智能化设计,而且在这一行业中,有着以触屏设计为主的潜意识,苹果公司在引进触屏技术后,添加了多点触摸这一应用,这是一项高端的技术,可以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结合放大镜功能,可以放大用户的手势,实现了人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智能化的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苹果手机在刚刚推出后,就受到了人们的热捧,苹果手机对整个移动通信行业产生了引导性影响.在电脑领域,传统的键盘与鼠标也被触摸方式所取代,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触摸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的点击相关信息,将购物软件应用在桌面上,还可以提高交易的便捷性.交互技术在手机以及电脑领域的应用,其指出了该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用触觉交互技术,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促进该行业更好的发展.

3.3虚拟现实交互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比较大,而且需要对内心的呵护,这为虚拟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很多人会利用虚拟技术创造空间或饲养电子宠物,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现实交互产生了,其可以将感应机械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感官的一体化,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将现实的事物与虚拟的事物进行交互,这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与经历.微软公司生产出了3D追踪软件,通过声音即可操控游戏,还有的先进软件通过手势体感也可以直接进行游戏,这可以给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当前社会,新型的体感游戏很多,比如切水果等游戏,利用投影设备,还可以在墙面上通过手势滑动进行切水果游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在游戏的过程中,用户获得了亲身感受,而且改变了以往手触游戏的方式,具有更多的新鲜感.

4交互设计在应用前景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其可以实现工业产品的更新,可以促进工业行业更好的发展.交互设计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在我国很多知名的工业企业中,应用交互设计的比例在不断加大,而且产品的功能增多了,用户体验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效率,可以保证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时代,工业化技术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工业产品的质量与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完善交互设计的理念,设计出更多性能优良的产品.另外,工业企业还要加快产品更新的速度,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由于交互设计下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将作为服务刘象,所以未来产品发展与创新方向也将以人性化为主.同时在设计领域中也会逐渐应用到物联网、计算机互联网以及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中.由此可见,交互设计在未来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将以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向为目标.作为产品更新的主要手段,交互设计在应用于工业设计或其他领域中,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设计师在考虑交互设计相关技术的同时也需注意人性化因素的融合,这样才能使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5结语

总之,交互设计是一项新型的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比较广,设计人员需要了解交互界面的设计知识,还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的体验.交互设计具有抽象的特性,设计人员需要做好抽象与具象的交换工作.将交互设计应用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可以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还可以解决传统产品存在的问题,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本文对交互设计的概念进行了介绍,还对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康辉,毛惠志.基于感性工学下的数字化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牛东方,谢里阳,邓明,钟莹.产品交互设计中的视觉形态认知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3(06).

〔3〕丁峰.交互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4〕曹阳,刘文静.交互设计在智能家电产品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篇7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交互设计的出现,当时还是一个小范围学科,行业也相对特殊。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互设计也随之发展了。现在已经是主导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体验的核心设计思想之一。交互设计就是人与人通过媒介进行沟通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媒介可以是网站或者是手机APP,各种人类要通过操作才成发挥产品功能的各种产品。其中交互过程相对活跃就是网站和手机APP,以及各种互联网业务。利用交互设计可以更容易使用,用户体验更加舒适和方便。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了解目标用户来达到并超越甚至是引领用户的期望值。苹果(apple)在预料大众审美和超越大众的期望值就非常的成功,其中有令人兴奋地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

各类产品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交互设计横跨了多个学科,例如互联网产品,首先内部编程计算机知识,其次外部UI设计需要美学设计知识,在计算机和设计两大领域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学科可以说是综合多种学科的新兴学科。其中学术理论学科包括人体工效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社会科学,人因学,人机交互,认知工程学,认知均效学,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信息系统。设计实践学科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电影工业。美学规律,形式美法则。关系详见图1其中被称为交互设计之父的比尔﹒莫格里是重要的交互设计理论探索者。为交互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交互设计是为通过交互设计的产品具有更加舒适愉悦的体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关注点。艾伦.库伯(ALANCOOPER)严格意义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的商业软件就是由他创造出来的,他是软件的创造者。交互设计执行的具体方法,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同时他也是一名设计师。开创了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交互设计除了向其他学科一样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和内涵。其是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后呈现出地毯式的发展趋势,被设计师和大众认可,让扁平化不仅用是于企业管理中提高效益的方法,也扩展到交互设计领域,为千千万万的用户带去了便捷舒适的用户体验,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

1、扁平化的概念重叠,金字塔结构会带来人员水平杂乱,低效率和高成本管理的问题。扁平化管理就是优化层级管理后的一种新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管理幅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扩展到渠道扁平化的概念就更加形象的说明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价值。在利用扁平化交互设计方式的手机界面,能够使用户的视觉思维顺着这个界面的二维平面展开,而不用向纵向的层次深入,减少了视觉的传播路径,确保了用户视觉搜索的连续性和缩短了视觉查询的时间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获得了更优质的产品体验过程。

2、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原因扁平化的思路延伸至交互的构建中,探究提高用户信息访问效率的解决方案。扁平化界面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减少界面信息结构层级和增加单层信息幅度,来构建一种“宽而扁”、“快而全”的信息组织形式。同时为了愉悦人机交互的过程需要了解设计美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渠道扁平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扁平渠道。例如:淘宝网从供应商(制造商)直接通向消费者,没有供应链的其它中间环节,是销售的理想模式,可以让用户直接看到产品的实物而不是通过各种的传播媒介看到的。让产品直接面对用户,厂商可以获得用户体验的第一手资料,更加直接地控制供需和更加快速有效的对产品进行改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同时这也是一个交互设计的过程,人与人通过产品间接的交互改进设计,不断地提高和改善。

三、偏平化交互设计中的美学

1、如何更好的提高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视觉体验,需要充分了解设计美学规律,在交互设计中充分运用,寻求带给人们舒适,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形式美法则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关系,形式美法则有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对称与均衡。1)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在扁平化交互设计中,UI设计在运用形式美法则后能够优化信息布局,形式美是由的两个构成因素,一方面是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美,另外一方面是材料质感之间的构成规律即为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要素包括:点、线、面、形状、色彩、声音等。那么如何利用美学法则来进行合理的信息分布。例如,手机界面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平铺显示的。首先,由于扁平化手机界面会使金字塔形的层级管理趋向于横向的平铺分布,所以就弱化了原有信息的界限和逻辑关系。传递出来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就没有那样的显著了。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中实现全视化信息管理的同时也会增加干扰的信息量,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信息的混淆。因此,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时,我们应该通过合理运用视觉设计规律来区分信息。另一方面,为了更加高效的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为用户提供信息,在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受众目标用户的需求来安排界面布局的信息,让最契合的用户期待的信息优先显示出来。例如韩国电商网站是目前屈指可数的购物网站的典范之一,横向对比中国的京东商城,淘宝网。首先从购买行为之前的行为讨论NAVER的视觉美观性,信任度,合理性,舒适性都略胜一筹。如图4,图5所示京东商城和淘宝网第一屏视觉干扰太多,容易造成用户迷航,产品推荐的展示思路以及展示形式,极容易为用户产生烦躁感。用户高质量购物体验下降。所以扁平化交互设计思路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提高用户体验,互相促进。当然这其中会有一些因地域差异引起的审美趋向差异的原因,但大多数人进入到NAVER的购物站的第一屏时会觉得视觉设计更加的美观简洁,更加的舒适,轻松,可见NAVER已经将设计的价值最大化。该韩国NAVER网显示出简单正规的气氛,可以让用户的产生信任感,这源于布局,显示模式中的点、线、面规划和细节处理、产品图片、图形和文本布局。对比与统一:如图2,通过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整齐划一,就是很好的运用了美学法则对比与统一。充分体现扁平化交互设计。

调和与对比:如图2,在灰色的网站类别CATEGORY这个单词的颜色突出和具体的类别分类区别出来了,并且和大面积的绿色有一个遥相呼应的关系,调和整个页面,也有清晰舒服的对比,是调和与对比形式美法则很好的体现。同时通过娴熟的运用美学规律的形式美法则高效的传递出有效信息,这是扁平化交互设计的精髓所在。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如图3,NAVER没有进行长页的展示,是以一种像服装会类似的形式,让用户清爽的看到网站推荐的品类,做到了不令人讨厌的广告。每个产品的分布所占的比例都是要考量一下的,正如柯尔律治(Coleridge)论诗,说它是:“最好的字在最好的次第”。一个成功的扁平化交互设计的UI界面,各种的元素就类似于诗中的每个字,是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就信息就是诗中的好字,应该在最好的次第,在比例中尚佳的位置才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同时扁平化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信息能够快速敏捷的反馈给用户,界面的UI设计也要和这个本质的保持一致。就像《易经》中所说的“修辞立其诚”例如扁平化手机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只需在顶层界面即可对不同子模块的信息进行独立控制,其开放式的信息界面可以帮助用户对完整路径进行观察和提前预知,当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信息界面可以将变化敏捷地反馈给用户,因此,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可以有效的通知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接下来操作的方向,避免用户出现信息迷航。提高使用效率。

篇8

关键词:交互设计;新媒介;儿童出版 阅读

一 儿童出版的现状

儿童出版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分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方面。传统的儿童出版是以印刷为基础的,主要是通过纸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以文字信息、插画图片、不同材质、立体镂空等作为设计形式来引导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书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内容部分,对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这不仅仅意味着视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对书籍的品质、创意表达和信息接受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介的产生,促使传统的儿童出版突破了纸的限制,儿童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各种图书,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览器等都成为儿童阅读的承载物,儿童出版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介的儿童出版显得更具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

二 新媒介对传统儿童出版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儿童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出版概念。纸张、墨水,语言和形象不再成为必要的组成要素,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阅读方式的转变。新的媒介使儿童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儿童可以通过点击、触摸、游戏、声音控制等互动方式,让书籍呈现各种视觉形态和效果,甚至可以跟书籍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游戏。数字时代的作者对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描述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进入了故事创作者的王国,读者能够自己创作和改变故事的剧情和结果。而这一切,正是交互设计在儿童图书设计中的集中体现。这种基于新媒介的互动图书的到来正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交互设计在儿童出版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 交互性在新媒介儿童出版物发展的可行性

交互设计的观念使儿童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成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儿童意识到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交互设计赋予了出版物新的功能——沟通。在这种交互理念的作用下,出版物变成了一种信息输出又允许信息输入的载体,儿童通过互动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故事中的角色重新定位,甚至改变故事的剧情,与故事人物进行言语上的对话沟通、游戏娱乐等,使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综合感受的快乐体验。

四 新媒介儿童出版物的交互性体现

(1)人与书之间交互关系的建立

交互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用户的目标。儿童阅读的目标是什么?是学习新的知识、体验故事、游戏、好奇、快乐等等。如果阅读的状态反映了儿童的目标,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儿童想要做的事情,交互成功。这种书籍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信息得以交换,有请求和解答,需要书和读者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例如,儿童在阅读时,触摸插画故事中的老鼠,书籍反馈给读者的信息是老鼠吱吱吱的叫声,亦或者是老鼠逃跑的动画形态,而这一信息反馈,正好与儿童在触摸前潜意识里的阅读目标一致,那么,这便是一次很好的交互体验。

(2)新媒介儿童出版物中的交互设计方法

儿童出版物在新媒介中的交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触摸和点击,是最基本的一种交互行为。儿童通过触摸或者点击屏幕上的故事图案,便可以跟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各种有趣的互动。除了有画外音的故事讲解,新媒介的儿童读物更多的展现出阅读的多种形式。儿童对画面中的物体的触摸,书籍会反馈给儿童新的信息。例如,触摸画面中的森林大树,会出现小鸟的叫声,摇动移动终端设备,书籍中便会出现大树摇晃的沙沙声。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儿童读物展现出各种有趣的姿态。

这种具有交互性的新媒介图书,不仅仅是用来阅读,它还需要读者对它做点什么。对书籍信息的控制权是读者交互行为的突出表现。例如,一个故事,通过一二三四的剧情编号顺序,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使信息得到新的排列组合;亦或者,在故事的中间穿插故事游戏的过程,孩子参与到游戏的过程当中,融入到剧情当中,孩子的任何一个游戏选择,都会对后面剧情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转变。儿童通过这种行为上的互动,使作者不再是决定故事结局的重点,书中的信息与儿童之间达成了认知互动。交互设计从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双向沟通角度出发,新媒介儿童书籍设计的重点是如何使读者能更好的“使用”,设计师需要将关注更多的停留在儿童与新媒介出版物之间的关系上。利用新媒介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游戏娱乐的特点,使新媒介儿童读物与读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变得积极、主动和自然。

五 交互设计在新媒介儿童出版中的应未来展望

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人类的情感与体验。如果书是儿童交流信息的平台,那么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使这个信息平台的交流保持通畅。再漂亮的画面图案和精彩生动的剧情,如果忽视了儿童的阅读心理,那么这个界面最终可能根本无法付出实践。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交互设计在儿童出版物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在新媒介发展下应运而生,艺术设计和新媒介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为之做出更多广泛的合作与创新,为儿童的阅读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新体验。

参考文献

[1](美)施奈德曼——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美国)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M]. 中信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游戏;情境认知;叙事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82―04

一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交互需求设计

1 情境认知理论的交互需求设计

情境认知理论十分强调设置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数字化游戏的优势在于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戏情境,情境的设计应考虑满足学习者的游戏需求,使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认知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观点是:人们知识的形成依赖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主动建构的关键在于认知主体对出现的各种知识现象,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并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转化他人提供的知识。换言之,学习是以先前知识为基础,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条件,以意义的建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认知活动,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人与情境、人与社会交互的产物,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是通过与“认知情境”的交互实现的。

“交互”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一个由学习共同体分角色、有组织进行交互的过程。数字化游戏为学习者提供了游戏情境,学习者是在游戏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它是一个多主体“互动合作”的过程。

学习者利用游戏进行学习时,他们进入游戏首先面临的是游戏界面的操纵,好的游戏界面设计是维持学习者进行游戏的前提,游戏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合理安排界面元素的位置;随着游戏的进行,学习者要融入游戏情境,因此要想使学习者继续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就要使游戏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游戏应把情感交互设计考虑在内,比如学习虚拟共同体的构建,使学习者在有疑难问题的时候有交流讨论的对象,在成功通过游戏难关获得喜悦时有对象可以分享,以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等。数字化游戏只有满足了学习者玩游戏的交互需求,才能吸引学习者一直游戏下去。

2 情境中的交互基本类型

在情境化学习中,交互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学习界面的交互,如简单菜单或屏幕部分的点击,它还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整合产生新知识的个人内部反映,这些交互类型中的第三类交互包含由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复杂活动,例如案例学习、问答、讨论、查询、问题解决、分析、评估及综合等活动。

数字化游戏情境中的交互可以相应的分为三类:学习者与游戏界面的交互;学习者与游戏内容的交互,即学习者通过游戏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间的交互,即学习者通过游戏与其他学习者利用虚拟学习共同体进行的交互。学习者利用游戏进行的学习,多是合作性的学习,学习者之间利用游戏界面的交互,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从而共同推动游戏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利用游戏学习时,三种交互方式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研究者认为,在教育游戏设计中,需要实现三个层面要素即技术性要素、游戏性要素和叙事性要素的有效表征和整合,其中叙事性要素是游戏设计的核心要素。Henry Jenkins[2]认为游戏设计是叙事的艺术,从早期的视频游戏到计算机和网络游戏都用故事来提供叙事语境,为学习者解决问题提供预先设计好的故事情节,所以,数字化游戏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它的叙事性。在游戏活动中要使故事能吸引学习者,必须让学习者与游戏进行交互,用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Chris Crawford把推动叙事性故事发展的交互称为“叙事互”。

二 什么是叙事互

“叙事互”概念是由Chris Crawford[3]提出,他认为叙事互是指用户在动态的叙述环境里以主角角色进行的交互性娱乐活动。举例来说,假设你正在看一个3D版的经典比赛,如果比赛故事主题的叙述是动态的,可以选择的,那么通过干预角色行动,选择不同的比赛路线,你最终会改变比赛的结果,比如可以由悲转喜。也就是说,叙事互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故事情节,在许多变异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故事角色的互动干预。在游戏的叙事互里,游戏的故事主题贯穿游戏始终,学习者是游戏的控制者,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路线,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形成虚拟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容易地了解游戏内容,融入游戏,从而推动游戏故事情节的发展。游戏关注的不仅仅是操作上的交互,更加关注游戏提供给学习者的整体感知,包括对游戏故事情节的理解。

叙事互设计是一个侧重于利用交互系统创造有意义的参与故事的经验的过程设计。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师,给予学习者的是对虚拟存在环境里智能的感知体验环境。对工作于交互性媒介的叙事性设计师来说也是如此,除了要设计好故事的主题,还应该在互动中,力求让系统创造出学习者注意、参考、描述或传达信息的条件,使学习者在已设定的导航系统内,对叙述故事完成认知。只有当学习者认为,他们是在导航数据库内经历故事或打游戏的时候,叙事互设计才是成功的。所以说,数字化游戏叙事互的实现包括叙述故事的成功选题和叙事互传送系统的成功设计。

在确定游戏叙述的故事主题时,Chris Crawford[3]认为,交互性的故事叙述与传统的线性故事有很大的不同。线性故事从头到尾都已经设计好,用户只需要顺着故事的发展前进即可看到结局,而交互性的故事却没有设计好明确的故事线索,提供的是多种可能的故事发展。在这种交互性的故事叙述里,用户真正成为游戏的主角,为了完成游戏目标,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采用不同的路线方法,利用探索式学习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可以看出,游戏的叙事互更加关注游戏用户的主体性,更加关注创设与现实极度相似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更加自然地融入游戏,更容易地做到从娱乐中学习。而要保证学习者能更准确地获得游戏的主题内容,叙事互传送系统的设计同样重要。游戏设计实现学习导航数据库,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和指导,便于学习者更快地进入游戏进行学习。

三 叙事互策略的设计

叙事互作为游戏成功的关键因素,其设计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一个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情境里,学习者游戏的过程感觉不到是在纯粹的玩游戏,而是感觉像是自己在亲身经历某种情境,边游戏边思考着如何寻找最优的解决策略来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游戏者的自主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游戏设计里考虑游戏的叙事互可有很多方法,以下简要提出几种叙事互设计的策略。

1 游戏角色的个性设计应更能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

故事要做到引人入胜,游戏角色的设计不容忽视。学习者进入游戏,选择不同的游戏角色,也就相当于选择了自己的游戏经历。不同的角色,在进行游戏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设计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动作应该具有不同的反映效果才行。如角色在游戏中被对方暗中偷袭、中弹,这种情况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受伤者不止是中弹身体立即倒下,同时伴随着还有身体的巨大疼痛所带来的面部表情,或者还带有些许的声。在数字化游戏里往往是只设计了角色的目标动作,这些附属的动作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也就没有了动作的真实性,对学习者的吸引就少了情感上的冲击。在游戏的叙事互设计上,为了体现游戏角色的真实性,可以考虑添加角色的情感设计。

2 学习者对游戏的自由控制程度应能满足学习者的内在心理交互需求

叙事互设计把学习者的主体性体现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角身份,就必须依赖于游戏提供的交互功能来实现。在游戏设计里,游戏关卡难度水平设计、学习者行为设计、敌人行为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游戏的有趣性,都提供给学习者一定的交互功能。如在赛车游戏开始一段时间后,学习者发现自己的速度跟游戏敌人的速度是一样的,于是想改变一下速度,再继续往下进行。要是在以往的传统线性游戏里,学习者需要退出这次游戏,重新对速度进行选择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游戏。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退出本次游玩自己重新选择重新开始,我们的程序本身能自动获得这些变化吗?叙事互设计的初衷就是为学习者创造更现实化的情境,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设计程序使学习者不必结束本次试玩,而是直接对速度进行选择,即可以实时地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游戏进程,在此,交互设计更加考虑到学习者的内在心理需求,维持学习者对游戏的兴趣。

3 在游戏中添加必要的语言提示和声音提示,强化学习者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互离不开语言的使用。同样,游戏里的交互也可以采用直观的语言交流。比如,在完成一个小的游戏目标的时候,可以配上声音、弹出图像对话框来给予鼓励,起到激励及吸引学习者继续游玩的作用;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人际交互,遇到疑难寻求帮助的时候,适时的出现一些对话,指导学习者继续往下进行,不会让学习者感到太孤立无援;在学习者动作变换时,给以声音解释,同样可以强化学习者的游玩兴趣等。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数字化游戏中进行应用,并且结合游戏情节进行设计,对游戏吸引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 叙事互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游戏叙事互的设计和实现要有一定的策略支持,以上提出了几种相应的策略指导,下面通过分析游戏――英雄连:冲锋前线,对游戏的叙事互设计和实现方法作简要论述。

1 完善个性模型设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游戏里的角色在设计之初都有一个角色原型,这个可以成为个性模型。在以往的游戏里,个性模型仅仅只考虑到了目标实现需要经历的一些动作,而没有更人性化的考虑这些动作之外或者这些动作发生伴随着的一些附属动作的设计。而在叙事互设计里,这些附属动作是要设计的。比如,在战争中,学习者在射击敌人的时候需要躲避敌人的射击,这些是基本的战斗必备,现在的很多游戏仅做到这一点,但是在叙事互设计里,又加上了学习者在射击成功时的喜悦设计,学习者躲避成功的惊喜射击等,实现了动作的完整性,即把人物的情感特点,如忠诚、喜爱、犯罪感等考虑在内,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贴近现实。这需要在设计游戏角色模型的时候,把这些情感因素也计算在内,应用相应的语言技术加以实现。

在游戏英雄连:冲锋前线里,在执行特别任务期间,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个人英雄角色,组成小队进行游戏。对每个不同的角色行为编写了不同的动作脚本,这些动作脚本是分离的,独立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附加了动作发生时的声音和身体状态。这样,用户在游戏时,能通过声音的音调音色和视觉冲击从情感方面感受游戏的乐趣,更容易激发游戏兴趣。

2 编写游戏水平编辑器,便于故事情节之间的交互调节

创建基于故事的交互式游戏的核心问题是连贯故事情节之间交互的平衡问题。既要引导学习者游玩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其不要泛泛漫游,又不能让学习者感到明显的制约,游戏需要对这些发生的动作进行反应。学习者在交互性的故事叙述游戏情境里,主角身份应该体现在可以实时地灵活地控制游戏,可以自由的改变自己的动作及解决策略,而不会受到游戏系统的控制。最常见的由低级到高级水平难度的转变,在传统的线性游戏里需要退出此次游玩经历,重新选择、重新开始,而在交互性故事叙述游戏里,可以不必退出游戏,只需要选择一定的图像来触发某个系统,从而直接进行难度水平更改,接着水平更改时的游戏进度继续往下进行。游戏开发者在开发设计游戏时可以借助开发某种组件来实现这些功能。

编写一个水平编辑器,把各个水平等级的代码存为数据文件,这个编辑器可以允许图像编辑,选定一定的图像后触发该编辑器,由编辑器对图像进行读取并转化成数据格式,从而游戏就可以自己读取数据变化,根据一定的匹配函数与所存数据库进行匹配查询,依据查询结果进行游戏难度水平更改。如可以在角色模型及精灵设计,产生敌人及增强自身力量、攻击对方、身体健康变化等方面利用水平编辑器。当然,水平编辑器的编写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语言编程知识和数据结构知识。

这种交互调节在很多数字化游戏里都有体现,在游戏英雄连:冲锋前线里,每个战士角色都有多层次的任务行动,在执行完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任务时,需要战士随时选择枪支、弹药或者行动路线进行任务的层级转换。这种转换的实现以游戏水平编辑器的正确编程为前提。

3 设计语言声音数据库,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语言和声音提示的运用会对学习者的游戏兴趣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也是交互性的故事叙述数字化游戏与传统线性游戏的不同所在。适当的时机对学习者的游戏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可以增强游戏动作的真实性,声音的添加会调动学习者的听觉器官,利于学习者对游戏的全身心投入。在游戏引擎设计之初,就该考虑拿出一个版块用于语言声音数据库的建设。在语言声音数据库里,应该存有所有学习者可能发生的动作需要匹配的语言和声音,如生气的时候伴随的“呼呼”声,伤心的时候伴随的“呜呜”声,喜悦的时候伴随的“咯咯”声,以及获得成功时的语言奖励“太棒了”、“做得好”等。每一句语言或者声音都对应着一个函数操作。与语言声音数据库相关联的还应该有个编程语言数据库,对每句语言或声音的触发都有一个实现函数,当你再完成某一个动作的时候,紧接着伴随着是触发相应语言或声音的实现函数,从而弹出语言对话框或者发出声音。也就是说语言声音的实现是和编程语言数据库的函数相关联的。数据库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和数据库知识及其他的一些知识。

游戏英雄连:冲锋前线里有大约五万条语句,对每一个角色来说,分移动、静止、袭击三种状态,每一种状态有多种维度修饰语,而这些修饰语言分别与语言库中的五万条语句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呼应。正是这些语言的表达,使游戏虚拟更现实化,让用户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更加自如地投入。

数字化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叙事性,游戏的发展需要叙事互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游戏的叙事互设计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会出现更多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EB/OL].

[2] Henry J. Game design as narrative architecture[DB/OL].

[3] Chris C. Personality Modelling for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DB/OL].

[4]吕立杰,刘径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视野中的主题单元设[J].

新课程(综合版),2008,(8).

[5] David T. Vadim B. Marcia S. Eric W.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A Player Modelling Approach[DB/OL].

[6] Manu S, Santiago O, Manish M, Ashwin R.Drama Management Evaluation for Interactive Fiction Games [EB/OL].

[7] Game engine.[EB/OL].

[8] David T. Sequencing with Simon [EB/OL].

[9] Anne S, Sherol C, and Michael M. Integrating Drama Management into an Adventure Game [EB/OL].

2008-10-18.>

[10] Mark N. Ari L. Search-Based Drama Management.[EB/OL].

2008-10-18.>

[11]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EB/OL].

2008-10-18.>

篇10

1.交互设计理论及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分析交互设计的任务之一,是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让人顺利地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其目标,包括用户体验和可用性。可用性,主要包括产品的有用性、易用性及人机交互的效率等三大属性,具体可以细分为:可行性、高效性、安全性、通用性、易学性和易记性,等等。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与系统在交互过程中的情绪体验[10]4。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即垃圾分类终端产品,使居民在操作上,具有方便性、易识别性;使居民在执行分类投放任务时,具有便捷性、准确性。交互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行为、技术、场景,即PACT,外加产品要素[11]。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中,也包含这些基本要素。其设计要素主要有:垃圾分类用户、分类行为、分类环境、技术、系统终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垃圾分类回收交互设计系统(见图1)。系统的行为目的,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2.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要素在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具有其独特属性,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就对各要素进行具体的解析。(1)垃圾分类行为分析。垃圾分类交互行为,对于居民而言,具有即时性、重复性、随意性、易出错性等特性,动作过程简单,随意性较强,没有太多限制。居民主要行为动作如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袋搬运和垃圾袋分类投放等,容易受到行为意向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居民在行为意向多样化以及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行为意向容易扰,导致其行为结果会不一样。而对于环卫人员来说,其行为动作具有重复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受过专业训练,受行为规范约束,行为意向明确。环卫人员的主要行为动作,包括垃圾桶分类搬运、堆放、清洁、装车,等等。(2)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主要是指垃圾分类、投放、运送的各种工具产品。主要包括:垃圾桶,垃圾袋,垃圾投放设施、垃圾房、垃圾清运车和其他环卫设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产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使用性和指示性两个方面。首先,作为环卫工具,产品的好与坏,可用性和易用性是其首要的衡量标准。好的环卫工具产品,会更有利于使用人员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减少障碍。其次,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产品,需要准确、有效地传达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规范和引导用户的分类行为。因此,环卫工具产品的系统化、标准化、一致性、易学习和易识别等特性,就至关重要。(3)垃圾分类人员。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用户,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环卫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其中,社区居民的差异性较大,其在年龄、文化、学历、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来说,社区居民在分类行为上,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说,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目前还不受机制约束。因此,社区居民主要是凭借个人意识来实施垃圾分类行为,行为意向相对不明确,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环卫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特点,则主要表现为:专业性、长期性、统一性和标准化。由于环卫人员和管理人员受到过专业化训练,又有制度约束,因此其行为意向明确。(4)环境要素。垃圾分类交互行为所处的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其中,非物质环境,包括居民垃圾分类规范制度、法制环境、宣传教育,等等。物质环境,则主要是垃圾分类交互行为发生的周边空间物质环境,如家庭室内环境、社区垃圾站、宣传告示区,等等。根据国内学者曲英的研究结论,环境因素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引导居民实施垃圾分类[5]。目前,一些居民小区的垃圾投放环境,对居民垃圾分类具有操作指示和信息传达的功能,对分类行为具有直接影响。(5)技术要素。所谓技术要素,主要是指垃圾分类终端系统中,所采用的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搬运、指示、宣传等相关的技术手段。在传统垃圾回收终端系统中,其技术含量偏低,但随着现代信息化、自动化、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技术因素对垃圾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垃圾分类回收更容易实现。

二、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交互设计任务流程调研与分析

1.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模型根据人机交互理论,在人机系统模型中,包括人、机和环境3个组成部分。人与机器之间,主要通过用户界面进行交互,人通过行为的输出,实现对机器的操作,机器接收相应操作,并输出操作结果信息,然后信息输入到人,用户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合理性[10]122。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见图2),其原理也与此相似。系统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垃圾分类行为、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技术、信息和垃圾分类环境等。人和系统终端,是交互系统的主体与客体,其他要素对其具有调节作用。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包含信息和操作的输入与输出。首先,用户通过接受外部环境和系统终端的信息,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形成行为意向。然后,用户通过相应的行为,对系统终端进行操作,系统终端将操作结果信息反馈给人。至此,完成人机交互的一个过程。要使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顺畅进行,必须保证信息和操作的输入、输出的顺畅。根据曲英的研究结论显示,垃圾分类行为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用户行为意向两个因素[5]。外部条件包括系统终端、环境、技术和信息,系统终端受环境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技术决定了系统终端的功能和特性,环境影响系统终端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实现。用户行为意向,则取决于用户的知识经验和所能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环境和系统终端作为媒介,而用户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经验,主要来源于诸如社区宣传、公共媒体广告等渠道。由此可见,模型中系统终端、环境、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对人及其垃圾分类行为的实施,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下面需要进一步剖析目前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中,各变量要素的现状究竟如何,理清其特性和弊端,以此来从中探寻解决的策略。

2.垃圾分类回收任务过程及其要素调研与分析在垃圾分类回收整个任务流程中,各环节差异性较大,因此需要对各个环节展开剖析。本研究运用观察法、任务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就垃圾分类回收交互系统及其相关要素展开调研。一方面,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杭州市11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设施和环境状况。另一方面,根据文献研究和相关专家、居民的访谈,在对研究变量进行选取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针对居民和环卫工作人员的问卷样本。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杭州市各城区小区居民和环卫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统计结果予以分析。其中,针对居民共发放问卷样本318份,收回292份,针对环卫工作人员发放问卷样本68份,收回65份。调研统计中,居民的年龄结构为:18岁以下者有9.5%,18~25岁者有14.2%,25~35岁者有18.9%,35~55岁者有33.6%,55岁以上者有23.8%。性别比中,男∶女为28.5%∶71.5%。接受调研的人员分布情况,与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中的家庭结构、从事家务人员的情况,是相吻合的,表明问卷样本的分布,可以代表总体分布情况。(1)任务流程。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本文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一般任务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垃圾袋搬运与分类投放;垃圾桶分类搬运;垃圾分类清运与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一般任务流程中,其每个环节,都涉及到4个变量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系统终端产品要素和环境要素。前两个环节,主要涉及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及投放。而环境空间、系统终端产品配置、人员构成都复杂多变,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对垃圾分类具有决定性意义。后两个环节,主要涉及环卫人员的垃圾分类搬运与处理,可控性更高。因此,前两个环节是垃圾分类的关键。(2)系统终端设施。系统终端设施,主要包括家用垃圾桶、垃圾袋、投放点垃圾桶、辅助设施和垃圾清运车,等等。根据问卷统计表(见表1)可知,有60%以上的居民认为,现有家用垃圾袋和垃圾桶不好用,不方便分类,这些工具对信息提示也不明显,让人难以分辨;有72.5%的居民认为,现有的垃圾投放点及垃圾桶分类提示不清晰,并需要更清楚一些;有76.3%的环卫人员觉得,垃圾桶不方便使用和搬运,垃圾桶类工具好用与否对分类搬运有影响。另据调研发现,家用垃圾袋、垃圾桶大部分为居民自购,与其他环节终端产品关联性小,分类信息标识不清晰或没有。由此可见,目前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对垃圾分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目前各环节的系统终端,如垃圾桶,在设计上仍较为传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居民对其可用性、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的要求。垃圾袋、垃圾桶在使用上的不便,直接导致垃圾分类失败。比如,垃圾桶缺乏对分类行为的有效引导和对错误行为的限制。其二,垃圾袋、垃圾桶在形状、大小、色彩和分类标识的设计上,缺乏规范性和一致性,易造成用户信息认知方面的混乱。(3)分类环境。据调研结果显示,有83.4%的居民,觉得垃圾投放点环境较差;有62.1%的居民,认为环境因素对垃圾分类有影响;有78.7%的环卫人员,认为垃圾投放点环境不够好,且对垃圾分类工作有影响。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家庭室内环境功能空间布局多变,垃圾桶分布各异,同一功能区域,有时只放置一类垃圾桶,易对垃圾分类投放造成不便。至于室外垃圾投放点,一般位于居民楼旁,周边环境差异大,大部分处于露天状态,部分没有分类信息宣传栏。其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环境对人及系统终端具有直接的影响,空间环境是垃圾桶类系统终端分布位置、数量和种类的决定因素之一。其二,是环境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具有操作指示和信息传达的作用,而环境对居民的操作指示和信息提示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失败的原因之一。(4)技术。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系统终端,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技术、结构和形式。传统的人机交互形式,使居民在复杂的垃圾分类过程中不知所措。而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使垃圾分类方式变得简单,简化任务流程,将会成为解决垃圾分类的重要手段之一。(5)分类人员。垃圾分类人员中,居民处于基础端。抽样调研结果显示,有57.8%的家庭,其垃圾袋投放处理没有固定家庭成员;有21.9%的家庭,主要由家里的老人投放。不同家庭及同一家庭不同成员的行为意向和行为特点差异较大,容易出现分类行为多样化的现象,影响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垃圾桶的搬运和垃圾的清运工作,以环卫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他们受过一定的专门训练,了解垃圾的基本分类要求,但是他们的工作任务较重。而且,垃圾桶类系统终端、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对环卫工人的分类行为影响较大。因此,用户的复杂性,是垃圾分类系统及终端设计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6)信息要素。垃圾分类相关信息,包括分类指示类信息和状态信息。分类指示性信息,包括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而状态信息,主要是行为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分类指示性信息和状态信息,都是通过系统终端和环境设施来传达。目前,状态信息的传达,缺乏即时性和连续性。而指示性信息的传达,也不够清晰,还缺乏一致性。由此可见,系统终端及环境的信息传达功能,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以上对垃圾分类交互系统及各要素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一般任务流程中,其每个环节,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这也是目前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

三、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终端设计策略探析

根据垃圾分类回收人机交互系统模型可知,要使垃圾分类人机交互顺利进行,必须保证信息和操作的输入与输出的顺畅,为此必须优化系统及其要素,针对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其要素,在设计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系统终端遵循人性化设计策略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是人机交互的客体,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作为人机交互系统主体的社区居民,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不适合一味强调要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反之,应该通过优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终端产品的设计,提升其可用性、易用性,着重用户体验,从而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通过优化系统终端的组合关系,减少垃圾分类环节,简化分类行为流程,降低复杂性。例如,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使分类方式智能化、自动化。二是加强系统终端如垃圾桶对人的分类行为的引导,增加对错误行为的限制性设计。

2.系统终端标准化、系列化、差异化设计策略信息传达,可谓贯穿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各个环节。由于其参与人员复杂,系统终端产品多样化,空间环境复杂多变,所以为提升系统终端的易识别性和易记忆性,信息传达需具有一致性。为此,各环节的垃圾桶、垃圾袋等系统终端产品,在颜色、形状、规格、组合关系、图标等方面的设计,可以采用统一的设计规范。运用系列化方式,使同系列产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系列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垃圾投放点的环境设施、空间设计、垃圾清运车等配套设施,在形状、色彩等方面,也要与系列产品保持一致性,确保信息传达的一致性。

3.信息即时反馈和多通道传达策略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结果正确与否、效果好坏,需及时了解,所以需要建立垃圾分类结果的即时反馈机制,促使居民及时获取垃圾分类投放的结果,及时改进错误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设置信息传达与反馈机制,来确保信息传达及时。为使信息传达更加有效,可以充分采用各种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方式,通过多通道传播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12]。在传播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在传播媒介上,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垃圾袋、垃圾桶、清运车等系统终端产品为载体,进行垃圾分类信息传播,提升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其次,主要运用社区宣传告示栏类传统宣传媒介,对分类信息进行反馈,对分类知识进行普及告知。最后,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端APP等现代传播工具,进行信息反馈与。这样多管齐下,可以确保垃圾分类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4.环境与系统终端匹配策略如前所述,环境要素对系统及其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对居民垃圾分类,具有调节作用和指示作用。通过改善环境,将有助于用户行为意向转化为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因此,其一,我们需要优化垃圾分类环境,改善卫生状况,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其二,我们需要强化环境与系统终端之间的匹配性,强化两者之间在空间布置、形状、色彩、功能等方面的关联性,在功能和信息传达方面,使环境设施成为系统终端的重要补充。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