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范文

时间:2023-03-19 20: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指导

篇1

(一)结合专业特点创新课程内容,兼顾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差异

以河南省大部分高校为例,选用的教材是河南省高校就业指导统编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导论》,特点是理论性、普适性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各高校、各院系、各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专业特点、校情、学情,编写适合自己院系专业的教学大纲,补充以专业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内容中结合院系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补充,以利于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就业心理部分,针对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如,经济困难、心理有问题、身体残疾的学生,相应地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帮助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的调适,增强自信,增强就业能力。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未来就业岗位可以概括为各类进出口业务工作、报关等国际物流工作和财务类工作等,要求的就业能力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流利的英语口语。就业指导课就在原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这三方面从基本理论到实践的培训内容,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都有所突出。

(二)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就业能力培养

灵活运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错位教学法等多种互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请同学们课前搜集通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职场成功的例子以及规划不合理职场失败的例子,在课堂上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请同学们分析身边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例子,从而加深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讲解职业礼仪的知识时,课前通知四位同学在课堂上要做授课者并分别讲解名片礼仪、电话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和着装礼仪的内容,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PPT),每人十五分钟,教学方法可灵活把握。课堂开始前,要求学生认真参与,仔细听讲,找出授课者从穿着到仪态等出现的问题并讨论。在讲面试技巧的知识时,可采用小班授课法,运用情景模拟法,课前请10名同学结合本专业的就业形势,5名同学做面试官,5名同学做面试者,提前了解面试程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实施面试招聘的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讨论面试者是否遵守职业礼仪,回答是否完美,怎样做到更好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显出来,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就业指导课堂中,其就业能力也得到提升,大大增强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三)有效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就业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内容结构上,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政策和技巧及创业指导四部分。从学科结构上,涵盖了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这些知识由某一类教师全部教授效果并不理想,需安排不同层面的教师资源。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建立以院系从事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授课人,专业教师或专业领域内的成功经验人士为辅的合作教学方式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即以专职老师为主线,贯穿大一到大四课程始终,同时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和社会相关领域专家等校内外资源,合理规划课程安排。从师资结构看,加强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结合度,创新就业指导课堂的师资力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工作在学生专业教育的第一线,了解学科的专业结构、专业前景、学生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辅导员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同时多数还担任着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的角色,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和学生相关的日常工作。这三方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了校内资源,拓展了就业指导课堂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既降低了创业课程的有效性,又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目前对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借鉴创业指导已有的研究成果,强化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我们以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和目的,把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培养专职教师的创新素质、拓展创业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学习、师资培训、创业园和企业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创业理论水平、提升创业体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强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的最新成果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指导学生正反两面分析问题,例如,辩证看待就业难问题,从学习上、心理上、实践上正面挑战、重视机遇,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就业指导课新课堂

篇2

1.用最简单而凝练的语言。简历的书写,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递给用人单位的第一份简历一定要简明、扼要。一般有机会面试时,应该再制作一个更能突出自己特色的简历,递交给用人单位。

2.简历的内容最好在一张纸的范围内表达完,否则显得太啰嗦。在简历的一开始,交代自己的姓名、所学专业、毕业学校、应聘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了。要对你的应聘职位进行详细的描述,结合你现有的经验,说明自己胜任的原因。切记,你的经验一定要和你所应聘的职位一致,不是把所有的工作经验一个不落地写上。

至于户籍、联系方式最好放在后面。因为,在筛选简历时,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应聘者的专业和经验,而这部分是完全跳过不看的。只有用人单位想要你的时候,才会在简历中主动找你的联系方式,所以这些信息写到最后就行了。

3.在投递简历之前,最好先了解有意向单位的应聘岗位的具体要求,根据要应聘的岗位要求写简历,有目的的突出重点。而忌讳给所有用人单位投递完全同样的简历。

4.所取得的一些能力证书应该有目的的提供。按照你应聘的职位,适当提供证书。曾经有过不少这样的事例:毕业生拿着会计证、导游证、计算机证等应聘,本以为用人单位会对其能力进行肯定,结果因为提供的证书太多,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取得这么多证书,正常学业难免受影响,故拒用。

一个简单的简历模式

姓名:

学历:

专业名称:

毕业学校:

应聘职位:重点阐述你对该职位的理解和设想。

社会阅历:应该是与你所应聘职位相一致的阅历。要对参加某项社会实践时所取得成绩给予客观、公正的反映。

篇3

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大学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而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为此,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1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工作处处碰壁,使得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信息,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无处可用,进而极有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健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没有积极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学管理,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进而使得大学生失业数量不断上升。另外,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比较困惑,使得大学生眼高手低,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2.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大学生就业作为现代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为此,高校全面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指导和服务。另外,在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校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1-2]。

2.2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及学校应当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在大徐野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优惠,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意识。

2.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时常会碰壁,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发展。为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积极的应对挑战,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学校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育当中树立自制力和荣誉感,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韧顽强的毅力,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有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3-4]。

2.4加强校企合作在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而更好地选择就业。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专业走向,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将学生送往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经历,进而为就业的时候提供保障。2.5加强就业信息咨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积极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利用网络,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进而让学生在择业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

3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更好就业,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进而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袁敬伟,陈军.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85-86.

[2]袁培红,刘洪华,李仁兵.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3.

[3]刘俊峰,邹京龙,杨华业.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07.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四)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比较薄弱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革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四)贫困生就业指导科学化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大学生就业愈来愈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人口众多,基数比较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二是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三是就业的机制不完善,从三个方面说:(1)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2)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并且没有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二、高校就业指导对策

1.就业心理的调整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高校就业指导将帮助他们客观分析主客观条件,理性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教会学生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

2.正确就业定位

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求职择业时应该正视我们面对的现实,认清当下的严峻就业形势,要学会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做出调整,尤其是在思想上,一定要去除陈旧的老观念,变换思路,求得一份满意的职务,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状况就是个别学生过分关注工作职位的薪资待遇以及环境位置等等,挑三拣四的时有发生。另外要建议大学生们在求职时要学会借助各种求职渠道,收集岗位需求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大学生们除了通过人才招聘市场,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查找合适的就业岗位,积极主动大方地推销自己,让面试者或企业管理者看到我们的两点,珍惜每次获得的机会,百分百的做好准备工作。最后就是要先就业后择业。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家都很清楚找到一份工作很容易,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应该放弃之前的老的就业观念,在求职路中不必过分追求一步到位。先找份可以的工作,慢慢累积理想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提升自我实现的价值,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就业信息服务为基本载体,多方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面对即将毕业的就业者,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首先要在学生们毕业前对其进行完善的就业指导,并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就业信息和学校现场招聘会,就业办的老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合适本学校专业的学生的工作岗位信息,及时公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毕业就顺利就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应时代而不断变化,学校应该根据这些改变进行适时的学校教学改革,比如开展模拟求职训练,就业政策宣传展,求职指导活动等等,既要保证学生就业率,又要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质量,让学生的求职方向和单位岗位相匹配。学校要对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和改进,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查询就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信息。学校要积极拓展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求更多的外部合作企业,让学校就业可以有更多的求职空间。这样既要学校就业办深入社会,和企业加强就业方面的关联,获取单位需求信息,又要在学校内提供企业现场招聘会,给企业了解学校及学生的一个现场见面会,让有意向的学生面对面同用人单位洽谈,并适时开展毕业生推荐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4.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实践体系

毕业生就业是各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建好就业实践指导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给他们了解真实社会的途径,可选择定期观摩现场招聘会、模拟面试活动和职业策划大赛。为了让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工作的需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确保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要求实现位。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系统建设, 特别要把信息服务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加强校园毕业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尽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 要加强职业学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学生就业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三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系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工作, 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重视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篇6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就业指导的薄弱环节颇多,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很多毕业生没有充足的学业知识和技能准备,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市场无所适从,使得一些唾手可得的就业机会稍纵即逝。

1.就业指导师资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教育部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配置要保证不低于1:500。而我国目前高校内的就业指导队伍规模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原因一是师资来源复杂,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主要以学生工作人员居多,而且有的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兼任,他们缺乏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真正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二是事务性工作繁忙,非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往往身兼多职,经常超负荷工作,无暇进行理论研究、接受继续教育及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2.就业指导内容和途径单一、不系统

现在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的阶段,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忽视根据市场机制引导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流,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开展不力,不能实现将学生的学业、就业、事业作为一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四多四少”:就业信息提供得多,就业观念指导得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仅为完成就业率指标为学生找出路的多,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2]

3.就业指导课程不规范,开设时间较迟

近年来,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就业指导课程不规范。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停留在选修课的层面或者未列入教学计划,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范的要求。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导致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好。课程内容偏重择业技巧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忽视了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比较庞杂,主要以讲座、会议等形式出现,缺乏个性化指导。[1]其次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时间较迟,高校基本到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安排就业指导课,这种“临阵磨枪”型的就业指导并不能满足学生应对激烈就业竞争的需要。据调查显示,71.1%以上的学生希望在三年级前就开设就业指导课,21.9%的学生希望在每个年级都设立相应的就业辅导课。

4.就业指导工作者服务意识不强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行政教育管理部门,更是为学生服务的部门,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其服务职能已成为与指导教育的职能相互交融、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就业指导人员对毕业生漠不关心,就业服务质量不高。在个别高校的相关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严重制约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效果的彰显,还伤害了毕业生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情,使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宿感下降。其次是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意识不够,致使校友资源流失。部分高校缺乏“终生亲情”的理念,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在毕业典礼上才会提及。毕业生离校后,高校普遍疏于与毕业生保持长久联系,“终生亲情”的链条忽停忽断,毕业生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学校就失去了部分宝贵的校友资源。

5.就业指导发挥的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不够

高校普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职业生涯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都不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指导途径上基本以作业和任务的形式进行布置,辅以讲座、班会和比赛向前推进,缺乏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忽视了对规划的科学论证和适时调整,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浮于表面,停留于“纸上谈兵”,制定出来的计划难以落实,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理论体系

首先高校应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保证课时和师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专业指导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就业心理教育、就业观和择业观等。其次高校应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培训,培育并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效果

教师的素质是就业指导工作成败的关键。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在人、物、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强、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其取得职业指导师证书,保证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具有前沿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力度。还可以邀请校外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职场成功人士及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

3.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注重职业规划指导

分年级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大学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的思想,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与成功毕业生交流活动、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专业学习上。进行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测试,使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在大学二、三年级应侧重开展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推行多证书的教学管理制度,将英语、计算机、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考核挂钩,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提供参军、考研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鼓励品学兼优、有志深造的学生积极备战考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在大学四年级应开展就业素质提升教育。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主管讲授求职应聘的相关知识,或邀请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讲述求职、创业经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政策、程序、法规及求职技巧。定期举办毕业班学生技能展示与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3]

4.加强创业创新教育,重视实践技能操练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一味“找岗位”的圈子里跳出来,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能够就业。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创业类课程,聘请创业成功者做创业报告。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团队配备创业导师,举行创业策划书大赛、模拟创业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强意识,营造自主创业的氛围。其次可以将实习和“试就业”结合,加强实践技能操练。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并且在广泛开拓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社会实践和实习与专业对接,达到“试就业”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对增强实践能力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有了成功“试就业”的经历,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缩短上岗后的适应期。

5.加强毕业生追踪调查,了解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

高校应建立健全学校走访用人单位、采集人才培养状况的反馈机制,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提升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祁承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篇7

(一)高校指导力度不够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就业,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不相符,专业技能掌握得不够到位,与社会实际就业情况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无法顺利完成就业。而对于高校来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知名度、声誉与社会影响力,也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就业安置”思想上,它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的。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实践不能与现实接轨。当前,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者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与企业所需。

(二)社会劳动力市场饱和

1.劳动力市场比较封闭,存在一定的不公正待遇。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封闭性指的是就业信息的强关系流动性。权利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信息,它在国内缺乏应该存在的公开性与流动性。各种信息被圈禁在指定的范围内(规定的范围内或强社会关系之间)进行流动,就业信息也是如此。对于那些缺乏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无法了解就业相关信息与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与合适的工作失之交臂。2.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的层次也比较低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很多。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传统企业已从当前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一定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所以需要转岗分流。这使得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大多数都是低层次的廉价工人,对于那些技术人员、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的需求却不是很充分,劳动力市场无法接纳那些高校迅速扩张而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在从中央到地方近几次的机构改革中,分流人员大多在事业单位之间找工作,但是事业单位因为经费不足、编制的有限性等自身也面临着精简裁员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各个省市都不断出台了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进一步减少编制人数、缩减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此外,国有企业因为自身经营体制不足,市场结构也不完善,加大了个人创业成本的费用,这些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度。

(三)大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就业理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自我定位,对未来比较迷茫,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动力,他们还没有感觉到就业的严峻性,心中缺乏危机观念。大多数毕业生基本没有对自身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进行科学评估,在选择工作中往往只是意气用事,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工作中高不成低不就,大多不愿意从基础开始做起。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不知怎样抉择,盲目地乱投简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大约有70%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使得他们在就业中缺乏竞争意识,离职的比例也在持续上涨,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和人职相符合。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在校期间只是机械地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与用人企业之间的差距,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找工作的普遍盲目性,在校期间对本专业的掌握不充分,求职时对企业所设的岗位不熟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与未来的发展。

二、基于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最优方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基本出发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在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上,树立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人生的最崇高目标是为满足他人和社会所需而做出的各种贡献与服务,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对于毕业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与高校的就业指导的目标达成一致,不断满足毕业生的相关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极大地实现人职匹配的原则。在对人的主体地位肯定的基础上,说明人存在的真实含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与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人的工作,在指导中应用道理来说服人,用感情去打动人。要做好求职困难学生尤其是就业与家庭都比较艰难的双困户的指导扶持工作,以使学生们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为学生们做好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在学习、择业与创业上指明一定的方向,使他们少走弯路,顺利就业。

(二)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体制

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它主要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也应该做到上述目标,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技术的开发与培训。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开发培训教育活动,全方位地强化大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作为业务指导部门,让学校与各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当作就业指导的核心师资力量,逐渐演变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机构体系。学校的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各院系学生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分门别类,逐一进行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其打造一支专业化与科学化为一体的师资队伍,对社会就业市场与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要进行仔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当前市场的最新变化动态,使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与具体化。

(三)改变毕业生的就业理念

通过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强化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危机理念与主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首先,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个性分析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与职业相关的主要层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一对一对其进行辅导等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在求职过程中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高效率地完成就业工作。其次,重视特殊学生的就业工作的指导。高校中由于出身背景的不同,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想要自主择业、出国深造、考研等,对于这些特殊类型的学生,高校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置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为他们创造各种创业环境,减轻大学生的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减少创业的成本费用,鼓励与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正确处理好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平台。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平台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如何加强指导

从近几年的网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少数人有一些规划但并不具体,谈不上系统性、发展性,只是一个雏形而已;只有微乎其微的学生能真正了解自己,能清楚自己就业优劣势。目前,我院专科一、二年级有1158人参加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有一些认知和了解并有行动;10%的学生有一些认知和了解但没有行动;50%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有模糊的概念;其他学生甚至连概念也不清楚。这些都清晰地表明: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没有真正认知,所知道的概念比较模糊,又缺少实际行动。根据目前情况,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

2、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

无论在就业中还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本人必定是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只能是辅助,高校应明确这一定位,在求职和规划中发挥大学生突出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要破除“铁饭碗”思想,“国家干部”就业观,树立起适应新市场经济下的就业观。形成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意识,用平常心态去面对就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客观分析情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大学生要有就业危机感,尽早着手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制定出实现自己目标的计划、措施。从心理上充分准备,能逐渐适应就业环境,从容面对就业形势。就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绩效,直接影响到就业者,价值效应,包括意识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人际性能力。意识性包括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等。专业性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人际性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大学生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就业能力,尤其是自认为自身薄弱的能力。现在大学生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而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社会工作经历。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在工作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只说不做”,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缩短自己和职业需求的距离,不断提高自己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一方面,提高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为了解决好这两个方面,就要让大学生们必须树立起自己把握人生的观念,不要等,不要靠,培养好超强的职业意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一切有利的条件,信心百倍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辅助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发展,工作对象逐步从毕业班学生到全体在校学生。从大一学生就开始就业意识教育,对就业工作实行“全程化”。在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包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就业教育的内容。刚进入大学,绝大多数学生对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不了解、模糊甚至一无所知。不利于学生们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就是让学生们早早接触到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逐渐认清就业形势和自我情况,慢慢地考虑这个问题,帮助学生们树立起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也就从此走进了每个大学生。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派专职教师系统讲授相关知识,指导课程应定为必修课,应面对大一学生开设。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科学地、系统地、发展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同一个大学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情况。要针对这个差异性,体现个别咨询和辅导的强大功能。有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来解决。我们的这种咨询和辅导,要保证随时畅通,形式多样,目的就是要及时解答学生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和专业指导培训师举办讲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的理论感性化,意识理性化。视野有所开阔,思路有所启发,进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软件,加强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自我认识,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问题。学生们需要借助先进的测评工具,测评自己的人格、能力、兴趣等,从而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学校引进职业生涯测评软件,通过校园网和专门机构提供免费的测评,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并给予科学的辅助分析。科学地、客观地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引进职业前教育网络课程,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加强在校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利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面向所有学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和就业方向推荐相关的网络课程检索,促进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加大实习力度,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实习是学生快速了解职业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们不仅可以参与相应的职业活动,而且可以真实地融入团体的文化氛围,从而可以现实地评价自己对该职业的胜任程度和喜好程度。同时,指导人员还应该引导个体正确看待自己在实习中的感受。高校是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的阵地,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应该加入进来,不遗余力地为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努力高校老师的言行举止、专业水平、敬业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教育。教师可以在教授文化课的理论中穿插做人、做事的道理。各院系应该配合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一步落实,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针对本院系专业的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要求、就业范围和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兴趣;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安排好社会实践和毕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本院系学生提供更多更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导,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美]里尔登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社会与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提高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大学生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教育,都值得现代教育人以及大学生自身深入考虑。尽管现在的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提起重视,然而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这一思想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进而毕业就业就顺理成为社会上一大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毕业生现状都是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对于就业问题认识不足,对于择业准备不够,导致就业时处处碰壁,屡屡受挫,不能够如意的就业;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对于社会上一些收入不太高的职位却不想从底层开始,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毕业后对于社会认知结构出现偏差。这些问题总归就是一句话:职业定位不科学。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市场统计,多数学生参加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交流会对接成功机率一般都在30%。职业规划准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所以,现在解决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对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必须实现的一个现实课题就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区别

2.1 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是个体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所作出的策划和准备,从静态分析,职业规划是由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实践策略等具体内容构成的职业实践方案,而就业指导则是专门机构帮助就业大学生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就业计划和方向,而这出发点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区别出差异。

2.2 对于就业指导的理解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自身性格以及专业特点或是择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的一项专门工作,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同时这门工作应用到的知识囊括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掌握大学生性格特征、基本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专业特点与所选职业要求相符合。萨帕说过:“职业辅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求,同时造福社会”。对于这样的想法,就业指导就需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整个阶段,在各大高校中,就业指导应该系统规划列入教育范畴,开展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可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提前认识就业趋势,以防止大学生因为准备不足而心里期望过高,导致眼高手低,无法顺利就业。应该清楚的一点是,就业指导本质上就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不同于职业规划的是,就业指导旨在引导个人探究、评论并整体运用于就业、职业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属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

2.3 职业规划深层次含义

职业规划不同于就业指导,官方定义的职业规划是个体针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环境中制约因素等相关条件,为实现就业、择业、创业等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和行动方案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在全面评估内外部因素情况下,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现在,思想已经逐渐从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规划。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已经从小学渗透到大学,西方国家这一成功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既要求能满足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的要求,又能够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相结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人们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合适的职业。

3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

3.1 以科学化水平规范就业指导

教育管理者是就业指导的领导者,在大学生学习阶段,为了激发其就业潜能以及增强就业意识,相关部门教育领导者应该加强学习和调研,丰富自己的职业认知和就业指导水平。目前较多高校存在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科目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科学化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现在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注重打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执行者也就是教育者自身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组织和参与编制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手册,充分掌握并规范使用各种职业测试量表,准确掌握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2 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水平

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现在就业指导机构和系统的就业测试,还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就业规划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各大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参考。在职业训练上,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简历制作、模拟应聘、职业规划设计、职场创新等技能大赛,在观摩、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4 深入分析职业规划

4.1 提早着手规划,防患于未然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是人们常说的,对于选择职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做好职业规划,防患于未然。要达到人职匹配,除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外,还应有正确的职业认知与社会认知。平时学习中,可以通过有关专业介绍的系列报告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等,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条件,较为准确地把握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树立积极且实际的职业理想,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在校阶段让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等面对择业时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4.2 以发展作为基本点

社会是发展的,大学生不能一尘不变,应该学会随机应变,以发展为准则。职业规划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系统教育后,能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

4.3 教育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对于当代大学生,有太多的实例让社会为大学生就业而担忧。在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解决人生观问题,即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这个过程不能仅通过狭义的学校教育,或者仅靠教会学生一些就业的方法技巧来完成,我们要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这个问题。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停留在报告中或文本里,而不是植根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根本就脱离了社会实际。这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不佳以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准备充足,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职业与人生。

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最突出的一个认知错误就是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同。以上论述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区别,并在区别过后明确表明如何提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相关水平,不论是哪一点,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应该理性面对,合理科学地解决。

参考文献

篇10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重,由此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据教育部资料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数不断增长,但高校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70%,由此说明,约有30%的大学生处于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我国当前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倾向于应用型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的现象,由此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问题,该原因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阻碍。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应当针对社会现状对在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困惑。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一个人对其将来所要承担的职务和就职前过程的自我预期和计划,规划内容包括其学习过程、对未来职业的自我贡献和退休过程。职业上涯规划内容受到一个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且规划内容会随着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缺点,依据自身性格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指导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更全面认识自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起,加之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扩招,逐渐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式的教育模式,由此不断加剧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能力和兴趣。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重要影响,能够帮助其明确自身优缺点,同时正面分析自身心理特征。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诸多就业测试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认识自我,诸多软件测试题均能够将大学生的隐藏性格展现,帮助其正确分析、正确选择。

(二)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现状

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之后,大学生还需要对社会和选择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的了解。只有了解职业的相关因素才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区域性主要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由自己决定去一线城市或者中小城市,但城市的区域性是否符合职业发展环境还需研究。职业性主要是行业类别,大学生可以决定投身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工作范畴或者对社会有害的范畴,不正当的职业选择必将受到制止,由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

(三)激励大学生的学习

一个人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会充满力量,职业生业规划的进行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未来发展路径,给予学生充足的动力。但当前诸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氛围低靡,迟到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我国每年存在较多因为挂科而拿不到毕业证的大学生,在他们最美好的青春里荒废了学习的时光,对未来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目标的学习自然动力不足。由此可见,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四)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我国长久以来均是应试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被弱化,诸多学生处于成绩优秀但步入社会无所适从的状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造成人才培养不对口、人才浪费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发展现状,在学习文化基础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我。

(五)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前局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复合型、创新型、挑战型且善于为人处世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知自我和社会发展环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由此高校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其提高自身含金量,促进社会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