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投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期投资理论

篇1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长期股权投资 会计处理 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指持有时间超过一年的对企业的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一种虚拟资本的体现,是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对投资方而言通常是一项金融资产,而对于被投资方而言则是一项权益。

一、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

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当企业的投资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低于五分之一且没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下,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初始投资以投资支付现金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另一种情况是当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按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前者的计量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后者计人所有者权益。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时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权益法核算内容与原会计准则规定有一定不同。初始计量: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小于的,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为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二者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后续计量:被投资单位发生损益和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进行相应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被投资单位的损益应当以投资时的公允价值、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为基础进行调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也应当调整。当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超过50%。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具有控制权,采用成本-法核算,但编制合并报表时按权益法调整。分为企业合并形成的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其中企业合并形成的,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具有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当终止确认所有长期股权投资,均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转为当期损益,并且将账面价值与收到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在了解完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接下来我们将对新旧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变化的影响。

二、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成本法5权益法

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不同的投资目的,会计上的处理方法不同,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有很多,购买、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采用成本法核算,入账价值的核算比较简单,购买长期股权实际花费了多少成本就按照多少入账。新准则对旧准则的规定予以沿用。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原规定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即清算股利,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更进一步简化了会计处理,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所谓权益法核算指能对被投资企业实施进一步的控制,而且以后关注的是对方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包括净利润和资本公积的变化。初始投资的时候,付出的投资成本比得到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多,按照付出的成本入账;付出的投资成本少,分得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多、差额部分相当于是对方无偿赠与,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会计分录:

(1)投资成本≥所占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2)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差额部分)

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初始投资时,成本法与权益法在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时是一致的,即不论以现金购入长期股权投资,还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或以非货币易换人的长期股权投资,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方法是相同的。成本法与权益法在确认收益时时限要求是相同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派额。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处置的规定及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衙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长期股权投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篇2

【关键词】内部交易;投资损益;抵消

一、准则讲解关于逆流交易中内部交易损益处理规定的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中指出:在逆流交易中,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予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对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及包含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抵销有关资产账面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一)投资损益的确认和调整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要随着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这是权益法的精髓、要点。当被投资单位发生损益时,会影响到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必须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在不考虑内部交易时,以产生净利润为例,在个别报表中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在考虑内部交易(逆流交易)中,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情况下(即有关资产未对外部独立第三方出售),由于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出售资产形成的利润来源于投资企业,如果将此项交易形成的损益纳入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按持股比例来确定投资单位应有的投资收益就如自己赚自己的钱,会造成企业利润虚增。因此,对于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予抵销,在个别报表中会计处理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不论投资企业自被投资单位取得何种资产,在投资企业个别报表中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消除均反映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如该资产出售给外部独立第三方即该内部损益得以实现,就应确认因该交易产生的损益中本企业应享有的部分。

(二)投资方资产账面价值的确认和调整

投资企业自被投资单位取得资产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入账。资产公允价值可能高于其在被投资单位的账面价值。从合并报表的角度来看,投资企业不应对持股比例内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部分进行确认,否则会造成投资企业资产虚增,因为即使无此项交易,此部分价值仍为投资企业所有,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中,故应减少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实际上长期股权投资是不受影响的,影响的应该是投资企业具体资产。结合前述分析,站在整体看,如不进行调整,逆流交易使得投资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因此,必须进行会计处理来减少资产和利润,即合并报表中的结果应该为:

借:投资收益 贷:资产

由于前面在个别报表中调整损益时候已经进行相应会计处理。此处需要做调整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产

二、长期股权投资逆流交易的会计处理归纳总结

假设:20×0年,甲企业持有其合营企业股权比例为a(当年取得)。20×0年,乙公司将其原账面价值为B万元的资产以A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甲企业,甲企业当年向独立第三方对外出售该资产比例为P,20×1出售该资产的比例为q。乙公司20×0有净利润,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在原有会计处理(不考虑内部交易)的基础之上,甲企业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中的的会计处理如下:

1. 20×0年甲公司会计处理

个别报表中的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甲公司如有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抵消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资产

抵消后,合并报表中的结果为:

借:投资收益

贷:资产

当时,取得资产当期全部出售,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中不含有未实现内部投资损益,因此不做抵消分录。当时,取得资产当期均没有出售,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全部体现在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当时,取得资产当期部分出售。投资企业期末资产中含有未实现内部投资损益将会结转至下一年度,直接影响下一年度投资损益的确认即未实现内部投资损益可能在下期实现,按照持股比例增加下期投资收益,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2. 20×1年甲公司会计处理

20×1年有20×0年内部交易事项取得的资产且该资产在本期出售比例为q,向独立第三方出售该资产使得未实现内部损益在20×1年实现且为,因此投资企业应调增的投资收益为,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当时,取得资产在20×1年全部出售,上期未实现内部损益全部实现;当时,20×1年没有出售该资产,上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当期没有实现;当时,20×1年出售部分该资产,上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当期部分实现。

当20×1年末仍有该资产时,应调整合并报表中该资产的金额为,应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资产

对于20×1年末资产账面价值中含有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结转至下期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处理进行。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会计准则讲解中关于逆流交易中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处理相关规定的进行剖析并对其会计处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防止投资企业通过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虚增利润和资产。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寡头垄断 市场准入 国有企业改革

长期以来,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准入是一国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设立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属于微观管理,但它却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条件。

一、寡头垄断的市场准入理论及其分析

1. 寡头垄断市场及评价

西方经济学认为,根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将市场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1)垄断,即单个企业生产了某一行业的全部产品;(2)寡头垄断,即少数几个出售者提供某一行业的相同的或有差别的产品;(3)垄断竞争,即为数众多的企业提供相关但有某种差别的产品;(4)自由竞争,即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由此可见,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类型,是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类型。具体地说,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或销售者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市场类型,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当多,其产品在该行业产品总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从而能够影响或控制市场价格。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从而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新的经济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仅仅是寡头垄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且寡头垄断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往往会抬高市场价格。由于寡头具有的支配作用以及寡头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形式的勾结,都往往会使价格抬高,并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而不易变动,这样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组织卡特尔方式,卡特尔方式是指一个行业中各自独立企业之间通过有关价格、产量和分配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明确协议而进行相互联系,从而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 市场准入的基本范畴

目前学术界在使用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时存在较大分歧,其基本含义可以归纳为两种:(1)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下确立的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法原则,其含义基本等同于“市场自由开放”,即(主体或交易对象)可自由地进入某国市场。(2)是指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批准和注册,对进入市场的主体和交易对象进行调控或规制。这是“市场准入”一词被引进我国以后延伸发展出来的含义。由于市场缺陷(如不完全竞争、外部不经济、信息不对称等)的存在,对于这些行业政府一般会进行管制来纠正“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设立市场准入制度,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和保护,以及对滥用主体资格的行为加以监管纠正,属于微观管理,这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条件。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市场主体参与各类经济活动的成本,创造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

二、我国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状态分析

1. 取得的成绩

我国市场准入的理念和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推广和实施的,并且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国家出台了与WTO精神相一致的市场准入方面相关法律法规。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文件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寡头垄断行业和法律法规未规定不准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放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准入主体资格的限制。

第二、在有些行业已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如电信业,从中国电信一家垄断,到现在拆分成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形成了多家竞争的新的市场格局。过去高度垄断集中的石化行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后所形成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石油化工企业。这说明政府开始对传统垄断行业进行拆分,放宽市场准入主体适当引入竞争,有效地提高了垄断行业的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市场准入主体的标准混乱。与WTO规则和有关国际惯例相比,我国的市场准入主体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体现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不一致上。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国有企业可以进入的市场领域约为80个,外资企业约为70个,民营企业只有40个。在对外资企业准入上,一方面,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市场领域仍较小,市场准入的条件严格,对全部的外商投资均实施外经贸审批制度;另一方面,部分领域外资不当进入,并享有超国民待遇,导致外商在某些行业居于垄断地位,对内资企业构成巨大压力,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在对内资企业准入上,某些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企业垄断和行政垄断,导致竞争不足,投资不足,管理滞后,发展缓慢,产品价格高,阻碍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待遇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甚至低于外资企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有些行业进入标准太低,导致过度进入,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经济的效应不能体现,国际竞争力不足。

第二,市场准入程序的混乱。目前,在国有企业市场准入程序方面存在准入机构多,准入方式体系庞杂,程序复杂,手续繁多。对企业市场准入实施管制的行政机关太多太滥,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拥有市场准入管制的权力。并且,对同一市场准入行为,往往有多个行政机关共同享有管制权。在准入方式上,有审批,营业执照,许可,准许,特许,注册,批准,审核,备案,鉴定,申报,标准设立等等,名称多、内容繁杂且交叉重叠,大大降低了效率。政府审批程序的复杂性和审批行为的暗箱操作,则额外增加了其他企业市场准入的成本和风险度。同时,这与WTO的有关精神是相违背的。

第三,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混乱。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繁多,体系混乱,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规定之间互不协调等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规往往内容庞杂,规定互相冲突,难以把握,在内容上既存在相互重叠的矛盾,又有疏漏和空白而许多基础政府及其部门的“红头文件”,不仅内容不合理,而且不公开,只在机关内部层层下发,没有透明度,让企业无所适从。

三、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总体进展缓慢。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没有明确政府规定政府的责任,二是新的市场准入制度内容不清晰。寡头垄断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说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要放松政府管制,真正引入竞争,必须全面放开准入;要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各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提供制度保障。

1. 明确政府的责任

毫无疑问,政府在形成、维护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后,政府首要的责任是创造竞争环境。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他们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雄厚实力,使其他想进入的企业短期内很难与其抗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新经营者进入前,通过分拆,将现有企业分成相互竞争的几家等方式,创造出竞争环境。同时,对新进入企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使其尽快提高竞争能力,这也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办法。

2. 明确市场准入制度的内容

(1)统一市场准入主体标准。首先,需要统一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待遇标准。在WTO规则要求下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因此,所有制的不同不能再成为国有企业拥有特殊待遇的理由,所有投资者待遇应平等。我们现在应当抓紧做的是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标准化、统一化。其次,需要统一内资与外资主体的待遇标准。我国已逐步放宽了外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并逐步实现外资与内资的待遇等同。但另一方面,外商享有比内资企业更高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尚未解决。最后,不同组织形式的主体之间的待遇要选择地统一。不同组织形式的市场主体规模不同,在市场中发挥作用不同,因而享受的待遇不同,这是正常的,但那些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应当予以废除。

(2)规范市场准入程序。程序合理是保障实体主义的必要前提。市场准入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程序的变革是关键。目前,需要清理、整顿、合并一些程序和环节,使之更加便捷化。对确实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以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有些事项则可以委托社信誉度高、中立性强能够的中介机构、专家委员会来组织实施。现在不少地方推行的“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期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避免由申请人到各个相关审批部门跑路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很受社会好评。对此应当逐步完善规范,并提升为法律制度,逐步过渡到“注册官制”。

(3)完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法律制度,它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首先,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制度必须完善。在市场准入问题中,主体和交易对象的性质、地位是一个基础法律问题。其次,市场准入的配套制度必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属于经济法中的一个分支,为保障这一制度的实行,在经济法中其他一些配套制度也需要完善。如在市场运行方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收法、价格法;在市场保障方面的环境法、资源法;市场调控方面的国民经济计划法、规划法等等。要改变当前各种法律法规层次不一、内容交错重叠矛盾、权威低、适用困难等现象,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市场准入制度,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及启示》,臧传琴,《经济师》2008年第5期

[3]Joseph E•Stiglitz.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4]《垄断性产业市场结构重组后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以中国电信、电力产业为例》,王俊豪,《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篇4

首先,从投资者制定投资目标的角度看,一般会将3年以下的投资目标定义为短期目标;将3到10年的投资目标定义为中期目标;而将10年以上的投资目标定义为长期目标。

其次,从行业内通用的方式看,一些专业机构在评价基金的历史业绩时,会将3年以下定义为短期表现;将3到10年定义为中期表现;将10年以上定义为长期表现。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将10年以上的投资定义为长期投资是较为适合的。

那么,长期投资会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呢?从上证指数1991年至2009年的历史数据看,如果在历史上的任意一点向前推算10年,都会发现10年后的大盘点位要高于10年前。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长期投资的意义:如果投资的时间足够长,那么投资几乎不会亏损。

此外,从美国股市历年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只要投资时间超过10年,那么无论投资者选择在哪个年份进场,也无论是经历了熊市还是牛市,其投资收益都会为正,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一方面能够看到当投资时间超过10年后,其最低收益与最高收益均为正值。也就是说,只要投资时间超过10年,那么无论投资者在熊市或牛市入市,也无论投资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市场变化,他的投资几乎都不会亏损。在图2中,则表现为对应投资时间为10年 [1.24%,19.35%]、15年[4.31%,17.52%]、20年[5.53%,16.65%]、25年[7.90%,13.10%]几个区间。

而另一方面,能够看到最高收益与最低收益之差的绝对值在逐渐缩小,如图2所示。

篇5

【关键词】股价同步性 机构投资者 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

一、引言

股价同步性是指资本市场上各股价格“同涨共跌”的现象。高的股价同步性削弱了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对公司价值信号的传递作用,使得价格的信号机制失灵,从而降低资本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的效率。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在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构投资者“信息交易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使得其投资行为可以向市场传递有效的价值信号,并可以有效限制管理层攫取私人利益进而减少这一过程中对公司特质信息的消耗,促使公司股价包含更多公司层面的特质信息,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本文选择研究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一)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关系的相关理论

针对机构投资者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但并未在理论上达成共识。余相翰(2013)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中国的股价同步性有显著的负影响。王立文(201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会直接影响着机构投资者是选择长期的价值投资行为还是进行短期频繁的投机炒作,进而对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造成影响。

关于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股价同步性的影响,部分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可以降低股价的同步性。例如,金鑫、雷光勇和王文(2011)对国际化经营与机构投资者和股价同步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国际化经营程度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但也有部分研究结论并不支持机构投资者可以降低股价同步性的这一理论。许年行、于上尧和伊志宏(2013)发现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会提高上市公司股价的同步性,并且QFII的存在会加剧两者的正向关系。

(二)机构投资者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机理

(1)基于信息交易者的视角。机构投资者通常被视为信息交易者。机构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行为说明公司本身质量高,而这类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往往受到外界的关注较多,所以股价中包含的自身特质信息越多,因此,股价同步性越低;而机构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一方面频繁的市场互动可以增加股价中公司层面特质信息的含量,一方面又可能由于自身的投机行为等对市场造成误导,所以,从信息交易者的角度,短期投资行为的影响不明确。

(2)基于监管者的视角。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持股份额,因此有更强的动机来了解和监管他们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强有力的监管限制了管理层攫取自身利益,也就降低了管理层攫取私人利益时对公司特质信息的消耗。相反地,短期机构投资者,由于他们持股份额低以及自身短期投资的投资风格导致其监管动机薄弱,使得管理层攫取私人利益成为可能,也就使得在攫取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公司特质信息。

因此,综合机构投资者“信息交易者”和“监管者”两种角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机构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行为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

假设2:机构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11-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剔除了样本期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样本,经筛选后得到有效样本得到569家公司为样本,前后4年共计2276个样本点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借Excel2010和Stata13等工具。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本文以某个时点单只股票股价与整个资本市场股价的联动程度来衡量股价同步性。首先从回归方程中来计算个股(上市公司i,t年)的R2。

ri,w=αi+βi・rm,w+εi,w (公式1)

是指上市公司i在w周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周回报率数据,是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周市场回报率的数据。由于R2的取值在(0,1)之间,不符合最小二乘法的规定,所以本文对其进行了对数变换,以得到一个正态分布的变量SYNCH。

(2)解释变量。本文用年末所有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个股股份比例之和加总来计算总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此作为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的一个衡量指标。将交易活跃度高的投资行为看作短期投资行为,并用机构投资者活跃度SIi,t这一指标来衡量,即上市公司i在t年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与年个股交易量的比值。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账面市值比,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股权集中度等可能影响股价同步性的因素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控制变量。具体度量方法见下表。

表1 变量说明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①②分别代表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短期投资行为的影响。则分别代表年份和公司的固定效应。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2011-2014年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569家公司共计2276个样本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股价同步性R2的均值为0.3634,极大值为0.84。通过对数变换后的股价同步性指标SYNCH,其均值为-0.6732,标准差为0.89595。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LI的均值为0.1549,机构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SI的均值为0.0247。

表2 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

表3显示了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与上证A股股价同步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从回归结果中可见,解释变量LI的系数为-0.487,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股票,其股价同步性越低。而5个控制变量均显著,其中有2个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有1个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有2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整体而言,模型检验调整后的R2为0.3112,说明模型整体的解释能力较高,结论可信度较高。

表3 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的实证结果

注:***代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代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代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4显示了机构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与上证A股股价同步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从回归结果中可见,解释变量SI的系数为-0.055,系数的绝对值较小,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这说明机构投资者活跃度与我国上证A股股价同步性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5个控制变量均显著,其中有2个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有1个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有2个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整体而言,模型检验调整后的R2为0.3094,说明模型整体的解释能力较高,结论可信度较高。

表4 机构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的实证结果

注:***代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代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代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和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行为可以显著降低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同步性,而其短期投资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却不显著。机构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的这种不显著相关主要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短期投资行为对股价同步性具有两面性的影响:第一,机构投资者作为“信息交易者”通过频繁的短期交易,向市场传达了自身特质信息,使得公司股价中包含了一定的公司层面的特质信息,从而使得股价同步性有所降低。第二,机构投资者作为“监管者”,其短期投资行为时监管动机减弱,从而使得管理层攫取私人利益成为可能,在攫取利益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特质信息,股价质信息含量降低,股价同步性增加。

本文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确实能够起到降低股价同步性的作用,不过这主要是基于其长期价值投资行为。因此,从降低我国股价同步性,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来讲,我国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要着力引导其从事长期价值投资。同时,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信息交易者”角色,而“监管者”角色并不明显。因此,要促使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有益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发挥“监管者”角色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

参考文献:

[1]余相翰. 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价同步性的影响[D].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 2013.

[2]王立文. 机构投资者、现金股利政策与股票市场稳定性研究――来自2005-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科学, 2011(05).

篇6

关键词:价值管理;行为价值;价值计量;决策机制

一、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国内外关于价值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价值管理的基本内涵,总结了企业价值决策的财务和非财务方法及其基本分析步骤,揭示了企业经营目标、内在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决策的驱动作用,为企业价值决策提供了初步的分析路径、方法和切入点;同时提出了价值管理的相关考核指标,指出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考察企业的价值。企业行为价值分析的研究探讨了人类行为与价值关系问题,对行为价值的本源做出深入的论述,并将行为作为会计基本要素系统地纳入到核算体系中去,并彻底的分析了行为价值本源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动因,没能明确影响企业当前及长远价值的主要因素,无法形成计量企业价值的动态模型,这些问题成为建立企业价值计量模型的关键目标,这些研究并没有阐明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文化在企业价值决策中的作用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企业的价值决策和组织文化构建过程中加以明确。

二、企业行为价值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行为价值管理研究意义

1、能够促进价值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完善。鉴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状况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价值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资委推行EVA考核的背景下,理论界针对企业价值考核评价体系及其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EVA仅仅是用于对企业价值增值进行期间考核的指标,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管理有较大区别,本课题将价值管理的理念融入企业的行为价值管理体系,探索将价值管理思想与企业日常管控手段相融合的路径,是对价值管理应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一次新的尝试。探讨价值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完善价值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重要作用。

2、能够推动企业价值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研究,能够解决价值概念界定、价值计量、价值决策以及价值管控等多方面影响价值管理理论与方法具体应用的关键问题,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明确企业自身的价值所在,了解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能够将价值管理的理念与企业的经济决策行为相联系,将价值目标落实到价值管控流程之中,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促进企业价值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企业行为价值计量方法

本文在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模型的基础上,选用EVA折现法来衡量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等于投入资本总额加上未来各期EVA折现现值,折现率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基于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企业总体价值表达式为:EV=TC+∑∞t=0EVAt(1+WACC)t

其中,EV表示企业价值;TC表示期初企业投入资本,投入资本表示企业在经营活动上已投资的累计数额;EVAt表示第t期的EVA值;WACC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根据推动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因分析,可以将具体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当前营运价值(COV)和未来成长价值(FGV)两个组成部分。当前营运价值(Current Operating Value,COV)。反映的是企业当前盈利能力对价值的贡献,是在现有资本规模下经营创造的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总和。表示为各期EVA按适当的资本成本率折现,再加上当前投入的资本总额。

COV=TC+∑∞t=0EVAt(1+WACC)t

未来成长价值(Future Growth Value,FGV)。反映的是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未来价值增加的现值。未来成长价值的表达式如下:

FGV=∑∞t=1EVAt(1+WACC)t

在价值规划下,从当前营运价值和未来成长价值两个维度,构建静态和动态的价值计量模型;根据企业在长期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变化因素对项目目标的价值量影响大小,分析对项目投资价值的影响,构建满足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管控的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价值链着手,对价值链上的具体经济行为进行价值分析,设计能够具体量化的行为价值计量方法,对不能具体量化的经济行为,先进行行为价值定性规范,再借用综合评价方法,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实现对所有经济行为进行价值计量的目标。

四、企业行为价值管理决策机制

(一)价值规划决策方法

企业价值规划的决策方法由企业价值目标静态优化决策方法和价值目标动态优化决策方法构成。静态优化决策方法的设计思路是:借鉴现有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企业价值规划影响因素分析为背景,引入战略价值、战略成本和战略风险三个参数指标,完成对价值静态决策模型的设计。动态优化决策方法设计思路是:以企业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企业价值目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价值规划的动态计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影响因素对价值目标的影响差异分析,完成对价值规划进行再优化的模型构建。

(二)长期投资行为决策方法

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由静态决策方法和动态决策方法两部分构成。企业长期投资静态决策方法,在借鉴已有的决策方法基础上,结合价值管理需要进行完善设计。长期投资的动态决策方法设计,要以对长期投资的动态加量为基础,通过对投资建设期间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实际行为和预期规划之间的差别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构建长期投资项目价值进行再优化的决策模型。

(三)日常运营价值管理决策方法

从企业价值链的各种经济活动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入手,针对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作业、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和价值链辅助活动(企业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分析各个环节的价值特性;以企业具体经济行为(组织、个人)的价值计量为基础,考虑各种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价值贡献,以及对企业总体价值目标的影响,从日常经营管理得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控制环节的具体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价值优化决策方法(如短期决策、固定资产管理、存货管理、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五、结语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企业价值管理与企业行为价值管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界定企业价值、价值管理和行为价值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出企业价值是企业当前营运价值和企业未来成长价值之和,经济行为价值是对企业价值产生增值的企业的经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提高行为的价值创造效率,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后,企业重点研究企业行为价值计量方法,在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模型的基础上,选用EVA折现法来衡量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等于投入资本总额加上未来各期EVA折现现值。最后研究企业行为价值管理决策机制,包括影响企业当前营运价值的行为决策方法、影响企业未来成长价值的行为决策方法,最终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翁世淳.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10,04:74-81+96.

[2] 汤谷良,戴天婧.EVA业绩考评制度为什么会受阻与失效?――基于央企导入EVA评价指标的多案例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2013:13.

[3] 刘圻.企业价值管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自发秩序与程序理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0,08:36-41+95-96.

篇7

论文摘要:医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生存,除了医护人员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要投资开展一些新的项目,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医院发展中就越来越重要。选择最好的设备及项目将资金投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运用科学投资方法和方案,认真评估、考察论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在投资中首先要考虑货币资金在投资中价值。资金投资时间不同所反映的价值也不同,主要是利息的存在,利息在若干年后和不断加息存在的价值不同,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医院的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经营模式也有改变,特别是外资联营、股份办院形式的出现,对公立医院提出很大挑战,所以我们在投资中应充分考虑到货币资金在医院投资中的时间和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指货币因时间转移而发生增值,增值的数量即为利息,所以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要注意以下要点:①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增量,一般以增值率表示。②必须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才会增值。③需要持续或多或少时间才会增值。④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长,即需按复利计算。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中,还需注意到它的作用,不同时间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相等,所以,不同时点上货币收支不可直接比较,必须将它转换到相同的时点,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和有关计算。

在进行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中,由于货币随时间增长过程与利息的增值过程在数学上差不多,因此,在换算时如用计算利息的方法,就按复利的方法进行折算。下面就把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中应用的几种技术方法介绍一下:

1货币的时间价值衡量主要形式

1.1复利总值

复利总值指按一定时间扣一定利率,就本金所生利息加入本金累计利息,逐期滚算到预定期限的本利总和,称为“利滚利”。

1.2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某一特定金额的现在价值,例如医院对设备进行投资,通过资料可以计算设备在存续期内的收额,这个收入额是未来的金额,与初期额无法比。因此,需要计算现值才能相比。

1.3年金的复利总值

年金是指在相同的隔期收到(或支付)的一系列等额款项。年金根据支付时期不同,本金的划分也不同。年金不论是什么支付时间,都是与复利有联系。其年金的终值、现值都是以复利的终值、现值为基础计算的,在投资决策中常用的是普通年金,除此以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年金都是普通年金的转化形式,普通年金的终值则是复利终值的总计金额。

1.4年金现值

年金现值是指存在续期内,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年)等额上入(或支出)的现本价值。

医院对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应用,主要是采用年金现值和终值这两种形式。

2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对长期投资评价的技术方法

长期投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购置,新建和改造而言,在医院主要是新购和更新大型医疗设备。

因为这些设备投资额大,使用周期较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次投入,分次收回。并有一定的风险性,正确的投资决策会对医院持续产生效益,一旦投资失误,会对医院带来不应有的影响,对长期投资评价的技术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货币的时间价值。

2.1现值净额法

现值净额法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用来评价长期投资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其中一种方案按一定的利率(即投资成本)来计算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差额,在计算过程中,现值净额将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现值净额为零,说明在未来回收的现值与投资成本相等,表现为盈亏平衡;第二种是现值净额为正数,说明回收的现值大于成本,表现为盈余;第三种是现值净额为负数,说明回收的现值小于投资成本,表现为亏损。方案应予舍弃。

2.2获利指数法

获利指数法是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比,这种方法,与现值净额法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过计算得出现金流入量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只是一个计算差额,一个是计算比率罢了。获利指数法的计算结果,也呈现三种情况,一是指数为1,表现为盈亏平衡;二是指数大于1,表现为盈余;三是指数小于1,表现为亏损。方案应予舍弃。 转贴于

2.3内部回收报酬率法

内部回收报酬率法是指对投资方案未来的现金流入量进行贴现,使所得的现值正好与远投资额相等,也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的利率。这种技术方法,要求对每个投资方案实际可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分别计算。即使这样计算者达到所得的现值,与投资额相等的内部回收报酬率也不是一件易事,需反复测试,要么调高贴现率,要么调低贴现率,确切的内部回收报酬率实际上就介于这两个贴现率之间,一般采用插补法进行计算。因此,这种方法亦称为调整后回收报酬法。

以上几种技术方法,都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由于计算方法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这些技术方法只提供决策信息,还必须综合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案进行抉择。

3长期投资决策中医院对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应用

货币的时间价值从概念来说,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会增值,即增加利息,利息是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不容忽视的机会成本。此成本虽然并未实际发生,但在投资决策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去投资,从中分析出投资效益如何,使投资在医院发展中真正起到作用。所以说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投资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承馨. 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94-95.

[2]张荣. 浅析医院负债经营[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25,102.

篇8

教科书上的逻辑思维似乎在暗示我们:看重长期利益是理性的,追逐短期利益是非理性的。在投资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中,长期投资也都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

这样的理由也显而易见,长期里价格将最终反映价值,而短期内对价格的干扰因素如此之多,连专业的投资人士也难免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幻想。

长期恐太长短期利益受追捧

问题的关键在于,多长才算长期?

在这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社会价值观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求或者被要求为国家创造GDP,大家恨不得一天把罗马城建成;一年就把高铁铺满祖国大地,让人人都能享受到350km/h的;稻子可以一年成熟四次或者亩产万斤;睡觉时候内蒙古的奶牛还在努力的吃草为我们明天的早餐做准备;工作三年就可以有车有房抱得美人归。

所以,当你告诉年轻的投资人说5年或者10年算是一个长期吧,你敢保证他会欣然接受你的意见并成为你的客户吗?或者,人家不是礼貌的说:“no,thanks”,就是两眼瞪大一脸茫然:“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你不知道现在女孩子‘非房勿扰’,房子是刚性需求吗?”

噢,真是一个大大的悲剧啊,错误的目标导致错误的逻辑。而这些在我们身边不会只是一个传说。

一个原因是当前社会变化太大了,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敢苟同,“一日千楼”却是可能存在的,我们时时刻刻都担忧自己会不会“被落后”。当人们无法对今后5年、10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社会保障机制缺失和高房价致使生存压力高度紧绷,当前收益几乎成为最有安全感、最受大家欢迎的“活雷锋”了。所以,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麻烦问一下基金经理,我每天的收益大概是多少,拜托啦!”

如果不能找到一个能够持续的现在,又能寄望谁来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实不止中国的投资者会追逐短期收益,很多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也会追求短期收益,连成熟市场如美国的投资者也会追逐短期收益,上世纪末对科技股和科技股基金的狂热追捧就是最好的例子。贪婪是所有投资者天然的幽灵附体,不过如果没有贪婪游戏可能就没有那么刺激了。

基金经理“出走”长期利益“难顾”

基金在中国出现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有部分聪明的投资者发现,基金拿的时间长一点比换来换去的更划算。但是,即使投资者能够坚定长期持有基金,他们仍然会面临很多挑战,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晨星统计,去年中国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变动率近35%,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一的基金有基金经理离职。所以,对长期投资者而言,他们至少要评估一下走了的是个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新来的是个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持有的理由是否还存在。就目前的趋势看,基金经理离职率似乎还看不到明显的减缓迹象。

离职的基金经理也有他们的苦衷。比如:领导要把你调到别的岗位上难道你不服从大局,何况那大多意味着更高的职位、更多的票子?别的基金公司盛意拳拳地邀请你过去,还许诺了那么多有说服力的条件,岂有拒人千里之外之理?又如,堂堂男儿岂能屈尊于他人屋檐下,当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奋发图强自立门户,不策马中原决战千里以名鸿鹄之志,何以面对江东父老?还有比较委屈的当是:其实俺的业绩做得还可以,只是排名无奈靠后唯有走人,如果再给我多一点时间很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那些赌神不就是到了最后才咸鱼翻身力转乾坤的吗?

当下被世人诟病的当属基金经理的“奔私”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好像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这些“大佬级”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时做到了“勤勉尽责”,并且,这些人大多数都给持有人创造了相对良好的业绩。对这些基金经理来说,私募完全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王老五突然闯入了女儿国。这确实是一个成就他们梦想的世外桃源,不管这种梦想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或许,我们对这种现象抱有更长远的宽容,亚当・斯密在阐述“看不见的手”的时候告诫我们“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利益的增加”。平心而论,我们也希望这些基金经理具备企业家精神,而且他们给私募界带去了很多公募的理念和规则,当拥有智慧的人拥有财富或许不是太坏的事情。如受人尊敬的投资人巴菲特,如果他一直在共同基金公司打工的话很可能难以取得像今天这样的成就。

但我们很难期待出现中国的巴菲特,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在长坡上如何滚雪球,如果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那就是毁灭性的创造。

如果要给持有人说一个坏消息的话,那可能是不要奢望基金经理“奔私”的趋势会明显减缓或者得到扭转。这就好比说,不要奢望误闯入女儿国的王老五愿意结束他的旅程回到21世纪。

在长期投资上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那就是基金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即使基金经理愿意老实呆着,频繁变动的高管也可能给他们长期投资策略造成压力。高管的频繁变动原因直接归咎于股东压力。

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反映了中国投资者过度追逐短期回报的现实,那么承认并且正视这样的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长期投资更像是一种文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沉淀才会形成传统和惯例,而传统和惯例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才会成为文化。

篇9

    一、要确定寿险资金的投资原则坚持资产负债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

    (1)规模对称。即投资总额与负债总额相一致,建立一种在正常保费收入净流入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2)结构对称。长期负债用于长期投资,而短期负债只能进行短期运用,保持偿还期基本一致;(3 )成本收益对称。选择投资品种要把握投资收益与资金成本相对应,保证实现合理收益,而且要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的冲击程度随时调整投资结构。

    依靠资产负债理论确定了投资规模和方向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投资组合。合理地分配资金,构建分散互补的资产组合,这就可以使不同资产间的大系统性的风险相互抵消,以降低总体风险水平。一方面,应根据资金来源、成本和期限,选择不同期限、收益水平的品种,设计相对独立的投资组合;另一方面,各投资品种的资金覆盖率要科学合理,单一项目投资比例应适中,力求分散风险。

    寿险资金不但规模大、期限长,而且保费收入源源不断,可用资金增长数量非常可观,所以奉行长期投资应该是寿险资金运用现实的选择,也是追求保险资产长期稳健增值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使寿险资金运用有章可依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是高度规范化的投资活动,除了要按《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和比例投资外,还应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并将之贯穿在寿险资金运用过程的始终。

    首先,资金要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寿险公司各分支机构按核定限额留足周转金后,其余资金应全部上划到总公司、做到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减少风险产生的环节,实现资金的专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要严格授权、层层负责。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要严格按额度大小,明确决策和使用权限,每一层级都要对权限内的决策和使用结果负责。再次,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必然带来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滋生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如资金划拨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帐户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稽核检查管理制度等,并严格贯彻落实,堵塞风险漏洞。

    三、构建投资决策、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资金运用管理体系,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过滤掉大部分风险

    1、许多风险案例说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远比一般的经营风险更为重大。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保险公司控制投资风险的重要任务,应该由保险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公司中长期投资政策,对资产进行战略性分配;另外,还要对资金运用部门提出的业务计划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审核,并最终作出决策。

    2、资金运作部门是资金运用的直接执行者,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中担当这一重任的,与国外保险公司负责资金运用的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不同,大多以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的形式存在,必须依据公司授权进行投资活动。资金运用部门要根据公司决策部门制定的中长期投资政策,依靠专业的分析研究和投资管理人才,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对金融市场进行理性把握,从而拟定中短期投资计划,确定战术性资产配比,并由下属业务部门选择品种具体实施。

篇10

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投资大师,但巴菲特的那一套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在中国是否行得通,却一直存有争议。

本书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出发,结合中国股市实际,尽可能多地引用巴菲特的原话来阐述他的核心理念和投资技巧、理论精髓,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完全适合中国实际,完全适合中国投资者。

在中国,如果说巴菲特是当今全球最受崇拜的投资大师,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可是,如果说他在中国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则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认同。尤其是我国1亿多股民中,三分之二是根据各种股评和消息面来炒股的,他们追求的是“不亏本,少赚点”。要想让这些人真心实意地去践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嚯,还真有些难为他们了。

人们之所以怀疑巴菲特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一日中国股市不成熟,不规范;二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知易行难。其实,这两点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先说中国股市不成熟,不规范。可以说,越是不成熟、不规范的股市,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就越奏效。在成熟、规范的股市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股价之间的结合度较高,即使你不怎么去关心基本面,仅仅把股票当作交易品种来看待,最终损失掉的也可能只是佣金,因为这些股票本身就值这个价;相反,在不成熟、不规范的股市里,股价偏离基本面太多,如果再不注重考察其内在价值,仅仅靠捕风捉影来投资,这样的风险就太大了。

再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知易行难。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主观因素。客观原因是我国股市中缺少巴菲特价值投资所提到的两个重要元素:一是估值,二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主观因素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没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这可以从他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股票取得的成功中得到证实。

什么是巴菲特的投资精髓呢?1994年他在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演讲时说:“我认为有3个基本的观念,如果这些观念牢牢根植在你的思维架构里,我想像不出你会无法在股市取得不错收益。这些观念没有一个是复杂的,没有一个需要数学天赋或类似才能,它们仅仅是:①你必须把股票看作是一份企业;②把市场的波动看作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从市场的愚蠢中获利,而不是参与其中;③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安全边际。”

可以说,这3点就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核心。本书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出发,结合中国股市实际,尽可能多地引用巴菲特的原话来阐述他的核心理念和投资技巧、理论精髓。

诚然,本书并不认为巴菲特说的都对,也不保证运用他的投资理念就能在股市中战无不胜。因为谁都知道,中国股市中有许多国有企业是凭借政策利好盈利的,有许多民营企业离开了某个创始人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这也是巴菲特头疼和忌讳的地方。但至少,好好理解并准确把握巴菲特的投资精髓,会有助于你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投资。

书摘

精心选股是长期投资的前提

当我们考量投资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原则。基本上,我们寻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投资。那样的企业并不多。在一开始,我的主意比资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断地卖出那些我认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来购买那些新近发现的好投资。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了。我们现在不缺钱,而是缺好投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股票就是要投资该公司。所以,要坚持长期投资而不是快进快出,精心选股是前提条件。只有你选对了股票才能长期持股不动,否则这种长期持股说穿了就是长期套牢罢了。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说,他在考察投资项目的时候,目光主要是盯着那些准备永久持有的股票。而他知道,值得这样投资的股票并不多。在过去,他也不断地通过买入卖出股票来遴选好股票,但现在不这样做了。现在他手里缺的不是钱,而是好的投资项目。

巴菲特在同一次演讲会上说,当初他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就不希望10年、15年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就弹尽粮绝。虽然未来难以预料,可口可乐公司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在他看来,这种可能性几乎是零。巴菲特当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准备永久持有该股票的。

同样的道理,巴菲特也希望购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一辈子持有该股票。虽然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也不能说这就是购买股票的唯一方式,但他还是希望持有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都是一些老面孔。

巴菲特透露说,实际上,他对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变化情况是有过跟踪调查的,以帮助他反思自己做得怎么样。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投资者抛出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较多,他会把它看作自己工作没做好、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不够高的缘故。

如果你每天都要买卖股票搞短线操作,今天买了某股票,不管明天是上涨了百分之几还是下跌了百分之几,一概抛掉落袋为安或者割肉走人,看起来很忙,也很聪明,可是到最后却赚不到什么钱。相反,如果你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该股票、读财务年报、搞调查,然后看准了才买,经过这般严格考核的投资品种,当然就是值得你长期投资的了。

巴菲特就是这样来进行股票投资的。他说,在过去的1957~2006年这50年间,是12项投资决策决定了他今天的地位。简单算一算就知道,50年。12只股票,平均4年才选1只股票,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呀!在中国股市中,难道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吗?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还不到20年时间,从中挑选出5只好股票还选不出来吗?

巴菲特一再告诫投资者,股票投资只需要关注3个问题:买什么股票、以什么价格买股票、怎样买股票。而在这其中,最能体现巴菲特投资理念核心的是怎么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