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要求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知识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知识要求

篇1

一、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些新要求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现代文盲。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还要开发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胜任。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灵活、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接受。如“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等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特点及过程,气旋和反气旋、冷锋和暖锋的运动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凭空讨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别是“3S”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如果教师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及指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视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加以阐述、引导,这样才真正担负起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牵涉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地球系统科学从整体的角度,将地球的几大圈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目标是描述和理解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系统、深刻地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很好地去解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

当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尤其是高中生,既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在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新课程的知识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多,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平时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以高昂的斗志投入繁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的品德素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多元化,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是天底下最令人向往的行业,但可以说是最高尚的职业,它没有商界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政界的钩心斗角,它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和真谛。所以教师必须热爱和坚定自己的职业,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会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地传授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次,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也许对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那里的学生不爱学习,比较调皮、难管,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展开,但“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潜质。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3.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面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如果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②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更应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并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地理新课程中进行“问题研究”时,就应该让学生发表、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开展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种自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形式自主研究、讨论、总结,这样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管理艺术,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教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③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时还超过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继续扮演“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角色,就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④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既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由于高中新一轮课改在我区刚刚起步,各地、各校都还在摸索中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高中教师除了重视自身的人际交流、情感沟通以外,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这样,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活动中才能占据主动。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要求教师都全身心投入这一场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改革的意识,而且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一个改革的有心人,让这一场高中教学改革早日在广西开花结果,向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思想转型的同时,教育方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迎来了其第五次变革。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施教环节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体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普遍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篇3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放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使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1.深化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在学科课程改革,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坚持下面的原则。

(1)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2)将活动教学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3)国家材与地方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2.素质教育需要把活动教学融入课堂

通过活动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素质培养

什么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配合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强调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需培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4

[关键词]教师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排解,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何要求呢?

一、教师要具备积极情感――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总是植根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尽心竭力地教学生,才能科学地教学生。爱生爱才是新型师爱的集中体现,这种新型的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公正,不能偏爱;要宽严适度,不能溺爱;要情理交融,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在于教学生会爱,学生不仅能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而且能自爱,升华为奉献的爱,这种新型的师爱,不是母爱,胜似母爱,高于母爱,贵于母爱,是产生良好教学效应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美感,教师强烈的美感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对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美的仪容的自信和追求之情;(2)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浓厚的兴趣;(3)教师对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持积极的态度;(4)教师既有对自己人格美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他人人格美的赞赏、钦佩之情。

三、教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求精、求广、求新

1.教师的中心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是教师的中心职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地、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

2.教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

教师的兴趣不应仅限于所教学科,教育经验表明,许多优秀教师都有着广泛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当今的信息社会、教理科的教师也应懂点文史知识。缺乏文史知识的理科教师往往语言不生动、不丰富、甚至词不达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教师也应该学点自然科学知识,因为,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对自然科学有一定兴趣。

3.教师应乐意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不但应积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就主动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体验中,建立自然并富有情感的关系,寻求教育学生的新方法,调整工作的新思路,师生的兴趣也可以得到相互补充,协调一致。

四、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适时、适材、适用

教育的效果并非全完决定于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它还以学生的“心理背景”与“知识基础”为转换,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和日常生活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可以在掌握学生各自细微的外部行为表现上,调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2)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育措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不能“迁就”或“迎合”学生。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可望且通过努力又可及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施之以教。(4)帮助学生设计今后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五、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闯

富有创造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对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有新颖独特之处,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征:(1)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倾向于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断的往复交替的动态开放系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对教学过程的自觉调控。(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进行灵活、多样化、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主增删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过程。(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从信息论观点看,教学是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经济,快速地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这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既简明迅捷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信息传递方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将计划传输的教学信息准确有效的地传递给学生。(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人们无论以哪种方式想出新异办法解决问题,都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就具备创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最主要的是实践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选择课内外结合的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6)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学过程变化多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变量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时装表演教学;教师素养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对“素质教育”已不再陌生,但就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而言,人们不是十分明确。那么,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即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装表演课程是以人为载体,通过舞台表演的特有模式,动态地展示服装的穿着效果(图1)。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表演课程涵盖了诸多元素。服装表演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中,由服装文化衍生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服装表演课程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在服装表演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专业素质水准直接影响服装表演教学的发展。因此,服装表演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教师对艺术教育要有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Art),从词源上看,最早来自于古拉丁语中的“Ars”。人们对艺术概念的解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往往建立在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的理解之上。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反对把艺术局限在精神的小圈子中,主张“艺术是人类技艺的产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艺术”。这一观点在当代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对艺术概念的定义上,有着众多的学说和理论,笔者认为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精神性的产品,也包括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艺术中必然会有技艺的成分。因此,所谓艺术,应包括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在内。然而各门类艺术都具有美育功能,但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美育作用也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雕塑人的灵魂。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服装表演教育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不了的功能。服装表演通过动作、表情、神态、造型等技巧,意在表现服装的款式和结构、内涵和外延。

二、服装表演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品质,代表着教师的职业形象,也是教师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涵养的总和。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服装表演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肢体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广博的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表演具有其他艺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塑造学生的形体,而且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个性、突显气质。因此,服装表演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一些学科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提升表现能力,创造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而服装表演教师的教学语言更需准确鲜明、形容生动、逻辑严密,富于节奏感,具有可见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具体地讲,服装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体态和步态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都离不开教学的语言艺术。所以,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服装表演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新动作时,需要经过口述教授给学生,如动作的着力点,头、肩、胯等部位的相应动作。这就要求表演教师口头表达要准确,语言要精练、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智能和体能。同时,教师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兴趣。

(三)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

服装表演专业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是融技术、知识、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的体现。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很重要,而正确的动作示范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台步要做到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去形容,学生很难体会到欲前先后、欲下先上,运上丹田气、精神勇气增的感觉。教师只有给学生准确到位的示范,学生才会对这个动作有一个正确的烙印,从模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台步风格。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学管理素质,是服装表演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服装表演教师,合理的课堂组织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对在课堂认真做动作、勤学勤练的学生适当地赞扬和鼓励,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要进行说服教育。这些对提高服装表演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表演教师的职业要求

(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对事业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要摆脱轻视服装表演的教育观念,树立热爱表演教育的观念,并积极投身于服装表演教育事业。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神态、乐感、悟性。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必须做到按时进课堂,在教学中杜绝工作散漫、不负责任、意志薄弱等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现象发生,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二)服装表演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

高水平的服装表演教师需要融服装、音乐、舞蹈、电影、雕塑、摄影、美术等艺术知识于一身,在服装表演中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模特创造价值的基础要求其把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放到第一位,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作为一名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只有善于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探索和掌握教学规律,精通教学技艺,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精湛。同时,教师应广泛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自身,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创造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四、结语

服装表演从产生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稚嫩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当人类社会跨入信息化的时代,服装表演有了质的飞跃,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其艺术形态和视觉理念通过新的传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疆界,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系统化的丰富多彩局面,逐渐成为具有创造性、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状态的一种时尚。我国的服装表演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因行业成长迅速且涉及面广,高等教育开设这一专业,服装表演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目前,我国的服装表演还处于初级阶段,艺术理论滞后,教学和研究工作尚处于探索期。这其中,各大服装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模特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模特表演业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就其自身的完美性和成熟度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那么作为一种艺术专业,服装表演虽然借鉴了其他姊妹艺术元素,却有其不可或缺的属性和生存体系,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的加以认识和完善。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这一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表演专业教师应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化探讨:通过研究中国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对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有属性,建立创新型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服装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遵循人才培养“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更新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职业素质平台与职业岗位专长组合式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框架。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重在实效、敢于创新”改革教学环境。理论与实践交融、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校与大赛互动。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准确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新兴专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改进、如何进步是教师面对的新课题。在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服装表演专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需要对新兴专业做进一步探讨,做更深层次的剖析,对其专业发展做出更多的探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青青.服装表演•策划•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克莱夫•贝儿.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爱岗敬业;师德情操

中国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化与变革,历经沧桑而不衰,尤其进入21世纪,人类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场教育变革。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中国教育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热爱中学教育并能献身中学教育事业,即做到爱岗敬业

历史教师忠诚教育事业具体要体现在热爱自己本身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上。历史学科中包含中外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品质、传统美德、优良文化、社会变迁,历史教师只有热爱所教学科,倾注浓厚的情感,才能充分发掘并运用这些真善美去感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历史辨别能力。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懂得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关爱学生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学会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会关心学生的情感和身心健康,用一颗赤诚之心去感染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

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往往不易觉察出来,但是有时可以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有句俗语说,上梁不正则下梁歪。人民教师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各方面都能够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这样才能真正地熏陶、感染、教育学生。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是一场严峻挑战和考验,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良好机遇,历史教师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共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量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目前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逐年稳步上升,但这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教师需中师学历,初中教师需达到大专学历,高中教师需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地方、学校及体育教师本人为学历达标而“达标”的问题很突出,学历层次的提高注入了水分。

(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重训练轻教学,重体育特长生忽视普通学生”的现象。究其根源,依然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部分教师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再加上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教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有“形”无“神”,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重负荷、低效率阶段,致使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高尚的师德是教育之根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原动力。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等,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创造力。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为学生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因此,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采取客观的、发展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志趣和需求,保护其自尊心,不断增强其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二)健康的人格是教育之本

健康的人格是为人师表的重要条件,其特征表现为:热爱学生、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热情开朗、坚定果敢、努力上进等。如果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健康的象征,他的人格就会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能力、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教师自身缓解现代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工作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情绪。

(三)全新的观念是教育之魂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现代体育教学不仅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情感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1.整体教育观素质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和发展机会,不论学生资质、个性、学习成绩、社会背景如何,教师都有责任教育他们、关怀他们。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身体素质好、聪明、乖巧、成绩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迟钝、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2.发展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而且要教学生做人,指导学生探索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主动教育观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练”的程式化教学,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以主动教育观指导体育教学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多元的知识结构是教育之能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1.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准确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解剖学等。同时要积极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要传授基本技能,还要传授体育健身的思想,这需要用最新的体育思想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原理、学校卫生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并将之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篇8

1~10各数的认识在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教材在这些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一种近乎固定的形式,这就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陷入一种简单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有所突破,从而体现羹质教育的要求呢?在们0的认识》一课中,我努力尝试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口:一是教学目标的全面科学,二是学法指导的细致人微,三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从素质教育出发,玩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现贯彻示质教育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反映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紊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数的认识是,一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会读、会写,掌握数的顺序,告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数学目标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偏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全面性,与紊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我在构思《10的认识》这节课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 内数的大小,并掌握10的组成。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初步渗透数位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10的写法。

(3)继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

(4)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以上教学目标注意了知识教学上新旧知识的迁移、渗透,明确了能力培养上的目标——继续培养有序观察的能力,同时融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要求,更具科学性、全面性,从中反映了整堂课在教法、学法上的指导思想,展现了教师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把握。

二、改革课堂教学,加强教法学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要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教法、学法上展开更细致的研究。作为教师在研究教法、指导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材中的细微之处,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进行教学。在《10的认识》一课中,我注意比较“十”和“10”的异同,而这往往是被忽略的细小知识。这节课中的主题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学具找出10的组成后,我安排学生从不同角度找主题画中隐藏着的10的组成,训练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述,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今后教学应有题作好准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10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安排了课前游戏、课间游戏,努力营造一个让全体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主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索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利用摆数字卡片上说三句话的课前游戏刨设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氛围。通过“坐聪明椅”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数位?为什么写10要占2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10的写法,初步渗透了数位的念,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正是由于重视了教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人10的认识》一课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9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示范者和主导者。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能否成功完成课堂任务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育融合于教学中,融合于全部的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性教学,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愉悦。要以教师为主导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三方面:(1)灵活运用教材组织课堂的能力;(2)艺术性的指导能力;(3)进行反思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行英语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我们调动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目标要求呢?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桥梁,是师生的共同语言,我们必须把握住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和语言目标来确定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核心,任务的目的要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将语言和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培养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教材时要把大纲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把大纲不同层次的要求细化,落实到各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双边活动的反馈。利用教材的优势活化课堂教学,拓宽教学的渠道。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

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艺术性的指导能力已引起双方的关注,教师在灵活运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教师的艺术指导能力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活动的艺术化,包括教态、语言、板书、简笔画,以及演示和表演。教师亲切自然、大方的教态,流利顺畅、生动幽默的语言,都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能合理设计板书,恰当运用简笔画、多媒体,将会使课堂效果更佳,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艺术化的表现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论文摘要 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惑, 其焦点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交往的困惑等,致使不少学生难以适应,陷入紧张、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之中。

现实的困惑在遭遇了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觉醒之后,青年学生对自身心理现象探究的欲望便逐步萌生,他们总试图从自我的心理世界中找回轻松、快乐和幸福,于是,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他们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价值引导”过程使得教师职业变得神圣

“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涵义。而今天“教育”则是指对人传授知识、培养才能、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

《中庸》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很是耐人寻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便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它的终极目标显然在于价值引导。

那么何谓“价值引导”?“价值引导”也就是价值观的“引导”。在解决“价值引导”之前首先要对价值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在同一环境,有的人对地位看得很重,有人看得较轻而注重工作成就,这就是因为价值观不同所致。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虽然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幼年认为珍贵的东西,到老年却不喜爱了;但是有些基本的观念,往往相对稳定,它们对行为长期起着指导作用。例如无论何时何地坚守基本伦理道德底线。

价值观的终点就是理想,价值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有人则重视物质享受。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引导”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表明:第一,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第二,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第四,受教育者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引导”区别于“驱使”、“奴役”和“愚弄”。而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者、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识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价值引导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形成个性。我觉得不仅如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成一个真正能主宰自己的主体。

价值引导要尊重传统价值,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否则,它必将困限教师的眼界与思考力,束缚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我们价值引导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去体验事例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类善根及其感化力,并由此区分出善恶美丑,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据《福建日报》2005年11月19日报道:2005年11月3日是穆斯林盛大节日“开斋节”,以色列占领军在约旦河西岸杰宁执行搜捕任务时,误将巴勒斯坦12岁少年阿罕迈德?伊斯梅尔?哈提卜枪杀。突如其来的惨祸使孩子的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悲伤过后,哈提卜的父母作出一个惊人决定:将儿子的遗体器官全部捐献出来,以拯救以色列垂危病人。这个巴勒斯坦男孩的生命换来了6名以色列人的新生,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博襟和爱心之举,令以色列举国震惊,感动不已。总理沙龙亲自邀请哈提卜家人访问以色列,他将在总理府当面向哈提卜父母道歉,对以军的误杀行为表示深深的歉意。据报道这一事例促成了后来以巴两国政府的积极和谈。

当这个事例被拿到我国德育研讨会上讨论时,大部分教师在分享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之后都沉浸在伟大的宽恕之中,从而体会到人类善根的感召力。然而其中有一位老师则认为这一事例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空泛的宗教说教,并称世界不像人文主义者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加以引导的话,必然导致学生们会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他引用雷锋日记中的话来佐证: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无情。这位教师的观点引起了许多教师的担忧:如果把这个事例拿到课堂上讨论,可能会引起多重价值的冲突,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引导的自相矛盾。

需要指出,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因为教师过去所受的教育都是“刚硬而决裂”:善恶形同水火、势如冰碳。教师总是教育学生要爱憎分明。然而当面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以德报怨的境界和精神时,教师们又感到十分迷茫,很难自圆其说。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哈提卜父母当时痛失爱子的“悲伤”,和他们的“宽恕”及“化敌为友”的“善举”,并由此发现爱的力量——它总能超越世俗的狭隘的道德观念,并用大慈大悲的双手接纳与感化一切,包括恶的。西方有句谚语,太阳照着好人,也照着恶人。善与爱是对罪恶的救赎,大善大爱才是拯救人类灵魂,使之不灭的诺亚方舟。试想,连阿以这对老冤家都有“化敌为友”的可能,那么,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呢?

价值引导过程可以使得教师职业变得神圣,使得教育成为教师的事业。价值引导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与潜能的唤醒与激发。教育对生命的点化的意义可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通过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感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的认知上,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欣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才能催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才能为主体性人格的确立提供基石。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价值引导不可倚轻倚重,否则容易失之偏颇或以偏概全。我们要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兼容并蓄的心态来对待并积极促进价值观的生成。

二、“价值引导”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的认知系统应该是深受教育者影响的。在学生的教育者中,家长、同伴、教师各执一方。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应该是教育者中最大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也就成为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在要求,而“学校里面教授与训育的最大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品性。”(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生品性中最外在的便是他判断善恶美丑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他内心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引导应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把与学生共同体验和享受价值判断过程而形成的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指引给学生,并使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使其以过程性的价值体现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直至影响人的终身。所以,教师的内在素质在“价值引导”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教师要进行“价值引导”,完成自己职业的内在要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一)“价值引导”的前提是教师的即时学习,具备德育主体素养

“价值引导”是一种道德教育,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应具备德育主体素养,这种德育主体素养包括: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价值的自我教育和享用的观念。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从各种善举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引导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提升教师的德育主体素养的主要途径有:

提升教师的德育主体素养是提升教师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要求,惟其如此,价值引导才有质量。“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观点”——价值引导就是让我们更多的学生纳入主流观点的过程,这是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

(二)“价值引导”重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享受过程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关系;二是师生关系的居高临下特性。要冲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价值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教师的“价值引导”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建立在“参谋或伙伴”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多元引导、体验过程。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一关系的特质是:第一,“参谋或伙伴”是双向或多向的关系。第二,“参谋或伙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像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价值引导中,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共同面对善恶、美丑智慧风景欣赏和交流欣赏心得的关系。当然,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还必须是价值观的设置者和导游。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作为普通“游客”和作为“价值观风景的设计者和导游”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就是:当教师完成了风景的设计、导游的任务之后,教师就应当退居幕后,即使再在教育情境中存在,也只能以一种道德人格的风景或普通的游客同伴的身份出现。教师的作用就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价值观“欣赏”活动。

教师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将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代沟”。由于年龄、社会地位和成长环境诸方面的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会有一道天然的“代沟”,反映特别明显的就是师生间的价值冲突。比如说,在对待染头发的问题上,可以说,大多数师生的审美观是相左的。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又处于青春期,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在校服统一的背景下,只有炫头发了。于是乎,黄的、绿的;扎染、挑染;接发、剃发……五花八门,屡禁不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炫头发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少有教师去正视学生的这种价值观的合理之处的。所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头发问题”,每一所学校的学生管理者和班主任都在为“头发问题”大伤脑筋。“头发问题”只是师生价值冲突的一个缩影,校园里师生价值观相左的实例举不胜举。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价值引导”遭遇到的挑战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既不能放弃主流观点“引导”这块主阵地,又要“尊重”学生的张扬个性和独立人格。“价值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尊重”学生,正视师生之间的价值差异,然后“和而不同”,最终达到“求大同,存小异”,师生之间便可以达到共同体验和享受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价值引导时,要将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去,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价值引导”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掌握几个原则:要基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教师所承载的教育的“价值引导”,是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识的引导活动,教师所受的教育,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通过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在当今,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如何,以及如何作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学生到学校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教育培养什么人、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

任何教育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社会筛选和认可的文化,教师在“价值引导”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主流导向,让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的框架下寻求最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2](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选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孙自强·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