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4-27 08: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理论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理论的特征

篇1

关键词:发展现状 管理特征 养护机构 管理层面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12-01

我国公路养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发展实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的结果,因此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大体分为3个历程:

第一是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形成期,此时采取的是以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为公路养护主体、“民建公助”的发展模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第二是改革开放后到1997年之间的体制调整阶段,此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采取“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或条块结合”体制管理模式,是以临时雇用工为养护主体的专业化护理,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让公路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建立初步的市场化养护机制。

第三是1998年至今的公路养护体制的全面改革阶段,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向纵深层次改革,建立全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当下城镇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有着自身的有点,它能够充分的发挥城乡县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养护公路的良好意识,对于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容易协调,也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积极地义务养护活动,但同时也有的自身的缺点,基层机构为了减轻负担,有时城乡居民会出现负担过程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城乡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在资金与技术上都很吃力,这一方面需要上一级的交通主管或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养护补贴,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养护的技术上给予充分的指导。除了这些特点之外,城镇公路养护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管理特征。

1. 城镇公路养护机构

城镇公路是地方性公共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其管理工作也其他的公共物品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从开始到决策需要各部门的职能实行,主要有:行业管理职能、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养护职能,这些分别对应着主管部门、专业机构与生产企业三个主体,从管理角度有决策层(政府主管部门运用必要的行政职能与经济法律手段,对城镇公路的投资、发展与养护等加以指导)、执行层(由主管部门成立的专业机构主要指公路局对公路的养护计划、养护监管等的制定)与生产层(专门养护公路的企业,按照标准对公路进行养护,并接受执行层的监督)。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城镇养护管理机构中有着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城镇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城镇管理机构有有公路管理站与交通协管员二有的无人管理,由于类似管理机构的不存在使得交通管理机构体系不健全,进而使得养护工作更加无法落实,主要体现在:城镇公路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甚至没有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为了公路养护工作的更好展开,应该设置城乡级别的公路管理机构,由它们负责实施公路养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至少拥有专职的交通协管员,负责公路养护管理,这些人员机构接受上一级的监督与指导。

2. 公路养护管理层面

2.1 计划编制缺少科学性

这些年,公路主管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计划编制做了大量的调整改革,使得城乡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建设的标准低、施工周期段,造成了公路质量本身的下降。而在计划编制下达后与公路建设有时间差,使得计划编制时间与实际公路项目施工时间不科学、不协调等,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2.2 技术等级低,里程线路长

城镇公路是多是县、乡与镇之间的连接公路,中途地形复杂多样、路线长,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公路里程,在这些公路建设上由于路况差,同时实行了较低的技术标准,这使得公路在抗冻性、防水性上较差,致使公路使用时间短,缺少长期效益机制。

2.3 城镇公路养护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

与国道省道相比,城镇公路缺少专业化的养护管理机构与人员,对公路的养护管理多是由沿线居民不定期的养护,在质量上与通行能力上较差,这造成城镇公路质量急剧下降。

2.4 公路技术等级低,养护成本高

城镇公路多是四级路、等外路面无路肩,在安全防护措施上没有必要的设备,这使得公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同时公路养护作业困难且成本高。

2.5 与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少相比,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明显的不足

资金不足是城镇公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在公路养护管理上,城乡公路不属于列养范围,养护资金来源上仅仅是上级养护补贴与乡镇政府财政补贴等,因此在资金数额上是很有限的,而公路护养管理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是当下资金护养上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杜跃武,平原地区县乡公路改建与养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

[2]张海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状况评价与养护决策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01.

篇2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篇3

[摘要]概念是对过去感性经验的理性总结,是重新认识的开端,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对概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科学思想产生的来源,也是学科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在我国护理行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却是见智见仁,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8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m)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

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肌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咖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

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kininger贝0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

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m”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

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

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昧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四、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㈨。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大素质,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与胜任(competence)’圳,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汹]。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m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跚。

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

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汹]。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㈣;学者Autllier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啪1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五、小结

篇4

护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20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层次是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属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中的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10.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信念指导下,以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为基础进行专业决策,并为此承担相应责任,属于评判性思维的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尽职层次

D.认知层次

11.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是

A.观察

B.归纳

C.演绎

D.综合

12.下列关于护理目标的陈述,正确的是

A.一个预期目标可针对多个护理诊断

B.目标的主语应该是护理人员

C.目标应陈述清楚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D.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能够达到的健康状态

13.下列属于昏迷病人首优护理问题的是

A.有感染的危险

B.清理呼吸道无效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4.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以全面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体现了护理程序的

A.互动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普遍性

15.根据护理理论着重点不同,罗依(Roy)的适应理论属于

A.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B.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C.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D.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16.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中护理系统的数量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7.专题讲座法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其优点是

A.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帮助学习者表达内心世界及行为

C.能在有间内将知识传授给许多人

D.适用于教授某种技术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A.痛苦、愤怒、焦虑

B.头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19.临终病人抱怨“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属于临终病人心理活动发展阶段的

A.否认期

B.愤怒期

C.磋商期

D.沮丧期

20.抢救病历必须据实补记的时限是抢救结束后

A.6小时之内

B.12小时之内

C.24小时之内

D.36小时之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

A.社会认知的准确性

B.认知过程的互动性

C.认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E.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2.下列属于文化休克表现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忧虑

C.思维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肠功能减退

23.评判性思维的情感态度因素包括

A.自信负责

B.诚实公正

C.好奇执着

D.独立思考

E.谦虚谨慎

24.在护理评估中,生活状态及自理程度的评估内容包括

A.饮食型态

B.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C.活动与运动型态

D.自我感知与自我概念型态

E.应对与应激耐受型态

25.关于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各种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须立即并持续地予以满足

C.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D.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出现

E.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差异越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初级卫生保健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优劣的重要指标。

27.人际沟通中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人际距离、__________和公众距离四个层次。

2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本身。

30.评判性思维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31.护理程序由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__________五步骤组成。

32.纽曼认为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结构、__________、正常防御线和应变防御线。

3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确定优先项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原则和__________。

34.奥瑞姆将护理系统分为完全补偿系统、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统。

35.医疗事故的解决方式包括__________、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法院诉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疾病状态

37.文化关怀保存

38.护理诊断

39.自理

40.失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42.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应如何评价证据?

43.简述制定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

44.简述临终关怀的意义。

45.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六、论述题(10分)

46.试述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篇5

【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02-01

为了培养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才,满足现代急救护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诊护士严重缺编状态,我院急诊科近几年陆续新分配了一些护士,为使新护士尽快地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她们的培训与管理。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规范化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

1.1 实施岗前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岗前培训由医院护理部、人力资源部组织。(1)由护理部主任对其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讲述护理工作经验及护理工作重要性,树立热爱护理工作、热爱医院、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请有经验、形象得体的护士长,进行护士礼仪行为规范、护患沟通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2)由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组的护士长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授课。授课前先组织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录像带,再由该护士长为其逐一分解授课、示范。强化新生训练,练习中手把手指导,严格规范,统一动作,严格把关,通过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1.2 严把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前培训结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诊科的护士,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由在急诊科独立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专科理论和抢救技术能力的护师以上的老师担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尽快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科室讲课、教学查房、晨会提问、交接班、组织专科常见病的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等形式,使她们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技术操作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试用期满后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为急诊科护士。

1.3 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帮助新护士树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她们勤动手,多提问题,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使她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 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对新护士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她们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同情心,从而使她们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

2 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2.1 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2.2 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气分析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2.3 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4 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3 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篇6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核心,努力达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自2010年5月“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之春风温暖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服务机构之后,作为基层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同样认识到“示范工程”活动是优化医院服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和谐的切入点,是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契机,是医改“护理先行”的重要举措,是涉及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基层医院要开展创优工作并不容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改变护理人员的工作理念,现将创优护理理念在我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让全体护理人员知晓护理理念的概念

护理理念,即护理人员对护理的信念、理想和所认同的价值观。是护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发展的框架概念。是指导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科普等临床日常护理工作的思想基础。要树立从事基层临床护理工作护理人员的指导思想,要她们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良好的职业规划。

2宣传创优护理理念的意义

宣传基层医院创优护理理念工作的意义:医院生存的制胜法宝与利润之源;优化护理服务理念,帮助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实现护理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最大的获益人群为患者;医院护理专业文化精神传承。

3收集其它医院的创优理念介绍给本院的护理人员,引发共鸣与触动

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理念:与世界接轨,容纳国际上更多先进的技术与文化。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理念:以人为本严谨求实;仁爱奉献开拓创新;护理队伍提出“三从”护理服务,即从清晨第一声问候开始,以良好态度、礼貌性语言对待病人和同事;从晨交班开始,以饱满精神面貌、端庄仪表、优雅行为举止进入工作状态;从病人第一次提问开始,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推诿,给予圆满答复和解决。

3.湖南湘雅医院护理理念:严谨、创新、责任、专注;创新是湘雅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细节成为湘雅文化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4.形成本院的护理服务服务理念,引入快乐,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做实细节护理服务。“对病人负责,对岗位尽职”的护理服务理念。

4学习创优护理的两个特征

程序特性-至关重要,是指提供护理技术质量的方法和程序;个人特性-是指与患者打交道时采用怎样的态度、行为和语言技巧。

5组织实施创优护理的步骤

1.对患者显示积极的态度:态度是心灵的表白,这种心灵的表白受感情、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为护士应重视自己的外表,如给病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要做到举止端庄、文雅大方、温和、善良、仁爱;要注意自己形体语言的表述: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谈话的语气,谈话的语气往往比说话的内容更主要;这一点应贯穿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2.识别病人的需求: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需求,保证护理工作满足患者需求的时效性;领先病人一步,在病人需要时已将各项工作安排妥当;善于倾听,应该经常听听患者说什么,根据问题反馈,改进工作。

3.确保病人成为你永久的服务对象:始终喜欢病人;欢迎病人对如何改善你的工作提出建议;和蔼的接受并处理任何抱怨的问题;即使你不高兴时,也面露微笑;调整心态,平静地接受坏消息或别人不愉快的时间安排;提供超出病人预料的服务;当你得到病人需要时,就向病人提供有帮助的建议和指导;详细解释你提供的服务所具有的特征和利益;追求患者的称赞。

6创优理念的培养与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专业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健康,护理人员仅需掌握特定的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践?回答是否定的。

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具有较强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护士的服务理念是“我在为患者工作”,护士经常思考“患者现在感觉如何?”她们能适时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予以满足。

据国内研究调查显示:病人对优质护理的需求可归纳为:对病人态度好;业务技术精湛责任感强;对病人的关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及时提供满足需要的护理;病人住院期间获得的良好感觉。人受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运用整体护理模式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关注病人的情绪与感受。所以,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护理人员情商、共情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应关注护理人员情商培养的着力点尤其是各级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护士)对情商的认识水平;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情绪诱导识别在出现问题后能否有效运用对策教育管理或关心体恤护士。

护理文化培育与建设是一系统过程,不是短期行为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的过程、需沉淀、熏陶、积累,各级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培育护士人文理念:首先应创建充满关爱的护理团队文化,护理部主任关怀-护士长关怀-护士将感受到的关怀-传递给患者(关爱传递链);其次护理教育从每一个护理人员接受教育的第一天就懂得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服务是护士永远追求的目标;临床护理人员要将这一目标植根于所有日常护理活动中来;生命相托,信莫大焉;真诚奉献,德莫大焉。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具有这样一种工作目标,同时每一位基层护理工作者也都应对护理文化建设负责。

7体会

篇7

【关键词】 急诊科;中医护理;实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3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院的护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现阶段的以患者为中心,在这一转化历程之中,医疗模式与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中医护理理念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都是中医护理学倡导的基本概念,这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不谋而合。近些年来,我院急诊科利用中医护理的理念开展护理工作,成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急诊中医护理实践方式

开展急诊中医护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就是传统中医,其主导的依据就是辨证论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与含义,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给药技术护理、生活护理等等。

1.1 急诊多发疾病的护理方式 在急诊中,遇到的疾病类型较多,包括急性中毒病症、多发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的疾病等等[2]。对于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可以使用大黄进行导泻,帮助患者将毒物排除,根据有关的记载显示,闭症包括阴闭与阳闭两种,对于阴闭者可以鼻饲苏合香丸,对于阳闭者可以鼻饲安宫牛黄丸;对于一些常见的多发疾病,可以使用柴胡针剂以及刮痧行常规护理;对于其他严重的疾病,可以适当的配合中医护理方式,均能够收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小儿急惊风、脱证、厥证等急性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进行辅助治疗。

1.2 加强情感护理 中医的理念认为,情志活动的变化与人体的病理、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情志护理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急诊患者在入院后都会伴随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情感护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态变化,及时的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3]。

1.3 不良反应的关注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关注,并根据用药时间、用药方法与配伍总结药物的使用经验,将药效发挥至最大化。此外,院内也定期举行中药知识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让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

1.4 饮食与生活护理 对于患者的饮食护理,根据中医宣传的夏秋养阳、秋冬养阴的方式进行,在进行饮食宣传时,需要根据气候、气候、患者病情、食物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减少饮食对患者的刺激。此外,还要加强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季节的变化,让患者合理的增减衣物,适当的进行运动[4]。

2 结 果

近年来我院对急诊科实施中医护理,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常使用掐学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饲法、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式适应性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简便易行,受到了患者的好评,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3 讨 论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人体是一种以经络、脏腑、气血为一体的整体,急诊科患者常常有发病快、发病急的特征,护理人员不仅是患者的护理者,也是教育者、协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辨证观与医学整体观,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患者的心态,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中医传统的操作技术较多,包括推拿、拔罐、艾灸、敷药、熏洗、耳穴埋籽等方式,在急诊中,遇到患者出现恶心、疼痛、呕吐、腹泻、腹胀、抽搐、尿失禁、尿潴留等情况时,就可以综合的利用中医操作技术,采用推拿、拔罐、艾灸、敷药、熏洗、耳穴埋籽、学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饲法、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等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这样既可减少患者的痛苦,也能够提升中医护理的质量[5]。

在服药护理方面,应该注意给药的时间与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的进行脏腑定位,根据时辰进行给药,在护理上应该遵医嘱分热服、温服与凉服,服药后叮嘱患者多饮水、盖被发汗,这样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的疗效。

在饮食护理方面,中医提倡“药食同源”的理念,食物的五味对于人体的病理与生理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食物的温热含量能够很好的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首先,饮食护理要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护理前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体质的情况,对于有热证的患者宜以清淡饮食为主;对于有寒性病症与虚寒体质的患者应该多进食桂圆、羊肉、鲫鱼等温补食品;对于夜不能寐的患者应该多使用莴笋、冬瓜等食物,这样才能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其次,在进行饮食护理时要强调节制,在了解患者饮食偏好时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纠偏补缺,如某些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喜爱大鱼大肉,这时就应该耐心的讲解这种饮食嗜好的危害,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6]。

在起居护理方面,应该为患者创造出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身体舒适与心情愉快,同时,要用科学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在康复出院后,也能够有效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

对急诊科实施中医护理治疗相关的疾病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与护理质量,也提升了医院的品牌,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贯穿这中医的理论,不仅缩短了患者病程,减轻患者疼痛,也实现人性化管理,提升了疗效[7]。中医护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为了提升护理的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有着现代化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中医、西医的护理基础知识,也要有着高等护理教育学历,也要掌握必备的文学、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信息论、社会学、教育学与美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让他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发扬出中医的治疗优势,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护理理念来填补传统护理技能的空缺。近些年来,我院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采用了系统化、针对化的护理措施,并制定了完善的考核方案,对人才进行科学的培养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金荣.中医医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突出和保持中医特色[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98-101.

[2] 蒋志娟,周琦,马秋平.循证护理有利于特色中医护理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2):234-235.

[3] 李洁.中医特色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30):67-68.

[4] 赵向碧,罗小玲.情志护理在中医护理中的运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8-89.

[5] 顾仿亚,蔡晓青.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护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223-225.

篇8

河南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护理工作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和和谐的工作环境对做好护理工作来讲至关重要,然而良好的护理文化的指导和引领,则是建设和谐团队必不可少的。论文通过探讨护理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的护理团队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 护理文化;和谐;护理团队

[中图分类号]R47;R19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11-02

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现和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1]。护理文化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医院精神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

护理文化在医院的发展建设及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辐射力,对和谐团队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不断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人、教育人、凝聚人,发挥护理团队的工作战斗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院外部氛围,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护理团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力,是当前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

1由来以及涵义

1.1由来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是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谈到护理文化,不能不提到被誉为“提灯女神”的近代护理专业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2]。1912年,在南丁格尔逝世两年后,为纪念她的奉献精神和对护理事业的伟大贡献,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诞生日,也就是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激励广大护理人员继承其伟大的精神和良好的传统,她对待工作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服务理念随即成为护理文化的起源。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马德莱娜·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开始关注护理文化[3],并首次提出“跨文化护理”的概念,该理论提出了文化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并第一次开始重视文化对护理照顾者和接受者在内的所有对象的影响。在文化及其属性、范畴、功能、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现代护理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一种服务文化类型在护理领域中具体体现,开始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形成并付诸实施。

近年来,关于护理文化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文化理念,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理论家、管理者和研究者,莱宁格提出的关于跨文化护理的理论构建了一个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护理的知识体系,成为护理文化最重要的研究依据之一[4]。跨文化护理理论着重研究和分析健康与疾病、预防与护理、价值与信仰的有关文化,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准则为人们提供与文化一致的、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照顾,从而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各种要求。莱宁格提出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于分析和解决出现的文化护理问题无疑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1.2相关涵义

蕴涵了护理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职业目标的护理文化,通过认同感、协作精神和归属感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团队的合理,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率与效能。护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讲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3个方面。

第一,物质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护理文化的物质层面也叫护理的物质文化,是护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形成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必要条件。具体包括医院的内外部环境、软硬件设施、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等,它以外在的形式将抽象的护理理念表现出来,反映了医院护理工作的品牌效应、工作作风、团队精神等[5]。

第二,相关制度。组织管理形式和医院护理的制度建设是护理文化两个主要的方面。即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形式,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将无形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如该院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以病人为中心,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还做到以护士为中心,实行“金鱼缸”式的管理方式即是护理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6]。

第三,精神方面。作为护理文化的核心,它是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原则和基础,是一种思想意识,是护理精神、护理理念和护理价值观的体现。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整体护理思想等[7]。

护理文化3个层面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一同构筑出了具有独特职业文化现象的护理文化。

2构建和谐护理团队时护理文化具有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文化旨在确立一种明确的护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护理文化环境,对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加快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护理文化的深层内涵,团队精神通过护理工作中每一个角色的具体行为,在具体护理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凝聚团队内在成员的强力剂,将每个分散的成员组合在一个整体之中,逐步培养相互团结、积极协作、健康向上的意识并付诸实践,把每一个个体的工作融入到团队整体工作中去。护理文化可以统一护士对工作的价值取向,培养护理团队的协作意识和精神,激发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从而在工作繁琐的具体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全面的发展[8]。

2.1引导的作用

将个人的目标统一到护理事业的总体目标上来,这就是护理文化。良好的护理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的护理理念,使每一位护士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的把个人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来,从而促进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在实际工作中的合力,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2对团队成员的合力作用

当护理人员充分认同护理文化的价值观被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个人的思想和职业发展目标统一到护理事业上来,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从而使个体产生操守和行为不违背护理文化价值观念,使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改进护理作风。

2.3对成员个体的促进作用

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护理文化通过文化引导,一方面凝聚个体力量,另一方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体自觉行为,使个体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2.4对社会大众的辐射作用

护理文化不仅有利于凝聚医院内部员工,形成工作合力,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会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良好的护理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工作水平,还可以打造医院的品牌效应,传递医院的良好口碑,对社会文化产生一种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

3构建和谐护理团队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

要不断加强护理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感到才有所用、才有所展,被尊重、被认可。要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设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行为。

作为护理人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护理制度也是护理工作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要以护士为中心,在确立相关制度措施时,要围绕护士行为规范、护理文化建设以及护理职业道德来制定,其目标就是全面提升护士素质和强化护理专业素质,从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工作。建立相应的护理工作考评机制,结合季度考核和随机检查,持续提高护理质量。要实行人本管理,重视护士的需求,包括被理解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

3.2营造团队合作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是团体性工作,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团体的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大力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增强护士间的团体情感,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可经常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集体出游、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融洽护士之间的关系,密切护士之间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和增强护士的团队意识,提高护士对团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团体事务,使合理化的意见能够为所有护理人员所表达出来,这样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加深了他们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结合临床实际,采取全员参与、重点负责的方法,建立各工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护士在工作实施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3善于沟通,架起信任的桥梁

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是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护理管理者要加强与护士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与护士进行沟通,缩短心理距离。在工作之余,要主动了解成员的家庭情况,并积极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成员,让其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在工作中,沟通技巧运用要灵活,善于利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及时发现并肯定护士的优点和成绩;同时通过个别交谈、换位思考、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改进护士的缺点和不足。在成员表达个人的思想、意见以及建议时,要给予支持,使沟通变得轻松和容易,使管理者与护士、护士之间更加信任和了解。在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成员的某些变化,管理者要及时判断出护士所要表达的诉求和愿望。

3.4加强学习,使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全体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才能最终培养和形成护理团队精神,合格的质量需要有合格的护士作为保障,而护理团队精神的建设直接受护士能力的高低的影响。要建立护士学习制度,使每个成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9]。创造性得到激发。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护士学习,对忽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要给予关心。比如:通过主持护理查房、承担专题讲座、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为实习学员开课等,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展现出来,使全体护理人员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型护理团队护士应具有创新、求异的思维,要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建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

参考文献]

[1]Madeleine Leininger,王世丽,吴陈怡懋,译.跨文化护理和健康照护的全球化:重要性焦点和历史性面向[EB/OL].[2008-03-18].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5k94.pdf.

[2]Madeleine Leininger´s culture care: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theory.[EB/OL].[2008-03-18].nursing.jbpub.com/sitzman/CH15PDF.pdf.

[3]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 .组织行为学[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214.

[4]刘杏仙.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1011-1013.

[5]肖适崎,范玲.创新基础护理理论考试形式初探[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19-1220.

[6]王艳.激励机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4):24-25.

[7]李蕊,张会玲,王玉芬.系统打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文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4):493-494.

[8]张雪,张秋,徐海丽,等.一对一全程带教在手术室实习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48-150.

篇9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措施;优质护理服务

1 树立精细化护理服务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一种文化, 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 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应该转变服务理念, 确立精细化理念, 感悟工作责任。对护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教育, 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及文化渗透到每个护士心中。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培训, 使护士深刻领会护理精细化管理内涵, 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 以精和细作为基础特征, 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 数据化, 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 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益。其核心思想是精、细、准、严。强调将工作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管理好, 做到精益求精。从而在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 离不开精细化管理。护理人员将精细化管理理念, 变成自己的人文素质和行为习惯, 将实际行动贯彻到每项护理制度的建设, 每一个护理工作流程, 每一个护理环节等所有的护理工作之中, 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将管理和服务做到最好, 实现对患者的全程、全面、连续、优质的服务, 让我们的医疗护理工作真正得到患者的认可。精细化管理是工作习惯,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 强力与推行, 是精细化逐渐成为潜意识的行为。

2 建立健全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

制度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护理制度与护理质量标准, 是实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的各种文件, 如:采血室操作规程、护理查对制度、岗位说明书、消毒隔离质量标准、抢救物品质量标准等, 从护理组长到护士每个岗位、班次, 都制定出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岗位职能和班次职责, 并明确各班工作程序, 护理流程, 完善工作质量标准, 形成书面文字, 发至每一位护士手中。健全的护理制度和科学完善的岗位职能是每位护理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 成为规范护理工作的准则。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岗位、班次、职责, 达到了工作责任具体化, 使每位护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如何做, 自觉的做好各项工作。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来达到精细化管理, 强化执行力, 完善管理措施。用制度管人、管事, 力求在决策中精心策划, 达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搞好护理精细化管理, 重点抓落实, 尤其是制度和岗位的落实, 以做到细、实、准, 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的执行好每一项制度, 落实好每一个岗位, 做到逐个单元, 逐项审核, 坚持规范护理。

3 严抓护理安全管理

3. 1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技术操作规程, 各项工作标准及消毒规范, 修改制定规范的安全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准确及时完成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 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工作质量及患者安全。

3. 2 加强应急预案的学习和应急能力的培养。采血处要求必须掌握的应急预案及制度等:晕针应急预案、针刺伤应急预案、门诊就诊患者突发意外救治转运程序、心肺复苏技术操作、防跌倒管理制度、急诊患者优先就诊制度等。并培养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常态学习并熟背应急预案等, 定期进行演练。

3. 3 使用安全警示标识及温馨提示。应用安全警示标识, 如防跌倒牌, 电梯使用安全警示牌, 采血后正确按压针眼, 防止皮下淤血, 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牌放在醒目的位置。

3. 4 备用抢救车, 每日检查抢救车封签, 每周检查抢救车内物品、药品是否齐备、合格。使抢救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3. 5 维护护理环境, 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如静脉采血操作程序, 各项预案、制度等,预见性的发现问题和及时消除隐患。

4 根据工作性质, 科学排班

实行连续性排班与弹性排班相结合。采血处的大部分工作任务集中在上午, 并承担着早班体检工作。因此, 护士的工作集中在早班或上午班, 下午工作量相对较少, 可安排工作人员轮流休息, 遇有工作任务时, 随时调动人员上班。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的排班, 适合采血岗位的实际情况, 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有体现了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

5 提供人文关怀, 服务上做到精细

注重细节, 提供人文关怀, 人性化护理服务体现在护理中就是时刻为患者着想, 从点滴做起, 做患者所需。我们的口号是:多做一点点, 从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到耐心解释, 百问不厌。采血台面是人造理石, 为了不让患者在冬天里感到凉意不舒服, 在上面铺了一层水晶版, 并为婴幼儿准备了小坐垫。在采血台前铺上“文明采血, 自觉排队”的地标, 指导患者自觉有秩序的采血, 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血环境。我们的人文关怀在另一方面的体现:备有糖果, 以备低血糖患者不时之需;备有纸杯, 为紧张头晕患者需要时送上一杯水, 及时缓解症状, 保障患者安全。让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满意而归,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6 小结

通过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 使护士观念发生了改变, 明确了细节决定成败。使各项优质护理服务得到有效贯彻, 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 保证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合理地运用了护理资源。运用精细化管理, 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使患者真正从护理管理中收益, 满足患者要求。

参考文献

[1] 沈芳芳, 陈咏梅.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医院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0, 8(2A):346- 347.

篇10

关键词 柔性管理 手术室护理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3-0043-02

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的纵深发展,传统医疗管理的整改与转型加速进行,手术室的运行效率、效果与质量成为卫生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是集聚高危性、高压性与传统性于一体的特殊场所,其日常管理与病人的安危、护理质量密切相连。因此,必须加强手术室的管理规范,根据相关情报不断改进与升级。

柔性化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思想变为一种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式[1]。柔性化管理重视“以人为本”及“人性化需求”,通过激励、引导与感召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融洽的合作氛围以及良好愿景进行人性化管理。

1 柔性化管理的特征与功效

柔性化管理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的是:① 强调非强制性;② 注重个性化需求与人本性要求;③ 具有驱动性、激励性、关怀性的管理方式;④ 个体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需求。柔性化的管理能够使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强大的说服力与认同感,在迎合共同价值观与共同文化的前提下从事组织配置的相关工作。柔性化管理具有以下3个特征:

1) 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摒弃以权力为基准的命令式与权威式的管理方案,运用集约化与民主式的约束方式实施组织意志的传达,通过目标分解、项目说服以及集体约束,形成潜在的驱动力。

2) 持久性。柔性化管理是一个持续迈进、周期性循环的过程,有效地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融合组织愿景与个体差异。一旦组织成员接受柔性化管理的组织理念、文化与系统流程,柔性化管理就转变为一个持久运行、不断反复的过程。

3)激励性。柔性化管理自始至终关注个体的情感需要,管理的出发与落脚点基于“人本的延伸”。柔性化管理在于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文关怀与呵护,增强组织成员工作的主动性、潜能性与创造精神,自发投入到组织任务与状态中,提高工作效能。

2 柔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技术与心理的充分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护理人员价值观、职业认同感以及工作效能的最大化,柔性化管理中的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等可以提高护士的奉献精神与自我约束。

2.1 构建柔性化管理理念,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

1) 拓宽多种路径,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培训班、研讨会、拓宽活动以及学术交流的方式加强护士群体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护士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在互访互动中,了解护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 坚持以护理人员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利用柔性化方式促使护士了解管理者的目标,自觉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2]。针对目前护士群体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风险高的现状,提高对护士的关注度,根据护士的特点分配工作与任务,提高其工作效率。

2.2 实施人性化管理方案,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在手术室护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民主与公正,尊重护士的科学化建议与对策,防止决策的单一性与片面化,增强护士心理上对于科室工作的满足感与认同感,增强工作的激情与团队精神。

1) 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士的综合待遇。医院岗位设置中,护士的工作负荷大、时间长、地位低、职业风险系数高、晋升及深造机会少等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承受来自家庭、病人家属和自身心理上的多重压力,对护士群体而言,提高护士待遇与社会地位、减轻工作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加强情感交流。当前医患矛盾较为尖锐,护士的职业角色使其首当其冲。护士群体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与岗位轮换中难免发生一些失误与差错,对于她们应当抱以宽容、谅解的态度,给予其时间进行改正,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惩处与批评。应加强与护士情感上的交流,通过了解其家庭与情感,帮助其调节心理状况,建立起和谐关爱、支援互助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与工作动力。

2.3 构建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运行模式与评测机制,增强护理质量与水平

通过构建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决策机制、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激励机制、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评测机制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 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决策机制。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决策机制是指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与结果体现民主性与全员参与性,避免对相关决策的单一性与偏颇化。柔性化的决策机制强调护士在护理政策与规章制度中的全面参与和充分知情,广泛吸取护士的科学建议与管理意见,民主、公正与公开[3]。

2) 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激励机制。在传统的激励方案中,以加班时间为基准的物质奖励成为护士群体唯一的奖励方式,而精神抚慰与情感激励则较为匮乏,对于加班时间长、手术数量多、重视科研学术交流的护士,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在一起,强调精神支持与情感交流互动。

3) 柔性化的手术室护理评测机制。对于护士绩效评估而言,首先要围绕科室任务目标和医院整体规划开展,根据护士的岗位、职称、学历、业绩等方面,综合考虑护士的品德、能力及特殊困境来进行考评。切莫用传统的“数量为中心”的定量考核方式,而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匹配的方式进行评测,让护士群体感受到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全面与合理。这种科学化的应用方案可以扭转对传统绩效考核的抵触意识与错误定位,提高日常工作效能。护士群体则可以通过自我总结及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把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激发出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 郑其绪. 柔性管理[M].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8.

[2] 程宗燕. 浅析手术室柔性管理的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5): 56-57.

[3] 韩锋, 吴雷鸣.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在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应用性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11, 13(2): 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