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肺栓塞护理要点

篇1

【关键词】肺栓塞;整体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0-02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20%~30%。临床医师尤其是急诊医师已充分认识其危险性并保持对疑诊病例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具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旦出现类似肺栓塞的症状,即应想到肺栓塞的可能,立即予相关检查、治疗及护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38例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资料,为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提供更优质的整体护理方案。

1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3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22~88岁,平均53.6岁。以上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心电图、x线胸片、D-二聚体检测结果等均符合疑诊标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等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避免刺激因素,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洁净的环境,合适的温度湿度,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病室内通风1~2次,每次15~30min。

2.1.2饮食宜进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软质,禁食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用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可予患者鱼片粥,苦瓜排骨汤,芹菜胡萝卜炒肉,黄瓜炒木耳等。

2.1.3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协助生活所需。特别是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嘱其绝对卧床,护士应做好皮肤护理,定时协助翻身。呼吸困难及胸痛患者可予半卧位休息,遵医嘱予氧气吸入。

2.2心理护理急性肺动脉栓塞,其发病快,且病情较为严重,伴有不同程度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不舒适的感觉。患者会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2.2.1加强巡视,多与患者沟通,运用“七情内伤”中医理论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减少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2.2.2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情况及自我观察的要点,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指导患者在疼痛时使用放松疗法,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当患者感疼痛不能耐受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3病情观察

患者如表现有胸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咯血、晕厥、全身出冷汗、严重的低氧血症时病情与急性肺栓塞极相似。

3.1遵医嘱将患者置于监护病房,并予上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2护士应充分了解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并能识别高危人群,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如肢体肿胀、疼痛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其肿胀程度、肤温及动脉搏动等,测量并记录范围,比较前后有无扩展、加重。对于呼吸困难及胸痛的患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加剧,发绀,烦躁不安,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3.3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辅助检查,以尽早对疑诊病例确诊。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但检查的死亡机率接近1%,对老年人,特别是重症患者有一定的危险性。检查前应准备各种急救药品、溶栓药物、止血药、除颤器、插管包、简易呼吸器、微量泵、套管针、三通管、注射器等,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条给药,另一条作为备用。转运患者时应使用平车,搬动时要轻、慢,尽量减少患者自主活动。检查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心电监护仪上各项参数,遵医嘱给药,并做好记录。造影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变化,必要时立即终止检查,就地抢救。经造影确诊后如需紧急溶栓时,应及时与病房取得联系。

3.4经确诊溶栓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3周。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无胸痛、咳嗽、咯血、气紧加重等症状,预防新的血栓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双下肢有无疼痛、乏力、肿胀等变化,防止栓子脱落再次引发栓塞。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皮肤瘀斑、鼻衄、血尿、黑便等,尽量减少穿刺操作,对穿刺点要延长按压时间。

4结果

38例患者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肺栓塞32例,其中大面积肺栓塞12例,治疗护理后30例治愈,一例病情好转后自动出院,一例因其基础病较多并同发多脏器衰竭,肺栓塞控制后因多脏器衰竭死亡。

5小结

篇2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 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1月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 52岁;其中手术后发病率7例,扭伤后发生2例,其他13例。22例患者均为单侧栓塞。

大剂量冲击溶栓疗法:低份子右旋糖酐500ml缓慢静滴,1次/日。

低分子肝素抗凝: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12小时/次。用低分子肝素钙时应注射在腹璧前外侧,左右交替,同时监测T和ATT。

溶栓疗法: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10分钟内加压静滴,连续3天为1个疗程,停3天,查凝血功能,无出血进行第2个疗程,根据疗效,必要时进行3~4个疗程。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颜色青紫、瘀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浅静脉曲张。观察项目:①周径(肿胀程度):为了便于观察和治疗后的效果,入院后让病人平卧,足跟抵床,膝关节伸展,测量双侧距髌骨上缘50cm下缘10cm踝关节上缘5cm,3个部位的周径。患侧肢体做好相应的标记并记录测量值,每天上下午各1次。22例患者下肢相应平面周径相差2~15cm,治疗9~12天后,与健侧肢同一平面周径相比,19例周径<1cm,3例周径<3cm。②皮温、色泽、浅静脉曲张:其中16例患肢有皮温升高。21例患肢苍白,透明度增高,1例青紫,经治疗5~7天后除1例青紫型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均转为正常。③疼痛:22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治疗9~12天后,18例症状消失,4例久立后有胀痛感。④密切观察注意有无咳嗽、咳血、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疗效评判标准。⑤腹股沟下方股三角或腓肠肌压痛的变化[2]。⑥Homans:即患肢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引起小腿深部疼痛情况。

疗效评判标准:无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完全消失或周径差<1cm,彩超显示被阻塞的血管有血流信号通过为痊愈;久立后下肢肿胀减轻周径差<2cm ,彩超显示无血流信号显示,但周围侧肢循环建立为有效;下肢胀痛、肿胀未减轻,彩超显示无血流信号为无效。

结 果

经治疗,痊愈9 例(40.91%),有效11例(50%),无效2 例(9.09%),总有效率90.91%。

护 理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手术后发病率很高,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引发肺栓塞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应做好一般护理,并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应该绝对卧床休息,患侧肢体避免挤压,严禁制动,并抬高患肢20~30cm,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严禁患肢热敷、针刺、按摩或作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肿胀,疼痛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每天2小时。但仍应定时提高患肢的休息,避免长期站和坐的姿势。

溶栓护理:溶栓前根据医嘱给予富露施0.2mg、肠溶阿司匹林0.1g 口服,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在溶栓时应采用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疼痛时及对血管的损害。尿激酶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性降低且溶解后易失活。因此应现配现用。溶栓后应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是注射部位、口腔粘膜、牙龈,观察有无血尿黑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体会

1 前言

骨科大手术能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和重建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异常重要。

2 原因分析

2.1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且患者常因关节病术前长期卧床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大手术本身可以引起血液高凝,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2静脉血流滞缓

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由于疼痛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使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2.3静脉壁的损伤

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中暴露髋臼时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血栓的形成。

3 预防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除骨科大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3.1.2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3.1.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骨科大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全髋部手术及骨盆手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她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2 术后护理

3.2.1 密切观察

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而全膝关节置换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2机械方法

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3.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

3.2.4基本预防的护理

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30o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胴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2.5 用药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和膝部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剌入lcm左右,回抽无 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l青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病房里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李清华. 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2)

篇4

【关键词】 易栓症; 孕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16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key points of clinical nursing of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Method: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one case of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 the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Result:After reasonable treatment,observed the labor process closely and carefully nursing care,the woman delivered a baby without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thrombosis.Conclusion:It is possible for a full-term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thrombophilia to experience vaginal childbirth with reasonable therapy as well as carefully care.

【Key words】 Thrombophilia; Pregnant women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16.092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种疾病状态[1]。妊娠生理性高凝状态对于防止分娩时大出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性疾病[2]。而妊娠期妇女血容量由于生理原因增加,静脉扩张,血流缓慢,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使下肢静脉系统易出现血栓。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以及孕产妇本身活动减少也是血栓发病的常见因素。妊娠因病理生理的改变,也使易栓症的发生率升高[3]。在临床上妊娠合并原发性易栓症极其少见,而且大量研究发现,母体易栓症能影响胎儿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引起各种妊娠并发症如严重子痫、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盘早剥、死产、反复自然流产等[4]。反过来易栓症又极易导致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因此对此类孕妇是否进行有效产前评估及正确指导将影响妊娠及分娩结局的转归。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原发性易栓症的孕妇的临床护理资料,现将文献综述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孕妇,女,年龄27岁,宫内孕38+3周,孕1产0,原发性易栓症收治入院。该孕妇孕2个月因左下肢静脉血栓在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就诊,并自行在北京海思特临床检验所检验,结果为蛋白S活性减低,诊断为原发性易栓症,在给予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状缓解后出院。孕期一直应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皮下注射”维持治疗。本次为孕足月住院,入院后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股浅静脉异常回声――不除外血栓形成后再通;右侧胫后静脉血流速度缓慢;血D-二聚体4.40 mg/L考虑原发易栓症及妊娠有关。待产过程中给予孕妇自由,在产程中实行一对一陪产,待产过程中专人负责对该孕妇进行肢体活动及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有无栓塞先兆表现。进入产程后遵医嘱停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皮下注射”,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及胎心监护。该孕妇产程进展顺利,顺利娩出生一女性活婴,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评10分,体重3600 g。产后2 h阴道出血量150 ml,周身无出血点及栓塞先兆表现出现。产后即刻静脉给予缩宫素针10单位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抗生素预防产后感染。于分娩后30 min立即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静脉血管未见异常;血D二聚体1.75 mg/L。24 h后遵医嘱继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以减低血栓形成机会。在分娩后第4天正常出院,同时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及栓塞预防护理注意事项。产妇于出院后1个月停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皮下注射,同时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血D-二聚体已降至正常。产后6个月产妇正常回归工作岗位。产假期间产妇乳汁充足,新生儿与同龄孩相比较生长发育正常。

2 护理体会

2.1 危险因素评估

普通孕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以及孕产妇本身活动减少是血栓形成的一个常见原因。文献[5]报道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妇女,其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无血栓形成倾向者的8~40倍。而该孕妇孕2个月曾经发生过下肢静脉血栓,经检查蛋白S缺乏已被诊断为“原发性易栓症”,属于栓塞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入院后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侧股浅静脉异常回声――不除外血栓形成后再通;右侧胫后静脉血流速度缓慢;血D-二聚体4.40 mg/L。因此,护理人员首先针对栓塞相关症状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的标准是:注意观察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如有上述表现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护理人员每天对孕妇双下肢进行评估,测量双下肢周径,查看孕妇有无肢体肿胀、疼痛、站立时沉重的感觉。据资料显示15%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的患者有呕血、黑便或便血,近50%的患者大便隐血检查阳性[6],所以护理人员还应对孕妇排便情况进行观察。如观察到上述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血D-二聚体及血管超声监测。

2.2 护理措施

2.2.1 孕期及分娩期用药指导 低分子肝素是孕期和产褥期首选的抗凝药。低分子肝素除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除抗凝血功能以外,还能够抑制滋养细胞的凋亡,调节及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蚀性生长能力,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保护胚胎避免遭受母体的免疫攻击而防止流产的发生[7]。因此该孕妇孕期一直应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皮下注射”维持治疗。

2.2.2 分娩方式的选择 文献中未查见对原发性易栓症的分娩方式的建议和选择。但低分子肝素影响凝血功能,应在手术或分娩前后24 h内停用,剖宫产可以在预定的短时间内娩出新生儿,易于控制用药时间,但术后卧床至少需6~8 h,而且手术6~8 h后才能进食水。产妇肢体活动减少,褥汗增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了血栓的形成。自然分娩则有对盆腔干预少、卧床时间短、不影响进食等优点,但是由于分娩过程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判定产前停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停用过早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停用过晚,则增加产后出血风险。本例患者无产科分娩禁忌,征求家属意见后决定阴道试产。待产过程中给予孕妇自由,在产程中实行一对一陪产,待产过程中专人负责对该孕妇进行肢体活动及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有无栓塞先兆表现。进入产程后遵医嘱停用“低分子肝素”,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及胎心监护。该孕妇产程进展顺利,顺利娩出生一女性活婴。

2.2.3 孕期及分娩期护理内容

2.2.3.1 心理干预 由于易栓症极其少见,还容易发生妊娠不良结局,且该孕妇在孕早期已经发生过栓塞,这使孕妇对易栓症感到恐惧,甚至把它等同于绝症;焦虑、紧张心理压力对孕妇待产分娩极为不利,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措施具体如下。(1)入院环境介绍:让孕妇尽快熟悉所处环境,介绍负责医生护士的资历,本院对治疗疑难杂症的技术水平,及治愈血栓合并妊娠成功的病历,使其从心理上减少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2)讲解易栓症的致病机制及其发生的易发因素,产程中配合的技巧,使孕妇对疾病和分娩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协助孕妇丰富住院生活,比如听音乐、慢舞、看图片等,从而减轻孕妇紧张、恐惧的情绪。(3)在待产及产程进展过程中实行一对一陪产,待产过程中专人负责对该孕妇进行肢体活动及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有无栓塞先兆表现。关心体贴孕妇,与孕妇进行沟通,取得她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了孕妇及家属的紧张的情绪并获得孕妇的主动配合。(4)知情告知:治疗护理中及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孕妇,让其了解各种治疗措施和护理操作的意义,进一步减轻孕妇的焦虑、恐惧心理。

2.2.3.2 预防静脉血管内膜损伤 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容易导致血管壁粗糙,局部血液凝血,出现静脉血栓。所以孕妇静脉输液过程中,需注意保护血管,以减少血管壁粗糙引起血栓形成的机会。

2.2.3.3 产程中观察 待产及分娩过程中严密观察胎儿胎心、胎头下降及孕妇宫缩和宫口扩张情况。产后监测子宫复旧及恶露的颜色性质和量,以及查看产妇有无血栓先兆表现等,尽量缩短产程。督促产妇及早下床活动,促进静脉的回流,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2.2.3.4 出血观察及指导 由于产妇产后24 h后即遵医嘱继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进行抗凝治疗,而应用抗凝剂很容易引起出血等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孕妇口腔,牙龈的出血;有无咳血、呕血、便血等出血现象;及时查看注射部位针眼及全身皮肤有无瘀斑出现的情况,监测了D-二聚体及便常规等化验结果的汇报。指导孕妇避免锐器扎伤。

2.2.3.5 气压治疗 孕妇产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血流缓慢,静脉瘀滞,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及时叮嘱孕妇抬高下肢,早期床上活动。同时给予气压治疗,2次/d,20~40 min/次,促进静脉回流。

2.2.3.6 饮食护理 嘱孕妇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忌食干硬或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2.3.7 产后做好基础护理 注意监测产妇生命体征,保持外阴清洁,加强皮肤护理,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关处理。

2.2.3.8 出院指导 告知产妇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及产后复诊时间;嘱其适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及剧烈运动。遵医嘱继续服用抗凝剂,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3 讨论

无论是遗传性易栓症还是获得性高凝状态,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血栓易发倾向,其多以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出现。通过对上述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看出,此孕妇孕早期就被诊断为易栓症,而且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以对易栓症患者妊娠时均应及早采取完善的护理措施。首先此类高危人群从开始妊娠时至整个孕期及产后4周需要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应重点对孕妇易栓表现的高危因素要进行有效评估,在有效病情评估的基础上选取有效护理措施。(1)心理干预能缓解孕妇的紧张心理,使其最大限度地理解此病病因及相关治疗护理知识,尽早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入院环境及医护人员资历、医院技术水平的介绍开始,进一步让孕妇了解疾病及分娩相关知识,丰富其住院生活;做好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的知情同意。(2)在静脉操作中做到保护血管内膜,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加速血栓形成。(3)产程中及时对孕妇进行指导,加强沟通,监测影响产程进展的各项指标,尽量缩短产程,促进产妇产后及时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4)由于产妇产后24 h即遵医嘱继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0.4 ml,进行抗凝治疗。因此应加强出血的观察及指导。(5)产后及时给予气压治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6)给予合理饮食指导,降低血液黏稠度,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7)产后还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产褥感染的出现。(8)出院指导,告知产妇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生长发育判断的指标,出院后防止血栓出现的护理措施、产后复诊时间及复诊项目。此孕妇产后4 d正常出院,未发生栓塞,说明治疗及护理措施有效。

因此对易栓症孕妇孕期及产后宜尽早确诊,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妊娠结局,减少栓塞后遗症的发生,并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建军,胡娅莉.易栓症的发生机制和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5):332-335.

[2]于水,伦语,伦立民,等.六类易栓症病人血栓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13,28(6):509.

[3]林建华,沈瑶.妊娠期易栓症的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3):142-144.

[4]刘彩琼,刘睿智.妊娠并发症与易栓症[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4):5142-5144.

[5]汪丽萍,余艳红.获得性易栓症对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3):136-138.

[6]吴阶平,裘法祖.黄家泗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85-986.

篇5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以及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 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通过对248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探讨 术前、术后护理要点,不断总结出了一套护理程序,取得了一定经验,更好地避免冠状动脉 急性闭塞以及腹膜后血肿和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出院。冠 状动脉造影是近年来开展的对冠心病进行诊断的技术。此项技术操作有两种途径,一为股动 脉穿刺;二为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由于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 ,长期卧床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生活不便,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 9年3月成功地对248例病人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积 累了很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48例患者中,男137例,女111例,年龄在32~7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248例,其中心绞痛18 7例,心肌梗塞61例。 方法:确定穿刺部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Seld inger法经右股动脉穿刺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常规连接心电监护。

2 结果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248例病人实行手术均获成功。在248例病人中,左主干病变8例,左前 降支73例,左回旋支病变5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54例,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 前降支加左回旋支病变18例,左前降支加左旋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者8例。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和指导

①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准备,与之沟通,简要 介绍手术的目的 ,手术过程,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及指导患者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征得患者及 家属的同意。②手术前1日或手术当日给予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双侧腹股沟和会毛发 ,以防术中污染,术后发生感染。③术前晚口服或肌注镇静剂,以保证睡眠,练习用力咳嗽 ,以利术中促进造影剂的排出。④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应在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防术 后补液,患者排尿不畅而发生排尿困难。⑤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免疫八项,心电图,心彩超。⑥术前碘过敏试验,足背动脉标记。⑦手术当日 正常进食,但不能过饱。

3.2 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术后必须住进CCU病房,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术后3h拨除动脉鞘管,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5 ~30min, 采用绷带“8”字法 加压包扎,1.5 kg沙袋持续压迫12h,穿刺侧肢体平伸1 2~24h,避免弯曲,指导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同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 出血,血肿及肢体血运情况[1]。②给予补液:补液治疗可以促进体内造影剂的排 出,以 免造成肾脏的损害,补液量1000~1500ml,患者可通过饮水补液,同时给予静脉补液。静脉 补液时,调整好滴数,尤其对于心功能差的病人,补液速度不宜太快,30~40滴/分为宜, 防 止心衰发生。③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诊PTCA后出现。病人表现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 表现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表现,遵医嘱立即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缓解,并给予严密的 观察: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术后出现的心绞痛立即描记心电图,并与术前的心电图比 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给予止痛、镇静治疗;术后要密切监测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要查明 原因。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④观察出血倾向:患者返回病房,要严 密观察穿刺处出血情况,有无出血及血肿,倾听病人的主诉,如患者出现腹痛及穿刺处胀痛 ,应立即查看,观察生命体征,以防腹腔内和腹膜后大出血及发生出血性休克和动脉栓塞并 发症。⑤避免血栓形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下肢的皮色、皮温及有无肿胀。有些 患者加压包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形成。术前与术后要测量下肢 的周径,以作比较。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有无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的疼痛,尽早给予处理 。⑥排尿困难是术后病人常遇到的问题:老年男性患者多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 。本组出现排尿困难48例,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6~8h内饮水1000ml~2000ml,以促进 造影剂的排泄。股动脉穿刺患者,容易发生尿潴留,若出现尿潴留,及时诱导排尿,必要时 给予导尿。主要原困是术后卧床,患者制动,排尿姿势改变,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致 术后排尿困难。给予诱导排尿仍不能正常排尿者,给予留置导尿。对于老年男性,导尿时动 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另外,对于烦燥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防止导尿管脱 出,造成尿道粘膜损伤。本组有12例烦燥不安病人留置导尿,经过专人守护,精心护理,及 时拔除导尿管,避免了尿道粘膜的损伤。⑦心理疏导:手术是病人的一种严重心理应激源, 可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给术后的康复造成影响。针对此类病人要与 他们多交流、沟通,向病人和家属宣解术后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消除顾 虑和恐惧心理,及早康复。

4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一些心前区疼痛而不能确诊者采用冠状动脉造 影,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做进一步治疗。通过对248例病人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排 除冠心病者8例,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心理问题。但是,冠状动脉造影给病人带来心理和 身体上的不适,只要我们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精心护理,就可以减少因术后卧床给患者带来 的腰背酸痛及入睡困难,可以避免术后出血及血肿,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脑栓塞和肺栓塞 等并发症的发生。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 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入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可减少周围血管并 发症等优点[2]。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和活动时疼痛加剧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导致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慢性终生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并引发多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共收治10例糖尿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2岁;急性发作6例,慢性发作4例。10例病例均经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患者BMI>30,糖尿病史5年以上;均有卧床史3~7 d,其中5例酮症酸中毒,3例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2例为糖尿病病足感染截肢手术后患者。

1.2治疗方法 入院确诊后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30万U静脉注射,1次/d;肝素25000U每日持续静脉点滴),出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2倍左右,应用7~10 d。其后应用华法林口服,平时注意抬高患肢,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所有患者下肢水肿均缓解。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发病突然,肢体广泛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病人常表现为终日愁眉不展、忧虑、恐惧。护理人员应以同情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介绍有关治疗与护理方法,帮助患者认清疾病的本质,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愈合。

2.2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立即通知积极处理。

2.3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饮水,减轻血液高凝、血流滞缓状态,严格有效地控制血糖。要求患者定时定量进餐,饮食结构合理,清淡低脂饮食,根据体重、血糖计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多食新鲜蔬菜及黄瓜、冬瓜等,以利尿消肿。

2.4急性期护理

2.4.1绝对卧床休息1~2 w,抬高患肢及床尾,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利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静脉淤血,从而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及缓解疼痛。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定时做脚趾的屈伸运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卧床制动,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2]。

2.4.2保持皮肤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定时协助更换,防止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让患者睡气垫床或海棉垫,受压部位予以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做好生活护理,协助病人活动下肢,经常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2.4.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干结,避免用力及蹲位,应使用坐便器,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

2.5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 要求护士患肢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娴熟、准确,药物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或牙龈出血,注射部位按压时间应延长至10min左右,如发现有出血倾向,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6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部位不明显,要求护士技术熟练准确,避免损伤血管,加强血管保护,热敷穿刺处2次/d。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可选用50%硫酸镁湿敷,如有破溃皮肤应避开,可加快消肿,促进愈合。

2.7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患肢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瘀斑出现,随时倾听患者主述,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处理。病人体温超过39℃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35%酒精醇浴、冰敷等;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降温30 min后复测体温,观察并记录降温效果。同时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若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8恢复时期活动锻炼 发病1个月左右,鼓励患者有计划地下床活动,下床3~4次/d,每次10~20 min,活动量要逐渐增加,避免久坐久站及劳累。平时活动后,应卧床将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3讨论

3.1 DVT病因及护理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下肢突然肿胀,若形成股青肿,则起病急骤,剧烈疼痛,下肢明显肿胀,皮肤紫绀色,足部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大多超过39℃,常常出现静脉性坏疽。本病常与手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被动活动(肢体按摩、足部行伸屈运动等)等预防措施是杜绝本病发生的关键手段之一,而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原发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 h者,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3],此外非手术疗法包括对症、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疼痛;②自理缺陷;③睡眠紊乱;④体温过高;⑤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3.2用药后的观察 ①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对病情仍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本组全部患者用药后上述症状都迅速改善,无1例病情反复。②并发症的观察:虽然该药局部溶栓作用强,全身纤溶的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率低,但用药仍需严格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齿龈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此外,抬高患肢20°~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如出现患肢酸胀、麻木或其他感觉不适,切不可按摩患肢。同时,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造成肺栓塞。

3.3加强观察,早期诊断,积极预防DVT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可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玉琦.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篇7

    1 预防措施

    1.1剖宫产后,由于麻醉作用及镇静,使肌肉松弛,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加之妊娠后因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升高,使静脉血管壁变薄、松弛,弹力下降,血管瓣膜的功能与血管周围保护作用减弱及随着胎儿增大,羊水增多,子宫在骨盆内相应扩大压迫下腔静脉并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滞缓,血液淤滞等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临床护理时:

    ①术后定时协助产妇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肢体,按摩腓肠肌,如一手或双手按法或揉法自窝至跟腱用力按揉数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②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如加强踝关节屈伸运动,必要时可以间断挤压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膝关节尽量伸直,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尽量背伸,缓慢抬起整个下肢大约15cm,保持5秒钟,再抬起,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淤滞。同时可以采用中医的穴位按摩及中药足浴来护理产妇。如足三里、三阴交、隐白穴、太冲穴等。刺激这些穴位的同时还应配合中药足浴,如艾叶30g、红花30g、川椒15g、鸡血藤15g、透骨草15g、秦艽15g、千年健15g、桂枝15g、牛膝15g、刘寄奴15g为一剂,加水至8000mL,左右,煎至6000mL,水温保持39-42℃。盛入口径约30cm脚盆,置于床尾,将患者的脚放入盆中,药液没过脚面,浸泡10-15min.擦干双脚。注意如有: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者不宜足浴。任何外来刺激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饭前、饭后30rain不宜进行足浴。足浴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浴后,应立即擦干脚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足浴的时候,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息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候应暂停足浴,让患者平卧片刻后,症状就可以消失。也可给患者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以缓解症状。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药物引起了皮肤的过敏,应该立即停止足浴的治疗。必要时可以找医师进行治疗。泡足前必需用肥皂清除污垢,忌用碱性大的洗衣肥皂,选用碱性小或不含碱性的香皂或沐浴液,以免过分洗去皮脂而引起皮肤干燥,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为保证足浴治疗时间,足浴前应排尽大小便。足浴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水温保持温热,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太热会烫伤皮肤,尤其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泡洗后擦干应涂上凡士林等。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冬天注意足部保暖。所用物品需做得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疴隋观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师处理。护理人员在进行中药足浴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要点完成。按照穴位及中药足浴的方法就可以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③由于手术创伤、炎症等造成肢体肿胀和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极易与深静脉血栓混淆。以至于发现病情晚,不能及早发现病情。故护理查房时,当患者肢体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坚韧、压痛明显者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及时通知医师切勿将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误认为一般刀口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1.2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剖宫产患者,由于手术机械性损伤,使静脉受损激活凝血系统,并吸附大量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而发生深静脉血栓。此外术中术后静脉穿刺时局部血管损伤,也是发病原因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时: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②进行注射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各种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③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发现炎性反应,应立即用中药消炎液外涂,同时重新建立静脉通,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

    1. 3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手术、麻醉、应激等均能使全身血液进入高凝状态。护理时:①饮食宜健脾胃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类食物,忌辛辣之品。②戒烟,烟中有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因此,向患者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l生。③对术后进行静脉注射,发现回流差或采血后血液陕速凝固等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加剧的倾向,应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④术后3d,对年龄4O岁以上,手术时间超过3O分钟,有深静脉血栓史,有继发诱因和凝血异常者,预防性口服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中药或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曲克芦丁、前列腺素E1、纤溶酶等,祛聚降纤药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护理措施

    2.1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严重热敷,针刺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2.2病情观察护理时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分别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逐日进行测量,同健侧肢体相比较,并记录。

    2.3观察用药后的反映因急性期治疗使用尿激酶、纤溶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抗凝、降纤等治疗,故需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如针眼部有无青紫或血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无鼻衄或牙龈出血,伤121有无渗血或出血,并定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凝血四项等,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2.4肺栓塞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咯血等组织缺氧症状。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给与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高流量氧气吸入(每分钟4-6/升)。同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配合医师抢救治疗。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 PICC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2-02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老年人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自2009年11月至此2010年月12月期间共置管5例,材料选择为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5例,型号为18Fr导管,长度50cm。观察到2 例患者因年龄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历1:女,67岁,十二指肠腺癌术后。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选择右肘正中静脉。化疗方案为G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3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73岁,乳腺癌左下肺周围型肺癌化疗。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B-CEO方案,1个疗程后出院,置管后56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

1.2.1 一般治疗 抬高患肢及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1.2.2 药物治疗 抗凝、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1.2.3 物理疗法:多功能疗法

1.3 护理

2例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

1.3.1 心理支持护理

老年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老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急性期患肢的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 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1.4 结果

2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祛聚和抗凝治疗后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2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 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要素。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

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对于静脉陈也是异物。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遂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遂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3]。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4]。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栓形成的机率越高。二例病例中一例血小板286×109/L在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6],二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

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PICC置管前的评估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7]。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

①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②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8]。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

①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肝素钠软膏外涂。②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9]。

3.6防止导管堵塞的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接头选用可来福无针FL-05A5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 体会

通过2例老年患者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老年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置管的发生率为38.0%[10]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老年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添玉,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护理研究,2005,19(1):165-166.

[2] 辛兰芬,武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增刊):73.

[3] 杨宏宇,中央静脉导管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3):103.

[4] 潘月龙。恶性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的研究,齐鲁肿瘤杂志,1997,4(2:98.

[5] 贾玉琼,沈利,张芹,秦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致上腔静脉血栓1例,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17(4):319.

[6] 曹亚红,魏娟,刘素平等,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肿瘤化疗的观察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9-10.

篇9

安全隐患是指 “诊疗行为存在过失、差错,但未造成明显损伤后果,或者不确定存在过失差错,尚未造成明显损伤后果,但存在转化为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神经外科患者是特殊的人群,病情重,变化快,他们完全或部分没有自理和认知能力;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虽然每位护士都很认真地护理患者及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住院须知及安全知识的宣教,但由于护理人力不足,还没有完全实行无陪护,不可能全程监督护理或寸步不离患者床边,因此,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身边都有陪护人员,因陪护人员缺乏专科知识,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意识薄弱,而这些人往往又不固定,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和纠纷难于预见护理安全隐患问题更为突出。紧张的医患关系、高新技术的引入、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过大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了医护人员犯错误的几率。为了杜绝和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结合我院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神经外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如对护理核心制度掌握不全面,各项制度及岗位职责执行不力;病情观察不仔细,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丧失。

1.1.2 护理人员年轻化,业务不熟,专业知识缺乏,对专科特殊疾病健康宣教不力,沟通不到位;技术操作时不明确操作规程与常见故障的处理水平不高,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

1.1.3 护士业务培训或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或分工协调不当,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而出现体力不足,身心疲乏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影响护理安全。

1.2 患方因素:护理工作是护患共同参与完成的医疗活动,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以及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造成安全隐患。

1.2.1 坠床:神经外科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癫痫发作等异常精神症状,如床栏防护及约束带使用不当均可导致病员坠床或自伤的危险。

1.2.2 跌倒:神经外科患者恢复期大多存在行动不便、运动失调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如遇陪护人员护理不周、搀扶不当或患者自主取物、地面过滑或有障碍物、坐凳不稳等均易导致患者跌倒发生。

1.2.3 烫伤:神经外科患者多存在感知障碍,如使用热水袋保暖不当或红外线理疗时温度、距离调控不当,热水杯或热水瓶放置不当易发生烫伤意外。

1.2.4 走失:神经外科患者一部分存在认知障碍,如家属护理不周时,易发生外逃或走失的危险。

1.2.5 皮肤损伤:①神经外科患者大多由于长期卧床、营养低下致全身抵抗力低;感觉运动障碍、感知异常、大小便异常、各种检查治疗搬动不当因素等均易使皮肤的完整性受损,存在发生压疮的危险;②患者大多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对血管及皮肤刺激性强,如患者燥动针头极易滑脱出血管,使液体外溢,导致皮肤损伤坏死。

1.2.6 肺栓塞: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或手术后受限制等情况,可引起血循环障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若处理不当,可致肺栓塞,引发猝死的可能。

1.2.7 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癫痫发作等异常精神症状,由于约束、固定不妥,患者将各种导管拔出,引起呼吸、引流等的不畅,危及患者的生命。

2 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2.1 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通过院、科培训,对护士进行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意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急预案,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规范等文书,使其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

2.2 加强责任心,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科室有针对性地对低年资护士及技术水平差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 教育她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认真做好各项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渡过危险阶段。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她们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在患者病情危急需迅速抢救时,护士能够以娴熟的技术实施急救,以精湛的技术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取得他们的信任。

2.3 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预见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以防意外的发生。

2.3.1 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痴呆、高龄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各种保护具如床栏、约束带的正确使用方法,检查、搬动患者的过程中,妥善防护,保证安全。

2.3.2 对感觉障碍或减退的患者,应向家属详细反复讲解热水袋正确的应用方法,强调热水袋应用时热水温度不应>50℃并加用布套,严禁直接接触皮肤,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减少安全隐患;进行红外线理疗的患者,应告知其不能擅自调节温度距离及碰撞;热水瓶放于规范统一并妥当的位置,以防烫伤意外。

2.3.3 做好病区环境管理:病室走廓障碍物及时清醒;用物规范统一放置;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对刚拖过的湿滑地面放“小心防滑”警示牌;病区走廓设置扶手,以防患者跌倒意外发生。病区内有醒目的防火、禁烟标识并严格管理,保证安全。

2.3.4 高度重视皮肤完整性的管理:昏迷及长期卧床患者做到勤观察、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按摩,防止皮肤长期受压、不良刺激及摩擦,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输入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勤观察与巡视,并悬挂使用刺激性药物警示牌。

2.3.5 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应反复交待直至理解;对认知障碍的患者,应重视与其家属的沟通,交代24小时陪护随同的重要性,防意外走失或外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少不遵医行为发生,杜绝安全隐患。

2.3.6 肺栓塞的预防:关键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入院后根据评估情况指导其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练习,下肢瘫痪者每日给予4次按摩,被动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2.3.7 减少和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对于神志清醒合作的患者应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正常不适反应、气道处理及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对于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患者乱抓乱拔,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在为患者治疗、护理及翻身时,防止管道滑脱,操作完毕均要检查各导管是否妥善固定在位。

2.4 注重细节管理:护士长要经常深入病房,对每个患者护理重点、难点给予指导,特别是对病区的高危患者高度重视其安全管理,督导护士工作;并鼓励病区护士积极上报护理不良事件,通过晨会、护士例会,对病区患者常见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及时进行反馈分析并重点讲解,以警示全科护理人员提高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

2.5 加强护理薄弱时段及环节的管理:科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午间及夜间护理人力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乏,意外事件容易发生,排班时应在护士资历、年龄及数量上合理调配;加强质量督导,保证护理安全。

2.6 注重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及沟通技巧的培训:护理操作过程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人性化关怀服务,并通过对患者情况评估采取有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沟通方式,让其充分理解接受并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提高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7 做好病区各种物质及设备的管理:对病区设备应专人定期检查、清洁及维护,抢救设备、药械、专人保管,班班交接并保证质量性能良好,品种数量齐备;毒麻药品专人专柜保管,班班交接并保证数量齐备;常规备用药品专人每周一次,护士长每月一次检查药品效期及质量以及分类保管情况,保证使用安全;新进设备及时组织人员学习、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以保证安全使用。

篇10

【关键词】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165个病人,男96例,女69例,年龄57-93岁,平均(67.6±5.8)岁;脑出血55例,脑梗死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萎缩伴痴呆症3例,患者有0级―4级的肢体活动障碍,生活自理困难。用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83例;对照组82例,住院达到1个月及以上,平均住院天数43天。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观察指标,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按摩肢体:双手放于踝关节,由下至上环形向大腿根部按摩10分钟,后握病人小腿,夹稳膝盖,做伸膝、屈膝运动10-20次,增加肌肉收缩;行伸足背、勾足背活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旋转踝关节运动,每环20次,可牵拉、锻炼肌肉[4];之后用40-45℃的温水浸泡双脚30分钟,浸泡的同时用毛巾揉搓病人双脚。3次/天,1.5小时/次。对照组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对病人家属宣教和指导,靠家属自觉遵护嘱行为去落实。两组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平稳后四肢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观察入院前有无静脉血栓,入院前无静脉血栓才例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每周行彩色B超检查,观察一个月。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资料不满足X2检验标准,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假设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情况: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3),见表1.

3 讨论

静脉血栓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具备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两大因素,静脉血栓10%~17%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足背屈痛、局部深处压痛,下肢肿,病人形成静脉血栓后,少部分可以局限在发生部位或者自行消融,大多数要扩散到四肢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多会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如果并发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多数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死亡[2],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占 68.75%[5]。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预防方法有:不能在小腿下垫物品,因为小腿深静脉回流会受影响;要主动或被动按摩并活动病人肢体;指导病人多做咳嗽动作和深呼吸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严格戒烟;药物降低血液黏度[3]。

3.1 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主要关心疾病治疗和恢复上,忽视对病人的精心护理,护理依赖病房护士,医务人员宣教的健康教育、护理知识内容不认真掌握;在临床护士超负荷劳动强度下,要让护士去完成健康教育内容中的工作是很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要落实神经内科瘫痪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就更困难,所以临床工作中健康教育大多数流于形式,落实情况差;病人出院后,家属未掌握对患者的疾病护理要点,患者出院回到家庭康复,家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疾病护理知识掌握少;病人回家后,家庭护理者因为对疾病康复护理知识了解太少,导致病人疾病康复护理措施落实不好,病人就会发生护理并发症,从而使病人的痛苦增加。医务工作者应该让家属在医院认真落实健康教育内容,病人回到家庭生活护理、疾病康复护理落实才能到位,最终达到病人、家属观念及行为的转变[6]。

3.2 观察组护士认真督促落实家属干预护理能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家属护理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也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形成“一人生病,全家防治”的家庭康复支持促进体制[6],使家庭康复促进工作发挥极大的作用。

3.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更加信任,病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知识由医生查房时多次进行宣教指导效果更好,医生与护士互补,健康知识宣教水准得以提高。资料中病人和家属疾病健康康复知识和病人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能力的提高,与医生和护士认真督促和指导相关,研究人员在落实家属干预护理卧床病人健康教育知识内容时,不但把专科理论知识和自我护理办法教给病人及家属,主要是让病人和家属意识到病人健康康复知识内容措施的落实对他们的责任,这样既使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应用和推广,又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3.4 护士的整体素质、专科护理知识得到提高。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可以促进护士认真学习,提高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宣教者,卫生保健知识指导者。

3.5 希望通过我院神经内科护士认真督促家属干预护理降低卧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并发症发生产生的医疗费,而且让健康教育内容在病人家属心中根深蒂固,让健康教育走进病人家庭,为病人提供具有专科特色护理,降低病人家庭护理并发症及由此为病人带来的痛苦。此项工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知音, 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9:92.

[2] 王琴琼,杨丽君.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7:79.

[3] 段冬梅.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5 :79.

[4] 谢春芳,张志勤,崔文兰.规范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 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