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配置分散、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监督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规模是一个高校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考核高校升格、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硕士点、博士点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地方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在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凤毛麟角,科研项目申请非常困难,形成高校领导“重立项,轻管理”的思想。科研项目管理实行“课题制”,赋予了课题负责人较大的经费使用自,课题负责人往往对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了解不多,认为自己凭实力争取的项目,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经费,怎么使用是自己的权利,财务部门不仅不应干预,而且应该提供方便,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财务部门成了领导不满意、教师不高兴、检查部门认为监督不到位的“受气包”。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既是国家的要求,又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可以说,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既是对国家、社会、学校负责,也是对项目研究者负责,只有管理到位,方能使用到位,才能使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发挥效益。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办法、意见,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的窘境,必须进行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
一、科研经费的性质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科研经费分为校外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两大类。校内科研经费数量少、金额小,本文不再赘述。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校外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种。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为纵向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的,为横向经费。纵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课题),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科技厅、省社科规划办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横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横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协作项目、技术成果转让项目、科技咨询等技术项目、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项目和国际间企业合作项目等。
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责
随着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国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责任体系,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三、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出了全面要求,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要求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
(二)票据使用要求
高校取得科技主管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拨付的科研经费,形成本单位收入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不用开具任何票据;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涉及应税的资金,应使用税务发票,不涉及应税的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高校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当依法使用税务发票,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支出报销要求
学校要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票据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虚假票据。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四)支付要求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深化,支付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科研需要,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可以支付现金;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以下的日常办公用品支出、差旅费中的飞机票和住宿费等支出及场租费等支出通过公务卡转账结算;购买固定资产、大宗耗材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五)转拨经费要求
科研项目经费的转拨支出,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转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外协)单位是公司、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外协)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所有科研经费的转拨,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
(六)政府采购要求
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支出,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和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进行。
(七)科研合同管理要求
科研合同是高校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高校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查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学校签署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若不能提供经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的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不得提供相关票据。
(八)资产管理要求
科研经费收入属于学校收入,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按照学校规定,履行出入库管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依法纳税要求
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申请免征营业税时,须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再持有关的书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证明报当地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十)严禁违规使用经费的要求
学校科研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严禁以任何方式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严禁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算;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严禁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严禁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严禁设立“小金库”。
四、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思路
(一)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理解和支持
国家制定的有关专业性文件,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转发,学校领导则可能看不到。所以,作为高校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关心国家的财经动向,关注财经要闻,经常登录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网站,了解最新的财经政策。一是认真学习和理解政策的实质,掌握政策的操作空间,便于在工作中应用;二是积极向学校领导汇报,使领导了解政策,得到领导的支持;三是积极向政策的适用对象进行宣传,使各项政策完整、及时地传达到相关受众,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做好政策适用对象的政策辅导,帮助适用对象了解政策、按政策办事,消除不满情绪、化解矛盾。
(二)完善制度,提高操作性
地方高校应全面梳理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在符合项目归口单位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课题的性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该包括各层级的经济责任,工作流程,审批权限,项目经费如何入账、需提供什么资料、哪类项目应该开具什么票据,经费报销的要求,外协费如何转拨,项目验收、结题结账如何办理等全过程,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设立专职岗位,提供专业服务
1.预算编制规范化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财务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申请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执行难,预算与实际需要脱节,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2.预算执行规范化
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票据不符合要求的、未办理固定资产入出库手续的要求重新办理手续,对国家规定严禁报销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地方高校大多使用天津神州浩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校财务软件,该软件v4.0以上的版本在“辅助账务处理”系统中设置有“项目账”核算和管理功能。通过“项目设置”功能,完成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等基本信息。通过“项目额度控制”功能,构建项目预算与支出科目的对应关系,对科研项目按批复的任务书(合同)进行额度控制,当发生支出时,系统就会提示预算指标多少、已经支出多少、结余多少;当支出需求超过预算指标时,系统就会提示“该支出科目控制金额出现超支,不能支出”,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的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3.中期验收和财务决算规范化
不断完善财务专网建设,配置独立的查询服务器,将查询服务器接入校园网,通过查询服务器向校园网科研项目的收支明细账、项目资金结余和往来款项的情况,校园网内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查询所需的最新财务信息。科研人员在编制中期验收报告和结题财务决算时,不用到财务部门查询相关数据,直接从网站下载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又可以杜绝弄虚作假。
五、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综合课题财务验收报告的要求和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管理考核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等。
(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是否完备,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是否规范等。
(三)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各预算科目支出是否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调整是否履行规定的程序;是否及时按预算完成支付进度,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情况;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否有经费管理办法不允许支出的内容,即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课题经费使用是否有挥霍浪费的行为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四)自筹经费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高校承诺配套的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批准的预算使用配套经费。
(五)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按批准的预算购置设备,购入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开放共享情况等。
(六)中期验收和结题决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及时清理账目,项目支出是否符合要求,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情况,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等问题。
有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学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办法,而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够,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对于规范化管理可能会不理解,所以,开展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秉男.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8):130-131.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S].教财〔2012〕7号,2012.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S].教技〔2012〕14号,2012.
篇2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大。“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投入 6 454.5亿元,同比增加269.6亿元,提高4.4个百分点,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全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25%;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3 015.6亿元,同比增加1 169.0亿元,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高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提高4.8个百分点,高校经费支出比重达到6.9%。可见,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科研经费规模在不断的扩张。
(二)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日趋完善。科研经费的高投入为高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的出台,为理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2014年,《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解决科研管理不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常态化。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强化遵章守纪意识,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日益常态化。从2013年到2014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教育部对直属的75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的科研经费检查工作,以专项检查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共计抽查科研项目716个,查处了科研人员贪污、侵占、挪用、冒领科研经费等一系列的典型腐败案件,建立了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科研经费监管的新常态。
二、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难以形成合力。科研部门的工作围绕项目管理展开,侧重于项目申请数量、经费收入总额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并不关心;财务部门只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工作,并不了解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综合管理;科研设备的购置权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资产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房屋、设备需求和使用情况缺乏全面了解,致使部分设备重复购置,而部分设备则闲置浪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相互脱节,各职能部门间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科研人员预算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不规范。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没有遵循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缺乏对项目支出的合理预计,仅仅按照来款单位的要求编制预算,项目份额分配不合理,预算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造成科研经费在使用中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有些预算项目严重超支,而有些预算项目却没有发生任何支出。究其原因,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由科研主管部门审核,横向科研项目的预算由出资方审核,高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很少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评审,致使科研人员错误地认为编制预算仅仅是为了争取科研经费,而忽略了对预算的合理分配,致使预算难以有效执行。
(三)科研经费支出不够合理。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复杂化,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此外还涉及标准、范围的确定等,例如劳务费占项目经费的比重多少为宜,这取决于不同项目的学科背景和实际情况,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高校基本都对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采取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项目多、政策杂、业务量大,财务与科研不同账,无法形成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控。在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中,支出不合理、人员经费偏高等现象依然严重,通过虚列划拨或支出套取科研经费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审计监督职能有待加强。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建立涵盖内部控制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审计体系。然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基本形同虚设,审计重点仅局限于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且多数仅仅是签字、盖章,监督流于形式,而对项目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效果等方面关注较少,未能发挥其事前和事中的监督职能,更没有涉及到管理制度层面的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潜在的风险,制约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科研项目缺乏全成本核算。高校科研人员大部分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学校的水电、房屋、设备、图书等公共资源可以无偿使用,科研项目核算往往只考虑科研直接成本,如差旅费、试剂费、版面费、材料费等,而科研人员的薪酬、学校无偿提供的各种公共资源等间接成本,均未计入科研项目的成本。即便有的科研项目允许列支水电费,但也只能按照固定的比例计提,无法据实反映真实的水电成本。至于其他间接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虽然新《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尚未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固定资产折旧只能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导致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完整。
三、重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对策
(一)强化协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高校应明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人事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统一领导、协作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科研部门负责指导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研究目标和任务,合理把握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相关性;财务部门负责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合理把握经费支出范围及标准;资产部门负责调剂配置资产、合理分摊费用等工作;人事部门实施科研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审计和监督工作;院系承担科研项目的指导和监督职责。
2.建立科研管理服务机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研管理服务机构,整合科研、财务专业人才,充实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协助、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提供从项目立项、到账通知、执行进度查询、预算调整到决算编制的全过程服务,并根据实际需要有效开展政策宣传及培训工作。院系可设置科研秘书岗位,协助本院系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3.完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配置科研信息资源,建立涵盖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及全要素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科研、财务、资产、人事、院系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项目、经费、资产等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全面管理,方便相关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及时了解项目动态信息,由被动管理变主动管理,由结果控制变过程控制,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透明化。
(二)规范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的龙头,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算的后续管理,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估算每项活动的支出需求,确保每个预算项目都有合理合法的测算依据,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完善预算评审。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或专业咨询机构成立预算评审委员会,科研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进行初审,检查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并报预算评审委员会复审,预算评审会经过充分评审论证,提出评审意见,项目负责人根据评审意见调整预算,确保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有效。
3.严格预算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应严格按照预算,严禁随意调整预算,确有调整必要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应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预算调整可行性报告,经归口部门审批并报财务部门确认后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使项目责任人自觉按照预算进行经费开支,杜绝预算外开支,真正提高经费使用效能。
4.加强预算监控。科研管理服务机构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科研经费使用的最新动态,并定期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会同项目负责人出具预算执行报告,分析执行差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三)加强经费支出管理,保障经费规范使用。
1.严格经费支出管理。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坚决查处“账外账”和“小金库”。加强支出审核,推行公务卡结算,严厉杜绝“真发票假业务”或“假发票真业务”现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必须按照政务采购程序购买商品或服务。涉及经费外拨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单位、付款方式、银行账号等付款。科研人员应依据预算开支经费,严禁将经费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严禁挪用、套取科研经费,切实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高校应在明确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的同时,利用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绩效考评等结果,对项目组织不力或行为不当的项目负责人开展批评教育,尤其加大对套取科研经费行为的责任追究及惩戒力度,使科研人员慑于严厉的惩戒措施望而却步,保障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关注高校是否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科研、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权责划分;是否建立科研全成本核算机制等。通过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科研经费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加强科研管理审计。一是审查经费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使科学研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严格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二是审查科研收入管理。关注是否所有科研收入全部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是否按照来源渠道、资金性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三是审查经费使用管理。关注各项科研开支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或合同要求,是否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标准和范围。
3.加强绩效考核审计。关注科研项目立项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科研成果转化是否及时有效,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产生的实际价值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价值或预期实现的价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预算立项充分、管理成效优、成果应用度高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或优先安排下年经费。
篇3
这句话之后,提到了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振奋人心的提法,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年,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这句掷地有声的时代话语宛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土地。而今,再次被提起,究竟有何深意呢?
近年来,在全国“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疾呼:“大学要去行政化”。这个“去行政化”,不光指向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套用行政级别,在工资、待遇、管理上等同于行政人员,而是在课题、资金、项目的确立分配上,按照行政管理的办法运行。这样的现实,导致了很多高校教师追求担任行政职务,争取项目的时候,“教授不如处长”,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又卡得过严,逼得一些知名教授和科研团队为了符合“政策”而伤透脑筋。因此,在座谈时强调“给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更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大学的改革发展中,用“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尊重知识”提供了详细的注解。这样的要求,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特点,改革过去高校管理中与时代脱节、束缚现实发展的旧的管理和思维方式。
回望近年来的高校科研管理,就会发现,所谓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本来这是防止基层掌握实权的官员挤占挪用的办法,但对于具有创造性的科研工作而言,需要根据自己的最新发现随时调整研究方向,“专款专用”的结果是既完不成旧的项目,也立不了新的项目,缺少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灵活性”,在科研上造成了时间的延误和不必要的浪费。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科研工作;调查分析;对策
一、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0-- 2006年在14家(2000--2002年是11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其中, 2006年全国1 147所高职院校中(截至2006年5月1S日)的有 104所,占同类院校的9.07%,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61%;总数 194篇,占高等学校论文总数的 6.17%。2006年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 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院校发表了36篇论文,在所有被统计论文中的贡献率仅为1.14%。这些数据与全国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中占61.87%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当然,高职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各类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是何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些思考与分析。
二、高职院校科研情况分析
根据对苏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思想认识问题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失偏颇。在高职院校,把科研工作看做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为提升职务而积累一点资本而采取的一种途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至于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带动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是第二位的,甚至是很弱的。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禾慨象严重。
(2)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众说纷纭,常有几种观点:一是教学主导观(占46%),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教学是中心工作,这类学校既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也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去搞科研;二是教学科研并重观(占37%),他们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要同步发展,齐头并进;三是科研主导观(占17%),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既然是高等学校,就应该以科研促进教学,用科研带动发展,科研水平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其实,没有科研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忽视教学搞科研,则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3)对科研工作的信心不足。在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经验、能力和信心普遍缺乏。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经验、能力和信心的占67.9%。与此类似,很多院校认为,由于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
2.科研定位问题
(1)教研即科研。由于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经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新院校历史短、文化积淀少、思想观念旧、科研基础薄、学术氛围差,大多数院校教师没有科研任务和压力,没有研究专长和方向,他们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
(2)课题即科研。不少人认为,申请课题就是在搞科研,以至于大家对课题申请情有独钟,不惜代价地到处申报课题,不切实际夸大预期效果,不管能否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少数院校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批量生产院级课题,甚至还出现了二级管理单位 (如某某系)设立课题,以至于人人有课题,就是不结果。
(3)项目即科研。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就是要搞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其他的研究都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到处找项目,随地签协议成了科研的追求,而不管项目的大小、层次、难度和价值,不管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实力,结果出现了大批违约毁约现象。
3.科研水平问题
科研水平是科研成果多少、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薄弱,科研骨干稀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学历层次不高,高级职称比例太少,有很多院校连一个正教授都没有,副教授也很少,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的领域和方向、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骨千或带头人更是稀缺。
(2)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偏低。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层次偏低,除学院自立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据调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拥有纵向课题的人数也不足15%,横向项目更少。
(3)科研基础薄弱,研究水平偏低。在苏州工职院调查发现:觉得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理论指导(占17.9%),缺少科研方法 (占12.8%),缺乏实践经验(占 26.9%),缺少时间保证(占37.2%),缺少文献资料(占5.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占12.8%)、科研领域和课题的选定(占19.2%)、科研论文撰写指导 (占10.3%)、全方位指导(占 57.7%)。不少教师连开展科研的基本方法、申报课题的基本程序、检索文献的基本路径、科技查新的基本步骤、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发表文章的基本途径等都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各类科研基金申报、专利申请、软件注册等。
4.科研管理问题
(1)制度不健全。调查中发现,有 63%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很大,只有32%的院校颁发了《科研管理工作条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条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等基本规章制度。特别是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相当乏力,很多学校没有科研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
(2)管理水平偏低。有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部门工作职责混杂,科学规范的管理软件缺乏。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水平不高,学术规范不懂,科技政策不熟。有些科研管理负责人,自己从未做过课题,从未发表过论文,从未参加过学术会议,居然还在“引领”科研工作。
(3)科研经费短缺。在被调查的院校中100%都感到经费不足。目前科研经费来自于上级部门申报课题的占25%,来自于企业横向课题的占 15%,60%的院校都是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调查发现,学院每年科研经费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只占20%,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也缺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改善高职院校科研状况的对策
1.合理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能盲目照搬或机械效仿本科高校的标准,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不能好高骛远高追求精尖技术项目,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水平,本着“人人参与,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服务优先,协调发展;合理定位,重点突出”的思想,鼓励全体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发挥优势和长处,主动开展科研工作;根据科研的基础性、应用性分类指导,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和人员水平高低分层推进;树立科研服务意识,减少无谓的争论,避免顾此失彼,力争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每个院校都要根据基础实力和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定好科研工作的地位,集中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科研重点,形成科研特色和强项。苏州工职院自“九五”期间开始,就明确以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围绕这一科研定位,历经十载自主研发,已成功研制了十几套(件)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学校实践教学相吻合、具有较高水准的实用新型教学仪器设备,仅“小型柔性制造生产系统(FMS)”就已获得四项国家专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和有特长的学生,增强了学院的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实力,为专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培养团队
科研团队既是制约科研工作的瓶颈,又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抓好骨干带起一支队伍,培养团队撑起一片蓝天。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选好苗子,定好计划,压上担子,创设条件,促进科研骨干成长;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课题项目支撑,校企合作推动,促进创新团队成长。苏州工职院通过与苏州瑞思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轻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已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有多个产品在江苏省工科院校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获得佳绩,有多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有多个课题获得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指导项目立项。
3.整合资源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一般都存在资格稚嫩、资料匮乏、资金短缺、资助微薄等现象。高职院校得到重点课题、重大课题或基金资助项目不会太多,有条件参与、有能力承担相应任务的教师也不会太多,资历、资格都无明显优势。另外,图书、文献资料、电子信息数据库等数量明显不足,最新的、前沿的、国外的相关资料几乎空白,科研软硬件投入总量太少,各类资助也微不足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资源整合,走集成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苏州国际教育园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常州大学城共享实训、科研基地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加强院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院校内部资源的联动开放,加强院校之间科研力量的联手与协作、院校内部单兵散力的优化与组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与互补、院校与科研院所互推与互助等都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综合实力的有效路径。
4.创新方法
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传统和陈旧,管理方法囿于思想保守、制度残缺、技术落后,推动科研工作,关键还要进行方法创新。在普及与夯实科研基础的同时,鼓励多样化手段应用,支持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剧艮务水平;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研督导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tech.net.cn/info/ notify/13138.shtml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篇5
关键词:高校;学院;科研秘书;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29-02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工作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高校科研人员科研任务繁重,也加重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任务,科研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学院科研秘书工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最基本的环节,学院科研秘书应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及性质,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院、学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及科研人员,提高学院及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力。
一、高校学院科研秘书的服务意识及工作职责
高校学院科研秘书是学院从事基层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需要更加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全心全意服务领导,做好科研秘书工作,自觉加强工作的主动性,不仅要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更要及时掌握准确、全面的科研方面信息,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提出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其次要全心全意服务全院教师,科研秘书要始终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用更加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教师解除科研工作中的难题,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最后要全心全意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好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学院的各项科研工作关系,为学院开展科研管理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高校的一名学院科研秘书,根据我的日常工作,总结了高校科研秘书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如下:协助主管领导督促各系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报告、进展报告、结题、评审材料、报奖材料以及各类表格材料的填写申报工作;针对我校科研系统时间突发性强的特点,每天浏览科研管理系统网站,及时了解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动态,在第一时间认真传达学校相关部门的各项会议精神、通知及工作安排,使全院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科研工作信息,按时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配合科研院长做好统计学院每年科研经费、向学校上报各种数据统计;根据院系制定的科研经费时间节点,统计学院各系的科研经费到款,掌握院内各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做好科研工作量核定工作以及年终科研经费结算工作;负责统计学院科技论文认领,科研项目、成果、论文、专著、编撰教材和获奖情况的收集工作,具体负责与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联络工作,辅助科研院长安排落实本院各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任务,完成科研主管部门及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高校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性质及角色定位
科研秘书岗位是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合理的配置科研资源,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完成,使科研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而设置的岗位。科研秘书工作的根本性质是辅助学院领导和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对学院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是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纽带和桥梁。科研秘书直接面对学院科研院长、科研人员、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为科研、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事项服务,为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本院科研人员提供信息知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实现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的工作人员。科研秘书的角色定位,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把握好科研秘书性质的两重性,科研秘书工作的实质就是辅助科研院长按照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导对学院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和服务,恰当地发挥辅助职能作用,谨守服务领导的工作原则,自觉恪守职分,并给相关管理机构及人员提供科研信息支撑。当今,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科研活动离不开科研管理的一系列工作,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学院科研秘书的自身提高
科研秘书的工作是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敬业精神,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和便利。秘书自身应在工作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及科研服务意识,始终贯彻“服务第一”的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积极主动的服务、高尚的思想道德、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支持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科研秘书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努力充实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对各类科研信息的关注、捕捉、分析、应变、文字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扎实的专业技能投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除了要不断努力自主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增强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科研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新的办公方式进行无纸化办公,运用邮箱、飞信、QQ等便捷的网络通信技术传达科研信息,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科研秘书培养自身严谨的保密意识,在工作中,科研秘书会经常参加各种重要的会议,涉及到一些内部文件信息、科研科研项目等保密事项。科研秘书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熟知保密事项的知悉范围,严格按照保密章程的程序办理各项工作事宜,积极参加各类保密工作培训,提升自身的科研保密工作能力。
科研秘书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研管理办法,结合本校情况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以创新的意识研究当前学校科研管理的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见,用创造性思维改进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创新促科研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科研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秘书作为学校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秘书既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处于管理与服务的中间位置,起着多方协调的作用。科研秘书的工作不仅烦琐复杂,而且其中蕴含有许多管理科学,是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的,因此科研秘书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探索管理的创新之路,发挥服务作用,这样才能够在科研管理工作上不断积累经验,进行有效服务,为学院及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工作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刚刚.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2).
[2]栾新凤.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2,(28).
[3]霍达.浅谈高校院系科研秘书工作[J].青春岁月,2012,(23).
[4]尚丽丽.浅谈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教世界,2012,(22).
[5]胡蓉.浅谈如何做好高校二级(院)系科研秘书工作[J].咸阳学院学报,2012,(9).
[6]杨燕.试谈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7]袁淑影.普通高校如何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华章,2010,(29).
[8]黄晓英.浅谈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素质要求[J].商场现代化,2009,(589).
篇6
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以及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校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性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已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我国体制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法律规定和保障,大部分学校还只是一头热,在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保持长效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的深度还不够,合作的范围还不广泛。
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达不到50%的要求。
3.课程体系尚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习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建设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建立运行机制时,力争从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及以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赢为原则,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运行机制。
三、建设内容
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等企业合作,利用哈尔滨市综合性共享型职教园区的生产、教学、研发、服务资源,采用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源的方法建立“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九洲电气”分厂;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与政策,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企业与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实现校企双方的稳定长期合作。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使校企双方能够长期合作,寻找并把握双方利益平衡点,从而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建立装备制造产业部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部,吸收哈电气集团、哈博实、哈九洲电气等企业参加,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1)组织机构:由学院院长、企业代表及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下设专业建设、生产实训、科研创新、技术培训四个项目合作小组。
(2)主要职责:制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研究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宣传;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2.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
一方面,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具体制度包括:
《电气类专业群校企合作章程》《电气类校企专业合作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与成果奖励制度》《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
3.保障合作企业利益
(1)合作企业优先参与本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合作开发应用技术项目,得到资金支持或费用减免。
(2)合作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
(3)优先安排合作企业的员工轮训及其客户培训。
4.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与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技术培训、联合示范、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企业培养培训大规模高端技能型人才。
(1)将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校中厂”,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
(2)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成立教师工作站,开展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的合作;
(3)聘请哈电集团资深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指导专业建设;
(4)与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跨国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示范培训中心,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技术培训和未来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合作。
(二)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为了保障实习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收集学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教师科研创新大展才能的舞台。
有了充足的实习实训条件,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环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可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新民.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9).
[2]蔡健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2008,(4).
篇7
Abstract: The essay made a review on the main measures of medical subject and health talent constructions in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e planned to take these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club, building multi-arrangement talent culture system, actualizing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consolid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Fudan University subjects.
关键词: 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传染病医院
Key words: subjects;human resource;construction;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86-03
0 引言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中心”)运行之初,由于搬迁、路远等原因,中心的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影响中心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原传染病医院历史虽悠久,但专科特色不明显;成绩虽突出,但整体和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硬件先进,但软件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面对困境,中心就现状展开了专题调研,比较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状况,可以明确看到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科人才队伍薄弱。因此,中心把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选择科研工作为突破口,在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1 “十一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回顾
“十一五”之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机制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以取得新的突破点。国家长期对传染病防治的投入太低,相应的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学科间尚存在严重脱节等缺点,目前还普遍存在着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效率的技术平台而影响重大科研开展以及取得突破性成果等的现象。为进一步发挥原传染病医院的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心应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应急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心在上海乃至全国和世界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地位,中心广泛研讨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以保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1.1 制定中心发展规划,出台保障性政策和制度 中心制定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针,进行了学科架构的初步调整和学科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中心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中心论文、专著奖励制度(试行)》、《科研经费匹配管理办法》和《中心科技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推进。
1.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中心科学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的战略规划,通过多方渠道引进人才。中心给予引进人才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除安置配偶工作、给予住房补贴和岗位酬金外,还提供其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金和实验室建设费,便于其开展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学科带头人10名,聘请15名各领域专家担任中心客座教授;引进复旦大学双聘教授2位,兼职教授1位。五年中,招收博士生学历员工27人,硕士生学历员工104人,研究生学历员工人数增加将近10倍。经过“十一五”的努力,146名医生中,研究生学历占41.4%,高级职称人员占20.55%;240名护士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占67.5%,大大扭转了“十五”期间高级职称仅占8.02%的局面。
1.3 进行科室学科建设规划和论证,启动科室学科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学科发展规划是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的重点。2007年中心邀请上海市著名专家对各科室的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以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特色和主攻方向。通过论证,初步明确了中心重点发展领域。中心对论证合格的科室给予滚动的经费资助,还每年举行一次学科建设评估,检查和督促科室的建设进度。中心第一批共有7个临床科室通过论证。2010年中心开展第二批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论证工作,根据专家论证和中心意见对11个科室划分三档给予资助。自此,学科建设重点科室覆盖所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1.4 设立“中心科研启动基金”,以科研为载体,提高医教研和管理水平 2005年,针对原医院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中心设立了面向医院青年骨干人员的中心科研启动基金,涉及医技、护理两类课题;2006年,为全面提升管理人员水平,新增管理类课题。2008年,设立“交叉基金”,促使临床与科研相结合。2010年,首次增设党建类课题。启动基金使一批课题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院级以上课题创造条件。五年来,我院共资助课题146项,投入经费总额达210万元。医院强化激励机制,承诺给予局级以上中标课题30-100%的配套科研经费,对获奖的科研成果也给予匹配奖励。
1.5 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和“联合学术天地”,促进基础和临床结合 为实现基础和临床结合,中心举办“科技节”、“研究生学术沙龙”,借此构建平等分享的交流平台,营造轻松活泼的学术氛围,切实推动中心学术水平的提高。另外,组织临床科室和科研部门举办“联合学术天地”,组织课题讨论、科室发展设想讨论,形成联合攻关小组,共同申报和实施课题项目,大大提高了中心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实施能力。
1.6 加强科研培训,完善科研平台,提高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中心定期举行“科研技能培训班”、“动物实验技术培训班”,并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形式开展培训班,使临床工作者熟悉基本的实验技术,提高课题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同时,为支撑临床科研,中心努力完善公共卫生科研平台的运作和开放,建立了病原学检测平台、传染病专业研究平台和临床药物试验平台,并实施了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可工作。
2 “十二五”学科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探索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
2.1 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 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
2.2 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 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2.3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 “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4 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 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
2.5 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 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3 思考
3.1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
3.2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
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涛,孙凯洁,张建.从战略角度谈医院人才建设规划[J].中国医院,2010,14(12):60.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实验室 系统化管理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46-02
研究生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研究生实验室管理模式落后、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研究生实验室管理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生实验室人数进一步增加,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情况更加严峻。[1]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的开放化、环境的绿色化、设备维护和维护的人性化等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应不断加强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逐步形成可行的、合理的、科学的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体系。
一、实验室建设的信息化
研究生实验室建设存在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设备共享滞后、信息化认知水平低、实验人员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2]每一个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的研究生实验室,研究生实验室的设备主要靠科研经费投入,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不合理的购入设备是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建设经费的不足造成购买的设备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影响实验结果和教学质量。实验室之间设备共享手段落后,经常造成设备的重复购买,这既浪费了有限的建设经费,又降低了新仪器的购买可能性。实验室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互通,及时更新各自的信息,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研究生实验室实验人员流动频繁,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团队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和目标,导师对团队建设往往缺乏重视,导致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实验进度。可见,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应加强研究生实验室的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普及,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全实验室覆盖[3];加大研究生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对实验室的各项资源进行数据化的统筹管理。应参考国内外高校已经建设成功的实验室平台模式,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设备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化学品采购管理系统等网络体系,设立虚拟拓展实验室,加大开放实验室信息共享程度。可以了解最新研发的仪器和设备情况,合理购买,杜绝因信息更新慢而买到落后、技术设备或共享平台已经有的设备。应科学的建立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传播程度,进而提高实验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认知度,由小到大,最终形成系统的、高效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室管理的开放化
高校研究生实验室开放程度普遍较小,开放型课题很少,研究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机会不多,学生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研究生是研究生实验室的主体,研究生实验的严谨态度和科研精神决定了研究生实验室开放的成败。[4]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学校缺少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实验室开放的概念。这些都是制约研究生实验室开放的因素。建立开放式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体系,能有效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研究生实验室的创新能力。[5]
大多数研究生的实验内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要求研究生们不仅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开放式的研究生实验室,让研究生通过大量自主性实验工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研创新,取得研究成果。导师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能力。同时,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的开放机制,规范实验室管理办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实验室的时间、空间的全面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将各实验室的开放型课题,开放时间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参数公布到网络上,实验室和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使用可提前进行网上预约,这样能提高资源共享率,方便研究生学习。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验室安全的培训,进行专业实验技能考试和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允许进入实验室。这样可以使实验人员能做到安全实验,遇到事故能及时有效处理。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室环境的绿色化
随着研究生实验室开放程度的加大,实验项目的增多,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污染物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实验人员违规操作实验仪器还会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等危险事故。这些问题和事故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实验室的科研进度,污染了环境,损坏了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者造成了人身伤害,对研究生整体学习进度和研究生实验室的安全有序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生实验室要“以人为本”。[6]实验药品和仪器是有价的,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在实验室学习工作,首先要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实现研究生实验室环境的绿色化,解决研究生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是系统化管理研究生实验室的重要环节。
实现研究生实验室的绿色化,首先要在广大师生中建立实验室绿色化的概念。在学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实验安全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实验和环境保护意识,导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和实验人员的绿色实验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学校方面要建立长期有效实验室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制定全校的研究生实验室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各个研究生实验室要有相应的环保设施和安全制度,每个实验室要有安全责任人。学校要定期进行安全和环保检查,发现安全隐患或环境问题,应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重点记录,想办法尽快解决问题。新实验室和老实验室都应尽量选择环保的材料进行建设和改造,以提高实验室的环境质量。[7]研究生教学实验方案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药品代替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应降低实验规模,科学选择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方案。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等应统一分类登记管理,购买时优先选择环保等级高的产品。冰箱、钢瓶等大型仪器应设立专门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标签,危险化学品应由学校统一购买、发放。实验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如废水、废固应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管理,杜绝环境污染。如果发现实验人员违规操作造成严重的安全环境问题,必须严肃处理,立即整改,并由相关环境保护部门验收通过后才可以继续开展实验工作。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风险,提高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绿色环境。
四、实验室设备维护和维修的人性化
研究生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是影响研究生实验室的实验和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完整程度直接决定了实验的结果。多数研究生实验室由导师自己负责管理,但是导师们在进行科研教学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基础教学任务,这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用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学生们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不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或者不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可能导致实验仪器损坏或者仪器寿命缩减。此外,研究生实验室的实验人员不固定、流动较大、变动频繁、缺少专职的管理人员也是造成实验仪器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实验室内的设备维护和维修就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生实验范畴大、分类多,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更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不同仪器设备构造不同,价值不同,需要维护、维修的方法、技术和时间也不同。要培养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的认同感,珍惜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在接触没用过的设备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遵守说明书上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认真观察设备的各项参数,不可盲目的操作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后要认真清理污染,降低设备的损坏程度,最大限制的保养设备。如果设备出现问题或者损坏,要及时维修,避免设备的进一步损坏对实验进度造成影响。[8]在购买设备时就要联系好售后维修人员,有问题马上请维修人员上门修理,上门修理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联系厂家看是否需要返厂修理。
五、结束语
研究生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在当今社会,如何建立好一个研究生实验室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工程。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不能单独依靠实验人员,同时还需主管部门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研究生实验室管理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喜德.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65-66.
[2] 何增颖.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69-170.
[3] 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05-106.
[4] 于鑫,孙向阳.研究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3):113-115.
[5] 宋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4):85-88.
[6] 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9):10-12.
[7] 韦连喜,裴晓红,王彤宇.创建学校绿色化学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5):105-107.
[8] 李宇红,阎超.高校实验室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3):19-20.
[收稿时间]2014-12-16
篇9
关键词:考察;高校;收获;启示
2007年11月19日-28日,我随学校考察组一行10人,对大连民族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等六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通过学校领导介绍、对流、现场参观等形式,重点就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六所学校的基本情况
从建校时间看,大连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97年正式建校的大连民族学校,2006年才由国家民委、辽宁省政府和大连市政府三方联合共建大连民族学院,办学历史最短;长春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办学历史近50年;其余四所高校都在50年以上。
从学科类型看,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都属于典型的工科院校,长春师范学院也是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办学,办学特色鲜明;大连民族学院办学历史虽短,却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高等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学校。
在办学历史中,几所高校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如:沈阳化工学院和吉林化工学院的横向合作与产学研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春师范学院的文科基地建设;大连民族学院的高层次人才选拔等等。
二、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1.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1)思想认识、学科规划与评价标准的协调统一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几个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学科建设启动时间早;二是学科建设规划科学。长春师范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上下普遍认识到: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学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主要是科研带动学科发展。最近三、四年,科研前进幅度很大。大连民族学院虽是1998年才开始正式招生,但2002年就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2005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会议,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颁布了《学科和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由于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进步明显:以“网大”排名中“学术成果”单项指标为例,在2003-2006四年中,在全国700余所本科院校中的排名分别为391、225、213和152,上升势头非常明显。
(2)规划明确,结构良好。吉林化工学院有两个三级的学科结构:一是按省级、校级和系级三个重点进行建设;二是按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
(3)目标明确,评价科学。《吉林化工学院重点学科遴选办法》从学科方向与区域影响、学术梯队、科研成果、设备条件与科研经费、管理与规划等方面来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价的,而不是以单纯的、个人化的科研实力作为测评依据。目前的吉林化工已经是一所“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化工优势突出”的大学。
2.五大举措促进学科建设
(1)凝练学科方向。吉林化工学院院级领导班子都是搞工科的,办学思路非常明确:“特色就是化工”。在方向选择上,他们的目标是:要建就建省内薄弱或空白。目前,“化学工程”已经成为省级重点课程,“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五门校级重点学科都是省内没有,或者没有他们强的。
(2)构建学术科研团队。学术科研团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的经验:一是团队的组建通常需要调整、交叉;二是需要选好真正具有领头作用的带头人,这样的带头人通常自己具有大的项目,并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确保通过重大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得到锻炼。带头人还应在学校或个人的努力下,适时地在其他学校带研究生,积累作导师的经验。为此,吉林化工学院专门出台了兼职硕士生导师制度,规定凡在外带一个学生折合多少工作量,计算下来带一个学生大约一年有一千多元。三是团队成员要精良、要团结、要出成果。一般说来,团队成员则需根据项目及成果情况,在二级学科下确定学科方向,为硕士点申报做好准备。
(3)谋划科研项目。①横向课题:吉林化工学院依托吉化公司,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学校以本科专业为基础,根据专业的不同将教师“撵到”企业中去实地调研,寻找科研项目,写出3-5千字的调查报告,经过筛选,对企业有价值的选题由企业出资立项,教师在此项目下出成果。没有项目的人,至少可以写出调查报告,这一点,文科也是如此。十七大后,国家的中心工作之一是“节能减排”,学校马上向省里作专题汇报,从五个学科中筛选出“节能减排”的专题项目,包括:水处理、菌处理、生化处理(综合利用)等等,大大增强了立项的可能性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在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方面,科研处已经更名为科研产业处,不仅负责科研管理,还要负责横向沟通,为横向课题的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做许多实实在在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在横向合作中,吉林化工有一份《关于做好“组织教师下厂调研、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统计”的通知》,是对1997年以来教师下厂调研、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的统计,要求提供统计表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师下厂调研情况统计表》中包含了调研单位、调研内容、调研时间等项;《项目信息和对接情况统计表》则包含了项目名称、负责人、地点、时间对接情况等;《产学研基地一览表》包括了合作单位、负责人、合作内容与时间等项。此外,横向合作中还形成了技术咨询合同、转让合同、开发(合作)合同、咨询合同、开发(委托)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等系统的政策文本。②纵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在在纵向课题申报上,最初是与一些大的学校共同争取,采取挂大学校大专家名字(比如与东北师大合作)的方式,自己只做主研。这方面,长春师范学院也是如此。大连民族学院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关系密切:社科基金项目与教学关系密切。教师的科研紧跟国内外前沿步伐,围绕应用展开。
(4)搭建学科平台。主要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基地或中心建设。这方面,长春师范学院尝到了很大的甜头,他们说:一定要重视基地建设,尽量申报一些省级重点基地:目前有三个国家级基地,五个省级研究所。社科基地和人文基地很重要,因为有基地上边就会给钱,就会立项,而且基地可以整合一批人。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容易产生一批重大成果。“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就整合了文、史、音、美,2007年获得两个项目共30万元。
(5)规划经费投入。黑龙江工程学院注重加大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投入。黑龙江科技学院同样如此,所执行的项目制经费管理办法很有特色。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6所高校给我们主要的启发在于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转型三个方面。
1.实验室建设
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都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这些设备中,不少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的。比如黑龙江工程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展开合作,丰田公司不仅为学院免费提供最新下线的车型,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可供师生多角度观看车辆内部结构的教学用车。通过这项合作,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中方便快捷地更新教学科研信息,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维修技术。最终,丰田公司通过赠车的方式使学校为其培养出优秀的一线服务专家。黑龙江科技学院也抓住奥地利贷款项目,建设了一个设备总值1亿余元的高水平工程中心,“现代制造中心”的设备已属国内一流,“分析检测中心”省内一流。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中实现了“五个合一”(企业学校合一、教室实验室合一、教学演练合一、教学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大连民族学院与市场接轨的院系及专业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值得学习借鉴。
3.师资队伍转型
师资转型中的主要问题是实现教师由传统学科向应用型学科的转变,从6所高校(尤其是吉林化工学院)的经验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横向合作。教师应有转化意识,通过与其他学校联合做课题得到锻炼;应逼迫自己通过科研合作实现从理论向基础再向应用研究的转变。副院长孙秀云曾在吉化做三年博士后,通过合作的工程项目,培养了工程能力,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由理向工的转化。二是通过送培或教师进修,学习新建专业,或者通过部分引进工科类人才,在共事过程中实现转化。
三、考察后的思考与启示
必须坚持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找特色找优势是学科建设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或者通过调整、交叉开始做,或者立足自我开始创造。总之,方向是第一位的。如果只看着自己的学科基础,忽视了该学科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状况,做了也是白做,最终仍然得不偿失。长春师范学院的“萨满文化研究”为我们在基础学科和理论上打造优势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提高专业队伍素质。要在各学科建设骨干教师梯队。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要引进竞争机制,贯彻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优秀、拔尖人才在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引进时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要看得准,用得上。培养的学科人才要靠得住、有后劲。要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与职务聘任、奖惩挂钩。
科研工作要紧跟国家政策,瞄准社会需求。学校不能只盯着基金项目(纵向课题),一定要盯紧企业、政府,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帮助单位找项目,只有跟紧企业和社会需求,学校的科研工作才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