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2
0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推进,各部委针对物联网领域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方物联网产业联盟纷纷成立。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介入,尝试推出物联网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涌现了不少优秀应用案例与示范项目,推动了物联网广泛应用。
在国内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技术有待攻克,商业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上规模的行业应用还未实现,行业技术和应用标准还未统一。
在此背景下,2013年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本文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出发,直面物联网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分析物联网的现状和机会,帮助引导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推进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1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截至2012年6月,国内已经开设近15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但是各自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培养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人才培养的根本。其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和项目研发,培养出可以在工业和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从事各类物联网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最后,由于物联网应用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个人认为物联网导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和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因为这几门课程贯穿了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物联网知识和应用的基础。
本专业的其它课程,例如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相关专业,比如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来制定。
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本认知、基本技术和综合实践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三个环节,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3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与其配套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联网的专业实验室种类繁多,是衡量专业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成本的耗费也是最高的一项。
根据国内外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先按照“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合并已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逐步细化实验室功能”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因此,可以先建立传感器原理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RFID原理与应用实验室和物联网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其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一般高校放在计算机专业中,可以合并使用。
4 结 语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参考文献
[1]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1):20-21.
[2]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35-36.
[3]彭亚雄.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几点思考[J].E-Business Journal,2012(1):10-11.
篇2
关键词:设计产业;培养方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3-02
在我国设计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被提上日程。过于强调设计的艺术性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明显弱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在校学习内容与市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级实用型设计人才,如何创新实践教学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摆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摆正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位置
我国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不早,随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设计强国比起来还有一些距离。早在1997年,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后,表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英国的设计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将非常重要。”,这种自信的判断来源于英国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与社会的脱钩。我们必须正视我们所处的境况。设计处在艺术与科学的中间,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离艺术教育稍微近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的设计专门人才,在培养这类人才过程中,培养方案中应该体现我们的设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必然联系,让我们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姿态求得创新与发展。
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各类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必须紧跟社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满脸茫然,理应学校的任务却推给了企业。我们评价学生作品的评分标准和市场的要求连接不起来,各自表述自己的重点与难点,这样高校没有肩负起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责任。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科技与教育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中心,高校的设计教育理应与市场做好结合,我们希望在做设计时要求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东西付诸实践,做出产品。一方面我们应该将最新的社会成果拿来为教学所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二、将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是扭转设计教育偏离其正确轨道的首要任务
设计一定要看市场,牢固地树立起这一观念,是培养高级实用型设计人才的基础。我们的学生是从美术教学的流水线延伸下来的,往往过多关注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的层面,忽略设计的自然科学的层面,只看到终端卖场中那个视觉性的冲击,却把生产、运输等更要的环节抛到一边,这便是没有真正全面认识设计产业。从根本上说,艺术设计与促进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的经济属性应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准确把握艺术设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实际,对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商业行为,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它的范畴包括造型、、颜色、图形、文字等视觉传达语言,但也应该看到材料、成型工艺、印刷工艺、运输限制等等技术环节,当然还有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技术美学的参与。了解设计内容的多层面,对培养出稳妥的设计整体策划与实施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鸡蛋的包装结构训练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相关指标的实践测验,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服务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从一个课程的学习中意识到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的从业状态。
三、培养方案认可艺术设计的外部视觉装潢的作用,但是必须强调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定位
艺术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决定了设计产品实用性的重要,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要解决艺术设计产业中社会生产层面的问题。
过分追求设计表层面貌的花哨,是高校中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明显的弱点。比如目前高校的设计教学,主要有几点不足。一是注重视觉艺术设计,忽略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技术,二是没有过多地让市场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让生产商、消费者去衡量设计产品的各个方面的成功与否,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培养思路,忽视这一点就可能使得我们的教学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境地。例如在包装设计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就是在这种观念之下,重点地研究材料、结构、成型条件等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包装设计因素,同时要求要认真考虑物品的包装劳务成本、流通成本、装潢成本、回收成本等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协调一致地端正艺术设计产品的审美标准,深入领会、准确把握设计的功能美
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很多学者同意艺术设计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设计作品的“美感”很重要,认为外部装潢的艺术美是各类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笔者不以为然。看到设计作品的外部的装潢设计的重要性并没有错,但是不能说外部装潢下足了功夫就是该设计作品成功的唯一制胜法门。
一切商品都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同时按照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物质改造的结果。在包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出包装的结构分析,是实现包装功能的主要支撑。当由于包装结构的优化帮助其实现预期功能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成一致,人就获取了一种自由,而这种形式便是它的自由的一种形式,从而表现出一种美感,也就是功能美。
功能美之所以能够产生,在于它产生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感受,满足了人的功利于实用的实际需求。比如它使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可转化为一种美,再比如它符合人机协调,使人获得了体力和脑力的解放,使人体会到人类自身利用规律,摆脱束缚与重负,美感自然出现。
五、深入研究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市场,但是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还不应该放弃现代主义的理性旗帜,即使要从事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创作,深入了解现代主义也是必须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是基于现代主义的,不经过现代主义的洗礼是无法认清后现代主义的,当下艺术设计教学不应该丢掉现代主义的阵地。
六、了解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客观地分析设计信息,是一名设计师的从业基础
在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因为不参与实践项目而忽略与设计相关的政策法规,没有树立理性的认识和为生产负责的务实态度,“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与创作状态取代了“设计师”的科学与严谨,在这种环境下,高级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七、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与思考
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如下:
1、取消延续多年的素描静物、素描头像、色彩静物等绘画类课程;基础类绘画课程与设计的构成教育等后续课程衔接不紧密,同时对学生抽象精神的树立缺失直接的帮助。
2、重新重视书法、白描、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的学习,加快中国设计的本土化进程。
3、取消艺术概论,建立设计概论,使理论教学更具针对性。
4、photoshop、coreldraw、Flash、CAD设计、3DMAX、渲染等软件的加强,让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更突出。
5、加入印刷工艺等课程,增强艺术设计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6、科学分析课程顺序。
7、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专业就业口径。
参考文献:
[1]朱上上.设计思维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而优秀的音乐人才必须具备对于音乐的热爱、一定的审美素质、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能够在实际活动中应用音乐技能和基础的音乐知识。可以说,专业的音乐技能不仅是成为一名优秀音乐人才的必要素质,还是增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元素。而钢琴课程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就必须配备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全面。
一、河北省普通高校钢琴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无论是什么高校,培养钢琴人才的目的都有着很强的职业性和多元化,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普遍从事钢琴演奏或教学等相关工作,高校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握这个培养方向。然而钢琴人才的层次不同,最后所从事职业的层次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有些人毕业后是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有一些则只是从事了和钢琴有关的职业;有些人毕业后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而有些人在钢琴特长班担任专业的音乐教师,高校在培养钢琴人才层次方面还有着一定的缺陷,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这也让学生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清晰,无法在学习期间中制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二)人才培养方式较单一
目前,河北省的诸多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仿照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因此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造成大量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具备良好的技能知识,却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缺乏了高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加上河北省的高校钢琴教材都是基于专业艺术学院所改编的,有些甚至直接选用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不仅缺乏针对性,也不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学生如果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和动态,就会使自身的素质、技能和思想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人才培养关系不协调
在钢琴课程设置中,我国的普通高校普遍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但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多而采取大班教学,再加上有些学生课后并不会主动找教师解决,造成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程的整体进度。即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都一样,因为自身具有的能力不同,使得学生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经常落后于别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在现在的高校中,学生基本上只在课堂上和教师有交流,这就使学生有问题时无法及时寻找教师来解决,而师生间缺乏交流又是造成学生问题增多的重要因素,这就产生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河北省普通高校钢琴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教师职责
在培养钢琴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而不是局限于短期教学效果的任务追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钢琴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更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性格、审美、态度和价值观等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负起责任。在钢琴教学中,不能为了让学生进步而一味增加学习难度,这样只会让教学误入歧途,让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更加模糊,从而影响钢琴演奏的质量。这样的演奏是不正规的,不具任何音乐的魅力。钢琴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预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脱节。
(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只有兼具扎实专业技能和全面文化知识、素养的人,才是一名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钢琴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完善,只开设了钢琴技能和伴奏等相关的课程,却没有针对钢琴的系统学习课程,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良好,因为不重视钢琴课程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死板练习。因此,普通高校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不仅注重提高学生钢琴体系内的技能,还应注重相关艺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钢琴人才。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能发现,适当的启发能够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全面而深刻。这种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就钢琴教学来说,教师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如在教授学生乐理、和声及曲式等综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学生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和曲谱的结构、特点等元素,让学生学会即使没有教师的教导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正确弹奏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曲谱和原有的曲谱展开对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它逐渐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加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使得高校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钢琴教学中的学生地位,如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教学模式等,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钢琴人才。
篇4
关键词:高校;考试模式;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5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16-02
考试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是评估、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是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各类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特色围绕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符合社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正是由此而生。但是,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旧套用传统的模式,无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甚至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桎梏。由此可见,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
一、高校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校现行的考试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标定位不正确
简单地说,就是注重成绩评定,轻视信息反馈,重知识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高校考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更在于发挥其反馈功能,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反馈,又包括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对自己学习情况加以了解的反馈。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教师进行卷面分析,但多停留在形式上,还未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真正反馈给学生。而片面地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然影响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考试形式不合理
考试形式单一,方式固定。高校的课程考试多是安排在每个学期末,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一张试卷、110分钟、不区分课程性质的“统考”难以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无法实现“因材施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考试内容固定,考试题型固化
考试内容多是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背多分”是大学生对现行考试的评价。考试的题型基本上多是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客观性试题,论述、分析、实验操作等主观性试题所占比重较低。考试题型的限定无疑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考核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摒弃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做法,把考试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形式,注重能力测试,覆盖全面
国外大学的考试形式很多,如课程论文或设计、答辩、口头演示、阶段考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作业、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口试、实习笔记、资料分析、专题讨论、实地考察、实际应用、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等。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推行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论文及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增加作业、课堂表现、论文、技能实训情况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考试中的比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广泛性掌握方面情况的同时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的专、深和能力运用。
(三)强化过程性考核,让考核贯穿全程
传统的考试基本上是终结性的评价,反馈功能发挥不出来。重视包括平时测试、作业测试、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即时考试、期中考试在内的多个阶段考试,发挥考试诊断性评价的作用,指出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且根据学生的不足给以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过程中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实行结构化成绩
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考核不应仅仅是主考教师一人评定,应该采取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同时,应该强化实验、实践、实习、实训、参考书等课外学习效果的考试,并以结构化成绩形式纳入该门课程的学业成绩。不应一刀切地按平时10%、期中考试20%、期末70%,全部以书面形式体现。课堂讲授内容可以书面考试为主,讲练结合的内容应以过程考试为主,而实习、实践、实训类应以综合设计应用考试为主。课程考试成绩比例一般按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相应设置。要明确命题要求、考试范围、考试方式与方法、成绩评定形式、各类形式考试所占比例等。
三、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下考试模式改革
(一)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结构化、集约化、生成化、整合化的教学操作,是一种知识大容量、学生高投入的教学方式,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高结构和灵活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操作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模块化教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美实行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模块”,注重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第二种是国际劳工组织(TLO)研发的(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MES模式,即“任务模块”,注重完成任务要求。
以《电声技术》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借鉴了两种模块化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CBE模式,按照专业培养要求中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多级化模块的划分,首先是整体内容的划分,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等特点划分出课程的一级模块。在一级模块的基础上,规划二级模块,继续划分下一级模块直至细划到知识点。
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MES模式,以项目教学为导向,依据电声系统构建等任务要求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可以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依据掌握的知识,结合教师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电声器件的选择、匹配及线路连接,实现符合要求的电声系统的构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改革
模块化教学下考试模式的改革重点是变传统考核方式为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以《电声技术》课程课为例:
第一,明确考试目的。电声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学相关知识,理解、掌握电声系统各类器件的性能、特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电声系统构建及应用的方法,以期在实践中能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合理设计电声系统,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必须以学生综合能力检验为出发点,同时又要以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归宿点。
第二,增加课程设计内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注重应用能力考核、培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体育馆、音乐厅、演播室等场所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进行电声系统的设计(适应MES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课程设计不集中时间进行,具体的工作均放在学生的业余时间。
第三,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提高阶段性考核比重,增强考试反馈作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程监控。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两次小考,每次成绩占总成绩的10%,平时作业成绩比重提升到15%,推行考、练结合,及时把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起到反馈调节作用,以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具有预警、督促和激励作用。小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也可以是实践中的某个项目,比如说小型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构建、实验室中小型电声系统的构建等。
第四,拓展考试形式。以平时小考为例,可以结合实际采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操作、调查报告或多种方式结合等多种形式,同时突出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发展趋势。
第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这种机制的引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之间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
第六,变换期末书面考试题型。在体现全面、基础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类记忆性内容,加重分析、表述、操作技巧类的考核。同时安排两道综合设计性题,一道是必做,另一道属开放式附加题,以此引导学习理解、批判地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考试时都有题做,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尤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因为“想像比知识更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客观展示自己的特长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考试成为不再只是知识的再现和机械记忆的过程。
考试模式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成败,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将高等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达到教、学、考三者的和谐统一,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诚彦.CAD/CAM技术在数控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31):369.
[2] 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82-8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依据开展各项工作,以班级作为基本的活动单位,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重要途径,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程度,同时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课程描述,考核方式及要求等等内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行动指南。
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执行者,伴随学生在校成长的三年,必须帮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强调学习任务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让学生感知专业学习的要求和未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辅导员首先要向学生解释商务英语这个名词,介绍国际贸易的前景,描述职业岗位群的各个岗位工作。然后根据课程设置及进程,分阶段制定学习任务,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大一学年:养成学习习惯,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通过四六级考试。 大二学年:全面夯实英语听、说、读、写、译,学习国际商务知识,通过四六级、单证员、计算机、涉外文秘等考试。大三学年:加强口语练习,学习谈判技巧,准备报关员、报检员考试,完成实习就业。
解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来到大学是为了全新的奋斗,每个学期都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每周都要制定具体的计划,每天都要过得充实忙碌。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斗志,才能让他们改变以往的消极心态和懒散思想,时刻牢记大学里奋斗是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明白奋斗必须从此刻开始。有了思想上的统一,班级管理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二、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班级管理,人人参与
班级管理离不开一支核心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级学生的优秀代表,是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但是,如果辅导员只单纯注重班干部学生的选拔和培养,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其他同学,情况严重还可能导致班级学生的优差分化,或是班级零散,学生不团结,缺乏凝聚力等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辅导员肩负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任务,应心中装着每位学生,充分欣赏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在班级各项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了了解每位学生,辅导员应抓住从新生报到、军训表现、班会自我介绍、第一周的课堂等每一个机会,慧眼识英才。根据学生所长,选择组织能力较强、性格外向大方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各个职务,选择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各寝室寝室长,选择勤奋刻苦或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各寝室学习带头人。剩余的学生,大约要么性格孤僻,要么吊儿郎当,此时如果放任她们置之不顾,她们很可能我行我素,兴风作浪,破坏班级风气,为了让她们向优秀靠拢,激发她们的责任感,可以委任她们为篮球队长、排球队长、班级活动记录员等等。辅导员把繁杂的班级事务平均分配,用人所长,既减轻了班干部的工作压力,又带动了后进生的积极性,形成了和谐互助人人进取的班级氛围。如此一来,班上每位同学都有职务,有机会,有责任,人人都是班级管理的主角,人人都以身作则,因此,班级管理畅通无阻,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班级事务,亲力亲为
惰性是高职高专学生的主要缺点之一,当学生对事物缺乏新鲜感和兴趣,又克服不了惰性,班级事务就难以顺利进行。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一开始感觉新鲜,还跃跃欲试,后来随着学习任务加重,或是缺乏兴趣,逐渐就懒惰并排斥起来。辅导员在理解学生的同时,一定要身先士卒,保持对每个活动的高度关注和全心投入,给学生一种积极正面的力量,让他们无缝可钻,无懒可偷。
(三)学生进步,适时鼓励
辅导员要努力挖掘、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以赏识的眼光毫不吝啬的表扬、鼓励、赞美学生;学会以宽容的态度、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对学生点滴的进步不断地给予积极的肯定,设法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路上永恒的太阳。
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参加活动,辅导员必须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并适时鼓励。比如,当参加完学生比赛,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求全班同学向参赛学生表示祝贺和感谢,对学生的付出表示肯定,对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这是一个向学生传递温暖、增强信心、增强班级凝聚力的良好时机。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表,辅导员除了关注学生的学分绩点、班级排名、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单科成绩,对学习进步的同学在班会上公开表扬。在新学期的前两周,完成找每位同学谈一次话,帮助分析她们的学习现状,制定新学期的奋斗目标。每学期之初,建立一份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汇总表,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表、英语等级考试成绩表、计算机、职业技能、专升本考试等考试成绩表,这些表格张贴在教室,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进步,鞭策自己时刻努力,持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四)关爱学生,同舟共济
篇6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 高校与企业交互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94
1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外语人才培养
劳伦斯・A・克雷明首先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协同进化同样适用于对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并剖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培养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外语人才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紧缺人才。然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校企合作不紧密是导致外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缺乏系统性。外语人才普遍是理论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竟然还存在着企业招聘难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具备专业知识且操作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企业是人才输出目的地之一,是高校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和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场所。人才输出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校企交互模式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教育,并通过高校的人才输出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2 当今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校企交互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利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实现双赢。本文以新乡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的形式、途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校企合作的理念、企业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参与管理等情况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推动校企合作的合理发展。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是本科教育,设置的专业有英语教育和应用英语,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包括教育和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目前外国语学院和新乡市的新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将会在该企业进行实习,从事相关的英语资料的翻译工作,比如一些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维护设备的英文介绍以及该产品在一些宣传资料上的中英文文字的翻译等。这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虽然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国语学院主动与企业联手可以了解其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英语的实践提供场所,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调整。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没有参与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校的实训资金的投入较少,没有专业的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等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锻炼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专业知识不够、不精,需要弥补。
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虽然以“就业为导向”, 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提供给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实习的场所;合作企业并未将实习生作为招聘对象去培养。因此,即使实习过后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实习的实践比较短,学生还没有真正适应企业的运作机制,实习就结束了。因此,实习的收获不大,流于形式。
第二,国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提倡校企合作,但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因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整体上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当今,国家没有正式出台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因此,宏观上,政府应尽快完善现行的相关法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配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第三,企业与高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应该转换教育理念,以就业为指导方针,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支持,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企业急需专业。另一方面,企业同样要转变观念,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要以人才作为企业强大的坚强后盾,从长远发展进行人才战略规划。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紧密配合,不断改进。
3 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校企合作
第一,限制因子定律。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能量流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限制因子多种多样,而且有时空变化。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比如培养人才的高校和接收人才的企业就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当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求能够被企业就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平衡。而人才是否合格,企业最有发言权; 同时,只有高校培养出了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动态地了解这些限制因子,消除其负面的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和企业的需求挂钩,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的要求,让学生及早了解企业的要求和运行机制,以便将来进入企业岗位时能胜任并尽快适应企业,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
第二,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上,“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环境效应”。其基本含义是,受花盆生态区域的限制“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在教育领域的意义是,要确定正确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纯知识的传授,没有将学生放置到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校企合作模式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知识,更要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英语的运用,比如翻译和口语。学生在具体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后,才能将英语的功能发挥出来,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对职业的感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会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学校教育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及时进行人才方面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一直改革,但因为缺少企业用人的有效信息,所以,高校教育还存在弊端。另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介入能够缩短企业在升级、转型方面的时间。因为,当企业在转型之前将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达给学校,就会避免人才短缺的情况。企业的发展也适用于花盆效应,企业只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发展的空间和竞争的实力。
第三,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教育生态系统角度看,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相互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需要系统各功能团体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和企业需要相互合作,从长远考虑,建立长效的机制。
从高校教育的内部看,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学生”。[1]我国现有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占绝大多数,具备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的教师很少。而且职业资格获取的重要条件是丰富的职业经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高校教师也需要走进企业,接受相关职业的培训,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将实践所需求的能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实践知识的指导。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规划,及时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而且也可以实现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共赢”。对于学校来说,高的就业率会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企业来说,高效率的对口人才的聘用可以让企业的发展避免走弯路,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这样,校企合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4 结语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互惠共赢,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该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为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同时,该项目的研究涉及高校等院校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因此这一研究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的丰富和逐步完善。
从实践上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接纳实习学生,可以解决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有利于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 同时,学校的师生构成的智力资源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有效解决了学院专业教师不具备实践技能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建设实验实训室,满足教学需求。
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而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具备的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标准,对校企的双赢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2]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揭育通.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5][6]刘天英,刘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8):88-89.
[7]吴继文,王娟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2,(4).
[8]林苏.论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与当代高职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9]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10]邹林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探析[J].教育研究,2004,(6).
[11]赵长林,刘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J].职业时空,2010,(3).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矿业高校
作者简介:王一新(198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伟超(1979-),男,河南新密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9-02
自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1]
如何体现具有矿业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矿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河南理工大学是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其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2001年,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增设工程管理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掌握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阅读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基本的专业外语文献翻译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2]
3.主要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运筹学、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1、工程项目管理2等。[2]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公司、设计院从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规划、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各类企业及公司从事项目建设论证、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投资管理工作;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从事投资与项目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进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考试,取得相应注册执业资格。[2]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二、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共五个课程平台,六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创新学分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了3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31%,修读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4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经济、工程估价和工程项目管理这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算量与计价软件实训、工程招标与投标报价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完善矿业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偏向工科理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偏多,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课程设置力度不够,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1]培养方案应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然而,在总学分一定的条件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已经占了38.55%的学分,若要强化经、管、法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急需更加均衡地设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删减不必要的工程技术理论课程,课程设置侧重体现工程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的学科特色
矿业背景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特色。在保留必要的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矿业企业或矿业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矿业工程项目方面的案例,并编制矿业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教材或者讲义,创建具有矿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以体现河南理工大学的矿业特色。
3.全面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1]因此,应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或者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落实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活动,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3]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 资格证书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4-01
近年来,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院校教育与职业标准衔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全国各高校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色,逐步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增强高校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为培养既具有良好艺术文化素养又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铺平道路。
一 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推广现状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自2010年起广东省与浙江省先后开展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该工作结合本省工业设计实际,以行业分类为基础,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形式,建立起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对接的评价标准,形成“评价+培养”的人才队伍建设导向。该工作的实施不仅为该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和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而且在提高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地区制造”向“地区创造”转变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 建立以资格证书引导实践教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是共同构成工业设计教育的培养要素。
1.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衔接的特色教材
第一,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共同探讨职业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划分学习领域,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打造特色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第二,考试形式与考证形式衔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有效安排专业教学内容,为考证做好准备。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美学绘画课程和构成设计的知识与基础技能,第三、四学期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度渗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培训课程,如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创意设计表现等;第五学期,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体系,加强综合工业设计项目训练,全力做好通过认证考试的准备。在技能考核方式上,采用职业资格认证中采用的达标式考核体系,使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
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为了更好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第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形态设计等课程特点及职业技能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建立3D创新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实践教学体系,把企业搬进实训室,把技能鉴定站放入高校,充分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要采用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实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掌握工业设计专业的技能,使学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的国家培训标准,为今后鉴定取证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创新技能教学与设计大赛相结合,以设计大赛为契机,带动创新能力训练,突出技能培养。在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相衔接的实践中,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外,还将设计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高等院校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工业设计大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带动创新能力的训练。
第三,加强企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企业中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与岗位要求,更重要的是了解真实工作环境的要求,接受真实工作技能的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理念 高职教育 执行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念与高职教育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如何制定顺应社会发展、切实有行、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先进、科学的制定理念。
一、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神和要求大框架下制定。通过市场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经过学院、二级学院专题研讨会、教研室研讨等研讨形式教研室讨论等形式,在能力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教学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的设置,体现这一理念。
(2)能力培养理念
高职高专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宜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课程设置应服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中应排除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以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企业一线的宝贵资料,对课程设置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改革准则
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应该始终以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开设岗位需求对应的职业课程,选择岗位需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方式,加强岗位需求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应对求职课程,在培养专业学生时,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指导。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次调研,在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相对靠前,因此专业改革中,坚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开设实践课程,给同学们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上岗。
(3)实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指专业+辅修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专业与不同职业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累积,进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四、坚持专业特色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以本专业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就业的需求,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和就业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
应以上制定理念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针对本专业学生学习意识差的特点,在第一学期授课过程中,各授课教师要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选择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理念的教材和授课内容以及相关的教辅教学资料;
(3)采用与课程和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四个“嵌入”;通信工程设计;监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24-03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是我院2010年新增专业,2011年增设了监理方向。通信行业、产业不断发展和升级,特别是3G、LTE、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通信工程施工、调测、运行维护、工程监理及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且本专业学生就业层次较高,后期发展空间较大,职业岗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我院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优越,具有现网运行环境的实验实训平台5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第二年选择参加与江苏邮电建设工程、江苏海迅等公司的校企合作“订单班”。本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工学交替,校企融合,订单培养,大赛引领”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
专业定位与设置分析
专业设置背景 (1)通信行业、产业不断发展和升级,特别是3G、LTE、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市场对通信工程建设类人才的大量需求;(2)通信工程建设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调测、维护、工程监理及管理)工作岗位实践技能要求较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与之相符;(3)当前此类代维、施工就业企业较多,岗位需求量较大。
专业特征分析 (1)本专业方向就业岗位层次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实践技能要求也较高,职业岗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例如,可以由简单的勘测员、线路及室分设计员、设计工程师成长为设计经理,由普通的施工人员、工程督导、工程经理成长为项目经理。(2)毕业生就业企业多数为通信代维、施工类企业,学生就业多数定位于设备安装、调测,线路施工、维护等岗位,部分学生从事通信工程设计类工作。(3)通信技术更新较快,因此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加以运用的能力。
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通信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监理及管理三大类职业岗位群,毕业后可以担任查勘员、设计员、工程制图员、设备安装工程师、线路维护工程师、调测工程师、工程督导、监理员及工程项目经理等。其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所需职业资格认证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有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调测、维护、监理及管理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后能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测、通信线路施工及维护、基站勘察设计、线路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项目管理等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