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7-01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6] 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篇2
【关键词】 自我;本我;超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5-01
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患者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中男女的发病几率几乎相同。根据研究表明,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总共有三种,一为生理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状产生大脑皮质慢性催眠基础上,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情况波及皮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二是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是某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三是心理学发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是“力比多”(libido)退缩到依附自我的地步而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1]
在第三种心理学发病机制中,所谓的“力比多”(libido)的中文含义为人的天生欲望,即人的本性。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身体之内存在着三种意识控制力量。一为“id”,即本我,其实在某种意思上而言就等同于“力比多”。二为“ego”,即本我,意思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后一种力量叫做“superego”,即超我,表现为外界的约束,比如社会习俗,法律道德标准等等。弗洛依德认为只有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相互制衡过程中,一个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自我。而如果本我和超我之间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话,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失调。[2]如果精神分裂是因为个人的“力比多”退缩到依附自我的程度而造成的疾病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个体中本我的力量压制了超我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心理失衡。
而在女性患者的身上,这种心理学发病机制显得尤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中,《圣经》中记载了上帝造人的故事,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的化生,从最开始就处于屈从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妇女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的底层,出现了诸如“三从四德”等苛刻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及社会规则。如果把这些外界的文化及社会约束看做是“超我”力量的话,女性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完全可以说是由于自身“超我”力量长期过度压抑“本我”而最终导致的“本我”力量的大反弹。而女精神分裂病人的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少言寡欲,远离社会,沉浸于自我的世界和幻想之中,而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异样的狂悲或狂喜,具有对外界强烈的破坏欲。如果把语言和社会等因素视作是“超我”力量的话,女精神分裂病患的发病完全可以视作是过度压抑的“本我”力量对“超我”力量的病态逃避和反抗。
针对女精神病患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女性精神分裂的康复性心理护理中,应该设法取得病人相关病史及生活式。有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归于儿童或幼儿时期的不良事件或反复精神刺激。成人如果只表达儿童的情感或长期沉浸于儿童或幼儿时的反复创伤,就会表现为幼稚,无知,紊乱,失去现实的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3],也可以视作是对“超我”力量的逃避行为。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家庭史,以期可以找出导致病人幼年时心理创伤的来源。而女患者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者接受来自于外界威胁的可能性要大于男性患者。例如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在1995年7月的一份精神病案例中,发病女患者30岁,因外界一般程度不良刺激而造成精神分裂。后来经调查,该患者幼年时期曾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及厮打。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时,除了针对应激性事件提供心理护理辅导之外,还应该详细地了解导致病人发病的深层次原因,以建立符合病人自身特点的心理护理方案。
其次,在对精神分裂女病患的护理中,应做到多沟通和交流。语言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被认为是“超我”力量的体现[2],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是其“本我”和“超我”力量回归平衡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一般为女性,因此在护理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时拥有一些比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大的优势。较之男性精神病患而言,女性精神病患可能遇到的需要应对的心理问题更多。因为在中国社会,女性生育和养育子女的任务普遍多于男性,而在就业问题上,女性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病患在康复期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及婚恋生育等问题表示出担忧或不良情绪。另外,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和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应该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征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在婚恋生育及养育自己子女的情况上表现出担心的患者,要通过关心,疏导,安稳及分析,使其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的相关知识,预防复发和护理治疗重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日后能够正常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表现出担心的患者,护士应该以自己的职业经历来向患者表明女性职业的优势所在,并依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自己康复出院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因心理性周期而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除了相应的言语疏导措施之外,还可以向医师说明,在其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患者生理期不适的药物。另外在言语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鼓励,安慰及治疗型语言,尽量杜绝指令型语言,还可以用一些轻微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拍病人肩膀表示鼓励或安慰,以此来逐渐减轻病员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抵触心理。
最后,还可以在病情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工娱疗活动。可以组织科室中的病员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诸如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常见的体育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可以给予自己的病员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逐步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其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例如2000年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的跨年活动中,该院组织其精神科的女病人成立时装表演小组,由该院护士和女病员共同参与参加表演服装的设计、面料选取及彩排表演等活动,最后表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整个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女病患和外界社会以及病员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女性病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重拾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大大地推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之,精神分裂型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致病机理上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病种,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精神病心理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针对其特点提供有效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青“浅谈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8月第19卷第8期
篇3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篇4
患癔症的女性大多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且脆弱,意志、情感不稳定,幻想多,虚荣心强,容易冲动,一旦受到精神刺激或不恰当的暗示,就会发病,有时在诱因不很明显的情况下也可发病,发作的症状可因暗示加剧或好转和消失,反复发作的症状往。农村女性癔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已被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预后都与患者的病前性格特征有关,所以在癔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除对患者癔症发作时的躯体护理外,心理护理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癔症患者50例。我们从职业、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分析均为农村妇女,年龄16~51岁,平均36岁,按照CCMD-3癔症的诊疗标准进行了再诊断。通过体格检查、护理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经暗示治疗及个性化心理护理并针对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例近愈,45例治愈。症状加重17例,病情反复15例,出现新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等18例。
1.2 所有患者
发病前均有一定心理因素,家庭突发事件8例,家庭矛盾12夫妻关系紧张不和睦7例,劳累过度14例,邻里不和6例,挫折2例,,病因不明1例。
1.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10例,小学文化35例,文盲5例。
1.4 病前性格
具有急躁、好胜、易怒性格者8例,具有胆小孤僻、兴趣狭窄、内向、多思多虑且敏感者42例。
1.5 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好者7例,经济状况一般者10例,经济状况差者33例。
1.6 非经期表现
神魂附体18例,情感爆发10例,意识朦胧5例,片断幻觉或妄想8例,幼稚与混乱行为2例,表演性动作7例,其他2例。
1.7 经期表现
症状加重17例,病情反复15例,出现新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等18例
1.8 临床特征
属于癔症性精神障碍范畴的有20例,属于癔症性躯体障碍范畴的有18例,属于混合性12例,临床特征与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文化水平稍高者当遇到某些挫折时,以情感暴发的形式不顾场合地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文化水平低或文盲者,当遇到心理应激时则期望神灵保佑,在自我暗示下,会出现附体症状。
2 护理对策
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方法包括:(1)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建立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谈话时,要态度和蔼,注意倾听,提问要扼要,着重当前问题,给予简明指导,鼓励患者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感受[2]。适时给予解释、说服和安慰,并强调本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可以治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每天定时接触患者,分析癔症症状和焦虑等恶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使患者认识到对自身病症的过度关心和忧虑无益于恢复健康。(3)应用支持性言语帮助患者渡过困境,辅助患者有效地应对困难,应反复强调患者的能力和优点,不注重其缺点和功能障碍。(4)掌握患者的病因及性格特点,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家庭经济状况、夫妻关系、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当前症状产生的原因。使患者充分认清自己的个性缺陷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其宣泄和解脱,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5)情感爆发是癔症性精神病患者常见的表现,患者情绪极为不稳容易激动,常为一件小事与人争吵,容易伤害别人,症状控制后又后悔,发作时又会出现哭闹、蹦跳等过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应避免用过激的语言刺激患者或过分地关心患者,讲究语言的应用,使语言既有说服力,又不能对患者心理构成恶性刺激。必要时对极度兴奋,强烈情绪反应的患者严密监控,使用适当镇定剂及保护性措施,并将其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清洁,注意水分及能量的补充。(6)巧妙运用积极暗示,在实行暗示治疗时,应消除环境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影响,在针对症状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突出语言暗示,如给予注射用水肌注时,所用药物应对患者保密,可强调患者“种药物很贵,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特效药,可以药到病除”,以取得患者的心理安慰。有时采取直接暗示,使用一些技巧性的语言和表情诱导患者,让患者接受暗示而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由于患者富有暗示性,不能将其他症状丰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避免增加新病状或使原有症状更加顽固。(7)女性月经周期可引起情绪行为,特别是女性癔症性精神病患者,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喜好文艺,并具有夸张或表演性等特点,同时应激生活事件等造成原有的症状的加重,如严重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幻觉、妄想,月经可诱发起病或使病情复发,促使月经期原有的精神症状加重[3]。护理人员应提供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如康复知识、科普知识、月经期的饮食、睡眠的知识等。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护士应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料理个人卫生,保持会阴清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足够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喝开水,并保证环境安静、安全、舒适。稳定患者情绪,将其安置在易观察的房间,避免刺激与干扰,室内陈设简单,排除一切危险物品,经常询问月经的量,满足患者的身心要求保证舒适安全,以防患者因身体虚弱而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护理的难度。
2.2 心理护理
篇5
近年来,各医院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疾病病人逐步增加,且感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医院加强对精神科疾病病人的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十分关键,能够帮助该科室病房管理人员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发生[1]。为了探究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文章选择100例住院乞讨病人进行研究,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本次入选的100例病人均属于我院2010~2015年间接收治疗的住院乞讨病人,男性为73例,女性为28例,年龄在13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患者住院的时间为2010年-2015年,平均住院的时间为365d。
1.2方法
按照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及回顾调查法,对精神疾病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借助我院自制的流浪精神病病人院内感染调查量表来登记病人感染时间、部位以及诊断等情况。
1.3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组研究的数据均借助统计软件来分析,其中,标准差(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资料例数计数、百分比为(%),当P
2.结果
10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20例,医院总感染率为20.0%;其中呼吸道感染为13例,感染率为65.0%;胃肠道感染为3例,感染率为15.0%;皮肤软组织2例,感染率为10.0%;眼耳喉咽口腔及泌尿道分别感染1例,感染率分别为5.0%,无血液感染现象;可见流浪精神病病人发生医院感染中,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眼耳喉咽口腔、泌尿道等均属于常见的感染部位,其中感染率最高的部位是呼吸道。
3.讨论
3.1原因分析
医院流浪精神科室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医院感染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医院管理、病人流动量较大、自理能力较差以及躯体疾病、身体抵抗能力差等均有关系。本院收治的100例流浪精神疾病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高达20.0%,这可能与病人入院之前,长期流浪无固定食物、乞讨、营养供给不足、易贫血等原因有关,使得病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入院后发生感染。在相关研究报道中,近年来流浪精神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可能与近年来医院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防控感染培训;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开展感染监测、强化病房通风、清洁等有关。
在20例医院感染病人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为65.0%,其次是胃肠道感染,为15.0%。这是由于病人生活及居住的环境比较集中且封闭,细菌、病毒等均通过病人喷嚏、咳嗽等方式进行传播,使得病人间出现了交叉感染的现象。流浪精神病人入院之前在外长期流浪,在入院之后个人卫生处理不当,加之暴饮暴食,使用抗胆碱能等,使得病人肠蠕动功能减弱,进而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引发胃肠道感染。此外,女性病人的感染率比男性病人要高,尤其是泌尿感染,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加之女性深度抵抗能力比男性差,所以抗感染的能力就低于男性[2]。
篇6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分裂;生活质量;精神病评定量表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其病因复杂,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1]。临床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有效预防临床复发,但是对其结局(如:自知力、社会适应性、职业竞争能力等)却没有明显的优势。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身心需要,全方位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进行关爱,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可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将改善患者病情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龄21~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均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将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研究组:平均年龄(31.24±7.36)岁,男性32例,女性13例,病程(6.4±3.8)年;对照组:平均年龄(29.88±6.35)岁,男性25例,女性20例,病程(7.6±4.3)年,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在病情变化、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面的情况。人性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规范化的护理服务和服务态度 病房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温馨、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像在家一样的温馨。护士行为规范化,在工作中护士服务耐心、细致周到,对患者有尊称,有问候,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爱,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患者,视患者如亲人。
1.2.2多样化的工娱文体治疗 每天上午安排各种工娱文体活动,如做广播体操,打乒乓球,羽毛球,打牌,下棋,游园活动等。
1.2.3生活关怀 制定作息时间,鼓励患者自理个人生活,有计划地带患者院内散步,每天组织患者读报、玩电脑游戏等。根据患者喜好,安排食谱,对食欲不好或有其他的饮食需求者,食堂随时提供送餐。
1.2.4医院与家庭对患者共同的情感支持 主动联系患者的家属及单位;若患者无家属,可与其同事或单位联系,告知他们定期来院探视患者;节假日可接患者回家小聚,若患者离家较远,可定期与家人通电话。
1.2.5个性化心理护理 适时进行1次/w护患座谈会,并进行个别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看望关心患者,对部分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便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6健康知识宣教 利用工娱疗、黑板报、工休座谈会,读书看报等形式向患者宣传精神病知识,主要讲解精神病的病因、症状、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等。对出院的患者一对一跟进行健康说教,讲解精神病的患病特点,交待家属一定要督促患者回家坚持吃药;避免不良诱因刺激导致病情复发。
1.3评估方法 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师分别于入组时及护理3个月后进行评定;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生活质量,SF-36从总分及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活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健康变化(HT)9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3个月末各评定1次。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两组间BP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BPRS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在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行人性化护理3个月后,研究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干预前后两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在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五个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的疾病,其反复急性发作加速病情的发展,通常需要多次住院治疗[2],缓解精神症状、提高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现代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不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而是生物-心理-社会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
目前我国精神病院基本上都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忽略了人的整体观念,实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有病态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同时,也有常人的认知与需求,如爱与被爱的需求,尊重与被尊重的需求等。人性化护理中,护士能准确把握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明显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迅速缓解其超强心理压力[3]。在精神科实行人性化护理,目标明确,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解决患者的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身心需要。通过与传统精神科护理效果的比较,经过人性化护理后,研究组BPR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生活质量方面,人性化护理组在改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五个领域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比一般护理组具有优势。说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维系精神病患者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健康宣教满足了患者对各种文化知识的需求,提高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情感支持利用了家庭系统的力量和医护人员的力量,帮助患者克服孤独感和无助感,缓解家庭内部心理应激源,生活关怀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也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注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及心理需求,强调对生命质量的提高。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缓解其精神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效果,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雪冰,黄瑞荣,莫显祥.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讲义编写 社区临床护理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其中的社区康复专业在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它培养的是具备较完备的医学康复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老人、病人、残疾人、孤残儿童和健康人为服务对象,从事生理和心理康复护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社区临床护理学是该专业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学习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学习社区中的各种急症的初步处理措施,学习残疾人的相关知识。该课程从我校开始创建社区康复专业开始即1996级首届五年高职班的《内科、外科、五官科学》到2001级的《临床医学》再到2006级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共经过了三次大的变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与学、学与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所学与市场需要相冲突。二是理论性过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结合市场需求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下面就谈谈该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思路和心得体会。
一、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与讲义的内容框架
通过学习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区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基本治疗和护理措施,掌握社区常见急症的基本急救知识,培养临床思维方式及指导社区临床工作,服务人民的能力。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各级各类老人福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类伤残军人疗养机构、精神病康复机构等,所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了残疾人的知识,精神病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其内容框架为:集合诊断学及内、外、妇、儿、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和护理,增加了各种急症的现场急救、残疾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二、结合实际,调整教材
我院在1996年开设了社区康复专业,当时想培养的是能初步掌握一定医学及康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福利院、养老院中胜任工作并具有一定健康管理价值观、方法论的专业型人才。当时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没有适合我院的现成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当时的重点是学习临床理论知识即:《内科、外科、五官科学》,而对于社区中的常见疾病及其诊断没有多少认识,故而在毕业生产实习时一些问题就被暴露出来,如:学生看见医院或是福利院中有糖尿病病人,但是在老师给患者进行治疗时,搞不懂该患者患了什么病,不知道该病的来历,对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结合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疾病这一技巧没有认识。学生实习回校反映所学知识用不上,很多常见疾病都不知道怎样诊断。老师给他们讲解怎样采集病史以获得诊断疾病信息时,他们听不懂。还反映老师不喜欢带他们学习。此外在遇到各种急症时,学生们表现得手足无措,帮不上忙,有的老师还认为他们在医院实习妨碍工作等。于是有的学生就出现了学习兴趣低,不想学书本的也不想到外面实习的情绪。对于教学主体之一的我们这时意识到了教材结构应该改变,学习的知识面应该得到扩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适应市场,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对于学生或是学校的发展均有帮助。所以决定做好教材改编的工作,于是2001级学生用上了包涵诊断学及急症急救知识的《临床医学》这样一本讲义。新增的急症急救知识点有心肺复苏术、五官科急症、电击、溺水、煤气中毒等,特别是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适合于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停止的复苏。目前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基于这一观点,结合各福利院、养老院病种的特点,我们2006级学生正式用上了这一《社区临床护理学》讲义,它是结合了护理学知识综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强调了具体疾病的相应护理知识,对他们今后工作更具指导作用和实用性。它新增了残疾人、精神病人的相关知识。
三、与之适应的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人性化护理干预
Effect Observation of Schizophrenia with the Humanized Nursing/LI Ling,LONG Mei-xiang,LI Yan-ho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1-09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12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s main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zed nursing measures.The results of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nurse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ISE) and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ix week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six weeks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scores of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all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posi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nega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IPROS eac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sychiatric Hospital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in Guangzhou,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1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科疾病,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往往涉及情感、知觉、行为以及思维等各个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1]。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通常比较容易产生强迫症状[1]。强迫症作为焦虑障碍类型中的一种,是一种临床表现以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为主的神经精神疾病,具有反强迫和有意识强迫的特点。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2],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全面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呼吸性疾病、心脏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女28例,男32例;年龄23~55岁,平均(31.7±5.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4±3.2)个月;观察组60例患者中,女27例,男33例;年龄24~55岁,平均(31.9±5.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6.6±3.3)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其中包括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维持秩序、生活护理以及确保患者安全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配以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规范化护理服务 医护人员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尽量给患者营造干净、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病房环境,护理的过程中,严格做到热情善待、着装整洁、动作轻柔、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以及服务耐心周到等[4]。
1.2.2.2 健康教育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护理的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负责护士可以通过读报纸、黑板报、口头讲解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的方法,给患者宣传健康指导、精神病知识、心理咨询以及身心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医学心理学知识[5-6],让患者对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
1.2.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开展护患座谈会,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认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7]。
1.2.2.4 生活关怀 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照顾;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患者主动诉说不适之处,调整患者的生活起居,可以将患者在家里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摆放在病房内,营造家的感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院内生活。同时根据患者的口味需求,合理安排饮食。尤其是对于一些饮食欠佳、食欲不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心,比如:发放水果,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对日常伙食进行改善等[8]。
1.2.2.5 情感支持 家人作为患者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家人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可以开放3 h让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探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家属介绍当前患者的实际病情,告知家属接触患者时交流的方式、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引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交流,比如,面对患者应该尽量保持微笑,说话语气尽量温柔,多给予患者鼓励、理解和安慰等,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交代患者家属,每次来医院看患者时,应该给患者带一些鲜花、食品以及零花钱等,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鼓励,增强战胜病魔的决心[9]。
1.2.2.6 文化护理 除了常规护理外,文化护理也尤为重要。由工娱护士耐心给患者讲解有关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病房对患者的住院要求,让患者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规范患者行为,并对患者进行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法律知识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同时,为了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枯燥乏味,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医护人员应该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护患联欢会,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表演节目或者合作表演节目,并且邀请10~20名患者家属前来参加联欢会,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患者日常生活,感受到病房的温暖;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家属的认同感,提高患者战胜病魔,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10]。
1.3 评价标准 经过6周的临床干预治疗后,分别运用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激惹性、缺乏活力以及敌对性等五个方面内容[11];(2)NOISE量表一共包括7个因子(激惹、社会能力、抑郁、精神病理表现、社会兴趣、退缩以及个人整洁)共30个项目,根据出现症状或者具体表现的频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4分,对两组干预后的总消极分和总积极分进行对比分析;(3)IPROS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5个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6周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6周后NOISE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NOISE评分中的总积极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干预6周后IPROS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IPROS各因素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压力日趋沉重,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精神病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主要指的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行为、情感以及思维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实际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青壮年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精神衰退,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行为退缩、意志减退、缺乏主动性等阳性症状,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
当前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封闭式护理模式,这种传统的护理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患者基本需求和常人认知的重要性,容易让患者产生极度紧张、恐惧以及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不仅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治疗效果[14]。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将患者的利益和健康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在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尊重患者人格,从而实现护理质量最大化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护理措施,使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促进作用[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运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引导其保持良好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11-13.
[2]李明真,任志君,宋克侠.人性化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27-728.
[3]刘锡英,王任昌,蒋瑛.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15):1797-1798.
[4]王向阳.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9):2080-2081.
[5]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6]乔义俊,郝惠云.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88-1489.
[7]白君.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37-338.
[8]雷琼.个性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28-630.
[9]熊铁勇.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31-32.
[10]马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0-42.
[11]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132-135.
[12]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58-259.
[13]童小均.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65-1666.
[14]张玉娥,邬东红,李志英.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34-35.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加以比较。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后银屑病患者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抑郁、焦虑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心理护理干预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银屑病;心理护理;干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Methods Using SIMH mental health self-assessment form(SCL-90),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for 80 cases of psoriasis patients on admiss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valuation,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perform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discharged the patient again before the state of the mental health evaluation,and compared.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CL-90 total score,total sharing,positive number of items,somatization,compulsion,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depression,anxiety,terror mental illness,depression,anxiety scale tota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sychological car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psoriasis;psychological;nursing;intervention;study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其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精神神经因素可引起本病的发作和加重,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银屑病的发病和病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采用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1]、焦虑自评量表(SAS)[1]及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加以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肇庆市皮肤病医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住院病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4~7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寻常型50例,脓疱型13例,关节型10例,红皮病型7例。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及生殖器发育不全,畸形等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80例银屑病患者入院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再次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前后结果比较。测评时由受过培训的护士现场予以具体指导,以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的意思告诉患者,使患者在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作答,且在填表完成后,由护士立即给予逐项检查,以免缺项或者不按要求填写。测评工具如下。(1)SIMH精神卫生自评表(SCL-90):为患者自评量表,由90题组成,0~4五级评分,包括症状指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项因子组成。(2)焦虑自评量表(SAS):此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3)抑郁自评量表(SDS):此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级~4级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全部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2 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从生活上多关心,从病情上多解释,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耐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摆脱恶劣的心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
2.2 宣传讲解有关银屑病的知识
向患者详细讲解银屑病的知识,如流行病学的现状、发病因素、发病机制、疾病对机体的影响,目前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改变错误观点,放弃要求根治的思想。
2.3 心理护理
2.3.1 向患者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转归、预后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告诉患者情绪对本病的正负面影响,强调患者积极的能力及特点,同时使患者认识及矫正存在于个人人格中的不良防御机制。
2.3.2 针对患者不同发病期的心理特点
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疏导、引导、暗示等方法,指导患者放松,不让患者孤立封闭自我,进行个性化护理和治疗,同时让家属明白该病无传染性,无需与亲人隔离。
2.3.3 集体治疗
充分利用群体气氛及环境效应,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消除孤独感,同时通过集体授课,学术专题演讲,发放宣传单张等形式,提高患者对银屑病的正确认知能力;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宽容待人,培养乐观主义思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积极配合医生,了解治疗方案,服从医生,科学治疗。对于治疗心切,到处寻求“灵丹妙药”者,强调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切勿轻信不科学的宣传诱导,避免擅自用药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2.5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要摄入适量的水、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一般来说,银屑病患者应忌食带腥发散的温热食品,如酒、鱼虾、海鲜、羊肉、辣椒等,而对于瘦肉、鸡蛋、牛奶、蔬菜及水果等食物则应多摄入,以保证营养,同时告诉患者饮食也存在个体差异,实际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体会,如果摄入某种食物后皮损加重,则应加以控制或忌食。
2.6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不要擅自增减或停药,以防复发。定期随访,电话咨询,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劳逸结合,宽以待人,保持情绪稳定;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疾病的诱发因素。
3 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CL-90、SAS、SDS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表1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CL-90、SAS、SDS测试结果比较 (略)
4 讨论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其患病率为1.23‰,采用递推的方法计算,目前患者至少有400万~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尽管多年的研究进展,此病的防治至今尚未突破,仍然是皮肤科研究工作者的难题[3]。目前医学界认为银屑病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4,5],患者除了伴有明显的皮肤损害外,病程的迁延、反复与患者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有关,并多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表现为主,这些因素在本病的起病、发展、复发与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必须对这种现状加以重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对银屑病发病和病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也逐渐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重要手段[6]。本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抑郁、焦虑量表总分在心理护理干预后明显低于心理护理干预前(P
参考文献
1 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148.
2 罗娜哲.心理护理对银屑病干预的效果.家庭护士,2008,2(6):427-428.
3 邵长庚.银屑病治疗历史的回顾和展望.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10(6):1081-1082.
4 杨雪琴.银屑病与身心医学.人民军医,2004,47(8):481-484.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干预;跌倒
医院安全事件中患者跌倒是较为常见的,大多数国家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作为评判标准。精神病患者需要在封闭的场所内长时间生活,由于其精神症状相对特殊,且需要经常使用抗精神药物,容易导致出现跌倒等护理不良事件[1]。本文对我科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到我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84例,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男患者、女患者分别为100例、84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2.32±5.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够积极参与防跌倒指导与教育的工作中;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相关护理对策体现如下。
1.2.1评估跌倒因素 护理人员在妥善安排患者入院后,通过我科自编的表格调查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以调查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容易出现跌倒等安全事件。
1.2.2控制病情 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观察病情,如患者在治疗时出现躁动、兴奋等情况,要立即遵医嘱采用药物控制。对药物治疗禁忌症、不良反应进行全面了解,一旦患者用药后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告知医生采取措施处理,同时实施心理指导、对症护理,为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1.2.3重视陪护 若患者年龄超过65岁,应鼓励家人在身旁陪护,使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感得以增加。通过合理应用家庭支持系统,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受人照顾以及情感支持,与治疗活动、护理活动全面配合,对恢复病情有一定的帮助[2]。若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人陪护,在其上厕所时护理人员应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1.2.4确保环境安全性 通过配置通风设置、安装照明工具、合理布置厕所等方式来确保患者住院环境的安全性。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持干燥清洁的地面,如发现地面存在水渍,要立即拖干且垫上防滑垫[3]。住院环境的设置要全面体现人性化,尽可能达到安全无障碍的要求。
1.2.5加大巡视力度 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责任心,根据医院规章制度的要求积极到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给予严格观察。重点护理可能出现跌倒危险的患者,加强该类型患者的巡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避免出现意外的情况。
1.2.6加强安全教育 ①精神病患者在晚上需要大剂量的服用药物,告知其在服药前如厕,夜间尽量不要过多的饮水,避免夜间如厕时出现护理意外事件;②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病服,防止患者由于病服不合适在活动时受到牵绊而跌倒[4];③多次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跌倒预防教育的相关知识,采用书面的形式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预防跌倒、跌倒后果、跌倒危险因素等方面的知识,以期引起患者注意。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若P
2 结果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6.52%,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中23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6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6.52%。对比之下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χ2=10.7839)。
3 讨论
跌倒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和脱臼、软组织损伤、脑部损伤等后果,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5-6]。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其营造良好、安全的住院环境,且重点防护意识障碍、行动受限等高危人群,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跌倒情况得以有效控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仅有6例患者因自身原因发生跌倒,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病房护理的效果[7-8]。
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多观察、多巡视、多问候、多关心,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可促进跌倒及其他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方.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A].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上海市护理学会:2014:1.
[2]朱萍.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4(18):117-118.
[3]张丽,甄秀红,张佩燕.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99-3001.
[4]王传玲,高芳,刘翠香.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2(09):92-93.
[5]宋美秀,徐秀琴,杨运方.对3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护理效果的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1):107-108.
[6]陶筱琴,端木欣荣,屠丽君,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10(09):89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