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28 08:4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项目档案;全程管理;固定资产投资
[作者简介] 徐礼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88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2-0017-0003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确保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下称项目档案),项目档案具有数量大、种类繁、载体多、内容复杂等特点。由于项目档案是项目建设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查考利用和凭证作用,国家对项目档案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在项目竣工验收前进行档案专项验收,没有经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或者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不合格不能进行项目竣工验收,给项目档案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项目档案管理既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项目档案管理既涉及到项目建设人员也涉及到档案工作人员。目前项目档案管理分工中项目建设人员负责项目文件的形成,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项目文件的接收、归档和提供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只注重项目文件归档后的档案管理,不参与和干涉项目档案形成前项目文件的控制,同时由于项目建设人员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和对项目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很难保证项目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在项目档案管理中运用全程管理原则,把档案管理思想融入到整个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对于提高项目档案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施项目档案全程管理原则的意义
项目档案全程管理原则要求在项目档案管理中做到“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核查、验收把关”把档案管理要求纳入项目计划中,对项目档案实现全程有效控制。项目建设初期档案工作人员积极参与项目管理,提出档案管理要求;项目建设过程中全程跟踪,检查指导项目文件资料管理工作;项目竣工档案专项验收前,进行档案初检,为项目档案验收严格把关;对归档后的项目档案实行科学管理和利用。
(一)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归档质量
项目建设人员往往只注重项目建设本身,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附带产生的文件资料没有足够重视。同时,由于项目建设人员文件资料和档案保管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对形成项目文件资料的格式、版本、载体没有严格的要求,导致归档项目文件质量较低。如大量归档项目文件为复印件,项目文件内容由铅笔书写,归档项目文件不是最终版本,等等。全程管理原则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在项目文件形成前,对项目文件的版本、载体、格式提出要求,而不是在项目文件归档时发现项目档案存在的问题,实行事后补救措施。所以,项目档案实行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归档质量。
(二)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归档完整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生产准备、竣工投产等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产生的重要项目文件都需归档;且包括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短则2~3年,长则5~6年。这些特点对项目档案完整性要求提出了重要挑战,如果仅仅通过被动地接收归档项目文件,而不实行全程管理原则,融入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很难做到项目档案管理完整和齐套。通过全程管理原则,档案工作人员明确每个阶段需归档的项目文件材料,并向项目管理人员提出要求,注重平时积累,有计划地收集项目文件,避免在项目竣工档案验收时临时收集各阶段需归档的项目文件。
(三)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每个单位对项目文件管理和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存在不一致,这就导致同一个项目中形成的项目档案形态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的模板和标准。解决项目档案规范性问题只有通过项目建设单位档案部门全程参与项目管理,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沟通协调,制定本项目统一的项目文件和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并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全程的监督、检查、指导各单位对规范的执行,严格按照规范实行项目文件管理和项目档案管理,提高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四)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促进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
项目档案管理实行全程管理原则,档案工作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加项目管理,并通过档案管理制度的宣传、贯彻、监督、执行,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档案归档质量和完整性,更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组的档案意识。项目组档案意识的提高,对项目档案价值有了充分的了解,有利于项目建设中和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查询利用项目档案,发挥项目档案应有的价值。档案工作人员缺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专业知识,制约了项目档案的提供利用和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熟悉项目管理专业意识,有利于档案工作人员主动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有利于档案工作人员对项目档案进行二次开发。
二、全程管理原则在项目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全程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但全程管理是一项原则,在项目档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还需依靠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前端控制、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贯彻执行全程管理原则。
(一)通过前端控制贯彻全程管理原则
档案工作人员一般不参与项目的调研、立项、评估、可行性研究和上报审批等前期工作,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介入。档案部门往往是半途介入甚至有的是事后介入,这样导致有些项目档案没有及时得到档案部门指导,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全程管理原则要求项目档案管理前移,突破以往惯性思维。要确保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加强前端控制,从项目文件材料形成的源头进行控制。档案工作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参与其中,制定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在项目开工之前,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增加项目建设人员档案管理意识和档案管理业务能力。
(二)通过合同管理贯彻全程管理原则
通过合同约束参建单位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今后的一种发展趋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规定:“在签订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合同、协议时,应设立专门条款,明确有关方面提交相应项目文件以及所提交文件的整理、归档责任。”将项目档案纳入合同中进行管理,与项目参建单位签订合同时,在合同中明确档案归档范围、归档质量和归档时间,明确各方责任,必要时建立档案质押金制度。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用合同约束参建单位,保证建设单位的项目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三)通过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贯彻全程管理原则
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对于贯彻全程管理原则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把项目档案管理意识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和每个项目建设人员的思想中,在项目建设活动中,就会主动按照要求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有的单位没有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或者只有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档案管理活动中。相关单位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和《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本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项目,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制定符合本项目档案管理实际情况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本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计划和归档质量,约束项目参建单位和项目建设人员。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更在于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档案工作人员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中,具有模范带头作用,负责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的宣传落实工作,并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对项目档案全程管理原则。
(四)通过档案人才建设贯彻全程管理原则
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希望管理好项目档案,但由于缺乏土建、设备、工艺、监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只能被动接收项目档案,对所接收的项目档案的准确性、有效性很难把握,归档后又很难实现系统性的整理。而项目建设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和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能实现项目文件资料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在项目建设人员中任命兼职档案员,对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意识和档案业务能力,有助于项目档案归档前管理,确保了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兼职档案员可以弥补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对项目专业知识的缺乏。兼职档案员偏重于项目文件归档前的管理工作,专职档案员偏重于项目档案归档后的管理工作,通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与兼职档案员分工和协作,实现了项目档案全程管理原则,提高档案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系统性。
三、结 语
档案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一个项目建成后留下两个有形的东西,一个是工程实体,另一个就是工程档案,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全程管理原则,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项目档案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档案专项验收,有利于项目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项目档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亚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策略[J]. 机电兵船档案 ,2011,(1).
[2]周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07,(1).
[3]王娅.高校基建项目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2,(14).
[4]侯伟霞.浅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
[5]丁杰.企业技改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的有益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0,(1).
[6]刘晓玲.企业技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 机械管理开发,2012,(4).
[7]姜红 .技改项目档案控制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档案,2012,(3).
[8]邢晓援.固定资产项目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 机电兵船档案,2011,(2).
[9]石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管理[J].广播电视信息,2011,(6).
[10]石丽.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10,(3).
篇2
【摘 要】针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账外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健全资产档案管理体系、促进账外资产归档长效化等四方面入手,规范和加强资产档案管理。
关键词 账外固定资产;档案;行政事业单位
账外固定资产是指各单位以各种形式形成的未在账内核算的各种固定资产。随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档案建设步伐的加快,固定资产档案管理逐渐走向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但对账外资产管理的重视不够、制度缺失等问题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通过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结果调研,引发本文对改进和加强账外固定资产档案管理途径的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账外固定资产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本次调研发现,账外固定资产档案管理通常不被重视,再加上资产来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档案管理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缺乏严谨的归档要求和程序。在购置账外固定资产时,没有注意收集原始资料,部分单位房屋建筑物无资产项目建议书、项目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竣工验收报告等档案资料;对归档后的档案资料没有及时跟踪管理,致使维护、修理、改建等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能及时归档,导致归档资料不完整或档案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没有按照档案的价值和真伪进行归档,在档案鉴定时把将来有可能发挥作用的档案排除在外。
(二)缺乏对账外资产档案管理的规定。不少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较多,但涉及账外资产档案管理的却寥寥无几。对固定资产档案管理的全过程缺乏规划,责任不清;在资产档案管理技术标准、归档要求、责任主体权责、资产档案评估、监督检查等方面缺少针对性的规定。
(三)缺乏专业人员间的沟通协作。资产管理员、财务管理员及档案管理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资产档案的科学规范归档。据调研,档案管理员、资产管理员多来自后勤部门,而财务管理员多来自计财部门,他们各自承担着较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往往缺乏沟通与协作,导致账外资产档案散存于不同部门;有的档案管理员即是资产管理员,没有接受系统的档案业务培训,凭着主观意识归档。
二、账外固定资产档案管理途径
账外固定资产档案是固定资产档案管理的一部分,要完善资产档案管理,笔者认为应考虑下面几点:
(一)促进账外资产归档长效化。重视账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遗漏、虚假的资产信息要督促尽快正确归档;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核算,杜绝违规购买账外资产;定期考核、评价账外档案管理情况,促进账外资产归档长效化。
(二)健全资产档案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和制定本单位资产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评估、出租等规章制度、专业标准,将账外资产纳入账内,实现资产档案统一管理;由于特定原因,不能纳入账内的,建立专门的账外资产档案管理规章,并严格管理、形成科学规范的资产档案管理体系。
(三)严格账外资产档案管理程序。建立全过程的账外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按申购、审批、购置、验收、入库、使用、变更、领用、清理、盘点、外借、归还、转让、维修、出租、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建库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档案,将固定资产按类分项进行统一编号,落实责任,及时归档,保证资产档案真实可信。同时,强化对实际运行环节的管理,促进资产档案管理与资产管理部门间的协调,确保资产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建立专业化的资产档案管理团队。专业化的资产档案团队既精通档案管理工作、掌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又是熟悉资产申报、验收、登记、保管、检查等环节的多面手。采取对资产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等渠道推动资产档案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档案局. 档案工作事务[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6).
[2] 浙江省档案局. 档案事业概论[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6).
[3] 刘清生,该校无形资产档案建设浅析[J]. 浙江档案,2013(06).
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困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08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保证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资金监管、工作调动和资金运转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有助于医院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发展,实现社会与医院之间的平衡。因此,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概况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医疗行业也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之中,尽管我国各个医院日常经营管理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多,医院面临的市场也越来越大,但其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发展,因而无法为医院的长久发展和良好运营提供保障。医院属于一种公益性的单位,因而其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企业,具体看来,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指的是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医疗设备和内部资产进行的管理和投资。在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医院日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效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其经营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医院的管理和t疗水平,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也具有很好的帮助。
2 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2.1 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存在缺陷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医院都建立起了自身的财务预算制度,然而,部分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均未得到有效的开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强烈的监督意识和参与意识,随意支配资金,对于资金和成本的时间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医院会计信息缺乏准确性,并对财务预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创新性和规范性。
2.2 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较为明显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医院资金财务利用率过低,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资产资金浪费问题。医院方面在固定资产的保养和采购方面,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更有部分医院过于追求医疗设备的高端性,没有关注日常工作的实用性,容易出现过度攀比问题,部分高端医疗设备甚至成为了医院的闲置资产。同时,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医院的财务设备保管制度和控制制度相对较为落后,缺乏规划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了部分高端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后续需要花费较多的维修资金,并对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3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随着医院业务规模的扩大,其财务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和系统,这就需要医院选用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实际情况确实,很多医院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关注程度都较差,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足,仅仅关注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和技术应用,而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创新意识和理论知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2.4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已经跟不上经济体制变革的速度,财务管理人员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过于落后,缺乏相应的执行性和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各个医院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都认识不足,其财务管理工作也仅仅是对之前财务管理方法的一种沿袭,因而执行性相对较差,工作也缺乏系统性,这就会对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尽管部分医院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但是,其改革与调整的主要目标在于应对上级的要求和检查,这种改革也是流于形式,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这就会限制医院的长久持续发展。
2.5 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较差
以往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资金的收和支两个方面,也就是向上级简单汇报申请资金的使用和去向,以及申请账目和拨款的汇报。因此,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相对缺乏专业性,而随着新经济体制的发展,这种财务管理意识和理念已经不再有效,也跟不上医院财务工作发展的需要。此外,医院工作人员通常更加关注医术的提高以及医疗质量的改善,因而外界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更加容易忽视,甚至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医院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无直接的联系,这就最终导致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改进缓慢。
3 医院财务管理困境的解决措施
3.1 建立完善系统的预算管理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以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为基础,逐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医院预算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医院需要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接受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从而真正做到按标准控制预算费用,保证医院的资金利用效率。
3.2 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受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更是决定性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所以,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其思想方面的引导,保证其学习和工作的认真性与积极性,逐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整体质量逐步提升,扩展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范围。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医院的财务管理并非单一的会计工作,而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医院建立起更加专业的高级财务管理队伍,并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3.3 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医院对于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地探索和开发出符合自身实际和时展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逐步提升,二是医院对于新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医院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医院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并适应行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针对现存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和解决方案。
3.4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能力
医院固定资产占据医院整体资产的较大比例,只有加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力度,才能够保证其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①提高固定资产安全管理水平,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不定期检测,降低其维修率和损坏率,保证检查制度落到实处;②加大固定资产维护管理的力度,避免非业务性的操作行为;③合理采购,科学决策,不能因相互攀比而购进那些使用价值小的高端设备。此外,医院管理人员还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接受固定资产有关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增强财务管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管理的创新性,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
3.5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所以,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一方面要强化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医院高层管理人员都更加关注医院的持续长期发展以及其他决策性的工作,而没有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投入足够的精力,只是一味依靠其财务管理,而这也是医院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医院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关注财务管理工作的长久发展,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医院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医院财务相关部门对于自身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完善自身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保证工作的严谨性和认真性。因此,医院需定期组织高层管理人员接受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大监督力度,从行为上和意识上更加关注财务管理工作。
3.6 加强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现阶段,财务风险是医院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之一,这就需要医院管理人员加大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力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增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和识别能力。从具体的工作方法来看,一方面医院要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和识别能力进行培训,从而在面临风险是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自身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医院还要做好自身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准确衡量医院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收益,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对采购成本进行准确的估算。
3.7 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档案
一方面,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档案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立身之本,其主要管理对象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和结果,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其财务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医院财务管理档案也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结果的真实缩影,其能够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进行准确客观的记录,并客观反映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真实情况,这对于医院的日常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医院财务管理档案也是医院发展的日记,能够对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准确记录,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和结果。由此可知,从医院建立之日起,t院的财务档案管理就以医院为核心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医院的其他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及时的服务。
3.8 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
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仍然惯于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因而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得不到保证。这就要求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从时展的趋势和要求出发,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例如:可以建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满足相关方面的需求;对财务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形成数据库;对重要的纸质财务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确保信息真实性的相互印证。
4 结 语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人员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从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建立公正的考评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为医院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从当前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情况来看,首要的任务就是整体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真正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浩然.浅谈医院财务档案管理的困境及措施[J].兰台世界,2013(z1).
[2]迪力努尔・吐尔逊.浅谈医院财务档案管理的困境及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4(3).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档案管理;思路及方法 1 各级管理者都要提高对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
1.1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档案
以一些有经营历史的企业为例,伴随着企业发展与改革,很多相关档案资料都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做好接收与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人员应转变观念,主动请教归档内容相关的人员,全面、真实记录拟归档内容,弄懂相关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对各种归类档案、资料做到心中有数。1.2企业要将档案管理上升到保护企业独有资产的高度
客观来讲,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科技、还是文书、声像、会计档案,都是全体员工从事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档案财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产,它除了具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属性外,还具有专有性、地域性等公共属性。除此之外,企业的档案是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和文字资料。
1.3企业要重视档案中的经济价值
档案资产是固定资产和一些无形资产的伴生物,档案资产的实用效益是在档案利用中发挥出来的。例如,从企业建筑维修这一常见工作为例,就能以建筑资料档案为参考,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档案资料只要管理好,就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当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着力点2.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及档案利用的效率
当代企业都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效运行,因此,企业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也要随着企业管理机制完善自己。笔者认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从单纯的档案资料管理机制向档案、情报、信息、科技一体化管理机制转换。与此同时,提高办事效率,让档案资源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动力源之一。2.2从企业各自实际出发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具体活动的开展还要靠各项制度的规范和档案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看来,企业适合各类性质、各类机制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一些重要的档案利用率不高。因此,企业必须制定较为详尽的制度,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档案工作的年度方针和目标,以及档案员在档案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奖罚分明,从而调动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制度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3 创新当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
3.1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笔者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提高水平。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形成和广泛参与,要求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知识,确保统一管理,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具体管理方面,例如,企业可以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档案管理知识学习,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相结合。例如培训时可以指导相关人员学会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等一系列步骤。
篇5
一、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的必要性
项目档案的积累、管理以及后期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内容,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保护档案本身、保障项目档案提供利用、提高项目档案利用效率和提升项目档案信息化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存在问题分析
(一)项目档案数字化缺乏明确的管理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日益规范,出台了众多管理制度,文件中在项目管理过程和验收环节对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一些宏观的要求,但在项目档案数字化方面却没有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
2015年12月,国防科工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文《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规定》(科工办[2015]931号),原科工办[2007]744号文作废。其中第十七条要求建设g位应接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项目纸质文件材料进行数字化转换,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地质勘测文件、质量评定(验收)文件、竣工验收文件、竣工图等。但相对要求比较宽泛,只列了大类,没有明确数字化的范围,对项目文件数字化的归档格式、像素大小、载体形式等参数也未进行详细要求。
(二)项目档案涉及单位及形式多样,格式不统一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会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厂商、监理单位等不同的单位,而建设单位内部会涉及各部门档案的形式有文件、图样、照片、录像片、光盘等各种形式,档案存在形成单位多,形式多样且格式均未统一。导致项目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项目档案数字化的制约手段缺失
在项目档案形成、管理和归档过程中,建设单位一般采用签订合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提供纸质文件,但对纸质文件的数字化、电子化的要求却提的不多,不全。比如土建工程参加单位鲜有电子文件光盘移交给建设单位归档,设备仪器供应商或非标设备研制单位对于设备的使用说明、研制总结、验收大纲、培训教材、测试记录、源代码等内容电子版文件提供的不全,这说明建设单位缺乏对参建单位提供资料的相应的管理制度或合同制约措施,没有相应的管理要求。
三、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的思考
(一)制度要求明确,职责落实到位
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数字化相应的标准、规章和技术规范,明确要求项目档案数字化范围,应当归档其数字化版本,并对各类数字化档案的归档格式、像素大小、载体形式等参数进行详细明确。其次,从建设单位层面,应当把对项目档案的要求、措施纳入到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项目制定项目档案工作方案,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的具体要求。
(二)经费预算与合同制约相结合,实现项目档案数字化统筹管理
对于本单位自身形成的文件,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本项目档案工作方案,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归档。对于其他单位形成的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在前期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各阶段明确相应的预算需求,并在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备供应商及非标设备研制单位的合同中明确在支付合同款前,应审查参建单位的项目文件材料数字化情况以及电子文件光盘移交情况,是否按合同(协议)条款履行职责,对未按合同(协议)要求的建设单位可暂停或不予支付合同款。
(三)根据利用原则,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范围
笔者认为项目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制定项目竣工文件数字化的筛选原则和范围,数字化成果的接收标准和方法,各参建单位根据合同的明确要求,各司其职,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完成规定范围内的项目文件的数字化工作。
在目前国家、上级没有明确的管理要求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进行项目档案数字化处理前的鉴定工作,明确项目档案数字化的范围,此工作要遵循以需求导向,以便于利用查考为目的。
根据项目档案形成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对于由建设单位收集、归档的各A段文件,如项目的立项批复,各类合同,项目“三同时”文件,审计、档案、项目竣工验收文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时经常会使用到这些文件,这些文件可由建设单位自行数字化或由专业档案数字化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数字化工作。
基建文件中应该明确竣工图必须进行数字化。竣工图数字化是档案利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所以对竣工图开展数字化,一方面能更有效的保护档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提供利用服务。
非标设备的电子文件形成于非标设备研制的全过程,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录。为保证及时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及生产过程中的维修利用,明确设备仪器,尤其是非标设备的各类文档及设备图纸的电子版文件要严格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要求与纸质文件同时移交。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企业 档案管理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86-01
1.引言
企业档案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不同,不是只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活动,也不仅仅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而是需要企业所有部门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效的一项事业。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档案工作要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使企业档案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就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展开深入探讨。
2.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思想观念
随着企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整体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生产品种也从原来单一的品种到多种丰富的产品,为接收和管理好档案,档案人员应转变观念,不要在办公室坐等,要主动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生产车间,熟悉了解生产经营工艺流程,弄懂技术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使档案人员对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做到“胸中有数”。在企业无论是科技、还是文书、声像、会计档案,都是全体员工从事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以产品为例,从设计试制到品牌的创立,无不包含着一代甚至几代领导者和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辛劳汗水,无不凝聚在以文字、数据、图纸、音像等各种形式的档案载体上,比如,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创业的经验、历程,是难以用金钱买得到的无价之宝。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大潮中,企业各自的档案是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术,如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等。占有这方面的档案就是占有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独有知识。如果企业的档案材料不收集、整理、保管好,在市场竞争和信息流通的今天,很可能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档案资产是固定资产和一些无形资产的伴生物,它是在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下产生、 共存并发展完善。档案资产的实用效益是在档案利用中发挥出来的。档案资料只要管理好、利用好,就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创新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的档案工作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行机构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2.2.1机构创新
无论哪个企业,精干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档案工作也要顺应企业的需要,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也必须创新,其内容就是要扩大档案工作的外延,深化档案工作的内涵,把过去只是单一的管理档案的档案室扩大为集档案、资料、情报、信息、统计等为一体的“企业档案信息中心”。
2.2.2机制创新
企业进行整合改造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转换机制,高效运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也要随着企业管理机制的转换而创新,要激活机体,坚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最基本管理理念,敢于否定自己,善于完善自己。从单纯的档案资料管理机制向档案、情报、 信息、 科技一体化管理机制转换;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让档案资源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动力源之一。
2.2.3制度创新
从企业各自的实际出发,回顾多年来的档案工作实践,领导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具体活动的开展却要靠各项制度的规范和档案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看来,适合各类性质、各类机制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一些重要的档案分散在各部门、各子公司,不够规范,降低了利用率,制度创新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制定较为详尽的制度,不断创新集团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档案工作的年度方针和目标,以及兼职档案员在档案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评价档案活动效果的方式、方法,按月考核,年终进行总结评比,职责明确,奖罚分明,从而调动全体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科学要求按档案管理规律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需要的科学的档案组织管理制度,其含义一是指按档案工作一般规律要建立健全文件归档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等,用制度规范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二是各企业在建立各种档案管理制度时要符合本企业的实际。由于各企业规模、经营、技术、 管理形态的不同,不仅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不同,而且在档案管理的形态、方式、 手段上也会有所区别,企业在确定档案管理制度时应注意符合本企业的特征。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形成和广泛参与,要求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坚持依法治档,确保“集中统一管理”。“集中统一管理”就是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监督和指导。办公自动化,将出现无纸办公,企业每个岗位都能形成电子文档,这就要求每个员工懂得文书处理和归档的一整套程序,了解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归档的关系,明确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归档在各个管理岗位上应负的责任。档案利用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企业内部联网后,企业各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档案部门要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对信息的利用和保密等问题,通过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解决。档案工作既是集团公司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集团档案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基础建设,大力开发利用集团档案信息资源。
2.4创新服务理念
信息化时代,文件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内容,与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创新之首,即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系统深入、 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质优量大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群体越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就越多、越广,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服务强调主动服务。档案部门要对信息产生的来源、信息共享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调查了解系统用户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形式,有计划地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并转化、制作成信息产品,提供服务。在信息服务方式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用户对信息利用的需求,提供面向用户的信息利用平台。另一方面,在对信息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专题,收集、筛选、深层加工相关信息,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将专题信息制作成光盘,形成信息产品,为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第三是为有远程信息利用需求的用户,提供跨越空间、时间的信息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的创新是为档案管理工作重心转移服务,有利于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挥作用,有利于档案信息“大服务”观的形成,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改革
近些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其不适应性,导致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滞后,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因此,只有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有效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受限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其以现金是否到账或者支出作为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标准,但是使用这种标准,有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得不到反映,因此不能够表现出当期的现金结果,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管理,会计凭证填写及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会计业务处理不得当;缺少各种合同和明细单据;不及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现金余额过大,不符合现金管理等有关规定,导致数据难以查找,也不能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记账凭证不规范会计核算混乱,内容填写不完整,一年编一次号,多项业务合并制单,常出现多借多贷现象;有的单位财务人员月底及年度终了未按规定将会计档案及时归档,装订成册,随意放置,易造成材料丢失。
(三)不重视固定资产、材料管理和预算管理
1、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清查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领导不重视,部分事业单位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资产流失严重,缺乏监督机制;固定资产出租管理混乱,取得的收入不上交财政专户;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规范,经营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的固定资产虽早已达到报废年限,但还存在于单位中,使得资产总额偏大,资产虚增,不符合成本核算要求,也不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材料管理不合理、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购入材料不能及时入库,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单位的资产总额不实;部分事业单位将购入材料一次性计入支出,这种做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能反映当期的发生额,还可能导致财产丢失。
3、上级代编预算不利于基层单位管理。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由上级代编,由于上级单位对本单位的业务不太了解,造成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全面,不利于单位的收支核算,导致有些业务不能开展,给单位带来损失。
(四)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不健全
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低,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稽核不严谨,未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票据的领用、保管、缴销、审核制度不健全;未按规定设置足够岗位,或虽按内部会计制度设置了相应岗位,但不按岗位安排人员,一人多岗,造成不相容岗位混岗。
(五)财务人员任用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任用普遍不够规范,大部分财务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不具有专业知识,不懂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数字失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一)改变会计核算基础
由于事业单位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其会计核算需要。应该运用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核算基础,保障会计核算中实现当期收支全部入帐完整地反映当期内财务收支情况,为财务管理提供真实有效依据。同时权责发生制还可实现不同时期的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纵向对比,有利于财务的资金管理。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1、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超过限额应及时存入银行,遵守现金适范围,不保留帐外资金;应要求出纳人员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尤其是外来原始凭证,把基础工作做牢做细。会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各种经济业务,认真审核出纳已制的记账凭证,从源头抓起,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要求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要符合会计制度要求,记账凭证内容、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也要符合会计制度要求,并经有关责任人员签章,要求字迹清楚,装订整齐,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日逐页序登记,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及时核对;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数字要真实、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并经主管单位领导签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建立起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及期限,要有专用库房和设施。领导也应从各方面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为会计档案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
(三)改变固定资产、材料管理办法
1、应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按规定的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抵减项目,以准确体现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绩效。并且,每年要进行一次盘点,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进行申报,并及时处理。
2、改变材料的核算方法。财务部门要设置“存货”会计科目,对材料进行收发核算。购入材料时,材料管理部门应填写入库单,一式两份,并签字;材料管理部门自留一份,另一份连同原始票据返还财务部门。出库时应填写出库单,一式三份,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第一份由领用部门存查,第二份由材料部门存查,第三份交到财务部门。以分清责任,使单位的财产信息更加准确。
(四)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基层预算应由基层事业单位自行编制,不得由上级单位代编。财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使领导和职工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整套预算管理办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监管,按预算标准执行,不能随意改变支出用途和标准。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完善单位预算的调整制度,还应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五)使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
应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认识,保证其独立性。内审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法制观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控制制度的执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并及时纠正。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促进单位不断改进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还应加强单位外部相关部门的审计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等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分析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事业单位改进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门也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代为其履行对单位的审计监督职能。
(六)建立聘用财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提高整体素质
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单位应配备合格财务人员,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应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财会工作。应培养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成为单位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业绩评估的提供者,利用绩效考评制度,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聘用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应加强财务人员后期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学习,单位领导和主管财务人员也应通过培训增加管理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单位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由于基层事业单位存在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方法滞后及领导不重视等问题,会计核算工作受到限制,导致其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应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为单位资产及事业单位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证。各基层事业单位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导对此也应给予支持和重视,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培训,以及后续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核算提供有力保障,为以后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怡,潘杰.浅谈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2010;11
[2]戴蕾.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板),2009;12
篇8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健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其管理能力的高低,而财务管理正是中职学校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职业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目前其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如何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破解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财务管理 困境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发展中职教育的环境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各职业学校不仅要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要积极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实现了两者共同提升,才能真正让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并不容乐观。有鉴于此,必须针对财务管理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应对。下面,笔者将就此谈谈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为中职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也不同于普通高校,这就造成中职学校在收入来源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公办中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教育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及学校所获得的学杂费、培训等经营性收入等。其中,尽管政府的财政拨款较为稳定,然而却往往无法满足于职校的各项开支,而其他各项收入又不够稳定。比如,尽管学校有统一的学杂费标准,然而因为学生家庭困难、中途辍学等因素,导致欠收与漏收学费现象十分普遍。培训任务则由于招生人数的差异而导致收入无法预计。由此而加大了中职学校收入管理的难度。
(二)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大量中职学校未能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内控机制,具体表现在实施财经法规不够严格,处理问题不依据制度,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够科学与公开。由此而造成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空洞无物,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制约作用。
(三)缺乏良好的预算编制
预算是对中职学校今后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明确规划,也是落实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对于实施财务管理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在编制预算管理时未能及时跟进、分析,由此而造成了实际执行与财务预算之间彼此出现差异,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预算编制在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当中所应具有的作用。
(四)缺乏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
一些职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十分不规范,表现在采购设施时非常随意,采购之后又不能进行很好的保管,甚至导致重复购买与固定资产闲置。同时,少数职校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不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部分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人员并不具有会计任职资格,或者只能做记账这样的工作,而缺乏开展较高的理论水平,不具备实施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此,必须积极提升职校财务人员的各项素质,使其适应于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缓解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应对之策
(一)积极筹措资金以稳定收入的来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在财务管理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应当依法积极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这已成为确保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财政部门的拨款为基础,形成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积极打造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全力争取提高收入。至于如何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来找到更多的收入途径呢?其一是运用好国家出台的支持中职教育的各项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其二是要和其他各类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形式各异的成人高等教育或者短期培训,更好地发挥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价值,赢得更多的办学资金。其三是要开发本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为学校发展争取到相应的研究经费。其四是要加强校办企业的市场化管理,以此来提高收入。其五是应当努力寻求各类社团与校友等的捐款以改善办学条件。其六是应当在能够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向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当然,职业学校一定要合理地处置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贷款额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职校应依据自身实际和长远发展规划,形成财务预警控制机制,规避相应的风险,为学校发展争取宝贵的资金。
(二)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强化学校的内部控制
财管理务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唯有建立与完善各项财务制度,方能让本校的财务管理真正变得有法可依,切实防止出现差错等情况,从而顺利实现各项预期目标。然而,大量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依然存在监督力度不力的问题。比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自行确定各专业的收费标准,没有经过主观部门的审批就敢违规进行收费;不依据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处理业务,导致财务工作难以控制。以上问题为中职教育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构建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强化内部控制。要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与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应当认真核对物品采购时的发票、验收单据、入库单据及合同等,通过认真检查这一制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有效。开展采购业务时,一旦符合付款条件后就应当及时去办理。要注重于对学校银行账户、公章和相关票据进行严格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落实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对涉及到财务、财产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应当实施精心保管,从而免于会计档案受损甚至被毁坏。为此,中职学校的重要会计档案还应当进行备份,从而在万一遭到意外损失之后及时予以恢复。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收费管理机制。职校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在收费管理上的各项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设置收费管理机制,并遵循该制度进行收费,让收费能够合法而合理。再次是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方面的规定。这主要是指相关人员一定要经过授权与批准,这样才能准许其处理财务方面的业务。授权的方式一般有特别授权与一般授权这两种。其中,如果出现了额度比较大的重要开支项目,就应当进行集体决策,只要经过了特别授权才能实施。对于日常一般性开支的审批,则只需进行一般授权就行了。在完善了授权审批制度之后,就能更好地实现对于本校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权力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是要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环节。在实施了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还应当进行很好的执行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联系实际,针对考核与奖惩工作来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再按照考核的结果进行奖励与惩处。
(三)认真编制预算以实现预算管理的规范化
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指职业学校对于今后某一个特定时间内怎样来得到收入与利用好收入的运用货币进行全面表现的一种计划,也是一所职校对各项收支的总体性安排,往往用数字以及表格进行表现,能够体现出本校的收支情况、资金融通等各项财务指标。财务预算的以所获得的收入、相关费用的支出、现金的流量为主体。其中,中职学校的收入预算是落实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实施预算是否合理与可行。在职业学校的收入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各项费用的支出是确定该校财务管理成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校财务管理能力之高下。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则是职校在预算期中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效的必要保障。缺少了对现金流量所进行的预算,就会导致预算管理缺乏实际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预算管理当中,尤其是对费用支出实施预算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之原则来开展。因为科学而规范的预算自身并不能提高财务管理与资金利用的效率。唯有通过认真而全面地实施预算,才能让各项业务之实施全部和具体的预算项目实现密切联系,从而实现预算管理之初衷。为确保中职学校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预算计划,各校要做好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并对预算实施之后的成效以及与预想中的差异加以区分,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落实各项改进策略,进而提升学校的预算管理能力。
(四)全面落实固定资产管理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注重于固定物资管理,通过形成与执行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安全。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要求,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保障职校固定资产的齐全完整。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其实施教育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必须严格遵循上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对本校的固定资产实施分类管理与核算。在基本建设投资当中建设起来的建筑物,一定要在竣工使用之前依据相关规定来开展验收与预决算审计,办理好竣工结算,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职业学校所购买的教学设备、图书、床铺、课桌椅等,要进行严格验收,待合格之后再办理相应的入库手续,并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设置负责固定财产管理的部门,要在该部门中指定专职人员或者兼职人员来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实物进行一一登记,做到帐实相符。其他部门也要指派兼职人员来负责自身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之增减变动,要完全遵循规定的程序来处理,并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
(五)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将影响到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可见,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做好记账、报账等基础性业务,而且更应当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鉴于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时时刻刻都能注重提升自身的法制观念、专业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各所职业学校也要以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基础,注重于对其实施继续教育,积极创造出良好的条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各类新知识,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改善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各项素质,进而提升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追求更好的办学效益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是否能够度过在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事关今后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各级各类中职学校都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依据各自财务管理工作状况,逐步摸索出一条既符合职业学校特色,又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之路,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当中得到发展与壮大,进而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霜露,陈华.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2]王美园.规范中等专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6).
[3]李恒.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9(3).
篇9
关键词: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为了加强测绘工作管理,保障和促进测绘事业发展,必须全面规范和加强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国有测绘事业单位在过去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现在已逐步转化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展测绘经营活动、生产测绘产品、组织测绘事业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这就需要在当前会计工作中防止出现秩序混乱、信息失真、资金管理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就更加突出了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质量。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一般设备,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一、目前我国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测绘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测绘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规定及时处理。但是部分测绘事业单位仍有账实不符,如新办公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并且已搬迁至新办公大楼,但尚未办理该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或者接受捐赠的电脑、打印机等固定资产没有按市场价值评估确认入账;甚至20世纪70年代购置的“020A”规格型号的经纬仪、“Ni007455365”规格型号的水准仪早已经被淘汰,也许根本不在仓库,但是还在账面上反映。这些问题的发生,有测绘事业单位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档案管理不完善
随着日益增多的固定资产,有些测绘事业单位注重固定资产实物和价值的管理,忽视了固定资产档案的管理。对房屋建筑物构建时的审批文件、设计图纸,包括水、电、暖设计线路图、购置仪器设备的操作说明、电路图、保修卡等以及单位的产权登记档案,包括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书和记载上述信息的计算机软盘、单位提交的有关文件、证明、报表等等,由于资料的繁多、零散、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保管不完善,部分原始资料短缺、遗失,造成固定资产日后维修时的困难和固定资产出售、转让、产权变更时由于资料不完整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档案管理一般应由测绘事业单位财产管理部门负责,档案保存一定时期后,按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同级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管理部门职责的不明确也是造成这项工作有所欠缺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加强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经济活动中应有的作用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各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一)测绘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进行财产清查。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对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内部监督工作的前提,是保证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应当保证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效益原则,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测绘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要求和职责,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发挥会计内部监督在测绘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测绘事业单位要扎实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测绘事业单位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就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各项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台账。这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手段。台账式管理简单、直观、一目了然,便于记载和查阅,并可随时全面掌握了解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完好状态。测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切实做到账、卡、物、证、表五统一。测绘局财务主管部门应对所属测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值进行腔制、掌握,对其增减变化情况在会计总账上明确反映并定期核对,如有不一致的情况,应查明原因并及时调整账务。
2、配备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做好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除要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外,必须配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目前有不少测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财会人员或其他业务人员兼任,资产管理岗位形同虚设,管理职责不明确。有的单位领导“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没有意识到“物”也是“钱”,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物”可以转化为“钱”。现阶段经济体制新旧交替,事业单位也面临着转轨,因此测绘事业单位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固定资产专职管理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管理人员既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既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思想素质,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能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勤奋进取,又能坚持原则,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配备高素质的专职人员是测绘事业单位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
三、建立健全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和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为了确保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测绘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预算制度
测绘事业单位每年应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下一年度固定资产部门预算,待年度部门预算批复后,一般不予再另行采购。即使对未列入部门预算、紧急需求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也应从严规定。测绘事业单位应在每年第四
季度初,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提出预算建议数,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报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单位再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二)授权批准制度
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经单位负责人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三)账簿记录制度
测绘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外,还必须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和固定资产登记卡,按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四)职责分工制度
对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例如,固定资产购置后,由验收部门、采购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对实物进行验收,认真与采购合同核对,包括规格型号、数量、金额等;验收合格后,并且在“固定资产验收单”上签字确认。
(五)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凡是不满足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定义的支出,直接在“事业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反映。
(六)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
测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或贵重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具体审批权限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七)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测绘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规定及时处理。
(八)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篇10
关键词:高校;内涵建设;会计档案;管理人才
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成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加强高校会计档案管理是高校内涵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财政部1998年8月21日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校必须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管理的管理制度,切实地把高校会计档案管好、用好。高校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的重要档案之一。
一、会计档案管理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对高校会计档案的管理单位、管理要求、保管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现概述如下。
(1)管理单位规定。高校会计档案在从财务部门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之前的管理单位是财务会计部门,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之后的管理单位是档案管理部门。
(2)管理人员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3)保管期限规定。高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如下.保管期是五年的会计档案有: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卡片),会计月、季度报表;保管期是十五年的会计档案有:各种会计凭证,日记账,总账,明细分类、分户或登记簿,会计移交清册;保管期是二十五年的会计档案有:现金出纳账、银行存款账;永久保管的会计档案有:涉及外事的会计凭证,会计决算报表,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4)档案使用规定。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应为本单位积极提供利用,向外单位提供利用时,档案原件原则上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须报经上级主管单位批准。但不得拆散原卷册,并应限期归还。
(5)档案销毁规定。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务会计部门共同鉴定,严格审查,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对于其中未了结的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应单独抽出,另行立卷,由档案部门保管到结清债权债务时为止;建设单位在建设期间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二、主要问题
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七个方面:
(1)领导不够重视。高校会计档案是高校经济业务发展的历史记录,会计档案工作是保存历史,服务未来,承上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对会计档案管理和档案人员配备上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导致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相脱节。许多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兼管, 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资质,不懂得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对国家对会计档案管理等有关规定不熟悉,导致会计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使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2)制度不够健全。国家档案局、财政部规定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的管理方法,但是许多高校财务部门并没有制定一套具体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3)档案不够规范。会计档案不规范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有些高校会计凭证装订不及时;二是会计凭证装订不符合规范的要求;三是活页账簿装订时无封面,不按规定编好页码装订成册;四是会计报表未按要求按月装订;五是会计档案立卷时不按保管期限分别立卷归档;六是过期的会计档案未及时销毁;七是忽视对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如对会计电算化后的电子文件、程序文件、数据等没有及时备份、拷贝,没有形成磁介质的会计档案,不能满足学校对会计档案的信息需求。
(4)人员配备不足。《会计法》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会计档案管理。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普遍没有安排专职档案人员管理会计档案,往往是安排除了出纳人员之外的会计人员兼管会计档案。会计档案兼管人员,没有经过档案业务知识的专门培训,没有档案管理资质,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对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不了解,不掌握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保证不了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5)档案利用不足。由于相关制度的规定,高校仍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档案,且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会计档案利用不足,未充分利用会计档案信息发挥监督信息反馈和导向功能作用的现象更加突出。
(6)档案销毁滞后。根据有关规定,高校的会计档案,除涉及未结清债权债务关系或其他未了事项的和会计决算报表永久保管外,其余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后皆可销毁。但是,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无人来销、无人敢销的局面。对超过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没有按规定及时进行销毁,造成了大量会计档案积压,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7)保管手段落后。目前高校保管的会计档案多数是纸质档案,品种多且数量大。由于保管手段落后,容易出现遗失、损毁,导致会计档案缺失、不完整,很难分清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与调阅人员的责任,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
三、对策
针对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改进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四个对策。
(1)加强领导,配好人员。高校领导应按照《档案法》和《会计法》的要求,加强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配备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有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从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了使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规定,必须建立健全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程序,使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发挥作用,及时销毁。保管会计档案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使用会计档案。要充分发挥会计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及时编制会计档案检索,提高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定期进行会计档案资料鉴定,对保管期限已满、无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要及时销毁。
(4)微机管理,提高效率。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会计档案电子化建设,实现会计档案电子归档,逐步减少纸质档案,提高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会计档案管理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高校的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因此,根据高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要进一步加强领导、配备德才兼备的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会计档案管理行为;发挥会计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保管期限已满、无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要及时销毁;实行微机管理,进一步提高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马秀英.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J].天津
财会,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