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理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理实习计划

篇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企业建立计量体系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抚顺石化公司腈纶化工厂通过计量管理流程的再造;规范管理计量检测数据,保证计量数据准确等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量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 石化行业 计量体系 实践

抚顺石化公司腈纶化工厂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目前有9.2万吨/年丙烯腈装置、5.5万吨/年干法腈纶装置、0.6万吨/年硫酸铵装置、1.8万吨/年工业氰化钠装置、1万吨/年丙酮氰醇装置,产品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市场,几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联合装置工艺先进,关键设备进口,自动化程度高。经过不断的发展,已成为抚顺石化生产的骨干企业。经济效益显著。

―、计量体系建立与实践的背景

传统的计量管理流程已经不能适应计量工作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生产的控制环节,还是计量交接的环节,或是计量对外的手段都要求计量为生产和经营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这就需要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工作流程,使计量工作能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二、计量体系建立和实践的做法和主要工作

(一)计量管理流程的再造

建立网络化的计量管理平台,计量主管部门从以前的单纯管理部门变成了对管理网络监督和服务的部门,形成公司整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公司的生产销售及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

(二)编制文件,完善制度

编制《计量检测体系管理手册》和《计量检测体系程序文件》;明确企业专门计量专业机构在贯彻标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订完善计量管理制度;企业计量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职责和权限通过计量职能分配表、计量人员岗位职责规定等形式做出规定;对能源物料计量数据进行规范管理必须制定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规范管理计量检测数据

强化数据分析和应用,从制度上将能源物料数据分析分为计量瞬时量监控、主要产品能源物料消耗量的单耗分析、产、用总量平衡分析三个方面,通过实际分析,及时查出计量设施问题及其他人为问题,提升了管理水平。

(四)加快完善计量设施

建立和运行了能源计量公用工程平台(MES),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和零购了一些性能良好、知名度较高的如E+H、罗斯蒙特等公司的仪表设备,使计量检测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

配备了企业最高标准计量器具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对检定员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了计量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计量检定室的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符合要求。

(六)建立计量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实现了企业器具管理、器具登记、计量器具台帐、强检计量台帐,A、B、C三级分级管理和检定/校准、查询修改、统计信息等的动态管理。

(七)强化检查与确认

建立了“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流程图”,严格按照控制流程图执行,实现了企业在用计量器具自上而下的量值溯源体系的完善,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八)推进企业的计量检测水平和能力

加强和强化了测量设备的配置管理;严格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管理,保证测量设备的合理使用;全程监控测量过程的实施,保证了监视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有效;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推进计量技术进步,提高计量生产自动化水平。

三、计量体系建立与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一)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了基础保证

每个产品的能源消耗均计入成本,纳入到企业考核体系,坚持“计量手段不完备不供能”的原则,主要用能单位和次级用能单位的燃料油、水、电、气计量仪表配备率达100%。通过计量管理,每年节约能源3000万元以上。

(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对企业参与贸易结算的测量过程(如进出厂物资的检斤),进出厂水、电、气的计量,火车运输进厂的固体、液体、气体物料的计量和检验等,是重要监视的测量过程,每天都有专人到现场进行检查和复核,发现偏差及时与供货商沟通。测量数据的准确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各种到货损失及出厂产品损失,此项工作每年为企业可节约资金1000万元以上。

(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以来,出厂的各种产品优级品率达98%以上,合格率为100%。在组织采购、生产、计量、检验、储存和销售的所有环节中、所有产品均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标准,以此来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产品需求不断增长,销售形势也节节攀升;其次由于建立了一整套的检测手段和企业标准,并且经过了抚顺市技术监督局的认可和授权,为社会上的其他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小用户提供了许多无常的技术服务,率先进行并且通过了计量检测体系的第三方国际认证。

参考文献:

[1]刘捷,张静宇.浅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工业计量.2008(5).

[2]陈志龙.浅谈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工业计量.2008(6).

[3]申瑞轩.认真实施ISO 10012:2003 不断提高企业计量检测水平.国防技术基础.2005(9).

篇2

石油石化是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责任。2009年的新年钟声余音尚在,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形势、疲软的市场、绷紧的资金链和与国外大型跨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削减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在新一年的走向值得关注。

与国外石油石化行业跨国公司比较,在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我们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系统功能涵盖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范围包括生产操作与控制层、生产执行层、业务营运层和集团企业管控层。原油调合、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计划优化和生产优化、成品油调合、配送优化、装置设计优化、设备状态监控等先进的技术都得到广泛、稳定的应用。大型跨国石油石化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运行管理和生产指挥系统。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大多已建立集中统一、实时、可视化的企业营运管控平台和生产指挥平台。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在单项应用日趋完善的基础上,重视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不仅完成了ERP与MES、ERP与电子商务的集成,还在致力于ERP等系统在全球范围的整合和优化。不仅实现了下属企业内信息系统的整体集成和关联企业间的横向集成,还致力于企业与总部的纵向集成。国外油公司IT基础架构的共同趋向是集中,不仅在实现服务器和存储集中、数据集中、应用集中,也在实现IT基础设施的控制集中和管理集中。各大石油石化公司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长期持久效益,非常重视系统的持续优化改进和安全保障。普遍建立了规范化的IT服务管理架构,有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有健全的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制度和规范的岗位责任,能够象保证生产装置平稳安全运行一样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系统的各种问题,通过定期维护保证其功能正常。

国外同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表明,与业务高层次深度融和、深化应用仍将是石油石化行业今年信息化工作的主旋律。2009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会特别关注以信息技术支持强化集团管控,更加重视信息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将进一步优化IT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完善IT治理架构,继续探索、研究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律。

严峻的经济形势将使石油石化行业更加重视集团企业的集中管控,重视建立集中管控系统需要的实时统一的企业生产营运数据视图,重视与自动化操作平台一体化的,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生产营运数据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以支持集团的集中管控为目标,建设和优化下属企业的信息系统。将更加关注利用集成的上下统一的信息化集中管控平台,提高信息上传下达的实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加强集团管控能力,强化集团总部的指挥、协调和监控能力,提高集团总部对日常运行和重大事件的处理、监督、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从分散到集中,在整合中优化,在石油石化行业已被看作是企业信息化的一条发展规律。石油石化企业将更加重视从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展现集成三个层次实施下属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集成、总部与企业的纵向信息系统集成和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的横向信息系统集成。通过深化应用和集成,使ERP、MES等系统在监控企业运作,掌控企业动态方面的作用得到显现。

石油石化行业将围绕对集中管控相关信息系统的应用保障,进一步优化IT资源配置,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更有效的发挥IT资产的作用。为了应对数据集中带来的风险集中,石油石化行业将继续建立和完善同城和/或异地的,集中和/或分散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将完善和优化以统一用户身份管理、鉴别与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和跟踪、响应与恢复和内容安全为主的应用安全基础设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将更广泛的采用松耦合的面向服务(SOA)的技术架构,构建有弹性的、即插即用的,应用系统构建、运行与管理的基础设施,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架构和各种应用条件、业务需求的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以更有效的利用企业在信息系统上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中,对IT自身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以及虚拟化等技术的发展走向将给予更多的关注。

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和,以信息化支持集团管控,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和运维队伍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集团管控要求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由基层员工提升到集团和企业的高管,信息化工作者对业务理解的层次由业务操作层提升到企业管控层,项目管理的规模由单个项目实施的管理,提升到以项目群、项目组合为主的组织级项目管理。集团管控对信息化队伍的技能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掌握的知识,要由以信息技术为主,扩展到管理、治理和对业务与集团企业管控的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维,都需要能够融和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复合人才,需要从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就有能力考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安全和IT服务管理的复合人才。

IT是集团企业管控的重要手段,集团企业的IT也需要强有力的管控。随着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化,将继续加大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力度,将更加重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维、IT治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工作,更加重视对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石油石化行业将根据强化集团管控的要求,继续加强对IT的管控,将会更加关注IT治理,不断优化、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架构、流程和规则。

篇3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 信息工程监理 必要性 实施监理

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这一传统职业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在信息,信息化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之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会计信息更加分散;会计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及时、准确的进行会计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和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必要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引入中立、客观、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由过去独立的、核算型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为现在网络化的、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连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讨论会计信息化首先需要分清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社会,一般作用于财务部门范围内,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与业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相分割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它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模拟人工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所产生的环境束缚和基础,决定了它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的事后核算型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充分利用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及时、准确、完整的采集、存储、处理整个企业财务信息,对外获取和披露相关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是企业信息化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模块,和企业信息化中其他模块唇齿相依;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设计的,强调管理型会计模型,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核心作用,使得会计工作真正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核算只是其主要职能中的次要职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它基于事件驱动模型,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及时、合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将从两个方向发展:面向日常事务处理的基于事件驱动的企业内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分析处理的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工程监理的职能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在业主或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下,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业务需求和质量标准,对承建方提出的技术方案、项目管理活动以及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和实施部署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核、监督和控制,以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保护业主的利益,规避或降低项目的风险。信息工程监理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一)评估职能。监理方根据业主提出的系统建设的构架和需求,提出可行性评估意见;同时对承建方的资信以及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从而保证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合理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审核职能。监理的审核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审核。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合同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合同,不仅涉及各种技术细节,还包括业务流程、知识产权和双方的权责等方面。另一方面,对双方的各种开支、技术报告与资料、工程计划与组织实施方案、系统工程的结算、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型号、规格和质量等进行审核,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系统设备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检查职能。监理的检查职能主要是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检查、督促承建方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与技术标准;检查承建方提供的软硬件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是否是合同规定品牌与型号、系统参数与配置是否符合要求、附件与资料是否完整等;检查与控制系统开发、安装、调试、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实行阶段性验收;按合同规定和各种技术标准对软件进行功能性、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兼容性等诸方面的测试;督促各种技术文档的整理;组织系统总成的测试与验收等。

(四)咨询职能。监理的咨询职能主要是为业主和承建方双方提供咨询服务。业主往往精通业务而不擅长信息技术,而承建方擅长信息技术而不熟悉业主的具体业务,所以业主和承建方在制定需求和计划以及项目实施、验收时,可能会存在许多沟通障碍,从而降低了系统实施效率。监理作为中介,可为业主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为承建方提供企业的业务咨询服务。

(五)协调职能。监理的协调职能可分为系统内部的协调和系统外部的协调。系统内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的组织关系、内部的需求关系等。系统外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整个活动过程以外的关系协调,包括协调业主单位与承建方单位的合同关系,以及协调他们与主管部门和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的关系。监理在执行协调职能时应采取公平、公正、独立、守法、诚信、科学的原则。

(六)报告职能。建立项目监理的汇报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方法,可使工程实施处于透明可监控状态。监理单位依据所采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业主和承建方提供监理周报、月报、书面通知和回复等监理文件,这些文件包含了监理过程中有关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和管理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提供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评估报告、验收报告等。

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工程监理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一部分,但它更注重会计的专业性,需要高素质的同时精通会计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方面知识的监理人员。虽然,会计信息化系统只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必要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监理。

(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高风险投资,PMI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信息化项目中,43%的项目完成后超出预算,62%的项目超期完成,58%的项目验收时达不到合同要求。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含量高、涉及的领域宽广、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而且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很多业主单位在技术、能力、人员等方面的不足,对实施的难度估计不足,对实施效果期望过大,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必然造成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质量、进度、投资和变更等方面管理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而言,虽然在技术性信息管理方面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由于系统建设必然还要大量涉及业务方面的,而这部分信息的管理又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因此供应商有可能在对业务信息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这也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鉴于这种在信息工程系统中用户和供应商双方信息的互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表明:由用户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监理机构,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使其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下,可以大大的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完成。实施信息工程监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它也是国际上风险控制的一种通行惯例。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基于事件驱动模式的信息系统,即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嵌入在企业业务处理系统中,或者说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融为一体,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并且进行处理和控制,从而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不仅能执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这种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与管理,使会计信息系统着眼于企业全局。现代企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企业的边界模糊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务发生时实时的、自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传输。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需要有第三方监理对项目进行全程咨询、监督和评估。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关于创造财富的决策,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总目标离不开财务的筹资、投资以及对资金的运用管理。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目标将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所以确立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如此的重要,作为进行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系统从企业信息化系统获取、分析、回馈、会计信息时必须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及时 、完整。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了保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获得准确、及时 、完整的信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应引入第三方监理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进行咨询、监督和测评。

(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集会计和实践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只有具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才能从繁杂的系统数据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剔除冗余的信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整合技术、机技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要求从事会计信息化建设、监理、管理的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和财务。由于,业主和承建者一般都只擅长于自身业务,而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方的监理工程师不但精通信息技术,还熟悉财务业务,他们可以为双方提供详细而专业的咨询、协调、评估。

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

在会计信息化项目工程监理中我们一般将监理过程分为三部分:项期监理、项目过程监理、项目后期监理。监理的主要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和计划的监理、项目投入资源和项目成果的监理、项目实施效益的监理。

(一)项目前期监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就需要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监理。在这个阶段,业主一般会对整个项目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对项目的实施进程、项目所需的投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和阻力没有或不是非常了解。监理方在此阶段主要为业主提供项目立项、总体计划制定、招标等方面的咨询和协助。

1.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可行性,确保项目的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可行性分析是项目立项的基本保证。监理方通过对业主的会计业务的了解,项目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可行性,以及项目的实用性;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实现在技术、经济和条件方面的可行性,评述各种可能方案,并加以论证。

2.协助业主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确保项目的总体范围和目标以及对项目的期望值合理。监理方根据“够用、实用、易于扩展、易于二次开发”的理念,对业主进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的相关内容、过程、活动进行审查,确认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符合要求,协助业主根据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

3.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招投标进行监理,维护业主利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首先,监理方应协助业主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查,投标单位应具备一定的软件资质、系统集成企业资质以及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成功经验;监理方要全程监督招标过程,维护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监理方应协助业主与承建方之间对各种合同进行分析、谈判、协商、拟定、签署等活动,切实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规避项目风险。

(二)项目过程监理。它主要是指在会计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控制,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是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达到的目标,使之达到项目实施计划的要求。

1.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是人的智力劳动过程,容易受人的主观性;另外,信息工程的可视性差,质量缺陷较隐蔽,故障定位比较困难,改正错误的代价大。而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要求极高,所以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监理方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既要按照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事监理活动,还要对承建方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业主的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指导,使之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监理过程中以质量预控为重点,准确把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对关键工序进行全程跟踪参与,做到对项目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的方案。

2.信息系统安全性是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信息系统监理的重点。财务信息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篡改、遗失、泄露、伪造、毁损财务信息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以及投资成本的协调,制订出系统所需的安全度。监理方要确保承建方在合理的投资控制前提下,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上尽可能没有漏洞;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在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与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技术上的协调;监督承建方按技术标准施工,检查设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现象,加强承建方的安全意识;协助业主制定或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督促业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使相关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和管理。

3.为了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严格的进度控制有利于降低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维护良好的项目管理秩序,使其能尽快发挥投资效益。项目监理方运用运筹学、网络计划、进度可视化等技术,完善项目控制计划,审查承建方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设计的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要求。监理方用动态管理和主动预控相结合的方法对承建方实际进度情况全程跟踪监督,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那些出现偏差的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以保证项目按原定进度执行。

4.对会计信息化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投资控制应坚持投资最优化、全面成本控制、动态控制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监理方不能简单的把投资控制理解为使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投资范围内,应认识到它是与质量和进度控制同时进行的,实现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质量和进度目标。监理方应从项目的全寿命期的投资费效比来进行投资控制,立足于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监理方应督促承建方编制项目费用计划并审核其可行性;定期审核承建方提交的工程阶段性报告和付款申请;确定工程变更引起的投资计划变更。

5.变更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监理方的变更控制就是评估变更风险,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以及承建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业主的实际情况需对技术方案做适当调整,以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一定范围内的变更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目标。监理方对可能发生的变更应保持预控能力,防患于未然;对变更请求做出快速响应,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明确变更范围,防止变更范围扩大化;所有变更应得到三方的确认;谨慎评估变更风险和效果,选择对项目总体计划冲击最小的方案。

(三)项目后期监理。项目后期监理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化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评判,考察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果,分析项目实施的得失,对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束后继续进行监督和控制。

1.在会计信息化工程完工后,监理方应协同业主对项目进行评估与验收,以确保实现设计目标。监理方应按照合同审查承建方提供的各种审核报告和测试报告内容;评审承建方的测试手段和流程;与业主一起组成验收委员会;根据合同和相关技术标准审核软件配置和验收测试;对所取得的测试结果与项目设计书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并出具科学的验收报告。

2.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监理方应监督和审查业主和承建方以及其他售后服务商签订的各种售后服务合同与条款;监督承建方对系统的后续升级和改进;督促承建方按照合同规定,为业主提供相关的人员和业务培训服务,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会计信息化项目监理是要规范会计信息化工程,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要想把会计信息化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不能采取“重实施不重规划、重测试不重评审、重结果不重过程、各管一段”的监理模式,既要有一个可行立足本企业实际兼顾长远的规划,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每个阶段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按确定的计划和方案推进,对项目至始至终实施全程监理,这关系到会计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1]葛乃康:《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出版社,2002年

[2]何曙光、李钢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宋振晖《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模型》,《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6期

[4]佟芳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11期

[5]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2002年

[6]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学术研究网

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政府管理会计 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动政府管理会计等工作。在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中提出“财政部及各地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构建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促进会计相关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升政府监管效能”。而2014年10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更强调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方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效能的有效发挥”。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将势在必行。

一、金坛区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的变革和发展。金坛区政府预算单位自2002年普及会计电算化,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提高了会计数据计算和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但由于电算化会计属于单机工作,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只能由单个计算机完成,使得计算机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2007年我区引入了用友R9财务管理软件,政府会计实现了网络信息化,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由网络上的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例如,财政部门可以在财政内网不同工作站上的账务系统客户端同时录入凭证,信息化系统将自动存入到同一服务器上,保证了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数据存储的统一性,增强政府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了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

2010年年底财政部提出2011年各部门大力推进和全面深化财政国库各项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健全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用款计划管理等系列改革,2011年我区作为江苏省财政部门的试点地区,与省用友软件公司密切合作,率先启用了财政一体化平台。此平台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快速传递会计信息,对科学的预算和决策、提高管理效能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向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二、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将管理会计和财政财务职能、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我区财政管理模式,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财政一体化平台建设基于信息化管理,为我区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起了支持作用。

(一)以统一的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数据资源

财政部在2016年6月《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中提出“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财政一体化平台运用了大数据理念,以统一的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了政府会计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日常业务工作,即将账务处理系统、电子报表系统、工资统发管理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用款计划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等整合在一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数据统一管理,功能更为强大。

财政部门通过财政一体化平台的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给各预算单位下达年初预算指标;各预算单位通过浏览器连接到财政内网登录平台编制用款计划、形成用款额度、支付各项开支;财政参与其中,进行审核监督;月底各预算单位自行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整个流程的数据则统一存储到财政部门的服务器上,整合了全区的财政数据资源,为财政提供单个信息系统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夯实了政府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基础。

(二)提升工作效率为前提,保障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一体化平台的运用,由原先用友的R9系统客户端(CS)模式转变为浏览器(BS)模式,操作更为简便;不需要在财政内网的各工作机上安装客户端,降低了维护成本;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随时查看财政和会计状况,增强了政府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网络技术可动态跟踪政府会计信息的每项变动,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政府会计即时处理能力和实时监督能力,提高政府会计的工作效率。

财政一体化平台信息系统遵循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将整合的全区财政数据资源,通过报表形式加以分析,形成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的有用信息,有效保障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从而使得政府管理会计实践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三)规范政府会计行为,提高政府管理会计效能

政府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使用者在平台信息系统中的操作进行审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实施风险把控;在平台信息系统中提取有效信息,参照已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加以对比分析,进行财政数据的绩效监督。

内控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双向监督,有效规范了政府会计的行为,财政监督工作质量明显提升,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初步实现政府管理会计实践的目的。

三、不断完善财政一体化平台,创新我区管理会计实践模式

(一)进一步构建政府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

为了会计信息更快捷地汇总,具有更高的可比性,使信息达到充分地共享和有效利用,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符合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注重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标准设计、业务流程和账务处理标准设计、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的标准设计,将信息化条件下政府管理会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形成标准的会计信息系统。例如财政一体化平台可以加入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模块,形成风险预警机制。年初预算中列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在使用期间,可以自动比对绩效评价的标准,一旦超出警戒线即时提醒项目使用者并上报给财政部门或者项目管理者,做到实时监控即时处理及时反馈。

在研究开发信息化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做好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各种内控制度的制定工作,借鉴企业管理会计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理念和技术方法,通过事先识别、事后评估和事中控制的方法,防范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管理会计工作在财政治理中的应用,提升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做好政府预算和节约行政成本,力争高效实现政府部门的战略目标。

(二)进一步开发完善信息化系统,打造符合实际需求的平台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加强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向软件公司提出相关要求,让软件公司随实践发展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维护,留好改造接口,开发设计出切合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我区财政一体化平台建设从2011年开始在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试点,逐步推向乡镇。在实践过程中,政府预算单位遇到技术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交流沟通,及时解决,保障业务工作顺利进行;软件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维护,逐步使财政一体化平台运行成熟化。为打造出切合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进一步开发完善。例如:为了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做到事先识别、事后评估和事中控制,财政一体化平台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部门预算管理系统模块,提取统发工资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同时为了满足预决算公开的需要,可以参照部门决算的报表形式,形成统一的数据报表。同时按照省、市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设计出不同的数据报表。加强相关数据报表的统一性,减少后期数据整理的繁杂和重复劳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

(三)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政府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需要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抓紧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予以重点推进”,“各单位要重视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大力培养使用的管理会计人才”。政府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与政府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相应地对政府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较高会计业务处理技能,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信息安全防范的常识等等。

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我区急需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技巧,又精通管理会计业务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组织管理会计知识、信息化管理等业务培训;注重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实践培训,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加强管理会计的交流合作,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我区政府管理会计能力水平。

目前,我区的政府管理会计工作正在逐步有序开展。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打造切合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创新我区的政府管理会计工作深入实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 基建财务 精细化管理

随着科教兴国政策的深入贯彻,国家社会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各地高校大兴基建项目,在改善高校基本条件的同时也暴露出如制度监管不力、投资计划性不强、日常管理薄弱等诸多问题。在目前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转变传统思维、拓展财务管理智能,对基建财务管理引入创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一、高校基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建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备,规范性与约束性较差

高校自身缺乏完备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对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方法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同时,内部监督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有关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规定缺乏,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高,日常审核监督常流于形式,存在“较难发现实质问题,发现问题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

2.基建项目投资计划性不强,缺乏投资效益评估分析

近年高校膨胀式发展,各类基建项目投资日益拓展。但许多高校在投资上存在贪多、夸大的盲目性,未能客观的联系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做出科学有效地投资计划,尤其忽略对基建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对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不足,从而盲目投资导致资源浪费。更不乏有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攀比,圈地盖楼,奢华装修,“过度”建设导致大量举债。

3.对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重视度不够,资产移交环节薄弱

基建项目管理人员更多关注工程的进度、质量及付款等问题,对于整个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决算问题较忽视,也缺乏基建档案的有效归集与管理,一些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后迟迟未做资产移交手续,在账务系统上反映大量的超期在建工程,造成资产价值失真,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质量,同时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与评估工作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推行精细化基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是二十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盛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以“细”为起点管理企业,细中求精。借鉴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展到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领域,对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流、岗位工作职责,建立起严格细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拓展基建财务管理的职能,使其延伸高校经营发展决策层面,涵盖基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从基建财务工作的事后静态核算反映职能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控制职能,实现基建财务为高校总体发展目标服务,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提升高校总体运营效能。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高校基建财务的内控机制

1.完善基建财务制度与流程,明确基建财务人员工作职责

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高校计划实行基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基建财务规章制度与流程,明确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从思想及行为上共同约束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首先,依据国家有关制度结合自身基建业务特点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基建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确定基建项目概预算、资金结算管理、竣工财务决算等各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其次,要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强化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书,要求基建财务人员主动了解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投资方向,积极参与基建项目概预算、决算等工作,做好日常基建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负责会计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反映。

2.加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严格过程合规性审查

严格开展基建财务的内部监督与流程审查,是规范化的制度流程免于形式化的必要举措。高校有必要针对基建财务制度与业务流程定期开展合规性检查,可将责任归属于监察审计部门,成立专业的内审小组,定期检查基建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反映管理漏洞与滋生腐败等问题。重点审查基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复查其审批流程的合规性、审批资料的完整性,防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伪造、变造原始凭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不断强化高校基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做好基建前期准备工作

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决定了基建财务状况的良好开端,基建财务人员应参与基建项目的投资计划工作,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办学标准、财务状况及投资效益等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评价意见;结合工程质量标准、当地最新造价指标以及历史工程成本,联合基建工程、技术部门参与基建项目的概预算,并结合财务指标预测,提出相应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通过加强对基建资金使用的源头控制,严控计划的实效性,杜绝攀比跟风、盲目建设,做到量入为出,防范财务风险。

2.细化基建项目合同管理,强化基建项目的过程跟踪控制

合同管理是决定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细化的基建项目合同管理可增强基建财务管理的条理性。高校可通过信息化手段,由基建部门与财务部门携手共建基建项目合同台账,对每一个基建项目单独设台账,录入项目合同金额、付款条件等基本信息,并按工程进度登记付款时间、付款额度及比率等过程信息,从而实现基建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并可防范重复付款等风险。

篇6

【论文摘 要】分析了城市绿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分别介绍了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三种技术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城市绿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2]姜文峰,郑文刚,王彦文,赵春江.城市绿地自动化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5,(1).

篇7

关键词:国企 绩效管理 精细化管理

国企绩效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是国企人才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国企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国企经营目标。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企绩效管理为国企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国企绩效管理现状

国企高层管理者作为国企的重要决策者,主观性比较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限制员工参与绩效指标的编制。常见指标有工作质量、效率等,国企较为注重关键指标,理论性高,但实践性较差;中小型国企的绩效管理比较灵活,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由于制度变动比较大,稳定性差,需要管理者适度把握。

国企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国企长效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有些国企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管理部门,由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而绩效管理实则超过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范畴。高层领导者不参与其中,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致使国企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完全调动,绩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绩效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国企的经营目标,促进国企的稳定发展,因此,绩效管理要适应和满足国企发展的需要,而有些指标设计宏观性太强,没有具体的细节可供指导,有些则太过简单,致使绩效指标与目标脱节,无法适应国企的发展。

绩效指标评估与评估者的感受和绩效指标确定失误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标准,评估的公正度合理度不高,出现晕轮效应等问题。有些国企不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将外国成功企业的考核标准盲目应用到国企当中,致使考核体系和标准不科学、适应性不高,加之很多员工没有参与到体系建设上,甚至不了解评估体系考核过程,导致绩效评估体系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二、国企绩效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实践策略

1.建立安全考核机制

国企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应当注重安全管理精细化,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注重生产与安全的协调发展,完善精细化考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报告;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正确控制安全隐患、掌握安全操作流程,对突发事件是否有保护集体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建立相关的安全考核标准,注重日常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定期对各个部门开展评价并落实存档。

2.落实安全责任机制

做好国企绩效管理的精细化,要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对各个部门实施安全考核,对安全措施优质的部门进行奖励,对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相关部门予以惩处,激发国企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实现国企的绩效目标。

(1)注重精细化安全管理。安全是国企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国企的精细化安全管理,是国企实现绩效目标的最基础保证。国企发展与员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绩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企员工的正常工作。因此,要强化安全管理,保证员工能够进行安全生产。应当根据各部门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适应各部门且及安全度较高的安全评判标准;联合环保等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进行月度考评,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制定多种方案和相关的整改措施,督促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实现国企的安全绩效目标。

(2)注重精细化质量管理。质量是国企的重中之重,是国企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做好国企绩效管理,必须注重国企生产质量的提升。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由于国企各个部门都与产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质量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预防、改进等各种措施,提升国企产品的整体质量。另外,应当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相关的工作评价方案,可以配合奖惩制度,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绩效目标。

综上所述,国企绩效管理作为国企竞争的重要部分,是满足国企预期目标的有效措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如何做到国企绩效管理的精细化是国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国企绩效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国企的前进与发展,国企绩效管理的精细化注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对国企发展产生了非常有利的影响。要继续推行以精细化为导向的国企绩效管理,保证国企绩效管理的质量、安全和效益,促进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施工技术;建筑工程;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在以往的组织施工中,很多工程质量有缺陷,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分析原因影响质量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 手工作业的不合理

操作人员一般都是务工的农民工,缺少理论知识,传统作业在施工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大型的现代化设备,不合格的工程大量返工,原材料缺少科学管理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原材料贮存、堆放,对原有材料的合格率控制不严格,影响工程质量。给公司的经济造成损失,施工进度的控制不明确,导致工期拖延等。

2. 重建不重管的形式主义化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没有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规章制度或技术规范,只是标语式的挂在墙上,搞形式,走走过场。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故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事故时有发生,没有严格进行施工程序,为所欲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原因。

3.安全措施管理混乱

安全负责人,有名无实,操作人员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施工中违章操作,组织者很少对操作人员的安全进行教育。安全人员没有给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防护措施,脚手架的搭设没有组织验收。消防设施的虚设,诸多原因留下施工过程中很多隐患,加上周围环境条件,组织人员的水平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随着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机械化施工的进入以及机算机在施工中的应用,带动了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重点项目,高层综合楼的施工,对组织者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组织者,不但有理论水平,更应具备管理水平,在整个施工中涉及方方面面。那么对于一个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程目标的完成,项目组织者如何组织好建筑工程的施工呢?对于以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这样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就是在确保合同规定的工期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追求施工的最大利润。要达到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按期交工,同时,还要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就要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抓好技术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优化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

3. 积极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

即使有很好的组织施工,手工操作的滞后仍会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先进的施工技术不可比拟。如混凝土的人工振捣,由于操作人员的松懒、懈怠、造成很多结构中振捣不密实,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采用自动化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再辅助人员处理,使振捣取得更好的效果。又如钢筋工程中很多都是人工处理,生锈的钢筋运用到工程中,施工钢筋和砼结构脱落也会影响质量。只有合理运用的先进施工技术,加上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引进,既能节省人力,又能降低成本又加快工程进度,是当今组织应该采纳的途径之一。

3..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根本,保证质量实现工程目标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也决定着质量的好坏。组织者应经常培训管理人员,使得他们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不断地得到提升,组织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工程质量的保证和业务的发展,才能打造精品。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重点难点控制、科学管理现场施工、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工程成本优化管理变更文件

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就是在确保合同规定的工期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追求施工的最大利润。要达到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按期交工,同时,还要力求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就要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抓好技术管理工作。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重点难点控制、科学管理现场施工、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因此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概述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我们一般可从内业和外业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内业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外业包括施工前技术准备、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以及施工技术的更新。施工技术管理实施原则要讲究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正确贯彻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要实行按科学规律和实事求是办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合理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和法令、法规,认真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技术管理工作应结合建筑业的技术政策.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根据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地区特点,围绕建筑产品改革,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大力发展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组织专业化、协作和配合,加速实现建筑工业和现代化。2.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企业正常的生产技术秩序,保证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3.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推动技术进步。4.加强技术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设定

技术管理制度是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作用是把整修企业的技术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保证技术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从而完成技术管理的任务。

1.图纸的熟悉、审查和管理制度

施工图纸会审是施工前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工作。会审前要认真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对图中的疑难问题和差错,要分别作好记录,准备好会审意见,对于较复杂的大型工程,会审前由技术部组织各专业进行预审,将问题汇总,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1)图纸会审工作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一般由公司工种部经理主持,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2)图纸会审时决定的问题,由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填写图纸会审记录和工程洽商单。图纸会审记录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签字。会审记录填写要详细、准确,并注明参加会审的人员和时间。

(3)必须提高图纸会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图纸会审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掌握设计意图和建设单位的要求,了解设计方案、技术措施贯彻国家规范标准情况;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情况,有无改进方面;工程结构是否安全可靠,装饰装修施工有无困难;设计图纸内容有无错误,各专业之间有无矛盾等。

(4)图纸会审记录,分别如技术部、财务部、预算部等。

2 技术交底制度

(1)技术交底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 ,按技术管理程序,技术交底必须在图纸会审的基础上,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

(2)技术交底分工:凡由公司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由公司经理主持,公司总工程师向有关项目经理部负责人进行交底。交底内容可以总工程师签发的会议纪要或其他文字材料下发执行,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根据施工进度,按部位和操作项目,向各专业施工员及班组长进行交底。

(3)交底内容:总工程师的技术交底1般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主要施工方法及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施工注意事项;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机具的要求;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的配合;技术安全措施,规范性和特殊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等。项目技术负责人可按总工程师技术交底的内容办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包括设计变更)的尺寸、标高、轴线、预留洞、预埋件等详细情况;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工序措接;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成品保护措施、新用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要求;上级领导对某些技术问题的批示和技术决定;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4)技术交底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填写统1的技术交底表格,并应由交底人、审核人及接受交底人签字。

(5)技术交底资料是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内容,各专业技术交底材料分别由单位工程专业技术负责人收集整理,并按日期先后编成册,妥为保管。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优化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后汇总,修改定稿。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定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3、技术文件管理措施

1)变更文件管理。

工程变更作为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后果也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施工效益的高低。工程变更与否主要应参考是否对工程进展有利。是否可以节约成本,是否可以增加施工利润,是否损害其他方利益,是否会使工程受阻等因素。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强度、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

2)竣工文件管理。

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和建设项目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录音、录象等,是建筑建设项目的真实记录,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养护和破损后修复的依据。真正工作的技术难点在资料的搜集上,因为问题总是出现在组卷时和移交时,组卷时东拼西凑,移交时才发现类似于同一工作实体的各种资料日期前后不一、填写内容与规范要求自相矛盾的现象。

篇10

 

春节前的一个下午,《中国信息化周报》与李义章董事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高端访谈,聆听了李总的创业经历,在畅谈企业发展与制造业产业形势的同时,探讨了两化融合的症结和突破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信息化周报》:索为系统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研发连接、驱动工业软件的工程中间件的高科技公司发展已近十年,您也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咱们先从最初谈起,先谈谈您的职业经历和索为系统成立的初衷。

 

李义章:我是学飞行器工程专业的,我的同学有很多仍然在做导弹设计、火箭发动机。但我还在学校时接触到CAE就着了迷。在1996年左右,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CAE软件还比较新,比如锅炉内的燃烧如何仿真、汽轮机中的流转如何仿真,国内好多企业没见过。因为对CAE的浓厚兴趣,我放弃了博士学位的继续研读,投身到CAE行业中,一干就是八年。

 

刚开始,CAE软件是一个小众市场,一套要卖十几、二十万美元,用的企业还很少。到了2005年左右,很多制造型企业意识到CAE的必要性,因为从设计画图到生产制造的流程太长,企业需要通过CAE仿真手段来缩短这个周期,降低生产风险,从而CAE的价值逐渐得到重视。

 

用户市场的旺盛需求吸引了很多人去做CAE软件的生意。很多国内的公司都是由在外企做过CAE的人出来后,带着两三个工程师创办起来的,主要靠国外CAE产品,签完合同两三个月就可以回款,赚钱比较容易。但对用户企业而言,买了CAE软件后的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某航空研究所做过统计,他们买了很多软件工具,但使用起来的还不到30%。类似的情况在当时比较普遍。

 

看到行业变成如此局面,我个人内心很不是滋味,就像当年在中关村卖电脑是很高大上的工作,但后来谁都能卖电脑了是一个道理。所以,当时我就决定换一个角度,站在用户端来看问题,比如飞机的设计到底该怎么设计最合理,这些优秀的软件工具该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2006年成立了索为系统公司,帮助用户做软件工具的集成应用平台。

 

索为系统成立至今一直没有正式过任何国外软件,尽管我们对CAD、CAE、PLM等工具的理解甚至比很多国内很多原厂商同行的理解还要深。因为我们认为,一旦形成了正式关系,索为系统就得站在软件厂商角度考虑怎么赚钱,从某种程度上有所违背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初衷了。索为系统要做的就是站在用户角度看整个工程过程怎么样才更加有效,软件工具该如何组合使用效果最佳,从工程的角度去考虑IT工具怎么服务于工程。

 

《中国信息化周报》:这样看来,索为系统与其他公司成立的初衷和发展路径的确不太一样。在1995年左右,国家提出甩图板、甩图纸的“两甩工程”,很多公司就是在那个时期通过国外软件发展起来的。但索为不做,不是冲着生意去做,而站在用户端看怎么用IT工具。

 

李义章:对,IT技术和工业技术该怎么结合?站在IT端,每家厂商都觉得自己是老大,都觉得自己的产品是最牛的,能够解决用户所有的问题,但如果站在工业一端来看,并不是这样。从工业角度看,每个IT厂商解决的都是一个特定的问题,一定要很好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在小范围研究飞机设计,2006年成立索为系统公司,直到2010年我们都在做如何集成应用各种工具软件实现飞机总体设计。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一个原型系统,到沈阳某研究所交流,时任所长带着总工程师、主任来考察,均表示理念很新颖。因为当时,供应商到客户那里都是讲CAD、CAE和PDM、PLM等的,很少人去讲集成,介绍如何把这些工具串起来用的策略和方法。

 

其实,从2006年到2010年,索为系统公司的成长发展还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市场成熟度不够,集成应用的概念还没普及,索为系统等于在做科普、做市场引导的工作,这通常是全球大厂商领导者才会去做的工作。但索为系统一直坚持研究飞机总体设计,经过四五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打开了国内航空的一部分市场,包括之后又有了机遇进入到航天领域,陆续又挺进兵器、船舶等领域。发展至今,索为系统的业务结构在各领域均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索为系统前几年在航空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积累。

 

到了2012年,索为系统的发展模式又有了新变化——开始集团合作模式。原来索为系统的业务模式就是跟各个研究所一对一做项目。2012年,索为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展开战略合作,中航工业集团选择索为Sysware作为全集团的统一集成研发平台。今天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价值巨大,因为如果不用统一的平台,整个知识体系是无法搭建起来的。

 

2015年,索为系统又与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神舟软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服务航天科技市场。

 

总而言之,从一开始专注机总体设计然后到进入各个行业领域,再到展开集团级垂直化经营,这就是索为系统发展近十年来大致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周报》:了解了您和索为系统的发展历程,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产业的发展。最近几年,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红火。但在整体经济下行趋势下,其他的制造业并不理想,索为系统了解的情况如何?

 

李义章:目前索为系统的客户大多是国防军工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他们受整体经济影响相对没有那么大。通过我们的观察和体会,国防军工领域的单位越来越重视信息化了,呈现的还是整体向上的趋势。但就信息化应用水平而言,实际上,包括航天航空在内的高端制造行业与我们所想像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信息化周报》:就像您刚刚讲的军工行业的信息化投入比较大,但实际上信息化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高度,发挥出该有的价值。这其实深层次讲的就是国家、工信部需要破的题——信息化、工业化两化如何深度融合?到底突破口在哪?

 

李义章: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我们国家一直在推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我感觉目前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还是有些“油”和“水”的关系。

 

《中国信息化周报》:这里面的症结在哪?

 

李义章:有人认为是信息化的投入还是不够。我个人不这么看,其实中国信息化的投入已经力度很大了,比如国防军工的很多研究所,几乎拥有了所有的先进软件和IT系统。所以,我认为症结并不在信息化这端,而是在工业化这端。本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属性就不一样,就像油是油的属性,水是水的属性,想要融合除非改变各自的属性。打个比方,这就像写文章,原来是用纸和笔写,现在用word在计算机里写,手段虽然已经是信息化了,但word和计算机是不能保证能写出好文章的。因为写出好文章的关键还是在人的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方法,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中国要实现两化融合,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工业技术的属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和信息化更好地融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GE通用电气提出口号是未来五年内它要成为最大的软件公司。GE不是要成为微软那样的软件公司,而是要把它的工业技术都软件化,只有把工业技术都显性化、软件化出来,才是与信息化成功的融合。而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尤其是工业技术体系,这方面比较匮乏。

 

《中国信息化周报》:那么,工业技术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该如何固化、沉淀?

 

李义章:工业技术体系涉及很多内容,从基础的原材料的标准、规范、方法及理论基础等;到产品层面,比如螺钉螺母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再到行业层面,比如各种飞机很多是共性的东西,应该形成共享的知识体系。我们比较缺乏可继承、可复用、可分享的金字塔形的工业技术体系。

 

波音、空客在工业技术体系构建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波音787的整个研制过程使用了8000多款软件,这其中只有1000多款是商业软件,像CAD、CAE等,还有7000多款是属于波音公司自己的、非商业化的软件。这是波音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包括飞机怎么设计、优化以及工艺等的关键知识经验都在这7000多款软件里,波音把工业技术体系都软件化到了这7000多款软件里,这才是波音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是外界同行通过交流、学习、考察无法看到和学到的。

 

空客也类似,工程师每完成一个成果还要同时提交一份方法报告,说明这个成果是怎么做的,之后这个报告会提交到COC部门(能力中心)去做归纳总结整理。如此一来,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协同完成整体工作。遇有个别人的离开也不会影响整体工程,因为其他人知道他那部分是怎么做的。

 

而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一整套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每个人的方法各异,老前辈专家离职或者退休之后,那些知识和方法都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而被带走了,后来的人来还得自己摸索实践自己的方法。索为系统刚开始就是想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解决怎么用好各种软件工具的问题,后来逐渐从工具拓展到团队、数据和知识,把中间过程封装成一个个模块,其实恰恰解决的就是相关技术体系的封装和沉淀,沉淀下来之后可以重用、共享。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中国信息化周报》:据说已累计投入3亿元的索为系统核心平台化产品——Sysware就是在努力实现上述所有功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Sysware平台产品本身从最初解决用户怎么用好、用通各种软件工具到实现知识自动化的演变过程?

 

李义章:索为系统做Sysware平台,最开始就是要实现CAD 、CAE的集成,通过集成支撑飞机总体设计,后来演变成做工具的中间件,通过它可以把操作工具的知识封装在一个组件里,如此一来,让不会用CAD、CAE等软件的人能用、用好各种工具。比如设计飞机机翼,要用CAD画出来是很复杂的,老专家就不会用CAD建三维模型,但有了这个知识组件就好实现了。

 

刚开始,Sysware是局限在对工具的操作层面,我们在美国的专利就是IDE(集成设计环境)这部分,通过把工具的操作知识封装成知识组件,实现重用、共享,让不会操作的人可以直接用这些工具。到后来,工具层面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更涉及团队的问题了。团队之间如何协作共享?团队协作是靠好的管理者或者总师开会协调,实现协作,但如何实现这个过程的自动化、规范化、更高效?Sysware又添加了过程中间件P2M(项目流程管理)。再后来又涉及到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是我们的EDM(工程数据管理)产品,然后操作过程和协作中产生了很多知识,又出现了知识中间件KE来实现知识管理。就这样,到目前形成了工具管理的工具中间件、过程管理的工程中间件、数据管理的数据中间件和知识管理的知识中间件,四个系列产品构成了Sysware平台的完整的产品结构体系。

 

《中国信息化周报》:索为系统宣传Sysware是一个横跨、兼容所有CAD、CAE、PDM、PLM产品的软件工具,这种兼容不是开发层面,而是使用操作层面,对全过程的一个横跨。但PLM产品也是从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Sysware全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李义章:PLM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包括BOM(物料清单)、模型产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设计一个飞机时,PLM技术解决的是一个飞机设计出来之后,它的机翼、机身模型数据都在哪里,包括零部件、材料等数据以及工艺设计。但机翼是怎么出来的,从需求到草图,会产生哪些问题,这些是PLM并不能解决。虽然PLM也是全生命周期的,包括画图、结构、工艺、制造,但它恰恰不管生成的这个过程。通俗地讲,PLM管的还是结果,而产生结果的过程是可以通过Sysware平台来管理和控制的。

 

过程的核心是工程设计方法,它跟信息化没多大关系,但工程的过程方法必须显性化、软件化。原来一个机翼设计生产出来时工程师是说不清楚它是怎么出来的,索为系统就是要实现这个过程的显性化和软件化。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航工业全集团统一的集成研发平台全面采用Sysware平台,并由索为系统提供技术支持,请问这个项目的进展和平台的应用效果如何?

 

李义章:中航工业集团目前还不能说做到100%的过程沉淀,但已经把主要的过程知识沉淀下来了,不可避免地还有一小部分需要依靠线下手动来实现。索为系统的客户中有一家企业做的相对比较彻底,它是位于上海的中航商用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有超过1000名设计人员。公司要求他们上班就要登录Sysware平台直到下班方可退出,目的就是要记录设计工程师们一天工作中所接受任务、用的工具、用工具完成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知识,都在这个系统里。系统里不只有结果,还有产生结果的过程。

 

《中国信息化周报》:应用Sysware这个平台给中航商发带来的效果和效益是什么?

 

李义章:第一是规范化,因为系统中定制了大量操作流程,比如叶轮的分析等设计人员都是要按照规范流程去做,实现了流程的规范化;第二是过程可追溯,因为过程是被全程记录下来的,如果有问题,这个模型和数据一步步是怎么来的是可以被追溯,从而进行修改;第三是提高效率,索为系统给商发做了很多知识组件,可以将其工作效率提高数倍,甚至原来需要十天的工作量现在一天就可以完成。

 

《中国信息化周报》:C9飞机的下线也是之前比较热的话题。请问C9飞机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关键部位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是否都有索为系统公司的鼎力支持,不知能否具体介绍?

 

李义章:我们非常荣幸的参与其中!对于C9飞机,索为系统用Sysware平台帮助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解决了三个系统层面的问题:一是飞机总体设计系统;二是其结构设计系统;三是复合材料设计分析系统。

 

《中国信息化周报》:索为系统在军转民方面做的怎么样,有怎样的规划。

 

李义章:像北汽福田、玉柴都是我们的客户,接下来也会继续加大投入。我们帮助玉柴做一个选件匹配系统:比如一个发动机的设计,因客户不同需求产品的成本、交货周期也都不同,原来玉柴的做法是需要工程师拿到需求后核算,一般三周算出来,但现在通过索为的系统一天就能给出结果。

 

《中国信息化周报》:国产软件就工业软件产业本身而言,有人认为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产工业软件发展并不如意,也有人认为随着国产化进程推进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先技术发展,工业软件大有可为。索为系统怎么看?

 

李义章:目前索为系统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于自主,我认为CAD国产化是可能的,但CAE很难,因为CAE门类繁多。其实基础的CAD、CAE、PLM软件已经很成熟了,国产软件厂商的竞争空间比较小。而工程中间件领域有很大的机会。索为系统理解的工程中间件是一种开放的工业软件平台,对下可以兼容集成各种工业软件和设备,对上可以承载企业工业技术体系。一旦在工程中间件平台建立工业技术的知识自动化体系后,底层用谁的工业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已经不重要,工业体系的技术安全和数据安全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本质上看,工程中间件和知识自动化也是一种横向开放的生态系统。如果能借鉴互联网发展的模式,集中力量形成整个制造业工业技术的知识自动化体系,那么中国的工业技术体系,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模式,真正实现工业技术的自主、可控与安全。

 

《中国信息化周报》:索为系统规划公司最新的发展方向及战略是什么?

 

李义章: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用3-5年时间,在国防军工领域统一平台,让更多的知识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我们的最终的目标还是服务好工程师人群,让他们通过使用索为的平台来让自身工作更规范、更高效。如果知识自动化平台是统一的,那么对工程师来说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很多模块能让他们更加快速和高效的完成工作。我们要不断打磨、优化我们的产品,增加工程师人群的粘性,熟练地使用Sysware平台。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索为系统制定的年度工作目标是什么?

 

李义章:一是通过行业战略合作,把垂直市场做透,扩大产品覆盖面;二是持续优化我们的实施模式,将项目周期缩短。

 

《中国信息化周报》:很多企业都在借助资本实现外延式发展,索为系统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李义章:索为系统2013年就开始运用资本手段了,引入了三家外部的投资方,IPO也在准备中。

 

记者手记

 

从采访邀约到认识熟悉再到完成访谈,与索为系统公司的交流过程让人感觉顺畅舒服,访谈内容也让记者受益匪浅。

 

为什么说舒服,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索为系统市场部的热情与细心:电话、邮件沟通反馈迅速,又专门面谈加深了解、沟通提纲,访谈现场的纸、笔、水、录音笔,虽然记者都有自备,但也让人倍感舒服贴心;第二,访谈当天,记者在索为系统听到,老员工都称呼董事长李义章为“老李”;第三,李义章的讲话风格是客观而实际,既不是说半天等于没说的“太极”风,也不是从头到尾都是“王婆”的自夸风,更不是动辄“智能制造”满嘴跑的口号风,而是真正站在产业践行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务实地来谈从业务和行业发展。

 

作为一次企业访谈,我们并没有就企业说企业,反而“两化融合”成为了访谈重点内容。

 

说到两化融合,国家有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行业有行业切身的体会和看法。曾记得,一位资深前辈对记者说过,中国的两化融合得以大飞机等整机制造为主体,以仪器仪表和通用装备制造为两翼展开,重点在工业端,而不是信息化,这与李义章两化融合的关键是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的观点异曲同工。

 

记者也深以为然。对我国的两化融合而言,不在工业端下功夫,没有工业技术体系基础,没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不改变生产方式,即便有再大的信息化投入,所谓的工业4.0、智能制造也只能在远方向我们招手。

 

而对于建立工业技术体系,我们只能说:结果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