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27 08: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实际教学中,因为数学中数字的枯燥性和数学具有一定难度的特性,使得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枯燥的相处模式,完全丧失对数学主动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追求升学率、追求成绩的目标下,应当在实际课程中注重学生对数学兴趣的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既要懂得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现数学的实用之处。比方说,老师在讲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可以同时讲解一下数学知识的历史由来,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地方,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讲活,贯通古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函数部分,可以讲述笛卡尔研究出新型函数给他心爱的人,也可以讲利用分段函数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打车软件时哪个更实惠,还有抛物线、自由落体、二次函数等诸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大有用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拓宽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很多学生愁于应对的科目。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做题步骤;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填鸭式教学方式盛行,使得数学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灵魂。学生往往只懂解题,而不知何为数学思维。这样将会造成学生一旦脱离题目回到现实生活,将完全想不起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最初学习数学的目的、设计数学课程的初衷都将无法实现。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想象所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什么类型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数学实用之处,从而利于日后真正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篇2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新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无味、难度大,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做到“难懂的问题演示讲,习惯的问题反复讲,关键的问题重点讲,难点问题细细讲,个别问题个别讲”。教学方式可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即先由教师确定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愿望。在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机实践,让他们先检验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并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最后,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教师可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也可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抢答、评选操作能手,在课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辅用一些平和、鼓励性的语言,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做学生的指导者,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需要软、硬件的共同支持。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一般呈模块化、条块化分布,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由于各校条件不同,导致教材内容与软、硬件环境不配套,很多内容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以课标为基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硬件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重新组织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充满实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堂。否则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就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
三、善于纠正错误,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性强,如果在操作中失误就会使下一步的操作无法进行。教师面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操作,首先要进行总结。看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出现,还是个别情况。其次,告诉学生怎样避免错误。教师要树立学生纠正错误就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的思想。要告诉学生不要怕出错,但要使学生清楚每一步操作的含义,有些错误操作是具有危害性的,如删除文件、移动系统文件等。最后,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查找错误的原因和排除方法,以及一些功能键的用法。从而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自行解决,提高操作技能。
四、加强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爱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这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比如,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的,但采用游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Windows中的纸牌游戏”,并引入竞争机制,看谁动作快、动手能力强。这样在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经过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既会玩又会学。
五、注重学科间优势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性;教学策略
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观察身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这些教学异相的分析,加之实践凝练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以实验性数学学习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形成与常规教学相融合的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内涵
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是指为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获得某种数学结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从而进一步把这种探索活动的方法、经验、精神等,自觉内化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此数学实验与大学数学重视的“思想实验”不同,其以“物质实验”形式存在;也与物理和化学的科学实验不同,是数学思维的辅助工具,并不能代替数学推理证明。它提倡的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体验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二、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过程性策略
1.选择工具,进行操作观察。
初中数学实验性学习的前提是“做”数学,其离不开动手操作,离不开实验工具。工具来源于自己动手制作、现成教具、软件等。有了合适的工具,学生便可以根据课题目标,进行操作,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觉,培养想象力,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案例1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探究实验。
实验工具:装有几何画板软件的计算机。
实验内容:(1)打开几何画板,作☉O,在☉O上依次取四个点A、B、C、D,并顺次连接。
(2)顺次选中A、B、C三点,点击“度量”菜单下的“角度”,量出∠A的度数。同理,量出∠B、∠C、∠D的度数,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之间有何关系?
(3)拖动点A、点B,看结果如何变化。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几何画板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发现、猜想、验证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提出猜想,引发数学思考。
在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猜想,这个环节是整个实验学习过程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也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探究实验。
用同样大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片,按照如下的方式拼正方形。
思考:第1个图形有1个小正方形。
第2个图形比第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3个图形比第2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个图形比第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00个图形比第99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提高数学实验的思维含量,引发数学思考。从简单的图形开始观察,提出猜想,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数学实验,学生能提升自己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讨论交流,走向深度学习。
在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升华猜想;要帮助学生勇于呈现形成概念、揭示定理、发现方法的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实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进行高阶思维训练。
案例3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探究实验。
把一个正方体表面沿着棱剪开,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先猜想,再剪一剪,与同伴交流。你能把得到的图形分类吗?
分类如下——
1222型:中间两个面,只有1种基本图形。
2141型:中间一行4个做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
3231型:中间一行3个做侧面,共3种基本图形。
433型:中间没有面,两行只能有一个正方形相连,只有1种基本图形。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图形分类,学生经历这样“悟”的过程将有利于他们对分类思想的进一步认识,走向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三、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初中数学实验性教学的模式的研究,个案的探索,理性地总结出操作流程的规律。这不仅表现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内化成了师生教与学的一种思想,填补了数学教学相关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初中数学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认识;思考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1].在新课改目标要求下,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当前初中生反思能力的现状
1.初中生反思主动意识不强.如,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学习活动反思中,部分初中生在教师“灌输式”的单一教学中,内心情感受到压抑,对自身在学习该知识点的活动表现缺乏能动反思情感,同时,对“三线合一”内容不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初中生思考分析策略不精.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直接讲解法,将判定定理的内容告知其学生,学生在思考分析该类型解题策略时,虽然内心知道应该运用判定定理,但对如何运用其中某一个定理则“手足无措”,致使反思活动难以推进.
3.初中生反思训练途径不多.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过程中,往往采用分析问题解答过程的单一方法开展活动,导致学生反思能力训练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有效的提升.
二、培养初中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1.要强化对反思内在情感的培养.良好的情境,适宜的氛围,是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手段.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反思活动时,要将情感培树作为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利用初中生对现实性、生动性、矛盾性、疑惑处等
方面好奇探知情感,设置出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声情并茂的趣味教学情境中,主动的开展思考分析活动.如在“一次函数”知识教学活动中,在反思“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方面的问题案例解答过程时,教师就有意识的设置“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当生产数量至少为10吨,但不超过50吨时,每吨的成本y(万元/吨)与生产数量x(吨)的函数关系式如图1所示.(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2)当生产这种产品的总成本为280万元时,求该产品的生产数量.(注:总成本=每吨的成本×生产数量)”
2.要重视对学习探析方法的归纳.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当前初中生在反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考方法单一、分析过程逻辑性不强等不足,强化对学生学习技能及方法的指导和归纳,引导学生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结合探析活动经验,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实时的归纳总结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从而逐步增强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辨析评价问题的素养.
如,在“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1)求证:BEC≌DEC;(2)延长BE交AD于F,当∠BED=120°时,求∠EFD的度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析该问题策略活动,学生认为:“应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此时,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指出该案例的解题方法:“第一小题找出构建ABE≌ADE的条件关系式.第二小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最后,教师设置“已知:
如图3,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 AB=DC.求证:∠ACE=∠DBF”问题进行巩固训练,并有意识的让学生阐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初中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解题策略和素养,为更加深入开展反思活动打下能力基础.
3.突出反思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保证学习活动的效能.
总之,反思能力,是学生思维辨析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内涵.初中数学教师在反思能力培养进程中,要树立能力第一要义理念,重视反思活动引导,过程指导,结果点拨,实现初中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中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推广进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打造轻松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使学生们逐渐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本文从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提出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效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教学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创新能力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降低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更加优质的空间。初中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尤其表现在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将来就业过程中的行业适应性,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正确的思想对人们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师教学思想更是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开展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的思想较为狭隘,片面认为数学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无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仅仅围绕升学考试进行,这就使得教师教学缺乏创新能力,仅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未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思想严重局限了初中数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化,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多被扼杀,普遍呈现缺乏思考的现状。学生对于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究能力和求知欲,缺乏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束缚和禁锢。与此同时,在数学教师单调的教学中,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程序化,创新能力被抹杀。因此,当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新课改标准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法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教师应改变对数学课的传统认识。其次,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改变以学生成绩为评判依据的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
(下转第191页)
(上接第190页)
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前提。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增加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还应该大量引用提问、游戏、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有效性,通过寓学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充分展现数学课的魅力,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有效引导,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喜爱,使学生获得了较多的学习乐趣,并自主配合教师教学,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3.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传统教学方式局限了教师的思维,使得教师不能主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为师生之间埋下了矛盾隐患。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转变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展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风采,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之情,增强师生的亲切感。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既是当代和未来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观点。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我们应该着手施行的。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6)
篇6
1.1研究背景
习题训练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成绩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习题训练能够有效的对于学生当前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进而为今后的强化方向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错题不可避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情况;在对于错题的认识上,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完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错题都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往往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推进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引导学生重点温习、攻克以往的错题,但随着学生错题量的庞大之后,学生便不能有效的对于庞大数量的错题信息整理,进而错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成绩以及学习能力推动作用出现明显弱化。
错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同时强化对于错题资源的科学利用也是强化数学学科教育的最佳措施。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烦恼:对反复练习的习题,学生仍会犯错,而且栽倒在同一个错误上,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怨言:题目做了这么多,做错的题目也及时订正了,但稍有变化还是不会做稍稍关注一下中考状元的学习经验,发现电子错题本是常用法宝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各学科的错题积累本,错题积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作业教师会进行定期批阅,藉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积累和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自己则借助软件,将平时教学和学生的各种作业练习及考试中等遇到的典型错题,按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单元分别整理,按时间顺序积累,形成不同专题的错题集与学生普遍采用的手抄错题集相比,教师电子错题集。具有应用更便捷、易保存、易修改更系统等优点。
1.2研究问题
就本文的研究而言,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错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错题”类型的总结、原因的探究,可给教师如何规避出现类似错误提供帮助,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数学素养,发展教师的命题能力,提高教师评价素养,也有利于严肃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变废为宝,可以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思维的批判性。其中初中数学电子错题集的应用实验为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测试题中“错题”及归因分析、错题订正的检测评价等等实验来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电子错题集的应用加以诠释。
第二章 结论与启示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教学;教育形式;教育理念
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学习已经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必要的模式,但是,我们根据传统的教育形式的研究发现,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教师很难让学生们提升起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也很难将学习的形式和学习的理念进行相应的提升,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中,主体性的地位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很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也不能将学生们的学习和核心素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本文中就要不断的研究培养学生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帮助初中的学生们能在充满兴趣的数学课堂内探索数学的知识,并且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意义
1.1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现阶段的教育环节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的中间产生相应的影响,就要不断的将初中学生们的数学推理能力提升上来,更好的发挥学生们的实力,展示学生们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提升和能力的开发。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具有逻辑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数学复杂的知识的背后,逻辑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学生们核心素养展示的形式之一,也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传授数学的知识基础,促进数学能力的一个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将学生们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起来,给学生们指引道路,在学生们的发展过程中,能更好的指引学生们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有一定的观察实践过程,促进学生们更好的将核心素养展示出来。
1.2展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相应的数学体验,教师要不断的形成良好的教育形式,才能帮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来。如果能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进一步展示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更好的帮助教师们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能力,促进学生们的能力探究,帮助学生们形成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积极地环节内进行相应的研究,促进学生们能主动的融入到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来,帮助初中的学生能更好的获得数学课堂的主动探究能力,促进初中生在良好的学习过程中,能面对数学教育的知识,展示出自身的逻辑能力,帮助数学展示获得良好的推理体验。
1.3能帮助数学课堂形成良好的氛围
在现阶段的数学教育课堂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们通过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展示学生们的主动性,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地掌握更多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学生们也能熟练地掌握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式,通过挖掘教材内部的形成,更好的促进融合,发展教材的特点,掌握教材的元素,更好的将数学课堂的浓厚氛围展示出来。利用当前的教育形式,一定要不断的将学生们的学习活力展示出来,做到学习氛围的形成,将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们逻辑推理大展台的过程,更好的活跃教师的教学氛围,将数学课堂变成生机勃勃,并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帮助初中的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促进学生们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1.4能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会发展,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生们思维的展示和进步密切相关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们往往是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在思维活力的展示和动态的形成方面不能更好的进行相应的把握。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逐渐的展示出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们创新创造能力的展示,将学生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好的融合在当前的教育中,最终发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落实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形成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的开发和体验。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措施
2.1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数学在教学的环节中,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在數学教学的环节中,也注重对数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数学概念形式上的学习,只有让学生们学会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相关内容,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背后的知识,才能将数学的知识的逻辑性和数学中所需要掌握的规律,更好的牢记心中,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们在逻辑推理能力展示的过程中,更好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依据,在学习中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体验逻辑顺序感,促进学生们能在理解深入的基础上,更好的准确分析相应的内容,促进学生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体验。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涉及到的概念就比较多,在概念的驱使中,需要学生们理解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要想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在学习中更好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之中能建立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将相关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相应的理解,教师首先就要将课本上所需要理解的概念进行汇总。比如,在“相交线”的概念中,其中有相交线、垂线、及其产生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这些概念都是相互关联的,学生们能通过对概念的解读和推理,更好的判定什么是平行线,相交线和平行线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在基础的概念上下功夫,让学生们进行钻研,更好的利用线和角的关系,把握数学的知识,掌握推理的形式,促进数学知识能循序渐进的消化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能更好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优势,并且在概念的分析上能有自己的逻辑性,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能讲解一部分的概念,剩下的让学生们融会贯通的学习,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们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技能,帮助学生们能更上一层楼。
2.2运用趣味性逻辑推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能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认知态度,并且将丰富的课堂形式和课堂展示能力更好的利用教学的氛围展示出来,促进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展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生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步骤。学生们一旦发现在数学课堂中的乐趣,就能深入的体会和研究,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且能更加深入的发挥数学的知识内涵,将数学的逻辑推理性更好的展示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发挥数学课堂的事例,展示逻辑推理的魅力,更好的发展学生们的探求欲望。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册第十三章中“等腰三角形”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能以趣味动手性的题目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们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若干个如图所示的三角形,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如何只剪一刀就能把一个三角形纸片变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呢?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们动手剪一剪,试一试,让学生们探求成功的方式和剪法,然后把成功的剪法画下来,呈现在作业本上。
在此之后,教师能让学生们再剪出一些任意三角形,只剪一刀便将其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并且总结怎样的三角形剪一刀一定可以把其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们自主的总结规律,这样不仅能将学生们推理的能力展示出来,还能通过动手能力的开发,帮助学生们建立学习数学的恶性去,并且展示学生们的逻辑探究能力。学生们最后能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总结出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另一个的两倍或是三倍,就可以将它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规律,但是在此期间,也会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疑问,我们要鼓励学生们提出疑问的过程,因为学生们只有能有问题,才能更好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们会说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50°、100°、30°,这个三角形也满足一个角100°是另一个角50°的两倍,但是,它不能一刀剪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学生们会根据这个特殊的例子进行思考并且讨论,最终明白,如果一个角是另一角的两倍时,这个角不能是钝角,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素养不断的提高。
2.3开展逻辑推理专项训练
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初中学生数学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提升很大,但其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及题感的累计,因此,初中的数学教师应开展逻辑推理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熟悉逻辑推理的运用。初中的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具体学习状况,精心设计一些题目或是一些题组,将其组织整合并争取一个月抽出一、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训练。在训练结束后,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最终发展学生们的数学逻辑推理素养。
2.4开展各类数学活动渗透数学逻辑推理
数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因此,学生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以及提升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能渗透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们积累学习的经验,掌握学习的方式。同时,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初中的学生们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获取他人对逻辑推理的心得与体会,有利于自身经验的积累。
2.5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合乎情理的逻辑推理教学
情境教学的魅力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标,展示教育的活力,促进教育形式的发展,就要将新型的情景教学的形式更好的融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们在合乎情理的情境推断中,促进学生们推理学习的形成,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展示良好的学习节奏,借助一些道具或者是情境的手段,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教学的情境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更快的进入到当前的状态中,能真是的理解情境教学的形态,促进学生们对数学展示进行生动的转化,帮助初中的学生能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寻找乐趣,并且能引导初中的学生们结合具体的情境展开学习的体验,通过合乎情理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发展。
例如,初中的数学教师可以在比较抽象的题目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问题情境的融入,更好的获得知识的体验,在知识的感知力度和知识的感知能力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若,,且a+b-c=30,求a的值。这道题目学生们看到以后一定是非常迷茫的,没有思路,也没有想法,很多学生看到这类问题便犯愁,不知道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也不知道问题该从哪里开始入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等式,让学生们根据等式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a,b,c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们自主的思考并且自主的推理,有的学生会想到:令=k,则可得a=7k,b=5k,c=2k。所以会出现下面的等式,a+b-c=7k+5k-2k=10k=30,k=3。又因为a=7k,所以a=21。在初中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观察代数式的过程中,能逐渐的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利用一个字母表示,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是学生们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也是在学生们的发展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形式和展现,能不断的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在解题的整个过程之中,能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题目的解毒能力,将推理的合理性通过学生们的自助验证得出,帮助学生们有效的培养自身的逻辑能力。
2.6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知识的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将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数学实践的形式更好的展示出来,并且能在数学解题以及今后的数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将学生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的敏捷度更好的建立起来,更好的将数学的知识通过学生们的大脑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这部分的教学中,针对投影的形式和三视图的直观概念,学生们在没有学习以前对概念以及内容都是比较陌生的,这时,教师能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不同物体不同方位的投影和三视图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从其中找到相应的规律,并且在规律的体验中,更好的形成相应的内容,促进学生们的知识内化于心的过程,接下来,学生们就要针对这种空间的想象能力进行相应的逻辑推理,更好的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变成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加深初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出初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好的发展初中学生们的实力。
篇8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深入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获取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实践中是以问题作为主线,以问题来进行引入、探究、总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特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心理学家指出:初中生年龄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以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构建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信心。第二,一定要改变传统、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如:笔者在教学“比0小的数”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为背景来搭建情境。据气象台播报,今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9 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3 摄氏度,如果将零上9 摄氏度记作“+9 ℃”,那么零下3摄氏度可以记作“3 ℃”吗?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因此,他们对天气预报的符号以及代表的意思十分清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以,天气预报中,零下几摄氏度前边都有一个“-”号。笔者趁势提出第二个情境问题,展示一幅天气预报的画面,让学生从这个画面中找出哪个城市最冷,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哈尔滨和长春最冷,原因是它们的最高气温都在零下7摄氏度,表示气温比0 ℃还低7 ℃。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对“比0小的数”有个深入的了解,能够有效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逻辑思维较强,初中生潜力无限但是缺乏引导。鉴于此,教师可以以问题来做引导线,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技能的培养,因此,笔者在设置数学问题时,结合学科多元化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知识点的内在关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设置了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自主添加条件等发散性强的数学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初一某班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能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 ?”(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让学生自主添加问题,自主解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路来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数学灵活性、创新性等思维技能的提升。
三、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性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进而自主地探究、掌握数学知识,并从中增强技能和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活动时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实践,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笔者在教“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时,在最后提出拓展探究性的问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分析、解决。
1.一个周长为5cm的等腰梯形,它可以由什么样的三角形剪一刀而得?
2.如果你剪了5张上述等腰梯形纸片,并打算用其中几张来拼成较大的等腰梯形,那么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等腰梯形?画出它们的示意图,并算出它们的周长。
这样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总结实践结果,不仅提升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一举两得。
总之,问题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作为教师,应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等,强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引导学生产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仁潮,丁评虎.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合作探究式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实践 应用
一、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强调了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初中数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基于此,本文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合作或自主进行探究与发现,得出问题结论,实现知识内化吸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有如下特征。
首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内化。学生是教学的中心,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探索知识,一改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1];其次,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全过程体验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再次,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合作为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活力,初中数学课本理论性较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在课上昏昏欲睡。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则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为课堂注入活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贴近教育的实质,符合习得理论,能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吸收内化,同时通过有效的探索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谋而合。
三、合作探究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
在应用合作探究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当贴近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保证更加顺利地引入探究问题,避免问题引入的生硬感,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在情境创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找出所要探究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以此来为之后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M合作探究是应用合作探究法的核心,针对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找出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合理地划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对结果进行证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在应用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2]。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脱离讨论的主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走入正常的探究轨道上,但不能全面否定学生的想法,这会打消学生问题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合理引导其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四)反思评价
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小组之间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验证,反思评价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帮助学生获取探索经验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在反思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积极表扬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一)合理构建小组
合理构建小组是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基础,如何合理地划分和构建小组至关重要。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在性别、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划分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差异性不能太大,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组合起来,将男生和女生组合起来,将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组合起来,保证各个小组的均等性[3]。此外,应当做好小组组长、发言人等分工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找到角色定位,锻炼自己的能力,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
(二)合理设置问题,加深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应用立足于引导、合作与探究,教师应当合理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体验到合作和成功的乐趣。
以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知识点教学为例,初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函数的概念。因此,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入函数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
例如,学校要举办迎新生晚会,现有两个舞台租赁方案进行选择,方案一:舞台基本消费费用为400元人民币,每小时费用为15元。方案二:舞台没有最低消费要求,但每小时费用为40元,那么我们选择哪一个方案更为合理呢?
在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之后每组派一个发言人讲述讨论结果,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告诉学生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这种问题的设置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的理解,能够合理地引入新知识,对后续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选择探究性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重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例如在整式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火柴棍搭正方形的游戏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讨在用火柴棍搭正方形的过程中,搭设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火柴棍,探究火柴棍数量与搭设的正方形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讨论和探究,并派出成员来分享小组的探究结果,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整式的意义和特点,实现知识内化和拓展[4]。
(四)设置层次化的问题情境
对初中学生来说,其在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则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很可能摸不着头脑,难以抓到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当设置层次化的问题情境,保证合作探究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嗌钊胙习[5]。
例如在正多边形外角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正三角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②正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③正五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④正n边形的外角是多少度。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探索不断深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能够一步一步找出正多边形边数n与外角的关系,保证了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应用的可行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旨在为相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道战.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探究[J]. 科技资讯,2015(36):231,233.
[2]贺建强.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李晓明.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学习主体合作团体教学相长
一、生生互动:成为学习主体
信息技术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打破了数学教学方式的旧格局,在旧格局中教者是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的第一获得者,也成为第一学习者,学生只是在课堂上通过听教者讲述、分析才获取知识和信息,教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占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其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被动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信息技术介入初中数学教学以后,学生可直接从网络媒体中获取信息和各种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为了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教者变为学习的帮助者或服务者,当然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因为教者在使用多媒体时是学生的领先者。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中学到它的来源、使用方法、性质以及推导过程。生生互动时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教者可为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帮助或对学习效果进行验证。验证后或评价、或鼓励、或提一些建构性意见和建议,以供学生参考。在学习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设计者,构建者和学习成果的获得者、展示者。这其间教者只是学习过程的赞助者和服务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法,极大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萌生了自主意识。”[1]
二、师生互动:成为合作团体
有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虽然,教者不以先入为主的形式出现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还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师生互动,成为整个过程的最大合作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教者与学生间可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因为信息技术早已为所学知识提供了许多种学习方法和问题的解答方法。此时的教者只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进行类比,进行取舍,力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粗取精,举一反三。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教者与学生同是对信息的甄别者和分辨者,共同提出疑问,共同商讨解决,共同互通有无,共同去完成每一个学习过程;同是学习的构建者、设计者、合作者,这极大的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效率,也会在学习中建立不一样的师生关系,这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建立终身学习意识打下基础,也为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开了好头。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学习小组长为教者和其他学习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从函数的性质、作用以及函数图象的形成与变化,大家各负其责,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和归纳。最后经过小组评议、商讨、和汇总形成成果展示,并且分享到全班学生面前,还要使全班学生达成对二次涵数学习的共识。我们不得不说,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有效结合,为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是教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教者走下神圣的讲坛,成为学生团体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帮助者。“这也是新理念、新课改下的新的数学课堂结构中新的探索和新的尝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