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精神科病房开放式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10-02
改变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管理,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能够减缓精神病衰退的困惑,但由于精神病人自知力较差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外出不归或不按时返院、不能按时服药;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病人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同时,每位病人都有家属陪伴,家属携带物品复杂,也为病人发生不安全行为创造了条件,属于高风险科室。这些不安全隐患影响了护理质量。我院开放病房在此方面加强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开放病房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精神病人316名,筛选的106名病人,年龄14-65岁,平均42.5岁,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50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2.5分,或有其中一项;②病人或家属自愿参加。精神分裂症29人,情感障碍60人,老年性精神病12人,其他5人。既往有外出不归史25例/次,不规则服药史52例/次,冲动毁物史有36例/次,通过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管理,106名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电话随访,外出不归史仅有12例/次,不规则服药史41例/次,冲动毁物史5例/次。
2 安全护理管理干预方法
2.1 病房的设置 病房设有独立的单间病房,内部设施齐全;设有卫生间、洗漱间、衣柜、电视机等。家庭式病房,病人住院期间有家人陪同,可以自由活动,患者能自由支配经济和购物,假日可能请假回家。
2.2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
2.2.1 创造安全的病房环境 宽敞明亮的病房,窗外设有护栏,走廊通行畅通无障碍,病房内电器均采用保护性插头;病人床单位禁止摆放玻璃及易碎物品。
2.2.2 要求护士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 加强危险品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病房危险品,同时对家属及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定期检查病房的基础设施如有破损及时报修。护士坚守岗位,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2.3 提高服药依从性,防止藏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一般为65%[2]。因此病人应在护士的看护下服药,服药后30min内不得离开病房。服药时严格检查,确保服药到胃;介绍抗精神病药物知识,能够达到病人自觉服药,主动配合治疗。
3 结论
精神科开放式管理让病人增加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能让病人能够对正确认识自身,对恢复社会功能,预防疾病复发,全面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干预,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保障了病人治疗期间的安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家属对患者的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管理任重而道远,护理人员应养成了病人安全为第一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2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2.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2.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2.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篇3
对患者的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 家庭成员对精神病人要有同情心,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细心和耐心,对病人以礼相待,尊重病人人格,不要有欺骗、愚弄、打骂、取笑、捆绑、、歧视病人的行为,否则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其病情。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对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进行家庭护理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成员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并帮其找出个性弱点、培养健康的性格、减轻内心矛盾;要引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批判病态妄想体验,提高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承受能力;要帮助正确认识和解决病人的恋爱、婚姻、学习和工作、前途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和鼓励。
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 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一时还不能正常上班,心理负担往往比较重,此时如果闲散无事、每天只是吃睡,往往会陷入胡思乱想之中,影响康复。因此,家庭成员应尽可能地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结合病人的职业、习惯、兴趣、文化、健康等状况,鼓励病人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有益于心身健康的学习、文娱和体育活动,如打拳、做操、散步、参加棋类比赛活动、看电影或电视、表演文艺节目及到附近的公园、花园、名胜游览等,以丰富其精神生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回归社会。
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坚持治疗 一般说来,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病需维持治疗3年左右,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虽然大部分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但是其病情极易复发,而坚持维持治疗、按时按量服药是精神病人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手段。因此,家庭成员在护理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时一定要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并注意妥善保管好药品,不要让患者自行保管,以防发生意外。
及时带病人复诊 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多为强安定剂,副作用大,常会引起药物反应。为减轻病人对药物反应的心理恐惧、避免药物反应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带病人复诊,请医生适时调整病人的用药量,同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篇4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 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捍卫 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白桂春 主编.精神科护理 : 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 : 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王斌全,赵晓云. 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 年12 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 年1 期.
篇6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 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 98.0% 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 67.7% 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 96.8% 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 15.0% 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 0.2% 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 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 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 80.4% 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 62.8% 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 54.7% 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 37.5% 62.5%
2 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 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 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 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 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 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 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 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 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 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 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 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 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 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 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陆爱益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篇7
【中图分类号】R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00-01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 1]。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突然发生攻击行为,给病房的安全及管理带来很大因难和威胁,甚至会危及自身及其他人员的生命。精神科攻击行为不仅发生在男病人,也会发生在女病人,研究发现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女性占23.1%[ 2]。因此,做好女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安全观察及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对女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及安全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各类女精神病患者330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800 例,情感性精神病 270 例,癫痫性精神障碍 190 例,精神发育迟滞 30 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
1.2 常见的攻击方式有:徒手攻击,言语攻击,日常生活用品及危险物品攻击。
1.3 发生的攻击行为有308起:粗言谩骂、抓对方头发、啐口水、掐人等250起,拳打脚踢伤人35起,泼水、摔盆碗15起,咬人4起,卡勒颈部 2起,自伤2起。
2 观察方法
2.1 认真、详细的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思想动态。患者入院时,护士要向家属详细了解患者在家中的表现,体格检查到位,认真阅读病历,便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评估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及精神症状,病人是否处于意识障碍、躁狂状态和是否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尤其是那些让患者感到有威胁的症状,如感觉思想被控制、行为被监视等,会增加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评估是否有暴力行为史:过去尤其是最近曾经有过攻击行为者,可能再次发生暴力行为。
2.2 针对不同的患者要做好不同的观察工作:如对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要求未得到满足以及药物的严重副作用也会使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有违拗症状的患者容易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及身边的生活琐事产生反抗和敌对,从而发生攻击行为;部分患者觉得家属或亲友嫌弃自己,从而对她们产生敌对态度,甚至攻击行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中,躁狂症患者在急性躁狂状态下可发生严重的暴力行为,此时患者的激惹性增高,如果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意见被否定、活动受到限制与约束,甚至护理人员要求服药等常规工作均可引起其暴怒,甚至引起其伤人毁物。因此仔细的观察和评估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及患者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3 安全护理
3.1 避免诱发因素: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本身缺乏自知力,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 3]。另外,工作人员也可能由于工作态度和自身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而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
3.2 注意接触交流的技巧:精神科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护士语言也影响入住精神科病房病人的舒适度[ 4],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激动的患者经常大声叫喊或咒骂,若护理人员也用同样的方式与患者接触或对骂,会让患者视为挑战而使其情绪升级,情况恶化。护理人员应该用简短的语句与患者交谈,并避免不恰当的笑。此外,接触病人时,如喂饭或洗澡时要立于病人的侧面,不要背对病人或站于病人的前面。
3.3 落实安全制度,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 安全是精神科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安全管理是病房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要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与整洁,病房内避免如刀剪、绳索、玻璃制品等危险物品的带入,用后的碗筷等及时收集,扫把、拖把等用及时收回污物室。另外,工作人员值班时要坚守岗位,加强巡视,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不能在病房中躺、仰、卧、睡等,以免受到病人的攻击。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经常组织病人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比赛活动,组织病人读报、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活跃病人的情绪,可以分散病人对病态症状的注意力,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5 攻击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3.5.1 控制局面:若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而对其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时应尽快采取措施控制局面,以确保患者或他人的安全。此时首先应呼叫其它工作人员一起集体行动,不能一人单独与病人接触,同时为了保护其他患者因为这些精神科的紧急情况而受到打击,安排一组人员设法疏散其他患者并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以平静、平和的声音和语气去安慰这些患者,另一组人员则应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向患者耐心表达对其安全及行为的关心,以致使患者减轻其愤怒情绪,自行停止暴力行为。如果语言制止无效,则应乘其不备之至快速的控制患者。
3.5.2 隔离与约束:当非限制性措施不能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时,可采取隔离与约束措施,但此措施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可能会被病人投诉。将患者与他人分开,隔离于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以保护患者和整个病房的安全,隔离期间要注意患者的言语行为的变化,注意其安全并保障患者的饮水及排泄需求。在约束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接触患者身体要果断迅速,多人行动要协调,约束期间应注意约束部位的松紧度、血液循环情况及约束部位皮肤的完整性,约束期间应保障患者的饮水及排泄需求,定时松解保护带协助其翻身并做好交接班。隔离与约束不是惩罚患者,而是为了保护患者,使其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帮助患者重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并减少对整个病房治疗体系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 张雪艳,谢雪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50
[3] 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篇8
【关键词】开放 病房 风险 安全管理 分享式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60-02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及家属对住院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精神开放病房入住的病人越来越多,但由于病房环境的特殊原因,病人外出不归或不按时返院、不规则服药情况也较多;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病人容易发生自伤、伤人、毁物、吞食异物、冲动、消极、自杀等意外;同时每位病人都有家属陪伴,家属携带物品复杂,也为病人发生不安全行为创造条件,属于高风险的科室,这些不安全隐患影响了护理质量。我精神卫生中心开放病房于2009年1月―2009年12月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开放病房2009年1月―12月共收治精神病人491名,筛选253名病人,均符合以下条件。(1)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大于等于50分,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2.5,或有其中一项; (2)病人或家属自愿参加。其中精神分裂症71人,情感障碍128人,老年精神病人46人,其他8人。既往有外出不归史23例/次,不规则服药史136例/次,自伤史58例/次,外伤史47例/次,冲动毁物史页38例/次,自杀未遂史4例/次。通过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管理,506名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后电话随访,外出不归仅有12例/次,不规则服药史4例/次,自伤史22例/次,外伤史17例/次,冲动毁物史5例/次,自杀未遂史4例/次。
2 安全护理管理干预方法
2.1 建立安全的管理制度
根据病情特点及开放病房特殊的病房环境,特制定“精神病人意外防范措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告知患者及家属的入院须知”、“请假陪床制度”等制度措施,规范安全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定期组织检查,监督评价安全措施效果,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
2.2营造分享式护理管理文化氛围及分享式护理管理方案[1]
这是一种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安全护理管理的决策。通过信息互通有无,护士“床边工作时间”明显增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体护理效果。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2.3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预见性护理
2.3.1 创造安区的病房环境
我院根据不同患者的要求,开设的开放性病区,完全与综合医院一样,具有优越美观,舒适的休养环境,去且趋于个性化,有套间、普通的单间、二人间、三人间、六人间,可有家属陪护,医院不提供统一的服装,没有锁着的大门和铁窗,病室宽敞明亮,色彩柔和,无障碍物,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胶。病人没有厌恶反感和压抑感,但病人离开病房必须与当班护士请假,护士再请示主治医师,由医生护士向家属交待外出注意事项及留下联系方式,并由家属写假条并签字方可离开。
2.3.2 加强护士法律意识和安全教育
定期组织护士分析不安全隐患。护士长排班时注意人员搭配,加强责任感。对病人的异常情况班与班之间交接。重点病人实施个体护理,注重病人的安全,并指导护士对重点病人的安全风险进行预见性判断。加强管理,完善安全护理措施。对病人要有爱心,耐心,并向家属宣教相关知识,协助护士共同护理好病人。如有病人要外出时,一定要有家属陪同并经医生允许后在病历上签字。由医生和护士向家属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取得联系。
2.3.3 深化与家属的交谈,架起和家属信息交流的实际链接
护士长带领责任制护士与家属进行沟通,进一步收集病人的资料,更精确地评价病人的风险因素,为实施个性化安全护理提供依据;对家属中出现的不正确的与病人沟通行为给予及时指导,对家属中存在对病人实施的家庭护理误区给予及时指导;定期组织病人家属关于用药知识和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和家属在情感上知识上长期互动,得到家属配合和障了家属对病人的安全监控。
2.4 注重病人感受,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4.1 生活技能的训练
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家属参与督促,病人按时起床,整理床铺,处理个人卫生。以充分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鼓励并肯定病人正常精神活动,避免沉迷于病态的体验。根据不同病情有目的地进行活动,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公共疗活动,并在病友中建立情感互助小组,感化那些不愿参加活动的病人。队形分的病人可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以稳定情绪;对抑郁状态的病人,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对生活信心;对恢复期病人,组织他们参加适宜的劳动,如种植大棚及其它手工劳动等。这样既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有助于康复,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
2.4.2 社交基本训练
有特长的病人,责任护士组织在一起娱乐,开展扑克赛/麻将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唱歌写作等,让病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工作人员重视健康教育并同时让病人互相交流,召开公休座谈会,鼓励病人积极发言,使病人得到适当的满足和尊重。
2.4.3 社会角色的训练
在护士家属带领下外出进行社会角色的适应,组织病人采购,小公园一游玩,以了解社会,更贴近社会,使病人接触社会人群,参与群体活动,扩大接触交际面,以提高生活的情趣。
2.4.4 应对技能的训练
帮助住院病人学会处理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和生活事件行为技能训练,以减少负性心理,保持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
2.4.5 尊重病人
护士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克服自卑心理,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泄漏病人的隐私,关心病人感受,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
通过以上安全护理措施,杜绝了安全护理隐患,保障了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安全,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护士为病人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技能;帮助家属提高对患者从人生安全方面的照料水平,也提高了病人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精神病人安全护理任重而道远,护理人员应养成以病人安全为第一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9
>> 《精神卫生法》浅析 《精神卫生法》终结“被精神病” 中国《精神卫生法》难产幕后 精神卫生法进退之间 精神卫生法立法史 精神卫生法,在争议中前行 《精神卫生法》能否起效,关键在细节落实 《精神卫生法》的立法亮点及存在缺陷 《精神卫生法》:被误导的立法? 跛足的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法 从“被精神病”角度谈《精神卫生法》 《精神卫生法》出台精神病患部分权益得保障 《精神卫生法》背景下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策 从精神卫生法的角度看待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前景 《精神卫生法》涉及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关注《精神卫生法》实施・给精神障碍患者一个家 精神卫生法颁布后精神科护理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精神卫生法》于综合医疗机构之解 《精神卫生法》能否保障正常人的权益 黄雪涛:她推动了《精神卫生法》的出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姜红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和精神卫生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杨鑫鑫.《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4] 荆孟强.《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探析》[D].西北大学
[5] 李文婷.《强制医疗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
注解:
①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三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篇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61-01
一般认为,精神病人经过治疗不打不闹就算康复了。事实上精神病人的康复目标并不仅仅是消除精神症状,而是要通过各种综合康复措施,使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目前,在医疗单位尤其是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则是产生错误的原因。
1医护因素
1.1精神科医生在进行精神检查时,往往过于注重观察患者症状转归,只注意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较少对患者生活、工作、家庭及其患者内心体验加以了解,例如,抑郁症在精神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适宜的心理治疗,同时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可能会大大提高。
1.2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则过于强调病区的安全、管理、打针、发药等最基础的护理操作。目前由于治疗的需要病区色彩单一,环境单调,生机不足,信息量少。大多数精神病人在院少则数年,他们逐渐变得被动、懒散、无所追求,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是精神病人的“长期住院综合症”,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倍感孤独和苦闷,想方设法逃离“牢笼”,可以想像,即使是正常人,长时间封闭在病房中,要想重新面对复杂多变人际纷争的外部世界,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过程,更何况是一位精神病患者[1]。所以病人在不良环境刺激下,与外界与社会隔绝,行为受到限制,失去往日自由,从而增加恐惧、不安和烦闷感,整个身心处于不良的状态中,久而久之,形成“住院综合症”,这是当前精神领域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患者家属的因素
患者家属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患者过度关心事事包办代替。其实,康复期患者并不像患了躯体疾病那样需要静养,相反家人为他们做得越来越多,他们的主动性就越差,依赖心理越强,越难以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家属应鼓励患者自己料理生活,主动与他们交流情感,并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家属的第二个认识是多过于急躁,对患者做什么都不满意,经常指责患者“有病”。精神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如何与患者平等地交谈也是家庭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如对患者说话带有指令性,不给患者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结果患者变得愈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